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色彩语言的表意功能与艺术特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时代,使银幕影像发生了质的变化,彩色影像成为银幕空间的主体,银幕色彩不光具有还原自然现实的再现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传达作者创作意念的表现功能。电影色彩从此成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在现代电影艺术观念和电影叙事中具有独特的视觉语言表意功能,它能表现出除色彩之外无法表现的艺术效果,传达出故事情节本身无法传达出的信息内容。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电影色彩语言的表意功能与艺术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从色彩与电影色彩的关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色彩的涵义、艺术中的色彩、色彩与电影色彩的关系,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色彩是电影的一种视觉语言形态。在艺术创作中,色彩的情绪作用与象征性是通过整个画面的色彩所表现出来的效果,而不是单一的,只有获得能够使人产生普遍共鸣的品质,色彩才能发挥其心理影响的作用。
     其次,结合具体的中西电影文本认真详细地分析了电影色彩语言的表意功能、艺术特征、电影色彩语言的象征意义以及电影色彩语言的审美效果。如电影色彩语言在叙事上的功能有表达情意、深化主题、营造氛围、强化意境、参与造型和充当角色等等。从总体上来看电影色彩语言的象征意义,一般分为服装色彩和环境色彩。从电影色彩语言的审美效果来讲,色彩确立和展现影片的总体情绪和主题基调,表现了影片的风格;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着人物的性格和表现了人物的主观情绪。现代电影艺术中的色彩,是以单画面色彩、场景色彩、全片色彩基调的形式呈现于银幕上的。由于电影艺术是以蒙太奇组接为艺术手段,从而使寓于画面中的色彩也构成了蒙太奇形式,被人们称之为“色彩蒙太奇”。
     最后,本文力图从中西电影导演色彩思维的异同和中西电影色彩的文化意蕴的差异对中西电影色彩语言进行了比较研究,希望能对今后的中国电影在色彩创作运用上有所启示。西方的电影导演在色彩思维空间上强调色彩的结构性,注重运用色调的蒙太奇来传达人物的某种情绪,体现出一种主观赋色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西方电影文化的影响,中国电影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随着电影观念的变化,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开始了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征程,体现出一种意象合一的特点。
The transition from black and white film to colour film brought together the essential transformation in screen video, which then became the principal part in a film. The film colour not only has function in reproduction of natural real-life,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xpression of author's thought. From the day on, film colour beca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film language.
     Since colour can present various efforts and information, which cannot be instead by other methods sometimes cannot be expressed by the self of story polt. It serves modem film with the particular vision language in artistic concept and narration.
     In this paper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expression function and art character from three aspects as follows: firstly, in the aspect of colour and film colour. we defined the meaning of colour in film and introduc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Next, we analyzed the ideographic function, artistic character, symbolize significance and aesthetic effect in film colour language, by referencing to the film text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or instance, the function of film colour language in narration has expressing desires, deepening theme, building atmosphere, intensifying artistic conception, participating in sculpt, serving as role, and so on. From an overview of the symbolize significance of film colour language. It can be partitioned to cloth colour and environment colour. With respect to the artistic effect, colour establishes and exhibits the overall emotion and motif of a film. Furthermore, colour can be used to represent the inner emotion of people, which is important in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oles in film. At last, we made a comparison in culture of domestic films and international films, trying to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rectors in china and abroad. Hope to become a reference to the future product of Chinese film.
引文
[1]王树薇:《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页。
    [1][德]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宗白华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46页。
    [2]王树薇:《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1][德]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宗白华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48页。
    [2]蓝棣之编:《闻一多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3]徐葆耕:《电影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1]王树薇:《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85页。
    [1][德]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1]王树薇:《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页。
    [2][匈]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257页。
    [3][法]克利斯蒂安·麦茨:《Film language New York 1973),转引自《电影艺术》,1994年第1期,第59页。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59页。
    [2]宗白华:《宗白华美学译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8页。
    [1][法]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2]郑国恩:《电影摄影造型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135页。
    [3]刘思御:《影视色彩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1]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2页。
    [1]郑雪来:《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64页。
    [2]张凤铸:《影视艺术前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422页。
    [3]段晓明:《从影视色彩的运用,看影视创作的审美取向》,《美与时代》,2005年6月,第78页。
    [1]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2页。
    [2]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1]彭吉象:《影视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1][墨]费雷尔:《色彩的语言》,归溢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知觉》,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第16页。
    [3][法]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页。
    [1][美]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齐宇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1]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转引自《艺术与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59页。
    [1]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第85页。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插图本),第122页。
    [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页。
    [3][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裘宗燕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德]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德]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宗白华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
    [法]莫克尼·卡尔科-马塞尔、让娜-玛丽·克莱尔:《电影与文学改编》刘芳译,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法]特吕弗:《希区柯克论电影》,严敏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美]考尔克:《电影的形式与文化》,郭青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知觉心理学》,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吴菁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版。
    [美]大卫·波德维尔、克莉斯丁·汤姆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彭吉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利文斯顿:《电影和导演》,陈梅、陈守枚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美]戴维·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劳逊:《电影的创作过程》,齐宇、齐宙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前苏联]爱森斯坦:《并非冷漠的大自然》,富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前苏联]B·日丹:《影片的美学》,于培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日]新藤兼人:《电影剧本的结构》,钱端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
    [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何力、李庄藩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陈西禾:《电影的画面与声音》,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陈犀禾:《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蓝棣之主编:《闻一多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李表晶主编:《电影艺术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显杰:《电影修辞学》,文学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林邵峰:《视觉英雄张艺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彭吉象:《影视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王树薇:《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徐葆耕:《电影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修倜、李显杰:《电影媒介与艺术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张凤铸:《影视艺术前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郑雪来:《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郑国恩:《影视摄影艺术赏析》,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
    周安华主编:《电影艺术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版。
    蔡滢:《解读影视色彩的三个层次》,《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段晓明:《从影视色彩的运用,看影视创作的审美取向》,《美与时代》,2005年6月。
    段兰芳:《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意味》,《艺海》,2005年第3期。
    冯果:《走向国际市场的俄罗斯电影--读电影〈月亮爸爸〉》,《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14卷第1期。
    葛德:《色彩在电影中》,《影视论坛》,2005年第3期。
    宫林:《意象合一与梦幻影像--中西电影》,《当代电影》,2000年第3期。
    黄文达:《论视听语言与审美意义》,《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10月第四卷第5期。
    刘化雨:《影视造型中多元素的互补--浅析电影造型中画面、色彩、声音的作用》,《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裴卫建:《色彩运用刍议》,《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王燕子:《论电影“色彩语言"--从张艺谋、斯皮尔伯格电影看电影色彩的意义与运用》,《电影评介》,2006年第10期。
    王晓:《跃动的色彩彩色的语言--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电影评介》,2006年第23期。
    肖锋:《论电影导演的色彩思维》,《电影艺术》,1996年第1期.
    杨敏:《虚实相生--浅论电影〈英雄〉拍摄黑色的艺术手法》,《东南传播》,2006年第8期。
    张洪波:《张艺谋电影〈英雄〉中色彩的叙事功能》,《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0月第21卷第5期。
    张冠文、蒙晓林:《电影画面的反常规处理及其审美意义》,《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周登富:《电影〈英雄〉的色彩构成设计》,《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3月。
    周登富.:《论电影色彩的表现功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