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教化:毛泽东时代乡村文化的一项微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为个案,以建国后珍贵的村级档案为主体资料,辅以省、县级档案及调查访谈口述史料,用微观史的研究方法和“新革命史”的研究范式,从革命文化、国家权力与新的社会主义教化体系的角度,对毛泽东时代乡村独特的文化实践进行观察与分析。
     从文化的角度看,“革命”本质上是国家权力通过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一种重塑与整合,这一过程伴随着文化上的彻底转型与重建的浪漫追求。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是革命文化输入乡村的主要管道,同时,正是共产党员体现出的新的形象、品格和风范,对国家倡导的一套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与意识形态在农民中的传播与认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革命文化正是通过确立新的话语体系,通过弥漫于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与象征的不断操演,来颠覆传统,确立其文化霸权地位的。同时,这一文化体系非常注重对革命自身的记忆,以期巩固与延续革命文化的霸权地位。但是,当貌似十分强大的革命话语主宰一切而泛化以后,当革命话语颠覆了传统,试图建立一套全新的话语体系来界定与表达人们的思想的时候,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农民要理解清楚这些话语的内涵是困难的。于是,我们看到毛泽东时代政治话语下移与泛化以后,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话语混乱”的现象。
     在革命文化对乡村社会的重塑与整合过程中,国家还极力通过破立结合的新的教化体系来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本文考察了农民在被不断塑造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思想、行为和时代形象,以及在此过程中革命文化与传统的复杂互动与纠葛。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塑造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农民思想不断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但我们不能仅将这一过程看作思想宰制的过程,它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思想教化的过程。因此,这一过程既有悖离人性的一面,又有高尚与令人崇敬缅怀的一面。那是一个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下,追求道德理想的一个时代。
     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是20世纪50~70年代席卷全国的一场群众性的政治思想教育运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思想一元化的时代,毛泽东思想成为基层干部、农民群众汲取工作方法、道德价值与人生信念的源泉。我们不能因为这一思想教育运动中存在的教条主义、个人崇拜、思想强制等负面因素,而对之作简单化与片面性的理解。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与典范,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具有永恒的价值。从持续的时间,发动群众的规模和对人们思想改造的努力程度看,这一学习运动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的一次空前绝后的实践。其暴露出的问题、教训及取得的成就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总结。
     在理论观点的创新上,本研究对建国后国家权力如何深入乡村及其性质作了新的观察。以往对这一时期国家权力深入乡村的研究,多从经济制度、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着眼,本研究重点从文化上考察了国家权力对乡村的改造。在对国家权力性质的理解上,本研究摆脱了以往当代中国乡村研究中,在国家—社会互动分析的框架内,从国家权力和意识形态对乡村的渗透、控制及与乡村社会互动的视角对国家权力的分析,转而重点关注革命文化对农民精神与价值世界的积极建构,这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教化体系,并不完全是渗透、控制所能概括和解释的。本研究最终还试图提炼出“植根于人心的国家权力”这一分析概念,来理解与解释毛泽东时代中国乡村的社会变革。从来没有一种国家权力试图如此彻底地重塑社会,改造人心。悖论的是,不论国家权力有多么强大,不论领袖的权威与魅力有多大,人心的治理谈何容易!这是国家权力的顶峰,也是它退撤的前兆!
     通过下孔村的经验观察,笔者还想强调,我们要用“不断生成的传统”这一概念去理解下孔村这类村庄的发展历程与未来的走向。今日下孔村文化繁荣、民风淳厚,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与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新传统的继承、创新与弘扬密切相关。学术界对当代中国乡村的观察,要么重视传统文化的影响,要么强调改革开放后乡村的巨变,对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新传统的积淀与影响普遍关注不够。笔者想强调的是,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新传统的继承创新、发掘弘扬,对社会主义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下孔村是观察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变迁的一扇难得的好窗口,笔者对她的解读才刚刚开始。从新鲜的经验研究中,我们不仅能够提炼出一些解释当代中国乡村发展变迁的理论观点,而且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理思考。
This paper, based mainly on the rare valuable files which have been wellpreserved by the village Xiakong of Yangcheng County in Shanxi Province andsecondarily on the ones from archives of the county and the province as well as my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iews in the village, makes observations and analysis to theunique cultural practice in the countryside in the Maoist era from new perspectives ofrevolutionary culture, national power and new socialist indoctrination system withways of microcosmic history research method and “new revolutionary history”paradigm.
     Culturally,“revolution” in essence is re-integrating and reshaping the societywith new socialist ideology by the state power, accompanied by a thorough culturaltransformation and romantic pursuit for a reconstruction. Constant politicalmovement, as the main way, helps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go into villages. At thesame time, the new image, character and style of the communists produce a decisiveeffect on peasants to spread and accept this new socialist culture and ideology.Revolutionary culture subverts the traditional and asserts its legitimacy by making anew discourse system and repeating some rites and symbols. What is more, it paysgreat attention to the memory of the revolution itself to consolidate and continue itshegemony. However,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those generally low educated peasants tounderstand it when the seemingly very powerful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became thedomination, spreaded, subverted the traditional and attempted to establish a set ofnew words system to define and express people’s thinking at that time. Thus, we finda general “discourse chaos” phenomenon after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moved down toand generalized in the rural area of that era.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integration and reshaping, the country also tried its bestto break away the old and make the new to reshape new socialist peasants by a neweducational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oughts, acts and images of the peasants,as well as the complicated interactions and entanglements between the new culture and the old during this process. It is largely a process of ideologizing the peasants.However, i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only as a process of domination but a new thoughtenlightenment by the ideology. Therefore, though against the humanity at that time, itwas still honored, respected and cherished. It was an era in which people, facing thetorrent of class struggle, tried their best to pursue their ideal moral.
     Learning works of the Chairman Mao, a sweeping political ideological educationmovement throughout the whole nation from the1950s to1970s, had enormouslyinfluenced the socialist China’s culture and ideology. At that time, this guidingthought became a source for peasants and those grass-roots cadres to absorb workmethods, moral values and their life beliefs. Any simple and one-sided understandingof it is unadvisable just due to its some negative elements such as the dogmatism,personal worship, forcement, etc. Mao Zedong thought, as the cornerstone and modelof Chinese Marxism, has an eternal value among our socialist culture. This movementcan be said as a unique practice of popularizing the Marxism. Those problems,lessons as well as achievements came out of this movement deserve our seriousstudies and summarizations.
     In terms of the innovation of theor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way of the statepower deeping into the countryside and its nature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from a new perspective. Compared to the past studies on this problem which weremainly made from perspectives of economy, political and social structure, this paperfocus on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In terms of the nature of state power, the research,getting rid of those studied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countryside which try toanalyse the state power from its permeation to, control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countries within the frame of country-social interaction analysis, focus primarily onthe positive role of rebuilting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to the spirits and value worldof peasants. This is a new socialist system of enlightenment which can not be fullygeneralized and explained by permeation or control. This study is also trying to pointout the concept of “the state power rooted in the people’s mind” to take in andinterpret the countryside changes in the Maoist era. Never a kind of state power sothoroughly tried to reshape the society nor to transform the heart! How difficult suchremould is, no matter how powerful a state power or how enomorous the authority and charm of a leader is! It is the summit of a state power, but also the omen of itsretreating!
     By observing Xiakong’s empirics,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emphasize that weshould see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such villages with the concept “the constantdeveloping tradition”. Today, Xiakong’s culture is prosperous and its people are pureand honest. This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ofthe new socialist tradition in the Maoist era. Scholars in their observations ofcontemporary Chinese countryside, foucus either on the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culture or on the great changes of the countri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generally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accumulation and influence of thistradition. What the author wants to emphasize here is that heritance, creation,excav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tradition in that era have great values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hina in the future.
     Xiakong village is a hard-won good window for observing the changes of thecontermporary Chinese countries. Its reading is just on the beginning. From thesefresh experiential studies, we not only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views to explain thechange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ountries, but also the theoretical conservationswhich are practic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
引文
1甘阳提出,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和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中国改革需要达成新时代的“通三统”,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参见甘阳:《新时代的“通三统”——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的复兴》,《书城》2005年第7期。
    22006年11月,“第三届开放时代论坛”在广州帽峰山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及广州的二十余位知名学者就“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参见刘小枫,曹锦清等:《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开放时代》2007年第1期。
    3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深圳: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2、123、328-329、336、377-383页。
    1肖唐镖,李昌金:《中国乡村报告:政府治理行为与乡村建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网北京2006年2月21日电,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2/21/content_4207811.htm.
    3Meisner, Maurice J. Preface, Mao’s China: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77,p XIII;庞松:《毛泽东时代的中国(1949—1976)》(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第1页;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2页。
    4(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239页。
    1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1957年7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484-489页。
    2“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记录”,1957年10月9日,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893~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81-1686页。
    1《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红旗》1964年第13期,第1-6、13-14、23、27-33页。
    1毛泽东:《<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的批语》,1963年5月9日,转引自《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红旗》1964年第13期,第31-32页。
    1《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编辑部:《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纪念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五十周年》,《红旗》1967年第16期,第15-16页。
    1Tylor, Edward Burnett. 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language, art, and custom, London: John. Murray,1929, vol.1, p1.
    2Kroeber, A.L. and Kluckhohn, Clyde.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Papers of the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 vol.47, no.1, Cambridge MA: Peabody Museum,1952.转引自(英)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王建民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111-112页。
    3(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2-21、99-106页。
    1(英) A.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结构与功能》(英汉对照本),丁国勇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8、10、12页。
    2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3-65、97-99页。
    3Geertz, C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Books,1973,pp3-30、89.
    4在学界,“深描”也译作“浓描”。
    5(美)大卫·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龚建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1(英)菲利普·史密斯:《文化理论:导论》,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0-11页。
    2Haviland, William A. Cultural anthropology,10th ed. Fort Worth: Harcourt College,2002, p34.
    3费孝通:《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过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第8页。
    4(英)詹姆士·弗雷泽:《序言》,载(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张云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5(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第21-22页。
    6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第5页;《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第7页。
    1Haviland, William A. Cultural anthropology, pp34,35.
    2郑萍:《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读书》2005年第7期,第11页。
    3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载《江村经济》,戴可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99-303页。
    1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第59-65、103、396页。
    2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第7、8页。
    3Hinton, William. China’s Continuing Revolution. London: China Policy Study Group,1969; Jan Myrdal, GunKessle. China: the Revolution Continued. Trans. Paul Britten Austi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70;Karnow, Stanley. Mao and China: from Revolution to Revolution. New York: Viking Press,1972; Starr, JohnBryan. Continuing the Revolutio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Mao.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 Dittmer, Lowell. China’s Continuous Revolution: the Post-liberation Epoch,1949-1981.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4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John K. Fairbank, Preface to Volume14,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1: the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1949-1965,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14,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2: Revolutions with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1966-1982,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1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1李金铮:《向“新革命史”转型:中共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突破》,《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期,第83页。
    2(美)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转引自(美)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7页。
    2(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1-124页。
    3Meisner, Maurice J. Preface, Mao’s China: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77,pp. XIII-XIV.
    4(德)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原文是德文,俄文根据1869年第2版译出,并与1852年和1885年版本校对过),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03页。
    1文化建构的观点是针对经济和社会决定论而作出的有益的反应,这一理论赋予文化更多的流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参见(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0-92、109、116页。
    2(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第91-92页。
    1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社区方法论》,载《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2(挪威)托马斯·许兰德埃·埃里克森:《小地方,大议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董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3转引自陈峰:《唯物史观与二十世纪中国古代铁器研究》,《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第163页。
    4Gadamer, Hans-Georg. Truth and Method,2nd rev. ed, trans. Joel C.Weinsheimer&Donald G. Marshall,New York: Continuum,1993, p266,转引自黄勇:《理解他者:戴维森的“第一人称的权威”》,《哲学分析》2010年第3期,第36页。
    1费孝通:《回眸七十年》,《读书》2003年第5期,第119-121页;《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第5页;《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第7、13-15页。
    2肖唐镖:《导论:走进现场理解变迁》,载肖唐镖,李昌金:《中国乡村报告:政府治理行为与乡村建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3、4、13、14页。
    3詹丹:《乡村文化是否正在失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危机”研讨会综述》,《北方音乐》2005年第6期,第30页。
    4张晓山,李周主编:《新中国农村60年的发展与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张思等著:《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2Siu, Helen F.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New Haven: YaleUniversity Press,1989.
    3Sulamith Heins Potter, Jack M. Potter, China’s Peasants: the Anthropology of a Revolu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Anita Chan, Richard Madsen, and Jonathan Unger. Chen Village: the Recent History of a Peasant Communityin Mao’s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5Madsen, Richard. 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6Madsen, Richard. The Countryside under Communism, 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John K. Fairbank, thePeople’s Republic, Part2: Revolutions with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1966-1982,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China, volume1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p.653-668.
    7(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70-382页。
    1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素兰,纳日碧力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2韩敏:《回应革命与改革:皖北李村的社会变迁与延续》,陆益龙,徐新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7-125、258-265页。
    3(美)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9、127-140页。
    4(美)格尔兹:《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张乐天:《自序》,《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该书1995年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初版),第1-12、328-330、335页;《村队场景:革命表象下演绎的传统——以70年代浙北联民村为例》,载周晓虹主编:《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张乐天:《国家话语的接受与消解——公社视野中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
    3张思:《国家渗透与乡村过滤:昌黎县侯家营文书所见》,《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76-78、83-87。
    4谭同学:《“革命”话语竞争与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以湘东南桥村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第50、51、55页。
    1曹树基:《国家形象的塑造——以1950年代的国家话语为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3期,第15、25页。
    2卢晖临:《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关于房屋的故事》,《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第156-163页。
    3刘小枫,曹锦清等:《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第30页。
    4魏沂:《中国新德治论析——改革前中国道德化政治的历史反思》,《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2期,第26-35页;王秀华,赵东立:《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新道德——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6期,第5页;王秀华:《毛泽东对中国德治传统的继承与超越》,《现代哲学》2006年第3期,第25、28-30页;应星:《“宗派斗争”激流下的新德治——西南一个山村土改时期的故事》,《司法》2009年第4辑,第48、49、67、68页;应星:《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的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5贺雪峰:《中国农村发展的中长期前景及目前的对策——兼论乡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载《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第42、43页。
    1郭于华:《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第85-92页。
    2梁卫星:《文化殖民,抑或是意识形态奴役?》,天涯社区“关天茶舍”,2005年3月8日,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no01&idArticle=138620.
    3刘小枫,曹锦清等:《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第5页。
    1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第143页;韩敏:《回应革命与改革:皖北李村的社会变迁与延续》,第119-120;(美)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第127-135页。
    1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深圳: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355-366页。
    1《八甲口镇下孔村村委会二00九年度户籍人口报表·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2009年12月23日,下孔村村委会藏。
    2阳城县统计局:《阳城统计年鉴2009》(内部资料),2010年7月,第140-141、196-197、252-253页。
    3《重修土地庙记》,明正德十六年(1521);《龙溪公捐资振祭记》,明万历十七年(1589);《邑侯金华陈公捐俸修路碑记》,清顺治十八年(1661);《邑侯延津都公捐俸修路碑记》,清康熙九年(1670);《都老爷广恩碑记》,清康熙十九年(1680),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15、16、138、355、356-361页。
    4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69页。
    1《龙溪公捐资振祭记》,明万历十七年(1589),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357、358页。
    2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2、66、260、261、355、356页。
    3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2、53页。
    4(清)朱樟纂修:《泽州府志·艺文志八·诗》,晋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156、1157页。
    5《下孔大社公禁开窑碑记》,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363-364页。
    6《禁窑碑》,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阳城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下孔村),第23页。
    7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9、46-54、66-70页。
    1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1、4、5、134-135、271-292、307-309页。
    2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9-12页。
    1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9-12、282-284、366-376页。
    2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92页。
    1张某:《检查书》(4份),1969年1月13日,1969年2月5日,1969年2月6日,1969年2月9日,“专”字第2号,第107-112、117-131页;成某:《证明》,1969年1月18日,“专”字第2号,第105页。
    2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92、323-324页。
    3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282-284、327页。
    4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282-283页。
    1《贯彻群众路线完成各项任务的支部书记成双屯》,1959年6月30日,“党”字1958-1-1,第28-30页。
    2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284页。
    1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288-289页。
    1《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1963年5月20日,“党”字1965-2-7,第56-57页。
    2《贯彻群众路线完成各项任务的支部书记成双屯》,1959年6月30日,“党”字1958-1-1,第28页。
    3《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1963年9月,“党”字1965-2-7,第36页。
    1潘小蒲:《魂系百姓:孙文龙精神琐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8、83页。
    2Siu, Helen F.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New Haven: YaleUniversity Press,1989;(美)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第41页。
    1芹池公社阳陵大队革委会副主任郭德林:《我们大队领导班子是如何带领群众办好各种类型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学毛著办公室:《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情况简报》(第30期),1968年9月19日,“资”字1968-3-11,第139、140页。
    1《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宣传提纲》,1958年8月31日,“党”字1958-2-2,第1-3页。
    1《町店公社下孔大队“四清”退赃打条簿》(第一本),1965年1月23日,E-4-1,第30-31页。
    2《公社六三年地富反坏登记表》,1963年1月18日,第84页;张某:《履历》,1968年12月27日,第100页,“专”字第13号。杨某:《检查书》,1969年1月27日,“专”字第1号,第82-83页。
    1卢晖临:《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关于房屋的故事》,《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
    2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117页;“现金收入凭证”,1966年3月20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6年3—5月,H-6-1,第237页。
    3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247页。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共阳城县委批修整风办公室翻印:《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彻底批判黑“四论”》,1971年6月,“资”字1971-3-23,第30页。
    2《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宣传提纲》,1958年8月31日,“党”字1958-2-2,第1-3页。成某:《检查书》(5份),1970年12月4日、1972年2月29日,第8-15、17-20、26-29、30-32
    页;《下孔大队关于管制对象成某摘帽事由的呈报》,1972年2月29日,第76-78页,“专”字第7号。
    1中共町店乡党委会:《整党工作意见》,1959年5月5日,“党”字1958-2-2,第10-15页。
    2中共阳城县委:《关于突出政治大学毛主席著作河头现场会议总结报告》,中共阳城县委文件(65)49号,1965年6月5日,“党”字1965-1-6,第5-8页。
    3中共阳城县委:《关于召开各条战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的情况报告》,中共阳城县委文件,阳发(1971)第62号,1971年9月12日,“党”字1971-1-12,第6-11页。
    4“用毛泽东思想挂帅,以批修整风为纲,大打一场抗旱夺丰收的人民战争”,《阳城简讯》(第23期),1971年7月21日,第63-64页;“批修整风步步深入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蓬勃发展”,《阳城简讯》(第24期),1971年7月28日,第67-69页;“以批修整风为纲,狠抓路线教育,全县深翻土地大会战掀起新高潮”,《阳城简讯》(第35期),1971年11月10日,第79-82页;“台头公社党委发扬毛主席倡导的革命学风,把批修整风同认真看书学习结合起来”,《阳城简讯》(第38期),1971年12月3日,第85-86页,“资”字1971-2-22。
    1中共阳城县委批修整风办公室翻印:《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彻底批判黑“四论”》,1971年6月,“资”字1971-3-23,第1-32页。
    2下孔大队革委会:《关于群众学习资料解答提纲摘录》,1971年,“政”字1971-2-11,第19页。
    3“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笔记”,1971年9月5日,王某:《工作日记》,E-9,第1-4页。
    1《下孔大队财务管理工作计划》,1973年3月1日,E-31-3,第5-7页。
    2《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华国锋副总理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75年10月15日,第9-15页;《普及大寨县》,《人民日报》1975年10月21日社论,“党”字1975-1-18,第5-6页。
    3王某:《工作手册》,1977年1月11日,E-11,第41-42页。
    1毛泽东:“《张郭庄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按语”,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1955年9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503、548页;“毛主席语录”,阳城县革委会:《阳城简讯》(第17期),1971年5月12日,“资”字1971-2-22,第32页。
    2郭德宏,林小波:《四清运动实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30-42页。
    3下孔大队党支部:《关于整风整社工作简要汇报》,1963年4月16日,第6-14页;下孔大队党支部:《关于验收整风情况的简要汇报》,1963年5月25日,第1-5页,“党”字1963-1-4。
    1《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前十条”),1963年5月20日,第51-58页;《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后十条”),1963年9月,第36-50页,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翻印:《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的两个文件》,“党”字1965-2-7。
    2中共阳城县委:《关于转发地委关于“五好”生产队和“五好”社员标准的通知》,中共阳城县委文件(63)14号,1963年3月13日,“党”字1965-2-7,第12页。
    1下孔大队党支部:《关于整风整社工作简要汇报》,1963年4月16日,“党”字1963-1-4,第14页。
    2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关于今冬明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安排意见》,1963年12月3日,“党”字1961-1-3,第1-3页。
    3“售货条”,1964年2月31日,第409页;“现金支出凭证”,1964年7月24日,第407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4年7月,H-5-8。
    1“下孔大队讨论纪要”,1965年1月7日,第109页;“町店公社‘四清’会议总结”,1965年1月9日,第121页,《人民笔记:下孔大队六四年当年四清纪要簿》,E-4-9。
    2《下孔大队退赃逐日统计表》,1965年1月19日,E-4-6,第99-101页。
    3《下孔大队六四年四清入大队库表》,1966年2月7日,E-4-5,第98页;《清理工分表》,时间不详,E-4-8,第106页。
    4“干部自我检查大会记录”,1965年1月16日,第1-3页;下孔大队“四清”记录,1965年1月16日,第6-9、11页;《检查书》,1965年1月19日,第17-18页,《下孔大队“四清”资料》,E-3。
    5《用文斗,不用武斗》,《人民日报》1966年9月5日社论,“资”字1968-1-9,第20页。
    6(美)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第123页。
    7(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张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47-349页。
    8列宁:《论合作制》,1923年1月6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87-688页。
    9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4-709页。
    1山西省文化局,广播事业管理局,教育厅,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体育运动委员会,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妇女联合会,山西军区政治部,山西省工会联合会,农业建设厅,卫生厅,山西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关于开展1958年春节农村文艺宣传活动的联合指示》,(58)省文社联字第1号,1958年1月23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76-4-103,第50页。
    2《用文斗,不用武斗》,《人民日报》1966年9月5日社论,“资”字1968年-1-9,第20-21页。
    1阳城县革委会:《关于1969年工作的几点意见》,阳城县革委会文件(69)阳革办字第52号,1969年3月8日,“政”字1969-1-7,第24-35页。
    2阳城县革命委员会:《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就是胜利——阳城县1968年棉花生产总结》,1969年1月18日,“资”字1968-2-10,第11页。
    3成某:《检查材料》,1968年12月4日,“专”字第7号,第37-39页;“现金付出凭单”,1966年11月30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6年11月,H-6-9,第5页。
    4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327页。
    1“刻章费”,1967年1月1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1月,H-6-11,第173页。
    2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88页;《下孔大队工条本》1968第2本,阳城县町店公社下孔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章),J-4-2;“筹备革委会成立工分证明”,1968年10月2日,《下孔大队工条本》1968第3本,阳城县町店公社下孔大队革委会(章),J-4-3,第83页。
    3《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统帅棉花生产,阳城县一九六七年棉花空前大丰收》,1968年2月22日,“资”字1968-2-10,第4页。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八周年庆祝大会上林彪同志的讲话》,《人民日报》1967年10月2日第2版。
    2《“斗私,批修”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根本方针》,《人民日报》1967年10月6日第2版。
    3《批修必须斗私》,1967年10月8日,原载《解放军报》,“资”字1969-3-14,第22-23页。
    1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批转陈永贵同志谈农村的文化大革命》,中共中央文件中发(67)339号,1967年11月7日;《陈永贵同志谈农村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阳城县68年抓革命促生产誓师大会办公室翻印,1968年2月21日,“党”字1969-1-9,第48-49页。
    1《“老三篇”笔记本:下孔大队革委会会议纪要》,1968年8月16日,E-8,第2页。
    2《“老三篇”笔记本:下孔大队革委会会议纪要》,1968年8月8日、1968年10月10日,E-8,第1、12页。
    3“销货单”,1968年11月3日,第242页;“转账收付凭单”,1968年11月10日,第239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11—12月,H-8-12。
    4郝某:《检查材料》,1968年12月3日,“专”字第8号,第55-58页;成某:《检查材料》,1968年12月4日,“专”字第7号,第37-39页。
    5郑某:《向党交心书》,1972年4月1日,“专”字第12号,第204页。
    6《下孔大队清队定案结论表》,1972年3月11日,“专”字第7号,第2页;《下孔大队清队定案结论表》,1972年4月9日,“专”字第12号,第186页。
    7“销货单”,1970年2月16日;“现金收付凭单”,1970年2月28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2月13日至6月30日,H-10-1,第135-136页。
    1下孔大队专案小组,町店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关于油坊会计成某的贪污事实调查报告》,1970年6月5日,“党”字1970-1-10,第4-16页;“现金收付凭证”,1970年10月1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10月1日至10月16日,H-10-10,第140页;“证明”,1970年11月2日(2份)、1970年12月8日、1970年12月28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12月22日至12月31日,H-10-15,第85、87、88、90页。
    2町店公社革委会:《关于落实“三个照办”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工资、工分和粮食补助等问题的通知》,1970年9月,A-25,第24页。
    3下孔大队专案小组,町店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关于油坊会计成某的贪污事实调查报告》,1970年6月5日;下孔生产大队党支部、专案组:《成某积极退赃情况报告》,1970年6月22日,“党”字1970-1-10,第4-16、18页。郝某:《检查》,1970年4月9日;《町店公社“一打三反”案件呈报表》,1972年6月14日;《案件重查审批表》,1976年1月11日(2份),“政”字1977-1-24,第1、16-23页。
    1王某:《工作日记》,1971年11月21日,E-9,第11-12页。
    2“反革命政变纲领《‘571工程’纪要》(原文印件)”,《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二),1972年1月10日,“党”字1972-2-14,第3、40-49页。阳城县革委政工组宣传办公室:《革命大批判彻底批判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纲领<“571工程”纪要>》(材料之一),1972年3月7日;材料之三,1972年3月25日;材料之四,1972年4月5日,“资”字1972-1-25,第1-24页。
    3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选编:《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仅供批林批孔参考),1973年12月;《中共中央通知》,中共中央文件中发(1974)1号,1974年1月18日,“党”字1974-2-17,第26-46页。
    4“销货单”,1974年2月15日;“销货单”,1974年2月2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4年1—3月,H-14-1,第236、330页。“售货条”,1974年5月6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5年4—5月,H-15-3,第167页。郑某:“证明”,1975年9月25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5年8—9月,H-15-10,第268页。
    1(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2页。
    2(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4页。
    3“毛主席语录”,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办公室:《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情况简报》(第22期),1968年8月5日,“资”字1968-3-11,第126页。
    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中共阳城县委办公室翻印,1976年9月9日,“资”字1976-2-32,第1-3页。
    1中共町店公社委员会:《用毛泽东思想建设共青团组织》,具体时间不详(1970年9月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后),“党”字1970-2-11,第12页。
    2《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编辑部:《文化大革命永放光芒——纪念中共中央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通知>十周年》,中共阳城县委办公室翻印,“资”字1976-2-32,第6-7页。
    1阳城县西沟公社北任大队民兵连指导员田鸿:《是毛泽东思想照亮了我连民兵的心》,阳城县民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材料,1966年11月,“资”字1966-1-6,第48-50页。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书店1939年。
    3中共阳城县委:《关于召开各条战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的情况报告》,中共阳城县委文件阳发(1971)第62号,1971年9月12日,“党”字1971-1-12,第6-11页。
    4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95、324页。
    1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277-278、326页。
    2《下孔村志》记载其1894年生,误。档案中记载祈年1965年70岁,生日为1896年1月11日,见《专政对象材料》,1965年8月15日,“专”字第14号,第6页。
    3郝三锁:《检查书》(2份),1969年1月13日,1969年1月31日,第32-35、38-41页;《郝三锁清队定案结论审批表》,时间不详,第31页;《关于一般政治历史问题人员的审查结论通知书》,1969年11月15日,第10页;郝大臭:《检查书》,1969年1月31日,第13-14页,“专”字第5号。
    4“销货单”,1966年10月12日,第43页;“现金支出凭单”,1967年2月28日,第42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2月,H-7-1。
    1《专政对象登记卡片》,时间不详,第4页;《专政对象材料》,1965年8月15日,第6页,“专”字第14号。成双屯:“检查书”,1965年1月,《“四清”资料》E-3,第16页。
    2《清查登记表》,时间不详,“专”字第11号,第66页;李某:《证明材料》,1972年3月7日;延某:《证明材料》,1972年3月14日;郝某:《证明材料》,1972年3月6日;冯某:《证明材料》,1972年3月6日;郝某:《证明材料》,1972年3月6日,“专”字第14号,第25-29、34、39-41页。胡锡光:《亲历阳城抗战》,晋城老干部信息网,2010-02-10,http://lgj.jconline.cn/Contents/Channel_6031/2010/0210/300736/content_300736.htm.
    3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324页。
    2下孔大队党支部:《关于验收整风情况的简要汇报》,1963年5月25日,“党”字1963-1-4,第1-5页。
    3《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前十条”),1963年5月20日,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翻印:《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的两个文件》,“党”字1965-2-7,第53页。
    1《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后十条”),1963年9月,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翻印:《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的两个文件》,“党”字1965-2-7,第42页。
    2“学习大寨财务管理”,1976年4月23日,王某:《工作手册》,E-11,第4-6页。
    3笔者所见,此次运动中,下孔村有4人参加县或蒿峪乡的肃反,村民白某还因参加县镇反大会后惧怕,返村后于次日就上吊自杀。《对汉奸血债分子郝某的结论》,1958年8月6日,1972年3月30日抄,第2-3页;郝某:《历史自传书》(2份),1965年9月8日,1965年9月9日,第235-38、71-74页,“专”字第8号。《关于汉奸血债分子卫某的结论》,1958年6月23日,1972年3月30日抄,“专”字第9号,第2-3页。张某:《声明》,1969年2月4日,“专”字第13号,第128页。下孔大队革委会:《证明材料》,1970年12月1日,“专”字第14号,第2页。
    4下孔大队党支部:《关于整风整社工作简要汇报》,1963年4月16日,第6-14页;下孔大队党支部:《关于验收整风情况的简要汇报》,1963年5月25日,第1-5页,“党”字1963-1-4。
    1下孔大队党支部:《关于地主分子成某的评审意见》,1963年4月15日,“党”字1963-1-4,第39-40页。
    1下孔大队党支部:《关于地主分子成某的评审意见》,1963年4月12日,“党”字1963-1-4,第41-43页。
    1下孔大队党支部:《关于富农分子王某的评审意见》,1963年4月15日,“党”字1963-1-4,第36页。
    2下孔大队党支部:《关于富农分子赵某的评审意见》,1963年4月15日,“党”字1963-1-4,第37-38页。
    1下孔大队党支部:《关于反革命血债分子郝某的评审意见》,1963年4月15日,“党”字1963-1-4,第32-34页。
    2《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前十条”),1963年5月20日,第53-54页;《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后十条”),1963年9月,第40-43页,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翻印:《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的两个文件》,“党”字1965-2-7。
    1杨某:《检查书》,1969年2月4日;《检查材料》,1969年2月9日,“专”字第1号,第88-92、98-101页。
    2《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前十条”),1963年5月20日,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翻印:《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的两个文件》,“党”字1965-2-7,第52-53页。
    11971年,刘少奇这些符合中国社会阶级形势的基本观点,被当做“阶级斗争熄灭论”大加批判,刘少奇:《在上海市党员干部大会上的讲话》,1957年;《在河南省委部长、市委书记会上的讲话》,1957年,中共阳城县委批修整风办公室翻印:《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彻底批判黑“四论”》,1971年6月,“资”字1971-3-23,第27页。
    2《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后十条”),1963年9月,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翻印:《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的两个文件》,“党”字1965-2-7,第37、41、48页。
    3《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后十条”),第43页。
    4王某:“学习大寨财务管理会议记录”,1976年4月23日,《工作手册》E-11,第6页。
    1《町店公社下孔大队关于认真执行大寨<坚持政治挂帅搞好劳动管理>的几项措施》,1976年4月30日,“党”字1976-1-20,第1页。
    2王某:《工作手册》,1976年6月23日、1976年6月26日,E-11,第12、22-23页。
    1笔者注,成鸿杰可以说是下孔村旧乡绅阶层的代表。他于清末获优贡功名,从清末到1940年下孔村为日军占据,他先后担任村长4任,累计执理村政达15年之久,参见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83、87、309页。
    2《下孔大队“四清”记录》,1965年1月16日;成双屯:《检查书》,具体时间不详,《下孔大队“四清”资料》E-3,第2、8、12、16页。
    1王某:《检查书》,1965年1月19日,《下孔大队“四清”资料》E-3,第17页。
    2下孔大队专案小组、町店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关于油坊会计成某的贪污事实调查报告》,1970年6月5日;下孔大队党支部、专案组:《成某积极退赃情况报告》,1970年6月22日,“党”字1970-1-10,第4-16、18页。
    1成某:《自家检查》,1970年6月5日,“政”字1977-1-24,第2-7页。
    1吴某:《检查书》(3份),1969年1月15日,1969年1月16日,1969年2月4日,“专”字第2号,第40-42、44-46页。笔者注,3份检查经过笔者整理,以使其成为一个较系统化的生命史文本,叙述保持原貌。
    1吴在“四清”运动中交代说,自己看过《□□五确书》,在上孔小庚、小欢家借过罗盘,《下孔大队“四清”资料》,1965年1月16日,E-3,第4页。
    2成双屯:《检查书》,《下孔大队“四清”资料》,1965年1月16日,E-3,第16页。成某:《历史自传书》(一式2份),1965年9月10日,第48-50、64-66页;成某:《检查材料》(2份),1968年12月4日、1969年6月21日,第37-42页;成某:《检查书》,1970年12月4日,第30-32页;成某:《戴帽管制原因》,1972年2月24日,第16页,“专”字第7号。
    1(美)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第295页。
    1“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记录”,1957年10月9日,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893~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81-1686页。
    2《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的公报》,《红旗》1962年第19期,第4页。
    3《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前十条”),1963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后十条”),1963年9月,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翻印:《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的两个文件》,“党”字1965-2-7,第38、52-54页。
    1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关于今冬明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安排意见》,1963年12月3日,“党”字1961-1-3,第1-3页。
    2《工农兵群众直接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新时代已开始了,各级党委要大力加强对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的领导》,《阳城小报》1966年3月23日第1版,F-17;《工农兵直接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新时代开始了必须大力加强对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的领导》,《天津日报》1966年3月19日第1版。
    3《周总理十月三日对全国红卫兵代表所做的报告》,1966年,“党”字1966-1-8,第14-15页。
    4《阳城县革命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草案)》,1967年4月7日,“党”字1969-1-9,第39-47页。
    5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阳城县革委会、阳城县人民武装部:《关于学习和宣传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通知》,1967年6月25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3-7,第62-63页。
    1《念念不忘阶级斗争》,《人民日报》1968年3月23日,“资”字1969-3-14,第9-10页。
    2阳城县革委会:《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就是胜利——阳城县1968年棉花生产总结》,1969年1月18日,“资”字1968-2-10,第10-14页。
    1阳城县各条战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讲用会全体代表:《倡议书》,1970年9月22日,“资”字1970-6-20,第96-97页。
    2下孔大队革委会:《关于群众学习资料解答提纲摘录》,1971年,“政”字1971-2-11,第19页。
    1下孔大队民兵营:《突出路线教育,把民兵营办成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1971年9月28日,“政”字1971-1-11,第10-15页。
    2晋东南地区革委生产组:《关于全区政治建队西沟现场座谈会的报告》,1971年7月5日,“政”字1971-3-13,第14-20页。
    3李振龙:《沿着毛主席的建团路线把我县共青团组织办成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阳城县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讨论稿)》,1971年8月23日,“党”字1971-1-12,第25-32页。
    1《关于加强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搞好财务工作的意见(讨论稿)》,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翻印,1971年9月4日,A-2,第15-20页。
    2王某:“大宁会议记录”,1976年7月4日,《工作手册》,E-11,第25-26页。
    3《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后十条”),1963年9月,“党”字1965-2-7,第48页。
    4“毛主席语录”,转引自1967年5月23日《人民日报》,中共阳城县委批修整风办公室翻印:《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彻底批判黑“四论”》,1971年6月,“资”字1971-3-23,第31页。
    1赵某:《证明材料》,1970年11月29日;下孔大队革委会:《证明材料》,1970年12月1日,“专”字第14号,第2-3页。
    1潘小蒲:《魂系百姓:孙文龙精神琐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33-134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5-36页。
    2“毛主席语录”,转引自《解放军报》1967年9月22日,中共阳城县委批修整风办公室翻印:《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彻底批判黑“四论”》,1971年6月,“资”字1971-3-23,第29页。
    3《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编辑部:《文化大革命永放光芒——纪念中共中央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通知>十周年》,中共阳城县委办公室翻印,“资”字1976-2-32,第7页。
    4《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前十条”),1963年5月20日,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翻印:《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的两个文件》,“党”字1965-2-7,第58页。
    1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关于基层党员、团员、干部和青年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初步安排意见》,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文件(64)7号,1964年5月19日,“党”字1964-1-5,第33页。
    2卫宣花:“毛泽东思想抚养了我的成长”,1966年12月29日,《阳城县农村人民公社社、队财务管理工作者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会材料》,“资”字1966-1-6,第41-42页。
    1董学耕:“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坚持‘三斗’”,1966年7月23日,中共晋东南地委农村四清办公室编:《社教简报》(增刊6),“资”字1966-1-6,第84-86页。
    2晋东南地区革委生产组:《关于全区政治建队西沟现场座谈会的报告》,1971年7月5日,“政”字1971-3-13,第14-20页。
    3下孔大队民兵营:《突出路线教育把民兵营办成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1971年9月28日,“政”字1971-1-11,第10-15页。
    2例如,1969年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社员杨某表示,自己要“以两条路线斗争为纲。念念不忘阶级斗争,不忘无产阶级专政”,杨某:《检查书》,1969年2月4日;《检查材料》,1969年2月9日,“专”字第1号,第88-92、98-101页。
    3阳城县财务、劳动管理工作者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会全体财务工作者:《倡议书》,1966年12月30日,“资”字1966-1-6,第45页。
    1《町店公社政治审查表》,1969年;郝某:《检查书》,1969年1月31日,“专”字第5号,第44-47页。
    2《清查登记表》,1970年3月7日;吴某:《自我检查书》(2份),1969年1月16日,1969年1月24日,“专”字第2号,第31、33、36页。
    3张某:《履历》,1968年12月27日;张某:《各项事实证明》,1969年6月22日;张某:《检查书》(6份),1969年1月12日,1969年2月5日(2份),1969年2月9日,1969年6月20日,1970年1月10日,“专”字第13号,第100-116、120-126、129-145页。
    1中共阳城县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加强生产队劳动管理工作的意见》(阳城县经营管理训练班讲稿),1963年2月10日,“党”字1965-2-7,第31页。
    2《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后十条”),1963年9月,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翻印:《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的两个文件》,“党”字1965-2-7,第37页。
    1《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前十条”),1963年5月20日,第55页;《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后十条”),1963年9月,第37页,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翻印:《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的两个文件》,“党”字1965-2-7。
    2中共阳城县委整风整社办公室:《批转城关公社党委关于在农村建立贫下中农组织意见的报告》,1963年3月11日,“党”字1965-2-7,第59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贫下中农协会组织条例(草案)》,1964年6月,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1964年7月翻印,“党”字1964-1-5,第41、43页。
    4陶鲁笳:《让大寨精神遍地开花结果——山西农村开展学大寨、一带二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印发,1965年9月11日,山西省档案馆藏资料,21.6/14,第3页。
    1次营公社庄头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张小珠:《让毛泽东思想占领农村文艺宣传阵地》,时间不详,“资”字1968-3-11,第46-49页。
    2中共阳城县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加强生产队劳动管理工作的意见》(阳城县经营管理训练班讲稿),1963年2月10日,“党”字1965-2-7,第28页。
    1下孔大队党支部:《关于整风整社工作简要汇报》,1963年4月16日,第6-14页;《关于验收整风情况的简要汇报》,1963年5月25日,第1-5页,“党”字1963-1-4。
    1成某:《检查悔过书》,1963年4月2日,“专”字第7号,第51-54页。
    1中共中央华北局:《关于印发“贫农、下中农协会组织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中共中央华北局文件华北发(63)125号,中共山西省委秘书处翻印,1963年12月24日,“政”字1963-1-1,第1-4页。
    2浙江省革委会、德清县革委会调查组:《深入进行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教育——浙江德清县下高桥大队的调查报告》,原载《红旗》1969年第9期,“资”字1969-3-14,第23-25页。
    3阳城县台头公社孔池大队民兵营营长陈某:《毛主席给了我斗争的勇气和力量》,1967年4月3日,“资”字1968-3-11,第148-151页。
    4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宣传提纲》,1958年8月31日,“党”字1958-2-2,第1-3页。
    5“护秋公约”,1968年9月3日,《“老三篇”笔记本:下孔大队革委会会议纪要》,E-8,第6页。
    1“我们的经济政策”,1934年1月23日,《毛主席关于人民公社经营管理方面的指示》,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翻印,A-2,第23页。
    2“现金收付凭证”,1971年6月8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6月1日至6月9日,H-11-6,第178页。
    3“语录抄写”,时间不详,《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10月,H-8-10,第133-1页。
    4《<勤俭办社>一文的按语》,《毛主席关于人民公社经营管理方面的指示》,1971年9月4日,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翻印,A-2,第22页;《<勤俭办社>一文按语》,1955年12月,载《<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491、548页。
    1“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的总结”,《毛主席关于人民公社经营管理方面的指示》,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翻印,A-2,第23-24、29页。
    2山西省文化局,广播事业管理局,教育厅,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体育运动委员会,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妇女联合会,山西军区政治部,山西省工会联合会,农业建设厅,卫生厅,山西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关于开展1958年春节农村文艺宣传活动的联合指示》,(58)省文社联字第1号,1958年1月23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76-4-103,第48页。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1962年9月27日,《毛主席关于人民公社经营管理方面的指示》,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翻印,A-2,第26页。
    4中共阳城县委:《关于转发地委关于“五好”生产队和“五好”社员标准的通知》,中共阳城县委文件(63)14号,1963年3月13日,“党”字1965-2-7,第12页;下孔大队党支部:《关于整风整社工作简要汇报》,1963年4月16日,“党”字1963-1-4,第14页。
    5“公社生活会”,1966年5月17日,《人民笔记:町店公社下孔大队日记本》,E-7,第3页。
    6《毛主席关于人民公社经营管理方面的指示》,《关于做好一九七一年收益分配工作的几点意见(讨论稿)》,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翻印,1971年9月4日,A-2,第10-14、21-31页。
    1《下孔大队财务管理工作计划》,1973年3月1日,E-31-3,第5-7页。
    2“下孔大队各种会议统计表”,1968年7月22日,I-5-1,第8页;“下孔大队各种会议统计表”,时间不详,《下孔大队工条本》1968第2本,J-4-2,第24页。
    3“证明”,1968年9月30日,《下孔大队工条本》1968第2本,J-4-2,第85页。
    1“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1965年1月14日,《毛主席关于人民公社经营管理方面的指示》,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翻印,A-2,第26页。
    2《关于加强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搞好财务工作的意见(讨论稿)》,1971年9月4日,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翻印,A-2,第15-20页。
    3中共晋东南地委:《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的通知》,中共晋东南地委文件(63)73,1963年3月26日,第32页;中共晋东南地委:《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1963年3月26日,第32-34页,“党”字1965-2-7。
    4《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财务管理工作的几项规定(第一次修改稿)》,1964年5月3日翻印,“党”字1964-1-5,第2页。
    1《关于加强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搞好财务工作的意见(讨论稿)》,1971年9月4日,第15-20页;《关于做好一九七一年收益分配工作的几点意见(讨论稿)》,1971年9月4日,第10-14页;《关于建立与健全农村人民公社财务管理制度的意见(讨论稿)》,1971年9月6日,第6-9页,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翻印,A-2。
    2《下孔大队财务管理工作计划》,1973年3月1日,E-31-3,第5-7页。
    3“学习大寨财务管理”,1976年4月21日,王某:《工作手册》,E-11,第1-6页。
    1中共阳城县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加强生产队劳动管理工作的意见》,阳城县经营管理训练班讲稿,1963年2月10日,“党”字1965-2-7,第27-31页。
    2“农副业评工标准”,1966年7月16日,《人民笔记:町店公社下孔大队日记本》,E-7,第14页。
    3“町店公社召开安排六六年生活问题会”,1966年12月15日,《人民笔记:町店公社下孔大队日记本》,E-7,第18页。
    4“阳城县财务人员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大会”,1967年1月3日,《人民笔记:町店公社下孔大队日记本》,E-7,第21页。
    1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阳城县革委会、阳城县人民武装部:《关于学习和宣传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通知》,1967年6月25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3-7,第62-64页。
    2中共町店乡党委会:《整党工作意见》,1959年5月5日,“党”字1958-2-2,第10-15页。
    3《山西省阳城县革命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草案)》,1967年4月7日,“党”字1969-1-9,第39-47页。
    1“中共町店公社五七党校开学典礼大会”,1976年6月23日,王某:《工作手册》,E-11,第16-21页。
    1《农村政治工作条例(草稿)》,1965年5月4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29-1-128,第63-65页。
    2町店公社革委会:《关于发放优抚补助、社会救济款物的通知》,1975年1月3日,E-28,第68页。
    3琚某:《检查书》,1969年1月15日,“专”字第1号,第38页。
    4成某:《检查材料》,1971年2月23日,“专”字第7号,第33-35页。
    5卫某:《检查书》,1969年3月18日,“专”字第9号,第103-104页。
    6冯某:《检查书》,1970年12月1日,“专”字第12号,第115-118页。
    1阳城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讲用会荣、复、转、退军人、老红军、烈军属全体代表:《倡议书》,1970年9月22日,“资”字1970-6-20,第94、95页。
    2“证明”,1967年2月25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2月,H-7-1,第45页。
    3“证明”,1967年5月3日,第308页;“现金付出凭单”,1967年5月10日,第307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5月,H-7-4。
    4“销货单”,1969年1月16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2月20日至4月30日,H-9-2,第232页。
    5“百货公司第一门市部销货单”,1969年1月3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2月20日至4月30日,H-9-1,第81页。
    6“现金付出凭单”,1969年3月20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2月20日至4月30日,H-9-1,第73页。
    7“证明”,1969年12月9日,第239页;“实物付出凭单”,1969年12月28日,第236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12月28日至1970年1月20日,H-9-13。
    1“证明”,1970年1月4日,第111页;“实物付出凭单”,1970年1月16日,第109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12月28日至1970年1月20日,H-9-13。
    2“证明”,1970年6月15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实物收付凭证),1970年7月,H-10-35,第25页;“转账收付凭证”,1970年7月4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7月,H-10-5,第21页。
    3“百货公司零售门市部销货单”,1970年11月18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12月7日至12月21日,H-10-14,第20页。
    4“现金收付凭证”,1970年12月18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12月7日至12月21日,H-10-14,第65页。
    5“新华书店发票”,1971年5月3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5月10日至29日,H-11-5,第96页。
    6“记账凭证”,1971年12月7日,第4页;“记账凭证”,1971年12月15日,第129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12月3日至16日,H-11-18。“记账凭证”,1971年12月3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12月29日至31日,H-11-23,第72页。
    7“销货单”,1974年11月2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4年12月,H-14-6,第198页。
    8“证明”,1976年10月19日,第360页;“证明”,1976年12月25日,第358页;“出库单”,1976年12月31日,第357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12月,H-16-13。
    1卫某:《检查书》(2份),1969年1月12日、1969年1月22日,“专”字第5号,第4-5、7-9页。
    2“便条”,1966年11月19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6年12月,H-6-10,第426页。
    3“新华书店发票”,1967年1月6日,《下孔农中购货单据》,1967年,I-15-4,第70-71页。
    4“证明”,1967年2月25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2月,H-7-1,第45页。“销货单”,1967年2月17日,第129页;“销货单”,1967年2月25日,第488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3月,H-7-2。
    5“销货单”,1967年4月7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4月,H-7-3,第221页。
    6“销货单”,1967年5月19日,第260页;“现金付出凭单”,1967年5月24日,第259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5月,H-7-4。
    7“销货单”,1967年7月20日,第116页;“销货单”,1967年7月21日,第115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10—11月,H-7-10。“销货单”,1967年7月29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8—9月,H-7-7,第285页。
    8“新华书店发票”,1967年7月2日,《下孔农中购货单据》,1967年,I-15-4,第28页。
    9“销货单”,1967年10月3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10—11月,H-7-10,第157页。
    10“售货条”,1968年5月9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4月20日至5月28日,H-8-4,第143页;“销货单”,1968年5月15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1月,H-8-15,第108页。
    11“百货公司第一门市部销货单”,1968年5月3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10月,H-8-10,第130页。
    1“新华书店发票”,1968年5月16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5月28日至6月30日,H-8-5,第140页。
    2“销货单”,1968年5月2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5月28日至6月30日,H-8-5,第139页。
    3“销货单”,1968年6月10日,第27页;“各生产队领主席像”,时间不详,第28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5月28日至6月30日,H-8-5。
    4“销货单”,1968年6月14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5月28日至6月30日,H-8-5,第34页。
    5“现金付出凭单”,1968年6月22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5月28日至6月30日,H-8-5,第138页。
    6“销货单”,1968年7月11日,第135页;“转账收付凭单”,1968年7月16日,第128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7月,H-8-7。
    7“新华书店发票”,1968年7月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7月,H-8-7,第131页。
    8“售货条”,1968年7月14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7月,H-8-7,第79页;“售货条”,1968年7月15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10月,H-8-10,第128页。
    9“销货清单”,1968年7月22日,第228页;“领主席像表”,时间不详,第229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11—12月,H-8-12。
    10“百货公司第一门市部销货单”,1968年8月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10月,H-8-10,第131页。
    11“销货单”,1968年10月22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11—12月,H-8-12,第227页。
    12“售货条”,1968年12月8日,第89页;售货单,1968年12月8日,第92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12月1日至12月28日,H-9-12。“销货单”,1968年12月25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1月,H-8-14,第91页。
    13“百货公司第一门市部销货单”,1969年1月3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2月20日至4月30日,H-9-1,第80页。
    14“销货单”,1969年1月18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2月20日至4月30日,H-9-2,第31页。
    1“销货单”,1969年2月3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2月20日至4月30日,H-9-1,第83页。
    2“百货公司第一门市部销货单”,1969年2月4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2月20日至4月30日,H-9-2,第17页。
    3“阳城县手工业联社展销部销货单”,1969年3月27日,第22页;“城关镇供销合作社销货单”,1969年3月30日,第23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1月21日至1月24日,H-9-14。
    4“销货单”,1969年4月27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5月,H-9-4,第41页。“销货单”,1969年4月10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2月20日至4月30日,H-9-3,第270页。
    5“阳城县手工业联社展销部销货单”,1969年4月26日,第257页;“销货单”,1969年4月28日,第166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5月,H-9-4。
    6“百货公司第一门市部销货单”(2张),1969年5月22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6—7月,H-9-5,第209-210页。“百货公司零售门市部销货单”,1969年5月24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5月,H-9-4,第126页。
    7“销货单”,1969年6月5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1月24日至1月26日,H-9-15,第196页。
    8“新华书店零售发票”,1969年9月18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9月27日至30日,H-9-9,第100页。
    9“销货单”,1969年9月30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10—11月,H-9-10,第239页。
    10“转账收付凭单”,1969年10月14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10—11月,H-9-10,第236页。
    11“沁阳县柏香供销社销货发票”,1969年12月9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12月5日至12月
    7日,H-10-13,第68页。
    12“新华书店发票”,1970年2月5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2月13日至6月30日,H-10-1,第82页。“新华书店发票”,1970年2月15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2月3日至6月30日,H-10-3,第53页。
    13“销货单”,1970年2月2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9月21日至9月30日,H-10-9,第116页。
    1“沁阳县柏香供销社销货发票”,1970年4月18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12月5日至12月7日,H-10-13,第390页。
    2“销货单”,1970年5月9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7月31日至8月23日,H-10-6,第67页。“新华书店发票”,1970年5月30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9月17日至9月26日,H-10-8,第38页。
    3“销货单”,1970年7月4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7月,H-10-5,第91页。
    4“销货单”,1970年10月6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10月1日至10月16日,H-10-10,第120页。
    5“售货条”,1971年1月23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2月,H-11-1,第38页。
    6“晋城县百货公司零售销货单”,1971年7月2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7月1日至19日,H-11-9,第149页。
    7“销货单”,1972年2月10日,第290页;“城关供销社销货单”,1972年2月10日,第291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2年7月1日至8月8日,H-12-7。
    8“新华书店发票”,1972年5月12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2年5月12日至31日,H-12-5,第239页。
    9“销货单”,1973年1月5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3年8—9月,H-13-5,第112页。
    10“新华书店发票”,1974年1月2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4年4—6月,H-14-2,第120页。
    11“销货单”,1975年10月16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5年10—11月,H-15-12,第87页。
    12“新华书店发票”,1976年1月27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1—4月,H-16-1,第129页。
    13“销货单”,1976年9月2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9—11月,H-16-10,第79页。
    14“新华书店发票”,1976年10月10日,第277页;“现金付出单”,1976年10月30日,第300页;“销货单”,时间不详,第302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9—11月,H-16-10。
    15“新华书店发票”,1976年11月3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9—11月,H-16-11,第56页。
    1郝某:《检查书》,1969年1月31日,“专”字第5号,第45-47页。
    2“阳城县油漆生产合作社销货单”,1966年12月27日,《现金收支凭单汇集》,I-12-1,第125页。
    3“销货单”,1967年1月11日,第395页;“现金付出凭单”,1967年1月14日,第394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1月,H-6-11。
    1“销货单”(5张),1967年1月14日,第29、31-34页;“销货单”,1967年1月20日,第28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6—7月,H-7-6。
    2“销货单”,1967年1月19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2月,H-7-1,第56页。
    3“销货单”,1967年2月5日,第16页;“销货单”,1967年2月27日,第18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6—7月,H-7-6。
    4“售货条”,1967年2月4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6—7月,H-7-6,第15页。
    5“收条”,1967年2月3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6—7月,H-7-6,第21页。
    6“销货单”,1967年7月8日,《下孔农中购货单据》,1967年,I-15-4,第25页。
    7“现金付出凭单”,1967年7月4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6—7月,H-7-6,第290页。
    8“八甲口综合商店销货单”,1976年6月13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12月,H-16-13,第260页。
    1“现金付出凭单”,1968年7月14日,第7页;“大队干部因公外出车费报销单”,时间不详,第8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7月,H-8-6。
    2“转账收付凭单”(2张),1968年7月3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7月,H-8-7,第14、16页。
    3“转账收付凭单”,1968年9月12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8月,H-8-9,第306页。
    1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291页。
    2“货物付出凭单”,1968年8月17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1月,H-8-14,第182页。
    3“实物付出凭单”,1968年8月13日,第184页;“实物付出凭单”,1968年8月17日,第186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1月,H-8-14。
    4“转账收付凭单”,1968年8月24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8—9月,H-8-8,第223页。
    5“售货条”,1968年9月3日,第65页;“现金付出凭单”,1968年9月9日,第61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8—9月,H-8-8。
    6“证明”(2张),1968年9月30日、10月2日,《下孔大队工条本》1968第3本,J-4-3,第58-59页。
    7“售货条”,1968年12月30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2月20日至4月30日,H-9-1,第114页。
    8“证明”,1970年12月7日,第93页;“转账收付凭证”,1971年2月13日,第91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2月,H-11-1。
    1笔者注,下孔村戏剧文化历史悠久,村民对历史剧非常熟悉,此为一旧戏名,1964年北留公社后河大队王庄业余剧团还排演该剧,阳城县文化局:《关于北留公社后河大队王庄业余剧团外出活动检查情况的报告》,1964年9月4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3-111-6-20,第87页。
    2“购磷肥”,1970年2月16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2月13日至6月30日,H-10-1,第21-1页。
    1阳城县尹庄公社留昌大队民兵连基干民兵韩某:“用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的灵魂”,1966年11月1日,《阳城县民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材料》,“资”字1966-1-6,第57-65页。“‘老三篇’照红我的心,为革命当好饲养员——河北公社南梁大队饲养员阎某在全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经验交流大会上的书面发言”,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办公室:《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情况简报》(第16期),1968年7月12日,“资”字1968-3-11,第114-117页。
    2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282-284、327页。
    3“现金付出凭单”,1967年8月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8—9月,H-7-7,第284页。
    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1976年9月9日,中共阳城县委办公室翻印,“资”字1976-2-32,第1-3页。
    5“销货单”,1976年9月10日,第81页;“销货单”,1976年9月21日,第79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9—11月,H-16-10。
    1“临时客人生活综合表”,“证明”,1976年9月19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12月,H-16-13,第246、248页。
    1《档案揭秘:广东8050人晕倒在毛主席追悼会上》,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post_2238902_1.html,2007年9月10日、9月11日,第1页,第2、13、16楼。
    1郑德荣,邵鹏文,朱阳,顾民主编:《新中国纪事(1949~1984)》,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53页。
    2“销货单”,1968年11月9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11—12月,H-8-12,第223页。
    3“销货单”,1969年6月9日,第163页;“转账收付凭单”,1969年6月15日,第162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6—7月,H-9-5。
    4“销货单”,1969年9月4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10—11月,H-9-10,第171页。
    5“证明”,1970年7月3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实物收付凭证),1970年7月,H-10-35,第50页。
    6“销货单”,1973年12月24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4年4—6月,H-14-2,第296页。
    7“销货单”,1976年2月2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1—4月,H-16-3,第12页。
    8“销货单”,1976年10月15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9—11月,H-16-10,第276页。
    1“销货单”,1976年10月22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9—11月,H-16-10,第270页。
    2“销货单”,1976年12月24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12月,H-16-12,第166页。
    3中共昔阳县委:《转发办事组<关于档案工作会议情况及社队建档意见的报告>》,1976年12月30日,“党”字1977-1-23,第19页。
    4“毛主席语录”,“下孔大队整档组外调材料补粮票表”,1975年,《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5年4—5月,H-15-3,第191页。
    1中共中央华北局:《关于在农村建立阶级档案的指示》,中共中央华北局文件华北发(63)129号,1963年12月6日,“政”字1963-1-1,第19-22页。
    2中共山西省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加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意见(草案)》,1965年4月3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29-1-128,第59页。
    1“收据”,1972年2月29日、1972年4月27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2年8月25日至31日,H-12-9,第352-353页。
    2“记账凭证”,1972年8月28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2年8月25日至31日,H-12-9,第303页。
    3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档案工作三个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文件晋办发(1980)11号,1980年2月13日,C-19,第1页。
    1昔阳县革委会办事组:《关于档案工作会议情况及社队建档意见的报告》,1976年12月28日,第20-22页;中共昔阳县委:《转发办事组<关于档案工作会议情况及社队建档意见的报告>》,1976年12月30日,第19页;中共阳城县委办公室:《转发省委办公厅转发晋中地委批转昔阳县委转发昔阳县委办事组<关于档案工作会议情况及社队建档意见的报告>》,中共阳城县委办公室文件阳办发(77)2号,1977年3月28日,第16页,“党”字1977-1-23。
    2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档案工作三个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文件晋办发(1980)11号,1980年2月13日,C-19,第1页。
    1山西省档案局:《生产大队档案管理办法》,晋办发(1980)11号附件,1980年2月,C-19,第2-7页。
    1中共中央华北局:《关于在农村建立阶级档案的指示》,中共中央华北局文件华北发(63)129号,1963年12月6日,“政”字1963-1-1,第19-22页。
    2王某:《检查书》(2份),1965年1月19日,《下孔大队“四清”资料》,E-3,第15、17页。
    3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328页。
    4“证明”,1973年1月2日、1月10日,《下孔大队回工单》1973年第4本,J-7-4,第4、6页。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7页。
    2邓小林:《教育的红色记忆:延安时期冬学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刍议》,《社科纵横》2011年第11期,第114页。
    1阳城县政府教育科:《冬学总结报告》,1949年5月13日,山西革命历史档案(阳城县),山西省档案馆藏,A195-1-100,第3-4页。
    2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122-123页。
    3教育部:《关于冬学转为常年农民业余学校的指示》,1951年2月,山西省档案馆藏,C61-9-13,第1页。
    4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关于普遍开展农村冬学运动的指示》,1951年10月5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5-1003-93,第35页。
    1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123页。
    2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1953年农村冬学运动的指示(草案)》,1953年9月11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5-1005-49,第55-56页。
    3山西省教育厅党组:《关于今年农村冬学工作安排意见的报告》,1962年11月26日,第51页;中共山西省委:《转发省教育厅党组“关于今年农村冬学工作安排意见的报告”》,中共山西省委文件(62)283号,1962年12月6日,第50页,山西省档案馆藏,C54-2014-79。
    1“现金支出凭证”,1963年5月20日,《现金收支凭证》,1963年5—7月,I-2-1,第52页。“借条”,1963年5月18日,第45页;“现金支出凭证”,1963年5月20日,第43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3年5—7月,H-4-4。
    2“售货证明”,1962年12月18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2年12—1963年2月,H-3-11,第74页。
    3王某:《下孔冬校杂记》,1963年11月14日,F-10,第1-10页。
    4第二片教员陈培善:《练习簿·冬学记录》,1962年12月11日,F-9,第1-7页。
    1第二片教员陈培善:《练习簿·冬学记录》,1962年12月11日,F-9,第6页。
    1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开展农村冬学工作的指示》,中共山西省委文件(63)220号,1963年10月28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4-2015-56,第90-94页。
    1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关于今冬明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安排意见》,1963年12月3日,“党”字1961-1-3,第1-3页。
    2中共晋东南地委、晋东南专员公署:《关于今冬明春冬学工作的安排意见》,中共晋东南地委、晋东南专员公署文件(63)250号,1963年12月21日,“党”字1965-2-7,第4-5页。
    1“售货条”,1963年12月18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3年11—12月,H-4-8,第298页。
    2“销货单”,1966年1月28日,第13页;“新华书店发票”(2张),1966年1月30日,第12-1、25页;“新华书店发票”,1966年2月4日,第12页;“高小语文等款”,时间不详,第14页;“现金支出凭证”,1966年2月27日,第11页,《下孔大队现金收支凭证》,1966年2月,I-4-8。
    3“销货单”,1966年2月1日,《下孔大队现金收支凭证》,1966年2月,I-4-8,第26页。
    1《对姚文元关于最近学习情况等问题报告的批语》,1970年12月29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93-194页。
    2中共町店公社委员会:《关于转批大宁党支部<学习大寨根本经验,坚持办好政治夜校>的典型的通知》,1976年6月25日,“党”字1976-3-22,第11页。
    3“销货单“,1973年1月5日,第112页;“销货单”,1973年9月1日,第117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3年8—9月,H-13-5。
    4“梁主任讲话”,1975年1月,第26页;“生产队社员会”,1975年2月6日,第29页,王某:《工作日记》,E-10。
    5“下孔大队浆面登记表”,1975年4月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5—8月,H-16-9,第75页。
    6《下孔大队关于认真执行大寨<坚持政治挂帅搞好劳动管理>的几项措施》,1976年4月30日,“党”字1976-1-20,第1-4页。
    1王某:《工作手册》,1976年4月21日,E-11,第9页。
    2中共町店公社委员会:《关于转批大宁党支部<学习大寨根本经验,坚持办好政治夜校>的典型的通知》,1976年6月25日;大宁大队党支部:《学习大寨根本经验,坚持办好政治夜校》,1976年6月25日,“党”字1976-3-22,第11-18页。
    1笔者注,“十大教授法”是192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提出的教学方法,即1、启发式(废止注入式);2、由近及远;3、由浅入深;4、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释俗);5、说话要明白;6、说话要有趣味;7、以姿势助说话;8、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9、要提纲;10、干部班要用讨论式。参见《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4-105页。
    2王某:《工作手册》,1976年6月26日,E-11,第24页。
    3“八甲口综合商店销货单”,1976年11月1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12月,H-16-12,第146页。
    4王某:《工作手册》,1977年1月11日,E-11,第41页。
    5阳城县妇联会:《羊泉大队开展多种活动过好革命化春节》,1977年2月7日,“政”字1977-2-25,106-109页。
    6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123页。
    1《<中国青年>出版学习雷锋专辑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的题词和诗文同时发表》,《人民日报》1963年3月5日第1版;《<解放军报>刊登刘少奇等同志的题词》,《人民日报》1963年3月7日第1版。
    2洪源词,生茂曲:《学习雷锋好榜样》,霍超,王滢选编:《飞扬的军魂:经典军歌精选》,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26-128页。
    3中共山西省委直属总党委武装部:《关于在民兵中开展学习和宣传雷锋事迹活动的通知》,1963年3月9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33-1-61,第64-65页。
    1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关于今冬明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安排意见》,1963年12月3日,“党”字1961-1-3,第1-3页。
    2中共晋东南地委、晋东南专员公署:《关于今冬明春冬学工作的安排意见》,中共晋东南地委、晋东南专员公署文件(63)250号,1963年12月21日,“党”字1965-2-7,第4-5页。
    1町店人民公社武装部:《关于坚决响应华主席的号召,继承毛主席的遗志,迅速掀起学习雷锋新高潮的意见》,1977年3月11日,第5-9页;中国人民解放军山西省阳城县人民武装部:《关于立即行动起来广泛深入开展学习雷锋和“硬骨头六连”运动意见》,(77)阳武字第9号,1977年3月15日,第1-4页,“资”字1977-1-35。中共町店公社委员会:《关于在揭批“四人帮”斗争中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通知》,1977年3月30日,“党”字1977-1-23,第12-15页。
    1民兵在农村的“三队”作用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阶级斗争的战斗队、战备生产的突击队,下孔大队革委会:《关于群众学习资料解答提纲摘录》,“政”字1971-2-11,第20页。
    2笔者注,国务院、中央军委曾发布命令,授予河南省新蔡县练村公社甘湾大队民兵营长、共产党员王新安同志以“英雄民兵营长”的光荣称号。1976年8月11日,中共河南省委、武汉部队党委在郑州隆重举行授予王新安同志“英雄民兵营长”光荣称号的命名大会,参见河南人民出版社编:《英雄民兵营长王新安》,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6页。
    1《雷锋全集》,1961年10月20日日记,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年,第53页。
    1《普及大寨县》,《人民日报》1975年10月21日社论,“党”字1975-1-18,第5页。
    2《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人民日报》1964年2月10日第1版。
    3宋连生:《农业学大寨始末》,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10-116页;李静萍:《农业学大寨运动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4、81-83页。
    4肖克之:《“最高指示:农业学大寨”的由来》,《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5期,第93页。
    1陶鲁笳:《让大寨精神遍地开花结果——山西农村开展学大寨、一带二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印发,1965年9月11日,山西省档案馆藏资料,21.6/14,第1、4页。
    2“新华书店发票”,1964年5月11日,第94页;“现金支出凭证”,1964年5月16日,第92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4年5—7月,H-5-6。
    3“现金支出凭证”,1964年8月30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4年7—8月,H-5-5,第202页。
    4“现金支出凭证”,1964年9月15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4年9月,H-5-9,第97页。
    5“干部自我检查大会记录”,1965年1月16日晚,《下孔大队“四清”资料》,E-3,第2页。
    6阳城县赴大寨参观团:《参观大寨观后感》,1967年6月2日,“资”字1967-2-8,第122-129页。
    1《下孔大队各种会议统计表》,1968年7月22日,I-5-1,第9页。
    2“上大寨参观欠款”,时间不详,第173页;“转账收付凭证”,1971年1月6日,第171页;“收条”,1971年1月6日,第183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1月,H-10-18。
    3“信用合作社支款凭证存根”,1973年3月8日,第37页;吴金土:“收条”,1973年3月8日,第38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3年3月,H-13-1。
    4“新华书店门市部发票”,1976年5月3日,第151页;“出库单”,1976年11月30日,第131页;吴秋住:“收条”,1976年11月30日,第132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9—11月,H-16-11。
    1“现金收入凭单”,1967年12月15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12月,H-7-11,第319页。
    1“义城开会花名表”,1968年9月16日,《下孔大队工条本》1968第2本,J-4-2,第103页。
    2“证明”,1968年9月30日,《下孔大队工条本》1968第3本,J-4-3,第2页;《下孔大队革委会议》,1968年8月8日,《“老三篇”笔记本:下孔大队革委会会议纪要》,E-8,第1页。
    3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关于建立与健全农村人民公社财务管理制度的意见(讨论稿)》,1971年9月6日,A-2,第6-9页。
    4《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1971年9月5日,王某:《工作日记》,E-9,第1页。
    5《普及大寨县》,《人民日报》1975年10月21日社论,“党”字1975-1-18,第5页。
    6王某:《工作手册》,1976年7月4日,E-11,第26页。
    7“八甲口综合商店销货单”,1976年12月10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12月,H-16-13,第241页。
    8“销货单”,1976年12月24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12月,H-16-12,第166页。
    9王某:《工作手册》,1977年1月11日,E-11,第41-42页。
    1“售货条”,1966年7月2日,第485页;现金付出凭单,1966年7月4日,第484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6年7月,H-6-5。
    2“现金付出凭单”,1967年9月6日,第136页;“收款凭单”,1967年9月6日,第137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8—9月,H-7-8。
    3“昔阳县大寨供销社销货票”,1973年3月10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3年4月,H-13-2,第11-3页。
    4“新华书店门市部发票”,1976年5月3日,第151页;“昔阳县供销社统一销货票”,1976年5月3日,第157页;“山西省昔阳县百货公司销货单”,1976年5月6日,第156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9—11月,H-16-11。
    5“现金付出单”,1976年9月30日,第84页;“新华书店发票”,1976年9月26日,第85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9—11月,H-16-10。
    6李静萍:《农业学大寨运动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2-75页。
    7中共山西省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加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意见(草案)》,1965年4月3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29-1-128,第58-60页。
    1陶鲁笳:《让大寨精神遍地开花结果——山西农村开展学大寨、一带二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印发,1965年9月11日,山西省档案馆藏资料,21.6/14,第13页。
    2《农业靠大寨精神——祝全国大寨式农业典型展览开幕》,《人民日报》1965年11月1日社论,中共中央华北局农业办公室编:《大寨式的经验选辑》(第1辑),1966年1月,山西省档案馆藏资料,21.6/2,第5页。
    3王某:《工作日记》,1975年2月5日前后,E-10,第28页。
    4“编者的话”,1966年3月,陈永贵讲,中共山西省委农村政治部编:《大寨的劳动管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6年。
    1“农副业评工标准”,1966年7月16日,《人民笔记:町店公社下孔大队日记本》,E-7,第13页。笔者注,此处只列出了副业评工标准。
    1“农副业评工标准”,1966年7月16日,《人民笔记:町店公社下孔大队日记本》,E-7,第13-14页。
    1“阳城县财务人员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大会”,1966年12月30日,《人民笔记:町店公社下孔大队日记本》,E-7,第21-22页。
    2《关于做好一九七一年收益分配工作的几点意见(讨论稿)》,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翻印,1970年9月4日,A-2,第10-14页。
    1笔者注,晋城县高都公社秦庄大队,参阅《狠抓领导班子革命化,把大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伟大群众运动进一步推向新高潮——李维彬同志八月一日在全县大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参观、学习、研究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摘要)》,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办公室:《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情况简报》(第23期),1968年8月6日,“资”字1968-3-11,第130-132页。
    2“革委会议”,1968年8月16日,《“老三篇”笔记本:下孔大队革委会会议纪要》,E-8,第2页。
    1“革委会议”,1968年9月18日,第9-10页;“革委会议”,1968年10月10日,第12页;“革委扩大会议”,1968年11月18日,第13页;“革委贫代会”,1969年1月14日,第13页;“大队革委会议”,1969年2月1日,第14页;“大队革委会议”,1969年2月21日,第14页,《“老三篇”笔记本:下孔大队革委会会议纪要》,E-8。
    2“传达公社小麦下种现场会议”,1968年9月26日,《“老三篇”笔记本:下孔大队革委会会议纪要》,E-8,第10页。
    1《关于做好一九七一年收益分配工作的几点意见(讨论稿)》,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翻印,1970年9月4日,A-2,第10-14页。
    2下孔大队革委会:《呈请》,1972年1月1日,A-35,第59页。
    3“学习大寨财务管理”,1976年4月21日,第1-4页;“大会总结”,1976年4月23日,第4-6页,王某:《工作手册》,E-11。
    1“下孔大队党团员、队务委员会议”,1976年7月4日晚,王某:《工作手册》,E-11,第27页。
    2“町店公社电话会议”,1976年7月11日,王某:《工作手册》,E-11,第28页。
    3中共町店公社委员会:“关于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决定》,迅速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新高潮的通知”,1977年4月18日,“党”字1977-1-23,第1-3页。
    1“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红旗》1966年第8期,第12-14页。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1966年8月8日,《红旗》1966年第10期,第1-2页。
    3《批修必须斗私》,1967年10月8日,原载《解放军报》,“资”字1969-3-14,第22-23页。
    1文化部:《关于开展春节农村文艺活动向农民宣传总路线的指示》,1953年12月5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76-4-50,第8-9页。
    2文化部:《关于开展1957年春节农村文艺活动的通知》,1956年12月15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5-1008-81,第3页。
    3阳城县文化局、共青团阳城县委、阳城县总工会:《大力组织群众开展业余文艺创新、编新、演新、说新活动迎接建国十五周年的通知》,1964年8月26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3-111-6-20,第82页。
    4阳城县文化局:《关于北留公社后河大队王庄业余剧团外出活动检查情况的报告》,1964年9月4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3-111-6-20,第86-89页。
    1阳城县文化局《:关于1966年春节文化宣传活动的通知》,1966年1月1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3-111-2-24,第7-9页。
    2丁晓禾编著:《狂飙:红卫兵狂想曲》(修订本),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59-71页。
    1“现金付出凭单”,1966年9月8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6年9月,H-6-7,第431页。
    2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327页。
    1郝某:《证明材料》,1972年3月6日,第41页;李某:《证明下孔郝某材料》,1972年3月7日,第25-29页,“专”字第14号。
    2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141页。
    3下孔村清末以来闹红火就有耍龙灯的习俗,龙灯艺术远近闻名,沿袭至今,2007年9月还着手申报阳
    城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城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下孔村),2007年9月20
    日,卫抓住存。
    1“资产阶级法权”,王某:《工作手册》,1976年6月26日,E-11,第22-23页。
    2“大队召开群众会议”,1977年6月15日晚,王某:《工作手册》,1976年4月21日,E-11,第47页。
    3《下孔大队“四清”资料》,1965年1月16日,E-3,第4页;《下孔大队“四清”退赃打条簿》第一本,1965年1月21日,第6页;1965年1月25日,第44页,E-4-1;吴某:《检查书》(3份),1969年1月15日,1969年1月16日,1969年2月4日,“专”字第2号,第40-42、44-46页。
    1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134-138页;《重修观音堂碑》,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载《阳城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下孔村),2007年9月20日,卫抓住存。
    2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377-378页。
    3“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毛主席关于人民公社经营管理方面的指示》,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翻印,1971年9月4日,A-2,第29页。
    1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9-12页。
    2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124-125页。
    3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125-126页。
    4阳城县文化局、共青团阳城县委、阳城县总工会:《大力组织群众开展业余文艺创新、编新、演新、说新活动迎接建国十五周年的通知》,1964年8月26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3-111-6-20,第81页。
    1笔者注,《人欢马叫》、《朝阳沟》系豫剧,其他剧目系现代京剧。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125-126页。
    1“焦作市供销社综合商店销售发票”,1968年10月20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10月,H-8-11,第269页。
    2“新华书店发票”(3张),1971年3月26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4月2日至5月10日,H-11-4,第30、33-34页。
    3“新华书店发票”,1971年4月1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4月2日至5月10日,H-11-4,第32页。
    4“新华书店发票”,1971年12月30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2年4月1日至5月12日,H-12-4,第164页。
    5“售货条”,1972年7月20日,第267页;“新华书店发票”,1972年7月25日,第245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2年8月25日至31日,H-12-9。
    6“郑州市新华书店发票”,1972年8月12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2年8月25日至31日,H-12-9,第225页。
    1“收条”,1963年1月8日,第204页;“现金支出凭证”,1963年1月23日,第203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2年12—1963年2月,H-3-11。
    2“收条”,1963年5月17日,第42页;“现金支出凭证”,1963年5月20日,第41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3年5—7月,H-4-4。
    3“收条”,1963年10月1日,第297页;“现金支出凭证”,1963年10月1日,第296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3年9—10月,H-4-6。
    4“收条”,1964年1月11日,第304页;“现金支出凭证”,1964年1月21日,第303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4年1月,H-5-1。
    5“现金支出凭证”,1964年5月23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4年5—7月,H-5-6,第141页。
    6阳城县文化局《:为召开民间曲艺队队长工作会的通知》,1964年4月16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3-111-6-20,第25页。
    7“收条”,1966年3月28日,第21页;“现金支出凭证”,1966年3月29日,第19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6年3—5月,H-6-1。
    1“收条”,1967年1月3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1月,H-6-11,第175页。
    2“阳曲艺队收条”,1967年5月23日,第261页;“现金付出凭单”,1967年5月24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5月,H-7-4,第259页。
    3“收条”,1967年7月8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6—7月,H-7-6,第154页。
    4“阳城县曲艺队现金收据”,1969年9月10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10—11月,H-9-10,第173页。
    5“收条”,1970年3月9日,第234页;“现金收付凭证”,1970年3月24日,第231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2月13日至6月30日,H-10-1。
    6“记账凭证”,1973年6月6日,第40页;“证明”(2张),1973年6月6日,第42-43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3年6—7月,H-13-4。
    7“销货单”,1973年6月5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3年12月,H-13-7,第261页。
    1“收据”,1973年8月21日,第90页;“记账凭证”,1973年8月24日,第79页;“现金收付凭证”,1973年8月24日,第89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3年8—9月,H-13-5。
    1“沁水县郑庄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收据”,1974年6月20日,第148页;“记账凭证”,1974年8月3日,第136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4年7—9月,H-14-3。
    2“收条”,1974年9月9日,第25页;“记账凭证”,1974年10月6日,第23页;“现金付出单”,1974年10月6日,第24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4年10—11月,H-14-4。“证明”,1974年9月9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4年10—11月,H-14-5,第110页。
    3“证明”,1976年6月,《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5—8月,H-16-9,第70页。
    4“证明”,1974年7月18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4年10—11月,H-14-5,第113页。
    5“证明”,1975年4月7日,第197页;“记账凭证”,1975年4月18日,第194页;“证明”,1975年4月18日,第196页;“批条”,1975年4月18日,第202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5年4—5月,H-15-3。
    1“证明”,1975年4月6日,第321页;“出库单”,1975年5月30日,第320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5年4—5月,H-15-5。
    2“现金付出单”,1976年6月9日,第227页;“记账凭证”,1976年6月25日,第225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5—8月,H-16-5。“证明”,1976年6月8日,第72页;“临时生活综合表”,1976年8月20日,第64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5—8月,H-16-9。
    3“信用合作社支款凭证存根”,1977年1月7日,第19页;“收款凭单”,1977年1月7日,第20页;“记账凭证”,1977年1月8日,第18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7年1—2月,H-17-1。
    4次营公社庄头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张小珠:《让毛泽东思想占领农村文艺宣传阵地》,时间不详,“资”字1968-3-11,第46-49页。
    1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328页。
    2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96-97、198-199、336页。
    1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199、329页。
    2琚某:《检查书》(2份),1969年1月14日,“专”字第1号,第47-49、54-56页。
    3吴某:《自我检查书》(2份),1969年1月12日、1969年1月13日,“专”字第2号,第63-68页。
    1张某:《检查书》(4份),1969年1月13日、1969年2月5日、1969年2月6日、1969年2月9日,“专”字第2号,第107-112、117-131页。
    2吴某:《检查书》(2份),1969年1月13日、1969年1月23日,“专”字第4号,第27-28、31-32页。
    3许某:《检查书》(6份),1969年1月11日、1969年1月12日、1969年2月5日、1969年2月7日、1969年2月9日、1969年6月22日,“专”字第6号,第34-40、42-43、45-54页。
    1冯某:《自传书》,1969年1月19日,第119-122页;《检查书》(3份),1969年2月3日、1970年12月1日、1975年12月2日,第115-118、124、141-147、151页;《町店公社五分团学员冯某结案材料》,1969年,第125-126页;《冯某的历史罪恶与分团处理意见》,1969年,第130-131页,“专”字第12号。
    1《对汉奸血债分子郝某的结论》,1958年8月6日,1972年3月30日抄,第2-3页;《阳城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58)法刑字第443号,1958年8月10日,1972年3月29日抄,第4页;郝某:《护夏公约》,1965年6月9日,第124-125页;郝某:《历史自传书》(2份),1965年9月8日,1965年9月9日,第35-38、71-74页;郝某:《1965年劳动改造计划检查汇报材料》,1966年1月
    10日,第116-118页;郝某:《摘帽申请书》(2份),1966年1月14日,第103-104、109-110页;郝某:《证明材料》,1968年12月3日,第19-51页;郝某:《检查材料》,1968年12月3日,第55-58页;郝某:《检查材料》(2份),1968年12月14日,第85-96页;郝某:《检举书》,1968年12月19日,第84页;《清查出有政治历史问题的人员登记表》(4份,附有《个人履历表》),1969年,第6-8、10-11页;郝某:《检查材料》,1969年1月13日,第78-83页;郝某:《检查材料》,1969年6月20日,第59-64页;郝某:《检查材料》,1969年12月19日,第65-70页;郝某:《检查材料》,1970年12月4日,第98-102页;郝某:《一九七一年劳动改造计划》,1971年1月
    28日,第20页;郝某:《一九七一年元月至十月份劳动改造总结汇报》,1971年11月,第42-43页;郝某:《戴帽管制主要罪恶事实》,1972年2月23日,第34页;郝某:《一九七一年全年劳动改造情况检查汇报》,1972年2月24日,第53-54页;郝某:《一九七一年改造情况检查》,1972年2月
    29日,第13-15页;下孔大队党支部、革委会、贫代会:《下孔大队关于专政对象郝某的主要罪恶和表现的呈报》(2份),1972年2月29日,第126-129页;《郝某登记》,时间不详,第39-40页;《专政对象登记卡片》,时间不详,第12页,“专”字第8号。
    1《揭发材料》,时间不详,第55页;成某:《今年生产总结》,时间不详,第56页;《下孔1963年地富反坏登记表》,1963年1月18日,第3页;成某:《检查悔过书》,1963年4月2日,第51-54页;阳城县公安局:《关于町店公社下孔大队地主富农摸底调查花名登记表》(表一),1965年8月,第6页;《专政对象材料》,1965年8月16日,第1页;成某:《历史自传书》(一式2份),1965年9月10日,第48-50、64-66页;成某:《劳动改造计划书》(2份),1966年1月13日,1966年1月15日,第60-61、69-70页;成某:《检查材料》,1968年12月4日,第37-39页;成某:《历史自传》,1968年12月28日,第43-45页;成某:《检查材料》,1969年6月21日,第40-42页;成某:《检查书》(一式2份),1970年3月5日,第21-25页;成某:《检查书》,1970年12月4日,第30-32页;成某:《检查材料》,1971年2月23日,第33-35页;成某:《一九七一年改造计划》,1971年2月23日,第36页;成某:《一九七一年生产计划》,1971年3月25日,第57-59页;成某:《一九七一年元月至十月份劳动改造汇报》,1971年11月19日,第71-72页;成某:《1971年全年劳动改造情况汇报》,1972年2月24日,第73-75页;成某:《戴帽管制原因》,1972年2月24日,第16页;成某:《检查书》(一式4份),1972年2月29日,第8-15、17-20、26-29页;下孔大队党支部、革委会、贫代会:《下孔大队关于管制对象成某摘帽事由的呈报》,1972年2月29日,
    第76-78页;《下孔大队清队定案结论表》,1972年3月11日,第2页,“专”字第7号。
    2许新年:《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学习毛泽东著作热潮述评》,《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S1期;郑淑欣、李军:《学习毛泽东著作黑龙江现场会的缘起和发展过程》,《黑龙江史志》,2006年第4期;杨建:《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当年广东开展的学“毛著”运动》,《广东党史》,2008年第6期。
    3杨林生:《论罗荣桓关于学习毛泽东著作与林彪的分歧与斗争》,《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论罗荣桓关于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思想》,《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黄瑶:《林彪提倡学习毛泽东著作所为何事》,《党史博览》,2009年第12期。
    4(美)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第127-135页。
    5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办公室:《关于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几项通知》,1967年4月□日,“党”字1969-1-9,第37-38页。
    2许新年:《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学习毛泽东著作热潮述评》,《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S1期,第104-106页。
    3《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关于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1960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749-753页。
    4西沟公社北任大队民兵连指导员田鸿:“是毛泽东思想照亮了我连民兵的心”,《阳城县民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材料》,1966年11月,“资”字1966-1-6,第48-50页。
    5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关于今冬明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安排意见》,1963年12月3日,“党”字1961-1-3,第1-3页。
    6中共晋东南地委、晋东南专员公署:《关于今冬明春冬学工作的安排意见》,中共晋东南地委、晋东南专员公署文件(63)250号,1963年12月21日,“党”字1965-2-7,第4页。
    1阳城县北留公社大树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山:《三项制度是法宝,三大作风离不了》,《阳城小报》1966年3月23日第3版,F-17。
    2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关于基层党员、团员、干部和青年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初步安排意见》,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文件(64)7号,1964年5月19日,“党”字1964-1-5,第33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贫下中农协会组织条例(草案)》,1964年6月,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1964年7月翻印,“党”字1964-1-5,第43页。
    4“转账收付凭单”,1968年12月7日,第41页;“证明”(2份),1968年12月7日,第42-43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11—12月,H-8-12。
    1中共山西省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加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意见(草案)》,1965年4月3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29-1-128,第58-60页。
    2西沟公社北任大队民兵连指导员田鸿:“是毛泽东思想照亮了我连民兵的心”,《阳城县民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材料》,1966年11月,“资”字1966-1-6,第48-50页。
    1中共阳城县委:《关于贯彻执行省委“关于系统地建立农村政治工作的指示”的意见》,中共阳城县委文件(65)47号,1965年5月20日,“党”字1965-1-6,第33-36页。
    2中共阳城县委:《关于突出政治大学毛主席著作河头现场会议总结报告》,中共阳城县委文件(65)49号,1965年6月5日,“党”字1965-1-6,第5-8页。
    1中共阳城县委:《关于学习<红旗>杂志、<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一九六六年元旦社论的通知》,1966年1月25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4-4,第1-2页。
    1《工农兵群众直接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新时代已开始了,各级党委要大力加强对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的领导》,《阳城小报》1966年3月23日第1版,F-17。
    2中共阳城县委:《关于召开农村政治工作会议的预备通知》,1966年4月15日,第76页;中共阳城县委:《关于训练基层政治工作人员的通知》,1966年5月27日,第79页,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4-4。
    3共青团晋东南地委:《关于推广河底团支部领导青年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经验的通知》,共青团晋东南地委文件(66)团字第14号,1966年5月5日,“党”字1969-1-9,第21-22页。
    1《一定要把全国办成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人民日报》1966年5月7日社论,“资”字1967-2-8,第20-22页。
    2“中共晋东南地委通知”,1966年7月22日,中共晋东南地委农村四清办公室编:《社教简报》(增刊6),1966年7月23日,“资”字1966-1-6,第72-73页。
    1《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公报》,1966年8月12日,《红旗》1966年第11期,第6-7页。
    2中共阳城县委:《关于召开全县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通知》,1966年8月18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4-4,第27-28页。
    3中共山西省委:《关于训练农村学习毛主席著作辅导员的通知》,1966年9月10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4-2018-52,第29页。
    1中共阳城县委:《关于第二期训练学习毛主席著作辅导员的通知》,1966年11月17日,第42页;《关于第三期训练学习毛主席著作辅导员的通知》,1966年11月29日,第45-46页;《关于第四期训练学习毛主席著作辅导员的通知》,1966年12月12日,第49-50页,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4-4。笔者未查阅到第一期训练的通知,第一期训练各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为笔者推论。
    2教育部:《关于农村冬学、民校大学毛主席著作的通知》,(66)教业何字第16号,1966年11月3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5-1018-32,第1-3页。
    1出席县财务、劳动管理工作者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会全体财务工作者:“倡议书”,1966年12月30日,《阳城县农村人民公社社队财务、管理工作者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会材料》,“资”字1966-1-6,第23、45页。
    1《山西省阳城县革命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草案)》,1967年4月7日,“党”字1969-1-9,第39-47页。《千头万绪抓根本,一切紧跟毛主席——我县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的基本经验》,阳城县革委会政工组:《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情况简报》(第1期),1969年1月13日,“资”字1969-1-12,第23页。
    2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办公室:《关于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几项通知》,1967年4月□日,“党”字1969-1-9,第37-38页。
    3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阳城县革委会、阳城县人民武装部:《关于召开全县民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的通知》,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文件(67)9号,1967年5月1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3-7,第32-35页。
    1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阳城县革委会、阳城县人民武装部:《关于召开全县民兵和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文件(67)12号,1967年5月28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3-7,第49页。
    2《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统帅棉花生产,阳城县一九六七年棉花空前大丰收》,1968年2月22日,“资”字1968-2-10,第1-4页。
    1中共町店公社核心小组、町店公社革委会:《关于认真办好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通知》,1968年1月8日,“党”字1969-1-9,第60-61页。
    2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批转陈永贵同志谈农村的文化大革命》,中共中央文件中发(67)339号,1967年11月7日,第48页;《陈永贵同志谈农村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阳城县68年抓革命促生产誓师大会办公室翻印,1968年2月21日,第48-49页,“党”字1969-1-9。
    3阳城县革委会:《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就是胜利——阳城县1968年棉花生产总结》,1969年1月18日,“资”字1968-2-10,第10-14页。
    4《狠抓领导班子革命化,把大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伟大群众运动进一步推向新高潮——李维彬同志八月一日在全县大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参观、学习、研究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摘要)》,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办公室:《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情况简报》(第23期),1968年8月6日,“资”字1968-3-11,第130-132页。
    1《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1969年元旦社论,“资”字1969-3-14,第5-6页。
    2《千头万绪抓根本,一切紧跟毛主席——我县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的基本经验》,阳城县革委会政工组:《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情况简报》(第1期),1969年1月13日,“资”字1969-1-12,第22-26页。
    1阳城县革委会:《关于1969年工作的几点意见》,阳城县革委会文件(69)阳革办字第52号,1969年3月8日,“政”字,1969-1-7,第24-35页。
    2阳城县革委会副主任孙文龙:《高举“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进一步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群众运动,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革命进行到底》,1969年8月29日,“政”字1969-1-7,第17-23页。
    1“‘九大’光辉暖胸怀,‘冤家’结成亲姐妹”,阳城县革委会:《学习宣传落实“九大”文献情况简报》,1969年6月10日,“资”字1969-2-13,第14-17页。
    1李澍,刘培一,杜彦林主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7页。
    2町店公社革委会、町店公社人民武装部:《关于开展“两忆三查”教育运动的安排意见》,1970年3月12日,“政”字1970-1-9,第17-23页。
    2郝某:《检查》,1970年4月9日,第18-23页;《町店公社“一打三反”案件呈报表》,1972年6月14日,第16页,“政”字1977-1-24。
    3阳城县各条战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讲用会全体代表:《倡议书》,1970年9月22日,“资”字1970-6-20,第96-97页。
    1下孔大队革委会:《关于群众学习资料解答提纲摘录》,1971年,“政”字1971-2-11,第19页。
    2城关镇南关大队党支部:“狠批反动的‘唯生产力论’,坚持走政治建队的道路”,阳城县革委会:《阳城简讯》(第17期),1971年5月12日,“资”字1971-2-22,第31-35页。
    3中共町店公社委员会:《用毛泽东思想建设共青团组织》,具体时间不详,“党”字1970-2-11,第4-15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町店公社第三次代表大会关于进一步把共青团建设成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的决议》,1971年6月,“党”字1971-1-12,第35-37页。
    1孔池大队党支部:“靠毛泽东思想定向,用两个‘决议’建队”,阳城县革委会:《阳城简讯》(第19期),1971年6月4日,“资”字1971-2-22,第41-46页。
    1晋东南地区革委生产组:《关于全区政治建队西沟现场座谈会的报告》,1971年7月5日,“政”字1971-3-13,第14-20页。
    2晋东南地区革委会:《关于转发<全区政治建队西沟现场座谈会的报告>的通知》,东革发(71)第143号,1971年8月10日,“政”字1971-3-13,第13页。
    1阳城县革委会:“关于转发‘地区革委转发《全区政治建队西沟现场座谈会的报告》的通知和《全区政治建队西沟现场座谈会的报告》’的通知”,阳城县革委会文件阳革发(1971)92号,1971年8月23日,“政”字1971-3-13,第12页。
    2中共阳城县委:《关于召开各条战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的情况报告》,中共阳城县委文件阳发(1971)第62号,1971年9月12日,“党”字1971-1-12,第6-11页。
    1下孔大队民兵营:《突出路线教育,把民兵营办成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1971年9月28日,“政”字1971-1-11,第10-15页。
    1“三比三看”,王某:《工作日记》,1971年9月5日,E-9,第10页。笔者注,日记中单独一页书写,具体在何种场合何时提出不详。
    2王某:《工作日记》,1971年12月27日,E-9,第16、23页。
    3中共阳城县委:《关于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继承毛主席遗志,掀起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新高潮的决定》,中共阳城县委文件阳发(1976)82号,1976年10月19日,“党”字1976-3-22,第219-221页。
    4中共町店公社委员会:“关于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决定》,迅速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新高潮的通知”,1977年4月18日,“党”字1977-1-23,第1-3页。
    1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关于基层党员、团员、干部和青年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初步安排意见》,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文件(64)7号,1964年5月19日,“党”字1964-1-5,第33页。
    1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办公室:《关于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几项通知》,1967年4月□日,“党”字1969-1-9,第37-38页。
    2町店公社革委会:《关于公社级机关单位和大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几条制度规定》,1967年4月24日,“党”字1966-1-8,第26-28页。
    3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关于建立与健全农村人民公社财务管理制度的意见(讨论稿)》,1971年9月6日,A-2,第6-9页。
    1中共阳城县委:《关于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继承毛主席遗志,掀起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新高潮的决定》,中共阳城县委文件阳发(1976)82号,1976年10月19日,“党”字1976-3-22,第219-221页。
    2西沟公社北任大队民兵连指导员田鸿:“是毛泽东思想照亮了我连民兵的心”,《阳城县民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材料》,1966年11月,“资”字1966-1-6,第48-50页。
    1中共町店公社核心小组、町店公社革委会:《关于认真办好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通知》,1968年1月8日,“党”字1969-1-9,第60-61页。
    1中共町店公社核心小组学毛著办公室:“证明”,1967年12月5日,第264-265页;“现金付出凭单”,1968年1月22日,第263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1月22日至3月8日,H-8-1。
    2“町店第三期学习班人数、天数”,1967年,《下孔大队工条本》1968第1本,J-4-1,第5页。
    3中共町店公社核心小组、町店公社革委会:《关于认真办好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通知》,1968年1月8日,“党”字1969-1-9,第60-61页。
    1“证明”,1968年1月,第142-144页;“应征青年补生活费花名”,1968年1月21日,第140页;“现金付出凭单”,1968年2月5日,第141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1月22日至3月8日,H-8-1。
    2“证明”,1968年1月10日,第32页;“转账收付凭单”,1968年4月15日,第31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3月28日至4月19日,H-8-3。
    3“现金付出凭单”,1968年2月29日,第8页;“证明”,1968年3月1日,第9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1月22日至3月8日,H-8-1。
    4“销货单”,1968年5月22日,第141页;“销货单”,1968年5月23日,第158页;“销货单”,1968年5月24日,第144页,“售货条”,1968年5月17日,第254页;“现金付出凭单”,1968年6月5日,第252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5月28日至6月30日,H-8-5。
    5“销货单”,1968年6月5日,第185页;“售货条”,1968年6月11日,第26页;“现金付出凭单”,1968年6月22日,第138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5月28日至6月30日,H-8-5。
    6《千头万绪抓根本,一切紧跟毛主席——我县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的基本经验》,阳城县革委会政工组:《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情况简报》(第1期),1969年1月13日,“资”字1969-1-12,第22-26页。
    7“革委会议”,1968年8月11日,第1页;“革委会议”,1968年10月10日,第12页;“革委扩大会议”,1968年11月18日,第13页,《“老三篇”笔记本:下孔大队革委会会议纪要》,E-8。
    8“大队革委会议”,1969年4月24日,《“老三篇”笔记本:下孔大队革委会会议纪要》,E-8,第15页。
    1“证明”(3份),1968年9月30日,《下孔大队工条本》1968第2本,J-4-2,第76-78页。
    2“证明”,1968年9月30日,《下孔大队工条本》1968第2本,J-4-2,第86页。
    3“证明”,1968年10月2日,《下孔大队工条本》1968年第5本,J-4-5,第27页。
    4“证明”,1968年12月5日,第38页;“转账收付凭单”,1968年12月10日,第37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11—12月,H-8-12。
    5“转账收付凭单”,1968年12月26日,第71页;“应征青年补助款”,时间不详,第72、72-1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11—12月,H-8-13。
    1町店公社革委会:《批转中峪大队革委关于“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越办越好,干群的思想革命化越来越高”》,1968年10月21日,“党”字1966-1-8,第40页。
    2“转账收付凭单”,1969年1月1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1月,H-8-14,第204页。
    3“收条”,1969年6月28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9年6—7月,H-9-6,第93页。
    4町店公社革委会、武装部:“通知”,1969年11月6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1月21日至1月24日,H-9-14,第72页。
    5“收条”,1970年5月1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7月31日至8月23日,H-10-6,第214页。
    6“销货单”,1970年10月20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0年10月16日至10月31日,H-10-11,第60页。
    1下孔大队专案小组、町店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关于油坊会计成某的贪污事实调查报告》,1970年6月5日,第4-16页;下孔大队党支部、专案组:《成某积极退赃情况报告》,1970年6月22日,第18页,“党”字1970-1-10。成某:《自家检查》,1970年6月5日,“政”字1977-1-24,第2-7页。
    1町店公社革委会:“证明”,1971年6月30日,第168页;“现金收付凭证”,1971年8月9日,第167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7月22日至8月18日,H-11-10。
    2“证明”,1971年6月25日,第210页;“现金收付凭证”,1971年7月19日,第209页;“收条”,1971年7月19日,第211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7月1日至19日,H-11-9。
    3“证明”,1975年9月10日,第215页;“出库单”,1975年9月16日,第214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5年8—9月,H-15-10。
    4“新华书店发票”,1976年11月3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6年9—11月,H-16-11,第56页。
    1“现金收入凭单”,1967年7月5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7年6—7月,H-7-6,第254页。
    2中共町店公社核心小组、町店公社革委会:《关于认真办好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通知》,1968年1月8日,“党”字1969-1-9,第60-61页。
    1“大队召开讲用会”,1968年9月8日,《“老三篇”笔记本:下孔大队革委会会议纪要》,E-8,第6-8页。
    1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关于基层党员、团员、干部和青年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初步安排意见》,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文件(64)7号,1964年5月19日,“党”字1964-1-5,第33页。
    2中共山西省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加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意见(草案)》,1965年4月3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29-1-128,第60页。
    3“中国人民邮电报纸费收据”,1964年2月28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4年3月,H-5-3,第8页。
    4中共阳城县委:《关于突出政治大学毛主席著作河头现场会议总结报告》,中共阳城县委文件(65)49号,1965年6月5日,“党”字1965-1-6,第5-8页。
    1中共山西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决定》,中共山西省委文件(65)184号,1965年8月21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4-2017-64,第6-8页。
    2“销货单”,1971年2月20日,第210页;“转账收付凭单”,1971年2月22日,第208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2月,H-11-1。
    3成某:《检查书》,1972年2月29日,“专”字第7号,第28页。
    4中共阳城县委:《关于立即动员全县党员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诞生日的通知》,1966年6月2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4-4,第90-92页。
    1中共阳城县委《:关于不得自行编印<毛主席语录>的通知》,1966年7月10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4-4,第25页。
    2“阳城有线广播站收听费单据”(2张),1966年4月14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6年3—5月,H-6-2,第65-66页。
    1阳城县文化局、阳城县有线广播站:《给农村俱乐部(文化室)的一封信》,时间不详,阳城县档案馆藏,13-111-2-24,第15页。
    1《尉凤英同志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十想》,1966年10月,“党”字1966-1-8,第17页。
    1西沟公社北任大队民兵连指导员田鸿:“是毛泽东思想照亮了我连民兵的心”,《阳城县民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材料》,1966年11月,“资”字1966-1-6,第48-50页。
    2尹庄公社留昌大队民兵连基干民兵韩某:“用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的灵魂”,1966年11月1日,《阳城县民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材料》,“资”字1966-1-6,第57-65页。
    1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办公室:《关于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几项通知》,1967年4月□日,“党”字1969-1-9,第37-38页。
    2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阳城县革委会、阳城县人民武装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和宣传<人民日报>社论<一定要把全国办成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解放军报>社论<在火热的阶级斗争中办好毛泽东思想大学校>与<红旗>杂志编辑部和<人民日报>编辑部发表的<“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等三篇重要文章的通知》,1967年5月9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3-7,第26-27页。
    1“售货条”,1968年5月2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4月20日至5月28日,H-8-4,第174页。
    2“售货条”,1968年11月7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68年11—12月,H-8-12,第224页。
    3“售货条”,1971年1月6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1月,H-10-18,第57页。
    4“转账收付凭单”,1971年1月19日,《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1月1日至1月19日,H-10-16,第64页。
    5“下孔大队社员分实物转账表”,1971年1月5日,第17-39页;“下孔大队社员领‘毛著’表”,1971年1月,第40-53页;“下孔大队领宝书汇总表”,1971年1月18日,第16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1月21日至1月27日,H-10-17。
    6中共町店公社核心小组、町店公社革委会:《关于认真办好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通知》,1968年1月8日,“党”字1969-1-9,第60-61页。
    1次营公社庄头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张小珠:《让毛泽东思想占领农村文艺宣传阵地》,时间不详,“资”字1968-3-11,第46-49页。
    1中共阳城县委:《关于召开各条战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的情况报告》,中共阳城县委文件阳发(1971)第62号,1971年9月12日,“党”字1971-1-12,第6-11页。
    2白桑公社淇汭大队:《用毛主席的唯物辩证法指导整党建党》,阳城县革委会政工组:《整党建党工作简报》(第8期),1970年11月20日,“资”字1970-6-20,第9-12页。
    3孔池大队党支部:“靠毛泽东思想定向,用两个‘决议’建队”,阳城县革委会:《阳城简讯》(第19期),1971年6月4日,“资”字1971-2-22,第41-46页。
    4“销货单”,1971年2月20日,第210页;“转账收付凭单”,1971年2月22日,第208页,《下孔大队会计凭证》,1971年2月,H-11-1。
    5《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町店公社第三次代表大会关于进一步把共青团建设成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的决议》,1971年6月,“党”字1971-1-12,第35-37页。
    6李振龙:《沿着毛主席的建团路线,把我县共青团组织办成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阳城县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讨论稿)》,1971年8月23日,“党”字1971-1-12,第25-32页。
    1中共阳城县委:《关于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继承毛主席遗志,掀起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新高潮的决定》,中共阳城县委文件阳发(1976)82号,1976年10月19日,“党”字1976-3-22,第219-221页。
    2中共町店公社委员会:“关于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决定》,迅速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新高潮的通知”,1977年4月18日,“党”字1977-1-23,第1-3页。
    1《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关于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1960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749-752页。
    2胡为雄:《毛泽东思想研究史略》,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58页。
    3林彪:《<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1966年12月16日,《红旗》1967年第1期,第2-3页;江山主编:《共和国档案:1949—1996影响新中国历史进程的100篇文章》,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第332-333页。
    4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关于基层党员、团员、干部和青年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初步安排意见》,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文件(64)7号,1964年5月19日,“党”字1964-1-5,第33页。
    1《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公报》,1966年8月12日,《红旗》1966年第11期,第6-7页。
    2教育部:《关于农村冬学、民校大学毛主席著作的通知》,(66)教业何字第16号,1966年11月3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5-1018-32,第1-3页。
    3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办公室:《关于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几项通知》,1967年4月□日,“党”字1969-1-9,第37-38页。
    4《学习毛泽东思想要学用结合,立竿见影》,《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社论,1967年12月4日,“资”字1969-3-14,第21-22页。
    1下孔大队革委会:《关于群众学习资料解答提纲摘录》,1971年,“政”字1971-2-11,第19页。
    1下孔大队党支部书记苏五财:《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搞工作——谈我学毛著抓思想改进工作的几点做法》,1966年7月21日,F-11,第1-6页。
    1芹池公社阳陵大队革委会副主任郭某:《我们大队领导班子是如何带领群众办好各种类型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办公室:《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情况简报》(第30期),1968年9月19日,“资”字1968-3-11,第139-140页。
    1晋东南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长子县郭村公社柳树大队贫协主席韦进才:“革命一辈子,学一辈子毛主席的书”,中共晋东南地委农村四清办公室编:《社教简报》(增刊6),1966年7月23日,“资”字1966-1-6,第74-80页。
    1阳城县羊泉公社宜固完小五年级学生苏某:《办好家庭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帮助爷爷奶奶换思想》,根据本人在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经验交流大会上发言稿整理,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办公室:《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情况简报》(第22期),1968年8月5日,“资”字1968-3-11,第128-129页。
    1“三个抓紧”的最高指示即“必须把粮食抓紧,必须把棉花抓紧,必须把布匹抓紧”,曾发表于1967年9月24日《人民日报》,参见毛泽东:《最新最高指示》,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69年,第129页。
    2浩然:《艳阳天》(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3“‘老三篇’照红我的心,为革命当好饲养员——河北公社南梁大队饲养员阎某在全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经验交流大会上的书面发言”,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学习毛主席著作办公室:《活学活
    用毛泽东思想情况简报》(第16期),1968年7月12日,“资”字1968-3-11,第114-117页。
    1延钟山,张学武:《潜移默化倡新风——阳城县下孔村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十谈》,2000年5月6日,原载《太行日报》,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377-383页。
    2Richard Madsen, the Countryside under Communism, 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John K. Fairbank, thePeople’s Republic, Part2: Revolutions with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1966-1982,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China, volume1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p659-661.
    1(美)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第134页。
    1(美)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第134页。
    1(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8、21-23页。
    2(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张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493-494页。
    3(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张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489页。
    [1]党支部档案(“党”字号)、革委会档案(“政”字号,但并不限于革委会时期,包括此前的管区)、上级文件汇编(“资”字号,即资料),“文革”时“清队”专案组档案(“专”字号),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档案室存。
    [2] A、B、C、D类(文件汇编)、E、F类(主要包括大队干部的工作日记、会议记录,以及“四清”运动资料)、H、I类(会计凭证)、J类(工分证明与回工单),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保管室存。
    [3]《阳城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下孔村),2007年9月20日,卫抓住存。
    [4]阳城县文化局:《为召开民间曲艺队队长工作会的通知》,1964年4月16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3-111-6-20。
    [5]阳城县文化局、共青团阳城县委、阳城县总工会:《大力组织群众开展业余文艺创新、编新、演新、说新活动迎接建国十五周年的通知》,1964年8月26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3-111-6-20。
    [6]阳城县文化局:《关于北留公社后河大队王庄业余剧团外出活动检查情况的报告》,1964年9月4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3-111-6-20。
    [7]阳城县文化局:《关于1966年春节文化宣传活动的通知》,1966年1月1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3-111-2-24。
    [8]中共阳城县委:《关于学习<红旗>杂志、<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一九六六年元旦社论的通知》,1966年1月25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4-4。
    [9]中共阳城县委:《关于召开农村政治工作会议的预备通知》,1966年4月15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4-4。
    [10]中共阳城县委:《关于训练基层政治工作人员的通知》,1966年5月27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4-4。
    [11]中共阳城县委:《关于立即动员全县党员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诞生日的通知》,1966年6月2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4-4。
    [12]中共阳城县委:《关于不得自行编印<毛主席语录>的通知》,1966年7月10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4-4。
    [13]中共阳城县委:《关于召开全县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通知》,1966年8月18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4-4。
    [14]中共阳城县委:《关于第二期训练学习毛主席著作辅导员的通知》,1966年11月17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4-4。
    [15]中共阳城县委:《关于第三期训练学习毛主席著作辅导员的通知》,1966年11月29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4-4。
    [16]中共阳城县委:《关于第四期训练学习毛主席著作辅导员的通知》,1966年12月12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4-4。
    [17]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阳城县革委会、阳城县人民武装部:《关于召开全县民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的通知》,1967年5月1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3-7。
    [18]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阳城县革委会、阳城县人民武装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和宣传<人民日报>社论<一定要把全国办成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解放军报>社论<在火热的阶级斗争中办好毛泽东思想大学校>与<红旗>杂志编辑部和<人民日报>编辑部发表的<“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等三篇重要文章的通知》,1967年5月9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3-7。
    [19]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阳城县革委会、阳城县人民武装部:《关于召开全县民兵和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有关事项的通知》,1967年5月28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3-7。
    [20]中共阳城县核心小组、阳城县革委会、阳城县人民武装部:《关于学习和宣传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通知》,1967年6月25日,阳城县档案馆藏,1-121-3-7。
    [21]阳城县文化局、阳城县有线广播站:《给农村俱乐部(文化室)的一封信》,时间不详,阳城县档案馆藏,13-111-2-24。
    [22]阳城县政府教育科:《冬学总结报告》,1949年5月13日,山西革命历史档案(阳城县),山西省档案馆藏,A195-1-100。
    [23]教育部:《关于冬学转为常年农民业余学校的指示》,1951年2月,山西省档案馆藏,C61-9-13。
    [24]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关于普遍开展农村冬学运动的指示》,1951年10月5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5-1003-93。
    [25]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1953年农村冬学运动的指示(草案)》,1953年9月11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5-1005-49。
    [26]文化部:《关于开展春节农村文艺活动向农民宣传总路线的指示》,1953年12月5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76-4-50。
    [27]文化部:《关于开展1957年春节农村文艺活动的通知》,1956年12月15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5-1008-81。
    [28]山西省文化局,广播事业管理局,教育厅,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体育运动委员会,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妇女联合会,山西军区政治部,山西省工会联合会,农业建设厅,卫生厅,山西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关于开展1958年春节农村文艺宣传活动的联合指示》,(58)省文社联字第1号,1958年1月23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76-4-103。
    [29]山西省教育厅党组:《关于今年农村冬学工作安排意见的报告》,1962年11月26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4-2014-79。
    [30]中共山西省委:《转发省教育厅党组“关于今年农村冬学工作安排意见的报告”》,中共山西省委文件(62)283号,1962年12月6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4-2014-79。
    [31]中共山西省委直属总党委武装部:《关于在民兵中开展学习和宣传雷锋事迹活动的通知》,1963年3月9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33-1-61。
    [32]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开展农村冬学工作的指示》,1963年10月28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4-2015-56。
    [33]中共山西省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加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意见(草案)》,1965年4月3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29-1-128。
    [34]《农村政治工作条例(草稿)》,1965年5月4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29-1-128。
    [35]军委总政宣传部:《谈军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1965年7月,山西省档案馆藏,C54-1017-31。
    [36]中共山西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决定》,中共山西省委文件(65)184号,1965年8月21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4-2017-64。
    [37]陶鲁笳:《让大寨精神遍地开花结果——山西农村开展学大寨、一带二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印发,1965年9月11日,山西省档案馆藏资料,21.6/14。
    [38]中共中央华北局农业办公室编:《大寨式的经验选辑》(第1辑),1966年1月,山西省档案馆藏资料,21.6/2。
    [39]中共山西省委:《关于训练农村学习毛主席著作辅导员的通知》,1966年9月10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4-2018-52。
    [40]教育部:《关于农村冬学、民校大学毛主席著作的通知》,1966年11月3日,山西省档案馆藏,C55-1018-32。
    [41]《人民日报》
    [42]《红旗》杂志
    [43]山西省阳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阳城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年。
    [44]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深圳: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2001年。
    [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年。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年。
    [47]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
    [48]陈永贵讲,中共山西省委农村政治部编:《大寨的劳动管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6年。
    [49]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0]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51]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52]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3]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54]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5]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56]肖唐镖,李昌金:《中国乡村报告:政府治理行为与乡村建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
    [57]薛毅编:《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58]应星:《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的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59]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893~1976》(全6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60]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61]张思:《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62]张思等著:《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63]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64]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65]张晓山,李周主编:《新中国农村60年的发展与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6]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67]周大鸣:《凤凰村的变迁——〈华南的乡村生活〉追踪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8]郑谦等著:《毛泽东时代的中国(1949—1976)》(1-3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
    [69](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许明龙,马胜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70](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71](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张云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72](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73](英)A. 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结构与功能》(英汉对照本),丁国勇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74](英)保尔·汤普森:《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75](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76](英)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王建民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77](美)陈佩华,赵文词,安戈:《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毛邓体制下的陈村》,孙万国,杨敏如,韩建中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
    [78](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79](美)大卫·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龚建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80](英)E.霍布斯鲍姆,T.兰杰主编:《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
    [81]费孝通:《江村经济》,戴可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82](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83](英)菲利普·史密斯:《文化理论:导论》,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84](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85](美)格尔兹:《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86](英)格雷:《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许梦云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87](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88](美)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素兰,纳日碧力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89](日)韩敏:《回应革命与改革:皖北李村的社会变迁与延续》,陆益龙,徐新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90](德)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原文是德文,俄文根据1869年第2版译出,并与1852年和1885年版本校对过),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91](美)克利福德,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92](美)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
    [93](美)鲁宾(Ruin, H. J.),鲁宾(Ruin, I. S.):《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
    [94](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张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95](挪威)托马斯·许兰德埃·埃里克森:《小地方,大议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董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96](瑞士)雅各布·坦纳:《历史人类学导论》,白锡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97](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98](美)约翰·弗洛尔,帕米拉·利奥纳:《中国乡村的文化生活:以川主庙为例》,载张敏杰主编:《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西方学者看中国》,刘志慧,陈永革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99](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晓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100]陈春声,陈树良:《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101]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读书》2006年第9期。
    [102]曹树基:《国家形象的塑造——以1950年代的国家话语为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3期。
    [103]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104]费孝通:《回眸七十年》,《读书》2003年第5期。
    [105]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学术研究》2003年第7期。
    [106]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
    [107]费孝通:《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过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
    [108]甘阳:《新时代的“通三统”——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的复兴》,《书城》2005年第7期。
    [109]甘阳:《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读书》2007年第6期。
    [110]葛兆光:《文化史:在体验与实证之间》,《读书》1993年第9期。
    [111]葛兆光,杨念群,徐杰舜,范可:《研究范式与学科意识的自觉》,《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
    [112]郭于华:《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13]郭德宏:《论民众史观》,《史学月刊》2009年第11期。
    [114]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15]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16]黄宗智:《走出二元对立的语境》,《中国改革》2005年第1期。
    [117]黄宗智:《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读书》2005年第2期。
    [118]黄宗智:《连接经验与理论:建立中国的现代学术》,《开放时代》2007年第4期。
    [119]黄勇:《理解他者:戴维森的“第一人称的权威”》,《哲学分析》2010年第3期。
    [120]胡英泽:《集体化时代农村档案与当代中国史研究——侧重于资料运用的探讨》,《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期。
    [121]李金铮:《向“新革命史”转型:中共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突破》,《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期。
    [122]李金铮:《问题意识: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解释》,《晋阳学刊》2011年第1期。
    [123]李德瑞:《中国乡村研究:如何“理解中国”,怎样“创造性转化”》,《开放时代》2009年第9期。
    [124]李文,林柏:《新中国60年历史学术研讨会综述》,《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5期。
    [125]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26]刘象愚:《文化观念的演化》,《学术界》2006年第3期。
    [127]刘小枫,曹锦清等:《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开放时代》2007年第1期。
    [128]卢晖临:《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关于房屋的故事》,《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
    [129]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30]吕德文:《村庄传统: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一个视角》,《人文杂志》2008年第1期。
    [131]孙庆忠:《海外人类学的乡土中国研究》,《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132]石汉:《反思窥视法——中国乡村民族志中的乡村中心主义与尴尬》,《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
    [133]宋学勤:《跨学科研究与当代中国史学科发展的前景》,《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2期。
    [134]田居俭:《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135]谭同学:《“革命”话语竞争与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以湘东南桥村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
    [136]王铭铭:《文化变迁与现代性的思考》,《民俗研究》1998年第1期。
    [137]王绍光,潘毅等:《共和国六十年:回顾与展望》,《开放时代》2008年第1期。
    [138]王绍光:《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六十年》,《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39]王学典:《当代史研究的开展刻不容缓》,《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140]王秀华,赵东立:《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新道德——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6期。
    [141]王秀华:《毛泽东对中国德治传统的继承与超越》,《现代哲学》2006年第3期。
    [142]魏沂:《中国新德治论析——改革前中国道德化政治的历史反思》,《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2期。
    [143]吴家虎:《现代性的冲击与乡村文化的前途——读〈回应革命与改革〉》,《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
    [144]吴家虎:《文献与田野的融合:历史人类学与当代中国乡村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
    [145]行龙:《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46]行龙,马维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集体化时代农村基层档案”述略》,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5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147]行龙:《“自下而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社会史视角》,《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
    [148]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
    [149]徐勇:《现代化中的乡土重建——毛泽东、梁漱溟、费孝通的探索及其比较》,《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150]应星:《“宗派斗争”激流下的新德治——西南一个山村土改时期的故事》,《司法》2009年第4辑。
    [151]姚力:《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期。
    [152]张乐天:《村队场景:革命表象下演绎的传统——以70年代浙北联民村为例》,载周晓虹主编:《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53]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54]赵旭东:《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55]赵旭东:《从“问题中国”到“理解中国”——作为西方他者的中国乡村研究及其创造性转化》,《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56]张乐天:《国家话语的接受与消解——公社视野中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
    [157]张思:《国家渗透与乡村过滤:昌黎县侯家营文书所见》,《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158]张荣华:《文化史研究中的大、小传统关系论》,《复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
    [159]张仲民:《新文化史与中国研究》,《复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160]张小军:《历史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兼论被史学“抢注”的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第1期。
    [161]张俊峰:《文本的历史:集体化时代山西社队文书档案的形成、特征及意义》,《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2期。
    [162]张海超,刘永清:《论历史民族志的书写》,《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63]朱云汉,温铁军等:《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读书》2009年第9期。
    [164]庄孔韶(主笔),徐杰舜,杜靖,石峰:《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165]郑萍:《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读书》2005年第7期。
    [166]Anita Chan, Richard Madsen, and Jonathan Unger. Chen Village under Mao and Deng.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167]Dittmer, Lowell. China’s Continuous Revolution: the Post-liberation Epoch,1949-1981.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168]Geertz, C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Books,1973.
    [169]Hinton, William. China’s Continuing Revolution. London: China Policy Study Group,1969.
    [170]Haviland, William A. Cultural Anthropology,10th ed. Fort Worth: Harcourt College,2002.
    [171]Jan Myrdal, Gun Kessle. China: the Revolution Continued. Trans. Paul Britten Austin.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70.
    [172]Karnow, Stanley. Mao and China: from Revolution to Revolution. New York: VikingPress,1972.
    [173]Meisner, Maurice J. Mao’s China: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New York: theFree Press,1977.
    [174]Madsen, Richard. 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84.
    [175]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John K. Fairbank,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1: the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1949-1965,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ume1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76]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John K. Fairbank,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2:Revolutions with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1966-1982,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China, volume1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177]Starr, John Bryan. Continuing the Revolutio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Mao.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
    [178]Schram, Stuart R.“‘Economics in Command?’ Ideology and Policy since the ThirdPlenum,1978-1984”, The China Quarterly, No.99, Sep.,1984.
    [179]Siu, Helen F.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180]Sulamith Heins Potter and Jack M. Potter: China's Peasants: the Anthropology of aRevol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