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复音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以现代汉语释义、举例的字典。当时没有一本规范的现代汉语辞书,《新华字典》除了担当字典的重要作用,还兼顾词典的功能。魏建功先生制定的“以音统字、以字统义、以义统词”的编纂总体例,体现在《新华字典》复音词的处理方面有不少独到之处。
     本论文以《新华字典》第10版为基础,综合考察了从1953年首版到最新2011年第11版之间的13个版本的复音词编纂情况。论文采取共时与历时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词典学、词汇学、认知学等理论,对《新华字典》显性和隐性复音词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填补了《新华字典》复音词编纂方法研究的空白,为小型汉语字典的研究和编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推动现代汉语字典的研究。
     论文分析了显性复音词的收录、立目出条(词形)、释义、例证、注音、互见等方面的编纂情况;详细考察了多种隐性复音词的表现形式,包括标注“(叠)”的重叠式复音词、标注“(-子)(-儿)(-头)”词尾的附加式复音词、标注“○连”的系连式同义并列复音词、括注式释义的例证复音词、释义中带被释字的复音词和同物异名复音词等形式,分析各种隐性复音词的编纂特点。此外,论文对比了以《新华字典》为代表的字典收录复音词的情况与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代表的词典处理多字条目的情况,分析二者的异同。基于详尽的文本数据分析,论文总结了《新华字典》不同于词典的复音词编纂的特点:(1)显性复音词的收录特点体现了“以义统词”的编纂原则;(2)显性复音词的立目特点体现了编纂体例的系统性;(3)复音词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4)利用字典的注释符号体现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构词法;(5)释文中隐性复音词的表现形式兼具多种实用功能。这些特点对现代汉语字典中复音词编纂具有启示借鉴意义和实践探索价值。
     本论文具有视角新、观点新、语料丰富、实践性强的特点。(1)通过对《新华字典》中多种表现形式的复音词的多角度分析,归纳出字典收词的编纂特点,具有一定的探索创新意义。(2)提出全新观点,指出《新华字典》的复音词除了标准的、用方括号“[]”立目的显性表现形式外,还有标注“(叠)”的重叠式复音词、标注“(-子)(-儿)(-头)”的附加式复音词、标注“○连”的系连式同义并列复音词、括注式释义的例证复音词、释义中的带被释字的复音词和释义中的同物异名复音词等六种特殊的隐性表现形式。(3)立足《新华字典》复音词的分析,对多个版本的文本内容进行计算机数字化处理,主要将13个版本的显性复音词,以及1953年、2004年、2011年等版本的隐性复音词材料整理为语料。在选取丰富扎实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出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字典复音词编纂特点。
The Xinhua Dictionary is the first Chinese characters’ dictionary after the founding of P. R.China, which uses modern Chinese for definitions and giving examples. Since there was nodictionary for standard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at that time, The Xinhua Dictionary served as adictionary for not only the Chinese characters but also the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and playedan important role in nationwide education. As Mr. Wei Jiangong put it in the general compilingguideline,“the characters go with sound, the meaning goes with characters, and the words go withthe meaning” The Xinhua Dictionary made a unique success by the processing of multisyllabicwords.
     This study i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n multisyllabic words in the13versions of TheXinhua dictionary from the first edition in1953to the latest edition in2011. Both explicit andimplicit multisyllabic words in The Xinhua Dictionary were examined synchronically anddiachronicall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lexicography, lexic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Athorough study on the multisyllabic words in The Xinhua Dictionary sheds lights on compiling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for Chinese characters’ dictionaries in particular and is thus a promotionof the study for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 dictionaries in general.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aspects of the compilation for the explicit multisyllabic words in TheXinhua Dictionary, namely the selection of entries, the formation of entries (morphology),definition, giving examples, pronunciation, and cross-reference. Also,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compilation for the implicit multisyllabic words, including the reduplicated words marked by themarker “(叠)”, compound words with suffix markers “(-子)(-儿)(-头)”, the serial compoundwords labeled by "○连", the exemplar multisyllabic words with the notation of parenthesisinterpretation, the multisyllabic words composed by the entry character(s) in the interpretation,and the special synonym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mad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mpilation forthe multisyllabic words in the dictionaries for Chinese characters such as The Xinhua Dictionaryand in the dictionaries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 such as the prestigious The Modern ChineseDictiona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ilation of the multisyllabic words in The XinhuaDictionary differs from in The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namely the ways of entire compilingstructure are different. In The Xinhua Dictionary, a more flexible and thus diversified way wasadopted for the labeling and annotation of (especially) the implicit multisyllabic words.
     This study concluded with a number of new ideas and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basis of acomprehensive corpus on the13versions of The Xinhua Dictionary, which are both of theoreticalinterest for dictionary studies and of practical interest for dictionary compilations, especially thecompilation of compact dictionaries for Chinese characters.
引文
①新华辞书社编:《新华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
    ②刘庆隆:《〈新华字典〉出版三十年》,《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02~412页。
    ①叶圣陶:《〈北游日记〉乙钞》,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第2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②古鑫:《〈新华字典〉的版本源流》,《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①新华辞书社编:《新华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
    ①新华辞书社编:《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②新华辞书社编:前引书。
    ③新华辞书社编:前引书。
    ④新华辞书社编:《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①程荣:《语文辞书修订工作的基本特点——从〈新华字典〉的多次修订想到的》,《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
    ②周祖谟:《“伍记”与〈新华字典〉》,《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5页。
    ①魏建功:《对1976年修订〈新华字典〉方案(草案)的意见》,《魏建功文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73页。
    ②魏建功:前引书,第677页。
    ③王化鹏:《论现代汉语词的双音节化及其发展规律》,《北方论丛》2000年第06期。
    ①人民网,“晒工资”“考试门”走进第十一版《新华字典》,http://media.people.com.cn/GB/15096125.html,2011年7月7日。
    ②陆尔奎:《〈辞源〉说略》,《辞源(上册)》,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亦刊载于《东方杂志》1915年12卷4期)。
    ③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8页。
    ④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58年版,2002年重印本,第131页。
    ⑤张玉书等编:前引书,第1022页。
    ①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15年版,1978年重印本,丑集第47页。
    ②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前引书,丑集第162页。
    ③魏建功:《编辑字典计划》,《魏建功文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03~409页。
    ④魏建功:《对1976年修订〈新华字典〉方案(草案)的意见》,《魏建功文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76页。
    ①赵振铎:《字典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①新华辞书社编:《新华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
    ①魏建功:《对1976年修订〈新华字典〉方案(草案)的意见》,《魏建功文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76页。
    ②刘庆隆:《现代汉语词典的收词》,《辞书编纂工艺导论》,崇文书局2008年版,第71页。
    ③刘庆隆:前引书。
    ①魏建功:《编辑字典计划》,《魏建功文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06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5页。
    ①周荐:《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划分刍议》,《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②郑林曦:《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增订本),语文出版社1987年版。
    ③《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课题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①黎锦熙:《〈国语辞典〉原序》,《国语辞典》(影印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年版。
    ①新华辞书社编:《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①唐尚斌:《辞书参见系统的设计和运用》,《辞书编纂经验荟萃》,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3~294页。
    ②唐尚斌:前引书,第295页。
    ③唐尚斌:前引书,第296页。
    ①唐尚斌:《辞书参见系统的设计和运用》,《辞书编纂经验荟萃》,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5页。
    ①胡明扬、谢自立、梁式中等编:《词典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4页。
    ②胡明扬、谢自立、梁式中等编:前引书。
    ③[捷克]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主编:《词典学概论》,林书武、宁榘、冯加方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45页。
    ④周祖谟:《“伍记”与〈新华字典〉》,《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6~97页。
    ①应雨田:《比喻义及其释义》,《辞书研究》1992年第4期。
    ①应雨田:《比喻型词语的类型及释义》,《中国语文》1993年第4期。
    ②张履祥:《试论语文词典中的比喻义》,《辞书研究》1982年第3期。
    ①《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第14页。
    ②邹玉华、刘哲:《关于现代汉语词的基本义与引申义的两个问题》,《昌淮师专学报》1999年第18卷第1期。
    ①《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第14页。
    ②肖懋燕:《新华字典》的转义,《辞书研究》1984年第5期。
    ③肖懋燕:《新华字典》的转义,《辞书研究》1984年第5期。
    ④周祖谟:《“伍记”与〈新华字典〉》,《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96~97页。
    ①曹炜:《现代汉语方言词基本特征略述》,《语文建设通讯》2003年第75期。
    ②曹炜:前引书。
    ①万艺玲:《〈新华字典〉实词释义研究》,《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一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65~66页
    ②符淮青:《词的释义方式》,《辞书研究》1980年第2期。
    ①万艺玲:《〈新华字典〉实词释义研究》,《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一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77~79页。
    ①[捷克]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主编:《词典学概论》,林书武、宁榘、冯加方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37页。
    ②周祖谟:《“伍记”与〈新华字典〉》,《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6~97页。
    ①段晓平:《〈现汉〉例证的搭配关系问题》,《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
    ①杨景廉、王嘉明:《语文词典的插图》,《辞书研究》1983年第4期。
    ②胡明扬、谢自立、梁式中等编:《词典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1页。
    ③[捷克]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编:《词典学概论》,林书武、宁榘、冯加方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50页。
    ①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9页。
    ②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02页。
    ③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
    ④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27~28页。
    ①许彦霞:《〈现代汉语词典〉AA重叠式研究》,《现代语文》2006第8期。
    ①杨振兰:《现代汉语AA式叠音词、重叠词对比研究》,《齐鲁学刊》2003年第4期。
    ①任远:《略论现代字典与词典的区别》,《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①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词尾”条的释义。
    ③吕叔湘:《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99年重印版。
    ①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亦收入《朱德熙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
    ②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4页。
    ③王力:《汉语史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91~292页。
    ④王力:前引书,第294~297页。
    ⑤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5页。
    ⑥王力:《汉语史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99页。
    ①程荣:《字典编纂中同义字词系连法的巧妙运用》,《辞书研究》2003年第4期。
    ①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6页。
    ②徐流:《论同义复词》,《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4期。
    ①徐流、石美珊:《同义复词的收、释刍议》,《辞书研究》1993年第5期。
    ②张世禄:《“同义为训”与“同义并列复音词”的产生》,《扬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
    ①朱城:《“同义连用”浅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总第16期)。
    ②徐流:《论同义复词》,《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4期。
    ①郑林曦:《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增订本),语文出版社1987年版。
    ②《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课题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①徐杲:《“词的比喻义”辨正——兼与〈新华字典〉修订者商榷》,《辞书研究》2003年第1期。
    ①万艺玲:《〈新华字典〉实词释义研究》,《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一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64页。
    ①赵群、罗炜东:《关注词汇的核心义项——多义词习得的有效途径》,《外语教学》2006年第6期。
    ①万艺玲:《〈新华字典〉实词释义研究》,《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一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66~68页。
    ①高兴:《漫谈辞书对同物异名词目的处理》,《辞书研究》1989年第5期。
    ①池昌海:《五十年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4月第28卷第2期。
    ①《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课题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①张弓:《现代汉语同义词的几个问题》,《河北大学学报》1964年第5期。
    ①张弓:《现代汉语同义词的几个问题》,《河北大学学报》1964年第5期。
    ①鲍克怡:《简介〈新华字典〉》,《语文建设》1984年第1期。
    ①常丽芳:《〈新华字典〉:小字典映射大时代》,《人民日报》2011年8月5日。
    [捷克]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主编:《词典学概论》,林书武、宁榘、冯加方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版。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课题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鲍克怡:《简介〈新华字典〉》,《语文建设》1984年第1期。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曹炜:《现代汉语方言词基本特征略述》,《语文建设通讯》2003年第75期。
    常丽芳:《〈新华字典〉:小字典映射大时代》,《人民日报》2011年8月5日。
    陈炳迢:《辞书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陈原:《辞书和信息》,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程荣:《〈新华字典〉的编纂和修订》,新闻出版总署辞书班讲课稿,2006年第1期–2010年第5期。
    程荣:《语文辞书修订工作的基本特点——从〈新华字典〉的多次修订想到的》,《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
    程荣:《字·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程荣:《字典编纂中同义字词系连法的巧妙运用——谈〈新华字典〉的连○》,《辞书研究》,2003年第4期。
    池昌海:《五十年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4月第28卷第2期。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段晓平:《〈现汉〉例证的搭配关系问题》,《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
    符淮青:《词的释义方式》,《辞书研究》1980年第2期。
    符淮青:《词义的分析与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高兴:《漫谈辞书对同物异名词目的处理》,《辞书研究》1989年第5期。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古鑫:《〈新华字典〉的版本源流》,《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郭良夫:《字典词典编写问题》,《语文研究》1984年第2期。
    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胡明扬、谢自立、梁式中、郭成韬、李大忠编:《词典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黄建华:《词典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杰弗里·利奇著:《语义学》,李瑞华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金欣欣:《略论〈新华字典〉的规范性》,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6期
    金欣欣:《谈〈新华字典〉中的复音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3期。
    黎锦熙:《〈国语辞典〉原序》,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李尔钢:《现代辞典学导论》,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
    刘庆隆:《〈新华字典〉出版三十年》,《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
    刘庆隆:《辞书编纂工艺导论》,崇文书局2008年版。
    刘庆隆:《现代汉语词典的收词》,《辞书编纂工艺导论》,崇文书局2008年版。
    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陆尔奎:《〈辞源〉说略》,《辞源(上册)》,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吕叔湘:《吕叔湘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吕叔湘:《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人民网:“晒工资”“考试门”走进第十一版《新华字典》,http://media.people.com.cn/GB/15096125.html,2011年7月7日。
    任远:《略论现代字典与词典的区别》,《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石安石:《语义研究》,语文出版社1994年版。
    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孙常叙:《汉语词汇》,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唐尚斌,《辞书参见系统的设计和运用》,《辞书编纂经验荟萃》,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万艺玲:《〈新华字典〉实词释义研究》,《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一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
    王化鹏:《论现代汉语词的双音节化及其发展规律》,《北方论丛》2000年第06期。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
    王力:《汉语史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王力:《王力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魏建功:《编辑字典计划》,《魏建功文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魏建功:《对1976年修订〈新华字典〉方案(草案)的意见》,《魏建功文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肖懋燕:《新华字典》的转义,《辞书研究》1984年第5期。
    熊效孟:《〈新华字典〉编写上的几个特色》,《辞书研究》1981年第1期。
    徐杲:《“词的比喻义”辨正——兼与〈新华字典〉修订者商榷》,《辞书研究》2003年第1期。
    徐烈炯:《语义学》,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徐流、石美珊:《同义复词的收、释刍议》,《辞书研究》1993年第5期。
    徐流:《论同义复词》,《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4期。
    许彦霞:《现代汉语词典》AA重叠式研究,《现代语文》2006第8期。
    颜景孝:《谈谈〈新华字典〉的编纂特点》,《辞书研究》1984年第1期。
    杨景廉、王嘉明:《语文词典的插图》,《辞书研究》1983年第4期。
    杨振兰:《现代汉语AA式叠音词、重叠词对比研究》,《齐鲁学刊》2003年第4期。
    叶圣陶:《〈北游日记〉乙钞》。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第2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应雨田:《比喻型词语的类型及释义》,《中国语文》1993年第4期。
    应雨田:《比喻义及其释义》,《辞书研究》1992年第4期。
    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张弓:《现代汉语同义词的几个问题》,《河北大学学报》1964年第5期。
    张履祥:《试论语文词典中的比喻义》,《辞书研究》1982年第3期。
    张世禄:《“同义为训”与“同义并列复音词”的产生》,《扬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赵群、罗炜东:《关注词汇的核心义项——多义词习得的有效途径》,《外语教学》2006年第6期。
    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赵振铎:《字典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郑林曦:《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增订本),语文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周荐:《词汇学词典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周荐:《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划分刍议》,《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周祖谟:《“伍记”与〈新华字典〉》,《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
    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周祖谟:《略论近三十年来中国语文词典编纂法的发展》,《辞书研究》1982年第9期。
    朱城:《“同义连用”浅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总第16期)。
    朱德熙,《汉语》,载《朱德熙文集》第3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1年。收入《朱德熙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邹玉华、刘哲:《关于现代汉语词的基本义与引申义的两个问题,《昌淮师专学报》1999年第18卷第1期。
    [英]Hornby, A.S.原著:《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王玉章译,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学文化字典》,商务印书馆1952年版。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陆尔奎:《〈辞源〉说略》,《辞源(上册)》,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15年版,1978年重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新华辞书社编:《新华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
    新华辞书社编:《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新华辞书社编:《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新华辞书社编:《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新华辞书社编:《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58年版,2002年重印本。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国语辞典》(影印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年版。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同音字典》,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