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批评:梁宗岱文学批评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梁宗岱拥有诗人、翻译家和文学批评家的多重身份,在诗歌创作、诗歌翻译和诗歌理论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纵观梁宗岱的一生,其成就以文艺评论和文学翻译为主。
     作为文学批评家,梁宗岱著有文论《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及几篇未结集出版的质量颇高的批评文章。他批评实践的主要对象是诗歌理论、诗人作家论,并旁及美术、美学和学术研究等领域。本文从广义的文学批评出发,以梁宗岱诗歌创作、文学理论及译介活动为考察中心,通过对梁宗岱文学批评的具体研究和分析,对其文学批评的特点和意义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发掘其文学批评的价值,并指出其局限。
     绪论部分综述了梁宗岱研究现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概述梁宗岱的文学批评实践,并对其文学批评的对象进行分类梳理。着重论述其象征主义诗论和纯诗理论的内涵。
     第二章通过文本细读,阐述梁宗岱文学批评所蕴含的审美自主意识、宇宙意识、现代意识和天才意识等核心观念;从独特的批评方法、诗化的语言风格和充沛的情感三方面,具体剖析了梁宗岱“走内线”的诗化批评特征;并从批评话语的身份认同,“比兴”、“情景论”等中国传统诗学,“象征主义”、“纯诗理论”等西方诗学等方面,厘清了梁宗岱文学批评观的成因。
     第三章探讨梁宗岱文学批评的意义和局限。指出其比较文学的视野,平等对话的胸襟、汇通中西的学养,在形成其独特、鲜明的文学批评风格方面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不可复制的个人经验与批评话语,对于当今批评界的深刻启示,同时指出其诗化批评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并对梁宗岱的文学批评遗产,如何在当代文学中得到继承和发展,使之焕发出持久不衰的生命力,略陈管见。
Liang zongdai has poet、translator and literary critic of multiple identities,who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poetry creation、poetry translation and poetry theory. In Liang zongdai’s whole life, his main achievements ar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As a literary critic, Liang zongdai wrote the literary theory of“poetry and truth”、“Poetry and Truth II”and several critical articles which is not compiled and published. His main target of criticism are poetry theory、theory of poet authors and involved the fields of art、aesthetic、and academic research etc. From general literary criticism, This paper is at the center of poetry creation、poetry translation and poetry theory to observe and study, through the specific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Liang zongdai’s literary criticism to comb、summarized and conclud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his literary criticism,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hi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oint out its limitations.
     The preface summarises Current Status in research of Liang zongdai ,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value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summarises practic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classifies and combs the object of literary criticism. Especially focuses on the content of symbolism poetics and“pure poetry”theory.
     The second chapter through Close Reading to elaborate the core concepts of aesthetic self-consciousness、Cosmetic spirit、Modern consciousness and genius awareness in Liang zongdai’s literary criticism; to specifically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Liang zongdai’s“go inside”poetic criticism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special criticism、poetic language style and abundant emotion; to Clarify the causes of Liang zongdai’s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the identify of criticis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ics of“metaphor and analogy”and“feeling and scenery theory”and the western poetry of“Symbolism”、“theory of pure poetry”etc.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Liang zongdai’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oints out the important affects on the style of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aspects of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qual dialogue of mind and academic of support Western and China, Apart from this, it has profound enlightenment for current critics through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which can not be copied and critical discourse, while points out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s of his poetic criticism.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s of this paper,apart from this,has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n heritage of Liang zongdai’s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ow to make it have enduring vitality.
引文
①钱兆明,《评莎氏商籁诗的两个译本》,《外国文学》,1981年,第7期
    ①蒋述卓、洪治刚主编,《文学批评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②蔡仪主编,《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00页。
    ③潘凯雄、蒋原伦等著,《文学批评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④韩盼山,《文学批评写作》,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①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55页。
    ①梁宗岱,《论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30页。
    ①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②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61页
    ③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63页。
    ④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⑤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⑥陈太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18页。
    ⑦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①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②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③梁宗岱,《论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④温儒敏,《梁宗岱的“纯诗”理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217页。
    ⑤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70页。
    ⑥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73页。
    ①梁宗岱,《释〈象征主义〉——致梁实秋先生》,《诗与真续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②梁宗岱,《论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39页。
    ③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
    ④梁宗岱,《谈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88页。
    ⑤梵乐希,曹葆华译,《前言》,《现代诗论》,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33页。
    ①R·韦勒克,丁泓、余微译,《二十世纪文学批评中形式和结构的概念》,《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64页。
    ②瓦雷里,《论纯诗(之一)》,《瓦雷里诗歌全集》,1996年,中国文学出版社,第311页。
    ③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再论埃德加·爱伦·坡》,《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186页。
    
    ①梁宗岱,《谈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87页。
    ②吴晓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65页。
    ①孙玉石,《“纯诗”化新诗本体观》,《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22页。
    ①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47页。
    ②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荣格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221页。
    ③梁宗岱,《谈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88页。
    ④梁宗岱,《〈屈原〉自序》,《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09页。
    ⑤梁宗岱,《按语和跋》,《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162页。
    ①梁宗岱,《谈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88页。
    ②梁宗岱,《谈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99页。
    ③梁宗岱,《李白与哥德》,《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106页。
    ④梁宗岱,《李白与哥德》,《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105页。
    ①李白,《日出入行》,转引自梁宗岱《李白与哥德》,《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107页。
    ②李怡,《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诗歌与诗论》,《宗岱的世界·评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5页。
    ③梁宗岱,《论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43页。
    ①温儒敏、李宪瑜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页。
    ②梁宗岱,《论〈神思〉》,《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357页。
    ③梁宗岱,《新诗底分歧路口》,《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160页。
    ④蒂博代著赵坚译,《六说文学批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0页。
    ①张隆溪著冯川译,《道与逻各斯:东西方文学阐释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②梁宗岱,《保罗·梵乐希先生》,《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①梁宗岱,《保罗·梵乐希先生》,《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②梁宗岱,《李白与哥德》,《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105页。
    ③梁宗岱,《韩波》,《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178页。
    ④梁宗岱,《屈原》,《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15页。
    ⑤梁宗岱,《论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44页。
    ⑥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7页。
    ①吴晓东,《文学的诗性之灯》,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294页。
    ②梁宗岱,《屈原》自序,《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07页。
    ③梁宗岱,《论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①梁宗岱,《哥德与梵乐希——跋梵乐希〈哥德论〉》,《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55页。
    ②梁宗岱,《保罗·梵乐希先生》,《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7页。
    ③梁宗岱,《论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32页。
    ④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75页。
    ⑤姜涛,《论梁宗岱的诗学建构及批评方式》,《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198页。
    ①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朱光潜全集》第1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70页。
    ②梁宗岱,《论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44页。
    ③梁宗岱,《文坛往哪里去——“用什么话”问题》,《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④上官碧,《滥用名词的商榷》,《大公报》文艺副刊,第355期。
    ⑤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朱光潜全集》第1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10页。
    
    ①陈太胜,《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②梁宗岱,《诗·诗人·批评家》,《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187页。
    ①梁宗岱,《谈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84页。
    ②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刷馆,2002年,第243页
    ③梁宗岱,《一切的峰顶》自序,《梁宗岱文集·译诗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④梁宗岱,《一切的峰顶》自序,《梁宗岱文集·译诗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50页。
    ①梁宗岱,《〈诗与真〉序》,《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②梁宗岱,《论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36页。
    ③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诗刊(创刊号),1931年1月20日。
    ①梁宗岱,《论画》,《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②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13页。
    ③邱运华主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8页。
    ④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2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7页。
    ②邵滢,《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建构之反思——以京派为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70页。
    ①吴晓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6页。
    ①曹万生,《纯诗论》,《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
    ②孙玉石,《“纯诗”化新诗本体观》,《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23页。
    ①李长之,《论研究中国文学者之路》,《批评精神》,南方印书馆,1942年,第203页。
    ②梁宗岱,《文坛往哪里去——“用什么话”问题》,《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①蒋述卓、洪治刚主编,《文学批评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1页。
    ①李长之著,郜元宝、李书编,《评梁宗岱〈屈原〉》,《李长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201页。
    ②上官碧,《滥用名词的商榷》,《大公报》文艺副刊,第355期。
    ③季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诗化批评》,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126页。
    
    ①梁宗岱,《论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②吴晓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28页。
    ③梁宗岱,《保罗·梵乐希先生》,《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①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文学的诗性之灯》,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97页。
    ②梁宗岱,《论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③R·韦勒克,丁泓、余微译,《批评中的创造》,《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63、164页。
    ①梁宗岱,《文坛往哪里去——“用什么话”问题》,《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②蒂博代著赵坚译,《六说文学批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17页。
    ③梁宗岱,《论诗》,《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30页。
    1.马海甸主编.《梁宗岱文集》(诗文卷、法译卷、评论卷、译诗卷、译文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黄建华主编.《宗岱的世界》(诗文、译诗、译文、生平、评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3.梁宗岱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4.诗情画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5.诗与真续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刘志侠、卢岚编.梁宗岱选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7.晚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8.芦笛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9.梁宗岱译诗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10.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1](法)瓦雷里.瓦雷里诗歌全集.葛雷、梁栋译[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1996.
    [2](法)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赵坚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美) R·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余微译[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
    [4](美)奚密.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奚密、宋炳辉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5](美)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本社,2006.
    [6](斯洛伐克)玛利安·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陈圣生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7]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8]卜召林.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9]曹万生.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陈太胜.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陈太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3]董强.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
    [14]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5]蓝棣之.现代诗歌理论:渊源与走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6]李怡.中国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传统[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6.
    [17]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刘继业.新诗的大众化与纯诗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9]刘士杰.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命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0]刘小枫.诗化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1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2]钱林森.光自东方来——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23]邵滢.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建构之反思——以京派为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24]孙玉石.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5]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思潮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6]唐小林.看不见的签名——现代汉语诗学与基督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7]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8]王国维.人间词话[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29]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0]温儒敏、李宪瑜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1]吴晓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2]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3]张大明.中国象征主义百年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34]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5]张隆溪.道与逻各斯:东西方文学阐释学.冯川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6]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7]朱光灿.中国现代诗歌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38]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9]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0]王丽平.改变世界与改变语言:诗论家梁宗岱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1]李春鹤.梁宗岱的现代诗学理论[D].厦门:厦门大学.2006
    [42]孙军鸿.梁宗岱象征主义诗论的现代性特征[D].重庆:西南大学.2007..
    [43]吕睿.论梁宗岱的翻译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4]齐光远.梁宗岱美学思想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8.
    [45]季臻.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诗化批评[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46]王寿鑫.论梁宗岱的诗学观[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47]曹万生.30年代现代派对中西纯诗理论的引入及其变异[J].《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48]柴华.一桩被“遗忘”的诗学旧案:象征主义诗学建构中间的“二梁之争”[J].《东岳论丛》.2008年第4期.
    [49]陈太胜.差异里的建构——梁宗岱的新诗理论及其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50]陈太胜.梁宗岱的形式主义新诗理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5期.
    [51]陈太胜.形式与语言:梁宗岱的新诗理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5期.
    [52]陈太胜.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4期.
    [53]陈太胜.走向诗的本体:中国现代“纯诗”理论[J].《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4]陈太胜.梁宗岱的中国象征主义诗学建构与文化认同.引自《宗岱的世界·评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201页.
    [55]陈希.好诗良药,长留德泽天地间——梁宗岱研究回顾与展望[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56]陈希.论中国新诗对象征主义“纯诗”论的接受[J].《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57]陈希.天鹅绝唱:论梁宗岱的文学史意义[J].《文学批评》,2005年第4期.
    [58]段从学.梁宗岱象征主义诗学的本体意识《.宗岱的世界·评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213页.
    [59]段美乔.实践意义上的梁宗岱“纯诗”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60]范劲.中国现代新诗中宇宙意识的嬗变[J].《求索》,2000年第3期.
    [61]方汉泉、洪斌.梁宗岱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基于其诗论和译论的再创之作》[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62]富玲云.论梁宗岱的诗学观[J].《学术研究》,2003年第6期.
    [63]贺昌盛.现代性视阈中的汉语“纯诗”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64]姜涛.论梁宗岱的诗学建构及批评方式[J].《清华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65]李长之.评梁宗岱《屈原》.引自《宗岱的世界·评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295页.
    [66]李景冰.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两极——由戴望舒、梁宗岱想到的[J].《文艺评论》,1996年第3期.
    [67]李怡.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诗歌与诗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3期.
    [68]廖四平.“纯诗”说·“象征”说·“契合”说[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69]刘建军.诗化理论与批评[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70]栾慧.中西比较诗学史上的梁宗岱[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71]吴果中.中国文学批评的诗化倾向[J].《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
    [72]夏中义、富玲云.梁宗岱:诗论、诗艺及诗性[J].《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第3期.
    [73]徐剑.神形兼备格自高——梁宗岱文学翻译述评[J].《中国翻译》,1998年第6期.
    [74]许霆.全面超越二十年代诗学——论现代诗学演进中的梁宗岱诗论.引自《宗岱的世界·评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58页.
    [75]许霆.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观念演进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76]阎玉清.梁宗岱诗论的宇宙意识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77]杨思聪《感应与冥合:中西象征主义诗论比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78]杨锏、李春红.论梁宗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79]於贤德.激情洋溢瑰丽壮阔——论梁宗岱的审美人生[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80]赵小琪.梁宗岱的纯诗系统论[J].《文艺研究》,2004年第2期.
    [81]张仁香.论梁宗岱的审美批判个性:慎思知明与诗性体悟[J].《学术研究》,2007年第6期.
    [82]郑成志.意义的寻求还是诗艺的探索——论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和梁宗岱的争论[J].《江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