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系统研究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基础上,对目标体系确立的依据和原则、目标体系的结构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系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设想,并结合当代中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对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既是对现有目标理论的批判和继承,也是推动目标理论发展的一次尝试。本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概述。本部分是研究目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含义和特征作了系统阐述,然后对研究目标理论的意义作了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是指一定时期内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具体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达到的一系列要求的有机整体。目标体系具有全面性、阶段性、层次性、系统性四个主要特征。研究目标理论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有利于目标理论的健全和完善,还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第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基本理论。本部分是研究目标体系的重点。目标体系的基本理论包括目标体系确立的主体、依据和目标体系的结构三大部分的内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目标体系确立的主体,但二者在目标体系确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教育者处于主动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处于受动地位,起着次要作用,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目标体系确立的依据包括: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三是社会发展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四是人的发展对自身思想政治品德的需要。目标体系的结构包括域分、层次和序列。域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横向划分,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不同教育对象和不同教育内容所具有的不同目标要求。层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纵向划分,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目标规格等级下所具有的不同目标要求。序列是指某一域分的不同层次的目标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的一组目标。目标体系的确立不仅要明确其主体,也要对其依据有一个全面和清晰和把握,最重要的是要能够科学合理地确定目标体系的结构,从而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目标体系来。
     第三部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现状与评析。本部分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现实的一种回应。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阶段,涵盖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四个方面的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体系层次性不足;二是目标体系循环递进关系不明显;三是目标体系针对性的缺乏;四是目标体系尚未实现整体构建。因此,不断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部分: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完善。本部分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的升华和落实。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完善要坚持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统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统一、广泛性与先进性统一的基本原则。完善目标体系的主要途径包括:一是科学划分和确定目标体系的层次。根据我国教育体系的特点,可以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概括为“一个整体、两大部分、三个阶段、若干等级”,相应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分目标、阶段目标、具体目标四个层次的目标;二是合理确定各教育阶段的目标和内容。小学阶段应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中学阶段应该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标,以主旋律教育为主要内容。大学阶段应该以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主要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三是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整体构建。笔者认为,不仅要具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思维,而且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并努力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框架。
This research bases on the achievement which has been alreadygotten by those who researches on objectiv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First, the summary of objectiv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I give out the concept of the objective system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 think this research can not only enrich anddevelop the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butaslo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ch better.
     Second,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objective system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part, I have thorough discussion on thebasis, the principl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objective system. I think thatboth the education person and the person who is educated are theconstitutors of the objectiv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It has four basis. The first is the outlook on values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econd is the basic contradiction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hird is the social require ofpeople's morality. And the forth is the people's demand for morality.And I think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objective system makes up of threeparts.
     Thir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ments on the objective systemof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 analyse the currentsituation of the objective system of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And I think it has about few defects. The first is itsinsufficient. The second is that the circulation of the objective system isnot obvious. The third is its insufficiency of pertinency. And the forth isthat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objective system has not yet build.
     Forth, the suggestion of consummating the objective system of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d realize theunification of society standard and individual standard, globality andarrangement of ideas, universality and advanced. We should have logical arrangement of objective system on each education stage. We shouldascertain the content of objective system rationally. And we shouldmake all the objective system of the th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an aggregation.And I hope that my suggestion will have somehelp for th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引文
① 陆庆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9-140页。
    ②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187页。
    ③ 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129页。
    ① 陈秉公主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4页。
    ② 仓道来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③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
    ④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190页。
    ⑤ 陈秉公主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286页。
    ① 参见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2005年4月20日。
    ① 参见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5-56页。
    ② 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① 陈秉公主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4页。
    ② 仓道来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① 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② 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156页。
    ① 陈秉公主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页。
    ② 陈秉公主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① 张耀灿,徐志远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0页。
    ② 陈秉公主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③ 邱伟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页。
    ④ 张耀灿,徐志远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360页。
    ① 王卫东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西方之鉴与本土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4页。
    ① 王卫东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西方之鉴与本土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② 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①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
    ② 扈中平主编:《教育目的论》(修订版),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③ 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5-9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9页。
    ③ 陆庆王主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
    ④ 陆庆壬主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124页。
    ① 陆庆壬主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104页。
    ② 罗洪铁主编:《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161页。
    ① 陆庆王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9-140页: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187页;罗洪铁主编:《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页。
    ②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第二版),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113页。
    ①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第二版),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116页。
    ② 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8页。
    ③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④ 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① 参见中共中央发布的《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8年12月25日。
    ① 参见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29日。
    ② 参见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3月26日。
    ① 参见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2月27日。
    ② 参见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1995年11月23日。
    ③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
    ①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
    ② 参见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3月26日。
    ①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第二版),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② 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
    ① 仓道来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7-92页。
    ②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② 陆庆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8页。
    ③ 张澎军著:《德育哲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① 参见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2005年4月20日。
    ①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第二版),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① 陈秉公主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页。
    ② 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页。
    ① 张澎军著:《德育哲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204页。
    ② 张志华:《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态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两个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第64页。
    ① 邵献平:《层次思维: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中介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第29-30页。
    ① 参见教育部发布的《二○○五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5月。
    ①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十意见》,2004年2月26日。
    ② 彭希林,冯惠先著:《青年道德心理学研究》,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90-93页。
    ①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
    ② 梁桂麟,吴礼军主编:《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231页。
    ③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
    ① 参见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8月31日。
    ② 该课题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教授主持,分别对小学、中学和大学各阶段的德育体系作了研究,提出了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思路。
    ③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第182-183页。
    ① 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第90-93页。
    ② 参见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2005年4月20日。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陆庆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邱伟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陈秉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陆庆壬主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湖北:湖北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罗洪铁主编:《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陈秉公主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张耀灿,徐志远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仓道来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罗洪铁,董娅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版。
    16.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0年版。
    17.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版。
    18.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张澎军著:《德育哲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王卫东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西方之鉴与本土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王卫东主编:《当代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2.扈中平主编:《教育目的论》(修订版),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第二版),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4.罗国杰,马博宣,余进编著:《伦理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5.罗国杰主编:《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6.[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7.刘楚明著:《教育辩证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王瑞荪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9.吴铎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0.景志明主编:《中外学校德育综合比较》,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彭希林,冯惠先著:《青年道德心理学研究》,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梁桂麟,吴礼军主编:《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3.王玄武主编:《比较德育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许启贤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36.沈壮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魏续臻:《对整体构建大学德育体系的思考》《教育科学研究》1999年5月。
    2.刘合行:《实施主体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目标模式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3.周斌:《高校德育目标定位的层次性问题思考》,《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5月。
    4.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5.张寿芝,谢昌蓉,李淑娴:《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层次性探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
    6.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辩证关系》,《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
    7.王多华,高建勋:《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层次性》,《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8月。
    8.徐志远,李德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3年4月。
    9.张元龙:《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规律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0.赵金昭:《论我国高校德育目标》,《江苏高教》2004年第5期。
    11.罗艳芬:《在德育中试行分层递进目标教育法的一些做法》,《教育导刊》2004年6月。
    12.冯文全:《学校德育目标的分层研究》,《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11月。
    13.吴秀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目标的实现思路》,《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5期。
    14.张志华:《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态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两个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15.邵献平:《层次思维: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中介思维方式》,《思想 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16.邢亮,王芳:《从高校德育的层次性谈实效性》,《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
    17.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1月。
    1.《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5年8月1日。
    2.《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9月28日。
    3.《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29日。
    4.《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8年12月25日。
    5.《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3月26日。
    6.《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8月23日。
    7.《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8月31日。
    8.《中共中央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1995年。
    9.《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1995年11月23日。
    10.《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2月27日。
    1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
    12.《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1998年6月10日。
    13.《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4月1日。
    14.《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0年4月6日。
    15.《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10月24日。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
    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
    18.《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2月7日。
    19.《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12日。
    20.《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2005年4月20日。
    21.《二○○五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