新媒体时代下中国文学存在方式的转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学的存在方式,可以分别从本体层面和现象层面上来理解,即“文学是什么?”和“文学是怎样呈现的?”对于文学存在方式的理解,不同的时代侧重点不同。在新媒体时代以前,研究者大都是从本体层面上来理解文学的存在方式,即将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等同于文学本质与文学本体的研究。但是随着文学的现实语境和哲学语境的改变,当下对文学的存在方式进行现象层面上的解读和阐释,实则是对当下文学的危机和困境进行有力的回应。于是,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也就实现了由文学本质到文学现实与文学现象的转型。
     鉴于传统媒体时代下文学本质与文学存在的关系,本文在进行新媒体时代下文学存在方式转型的讨论之前,比较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了传统媒体时代下文学的存在方式。笔者认为传统媒体时代下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可以大致概括为三类,即:文学是一种审美创造;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是道德的象征。尽管本文并没有将中西方文论史上对于文学本质、文学本体的界定一一囊括,但是此次对文学本质的系统梳理,为阐释文学存在方式的转型提供了较好的参照。在明确了新媒体时代之前文学的存在方式之后,本文又将文学放置在当前的整个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当下文学所面临的三大背景为:新媒体时代、新历史主义、新娱乐时代。它们分别在文学的观念、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接受上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存在。正是由于新媒体对文学的挤占、文学本身的激变、读者注意力的转移,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才会在当下走到自娱自乐的地步。从审美创造到复制生产、从意识形态到话语狂欢、从道德的象征到消费的象征,文学存在方式的转型虽不免让人觉得沮丧,但却是文学自身被迫的无奈选择。
     本文最后希望警醒人们,当下的中国文学最应受到大家重视和关注的焦点,不在于持续争论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而是在于改变当下中国文学现状的出路是什么。为此,笔者提出了三点建议,分别是:直面现实,树立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学创作新方向;回归大众,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生态新秩序;面向未来,重建以审美为旨归的文学教育新体系。
It can be understood the existence of literature in Ontological level and phenomenon level.That means "What is literature?"and "How is the literature appears?" There were different emphases in different times in Understanding the existence of literature.Before the new media period, from the Ontological level.This means the existence of literature equivalent to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But now explaining the existence of literature in phenomenon level.And in this time, the research of literature existence is transforming from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to phenomenon of literature.
     Becaus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ssence and the existence of literature in traditional media period,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orted and summarized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in traditional media period. The author believ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three categories:an aesthetic creation; an ideology; the symbol of morality. Although this article did not include all essence of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ture,but it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to expla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literature. After cleared the existence of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inspected literature under the current social background:the new media period,the new historicism and the new entertainment period. They deconstructed the traditional existence of literature in three ways: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and the acceptance of literature. It is because of the misuse of new media on literature, literature Crisis and the reader's attention, the literature declining. From aesthetic creation to copying production, from ideology to discourse carnival, from the moral symbol to consumption symbol,although the existence of the literature transition leaves the reader feeling frustrated, but it was literature itself only could select.
     At last this article hopes alert people the focus is not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but change the the status of literature.There are three recommendations.First,facing Reality, set new direction of literature Creation.Second, regressing to the public, build a reader-centered literary new order. Finally, facing the future, reconstruct the new education system of literature basing on the aesthetic criticism.
引文
①[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②[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3页。
    ③[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①[美]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自从希利斯.米勒在我国抛出了“文学终结论”,关于这个命题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虽然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是人家误读了希氏的“终结论”,但是这种误读恰恰正是大家基于当下中国文学现状的切实感受。而以陶东风为代表的学者提出文学的“越界”和“扩容”,实则就是对当下文学“终结”的回应。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③单小曦:《新时期以来文学存在方式研究之反思》,《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①王秋荣编:《巴尔扎克论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
    ①王炜:《零度情感:新写实的话语方式而非话语目的》,《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③[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82页。
    ④同上。
    ⑤同上,第177页。
    ⑥同上。
    ⑦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毛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2页。
    ①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论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8页。
    ②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毛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③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捕蛇者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页。
    ④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论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⑤同上。
    ⑥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毛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⑦同上,第159页。
    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35页。
    ①童庆炳:《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1期。
    ②[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9页。
    ③赵建逊、王元骧:《从“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说开去》,《文艺争鸣》,2009年第1期。
    ④童庆炳:《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1期。
    ①[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6页。
    ②同上,第66页。
    ③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①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④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⑤刘勰:《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4页。
    ⑥同上。
    ⑦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1902年第1期。
    ①[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页。
    ①龙玲:《王小帅发飙捍卫艺术片“票房都过亿但都失败了”》,《南国早报》,2009年06月17日。
    ②[美]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①《北大教授谢冕:文学为何陷入“自说自话”窘境》,《北京日报》,2009年12月17日。
    ②《康熙王朝》的原作者为二月河,但在电视剧《康熙王朝》成功之后,该剧的编剧朱苏进出版了同名小说《康熙王朝》。而《我的兄弟叫顺溜》、《孔子》等则完全是先有剧本及电影,再有同名小说。
    ③徐力:《网络文学无须鲁迅文学奖?》,《南国早报》,2010年3月7日。
    ④吴子林:《对于“文学性扩张”的质疑》,《文艺争鸣》,2005年第3期。
    ①韩玉洁:《新历史和新历史小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①陈连锦:《新历史主义诗学与新历史主义小说》,《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②[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页。
    ③同上,第150页。
    ④同上,第154页。
    ⑤韩东:《三个世俗角色之后》,选自《韩东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①魏文彬:《湖湘文化与湖南电视的文化根源——湖南广播电视局局长魏文彬哈佛演讲》,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网,http://www.gbs.cn/Article/xinwen/hngddt/200704/20070410140230.html。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泰伯篇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1页。
    ①[德]伊瑟尔:《怎样做理论》,朱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①邱春艳:《“80后写作”:市场宠儿与文坛弃婴》,《余高专学报》,2005年第4期。
    ②童庆炳:《文艺学边界应当如何移动》,《河北学刊》,2004年第4期。
    ①[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②同上,第13页。
    ①《2009年江苏零分作文》,百度网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1192201.html。
    ②陆天明:《当下文学的危机和出路——由我的创作谈起》,选自傅光明主编:《在文学馆听讲座:作家的素材本》,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44页。
    ①王石川:《高考作文,贴近大地才能读懂中国》,《潇湘晨报》,2009年6月8日。
    ②优酷网,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M1ODcxMjg=.html。
    ③优酷网,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28341olp0.html。
    ④石扉客:《越有梦越痛苦的中国农村青年》,腾讯网,http://view. news. qq. com/a/20081128/000028. htm。
    ①《蜗居·第八集》:滕华弢导演,海清、张嘉译、李念、文章主演,华谊兄弟出品。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7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4-87页。
    ①万玉云:《诗歌刊物决不言退》,《中华读书报》,1999年07月14日。
    ②崔菁菁:《韩寒称现代诗和诗人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060928/001414.htm.
    ③为此,苏非舒被公安机关认定为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被处以拘留10天的处罚。《裸体朗诵诗人:脱衣服是为“除去诗歌枷锁”》,《重庆晚报》,2006年11月9日。
    ④《14名诗人缔结公约“坏蛋写不出好诗”》,搜狐网,http://news. sohu. com/20070301/n248432845_2. shtml.
    ⑤同上。
    ①李岚:《<广西文学>全新改版引起文坛关注》,《南国早报》,2010年3月7日。
    ②童庆炳:《文艺学边界三题》,选自童庆炳主编《文化与诗学·第五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2页。
    ③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④童庆炳:《文艺学边界应当如何移动》,《河北学刊》,2004年第4期。
    ①[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②同上。
    ③同上,前言。
    ④魏文彬:《湖湘文化与湖南电视的文化根源——湖南广播电视局局长魏文彬哈佛演讲》,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网,http://www.gbs.cn/Article/xinwen/hngddt/200704/20070410140230.html.
    ①于晓威:《先锋文学完蛋的11个理由》,《文学自由谈》,2007年第4期。
    ②张英:《余华说:检验兄弟,我只相信时间》,《南方周末》,2006年5月5日。
    [1][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
    [8][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德]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0][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12][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3][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5][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曹卫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6][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17][美]弗洛姆.对自由的恐惧[M].许合平,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18][美]弗洛姆.爱的艺术[M].康革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9][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0][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22][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23][美]N·维纳.人有人的用处[M].陈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5][美]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宋伟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6][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M].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7][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黄煜,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8][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9][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0][法]勒高夫,等.新史学[M].姚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1][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2][奥]冯·贝塔朗菲.人的系统观[M].张志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3][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岑麒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4][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5][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6][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7][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8][英]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9][英]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刘勰.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童庆炳,等.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张玉能.西方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张玉能.西方美学通史·第五卷·十九世纪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9]朱立元.美的感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1).
    [2]周宪.视觉文化和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科学版),2001,(2).
    [3]徐一周.文学教育:文学存在的一种方式[J].电影文学,2007,(10).
    [4]赵晓芳.后实践美学与审美意识形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张亚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生、发展及论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1).
    [6]赵建逊,王元骧.从“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说开去[J].文艺争鸣,2009,(1).
    [7]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J].学术研究,2000,(01).
    [8]童庆炳.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理论教程》编著手札[J].中国大学教学,2004,(01).
    [9]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J].文艺研究,2000,(02).
    [10]钱中文.论文学形式的发生[J].文艺研究,1988,(04).
    [11]谭好哲.关于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7,(05).
    [12]王元骧.我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解[J].文艺研究,2006,(08).
    [13]王元骧.谈“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以我的《文学原理》(2007年版)为个案[J].高校理论战线,2007,(12).
    [14]董学文.怎样看待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说[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5]钱中文.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审美反映的创造性本质[J].文艺理论研究,1986,(04).
    [16]张玉能.新实践美学与“艺术终结”[J].河北学刊,2008,(4).
    [17]张玉能,张弓.大众媒介与话语生产和文学生产[J].文学评论,2007,(5).
    [18]张玉能.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美学的本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9]张玉能.论艺术起源的游戏和模仿中介[J].江汉论坛,2004,(9).
    [20]张玉能,张弓.论话语生产的类型转换与艺术的“终结”[J].文艺理论研究,2008,(5).
    [21]单小曦.新时期以来文学存在方式研究之反思[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8,(4).
    [22]单小曦.在文论教材中确立文学存在方式的本体观念——关于中国高校文学理论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思考之二[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3]单小曦.关系性思维·历史主义·场域理论——谈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东方丛刊,2007,(4).
    [24]单小曦.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场裂变——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J].文艺争鸣,2006,(4).
    [25]陈吉猛.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26]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现象学[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4).
    [27]孙秀昌.“决定性的结构”与“透视主义”——简析韦勒克、沃伦的“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8]施秋香,季中扬.文学性存在方式辨析[J].理论与创作,2007,(5).
    [29]赵春霞.试比较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雕塑作品的存在方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2).
    [30]苏雅娟,王丹.析韦勒克、沃伦对“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论述[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6).
    [31]韩玺吾,李庆春.中西诗学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2]陈峰蓉.透视“经验的客体”——谈韦勒克、沃伦的“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33]南志刚.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和意义系统[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百度网:www. baidu. com
    [2]优酷网:www. youku. com
    [3]凤凰网:www. ifeng. com
    [4]腾讯网:www. qq. com
    [5]金鹰网:www. hunantv.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