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创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以一种隐形继承或是显性承传的方式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致力于重新挖掘与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五四文学所开创的国民性批判传统得到较多的表现与关注。
     贾平凹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在一种民族背景中进行“人”的探问与思索是他追求的作品境界。对当下人们的生命力、社会精神状态,对民性、人性的关注与思索常常成为他吸纳传统文化的重要视点,并由此进行了自我风格的创造化追求。
     他关注道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氛围及其对生命、生命力的重视与肯定。儒家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国民性批判精神也常常潜隐在含混朦胧的道家文化氛围中曲曲折折地得以传达。他以民间视角进入地域文化以及神秘文化之中,既呈现出民间真实的生活样态及审美情趣,也流露出对民性、人性的思考,以及国民心理顽疾的揭露与批判。
     在叙述方式上,受诗化思维的影响,贾平凹运用传统意境手法,使其小说中充盈、流动着诗的气息,形成了诗化、散文化的特征。而家乡秦地的方言则为他半文半白的话语方式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巨大的启示。在贾平凹的文学实验中,对传统文化的吸纳与创化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它们都为中国当代文坛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经验。
The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20th century keep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 recessive way or apparent way. The Chinese writers have been devoted to reviewing and explor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ince new period.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the criticism of national quality have been more concerned.
    Jia Pingwa is an important writer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world since new period. When he ente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human's vitality, the social states of people's mind and the nature of nation are more concerned by him. He pay a close attention to the harmonious atmosphere and definite of vitalities of Taoism. The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of Confucianism and criticism of national quality have been often transmitted in dim Taoism culture. He enter region culture and mysterious culture at an folk angle. They show not only the true life and aesthetic flavor but also the thinking and criticism of humanity.
    In narrating he use the traditional artistic conception tactics, so that his articl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em and prose. The dialect offer abundant nutrition for his half literary and half colloquial language style. In his literary testing there are both success and failure. They all offer valuable enlightenment and experience for Chinese literary world.
引文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18页
    [2]张卫中:《新时期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页
    [4][美]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页
    [5][6]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10页
    [7]《(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郑振铎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30页
    [8]《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9页
    [9]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10]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11]陈思和:《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鸡鸣风雨》,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12]贾平凹:《(病相报告)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13]雷达:《民族灵魂的重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332页
    [14][15]《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二十五章
    [16][17]《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贾平凹文集》第11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6页
    [18][19]《道德经》第十六章
    [20]转引董光壁:《当代新道家》,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第63页
    [21]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22]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99页
    [23][24][25][26]《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四十三章、六十一章、四十一章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6页。
    [28]费秉勋:《贾平凹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3页。
    [29]樊光春:《陕西道教两千年》,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30]贾平凹:《(逛山)后记》,《妊娠·逛山》,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第423页
    [3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页。
    [32][33]《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五十二章
    [34]贾平凹:《前边的话》,《听来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35]《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36]陈思和:《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鸡鸣风雨》,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37]《(逛山)小引》,《贾平凹文集》第14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
    [38]贾平凹:《(逛山)后记》,《妊娠·逛山》,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第423页
    [39]钟本康:《贾平凹小说的民性意识——评系列小说(逛山)》,《小说评论》1995年第5期
    
    
    [40]《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和人道主义》,光明日报出版社1982年版,第46页
    [41]贾平凹、韩鲁华:《关于小说创作的答问》,《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1期
    [42]《浮躁·序言之二》,《静虚村散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43][4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9页、276页
    [45]佛罗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页
    [46]《与穆涛七日谈》,《贾平凹文集》第13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页
    [47]《答(文学)家编辑部问》,《贾平凹文集》第14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48][49]蔡英俊:《抒情精神与抒情传统》,《中国文化新论·文学篇(一)抒情的境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85页、97页
    [50]李庆西:《新笔记小说:寻根派也是先锋派》,《小说文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1页
    [5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叶长海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52]《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贾平凹文集》第11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页
    [53]《说天狗》,《贾平凹文集》第14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0页
    [54]费秉勋:《贾平凹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55]李泽厚:《意境杂谈》,《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325页
    [56]《商州又录·小序》,《贾平凹文集》第5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页
    [57]转引《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06页
    [58]鲁枢元:《超越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8页
    [59]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60]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九]》,《鲁迅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03页
    [61]田长山:《当代精神和文化追求》,《小说评论》1995年第3期
    [62]《(商州:说不尽的故事)序》,《贾平凹文集》第14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2页
    [63][64]贾平凹:《关于小说语言——在苏州大学的演讲》,《美文》2002年第7期
    [65][67]《<商州:说不尽的故事>颉罚都制桨嘉募返?4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5页
    [66]贾平凹、韩鲁华:《关于小说创作的答问》,《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