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心理教育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В.А.Сухомлиский,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以其卓越的教育实践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赢得了崇高的信誉,被认为是“教育界超群绝伦的人”,“教育思想的泰斗”。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活动被认为是一项长达三十年的“教育实验”;其著作被认为是“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其教育思想被认为是“活的教育学”。自从他1970年去世以来,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他的教育著作进行了翻译、评论,但对他的心理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本文是第一次,也是一次尝试。本文旨在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来看他的教育思想,更多地揭示他教育思想中以心育人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理教育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本文挖掘、整理和论述了其中的重要部分,包括学习心理指导、智力训练、情感教育、自我意识教育、意志的培养、人际关系指导和性心理指导七个部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心理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不仅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构建完整的心理教育体系,而且特别突出思维训练、情感教育以及爱情教育三方面的内容。二、不仅有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而且注意通过大自然、课外阅读、劳动等多种渠道拓宽心理教育的实施途径。三、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而且特别关注教师和家长心理素质的培养。虽然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理教育思想形成于几十年前,但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В.А.Сухомлиский(1918—1970) is an great education theoretician and education action man of Former Soviet Union . Because of his remarkable education practice and outstanding education thought, he won the high reputation .He is considered“the extraordinary man in educational circles”,“the leading authority of education thought”. His education activity is deemed a three decade’s“education experiment”. His writings are hold of“the encyclopedia of school live”. His education thought is considered“live pedagogy”. Since he died in 1970, many scholars translated and commented on his education writings from the pedagogy’s angle. This article firstly tries to study hi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hought systematically, for the purpose of announcing the spirit of nurturing students by the heart. The content ofВ.А.Сухомлиский'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hought is extremely rich. The article elaborates seven important parts, including the study psychology instruction, the intelligence training, the emotion education, the self-awareness education, the will rais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struction and the natural psychology instruct .Thes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s thought have the bright characterizations, mainly displaying in: First, not only emphasized comprehensively raise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constructs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completely, specially emphasized the thought training, the emotion education as well as love educate three aspects. Second, not only has the special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ut also has many other kinds of ways to open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nature, the outside reading, the work and so on. Third,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reover pays attention to the teacher and the guardian psychological quality specially. AlthoughВ.А.Сухомлиский’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hought forms in several dozens of years ago, but it still has important inspire function to our today’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work.
引文
① 李克军.简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潮.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2)
    ② 蒋骥,荣年.全面与和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培养目标简述.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4,(4)
    ③ 余德元.谈苏霍姆林斯基的“三个发展”.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 增刊
    ① 刘济良,杜静.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的精神世界”.天中学刊,2000,(4)
    ② 师远贤.苏霍姆林斯基“精神生活”教育思想探析.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③ 陈新宇.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在当代德育中的价值.《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3)
    ④ 肖浩.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探索》,2005,(3)
    ⑤ 檀传宝.政治信仰与道德素养培育有效性的探索——杜威与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几点共性.上海高教研究,1998,(9)
    ⑥ 续润华.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的自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0,(4)檀传宝.政治信仰与道德素养培育有效性的探索——杜威与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几点共性.上海高教研究,1998,(9)
    ⑦ 邹速聪.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思想.教育科学研究,1990,(4)
    ⑧ 刘晓东.苏霍姆林斯基的“思维课”及其哲学启蒙意义.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
    ⑨ 张雯.敞开知识和心灵之窗——苏霍姆林斯基论阅读教学.山东教育,1999,(10)
    ① 欧晓霞,徐虹.苏霍姆林斯基智育观浅析.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6)
    ② 李月英.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实践.中国教育学刊,2001,(5)
    ③ 范树成.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及其对策.外国教育研究,1995,(3)
    ④ 田景正.苏霍姆林斯基转变差生的理论.中国教育学刊,2000,(2)
    ⑤ 徐家杰.苏霍姆林斯基体育思想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5,(4)
    ⑥ 陈望衡.论苏霍姆林斯基的美育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⑦ 陈大超.论劳动的审美价值和美育功效——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侧面剖析.教育科学研究,1986,(1)
    ⑧ 刘鸿麻.略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美育思想.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⑨ 杜莹君.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河北大学学报,1994,(3)
    ⑩ 张乐天.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观述说.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2 期合刊
    ① 王富平.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思想.比较教育研究,1989,(2)
    ② 胡继渊,陈文彬,沈正元.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探析.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2)
    ③ 王富平.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思想.比较教育研究,1989,(2)
    ④ 周金林.苏霍姆林斯基论情感的培养.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6)
    ⑤ 郭戈.浅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⑥ 刘晓东.生成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创造.教育导刊,2005,(2)
    ⑦ 安君富.苏霍姆林斯基的“集体”建设观.外国教育研究,1995,(2)
    ① 陈铭.苏霍姆林斯基管理学校工作的经验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1995,(3)
    ② 谭慧英.苏霍姆林斯基情感管理艺术分析及其启示.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1)
    ③ 姚庆,施培智.苏霍姆林斯基的生本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05,(2)
    ④ 肖甦.苏霍姆林斯基论学校管理及教师素质.比较教育研究,1998,(6)
    ⑤ 李保强.苏霍姆林斯基论校长素质及其现实价值.齐鲁学刊,2001(4)
    ⑥ 段鸿.多彩的活动、多元的评价、幸福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促进学生幸福发展之策略探微.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0)
    ⑦ 黄圣周.教育理论和实践最主要的交接点——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热爱和研究儿童.咸宁师专学报,2001,(4)
    ⑧ 张道祥.论教师的爱——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师爱说开去.滨州师专学报,1997(3)
    ⑨ 姚建元.苏霍姆林斯基教师教育素养思想探究.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① 吴义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研究思想.外国教育研究,2003,(8)
    ② 王义高.突破传统造就高素质人材——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谈素质教育. 比较教育研究,1998,(6)
    ③ 王鼎宏.借鉴苏氏教育理论,探讨实施素质教育.比较教育研究,1999,(2)
    ④ 张金泉.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寻找学生的机灵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机灵点”的经验及其启示.基础教育研究,2002,(10)
    ⑤ 孙大君.手脑结合:新课程的选择与期待——苏霍姆林斯基手脑结合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3,(3)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535 页
    ①《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版 第 20 卷 第 255 页
    ② 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205 页
    ① [苏] H·A·康斯坦丁诺夫等编 吴式颖 周蕖 朱宏 译《苏联教育史》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6 年版 第 111 页
    ② 沈贵鹏.西方心理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3)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224 页
    ① 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版 第 40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4 卷 第 338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5 卷 第 1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610 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610 页
    ④《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610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610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610 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602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4 卷 第 809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4 卷 第 591 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605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142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 卷 第 267 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 卷 第 267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638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161 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641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601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658 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659 页
    ④《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659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42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231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569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604 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572 页
    ④《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664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4 卷 第 138 页
    ② 卢家楣 《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155 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167 页
    ④《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4 卷 第 80 页
    ⑤《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 卷 第 642 页
    ⑥《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4 卷 第 393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830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825 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4 卷 第 24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821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187 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722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599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715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 卷 第 605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754 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754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4 卷 第 8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5 卷 第 332 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603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4 卷 第 20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352 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635 页
    ④《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43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134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4 卷 第 21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237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 卷 第 648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427 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 卷 第 809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642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4 卷 第 632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12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5 卷 第 497 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413 页
    ④ 张焕庭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 377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4 卷 第 40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 卷 第 810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226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 卷 第 290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 卷 第 534 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5 卷 第 121 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 卷 第 493 页
    ③ 陈家麟 《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325 页
    ① 苏霍姆林斯基著 世敏 寒微译 《爱情的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1 页
    ① 苏霍姆林斯基著 世敏 寒微译 《爱情的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3 页
    ② 苏霍姆林斯基著 世敏 寒微译 《爱情的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8 页
    ③ 苏霍姆林斯基著 世敏 寒微译 《爱情的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6 页
    ① 胡继渊,陈文彬,沈正元.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探析.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2)
    ① 王涵 《名人名言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123 页
    ① 江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2)
    1、蔡汀 王义高 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 年 7 月第 1 版
    3、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班华主编 《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 年初版
    6、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1998 年版
    7、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8、刘华山主编 《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9、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0、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11、马忠虎编著《家校合作》(第 2 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2、刘旭东 张宁娟 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年版
    13、吴沁 《学习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4、胡向荣 《师爱论》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5、藤大春主编 《外国教育通史》(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16、王天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17、王义高译《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论智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18、[苏]索洛韦伊奇编 陈菌梅等译《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 1984 年版
    19、[苏]M·N·穆欣编 《智育的奥秘——苏霍姆林斯基论智育》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20、毕淑芝 唐其慈 王义高等编著 《当代苏联教育家的思想:苏霍姆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理论》1990 年版
    21、李范编《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22、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23、[苏] H·A·康斯坦丁诺夫等编 吴式颖 周蕖 朱宏 译《苏联教育史》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6 年版
    1、黄蓉生.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及其德育意义.洛阳师专学报,1999,(6)
    2、陈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9,(2)
    3、陆佑清.关于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表现问题的分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
    4、沈嘉祺.论情感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1,(4)
    5、黄福生.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思想论析.煤炭高等教育,1999.,(3)
    6、范丽萍.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思想浅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1)
    7、魏彦红.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观及对性教育的启示.衡水师专学报,2001,(4)
    8、傅荣.苏霍姆林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江西教育,1989,(11)
    9、宁冠群.构筑起学生精神生活的大厦——苏霍姆林斯基论课外阅读及其指导.江西教育科研,1994,(1)
    10、朱永新,丁林兴.苏霍姆林斯基与“书香校园”建设研究.集美大学学报,2005,(3)
    11、胡树鲜.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性学习”.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3)
    12、左小文.试论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性学习法.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4)
    13、鲁保华.论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14、张桂霞.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发展”思想与创造型教育.洛阳大学学报,2000,(3)
    15、刘小天.苏霍姆林斯基论学业不良的预防.基础教育参考,2005,(2)
    16、刘小天,张书霞.苏霍姆林斯基克服学生厌学情绪的经验及启示.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7、刘建刚.提高体制是学习困难生解困的主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困难生的教育思想.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4)
    18、李允.苏霍姆林斯基减轻学生负担思想及启示.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1)
    19、钱同舟.苏霍姆林斯基的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思想及其启示.教育与职业,2005,(16)
    20、雍少宏.试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思想.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21、黄圣周.教育理论和实践最主要的交接点——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热爱和研究儿童.咸宁师专学报,2001,(4)
    22、吴华钿.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的心理疾病及其防治.外国教育研究,2002,(10)
    23、黎鹤龄.解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2)
    24、胡继渊,沈正元.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开发非智力因素教育思想的浅析和借鉴.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1)
    25、王义高.突破传统造就高素质人材——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谈素质教育. 比较教育研究,1998,(6)
    26、卢国才,吴喜云.谈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之一.益阳师专学报,1996,(2)
    27、李重阳试析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工作模式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28、贾香花,郭文武.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的自我教育.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1,(4)
    29、张春萍.开垦蓝天——读苏霍姆林斯基《论智育》.河南教育,2001,(10)
    30、张广英.苏霍姆林斯基减负理论的启示.山东教育,2001,(11)
    31、高文.乌克兰教育改革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外国教育资料,1997,(1)
    32、韩和鸣.苏霍姆林斯基课外阅读思想的几个主要观点及启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