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教材知识结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祖国培养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献身的坚定志向,在所学专业领域内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三者关系处理得好则相互促进,处理得不好则造成偏废。健康的身体是大学生能出色完成大学阶段紧张学习任务的保证,更是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胜任繁重工作的基础。
     体育课是高校进行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高校体育工作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建构教育科学修养的主渠道之一,是各级各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能力,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因而必须加强公共体育课教材课程建设。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教材内容的主体是知识结构,因此,研究公共体育课教材知识结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此,本文拟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紧扣时代脉搏,全面考察高校公共体育课教材知识结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深入地系统地分析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公共体育课教材知识结构的对策构想。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含义,分析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提出分析知识结构的五条标准:逻辑性、适应性、基本性、时代性、发展性。
     第二部分:根据公共体育课程的定性定位差异把公共课教材按时间顺序分成六种类型,并逐一分析其知识结构,归纳出公共体育课教材知识结构存在的一般问题:重学科逻辑轻心理逻辑;重“教”论而轻“学”论;重陈述性知识而轻程序性知识;知识选择的随意性;教材内容被视为学习的固定的“文化脚本”而不是实现自我建构的精神资源。
     第三部分:从认识、现实、技术和理论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公共体育课教材知识结构问题的成因。
     第四部分:提出了优化公共体育课教材知识结构的对策构想。首先,对公共体育课程序性的定位,明确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不应把培养运动技术、技能作为公共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其次,要进行调查,研究实际需求,科学分析教材现状,避免知识选择的随意性。第三,要走出体系建构的误区,以范例方式实现公共体育课知识的结构化。
The main purpose of universities is to cultivate talented people who are well developed morally,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Graduates are expected to have a strong physique as well as more fundamental knowledge about their own field, a firm aspiration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reality. These are the inseparable components of the entire education system. To deal with them properly will promote one another, or they will destroy one another. Furthermore, good health is not only the guarantee for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study in school, but also the necessity for hard work after gradu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basic form of physical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Non-major physical education, a compulsory subject for all the college students, is one of the main channel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Its purposes are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physique, to improve their awareness of physical training, to form lifelong habits of exercising and also to cultivate a new generation with lofty ideals, moral integrity, education and a sense of disciplin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lay emphasis on non-maj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 textbooks are the specification of a subject and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is the specific realization of a textbook. Thus a study on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non-major physical education textbooks ha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Guided by system theory and making comprehensive use of theories on curriculum designing, learning, teaching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current non-major physical education textboo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nd out their problems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 how these problems come into being, then it gives some advice on how to optimiz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non-major physical education textbooks.
    This dissertation falls into four parts.
    Part one studies the basic meanings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how it forms, and then puts forward five criteria of analyzing knowledge structure. That is.
    
    
    
    knowledge structure should be logic, adaptable, fundamental, developmental and 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In part two, the current non-major physical education textbooks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on the basis of the qualitative and orientating differences of the subject. We carefully analyz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each type and then generalize some common problems, such as emphasis upon the logic of the subject over the logic of human psychology, teaching over learning, declarative knowledge over procedural one; the arbitrariness in choosing knowledge and regarding textbooks as the fixed "cultural-script" of learning instead of the spiritual resources to actively construct knowledge.
    Part three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n the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in non-major physical education textbook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cognition, realization, techniques and theory.
    Part four gives some advice on how to optimiz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non-major physical education textbooks. First, the attribution of the non-maj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oriented. Exercising is primary and lifelong, however, its main purpose is not the physical skills' cultivation. Second, investig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discover the practical demands, to scientifically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xtbooks and to avoid the arbitrariness of choosing knowledge. Third, educational ideas and teaching contents should be renewed and learning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exercising, health, security and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physical training. Last but not kast, mistakes of construction of system should be avoided and examples should be employed to structuralize the knowledge of the non-major physical education.
引文
[1][2]鲍冠文主编:《体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第44页。
    [3][4]杨启豪:《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修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989年第二期,第6页、第7页。
    [5]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页。
    [6] 张念宏主编:《教育学辞典》,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9页。
    [7][10]范印哲编著:《教材设计与编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220页、124-125页。
    [8]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7页。
    [9] 丁家永:《国外有关知识测量与评价研究的新进展》、《国外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2期,第128页。
    [11][12]参见钟启泉:《知识论研究与课程开发》、《国外教育资料》1996年第2期。
    [13]参见黄甫全:《课程难度刍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14]参见张庆林:《怎样学习知识才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教育学刊》1992年第3期。
    [15]《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6页。
    [16]《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358页。
    [17][28]参见陈昌岑:《奥苏贝尔论教材的编写和组织原则》、《课程·教材·教法》,1986年第2期。
    [18]参见曾天山著:《教材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版,第83、85页。
    [19]参见陈基伟:《西德“范例教学”评价》、《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
    [20][21]高凌飚:《教材分析评估的模型与层次》、《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3期,第2页。
    [22]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23]鲍冠文主编:《体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3页。
    [24]转引自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25]参见四川、陕西等教委合编:《高校体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参见李国泰,夏思永主编:《大学体育教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7]叶澜:《全面理解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2期,第18页。
    
    
    [28]参见陈昌芩:《奥苏贝尔论教材的编写和组织原则》。
    [29][30]转引自张诗亚,王伟廉著:《教育科学学初探—教育科学的反思》,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第4页。
    [31][德]W·布雷岑卡著,李其龙译:《教育学知识的哲学—分析、批判、建议》参见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9—509页。
    [32]邹继豪主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材》,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4页。
    [33][34][35][36][37][41][美]R.M加涅等著,皮连生译:《教育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9页、第28页、第17页、第195页、第150页-152页。
    [38]参见王策三著:《教学论稿》,北京:人民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23-227页。
    [39]参见杨玉茹:《试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轮换教学”模式》,《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351页。
    [40]陈侠:《再谈课程原理》,《课·教材·教法》,1989年第4期,第15页。
    [42]参见崔相录:《教育理论中悖论的研究》,《教育研究与实践》,1989年第4期,第8-9页。
    [43][44][4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第182页、第188页、第186页。
    [46]参见张振新:《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4期,第16—19页。
    [47]参见冯姬:《概述人的素质及其形成发展途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1期,第56-60页。
    [48]参见陈桂生:《略论外国的“教育学”现象》,《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第29-30页。
    [49][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王承绪校:《教育过程》,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1页。
    [50]参见丁之奇:《布鲁纳的“课程论”初探》,转引自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194页。
    [51][日]井上弘著,钟言译:《教材结构化的逻辑与策略》,《外国教育资料》,1991年第二期,第50页。
    
    
    1.鲍冠文主编:《体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2.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李国泰、夏思永主编《大学体育教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夏思永主编:《大学体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
    6.邹继豪主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7.沈际洪主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材实践教程》,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
    8.四川、陕西、云南、甘肃、贵州、青海教委(高教局、教育厅)合编《高校体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
    9.四川高等教育局编:《大学体育》,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6年。
    10.袁凤生等主编:《现代体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1.王文生等主编:《体育教学论、体育方法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13.王天佩主编:《大学体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14.西南民族学院等合编:《全国民族院校体育教材》,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年。
    15.何彦吉主编:《师专体育教材》,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8年。
    16.李伟明主编:《体育课与教法》,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18.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19.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中、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993年。
    20.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版。
    21.曾天山著:《教材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2.范印哲编著;《教材设计与编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3.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4.钟启泉著:《课程设计基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李维著;《学习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26.王策三著:《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7.李玢著:《世界教育改革志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8.张诗亚、王伟廉著:《教育科学的初探—教育科学反思》,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9.叶澜主编、叶澜、丁证霖编写:《新编教育学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0.傅道春编著:《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高凌、张国治、袁风英主编:《现代教育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32.[美]R·M·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教育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张念宏主编:《教育学辞典》,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4.《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35.《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36.[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毛承绪校:《教育过程》,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7.钟启泉:《知识论研究与课程开发》,《外国教育资料》,1996年,第2期。
    38 [日]井上弘著、钟言译:《教材结构化的逻辑与策略》,《外国教育资料》,1991年,第2期。
    39.杨启亮:《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修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984年,第2期。
    40.丁家永:《国外有关知识测量与评价研究的新进展》《国外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2期。
    41.黄甫金:《课程难度刍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42.陈昌岑:《奥苏贝尔论教材的编写和组织原则》,《课程·教材·教法》1986年,第2期。
    43.高凌飚:《教材分析评价的模型与层次》,《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3期。
    44.叶澜:《全面理解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2期。
    45.杨玉茹:《试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轮换教学”模式》,《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3期。
    
    
    46.陈侠:《再谈课程原理》,《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第4期。
    47.崔相录:《教育理论中悖论的研究》,《教育研究与实践》,1989年,第4期。
    48.张振新:《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4期。
    49.冯姬:《概述人的素质及其形成发展途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1期。
    50.陈桂生:《略论外国的“教育学”现象》,《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
    51.徐琴美、王重鸣:《知识结构及其评估》,《应用心理学》,1993年,第1期。
    52.丁朝蓬:《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课程·教材·教法》,1987年,第7期。
    53.孙根平:《论教材体系优化的几个理论问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54.陈桂生:《略论对公共课“教育学”的原理与薄待》,《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年,第3期。
    55.万明春:《论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属性和学科体系》,《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3期。
    56.邓声南:《科学课程体系是实现高师教育教师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57.宫云龙译,李其龙校:《范例教学与学习》,《外国教育资料》,1987年,第2期。
    58.张新、龚坚、唐炎:《刍议人文主义与高校公体教学改革》、《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研究生论文集,第165页。
    59.唐炎、龚坚、张新:《“万金油”现象对高校公体教学的不利影响及对策探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研究生论文集,第168页。
    60.李学君:《高校体育改革与体育教学现代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专辑,第15页。
    61.季克异:《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深化体育课改革》、《中国学校体育》,1999年,第5期,卷首。
    62.李燕强:《体育教材的分析与选择》、《中国学校体育》,1999年,第6期,第22页。
    63.邹师:《现代体育教学应树立的基本观念》、《中国学校体育》,1999年,第4期,第16页。
    64.刘光红:《论广义体育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体育科学》,2000年选辑,第40、41页。
    65.王景波:《论体育创新教育》、《体育科学》,2000年,选辑,第164、165页。
    66.谢晋月:《普通高校体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探讨》、《体育与科学》,1999年,第4期,第50-52页。
    
    
    67.张洪谭:《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论》、《体育与科学》,2000年,第1期,第8-16页。
    68.刘雪冰、黄金鹏、吕少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体系的新构想》、《体育与科学》,2000年,第4期,第48-51页。
    69.李明学:《“健康第一”思想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体育与科学》,2000年,第4期,第58-60页。
    70.曲宗湖、郑厚成:《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想》、《体育科学》,1998年,第4期,第6页。
    71.何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改革之我见》、《中国体育科技》,1999年,第11期,第8页。
    72.胡活论、魏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系统设计研究》、《体育与科学》,2000年,第5期,第53页。
    73.周红萍;《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综述》、《体育与科学》,2001年,第1期,第71页。
    74.陈琦等:《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体育科学》,1998年,第5期,第1-4页。
    75.白凤瑞、郑柏香:《适应新形势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体育与科学》,2001年,第3期,第74页。
    76.王璋、董群、冯海峰:《构建高校体育新体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体育与科学》,2001年,第3期,第60页。
    77.刘建军:《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进展与思考》、《体育与科学》,2001年,第4期,第68页。
    78.徐虎泼:《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探讨》、《体育科学》,1999年,第4期,第16页。
    79.徐金尧:《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与评估标准研究》、《体育科学》,1999年,第5期,第118页。
    80.孙洪涛:《试论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改革》、《体育科学》,2000年,第1期第11页。
    81.袁林等:《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探索》、《体育科学》,2001年,第1期,第29页。
    82.张子沙、龚子伟、周波:《对我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体育科学》,2001年,第1期,第16页。
    83.冯岩等:《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体育科学》,2001年,第4期,第3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