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务派遣制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中国的工人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他们反而承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代价。他们劳动在生产一线,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称号,他们干着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却拿着极低的工资,而且得不到保障。2010年富士康工人用最无奈的方式——“十二连跳”表达出他们的不满。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工人阶级之所以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是因为中国的用工制度仍然很不完善。于是,2008年出台的《劳动合同法》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但是,它也给很多工人带来了不幸
     2007年底,趁《劳动合同法》尚未正式实施之际,大量企业通过逆向劳务派遣把正式工人转变为劳务派遣工入,劳务派遣一时成为众企业青睐的用工制度。正如一位劳务派遣公司的总经理所言,“造成劳务派遣高峰的主要原因,正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劳务派遣的限制性规定即“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不具任何操作性。但事实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第三十八条对劳务派遣的时间、岗位等进行了限制,如使用劳务派遣限制在非主营业务岗位,不超过6个月等,但由于一些利益集团的游说,实施条例正式公布时便删除了此条。
     对于工人来讲,劳务派遣是一场噩梦,是企业为了逃避责任而采取的措施,许多工人一夜之间由企业的正式工人变成了劳务派遣工,自己上班的公司与自己不存在任何劳动关系。王全兴教授认为,“劳务派遣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劳动制度改革中已经取消的临时工制度的回归,使派遣工也成为劳动待遇低于正式工的一种身份,甚至派遣工的地位还不及当年的临时工。”
     目前,对劳务派遣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法律和现状描述的层面,或指出劳务派遣相关法律制度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完善劳务派遣的措施;或通过案例的分析指出劳务派遣的不合理性;或站在企业的立场上,提出资方责任或者规避措施等。这些对劳务派遣的探讨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并没有把劳务派遣与中国工人阶级的现状结合起来,更没有对劳务派遣背后深层次的内容如权利体系、制度的根源、法律的本质等进行分析。要想深刻的理解劳务派遣,揭示劳务派遣的本质,必须从经济的角度,以劳动者为主体,以资本的发展逻辑来研究劳务派遣。本论文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揭示劳务派遣的本质,进而分析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和问题,以此促进中国用工制度的完善。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劳务派遣的本质,并以国外劳务派遣的发展作为论据进行分析。第二章论述我国劳务派遣的发展历史,把我国劳务派遣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涉外劳务派遣、国企改制中的劳务派遣、市场化的劳务派遣以及《劳动合同法》立法中的劳务派遣。第三章承接第二章的历史,论述我国劳务派遣的发展现状、问题等。最后,第四章分析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发展背后的原因,并由此展望劳务派遣发展的未来。
The economy of china was developing very fast in the Three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However, the workers of china bear the cost of the development instead of benefit. They work in the production line, achieving the title of " world factory" for china; they do the dirtiest, most tiring job most bitter, and take extremely low wages but not guaranteed. The workers of Foxcoon sent a shout in the most helpless way——"Twelve-Consecutive-Jumping".
     Many scholars blieves that, the workers of china face so unfair treatment, is because the employment system of china is still far from perfect. So, Labor Contract Law beca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However, it brought misfortune to many workers before Labor Contract Law entered into force.
     In the end of 2007 when Labor Contract Law didn't entered into force, a large number of enterprises changed their formal workers into dispatching workers, and the dispatching became the favor of the employment system. Just as the manager of a dispatching company sai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Contract Law i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dispatching peak." The restrictive provisions of dispatching as 'Temporary, auxiliary, alternative" have no operational. But the view is not the real problem. According to insiders, article thirty-eight of "Labor Contract Law Implementation Regulations" had limited the time and post of dispatching, for example, the dispatching jobs was limited in non-core business, no more than six months and so on. But this aiticle was deleted when official announcement, just bacause of some interest groups lobbying.
     For the enterprise, dispatching is a good measure to avoid responsibility.But for the workers who became dispatching workers from the formal workers in the enterprise overnight, it's a nightmare. The professors Wang Quanxin considered that," dispatching is regression of the temporary employment which is canceled in the reform of employment system. The dispatching became a status symbol for the low-income groups whose income is even less than the temporary workers.
     Currently, the discussion of dispatching is on the level of legal and status description, or point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propose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dispatching, or Pointed out the irrationality of dispatching by case analysis, or proposed the responsibility of employe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for the emloyers.All of these discussions of dispathing stay on the surface phenomena. To deep understand dispatching, to reveal the nature of dispatching, we must research dispatching standing on the position of workers,from the economic point of view, with the logic of capital development. In this article, I will reveal the nature of dispat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analyze the history, current satuation and problems of dispatching in china,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emloyment system.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In Chapter One, we discuss the nature of dispatching from a theoretical rpoint of view, and analyse it with the argument of dispatching development in foreign contry. In Chapter Two, we discuss the history of dispatching in china, which is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as "dispatching for foreign", "dispatching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market-based dispatching" and "dispatching in the legislation of Labor Contract Law ". Based on the history, we discuss the current satuation and problems of dispatching in china in Chapter Three. At last, we point out the reasons behind, and prospect the future of dispatching.
引文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1页.
    ②刘永佶.劳动哲学上卷.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56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5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0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10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11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2页.
    ①付钟瑶.中国古代雇佣契约制度研究.法学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06年.第1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89-702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98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97-598页.
    ②孙成亮.关于雇佣制度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探讨.商场现代化2009年1月(中旬刊)总第563期,笫309页.
    ③吴佩军.家族主义经营——对日本战前企业雇佣制度的考察.史学集刊2010年5月第3期. 第77-78贞.
    ①吴佩军.家族主义经营——对日本战前企业雇佣制度的考察.史学集刊2010年5月第3期.第77贝.
    ②王琳.警惕劳务派遣“暄宾夺主”.广州日报2007年12月17日.第012版.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06页.
    ①郑东亮.劳务派遣的发展与规制——来自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的调查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②王克良.人才派遣及其政策导向.丁薛祥.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③“企业内部控制雇佣关系”与“市场调控的雇佣关系”相对比.参考翁杰,翁宇.雇佣关系的演变和管理.商业研究2006年11月总第343期.第1-6页.
    ④杨康昕.聚焦国外派遣业.人力资源2006年第15期.第32页.
    ⑤权冬生.金融危机下的劳务派遣制度再思考——以劳务派遣的法制化为切入点.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2月.第25页.
    ⑤周长征.劳务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序言第3页.
    ①周长征.劳务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序言第3页.
    ②郑东亮.劳务派遣的发展与规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第10-17页.
    ③数据引自郑东亮.劳务派遣的发展与规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第1,9-10,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0页.
    ②刘永估.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笫159-160页.
    ③刘永估.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332页.
    ①有关部门、企业对草案涉外劳务派遣问题意见.中国网2006年3月31日发表.2010年12月17日访问.网址: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hetong/1171366.htm.
    ②赵昂.劳务贸易是我省对外开放的一项战略任务.天府新论1985年第2期.第1-2页.
    ③郑东亮.劳务派遣的发展与规制——来自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的调查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第21页.
    ①刻捷,剑骅.组建下岗职工劳务派遣公司探析.当代经济1998年第5期.第11页.
    ②数据来自北京发展劳务派遣和社区公益就业组织.劳动保障通讯.2000年第9期.第10页.
    ①刻捷,剑骅.组建下岗职工劳务派遣公司探析.当代经济1998年第5期.第11页.
    ②任卫东,唐卫彬.劳务派遣:异军突起的再就业新渠道——北京劳务派遣企业发展调查.经济参考报2002年09月10日.
    ③何灵芝.关于纠建劳务派遣公司安置下岗职工之我见.经济师2003年笫2期.第270页.
    ④杨生文.再就业的又一个重要渠道——走近北京劳务派遣企业.劳动保障.2002.5.第24-25页.
    ⑤杨生文.再就业的又一个重要渠道——走近北京劳务派遣企业.劳动保障.2002.5.笫25-26页.
    ⑤引自分析国企改制状况.中顾企业改制网:http://news.9ask.cn/qygz/gqgz/200908/231012.html发表时间:2009-8-28.访问时间:2010年12月23日.
    ①易守宽,杨琛.劳动关系学视野下的劳务派遣现象浅析——以国有银行聘用派遣制员工为例.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第4期.第5页.
    ②陈晶晶.42名农民工状告中石化“假劳务派遣”——律师:频繁转换劳动关系违背法律精神.法制日报2008年4月3日.第006版.
    ③杨晓民.用制度创新解决不规荡用工问题央视推行劳务派遣制初见成效.中国人事报2006年3月22日.第003版.
    ④任卫东,唐卫彬.劳务派遣:异军突起的再就业新渠道——北京劳务派遣企业发展调查.经济参考报2002年09月10日.
    ①傅劲德.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也搞劳务输出?.党政论坛1985年第09期.第13-14页.
    ②杨生文.再就业的又一个重要渠道——走近北京劳务派遣企业.劳动保障.2002.5.第25页.
    ③任卫东.唐卫彬.劳务派遣:异军突起的再就业新渠道——北京劳务派遣企业发展调查.经济参考报2002年09月10日.
    ①吴桐.不要放大了民工荒的信号.江南时报2005年03月23日.第一版.
    ②孙兴伟.北京市朝阳区“劳务派遣”进了村.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09月21日.第T00版.
    ③肖友若,吴峻松.“农民工司令”成名背后.南方都市报2010-03-30.第AA03版.
    ④孙兴伟.北京市朝阳区“劳务派遣”进了村.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09月21日.第T00版.
    ⑤高罗胜,缪友清,姜宏强.金坛“劳务派遣制”有效破解民工难题.常州日报2005年7月11日.第A01版.
    ⑥段金柱,陈梦婕.劳务派遣:搭起农民就业之“桥”.福建日报2005年10月12日.第004版.
    ⑦许跃芝.劳务派遣:就业招工“两头甜”.经济日报2005年12月13日.第014版.
    ⑧邓书恒.赞皇:品牌运作劳务派遣.石家庄日报2005年12月27日.第007版.
    ⑨谢腾欧,王云彤.浅析达州市劳务派遣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经验.经济师2010年第3期.
    ①姚仕威.“民工荒”真相.财经杂志2010年第6期.网址: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0-03-14/110395968.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1月19日.
    ②任卫东,唐卫彬.劳务派遣:异军突起的再就业新渠道——北京劳务派遣企业发展调查.经济参考报2002年09月10日.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34页.
    ④吴建荣.劳务派遣的发展、分析及建议.就业与保障2010年第07期.第30页.
    ①沈同仙.劳动力派遣法律规制研究——兼议我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有关规定.周长征.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第315页.
    ②同上.
    ③田嘉力.把“劳务派遣”这个漏洞堵死.人民网强国社区.2008年1月17日发表.2011年1月7日访问.网址: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3232/6790031.html.
    ④张帆.劳动合同法草案有望4月三审通过 凸娃利益博弈.人民网.2007年04月04日发表.2011年1月7日访问.网址:http://npc.people.com.cn/GB/14957/53049/5559501.html.
    ①张帆.劳动合同法草案有望4月三审通过凸显利益博弈.人民网.2007年04月04日发表.2011年1月7日访问.网址:http://npc.people.com.cn/GB/14957/53049/5559501.html.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引自新浪博客:华为背后的《劳动合同法》三方博弈.2007年11月发表.2011年1月7日访问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efc2f01000bpo.html.
    ⑤王琳.警惕劳务派遣“暄宾夺主”.广州日报2007年12月17日.第012版.
    ⑥同上
    ①王琳.警惕劳务派遣“喧宾夺主”.广州日报2007年12月17日第012版.
    ②吕志蓉.浅析逆向劳务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第3期.第51页.
    ③曹海东.劳务派遣的非正常繁荣.南方周末2007年12月13日.第C14版.
    ①曹海东.劳务派遣的非正常繁荣.南方周末2007年12月13日.第C14版.
    ②曹海东.劳务派遣的非正常繁荣.南方周末2007年12月13日.第C14版.
    ③钟振宇.从主动上门推销,到“十里挑”都做不完——劳务派遣缘何突然火爆.四川日报2007年12月20日第002版.
    ④丘慧慧.深圳“劳务派遣”调查:富士康带头考察合理合法“劳务派遣”.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月/14日/第008版.
    ①郑莉,王娇萍.工会界委员呼吁维护劳务派遣工权益 两千万劳务派遣工急需走出“身份怪圈”.工人日报2010年3月8日.第002版.
    ②曹海东.劳务派遗的非正常繁荣.南方周末2007年12月13日.第C14版.
    ③张延龙.中介协会紧争上书人大劳务派遣或临毁灭打击.经济观察报2008年1月21日.笫009版.
    ④潘义.邓韵雪.劳务派遣制度改革进行时.南风窗.20日年第10期.南风窗在线:http://www.nfcmag.com/articles/2744访问时间:2011月5月3日.
    ⑤黄其蔚.劳务派遣扩大化的动囚分析及其规制.社科纵横2010年2月总第25卷.第40页.
    ⑥石飞.劳务派遣疯狂蔓延严重冲击我国用工制度.红网2010年5月31日发表.网址:http://hlj.rednet.cn/c/2010/05/31/1969446.htm访问时间:2011年1月19日.
    ⑦同上.
    ⑧黄其蔚.劳务派遣扩大化的动因分析及其规制.社科纵横2010年2月总第25卷.第40页.
    ⑨同上.
    1曹海东.劳务派遣的非正常繁荣.南方周末2007年12月13日.第C14版.
    ②黄其蔚.劳务派遣扩大化的动因分析及其规制.社科纵横2010年2月总第25卷.第40页.
    ③郑东亮.劳务派遣的发展与规制——来自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的调查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第27页.
    ④本目主要参考大学生关注可口可乐小组发布的四次调查报告.网址:http://followcoca.blog.163.com/.
    ⑤被调查的六家可口可乐装瓶厂中,家(东莞)为可口可乐下属的外商投资企业,五家(广州、惠州、杭州和天津、北京丰台)为股份有限公司,其最大股东香港太古和中粮均为可口可乐的重要合作伙伴,而上海申美为上海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上海上投实业公司、中粮酒饮料食品有限公司与美国可口可乐合作经营的企业。
    ①章燕冰.浅议劳务派遣对企业用工成本的影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第2期.第117-118页.
    ②吕志蓉.浅析逆向劳务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第31期.第51页.
    ③章摇哲,朱勇国.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变迁初探.人口与经济2010年笫4期(总第181期).第38页.
    ④章燕冰.浅议劳务派遣对企业用工成本的影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第2期.第118页.
    ①郑东亮.劳务派遣的发展与规制——来自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的调查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第121页.
    ②章燕冰.浅议劳务派遣对企业用工成本的影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第2期.第118页.
    ③孙瑞灼.劳务派遣已论为劳动侵权帮凶.中国质量万里行2009年第02期.第66页.
    ④孙瑞灼.莫让“劳务派遣”成规避新法手段.经济参考报2007年12月21日.第009版.
    ⑤章摇哲,朱勇国.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变迁初探.人口与经济2010年笫4期(总第181期).笫38页.
    ①引自郑莉,王娇萍.工会界委员呼吁维护劳务派遣工权益 两千万劳务派遣工急需走出“身份怪圈”.工人日报2010年3月8日.第002版.文中提及全国政协委员张世平的疾呼,“这些职工(劳务派遣工人)大多忍受着同工不同酬、就业歧视、社会保障缺失等侵权行为,如果主张权利.则被派遣企业和用工单位当成‘皮球’踢来踢去”。
    ②权冬生.金融危机下的劳务派遣制度再思考——以劳务派遣的法制化为切入点.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2月.第27页.
    ③黄其蔚.劳务派遣扩大化的动因分析及其规制.社科纵横2010年2月(总第25卷).笫41页.
    ④劳动合同法:没有受益者的博弈.长江杂志.2009年1月6日.网址:http://www.51kj.com.cn/news/20090116/n187062.shtml.
    ⑤胡敬艳.《劳动合同法》事关中小企业存活——长江商学院教授王一江该谈.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4月7日.第038版.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页.
    ②同上
    ③陈霖.新法催生劳务派遣高峰——民营企业有望突破.湄洲日报,2008年4月14日第A02版.
    ④同上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87页.
    ⑥胡敬艳.《劳动合同法》事关中小企业存活——长江商学院教授王一江访谈.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4月7日.第038版.
    ⑦胡敬艳.《劳动合同法》事关中小企业存活——长江商学院教授王一江访谈.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4月7日.第038版.
    ⑧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87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1贝.
    ②刘渝施,晓周.迁安:劳务派遣破解拖欠农民工工资难题.唐山劳动日报2007年10月24日.第002版.
    ③高罗胜,缪友清,姜宏强.金坛“劳务派遣制”有效破解民工难题.常州日报2005年7月11日.第A01版.
    ④邓书恒.赞皇:品牌运作劳务派遣技术精牌子响120多人活跃在京冀两地.石家庄日报2005年12月27日.第007版.
    ⑤段金柱,陈梦婕.劳务派遣:搭起农民就业之“桥”.福建日报2005年10月12日.第004版.
    ①以下关十劳动合同法的条文均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年6月29日发布.网址:http://www.molss.gov.cn/gb/news/2007-06/30/content_184630.htm.
    ②史朝伟,谢波.我国劳务派遣立法问题及刘策研空.网络财富2009年2月.第140页.
    ①周晶晶.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月.第121页.
    ②曹海东.劳务派遣的非正常繁荣.南方周末2007年12月13日.第C14版.
    ③周晶晶.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月.第121页。
    ④鲁晓娟.我国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完善.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4期.第162贞.
    ⑤章摇哲,朱勇国.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变迁初探.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4期(总笫181期).第38页.
    ⑥参考大学生关注可口可乐小组调查报告第一季.网址:http://followcoca.blog.163.com访问时间:2011年1月17日.
    ①刘永估.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332页.
    ②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332-335页.
    ③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839贞注释.
    ④刘永估.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336页.
    ①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论述.可以参考左大培.不许再卖——揭穿企业“改制”的神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刘贻清.张勤德.“郞旋风”实录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大讨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②刘永估.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357页.
    ③曹海东.劳务派遣的非正常繁荣.南方周末2007年12月13日.第C14版.
    ④黄其蔚.劳务派遣扩大化的动囚分析及其规制.社科纵横2010年2月总第25卷.第40页.
    ⑤同上.
    ①何灵芝.关于组建劳务派遣公司安置下岗职工之我见.经济师2003年第2期.第270页.
    ②潘毅,卢晖临等.农民工: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开放时代2009年第06期.第15页.
    ③杨思远.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341页.
    ④潘毅.卢晖临.没有完成的无产阶级化进程:当代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知、情感与集体行动.网址: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contribute/200912/6755.html访问时间:2011年5月3日.
    ①刘永估.劳动社会主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笫22页.
    ②刘永佶.劳动哲学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561页.
    ③列宁.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1-202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
    [5]列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6]列宁.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7]霍布斯.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8]刘永佶.劳动哲学上、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9]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刘永佶.劳动社会主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11]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12]杨思远.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13]郑东亮.劳务派遣的发展与规制——来自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的调查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
    [14]丁薛祥.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15]周长征.劳务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
    [16]房忆萝.我是一朵飘零的花——东莞打工妹生存实录.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年出版.
    [1]付钟瑶.中国古代雇佣契约制度研究.法学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06.
    [1]徐锦泉,何矩.深圳关注百万临时工.山东劳动1994年第04期.
    [2]万希.国外“临时工”状况.中外企业文化2005年第11期.
    [3]丁爱萍.全国冠军为“临时工”之悲.公民导刊2004年04期.
    [4]汪大兰.从“民工荒”现象看中国的雇佣制度.特区经济2005年第4期.
    [5]孙成亮.关于雇佣制度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探讨.商场现代化2009年1月(中旬刊)总第563期.
    [6]吴佩军.家族主义经营——对日本战前企业雇佣制度的考察.史学集刊2010年5月第3期.
    [7]杜宇.禁止“包工头”承揽业务.建筑工人2006年第1期.
    [8]黄其蔚.劳务派遣扩大化的动因分析及其规制.社科纵横2010年2月.
    [9]谢腾欧,王云彤.浅析达州市劳务派遣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经验.经济师2010年第3期.
    [10]翁杰,翁宇.雇佣关系的演变和管理.商业研究2006年11月总第343期.
    [11]杨康昕.聚焦国外派遣业.人力资源2006年第15期.
    [12]权冬生.金融危机下的劳务派遣制度再思考——以劳务派遣的法制化为切入点.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2月.
    [13]魏艳春.国际人才派遣业的发展.中国人才.2003年第5期.
    [14]张凌竹.中日韩劳务派遣机构市场准入法律规制比较——一种本体论的初步考察.求索2010年2月.
    [15]俞晓婷.论我国劳务派遣的现状和完善.法制与社会.2009年8月(上)
    [16]赵昂.劳务贸易是我省对外开放的一项战略任务.天府新论1985年第2期.
    [17]刻捷,剑骅.组建下岗职工劳务派遣公司探析.当代经济1998年笫5期.
    [18]杨生文.再就业的又一个重要渠道——走近北京劳务派遣企业.劳动保障.2002年5月.
    [19]何灵芝.关于组建劳务派遣公司安置下岗职工之我见.经济师2003年第2期.
    [20]易守宽,杨琛.劳动关系学视野下的劳务派遣现象浅析——以国有银行聘用派遣制员工为例.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第4期.
    [21]蒋守福,王克益.从国企改革中诞生劳务派遣品牌.就业与保障2009年第10期.
    [22]傅劲德.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也搞劳务输出?.党政论坛1985年第09期.
    [23]吴建荣.劳务派遣的发展、分析及建议.就业与保障2010年第07期.
    [24]吕志蓉.浅析逆向劳务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第3期.
    [25]谢芳盛.用工方式之劳务派遣.人力资源管理2009年第4期.
    [26]章摇哲,朱勇国.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变迁初探.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4期(总第181期)
    [27]孙瑞灼.劳务派遣已沦为劳动侵权帮凶.中国质量万里行2009年第02期.
    [28]俞元诚.值得商榷的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工会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29]史朝伟,谢波.我国劳务派遣立法问题及对策研究.网络财富2009年2月.
    [30]周晶晶.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月.
    [31]鲁晓娟.我国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完善.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4期.
    [32]张溪.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经济分析.法制与经济2008年10月(总第183期).
    [33]毕小青,严荣.国内人力派遣研究现状综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6期.
    [34]张伟东,钱利君.国内劳务派遣相关研究综述.商场现代化2008年4月.
    [35]姚佳威.“民工荒”真相.财经杂志2010年第6期.
    [36]章燕冰.浅议劳务派遣对企业用工成本的影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第2期.
    [37]吕志蓉.浅析逆向劳务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第31期.
    [38]潘毅,卢晖临等.农民工::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开放时代2009年第06期.
    [1]陈霖.新法催生劳务派遣高峰民营企业有望突破.湄洲日报2008年4月14日.第A02版.
    [2]谭博文,崔书义.运城:两“黑砖窑”解救出受限民工61人.新华每日电讯2007 年5月7日第002版.
    [3]崔书义.运城警方捣毁4个“黑砖窑”.山西日报2007年5月16日第B02版.
    [4]姜生贵.农民工未来归宿意愿的调查分析.学习时报.2006年10月16日第004版.
    [5]王琳.警惕劳务派遣“喧宾夺主”.广州日报2007年12月17日.第012版.
    [6]曹海东.劳务派遣的非正常繁荣.南方周末2007年12月13日.第C14版.
    [7]任卫东,唐卫彬.劳务派遣:异军突起的再就业新渠道——北京劳务派遣企业发展调查.经济参考报2002年09月10日.
    [8]陈晶晶.42名农民工状告中石化“假劳务派遣”——律师:频繁转换劳动关系违背法律精神.法制日报2008年4月3日.第006版.
    [9]杨晓民.用制度创新解决不规范用工问题央视推行劳务派遣制初见成效.中国人事报2006年3月22日.第003版.
    [10]孙兴伟.北京市朝阳区“劳务派遣”进了村.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09月21日.第T00版.
    [11]高罗胜,缪友清,姜宏强.金坛“劳务派遣制”有效破解民工难题.常州日报2005年7月11日.第A01版.
    [12]段金柱,陈梦婕.劳务派遣:搭起农民就业之“桥”.福建日报2005年10月12日.第004版.
    [13]许跃芝.劳务派遣:就业招工“两头甜”.经济日报2005年12月13日.第014版.
    [14]邓书恒.赞皇:品牌运作劳务派遣.石家庄日报2005年12月27日.第007版.
    [15]任绍敏.人才派遣在上海:市场红火法规缺位.中华建筑报2005年6月9日.第004版.
    [16]黄秀丽.肯德基全面停止劳务派遣用工制.北京日报2006年8月9日.第006版.
    [17]陈晶晶.既不解雇也不发钱利用“劳务派遣”摆脱责任 肯德基被指规避中国法律.法制日报2006年7月27日.第002版.
    [18]陆占奇.肯德基风波:劳务派遣惹的祸?.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8月15日.第001版.等新闻报道.
    [19]崔世海,刘长.滥用劳务派遣亟待法律匣清.民主与法制时报2009年1月5日.第A01版.
    [20]申剑丽.苏州人力资源同业公会上书全国人大:反对劳务派遣期半年时限.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月18日.第008版.
    [21]钟振宇.从主动上门推销,到“十里挑一”都做不完——劳务派遣缘何突然火爆.四川日报2007年12月20日.第002版.
    [22]丘慧慧.深圳“劳务派遣”调查:富士康带头考察合理合法“劳务派遣”.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月/14日/第008版.
    [23]张延龙.中介协会紧急上书人大劳务派遣或临毁火打击.经济观察报2008年1月21日.第009版.
    [24]郑莉,王娇萍.工会界委员呼吁维护劳务派遣工权益两千万劳务派遣工急需走出“身份怪圈”.工人日报2010年3用8日.第002版.
    [25]刘渝施,晓周.迁安:劳务派遣破解拖欠农民工工资难题.唐山劳动日报2007年10月24日.第002版.
    [26]吴桐.不要放大了民工荒的信号.江南时报2005年03月23日.第一版.
    [27]肖友若,吴峻松.“农民工司令”成名背后.南方都市报.2010年3月30日.第AA03版.
    [28]胡敬艳.《劳动合同法》事关中小企业存活—长江商学院教授王一江访谈.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4月7日.第038版.
    [1]大学生关注可口可乐小组调查报告第一、二、三、四季.网址:http://followcoca.blog.163.com.
    [2]有关部门、企业对草案涉外劳务派遣问题意见.中国网2006年3月31日发表,网址: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hetong/1171366.htm.
    [3]分析国企改制状况.中顾企业改制网:http://news.9ask.cn/qygz/gqgz/200908/231012.html.发表时间:2009-8-28.
    [4]田嘉力.把“劳务派遣”这个漏洞堵死.人民网强国社区.2008年1月17日发表.网址: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3232/6790031.html.
    [5]张帆.劳动合同法草案有望4月三审通过凸显利益博弈.人民网.2007年04月04日发表.网址:http://npc.people.com.cn/GB/14957/53049/5559501.html.
    [6]华为背后的《劳动合同法》三方博弈.新浪博客.2007年11月发表.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efc2f01000bpo.html.
    [7]劳动合同法草案对劳务派遣业的影响及应对思路.东云求职信息网.2006年11月15日发表.网址:http://xzt.2000y.net/mb/1/readnews.asp?newsid=512945.
    [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年6月29日发布.网址:http://www.molss.gov.cn/gb/news/2007-06/30/content_184630.htm.
    [9]《劳动合同法》出台.企业你的勇气在哪里?.搜狐新闻网.网址http://news.sohu.com/20070727/n251280775.shtml访问时间:2011年1月19日.
    [10]石飞.劳务派遣疯狂蔓延严重冲击我国用工制度.红网2010年5月31日发表.网址http://hlj.rednet.cn/c/2010/05/31/1969446.htm访问时间:2011年1月19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