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员工地位与行为视角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以员工地位与行动为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本文是一项实证研究,采用关键性个案分析的方法,将研究的重点锁定在国有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个案,以国有企业转型前后的文献资料和访谈调查的资料为基础,通过考察员工地位与行动的变化,深刻认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变迁的深刻内涵,丰富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解决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揭示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实现路径,并对未来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员工的地位与行动为视角,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表现为庇护-依赖机制,员工与组织的关系表现为庇护-依赖关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国家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构建国有企业的庇护-依赖机制,其社会意义大于其经济意义。但这种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存在着无限性、不平等性以及激励不相容性等问题,从而无法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持续性的动力。
     在转型期,国有企业理想的改革模式就是建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这种改革思想指导下,员工与组织关系被“市场化”,员工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地位被“边缘化”,以员工地位与行动为视角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表现为“控制-抗争”机制。因为经济上的需要而放弃对员工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仟,从而造成员工权益等方面的损失,是对国有企业基本性质和目标的背离。
     后改革期,面对工人的抗争,政府在企业与员工关系上采取了改革与修复的措施,并试图探索建立以“民主-均衡”为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机制。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工会制度性弱势等因素的影响,“民主-均衡”机制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工人的权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维护。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实现路径。国有企业发展受到市场准则和社会责任的双重约束,市场化与民主化之间的双向运动是决定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变迁的基本力量。在市场化与民主化过程中,伴随员工地位与行动的变迁,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经历由庇护-依赖机制,到控制-抗争机制,再到民主-均衡机制的变迁过程。
     从公共管理的实践层面,要想解决好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需要采取综合型的解决方案。所谓综合型的解决方案,就是从体制、机制、法制、工会以及标准体系等方面,多管齐下、相互配合、系统推进。从体制的角度来看,要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制,构建员工参与的公司治理模式和组织机构:从机制的角度来看,要完善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各项机制,其中包括外部监督机制、内部问责机制、信息披露机制、职工参与机制等,从而实现企业内在管理的民主-均衡;从法制的角度看,作为国有企业投资与监督主体的政府要强化法制建设,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制度化、规范化,并落实相关各项配套措施,从而使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着坚实的法制基础:从工会的角度来看,要切实增强工会组织的监督和促进作用,转变工会的角色以及工会主席的产生方式等,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从评价的角度来看,要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建立相应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评价体系。
This study research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ees'statuses and deeds. This paper is an empirical study using the method of analysis on critical case and putting the focus o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By tak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 as an individual case, the survey documents and data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 state-owned enterprises'transition as the foundation and investigating the changes of employee's statuses and deeds this paper aims at getting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social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theory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olving the problems caused by state-owned enterprises'transition and their intern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s changes, revealing the forms and deep meanings of microeconomic units transforming from a planned style to market-oriented one, and finally putting forward policy-oriente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social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in the future.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state-owned enterprise'social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was an asylum dependence one wh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terprises and employees was also an asylum dependence one. At that time, constructing that kind of mechanism had more social significance than economic one from the angel of keeping society stable. However, this kind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d many problems such as its limitlessness, inequality and incompatibility with encouragement, thus it was unable to provide continuous motivation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development.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the ideal model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form was to establish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which aims at maximum profit. Guided by this thought staff and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were marketized and employees'status in the structure enterprises'management was "marginalized"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tern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was for a control oppose one. Giving up the basic social responsibility just because of financial needs, thereby causing losses on employees'rights and interests make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eviate from their basic property and goal.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ak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ith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an important path of realizing public governance.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development is restrained by both the market rule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the two-way movement of market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is the basic force which decides the evolu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intern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with staff's statuses and deeds'changes,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intern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has changed from asylum dependence mechanism to control-oppose one to democratic-equilibrium one.
     In the practical level, integrated solution is Indispensable to response the issue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intern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so-called integrated solution, include system, mechanism, legal, trade unions and other aspects. System, improve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anagement system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build employee involvement model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organization; Mechanism,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intern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cluding extern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internal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echanism, the worker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etc, so as to realize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management of democracy-equilibrium; Legal, As the investment and supervision subjec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legalization,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ulfill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within the legal system has a solid foundation; Trade Unions, effectively enhancing and promoting the role of supervision and promotion, and changing the role of trade unions and the way of president generating; Evaluation,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with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establish appropriate co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引文
①童星,《正确改革观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与社会问题的化解》,《公共管理高层论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①游正林:《内部分化与流动—一家国有企业的二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②童星,《正确改革观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与社会问题的化解》,《公共管理高层论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4页。
    ①余晓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_工运动现象、问题与理论》,《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① Clark. J.Maurice,1916,The Changing Basis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24(3),pp.229.
    ② Carroll,Archie B.1999,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 Construct, Business and Society,38(3),p.269.
    ③1967年,戴维斯在《认识社会责任之谜》一文中,再次提出了“什么是社会责任”的问题,他的回答是:社会责任的本质在于考虑一个人可能会影响到他人利益的行为的道德后果……所以,社会责任将个人的视角扩大到整个社会制度……对于管理者来说,社会责任意味着他们要认识到企业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个不健康的社会里不可能存在健康的企业制度。
    ④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New York:Author,p.15.
    ⑤ Archie B.Carroll,Stakeholder Thinking in Three Models of Management Morality:A Perspective with Strategic Implications,ln The Corporation and Its Stakeholders: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Edited by Max B.E.Clarks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8,139-170.
    ①[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张晓军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②王志乐:《软竞争力:跨国公司的公司责任理念》,中国经济出版社,第7页。
    ① Freeman,R.E.,1984.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ider Approach,Pitman Publishing lnc.,p.46. Wood,Donna J.,and Jones.Raymond E.,1995.Stakeholder Mismatching:A Theoretical Problem in Empirical
    ② Research on Co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l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Vol.3(3).p.231.
    ③同上,见230。
    ①沈洪涛等著,《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 Chandler. Alfred.D.Jr..1977.The Visible Hand,Cambridge: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l.
    Andiof.Jorg.and Waddock.Sandra.2002.Unfolding Stakeholder Engagement.In Unfolding Stakeholder Thinking.eds. Andiof,Jorg.and Waddock,Sandra.Greenleaf Publishing.p.21.
    Epstein.Edwin.and Votaw.Dow,1978.Raiionality.Legitimacy.Responsibility:Seareh for New Directions in Business and Society,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Inc.,Santa Monica.California,pp.101-102.
    Pena.Thorstein,1904.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New York:C.Scribners Sons.p.157.
    ① A.A.Berle.The 20th Century Capitalist Revolution.1954.New York.quoted in Dr Saleen Sheikh.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Law and Practice,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1996.p.156.
    ①Dr Saleem Sheikh,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Law and Pratice,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1996.
    ② Friedman.Mitton,2002(1962), Capitalism and Freedo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133.
    ③ Hayek.F.A.,1969,The Corpor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In Whose Interest Ought in and Will it be Run? in Ansoff,H.I.(ed).Business and society,Harmondworth,p.266.
    ① Friedman,A.L.Industry and Labour: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7.
    Edwards,R.Contested Terrai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kpla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New York:Basic Books,Inc.,1979.
    ①Burawoy,M.Manufacturing Contest:Changes in the Labou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p.ⅹⅱ.Cho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
    ②游正林:《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①袁家方主编:《企业社会责任》,海洋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②宋献中、李皎予:《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③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④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仟》,法律出版社,1999年。
    ⑤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
    ⑥朱文忠:《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
    ①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多视角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②谭深、刘开明主编:《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③崔新健:《推进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前行的障碍》,《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④ 魏峰:《国有企业转型与企业社会责任》,《生产力研究》,2000年第3期。
    ⑤罗斌、刘前锋:《谈我国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冶金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3期。
    ⑥仲大军:《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经营者》,2006年第7期。
    ⑦ 林毅夫,《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分析》,《2007年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①黄速建:《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②刘玲:《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理论界》,2007年第9期。
    ③赵连荣:《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变与趋势》,《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第2期。
    ④王林昌、王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行政与法》2005年第11期。
    ⑤李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性思考》,《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⑥沈志渔:《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9月。
    ⑦刘玲:《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理论界》,2007年第9期。
    ①陈留杉:《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②沈志渔:《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9月。
    ③田钊平:《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分析》,《兰州学刊》2004年第2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75页。
    ②泰罗:《科学管理原理》,洗子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③同上。
    ④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周安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①同上。
    ②Douglas M.McGregor.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0,pp.37-57.)
    ①沈洪涛等著,《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②[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③[美]贝克尔:《人力资本》,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④张国平:《公司法人治理中的职工参与》,《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⑤任荣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①资料来源:http://www.cec-ceda.org.cn/ldg/quanqiu.php.
    ③Steiner G.A.,J.F.steiner,Business,Government&Society,New York:Random House,1980.
    ②詹森和麦克林:“企业理论:经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1976),载《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段文、刘善仕:《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载《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①王新新、杨德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载《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4期。
    ②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③赵小仕:《转轨期中国劳动关系调节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张春敏、刘文纪:《从国有企业的性质看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载《前沿》2007年第12期。
    ②李培林等:《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第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③李强:“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
    ④冯同庆:《中国工人的命运:改革以来工人的社会行动》第3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⑤沈原:《市场转型时期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和阶级意识》,《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⑥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①陈峰:《中国工业改制与工人抗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工运、上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2003年。
    ②李静君:《劳工与性别:西方学界对中国的分析》,1999年。
    ③汪和建:《自我行动的逻辑》,《社会》,2006年第3期。
    ④冯同庆:《中国工人的命运:改革以来上人的社会行动》第9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⑤佟新:《延续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社会》,2006年。
    ⑥游正林:《也谈国有企业工人的行动选择》,《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① Webster,F.E.Jr.Deter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ly Concious Consumer[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5.2(4):188-196.
    ① Bhattacharya.C.B.,and Sankar Sen.Doing Better at Doing Good:When,Why and How Consumers Respond to Corporate Social Initiativ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4.47(1):9-24.
    ②余晓敏,《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生产守则运动》,《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①郑广怀:《消费者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反映》,《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①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②刘青松:《保护资源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年第8期。
    ③孟雁北:《环境侵权案件解决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江海学刊》2008年第3期。
    ④任运河:《企业生态文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①席恒:《利益、权力与责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①凯尔布罗:“政治学和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第3期。
    ②席恒:《利益、权利与责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Freeman,R.E.,1984,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Pitman Publishing Inc.,p.46
    ① Wood.Donna J.,and Jones.Raymond E.,1995, Stakeholder Mismatching:A Theoretical Problem in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Vol.3(3),p.231.
    ①庄序莹:《公共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①庄序莹:《公共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②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③张曙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④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的评述》.《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⑤李培林:《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①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②H·莫利逊:《社会化与运输》,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③小宫隆泰郎:《现代日本企业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④恩德勒:《国际经济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曹现强:《公共管理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⑥庄序莹:《公共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①陈志武:《国营:还是“还产于民?”》,载于《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9月25日,第63页。
    ②陈志武:《国营:还是“还产于民?”》,载于《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9月25日,第63页。
    ①[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②臧跃茹,刘泉红:对深化中央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探讨2008-02-25中国经济信息网。
    ③[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145页。
    ④世界银行:《公有制企业成功的决定因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
    ①庄序莹:《公共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
    ②曹现强:《公共管理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③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4页。
    ④[加拿大]吉利斯帕奎特:《通过社会学习的治理》,英文版,214页,奥特瓦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⑤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4页。
    ①转引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第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②[美]彼得·德鲁克著:《新现实----走向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237页。
    ①《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功能与中央企业发展战略研究》http://www.sasac.gov.cn,2007年1月6日,国资委直属机关团委。
    ①《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功能与中央企业发展战略研究》http://www.sasac.gov.cn,2007年1月6日,国资委直属机关团委。
    ②臧跃茹,刘泉红:对深化中央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探讨2008-02-25中国经济信息网。
    ③陆一:《国有企业的基本性质及其社会责任》http://www.wyzxsx.com。
    ①Robert Heibroner,21st Century Capitalism (New York:Norton.1994),68,,70.91,30.
    ②Freeman,R.E.,1984,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Pitman Publishing INC.,P.31.
    ① Freeman,R.E.,1984,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Pitman Publishing INC.,P.31.
    ②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
    ③ Freeman, R. Edward, and Evan, William,1990, Corporate Governance:A Stakeholder 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Vol,19(4).p.354.
    ④ Freeman. R. Edward, and Evan,1994. The Politics of Stakeholder Theory,:Some Future Directions.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Vol.4.pp.415-417.
    ⑤ Donaldson,T.,and L.1995, A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Concepts,Evedence,and Implic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0,p.84.
    ⑥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和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页。
    ① Wood, Donna J.,and Jones, Raymond E., Raymond E..1995. Stakeholder Mismatching:A Theoretical Problem in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Vol.3(3),p.231.
    ②甘峰:《内涵式发展与公司治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①周雪梅:《组织理论“动画”中的组织结构》,《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②Peter M.Blau,Bureaucracy in modern society.New York:Random House.1987.p.9.
    ①[德]马克斯·韦伯:《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②李传军:《公共组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①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①学术界认为,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重要包括:以往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思想的影响;过去20多年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处于被包围、被分割的农村情况下形成的自给自足、各自为战的管理制度以及战时共产主义供给制的影响:在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情况下,基本上学习了苏联斯大林时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适应了“一五”时期集中主要力量以重工业为主的重点建设的需要。参见汪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第167页。
    ①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4卷。
    ②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①[美]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第11页。
    ②Andrew George Walder: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a Industry:State Socialism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 Of Dependency,University Microflisms International,Ann Arbor,Michigan,1981.U.S.A.pp53-54.
    ③同上,p.111.
    ④同上,pp103-106,pp73-100.
    ⑤张翼:《国有企业的家族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1-62页。
    ①刘建军:《单位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①李琪:《改革与修复》,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①华尔德:《社会主义再分配经济中的产权与分层》,《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①李路路:《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得》,《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②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54页。
    ①《上海人在中国的三块飞地》,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ews/1/133073.shtml
    ②石彤:《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5页。
    ③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下,第27页,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86年。
    ①李汉林:《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②同上。
    ①[美]詹姆斯·E·波斯特等:《企业与社会》,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第37页。
    ①陈潭:《单位身份的松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60页。
    ②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277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载《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②汪和建:《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361页。
    ①李培林:《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6页。
    ①游正林:《西厂劳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②劳动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全国总工会劳动工资社会保障部编:《中国劳动、工资、保险福利政策法规汇编》,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第670-672页。
    ③[比]热若尔·罗兰著:《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①李忠凡:“深化企业改革急需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经济管理》1992年第8期。
    ①见《工人日报》1992年7月25日第1版。
    ②周叔莲:“二十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十四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大事纪要》,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②同上书,第112页。
    ③恩德勒:2002年,第267页。
    ①石彤:《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①[美]玛丽·E·加拉格尔:《全球化与中国劳工政治》,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2页。
    ①据厂[1997]68号文。
    ①常凯,《中国劳动关系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230页。
    ①李琪:《改革与修复----当代中国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②黄河涛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劳动关系重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③李长安,企业分配不公是和谐发展的隐形炸弹,上海证券报,2007年5月16日
    ①常凯,《中国劳动关系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260页。
    ①赫希曼:《退出、呼吁与忠诚》,卢昌崇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②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①刘少杰:《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二期。
    ①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①姜颖:《对集体合同单独立法若十问题的认识》,http://www..btophr.com/cxpertteam/lunwen/006.htm.
    ②李汉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10页。
    ③见http://www.molss.gov.cn
    ①《2001-200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WTO经济导刊》,2010年第1期。
    ②赵连荣:《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变与趋势》,载《管理研究》2005年第2期。
    ①陈映芳:《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①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第五次),北京:中国工出版社,2006年。
    ①常凯:《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势》,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①李琪:改革与修复----当代中国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
    ① John Dunlop,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s,New York:Henry Holt,1958.p.13.
    ②冯钢:《企业工会的制度性弱势及其形成背景》,《社会学》,2006年第2期。
    ③冯同庆:《中国工人的命运:改革以来工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①具海根:《韩国工人-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①常凯:《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势》,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②温铁军:百年中国,一波四折,读书,2001年。
    ①沈志渔、刘兴国、周小虎:基于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①韦伯夫妇著:《英国工会运动史》,载于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
    ②常凯,吴亚平,工会:集体劳权的代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工会的社会定位问题初探。天津市工会干部管理学院报,1996,6
    1. Andiof,Jorg,and Waddock,Sandra,Unfolding Stakeholder Engagement,,In Unfolding Stakeholder Thinking,eds. Andiof,Jorg,and Waddock,Sandra,Greenleaf Publishing,2002.
    2. A.A.Berle,The 20th Century Capitalist Revolution,1954,New York,quoted in Dr Saleen Sheikh,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Law and Practice,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1996.
    3. Archie B.Carroll,Stakeholder Thinking in Three Models of Management Morality.A Perspective with Strategic Implications,In The Corporation and Its Stakeholders: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Edited by Max
    4. Burawoy,M.Manufacturing Contest:Changes in the Labou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p.xii.Cho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
    5. B.E.Clarks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8.
    6. Bhattacharya,C.B.,and Sankar Sen.Doing Better at Doing Good:When,Why and How Consumers Respond to Corporate Social Initiativ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4.
    7. Clark,J.Maurice,1916,The Changing Basis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8.Carroll,Archie B.1999,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 Construct,Business and Society,38(3),p.269.
    9.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New York:Author. 10.Chandler,Alfred,D.Jr.,The Visible Hand,Cambridge: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1.1977,
    11.Dr Saleem Sheikh,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Law and Pratice,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1996.
    12.Epstein,Edwin,and Votaw,Dow,Rationality,Legitimacy,Responsibility:Search for New Directions in Business and Society,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Inc.,Santa Monica,California.1978.
    13.Edwards,R.Contested Terrai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kpla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New York:Basic Books,Inc.,1979.
    14.Friedman,A.L.Industry and Labour.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7.
    15.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Pitman Publishing Inc.,1984
    16.Hayek,F.A.,The Corpor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In Whose Interest Ought in and Will it be Run?in Ansoff.H.I.(ed),Business and society,Harmondworth,1969
    17.Marvin Brown, 《Theories of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Rethinking the human spirit in business》, World Business Academy,Vplume 18 Issue 9.2004
    18.Pena,Thorstein,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New York:C.Scribners Sons,p.1904
    19.Webster,F.E..Jr.Deter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ly Concious Consumer[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5.
    20.Wood,Donna J.,and Jones,Raymond E.,Stakeholder Mismatching:A Theoretical Problem in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Vol.3(3)1995
    21.Steiner G.A.,J.F.steiner,Business,Government & Society,New York:Random House,1980.
    22.Taylor,F,W.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New York,NY.,1911.
    23. Peter M.Blau,Bureaucracy in modern society,New York:Random House.
    24.Douglas M.Mcgregor,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0.
    25.Ewan Ferlie: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in A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6. John M.Bryson.Strategic Planning for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6.
    27. Yarrow Vickers.Privatization:An Economic Analysis,.London:MITT Press,1998.
    2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毛昭辉:《公共管理法律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2.崔新健:《推进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前行的障碍》,《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33.陈潭:《单位身份的松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陈留杉:《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35.陈峰:《中国工业改制与工人抗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工运、工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2003年
    36.段文、刘善仕:《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载《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37.费孝通:《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
    38.冯同庆,《中国工人的命运:改革以来工人的社会行动》第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9.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40.黄河涛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劳动关系重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41.黄速建:《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42.黄健荣:“论中国治到道变革与建设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管理高层论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3.《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
    44.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45.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
    46.刘玲:《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理论界》,2007年第9期。
    47.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48.刘建军:《单位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9.刘少杰:《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二期。
    50.李培林:《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51.李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性思考》,《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52.李静君:《劳工与性别:西方学界对中国的分析》,1999年。
    53.李琪:《改革与修复》,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54.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55.李汉林:《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56.李汉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7.李路路:《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得》,《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58.李强:“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
    59.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277页。
    60.劳动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全国总工会劳动工资社会保障部编:《中国劳动、工资、保险福利政策法规汇编》,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
    61.林毅夫,“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62.罗斌、刘前锋:《谈我国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冶金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3期。
    63.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
    64.孟雁北:“环境侵权案件解决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江海学刊》2008年第3期。
    65.姜颖:《对集体合同单独立法若干问题的认识》,http://www.btophr.com/expertteam/lunwen/006.htm.
    66.任运河:《企业生态文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7.沈洪涛等著,《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68.沈志渔:《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9月。
    69.沈原:《市场转型时期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和阶级意识》,《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70.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71.宋献中、李皎予,《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72.石彤:《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童星:《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4.童星,“正确改革观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与社会问题的化解”,《公共管理高层论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5.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76.田钊平:《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分析》,《兰州学刊》2004年第2期。
    77.佟新:《延续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78.谭深、刘开明主编,《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79.余晓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运动现象、问题与理论》,《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80.余晓敏,《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生产守则运动》,《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81.席恒:《利益、权利与责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2.游正林:《也谈国有企业工人的行动选择》,《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83.游正林,《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84.游正林:《内部分化与流动----—家国有企业的二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85.游正林:《西厂劳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86.袁家方主编,《企业社会责任》,海洋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87.汪和建:《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88.世界银行:《公有制企业成功的决定因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89.汪和建:《自我行动的逻辑》,《社会》,2006年第3期。
    90.王新新、杨德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载《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4期。
    91.王林昌、王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行政与法》2005年第11期。
    92.魏峰:《国有企业转型与企业社会责任》,《生产力研究》,2000年第3期。
    93.翁天真:《利润分享与劳动分工》,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版。
    9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十四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大事纪要》,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83.年版。
    95.张国平:《公司法人治理中的职工参与》,《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6.朱文忠:《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
    97.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8.仲大军:“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经营者》,2006年第7期。
    99.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的评述》,《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00.赵连荣:《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变与趋势》,载《管理研究》2005年第2期。
    101.张春敏、刘文纪:《从国有企业的性质看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栽《前沿》2007年第12期。
    102.张翼:《国有企业的家族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1-62页。
    103.张曙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104.周叔莲:“二十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105.郑广怀:《消费者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反映》,《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06.严强、王强:《公共政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7.张序莹:《公共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8.赵小仕:《转轨期中国劳动关系调节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9.李传军:《公共组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0.甘峰:《内发式发展与公共治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1.李新娥:《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112.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新的分析框架及其应用》,博士论文,2005年。
    113.殷格非:《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114.祖良荣:《公司治理体制与企业社会责任重组》,《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115唐更华:《企业社会责任发生机理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6.郑成功:《构建和谐社会:郑成功教授演讲录》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7.姚洋主编:《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与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8.谭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9.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0.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121.陈冬林:《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评估体系的基本原则》,《企业经济》。2007年,第4期。
    ]22.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3.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4.陈志武:《国营,还是“还产于民?”》,《证券市场周报》,2004年9月25日。
    125.吴东民:《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6.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7.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8.[美]安·格伦顿:《权利话语:穷途末路的政治言辞》,周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9.[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130.[美]恩德勒:《国际经济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1.[法]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周安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132.[美]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133.[美]华尔德:《社会主义再分配经济中的产权与分层》,《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134.[韩]具海根:《韩国工人-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35.[美]莫利逊:《社会化与运输》,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6.[美]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37.[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38.[日]小宫隆泰郎:《现代日本企业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9.[美]凯尔布罗:“政治学和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第3期。
    140.[比]热若尔·罗兰著:《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1.[美]泰罗:《科学管理原理》,洗子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42.[美]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下,第27页,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86年。
    143.[美]詹姆斯·E·波斯特等:《企业与社会》,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
    144.[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5.[美]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46.[美]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47.[英]简·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48.[美]理查德·雷恩:《政府与企业一比较视角下的美国政治经济体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9.[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孙建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0.[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151.[美]巴纳德:《管理人员的职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2.[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53.[美]彼德·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154.[美]D·赫尔雷格尔等:《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5.[美]罗格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56.[美]保罗·C·纳特:《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7.[英l诺曼·弗林:《公共部门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