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与满足”的新浪微博用户调查与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对微博概念、特征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新浪微博为例,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新浪微博用户的构成、特征、使用行为和使用动机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考察新浪微博用户的使用与满足情况,从而指出新浪微博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微博运营商提供相应的数据和结论,从而为微博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更加贴心的服务,从大处着眼,更有利于微博在中国的良性发展。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microblog,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and description made a comb, and from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point of view, to Sina microblog, for example, users of Sina microblog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usage behavior and the use of motivation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visit Sina microblog users to use and to meet the situation, so that Sina microblog to meet users'demand problems, and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propos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microblog operators corresponding data And conclusions, so as to provide more convenient microblog, and more attentive service, from the big picture, and more conducive to microblog sound development in China.
引文
①《Twitter与新浪微博的数字游戏》,《新知客》,2010.10。
    ②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①《微博预测》,青年记者,2009午11月。
    ②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试论微博的中国本土化发展战略》,当代传播,2010年第2期。
    ①来自互联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AE%E5%8D%9A②来自互联网http://baike.baidu.com/view/1259292.htm
    ③张世福,《去中心化跨平台个人社区——访新浪微博公关负责人纪芸》,《网络传播》,2010年5月8
    ①刘晖,《Twitter:为博客时代的到来》,《传媒》,2009年10月。
    ①资料来源: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1月。
    ②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传媒》,2009年10月。
    ③李华、赵文伟,《图书馆的下一个网络新贵工具》,《图书与情报》,2009年第四期。
    ①来自互联网http://baike.baidu.com/view/2410.htm
    ②张世福,《去中心化跨平台个人社区——访新浪微博公关负责人纪芸》,《网络传播》,2010年5月8。
    ①刘兴亮,《微博营销的婴儿时期》,《出版营销》,2010年5月。
    ①魏娜,《从博客看女性话语权的嬗变》,《新闻世界》,2010年第二期
    ①《“微博客”时代降临》,《中国信息化》,2008年5月。
    ①何瑶、陈晓芝,《从受众视角解读微博现象》,《网络传播》,2010年10月。
    ①张世福,《碎片化倾诉与沟通的新空间》,《网络传播》,2010年第5期。
    ①徐卓,《微博客的传播优势及发展前景探析》,《今传媒》,2010年1月。
    ①刘兴亮,《微博营销的婴儿时期》,《出版营销》,2010年05月。
    ②许静编,《传播学概论》清华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①徐卓,《微博客的传播优势及发展前景探析》,《今传媒》,2010年01月。
    ②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爱德华·w·萨义德,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罗杰·迪金森拉马斯瓦·米哈里德拉纳斯奥尔加·林耐,单波译.受众研究读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麦奎尔,刘燕南李颖译,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受众制作内容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尼葛洛庞帝,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8]杨效宏,媒介话语:现代传播中的个体呈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9]刘向辉,互联网草根革命互联网2.0时代的成功方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0]马斯洛,许金生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2]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3]D·麦奎尔S·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2]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4]李伦,网络传播理伦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5]费德勒,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6]张品良,网络文化传播:一种后现代的状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1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8]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9]谢尔·以色列,微博力:140字推爆全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许卓,微博客的传播优势及发展前景闭[J].新闻前哨,2010(1).
    [2]刘丽清,微博虽“微”足值道尔—微博特性之浅析[J].东南传播,2009(11)
    [3]胡翼青,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3(6).
    [4]付玉辉,2007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08(1).
    [5]长歌,Twitter更好解释了新闻的未来闭[J].中国传媒科技,2009(3).
    [6]刘军,Twitter——这个距离刚刚好[J].新世纪周刊,2007(12).
    [7]沈鹏,重新点燃的Web2.0激情——Twitter类网络应用的传播形态研究[J].东南传播,2009(1)
    [8]张阳黄峻磊,浅谈“微博”的兴起与网络营销价值[J].商场现代化,2009(9).
    [9]林赛君,微博客:今天你叽歪了吗?[J].现代商业,2009(25).
    [10]曹一方,微博客风暴[J].商界,2009(6).
    [11]葛文君李丹丹,微博与传统博客的比较[J].青年记者,2010(2)
    [12]徐梅张锋朱海燕,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模式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4(3).
    [13]李丹,社交网站用户的行为和动机[J].传媒观察,2009(4).
    [14]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10).
    [15]郑钢,Twitter的尴尬[J].互联网天地,2009(2).
    [16]刘国锋,微博的两会作为及发展前景[J].中国记者,2010(4).
    [17]喻国明,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J].新闻与写作,2010(3).
    [18]刘文勇,新时代传播的宠儿——病毒式传播[J].东南传播,2007(9).
    [19]徐天颖,中国微博能走多远[J].传媒观察,2010(3).
    [20]范玉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微博”发展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0(2).
    [21]吕辛福,微博客的新闻传播特征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J].今传媒,2010(8).
    [1]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
    [2]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3]新闻记者:http://xwjz.eastday.com/eastday/xwjz/index.html
    [4]中国传媒报告:http://www.chnmedia.com/
    [5]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
    [6]新闻学研究:http://www.jour.nccu.edu.tw/mcr/
    [7]传媒博客:http://blog.chinatv-net.com/mediablog/index.html
    [8]强国论坛:http://bbs.people.com.cn/
    [9]天涯社区: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
    [10]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media.people.com.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