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洋务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依靠他们的“坚船利炮”全面侵入到儒学统驭下的东方世界。面对这“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些开明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致力于“救亡图存”这一目标。他们痛苦地认识到近代中国和西方相比已经落伍。要想战胜西方列强,改变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做到知己知彼。魏源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表达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但思想家对西方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船坚炮利的器物层面,并没有彻底反思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和文化。随着民族灾难的加重,在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了“洋务派”。他们以求强、求富为主要目标,力图使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西方各国的欺辱。李鸿章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力求通过向西方学习,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为此他“变易军制”,建立新式陆军,创建了北洋海军;并大力发展工矿企业。为实现求强求富的目的,需要大批懂得现代知识的新式人才,因此他力求改变中国的教育体制,并向外国选派留学生。中国要求强求富,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在国力孱弱的情况下,李鸿章不得不采取“和戎”外交策略,力图保持中外和好的局面。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主要包括军事、经济、教育、外交等方面,大体可以概括为变法、自强、和戎。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推动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步伐。通过对李鸿章洋务思想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李鸿章以及那个时代,并给目前的改革开放以某些借鉴。李鸿章力图通过开展洋务运动使中国变得富强起来,虽然这个目的没有完全实现,但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进步,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本文以今人的视野回溯和反思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尝试通过解读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与实践而重塑这段历史,并检讨中国整个近代化过程中的发展情态,以期为审视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某些认知上的贡献。
After the Opium War, China has entered into a period of severe shock, rapi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society, from the beginning of a closed-door policy of the feudal society, step by step over to the semi-colonial society. Western powers’"gunboats" opened Chinese closed-door, and shattered some Chinese dream that China is a "heavenly" country. China has been falling behind now while in the front of the world culture and economy’s development process Long-term before, faced with the fate of being enslaved by Western powers.
     Some landlord class and progressive officials who had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aring for country and people weren’t reconciled to decline of China, and began to seek the methods of making China strong and prosperous. They abandoned the traditional“distinction between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the ethnic groups”, and recognized the backwardness of China, admitted Western powers’advance in some fields. Wei Yuan also putted forward the slogan of“learn the technology from the west to fight against them”, became the power and objectives of Chinese to learn from western countries. Lin Zexu, as an imperial commissioner, lead and took part in the Opium War directly, perceived more that China was too closed and know too few about outside. So he himself consulted all kinds of western things from foreigners, became the first official who open sight to perceive the world. These early ideas of social change after the Opium War played a huge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ization thought.
     After the failure of two Opium Wars and the heating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the Qing Dynasty was in a precarious, some of the highest ruling clique recognized the need to change, otherwise the Qing Dynasty have the danger of extinction. So from 1860s Westernization thought rose, and formed Westernization Group within the ruling class. Its representative is the landlord class bureaucrats and its intellectuals with a certain sense of community change. Including Minster Prince YiXin represented the Qing Court while Zeng Guofan, Li Hongzhang, ,Zuo Zongtang,Shen Baozhen and Ding Richang represented the local officials. The Westernization Group more or less had the Empress Dowager CiXi’s support that is in fact the highest ruler of Qing Dynasty at that time. In order to get the Qing Dynasty out of the crisi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oubles, the Westernization Group were aimed for the rich and strong demanding, and vigorously carried out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o bring China into modern process.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is actually the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of China.
     As one of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Li Hongzhang not only had the decision rights of local things where he was in charge of, but also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urt’s policies after he was Province Governor and Northern Trade Minister. Lots of the Court’s decision-making were based on his advice.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widely carried out because of his great relationship. Li Hongzhang, as an orthodox feudal bureaucrat, faced the change that thousands of years haven’t happen, can sized up the situation and clearly understood the situation, didn’t blindly arrogant, understood the West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and increased the understanding to the world. Li Hongzhang’s Westernization thought arose from his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he thought China must change if want strong. He pointed out that "in this situation, we should cooperate with foreign countries while reform ourselves." Li Hongzhang thought that China couldn’t change the destiny of being insulted by foreign powers if we don’t reform.“China will be insulted for a long time, if it do not reform but argue with others with pen and tongue.”So Li Hongzhang’s conclusion is that“Any circumstance hitting a limit will begin to change. Change will in turn lead to an unimpeded state, and then lead to continuity.”
     It is because of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West made him aware of the advance of the West, particularly the advanced military weapons. So could he adhere to hold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in China, and be a chief commander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so that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Westernization thoughts. Li Hongzhang is the doer of Westernization Group, there is no special book on his Westernization thoughts. His thoughts mainly distributed in memorials to the throne, various manuscripts, and telegrams.
     Li Hongzhang was an author originally, but started by the military, and got the court's recognition to become Fengjiang official by putting down the Taiping Rebellion. It was in the military suppression of Taiping Rebellion, he recognized the advance of the Western weapons, and acutely recognized that though the Taiping rebellion was at present the main enemy of the Qing court, but the Western powers were the real enemy in future. Not to be bullied by foreign powers, the Qing Army must abandon "bows and arrows, knives and horses", and use Western advanced weapons, establish new army. After Japan invaded Taiwan, the importances of coastal defense also were put on the agenda. So, he vigorously strengthened the building of the navy, built the Northern Navy of Asian advanced level. At the same time of buying a large number of weapons from the West, in order to save money and not to controlled by others, Li gradually built a number of Arsenals, produced weapons, ammunitions and ships with their own. All of this had strengthened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strength, and had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resisting aggression. Strengthen military construction could be called“demand strongly”. This is also the core of Li Hongzhang’s military thoughts. He thought that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Qing Military couldn’t defeat the Western powers is that“our technology isn’t as good as western powers”, so he thought China must“learn from foreigners”, and“getting western technology for China”could defeat enemy. He maintained“reforming Military System”,“cutting green camp”, and establishing new style army, adopting western training method, and“prior building up navy”,”strengthening coast defense”, achieve the aim of strengthening the military by“learning form foreigner and capture it’s relies on”.
     Li Hongzhang thought that rich is related to strong, and should“demand rich”at the same time of“demand strong”. He said that“from ancient to now, one country must be rich first while strong behind, especially people rich can make country strong.”He also thought the puny of China is because of poor.”So he opened Steamship Merchants first, and supported to start-up mine, construction the railway, set up cables and start-up weaving machine factory. He wanted to win profit from foreigners and reduce the foreign goods in China in order to reduce China's economic losses and make China rich.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starting-up mine, China can serve the army, and reduce dependence on foreign coal. He also hoped to increase the Court’s tax by starting-up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hortage of provisions and funds.
     In the processes of strengthening the military construction and start-up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Li Hongzhang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talents. The people trained by reading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didn’t master wester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ldn’t meet the need. Li Hongzhang thought that“the Western study had a long historical standing, and is prevail now. There are too much schools and too much students is the West, so they are rich more and more.”So, He suggested that China should recall the educated officials, abandon the two tests in spring and autumn, cut down and merge the colleges, set up schools, study according subjects and school term, appoint the graduate students as officials”. That is to reform the educate system. He thought the active system couldn’t bring up the real useful talents for China. China should set up new style schools to bring up the talents who master the west knowledge. Li Hongzhang also thought China should send good students to west to study western knowledge, this is the basic of Chinese self- strengthening. So he was in favor of sending students to Europe to study military, and helped to bring about sending children to U.S.A. He thought“sending children to U.S.A. to study their good technology, this is the basic of Chinese self- strengthening.”Li hongzhang also thought if China can set up new school related the Qing dynasty’s fate. He said that”if set up the new school, China can last hundred years, otherwise, somebody will defeat the Qing dynasty.”Li Hongzhang thought that“reform educate system, develop west knowledge”is the main aim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core of Li Hongzhang’s diplomatic thoughts is to cooperate with foreign countries. So, he“suffered wrong for the sake of achieving his our purpose to ensure peace”. He pay attention to“Comply with chapter”and commitment to abide by diplomatic.“Safeguarding national interests”is the main goal what his diplomatic thoughts sought. He had argued with west to decrease country’s loss, and had ever taken the diplomatic strategy of“using western power’s method to deal with them”. Li Hongzhang also know the inclemency nature of western power. He said“it is a draw on the surface, but we must prepare to shudder, seek for peace can be quick and last. The west rely on their force, will crack us down with their energy. It wouldn’t last for long if We defeat them with pen and tongue.”So Li Hongzhang didn’t pin his hope on negotiation. At the same time of negotiation, He will even prepare to war. He also strong declare that“whether war or not, we will look at your attitude”. Because of the weak national strength of China, many of treaty he signed were unequal. China lost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sovereignty. He was the diplomatic whom people criticized most and disputed most. However, after an in-depth study, we found that Li Hongzhang adhered to safeguar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hinese in his diplomatic policy, and strived to reduce losses. But due to lack of awareness, there were a lot of mistakes. Such as wrong understood and practice of Russia after“three country interference in returning Liao”had given China a great loss, It was Li Hongzhang’s responsibility that not to be shirked.
     In general, Li Hongzhang’Westernization thought is the product of times progress, and produced by the affect of western modern civilization. His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progress. But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Westernization thought and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could not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to save China. History is looking for a new force, and the Chinese people need more progressive ideas to arm ourselve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take real action to save the country.
引文
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8页。
    2《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
    3张明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439页。
    4《庚子西狩丛谈》,吴永口述,刘治襄记,鄢琨标点,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07页。
    5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李守孔:《李鸿章传》,(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第6页。
    2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3杨国强:《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彷徨:曾国藩、李鸿章及其时代》,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6页。
    4孙晓春:《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第37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复四川王山长壬秋闿运》,光绪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册,第646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复朱学院》,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413页。
    2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序例。
    3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4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历史教学》2001年版,第2期。
    1刘广京朱昌峻:《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2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3转引自《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
    4李守孔:《李鸿章传》,(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第5页。
    5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6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7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1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和教训》,三联书店2008年版,序三,第14页。
    1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自叙。
    2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自叙。
    1转引自陈启能:《论历史事实》。
    1李侃:《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90页。
    
    1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88页和389页。
    2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4页。
    3冯桂芬:《校颁庐抗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1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0页。
    2宝鋆等:《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25,北京故宫博物院1930年影印本,第9页。
    3冯桂芬:《校颁庐抗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1容闳:《西学东渐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1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和教训》,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74页。
    1转引自牟宗三:《心体与性体》。
    
    1转引自《明史》·卷二三○。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页。
    3罗光:《中国哲学史·元明篇》,(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第235页。
    4转引自杨国强:《百年嬗变》。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诗文,《入都》,道光二十三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7册,第69页。
    2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1刘广京朱昌峻:《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1转引自《周易·系辞》。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复四川王山长壬秋闿运》,光绪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册,第646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孙竹堂观察》,同治十二年五月十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531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筹议论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110页。
    4转引自《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1转引自《论语·八佾》。
    2转引自《金史》卷一二九《李通传》。
    3转引自《郝文忠公陵川文集·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
    4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1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9页。
    1转引自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三》。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107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上曾制帅》,同治元年三月二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77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复户部大堂罗》,同治二年三月初四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212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复徐寿蘅侍郎》,同治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262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复陈察院》,同治三年九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338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一,《京营官弁习制西洋火器渐有成效折》,同治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册,第630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复陈察院》,同治三年九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339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复总理大臣薛》,同治三年九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339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四,《裁并通商大臣酌议应办事宜折》,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册,第108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上曾中堂》,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186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上曾中堂》,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187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59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59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107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复刘仲良中丞》,光绪二年九月十四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498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四,《遵议日本通商事宜片》,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册,第217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四,《遵议日本通商事宜片》,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册,第217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107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办铁甲兼请遣使片》,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70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筹议台湾事宜折》,光绪三年正月十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297页。
    2转引自魏源《海国图志》。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议海防折·附议复条陈》,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62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津郡新城竣工折》,光绪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480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津郡新城竣工折》,光绪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479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四,《查阅大沽炮台片》,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册,第312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四,《查阅大沽炮台片》,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册,第312页。
    1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北洋海军兵力表”。
    2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和教训》,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25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复总署请设海部兼筹海军》,光绪十年二月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3册,第368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复总署条议海防》,光绪五年九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册,第489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复总署条议海防》,光绪五年九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册,第489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八,《筹议购船选将折》,光绪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册,第510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八,《筹议购船选将折》,光绪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册,第511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复出使德国李丹崖星使》,光绪五年六月初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册,第452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复总署议请订购铁甲》,光绪六年二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册,第518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四,《巡阅海军竣事折》,光绪十七年五月初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册,第95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五,《校阅海军竣事折》,光绪二十年四月二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册,第335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五,《海军拟购新式快炮折》,光绪二十年二月二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册,第304页和第305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海防请催川饷折》,同治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03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海防请催川饷折》,同治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03页。
    6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致总署论海防筹饷》,光绪元年五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241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督办北洋海防谢恩折》,光绪元年五月初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304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上曾中堂》,同治二年三月十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218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上曾中堂》,同治二年三月十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218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上曾中堂》,同治二年四月初四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220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上曾制帅》,同治元年三月二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77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一,《松郡解围折》,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册,第26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上曾中堂》,同治元年十月初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152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八,《军火画一办法并报销口令事宜折》,光绪四年七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册,第126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八,《军火画一办法并报销口令事宜折》,光绪四年七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册,第126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八,《军火画一办法并报销口令事宜折》,光绪四年七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册,第127页。
    1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和教训》,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68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致总署论购办西洋枪弹炮船》,同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95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四,《筹议天津机器局片》,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册,第112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议复梅启照条陈折》,光绪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259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复陈察院》,同治三年九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339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致总署论购办西洋枪弹炮船》,同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95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致总署论购办西洋枪弹炮船》,同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95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上曾中堂》,同治元年三月十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217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107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二,《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同治四年八月初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册,第202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二,《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同治四年八月初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册,第200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一,《京营官弁习制西洋火器渐有成效折》,同治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册,第631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四,《筹议天津设备事宜折》,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册,第205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奏留吴赞诚片》,同治十二年十亿月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480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机器局动用经费折》,同治十三年五月初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53页。
    1刘广京朱昌峻:《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妥筹朝鲜制器练兵折·附清单》,光绪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187页。
    3刘广京朱昌峻:《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4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5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109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试办织布局折》,光绪八年三月初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册,第63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复丁稚璜宫宝》,光绪二年八月二十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490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议复梅启照条陈折》,光绪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260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创设公司赴英贸易折》,光绪七年六月二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409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复总署论法兵渐进兼陈铁舰铁路之利》,光绪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3册,第241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复曾侯相》,同治七年三月二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602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109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复议张家骧争止铁路折》,光绪六年十二月初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258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张振轩制军》,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481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孙竹堂观察》,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486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何筱宋制军》,同治十一年十月初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477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请行海运片》,同治十二年润六月初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405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请行海运片》,同治十二年润六月初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405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直境开办矿物折》,光绪七年四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339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复翁玉甫中丞》,光绪元年十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321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议海防折·附议复条陈》,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64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议海防折·附议复条陈》,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65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妥议铁路事宜折》,光绪六年十二月初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254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复醇亲王论铁路》,光绪七年正月初四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3册,第4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妥议铁路事宜折》,光绪六年十二月初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255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丁雨生中丞》,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474页。
    3夏东元:《盛宣怀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商局接办电线折》,光绪八年十二月初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册,第131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商局接办电线折》,光绪八年十二月初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册,第131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轮船招商请奖折》,光绪元年二月二十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258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商局接办电线折》,光绪八年十二月初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册,第131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筹议台湾事宜折》,光绪三年正月十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297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请设南北洋电报片》,光绪六年八月十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158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请设南北洋电报片》,光绪六年八月十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158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丁雨生中丞》,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474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妥议铁路事宜折》,光绪六年十二月初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254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妥议铁路事宜折》,光绪六年十二月初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256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复醇亲王论铁路》,光绪七年正月初四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3册,第4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复总署论法兵渐进兼陈铁舰铁路之利》,光绪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3册,第241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109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109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议海防折·附议复条陈》,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65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四,《漠河金厂请奖折》,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册,第544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四,《漠河金厂请奖折》,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册,第544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请开平泉铜矿片》,光绪七年四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342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整顿招商局事宜折》,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498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致总署论试办轮船招商》,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485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试办招商轮船折》,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258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请设南北洋电报片》,光绪六年八月十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159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四,《致总署论维持招商局》,光绪三年九月二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册,第146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海运官物统归商局片》,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499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海运官物统归商局片》,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499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海运官物统归商局片》,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499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四,《致总署论维持招商局》,光绪三年九月二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册,第147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遵议维持商局折》,光绪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册,第326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试办招商轮船折》,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258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整顿招商局事宜折》,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497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整顿招商局事宜折》,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498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整顿招商局事宜折》,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498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议复梅启照条陈折》,光绪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260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试办织布局折》,光绪八年三月初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册,第63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请减出口煤税片》,光绪七年四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341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请减出口煤税片》,光绪七年四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341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请减出口煤税片》,光绪七年四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341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一,《上海一口豆石请仍归华商装运片》,同治元年六月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册,第41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复总署论日本请装运豆饼》,光绪十年九月初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3册,第416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二,《海运回空沙船请免北税折》,同治四年十二月初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册,第368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108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109页。
    6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试办招商轮船折》,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258页。
    7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致总署论试办轮船招商》,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484页。
    8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查复招商局参案折》,光绪七年二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313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遵议维持商局折》,光绪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册,第325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四,《致总署论维持招商局附轮船招商局公议节略》,光绪三年九月二
    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册,第149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二,《轮船修费请免追缴片》,光绪十三年四月初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册,第79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议海防折·附议复条陈》,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65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试办织布局折》,光绪八年三月初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册,第63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五,《重整上海织布局片》,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册,第215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五,《重整上海织布局片》,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册,第215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五,《推广机器织布折》,光绪二十年三月二十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册,第326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创设公司赴英贸易折》,光绪七年六月二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402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创设公司赴英贸易折》,光绪七年六月二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403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山西铁斤请归海运折》,光绪九年十二月初四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册,第350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复刘仲良中丞》,光绪二年九月十四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497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曾中堂》,同治九年闰十月二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137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四,《译美前首领来函》,光绪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册,第474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一,《豁免江宁七县钱漕折》,同治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册,第596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乔鹤斋河帅》,同治十一年正月初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403页。
    1窦宗一:《李鸿章年(日)谱》,香港友联发行公司1975年版,第206页。
    2转引自《复院幕陈雨樵》,《尺椟》,第29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肄习西学请奖折》,光绪十一年三月初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册,第53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驻洋幼童匀拨经费折》,光绪三年九月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444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复署赣抚刘仲良中丞》,光绪元年正月初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175页。
    1谢世诚:《李鸿章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曾中堂》,同治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413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60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议海防折·附议复条陈》,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66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议海防折·附议复条陈》,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66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议海防折·附议复条陈》,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66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复署赣抚刘仲良中丞》,光绪元年正月初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174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二,《学堂人员请一体乡试验折》,光绪十三年闰四月二十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册,第132页和第133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一,《京营弁兵到苏学制外洋火器折》,同治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册,第544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一,《请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折》,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册,第208页。
    1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四,《威海添建学堂片》,光绪十七年七月二十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册,第134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创设武备学堂折》,光绪十一年五月初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册,第98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创设武备学堂折》,光绪十一年五月初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册,第98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创设武备学堂折》,光绪十一年五月初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册,第98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创设武备学堂折》,光绪十一年五月初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册,第99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创设武备学堂折》,光绪十一年五月初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册,第99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四,《武备学堂请奖折》,光绪十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册,第398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四,《武备学堂请奖折》,光绪十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册,第398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四,《武备学堂请奖折》,光绪十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册,第398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五,《医院创立学堂折》,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册,第365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五,《医院创立学堂折》,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册,第365页。
    6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五,《医院创立学堂折》,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册,第365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请设南北洋电报片》,光绪六年八月十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159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四,《威海添建学堂片·附清单》,光绪十七年七月二十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册,第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创办电线报销折》,光绪八年八月十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册,第86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四,《威海添建学堂片》,光绪十七年七月二十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册,第134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致总署论幼童出洋肄业》,同治十年五月初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237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致总署论幼童出洋肄业》,同治十年五月初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238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同治十一年正月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13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同治十一年正月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13页。
    4钱钢胡劲草:《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驻洋幼童匀拨经费折》,光绪三年九月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444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驻洋幼童匀拨经费折》,光绪三年九月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445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致总署论幼童出洋肄业》,同治十年五月初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238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致总署论幼童出洋肄业》,同治十年五月初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238页。
    4钱钢胡劲草:《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复总署论出洋肄业学生分别撤留》,光绪七年二月三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3册,第16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复总署论出洋肄业学生分别撤留》,光绪七年二月三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3册,第16页。
    3牛贯杰:《原来李鸿章》,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至138页。
    1钱钢胡劲草:《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致总署议派弁赴德国学习》,光绪二年三月初四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366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卞长胜等赴德国学习片》,光绪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54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卞长胜等赴德国学习片》,光绪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54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闽厂学生出洋学习折》,光绪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256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致总署议选员管带学生分赴各国学习》,光绪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489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闽厂学生出洋学习折》,光绪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257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闽厂学生出洋学习折》,光绪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257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闽厂学生出洋学习折》,光绪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257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续选学生出洋折》,光绪七年十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510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闽厂学生出洋学习折》,光绪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258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出洋肄业在事各员奏奖折》,光绪七年正月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288页。
    4钱钢胡劲草:《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5夏东元:《盛宣怀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1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7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上曾制帅》,同治元年五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88页。
    2刘广京朱昌峻:《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59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曾相》,同治九年六月初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74页。
    1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四,《致总署请奏减崇厚罪名》,光绪六年四月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册,第523页。
    3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4刘广京朱昌峻:《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41页。
    5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4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致曾中堂》,同治四年五月十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389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二,《筹调洋枪炮队赴津兼筹制造片》,同治四年五月十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册,第84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致总署论秘鲁立约》,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550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致总署论秘鲁换约》,光绪元年六月初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266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请遣使赴秘鲁片》,光绪元年七月初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342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请遣使赴秘鲁片》,光绪元年七月初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343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巴西议约竣事折》,光绪六年八月初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144页和第145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致总署:《议日本换约》,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148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妥议球案折》,光绪六年十月初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198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曾相》,同治九年六月初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73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曾相》,同治九年六月初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74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曾相》,同治九年七月初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84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左宫保》,同治九年七月二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89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四,《遵议日本通商事宜片》,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册,第217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辩驳日使改约折》,同治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127页。
    3李鸿章:《李鸿章全集》奏稿卷十八,《应宝时陈钦复日本副使函》,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一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册,第812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王补帆中丞》,同治十年十月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347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辩驳日使改约折》,同治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126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孙竹堂观察》,同治十二年五月二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531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孙竹堂观察》,同治十二年五月二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531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孙竹堂观察》,同治十二年五月二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531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四,《何子峨来函》,光绪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册,第308页。
    2蔡东杰:《李鸿章与清季中国外交》,(台湾)文津出版社印行2001年版,第107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复总署论俄由图们江运木》,光绪十五年七月十四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4册,第586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复总署论俄由图们江运木》,光绪十五年七月十四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4册,第586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59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六,《和议会同画押折》,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6册,第327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60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五,《复总署论海防兵单未可轻言战事》,光绪九年五月初四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3册,第227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五,《致总署陈与倭使辩论情形》,光绪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3册,第473页。
    1李扬帆:《走出晚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法越交涉议定法约折》,光绪十年四月十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册,第439页。
    3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和教训》,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38页。
    1蔡东杰:《李鸿章与清季中国外交》,(台湾)文津出版社印行2001年版,第173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烟台议结滇案折》,光绪二年七月二十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143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致总署论滇案》,光绪元年十月三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323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致总署论滇案不宜决裂》,光绪元年七月二十四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294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致总署论倭派使入朝鲜》,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336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密议朝鲜外交折》,光绪七年十二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540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密议朝鲜外交折》,光绪七年十二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540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妥筹球案折》,光绪六年十月初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199页。
    1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5页。
    2转引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文章。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王补帆中丞》,同治十年五月初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229页。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王补帆中丞》,同治十年五月初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229页。
    5转引自论文《李鸿章的外交》。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孙竹堂观察》,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491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德国兵请给宝星片》,光绪元年六月初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317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59页。
    1蔡东杰:《李鸿章与清季中国外交》,(台湾)文津出版社印行2001年版,第52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曾中堂》,同治九年闰十月二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137页。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四,《致总署密议日本争琉球事》,光绪四年五月初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册,第321页。
    4汪叔子:《文廷式集》(中国近代任务丛书)上册,第10页。
    5转引自《论语》。
    6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上曾制帅》,同治元年四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83页。
    7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上曾制帅》,同治元年五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册,第88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诗文,《国史本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7册,第422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诗文,《国史本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7册,第418页。
    3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上海机器局报销折》,光绪元年十月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413页。
    1刘广京朱昌峻:《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31页。
    
    1刘广京朱昌峻:《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2夏东元:《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页。
    1邵德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历史》,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43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曾中堂》,同治九年闰十月二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137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议复梅启照条陈折》,光绪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册,第259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六,《和议会同画押折》,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6册,第327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六,《和议会同画押折》,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6册,第327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复四川王山长壬秋闿运》,光绪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册,第646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孙竹堂观察》,同治十二年五月二十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531页。
    3转引自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三》。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册,第107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试办织布局折》,光绪八年三月初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册,第63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复丁稚璜宫宝》,光绪二年八月二十六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490页。
    3转引自窦宗一:《李鸿章年(日)谱》第206页。
    4转引自《复院幕陈雨樵》,《尺椟》第29页。
    5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肄习西学请奖折》,光绪十一年三月初三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册,第53页。
    6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七,《驻洋幼童匀拨经费折》,光绪三年九月十九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册,第444页。
    7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复署赣抚刘仲良中丞》,光绪元年正月初八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册,第175页。
    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册,第159页。
    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复曾相》,同治九年六月初七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册,第74页。
    1.李侃:《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
    2.梁隆炜:《中国通史》(全10卷),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
    3.《庚子西狩丛谈》,吴永口述,刘治襄记,鄢琨标点,岳麓书社,1985年版。
    4.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版。
    5.宝鋆等:《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25,北京故宫博物院,1930年影印本。
    6.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7.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8.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9.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宝成关:《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西学东渐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从柏拉图到约翰密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
    15.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18.邵德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19.田海林:《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1.王先俊章征科:《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俞祖华赵慧峰:《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研究通览》,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4.曹德本:《儒家治国方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6.崔大华:《儒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9.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1.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孙晓春:《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3.孙晓春:《中国政治思想史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4.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5.汤奇学:《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8.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汪叔子:《文廷式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
    40.李贺:《曾国藩成功全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41.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
    42.吴嘉勋、李华兴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3.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44.姜义华编:《康有为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5.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
    46.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7.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8.容闳:《西学东渐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50.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5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52.冯桂芬:《校颁庐抗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3.郭嵩焘:《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4.夏东元:《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5.夏东元:《盛宣怀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夏东元:《晚清洋务运动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许毅:《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清代外债与洋务运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全8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5.孙志芳:《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李扬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钱钢胡劲草:《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
    9.欧阳跃峰:《人才荟萃——李鸿章幕府》,岳麓书社,2001年版。
    10.牛秋实范展高顺艳:《李鸿章幕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11.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2.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高时良黄仁贤:《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4.杨国强:《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彷徨:曾国藩、李鸿章及其时代》,三联书店,2008年版。
    15.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朱从兵:《李鸿章与中国铁路》,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
    17.高宏志:《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前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和教训》,三联129书店,2008年版。
    19.王玺:《李鸿章与中日订约(一八七一)》,(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年2月一版。
    20.郑洁刘文鹏:《李鸿章外交之道》,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牛贯杰:《原来李鸿章》,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本。
    22.李阳泉:《名相李鸿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3.刘申宁:《评说李鸿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4.张梅煊:《晚清风云人物史话——李鸿章》,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5.高翠莲:《落日孤臣李鸿章》,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
    26.李守孔:《李鸿章传》,(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
    27.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8.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9.何卓恩:《李鸿章传评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0.王承仁刘铁军:《李鸿章思想体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谢世诚:《李鸿章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张明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
    33.蔡东杰:《李鸿章与清季中国外交》,(台湾)文津出版社,2001年版。
    34.李鸿章:《李鸿章全集》(全9册),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34.李鸿章:《李鸿章全集》(全12册简体横排),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6.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全39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日)滕村道生:《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3.(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美)T﹒L﹒康念德著,杨天宏陈力等译:《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美)刘广京朱昌崚著,陈绛译校:《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7.(英)濮兰德著,张启耀译:《李鸿章传》,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李时岳胡滨:《洋务派与近代工业》,《山东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
    2.李时岳胡滨:《洋务与洋务派简论》,《东岳论丛》,1980年第3期。
    3.胡滨李时岳:《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第3期。
    4.李时岳:《洋务运动论纲》,《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5年第2期。
    5.李时岳:《洋务运动研究四十年》,《历史教学》,1991年第5期。
    6.苑书义:《洋务运动与抵御外辱——从李鸿章办洋务谈起》,《光明日报(史学)》,1980年9月16日。
    7.苑书义:《李鸿章科举改革思想总纲略论》,《历史教学》,1986年第4期。
    8.苑书义:《李鸿章洋务思想刍议》,《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4期。
    9.苑书义:《李鸿章历史定位论纲》,《光明日报》,2004年1月13日。
    10.刘铁君王承仁:《李鸿章洋务纲领和变法思想探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11.孙占元:《洋务思想综论》,《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12.孙占元:《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应是“求强”“求富”》,《人文杂志》,1991年第1期。
    13.王开玺:《论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的经营形式——以轮船招商局及李鸿章为中心》,《河北学刊》,2009年第3期。
    14.刘学照:《论李鸿章的“内须变法”主张》,《学术期刊》1988年第7期。
    15.王彦民:《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作用应予肯定》,《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
    16.蔡世华:《李鸿章研究的新进展——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概述》,《历史教学》,1989年第2期。
    17.戚其章:《论李鸿章的近代化纲领》,《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
    18.王自敏:《评李鸿章的洋务活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19.孙晓春:《戊戌、辛亥时期民主主义思潮初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1期。
    20.李叔源管书合《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史学集刊》,1998年第4期。
    21.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历史教学》2001年版,第2期。
    22.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3.方英:《北洋海军将领素质与甲午海战》,《安徽史学》,1994年第4期。
    24.韩文琦:《论李鸿章海军发展战略》,《安徽史学》,2001年第3期。
    25.郑刚:《近十年来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研究综述》,《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
    26.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7.何平立:《略论晚清海防思想与战略》,《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3期。
    28.李严成金胜利:《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29.刘中民:《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上)》,《海洋世界》,2009年第7期。
    30.刘中民:《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下)》,《海洋世界》,2009年第8期
    31.周益锋:《“海权论”东渐及其影响》,《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
    32.吴士英:《洋务派筹办新式海军二题刍议》,《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33.李存山:《对中国民主进程的理性审视——读<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一期。
    34.沈瑞英:《略论李鸿章幕府的历史特色与作用》,《秘书》2004年第2期。
    35.张凡:《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2007年12月13日发表。
    36.彭代璞:《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形成和演进》,《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3期。
    37.贾小叶:《“中体西用”论不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8.刘彬:《李鸿章外交思想评析》,《北方论丛》,2000年第3期。
    39.欧阳岳峰:《论李鸿章的“和戎”观》,《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40.林璧属:《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看历史人物评价的普遍性法则》,《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41.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
    42.董贵成:《近代科学与戊戌维新》,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
    43.王列盈:《论“中体西用”观对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44.吴永:《晚清洋务派政治思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45.黄冬青:《试论李鸿章的洋务经济思想》,《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46.朱汉国:《中国现代化意识与实践的历史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47.李建权:《李鸿章与晚清对日外交》,《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8.刘宏周:《李鸿章外交思想述评》,《时代人物》,2007年第11期。
    49.谭树林:《也谈晚清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的原因——以李鸿章对幼童留美计划的态度转变为中心》,《安徽史学》,2009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