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这里沉思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结合社会历史批评和作家心态分析方法,系统研究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对向阳湖“五七”干校的历史流变、干校学员们在干校期间的劳动生活状况、干校学员们对待干校生活的心态变化以及他们的干校记忆等做了学理上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向阳湖文化”的内涵和“向阳湖文学”的多样性。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意义,综述既往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本论文的写作方向和研究思路。
     本论文选取位于湖北省咸宁市的中国文化部“五七”干校——向阳湖“五七”干校作为研究对象。这不仅是因为它是当年全国“五七”干校运动中的一个个案,从中可以了解到政治意识形态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的一个“改造”过程。更重要的是,下放来到这里的全是京城的文化人,探讨他们在这里的生活、学习、思想变化的过程以及文学创作的文本,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化和文学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众多学者们对于向阳湖“五七”干校的研究表现出“史料搜集多,讨论问题少”的特点,多注重外部的研究,缺乏对于主体思想内部的梳理。因此对于很多问题的讨论还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进去。本论文试图突破这种研究的局限,尽量去关注思想层面的问题,比如,在这一历史转折的过程中,那些文化人遭遇了怎样的问题,他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并表现出了怎样的回应历史变化的方式?支配他们做出选择的思想、文化逻辑是怎样的,并显露出了怎样复杂的精神史意义?等等。
     第一章主要是背景介绍,系统梳理了中国“五七”干校发生发展的过程,探讨了“五七”干校蓬勃兴起的原因——既有政治上的因素,也有知识分子自身的原因。
     “五七”干校是在贯彻落实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名义下,于1968-1979年期间广大的党政机关干部、科研人员和教师被下放到农村进行集中劳动、学习和思想改造的场所,它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之一。
     “五七”干校之所以能在中国办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极左思想理论的发展、对知识分子属性的错误认识,安置被精简下来的干部,这是外部原因;而知识分子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他们自身的一些特质,与外在环境的改变一起,最终导致他们面对政治强权的“集体失语”,这是内在原因。
     第二章采取历史与心理的复合视角,考察向阳湖“五七”干校的情况,重点探讨了文化人对待干校的心态及其变化。
     向阳湖“五七”干校一共存在了5年多时间,接纳了来自北京的中国文化部机关和下属机构的6000多名文化人。他们在这里劳动、生活、进行思想改造,经历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文化人来干校的心态各不相同,大部分革命群众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把这个当成光荣的“革命任务”,克服自身困难来这里继续革命;一部分原先犯过“错误”的“落后分子”怀着改正错误的愿望来此,真诚地希望与群众相结合;还有一部分是“无产阶级的异类”,他们将这里当成“避难所”。干校的艰苦生活和荒谬的政治斗争促使他们对“文革”和干校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并逐渐开始反省和忏悔,以各种方式进行抗争。这是他们经历了痛苦的转变之后,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的对专制的回应。
     第三章通过分析干校记忆的特征与内容,归纳出“向阳湖文化”的内涵。
     干校解散后,学员大多返回了各自原来的工作岗位,一部分人书写了自己对干校生活的回忆。这些回忆表现出两种主要的模式——追思和见证;指向两种回忆的向度——控诉和反思。在对向阳湖干校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向阳湖文化”的内涵: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它是“文革”灾难的见证;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它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蜕变的标本;从中国当代文学的角度来说,它承传了“五四”文学的特质,是“新时期文学”的源头之一。
     第四章采用以考察作家创作心态为主,文本解读和非文本解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剖析了曾下放干校的四位作家以及他们的文本,意图展现“向阳湖文学”的多样性。
     干校文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章选取了陈白尘、冰心、牛汉、臧克家四位作家进行个案研究。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是新时期较早对向阳湖“五七”干校进行回忆的散文作品,出版后反响强烈;冰心作为年龄最大的干校学员,始终保持着超然平和的心态,《致家里人》正是这种心态的极好样本:牛汉作为“潜在写作”的代表人物,他的干校诗歌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的灵魂和顽强的创作生命:臧克家的《忆向阳》出版后就争议不断,也让我们对于文学多元化有了更多的思考。这些作家和他们的文学作品展现了“向阳湖文学”的多样性。
     在全文的基础上,结语部分在回顾前文的基础上,概要地比较了向阳湖“五七”干校与中国传统的文人贬谪,西方知识分子流放之间的关系,力图将向阳湖“五七”干校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予以展现。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criticism and with analysis of the state of mind of writers, this dissertation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May Seventh Cadre Schools" of Xiangyang Lake. It sorts out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schools, recounts the cadres'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 and makes academic researches into the cadres'reminisce and the changes of their state of mind accordingly. Based on all these materials,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Xiangyang Lake Cul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iangyang Lake Literature".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May Seventh Cadre Schools", its beginning and developing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reasons of its prosperity.
     Chapter Two studies "The May Seventh Cadre Schools" from historic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and probes into the intellectuals'state of mind and its changes.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minisce of the Cadre Schools and discloses the connotation of "Xiangyang Culture".
     Chapter Four focuses on four writers in the Cadre Schools and their state of mind embodied in their works, aiming to illu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iangyang Lake Literature" with the combined methods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non-text comprehension.
     To sum up, the conclusion generally compares "The May Seventh Cadre Schools" in Xiangyang Lake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relegation and Western intellectuals' exile so as to demonstrate "The May Seventh Cadre Schools" in a broader background.
引文
①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②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朝华出版社1993年版。
    ③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答辩委员会对王尧博士论文的总体评价。见王尧:《思想历程的转换与主流话语的生产——关于“文革文学”的一个侧面研究》,《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4期。
    ⑥王晓明:《潜流与漩涡——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家的创作心理障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⑦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央编泽出版社1998年版。
    ⑧孟繁华:《梦幻与宿命——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历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⑨刘忠:《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①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②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文坛纪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朱正:《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④胡平:《禅机——1957:苦难的祭坛》,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版。
    ⑤郑谦:《五七干校述论》,《百年潮》2006年第9期。
    ⑥张绍春:《“五七”干校研究》,见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库。
    ⑦李城外:《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人民文学出版社,上册1997年版,下册2001年版。
    ⑧李城外编:《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人民文学出版社,上册1997年版,下册2001年版。
    ⑨阎纲、谢永旺、萧德生合编:《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①涂光群:《中国三代作家纪实》,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
    ②於可训、李遇春编:《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③李城外:《口述历史》,《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1期。
    ④参见2010年3月7日《长江商报》。
    ⑤城外的向阳湖blog,http://blog.sina.com.cn/wcltzw.
    ①王尧:《城外的向阳湖与向阳湖的城外》,《咸宁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②陈辽:《论“干校文化”》,《咸宁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③陈漱瑜:《向阳无湖,干校无文——兼议“干校文化”》,《咸宁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④陈虹:《中国作家与“干校文化”》,《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⑤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关于向阳湖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儿个问题》,《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⑥刘保昌:《干校文学论:以向阳湖“五七”干校为中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①王炳根:《冰心在“文革”中》,《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8期。
    ②(韩)金素贤:《超越生的极限——牛汉“文革”时期诗歌研究》,《诗探索》2003年2期。
    ③何言宏:《严酷年代的精神证词——“文革”时期牛汉的诗歌写作》,《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2期。
    ④张磊:《论陈白尘<云梦断忆)的创作心态》,《江汉论坛》2008年第10期。
    ⑤李遇春:《臧克家旧体诗创作心理探源》,《长江学术》2009年第3期。
    ⑥巫洪亮:《焦虑的意义——论郭小川建国后的心态构成与诗歌理念转变之关系》,《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①贺黎、杨健:《无罪流放——66位知识分子“五七”干校告白》,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前言第3-5页.
    ②郑风:《“五七”干校也要彻底否定》,《天津市管理干部学院校刊》1984年第8期。
    ③战凤翰、贺铨:《黑龙江省柳河“五七”干校组织史资料》,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史资料编纂办公室1989年版。
    ①甘生:《新时期干部万有文库》,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①参见湖南师范大学张绍春博士论文《“五七”干校研究》,见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库。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329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7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2、454页。
    ③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5-36页。
    ①见1968年3月30日《人民日报》社论。
    ②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19页。
    ①参见郑谦:《五七干校述论》,《百年潮》2006年第9期。
    ②原黑龙江省委机关红色造反团:《关于创建黑龙江省柳河“五七”干校的报告》,转引自战凤翰:《柳河“五七”干校纪事——中国第一所“五七”干校的命运》,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3-54页。
    ①见1967年5月8日《人民日报》。
    ②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转发毛泽东同志给林彪同志的信》,中发[66]271号,1966-5-15。
    ①王禄林:《“五七指示”初探》,《党史研究》1987年第2期。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说》,青木书屋1997年版,第21页。
    ②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①参见唐勃:《中共与知识分子》,幼狮文化事业公司,民国77年版,第275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83页。
    ③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7页。
    ④李陀:《丁玲不简单——毛体制下知识分子在话语生产中的复杂角色》,《今天》1993年第3期。
    ①应红:《邵燕祥:精神与人格的重构——关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轨迹的对话》,《青年文学》1999年第3期。
    ②季羡林:《我的心是一面镜子》,《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页。
    ③巴金:《说真话》,《探索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8页。
    ④巴金:《再论说真话》,《探索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5页。
    ①季羡林:《我的心是一面镜子》,《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页。
    ②王本朝:《文学体制与当代作家的思想改造》,《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①沈虎雏编选:《从文家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页。
    ②《五四三十周年纪念专辑》,新华书店1949年版,第183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65页。
    ④季羡林:《我的心是一面镜子》,《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页。
    ①丁玲:《丁玲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04页。
    ②冯友兰:《四十年的回顾》,《哲学研究丛刊第三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7页。
    ③巴金:《巴金选集·自序》,上海开明书店1951年版,第5页。
    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
    ②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①转引自谢泳:《思想改造运动的起源及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凤凰网读书频道。http://book.ifeng.com/special/49nianhoudaxue/201002/0203_9420一1536360_8.shtml
    ②刘再复:《历史角色的变形: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迷失》,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网页。http://www.chinese-thought.org/shgc/003278_2.htm.
    ①谢永旺:《四季拾零》,《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3、86页。
    ②崔道怡:《国庆中秋忆向阳——难忘咸宁干校》,《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③杨静远:《咸宁干校一千天》,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④张士安:《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散记》,《湖北文史》2005年第2期。
    ⑤张惠卿:《记王子野两次死里逃生》,《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页。
    ⑥韦君宜:《忆向阳湖畔十个无罪者》,《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许觉民:《张光年写意》,《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页。
    ②张士安:《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散记》,《湖北文史》2005年第2期。
    ③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224页。
    ①阎纲:《历史是公正的也是智慧的》,《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5页。
    ②洁泯:《咸宁干校记什》,《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9页。
    ③顾学颉:《向阳湖点滴》,《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页。
    ④杨静远:《咸宁干校一千天》,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⑤阎纲:《历史是公正的也是智慧的》,《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5页。
    ①刘炳森:《向阳湖梦忆》,《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页。
    ②李城外:《如诗如画向阳湖》,《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43页。
    ③李城外:《向阳湖的经历像一出戏》,《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43页。
    ④林穗芳:《凤凰山三章》,《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⑤张珊珊:《恰同学少年》,《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⑥郑苏伊:《三见爸爸臧克家》,《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①李城外:《向阳湖畔丛桂香》,《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33页。
    ②阎纲:《怨也向阳念也向阳》,《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③阎纲、谢永旺、肖德生编:《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④李城外:《向阳花木早逢春》,《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页。
    ①摩罗:《耻辱者手记》,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②李城外:《“写干校应反映历史的真实”》,《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③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④摩罗:《耻辱者手记》,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①陈虹:《中国作家与“五七”干校》,《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刘保昌:《干校文学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l期。
    ①李城外:《“咸宁的一切使我终身难忘”——访原<文艺报)主编谢永旺》,《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②谢永旺:《四季拾零》,《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③涂光群:《中国作协与咸宁干校》,《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④杜迺松:《故宫人在咸宁》,《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页。
    ⑤吴桂凤:《告别》,《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①崔道怡:《国庆中秋忆向阳——难忘咸宁干校》,《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②杨静远:《咸宁干校一千天》,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③许敏岐:《侯金镜、郭小川和黑皮大张》,《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④汪莹:《我和冰心抬粪桶》,《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369页。
    ①汪莹:《谁之过?!》,《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页。
    ②汪莹:《谁之过?!》,《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368页。
    ①卢永福:《向阳大会师,千古一风流》,《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5页。
    ②陈虹:《中国作家与“五七”干校》,《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③卢永福:《向阳大会师,千古一风流》,《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7页。
    ①刘炳森:《向阳湖梦忆》,《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页。
    ②陈早春:《迫不得已的“出风头”》,《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③萧乾:《向阳湖的难忘日子》,《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①沈从文:《咸宁干校诗二首》,《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②崔道怡:《国庆中秋忆向阳——难忘咸宁干校》,《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③崔道怡:《国庆中秋忆向阳——难忘咸宁干校》,《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④张光年:《向阳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⑤陈白尘:《牛棚日记》,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①张光年:《向阳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②李城外:《向阳有人读洋文》,《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5、167页。
    ③沈从文:《双溪书简二封》,《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④陈原:《读<牛棚日记>》,《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①阎纲、谢永旺、肖德生编:《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页。
    ①阎纲:《历史是公正的也是智慧的》,《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李辉:《旧梦重温时——关于“五七”干校的随感》,《收获》1996年第3期。
    ①张志扬:《记忆和叙事——读<沉默的视野)》,《开放时代》1999年第3期。
    ②[德]安格拉·开普勒:《个人回忆的社会形式》,《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③阎纲、谢永旺、肖德生编:《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本节未注明出处的回忆文章皆出于此书。
    ①张志扬:《创伤记忆——中国现代哲学的门槛》,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页。
    ②徐贲:《五十年后的“反右”创伤记忆》,《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3期。
    ①张光年:《向阳日记·引言:生命史上最荒谬的一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②张光年:《向阳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③陈白尘:《牛棚日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①张光年:《向阳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315页。
    ②张光年:《向阳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2页。
    ③阎纲:《历史是公正的也是智慧的》,《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5页。
    ①徐贲:《“记忆窃贼”和见证叙事的公共意义》,《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
    ②汪民安会议发言,见王炎、黄晓晨整理:《历史与文化记忆》,《外国文学》2007年第4期。
    ①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②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社会》2006年第3期。
    ③尚木、丁东《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博览群书》2001年第3期。
    ④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与爱》,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①徐贲:《“记忆窃贼”和见证叙事的公共意义》,《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
    ①张光年:《向阳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②阎纲:《历史是公正的也是智慧的》,《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页。
    ③李城外:《忆干校不可忽视个人反思》,《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④丁东:《反思历史不宜迟》,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7页。
    ⑤韦君宜:《思痛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①钱钟书:《干校六记·小引》,《杨绛作品集》(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②刘保昌:《干校文学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③戴锦华:《隐形书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④杨静远的《咸宁干校一千天》初稿1989年完成,1993年才有机会由台北海风出版社出版,2000年才收入李辉主编的“历史备忘书系”在大陆面世(参见该书引言)。《顾准日记》、《思痛录》、《牛棚日记》、《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等书也都是历时多年,换了好多家才得以面世。
    ①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②王彬彬:《还有什么不能卖》,见1996年11月18日《岭南文化时报》。
    ①李城外:《咸宁有一座“文化金矿”(代前言)》,《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①李城外:《三驳王博士》,《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7-272页。
    ②王春瑜:《还有健忘不能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7年第10期。收入李城外:《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陈辽:《论干校文化》,《咸宁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①陈漱渝:《向阳无湖干校无文——兼议干校文化》,《咸宁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②王尧:《城外的向阳湖与向阳湖的城外》,《咸宁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③陈虹:《中国作家和“干校文化”》,《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④田木、郭或:《“向阳湖文化”的内涵及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①陈国和:《向阳湖文化的形成、内涵及研究的可能性》,《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①崔道怡:《国庆中秋忆向阳——难忘咸宁干校》,《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
    ②张光年:《重返向阳湖》,《向阳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306页。
    ③戴文葆:《怅望向阳湖》,《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8页。
    ④黄葵《向阳湖杂记》,《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页。
    ①文洁若:《大力士》,《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②文洁若:《大力士》,《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③陈国和:《向阳湖文化的形成、内涵及研究的可能性》,《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①阎纲:《历史是公正的也是智慧的》,《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页。
    ②陈早春:《冯雪峰与我放鸭子》,《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③牧惠:《“文革博物馆”从这里开始》,《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页。
    ④周明:《回忆郭小川》,《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385页。
    ①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朝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①丁宁:《长忆向阳湖》,《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②韦君宜:《回忆小川在干校写诗》,《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③本节中出现的郭小川诗歌皆出自《郭小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①韦君宜:《回忆小川在干校写诗》,《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②李城外:《“胡风分子”与向阳》,《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③沈虎雏:《<沈从文全集>中的日记和书信》,《上海文学》2005年第8期。
    ①樊星:《关注向阳湖,研究向阳湖文化》,见城外的向阳湖blog,http://blog.sina.com.cn/wcltzw.
    ①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就将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韦君宜的《思痛录》等作品归入80年代散文创作中的“历史”的记忆三节。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页。
    ②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将干校文学与巴金的《随想录》、孙犁的《芸斋小说》等反思“文革”之作一起,视为“建筑起个人心灵深处的‘文革博物馆”’。见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③李城外:《译海明珠重向阳》,《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页。
    ①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①樊星:《面对民众——当代中国作家的民众观研究》,《文艺评论》1995年第4期。
    ②巴金:《十年一梦》,《随想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80页。
    ③洪子诚:《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①陈虹:《中国作家与“五七”干校》,《咸宁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②谢有顺:《失眠的内心》,《话语的德性》,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页。
    ③(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自我认知》,汪剑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8页。
    ①洪子诚:《文学传统与作家的精神地位》,《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6期。
    ①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页。
    ②马云:《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个性》,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①杨绛:《干校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
    ①杨剑龙等:《符号、光环与意义——纪念巴金逝世一周年》,《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②刘福全、王新玲:《巴金忏悔意识的流变》,《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①巴金:《随想录·新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Ⅱ页。
    ②杨绛:《隐身衣》,《杨绛文集·散文卷》(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③陈白尘:《舞台与讲台——戏剧家陈白尘·自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①樊星:《面对民众——当代中国作家的民众观研究》,《文艺评论》1995年第4期。
    ②楼肇明:《繁华遮蔽下的贫困——九十年代散文之路》,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③为纪念冰心先生诞辰105周年,《收获》杂志2005年第5期第一次发表了由冰心的大女婿李志
    ①(美)爱德华·w·萨伊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6-17页。
    ①傅光明访冰心谈话录,见1998年12月17日《今晚报》。
    ②杨昌江:《论冰心新时期以来的创作》,《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5期。
    ③祝勇:《独行的冰心》,见1999年4月5日《中国青年报》。
    ①王炳根:《冰心在“文革”中》,《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3期。
    ②丁宁:《长忆向阳湖》,《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①王炳根:《冰心“爱的哲学”书写与演变——兼及冰心与人道主义》,《冰心论集》(下),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②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九》,《冰心全集》(第2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
    ①晓渡:《历史结出的果子——牛汉访谈录》,《诗刊》1996年第10期。
    ②李城外:《牛汉:向阳湖哺育过我的诗》,《湖北档案》2006年第6期。
    ③牛汉:《对于人生和诗的点滴回顾和断想》,收入《学诗手记》,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3页。
    ①李城外:《牛汉:向阳湖哺育过我的诗》,《湖北档案》2006年第6期。
    ②牛汉:《我与诗相依为命》,《花城》2008年第2期。
    ③牛汉:《我与草木的根》,收入《学诗手记》,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47页。
    ①《牛汉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本节所引牛汉诗歌皆出于此版本。
    ②牛汉:《我与诗相依为命》,《花城》2008年第2期。
    ③牛汉:《我与诗相依为命》,《花城》2008年第2期。
    ①晓渡:《历史结出的果子——牛汉访谈录》,《诗刊》1996年第10期。
    ②牛汉:《谈谈我这个人,以及我的诗》(代自序),《牛汉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绿原:《序言》,《温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①晓渡:《历史结出的果子——牛汉访谈录》,《诗刊》1996年第10期。
    ②晓渡:《历史结出的果子——牛汉访谈录》,《诗刊》1996年第10期。
    ③晓渡:《历史结出的果子——牛汉访谈录》,《诗刊》1996年第10期。
    ①王家平:《“文革”时期流放者诗歌简论》,《文艺争鸣》2000年第6期。
    ②公刘:《仙人掌·后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2页。
    ①刘志荣:《潜在写作1949-197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②牛汉:《我与华南虎》,《学诗手记》,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97页。
    ①牛汉:《一首诗的故乡》,《向阳湖文化报》2001年3月12日。
    ②朱学勤:《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书林》1988年第10期。
    ③牛汉:《对于人生和诗的点滴和回顾和断想》,收入《学诗手记》,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6页。
    ④臧克家:《忆向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本节未特别注明处皆选自该书。
    ⑤详见张光年:《文坛回春纪事》,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页。
    ①李城外:《九十依然忆向阳》,《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②李遇春:《臧克家旧体诗创作心理探源》,《长江学术》2009年第3期。
    ③臧克家2004年逝世后,权威媒体发布的他一生出版的诗集目录,没有收录《忆向阳》一书。
    ①臧克家:《咸宁干校散记》,《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②张光年:《向阳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页。
    ③崔道怡:《国庆中秋忆向阳》,《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①李城外:《巾帼建功向阳湖》,《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②李城外:《向阳伴我好读书》,《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页。
    ③李城外:《向阳晚霞犹灿然》,《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
    ④顾学颉:《向阳湖点滴》,《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页。
    ⑤刘炳森:《向阳湖梦忆》,《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页。
    ①臧克家:《咸宁干校散记》,《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②臧克家:《高歌忆向阳(序)》,《忆向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5页。
    ①李城外:《九十依然忆向阳》,《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②徐庆全:《关于臧克家<忆向阳>诗作的争论》,《名家书札与文坛风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页。
    ③臧克家:《高歌忆向阳(序)》,《忆向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9页。
    ④臧克家诗歌创作出来后曾多次给姚雪垠看过,姚不但认真读了,还通过信件多次对他进行鼓励。但随着1979年文坛形势的变化,姚雪垠突然在《上海文学》上著文公开批评臧克家。臧很愤怒,两人三十多年的友谊也就此画上句号。详见徐庆全:《关于臧克家<忆向阳>诗作的争论》,《名家书札与文坛风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⑤丁宁:《长忆向阳湖》,《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⑥李城外:《梦绕魂牵向阳湖》,《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1.韦君宜:《思痛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陈白尘:《牛棚日记》,三联书店1995年版。
    3.陈白尘:《云梦断忆》,三联书店1984年版。
    4.陈白尘:《对人世的告别》,三联书店1997年版。
    5.张光年:《向阳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6.张光年:《文坛回春纪事》,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7.杨静远:《咸宁干校一千天,》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8.冰心等:《亲历历史》,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9.冰心:《冰心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0.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1.牛汉:《牛汉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牛汉:《温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3.牛汉:《命运的档案》,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
    14.牛汉:《学诗手记》,三联书店1986年版。
    15.绿原:《人之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6.绿原:《人之诗续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7.绿原:《绿原自选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8.绿原:《未烧书》,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9.臧克家:《忆向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0.郭小川:《郭小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21.李城外主编:《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李城外主编:《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阎纲、谢永旺、萧德生编:《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2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6.杨胜群等编:《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述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7.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28.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29.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30.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1.郝梦笔、段浩然:《中国共产党六十年》,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
    32.谢冕、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1948-1975)》(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3.洪子诚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949-197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说》,青木书屋1997年版。
    37.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樊星:《中国当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9.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0.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於可训:《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於可训:《文学风雨四十年》,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3.洪子诚、张钟:《当代文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44.洪子诚:《问题与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4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6.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樊星:《当代文学与多维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昌切:《世纪桥头凝思:文化走势与文学趋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9.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0.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1.陈顺馨:《1962:夹缝中的生存》,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2.杨鼎川:《1967:狂乱的文学年代》,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3.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4.金宏宇:《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55.方长安:《冷战民民族文学: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6.谢冕:《中国现代诗人论》,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57.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58.於可训、李遇春:《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9.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李遇春:《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1.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63.陈美兰:《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武汉大学社1994年版。
    64.席扬:《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65.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66.杨匡汉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67.李杨:《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68.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69.王晓明:《潜流与漩涡——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家的创作心理障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70.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1.孟繁华:《梦幻与宿命——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历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73.涂光群:《中国三代作家纪实》,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
    74.陈徒手:《人有病 天知否——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文坛记实》,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75.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76.李城外:《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77.李城外:《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79.贺桂梅:《转折的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0.朱正:《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1.鲁丹:《70个日日夜夜:大学生眼睛里的1957年之春》,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82.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83.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4.马嘶:《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85.董之林:《旧梦新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6.张志忠:《迷茫的跋涉者——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心态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7.刘忠:《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8.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9.赵园:《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90.丁东:《反思历史不宜迟》,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91.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92.胡平:《禅机——1957苦难的祭坛》,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版。
    93.徐有渔:《不懈的精神追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4.刘锡诚:《在文坛边缘上——编辑手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5.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96.何言宏:《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97.李辉:《沧桑看云——不应忘记的人和事》,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98.摩罗:《耻辱者手记》,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9.金乌主编:《沉重的反思》,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0.陈虹编:《舞台与讲台——戏剧家陈白尘》,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1.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02.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4.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朝华出版社1993年版。
    105.战凤翰、贺铨:《黑龙江省柳河“五七”干校组织史资料》,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史资料编纂办公室1989年版。
    106.张化等编:《回首“文革”》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
    107.张志扬:《创伤记忆——中国现代哲学的门槛》,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08.戴锦华:《隐形书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9.王炳根:《冰心:非文本解读》,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10.王炳根:《冰心论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11.楼肇明:《繁华遮蔽下的贫困——九十年代散文之路》,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2.刘志荣:《潜在写作1949-197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3.徐庆全:《名家书札与文坛风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114.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与爱》,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115.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116.张景超:《文化批判的背反与人格》,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7.[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8.[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9.[美]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
    120.[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21.[德]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122.[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3.[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124.[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5.[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艾彦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26.[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张黎勤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27.[美]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伊庆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28.[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29.[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130.[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自我认知》,汪剑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1.[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三、期刊类:
    132.张绍春:《“五七”干校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库。
    133.郑谦:《五七干校述论》,《百年潮》2006年第9期。
    134.樊星:《关注向阳湖,研究向阳湖文化》,见城外的向阳湖blog, http://blog.sina.com.cn/wcltzw。
    135.昌切:《谁是知识分子》,《文艺研究》2005年第2期。
    136.樊星:《面对民众——当代中国作家的民众观研究》,《文艺评论》1995年第4期。
    137.湖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湖北文史资料·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史料专辑》,2008年总第五十九辑
    138.咸宁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咸宁文史资料·向阳湖文化专辑》2001年第1辑。
    139.王尧:《城外的向阳湖与向阳湖的城外》,《咸宁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40.陈虹:《中国作家与“干校文化”》,《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41.陈辽:《论“干校文化”》,《咸宁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42.陈漱瑜:《向阳无湖,干校无文——兼议“干校文化”》,《咸宁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43.张磊:《论陈白尘(云梦断忆>的创作心态》,《江汉论坛》2008年第10期。
    144.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关于向阳湖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几个问题》,《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145.刘保昌:《干校文学论:以向阳湖“五七”干校为中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46.李城外:《1968:中国“五七”干校之滥觞》,《读书文摘》2008年第11期。
    147.王炳根:《冰心在“文革”中》,《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8期。
    148.(韩)金素贤:《超越生的极限——牛汉“文革”时期诗歌研究》,《诗探索》2003年2期。
    149.何言宏:《严酷年代的精神证词——“文革”时期牛汉的诗歌写作》,《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2期。
    150.李遇春:《臧克家旧体诗创作心理探源》,《长江学术》2009年第3期。
    151.巫洪亮:《焦虑的意义——论郭小川建国后的心态构成与诗歌理念转变之关系》,《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52.郑风:《“五七”干校也要彻底否定》,《天津市管理干部学院校刊》1984年第8期。
    153.周思源:《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考察》,四川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库。
    154.李陀:《丁玲不简单——毛体制下知识分子在话语生产中的复杂角色》,《今天》1993年第3期。
    155.应红:《邵燕祥:精神与人格的重构——关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轨迹的对话》,《青年文学》1999年第3期。
    156.王本朝:《文学体制与当代作家的思想改造》,《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57.王尧:《思想历程的转换与主流话语的生产——关于“文革文学”的一个侧面研究》,《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4期。
    158.李扬:《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耗机制——对创作主体的一种反思与省察》,《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3期。
    159.谢泳:《思想改造运动的起源及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凤凰网读书频道。http://book.ifeng.com/special/49nianhoudaxue/201002/0203_9420_1536360_8.shtml
    160.刘再复:《历史角色的变形: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迷失》,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网页。http://www.chinese-thought.org/shgc/003278_2.htm。
    161.张士安:《成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散记》,《湖北文史》2005年第2期。
    162.李辉:《旧梦重温时——关于“五七”干校的随感》,《收获》1996年第3期。
    163.张志扬:《记忆和叙事》,《开放时代》1999年第3期。
    164.徐贲:《五十年后的“反右”创伤记忆》,《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3期。
    165.徐贲:《“记忆窃贼”和见证叙事的公共意义》,《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
    166.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社会》2006年第3期。
    167.田木、郭或:《“向阳湖文化”的内涵及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168.陈国和:《向阳湖文化的形成、内涵及研究的可能性》,《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69.沈虎雏:《<沈从文全集>中的日记和书信》,《上海文学》2005年第8期。
    170.洪子诚:《文学传统与作家的精神地位》,《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6期。
    171.冰心:《致家里人》,《收获》2005年第5期。
    172.杨昌江:《论冰心新时期以来的创作》,《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5期。
    173.傅光明:《傅光明访冰心谈话录》,载]998年12月17日《今晚报》。
    174.牛汉:《我与诗相依为命》,《花城》2008年第2期。
    175.王家平:《“文革”时期流放者诗歌简论》,《文艺争鸣》2000年第6期。
    176.朱学勤:《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书林》1988年第10期。
    177.王尧:《“非知识分子写作”:“文革文学”的一种潮流与倾向》,《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78.谷海慧:《“文革”记忆与表述——“老生代”散文的一个研究视角》,《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79.刘忠:《“文革”期间知识分子精神形态与话语方式》,《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180.崔晓麟:《20世纪50年代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原因初探》,《兰州学刊》2005年第1期。
    181.朱地:《对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学习运动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5期。
    182.田时纲:《简论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哲学研究》2001年第5期。
    183.贺桂梅:《世纪木的自我救赎之路——1998年“反右”书籍热的文化分析》,《上海文学》2004年第4期。
    184.李巧宁:《改造中的知识分子》,《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