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1896-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直以来,观众被简单的认定为一部或另一部电影观者、一类或者另一类电影类型的爱好者、亦或是某一明星的粉丝。在中国电影界,从最初的流行杂志、报刊、书籍等纸质媒介,到如今的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电子媒介,民众、学者以及公众话语对观众的争论无处不在。但无论是1949年前将电影视作新奇玩意的热闹型观众、将电影视作认知世界工具的学习型观众,又或是将普通观众视作庸俗之辈的智识观众,亦或是在建国后成为政治宣传对象的观众、改革开放后作为电影商品消费者的观众,电影观众早现在公众舆论、研究者著作内的历史形象基本没有改变。他们一直是被动的且缺乏自律的社会群体,需要被引导、被教育。与之相对,他们作为自然人所应有的文化兴趣、理解力和信息需求却被湮没了。
     本文的写作,并非是为了重新论证观众作为自然人所应具备的主观能动性,那在人文学科有关受众接受领域的研究中已有详细的论述。但是,观众作为自然人的属性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基础,所以文中笔者十分关注观众观影习惯的演变轨迹。从最初与京戏、杂耍、曲艺等传统娱乐项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意交流、走动不受约束的观影习惯,到现代影院出现后那种“柏拉图洞穴”再演般自觉受到约束的观影习惯,观众对电影的认识随着观影习惯的变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研究时,笔者发现,现今作为争论的那些议题在历史上早已被翻来覆去地论述过,有时名目相同,有时花样繁多。笔者以为,这种轮回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公众话语建构观众、观众表达欲望的行为模式不仅会依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事件而相异,更会因为观众作为个体成长中受到像家庭、社会、民族、国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相似。
     本文的目的旨在提供一个中国电影观众的成长史,尤其是通过比较年代较早的公众舆论中有关电影观众的争鸣历史,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公众话语表达,描述中国观众如何去认识电影的过程。
For a long time, audience has been simply identified as a viewer of one or another movie, the lovers of one or another type of film, and a fan of one star. In the Chinese film industry, the argument about audience from people, scholars and the public is everywhere, from the initial popular magazines, newspapers, books and other the print media, to the electronic media like the television, the radio and the internet. However, both the merry audiences who view the film as a novelty, the audience of learning type who use the films as the tool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the intelligentsia who see the ordinary audience as the vulgar generation befor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the audiences who have been regarded as the object of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audience as consumer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historical image of the film audience which is presented in the public opinion and the researchers'work is never changed. They always have been a passive and indiscipline social group, who need to be guided and educated. In contrast, the cultural interest, understanding and information needs they should have as a natural person, has been deleted.
     This paper is not to demonstrate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the individual audience, which has been argued carefully in the reception aesthetics of the humanities. But the attributes of the audience as the natural person is the basis of the articles" discusses, so I am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trajec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audience's viewing habits. From the causal viewing habits which are initially linked with the Beijing Opera, acrobatics, folk art and other traditional entertainments, to the consciously restrained habits similar as the recapitulation of the Plato's cave after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theater, Audience's awareness of movie has undergone enormous change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viewing habits. When I was writing I found, these controversial topics has been discussed over and over again in the history, in all kinds of ways. I think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reincarnate incident is the behavioral model of public discourse construct audience and the audience express their desire is not only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social events,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audience as individuals have been similarly affected when they are growing up.by the factors as family, social, ethnic, national, cultural.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hist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Chinese film audiences, especially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how Chinese audience to get to know the film by comparing the controversy history of the movie audience in the earlier years, and by combing the public discourse expression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引文
②[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20。
    3 Sherman Kingsley, "The Penny Arcade and the Cheap Theatre", Charities and the Commons,18(June 8,1907),295-7.
    ①[英]大卫·普特南.不宣而战:好莱坞VS全世界[M].李欣,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7。
    ②观美国影戏记[J].游戏报:1897,9,74。
    ③[美]汤姆·冈宁.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J].范倍,译.电影艺术:2009,2。
    ①观美国影戏记[J].游戏报.1897,9,74。
    ②引自《兰州电影·戏曲实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①Thomas Elsaesser, Adam Barker. Early Cinema:Space,Frame,Narrative[M]. BFI Publishing:1990,167—168。
    Complete Illustrated Catalog of Moving Picture Machines (Chicago:Kleine Optical Co.,1905),206-7; Charles Musser, The Emergence of Cinema; The American Screen to 1907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116-18,122-9,183-7.
    ②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6-7。
    ③引自《我国第一座影戏院今何在?》,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编.上海电影史料[M].上海:上海市电影局,1994,5:99100。关于我国第一座影戏院,另一说法是哈尔滨考布切夫电影院,见哈尔滨市文化局主编.哈尔滨市·志·文化志[M].哈尔滨:1991。
    ④[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毛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3。
    ①[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②王定九.上海门径[M].上海:上海中央书店,1935:16。
    ③赫伯特·布卢默(Herbert Blumer,1900-1987),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定名者。他认为,大众是一种典型的由分散、匿名的个体所组成的非常庞大的集合体,对那些超出其直接经验范围或直接控制之外的事物感兴趣,并对之关注有加。与群集一样,大众没有任何组织性,也没有稳定的结构、规则和领导者。与群集不同的是,大众缺乏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行动的意愿和手段,也没有固定的场所。
    ④佛声,《卖钱的影片》,天一公司特刊第12、13期《仕林祭塔女律师》专号,1927年,载: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603。
    ①郑正秋,《我所希望于观众者》,明星公司特刊第3期《上海—妇人》号,1925年,载自: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599。
    ②凌鹤.闲谈看电影[J].通俗文化,1935(2/5)。
    ①沈雁冰.封建的小市民文艺[J].东方杂志,1933(30/3)。
    ②“而营业者……又专喜寻取奸盗邪淫之事实,以博庸众之观听”,见,,总商会电请取缔影片[J].新闻报:1923-3-18。
    ③“影片之情爱处,正为彼辈之着眼点”,引自,辽左散人.滨江尘嚣录[M].北京:新华印书馆,1929。
    ④陈荒煤.要票房价值还是要工农兵?[J].中国电影:1957,2。
    ⑤刘牛.市场意义上的电影观众[J].电影艺术,1987(11)。
    ⑥沈及明.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与电影的对策[J].当代电影,1985(2)。
    ①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两卷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②钟大丰、舒晓明.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1-83。
    ③最初于1960年11月1日至1961年12月31日在香港的《天天日报》上连载。
    ④公孙鲁.中国电影史话[M].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63(1):i-vii。
    ①张心鹃.电影与儿童教育[J].上海影坛,1943(4)。
    ①王钝根.影戏与社会小言[J].电影杂志,1924(2)
    ②刘一.关于制作国防电影[J].时代电影,1937(6)。
    ①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8):8。
    ①醉月.女明星是不是你的理想夫人?[J].上海影坛,1944(3)。
    ②慕文.假使我成大明星[J].上海影坛,1944(3)。
    ①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8):8。
    ②“徐园告白:本园于二十日起,夜至十二点钟止,内设文虎清曲童串戏法,西洋影戏,以供游人随意赏玩,向因老闸桥北一带,马路未平,阻人游兴,现已平坦,马车可直抵园门,维冀诸君踏月来游,足供清谈之兴,扬镳归去可无徒步之虞,游资仍照旧章,准廿三夜,外加烟火大戏游,资每位三角,此布。”
    ③黄德泉.电影初到上海考[J].电影艺术,2007(3)。
    ④陈世丰,《香港四十年来电影院改革》,引自,周承人.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②肖复兴.寻找福寿堂[J].北京青年报,2005-3-21。
    ③晓.北京电影事业之发达[J].电影周刊,1921-11-1(1)
    ④关于北京第一家电影院,另有一说是“大观楼”。本文取“平安”一说,因为电影院应是专门播放影片的放映场所。资料来源:http://www.bjdch.gov.cn/n5687274/n5722232/n5722373/n5722733/6678229.html
    ⑤引自《电影业进入广州》,李勤德.广州近代大事典[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
    ①常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常州市志[M].北京:中国社全科学出版社.1995。
    ②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厦门市志[M].厦门:方志出版社,1999。
    ③徐鹤苹主编、福州市文化局编.福州文化志[M].福建: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2。
    ④连良聪、曾国彬、黄和乐、廖灿国编.泉州市电影志i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
    ⑤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辽宁省志:第五卷文化志[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⑥天津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编著.天津通志,1924-2003广播电视电影志[M].天津:天津出版社,2002年。
    ①李庆跃.宁夏电影史话[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①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变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36。
    ①论洋场历年度岁情形[J].申报,1876-2-3。
    ②论上海繁华[J].申报.1874-2-14。
    ③见1896年6月29日《申报》的副刊中刊载的“徐园放映”的广告。
    ④2007年3月9日,徐凌云之孙徐希博先生口述。转引自,刘小磊.“影”的界定与电影在中国传入伊始的再考辩[J].电影艺术,2011-9-5。
    ①《图画日报》1909年8月至1910年8月,第48号,第2页。转引自,刘小磊.“影”的界定与电影在中国传入伊始的再考辨.[J].电影艺术,20119-5。
    ②《老茶馆轶事:青莲阁上雉鸡飞》,http://www.zgchawang.com/news/cyxwview-id-45824.aspx
    ③《申报》,1918年11月30日,转引自,黄德泉.电影初到上海考[J].电影艺术,2007-5-5。
    ①吴琼.电影院:一种拉康式的阅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6。
    ②See Law Kar, Frank Bren, and sam Ho. Hong Kong Cinema:A Cross Cultural View[M]. Scarecrow Press, 2004
    ②观演影戏记[J].申报,1875-3-26:3-4。
    ①[法]雅克·博瓦松.电影和精神分析[J].月报手册,16-17:176。
    ①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第1卷[M].香港:次文化堂,1996:12。
    ②留园开幕广告[J].时报,1910-6-12。
    ③亨白避暑花园[J].申报,1910-6-22。
    ④孙宝瑄.望山庐日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81。
    ⑤侯硕平,《<绛芸馆日记>与晚清上海剧坛》,,引自,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编.上海戏曲史料荟萃[M]. 上海:上海艺术研究所,198701:148。
    ①《四马路影戏之喧哗》,《图画日报》,1909年第36号,第7页,见,环球社编辑部编.图画日报:重印本第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9:427。转引自,胡霁荣.中国早期电影史1896-193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2。
    ②许黑珍,《旧时梨园风光》(一),第7页:《旧时梨园风光》(二),第8页。
    ③引自齐如山《戏剧小掌故》——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三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02-1997.10:183。
    ①钱化佛述、郑逸梅.三十年来之上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11。
    ②引自嘉门晚红山人《沪上游女竹枝词》——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上海卷[M].上海:上海文艺,1992:999。
    ③王泽华、王鹤.民国时期的老成都.[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129:海粟:《茶铺众生相》,—冯至诚编.市民记忆中的老成都[M].1999:143。
    ④陈西滢.新剧与观众[J].晨报副刊·剧刊,1926-621。
    ⑤袁祖志,《海上竹枝词·续沪北竹枝词》——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23。
    ⑥葛元煦,黄式权,池志徽.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9。
    ⑦华友来稿.劝演正戏说[J].上海新报,18722-17。
    ①参阅,吴贻弓主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②于丽.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25。
    ③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中国电影年鉴1934[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①黎民伟.失败者之言——中国电影摇篮时代之保姆[J].电影双周刊,199(375)。
    ②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J].明星,1935(1卷):3—-6期。
    ③郑正秋.自我导演以来[J].明星,1935(1卷):1期。
    ④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10(第一版)。
    ⑤同上,第44页。
    ①天华茶园观外洋戏法归述所见[J].游戏报,1897-816(54)。
    ②“每奏一曲,其先必西乐竞鸣,并有华人从旁解说,俾观者一览便知”,黄德泉.电影初到上海考[J]电影艺术,2007(3):108。
    ③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8:10。
    ④连良聪、曾国彬、黄和乐、廖灿国编.泉州市电影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6。
    ⑤闽报,1927-8-2。
    ⑥北京晨报,1921-10-19-10-25。
    ①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第一卷“默片时代1896-1929”)[M].香港:次文化堂,1996:26-28。
    ②“敝院目前登报延聘演讲员先后接到来函八十余封有以资格及时间薪水见询者恕未能一一答覆兹特……(一)资格能直接将影片中英文翻译汉文并能操纯粹之京语者(二)时间敝院每日下午三时至五时半为开演时间,演讲即在其内约占一时至一时半(三)薪水每月薪金三十五元除白天演讲外其他概无责任。”——刊于,北京晨报,1921-10-30至11-1。
    ③袁继成主编.汉口租界志[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337。
    ④《大公报》,1928年1月3日第9版。
    ⑤张楷.福建早期电影解说员史迹考[C].中国早期电影学术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2
    ①陈沂.电影教育[M].福州:福建省政府教育厅,1942:48-58。
    ②舒湮,《微生断梦》——转自李亦中主编.银海拾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2-217。
    ③王为一.难忘的岁月:王为一自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3。
    ④《闽报》,1927年8月2日。
    ①君健.影戏院应当注意的两件事lJ].影戏杂志,1920(1/2):47,91。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⑤见张楷.福建早期电影解说员史迹考[C].中国早期电影学术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2。
    ①详细内容可见1897年7月27日载于《申报》的天花茶园广告,观美国影戏[J].游戏报,1897-9-5(74)徐园纪游叙[J].趣报,1898520。
    ②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0。
    ①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1。
    ②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92。
    ③1894年法国陆军参谋部犹太籍的上尉军官德雷福斯被诬陷犯有叛国罪,被革职并处终身流放,法国右翼势力乘机掀起反犹浪潮。此后小久即真相大白,但法国政府却坚持不愿承认错误,直至1906年德雷福斯才被判无罪。摘引自百度百科。
    ④岩崎昶.日本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2):13-14。
    ①王越.中国电影的摇篮[J].影视文化,1988(1)。
    ①苗棣、郭振元.中国早期私人纪录片初探——徐凌云的戏曲纪录片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1)。
    ①照妖镜[J].大公报,1909-8-2。
    ②“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如那名山胜水、出奇的工程、著名的古迹、冷带热带、各种景致、各种情形,至于那开矿的、耕田的、作工的、卖艺的、赛马的、斗力的,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转引自,看电影大有益处[J].大公报,1909-2-5。
    ③张宫保看影戏[J].时报,1905-10-27。
    ①钝根.影戏园[J].[申报],1912-4-29。
    ②[清]葛元煦.沪游杂记(卷二):1989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876(光绪二年):30-31。
    ③李少白.影史榷略[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231
    ①主要资料整理自1896至1915年《申报》的放映广告
    ②钟大丰.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③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62。
    ①何莲.《申报》里的早期上海电影(1896-1915年)[J].新闻大学,2011(02)。
    ①郑祖安.海上剪影[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2:192。
    ②胡道静《上海电影院的发展》——引自,上海通社编辑.上海研究资料续集[M].上海:上海通社,1939:533。
    ③辛亥革命期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报告[J].历史档案,1981(04)
    ④介绍沪人初观睹电影的第一人,电影企业家劳罗在沪逝世[J].电声,1937(8):400。
    ①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62。
    ②毛一波.中国妇女劳动状况[J].时事新报,1926-5-5。
    ③蒋为民.时鬈外婆:追寻老上海的时尚生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224。
    ④朱邦兴,胡林阁,徐声合编.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03。
    ⑤同上。
    ⑥宋钴友,张秀莉,张生.上海工人生活研究(1843-1949)[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70:69。
    ②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租界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③李天纲.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40。
    ①鲁迅.鲁迅日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634。
    ②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65。
    ①味莼园观影戏记[J].新闻报,1897-6-11。
    ①让—路易·鲍德利《基本电影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引自,吴家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9.
    ①RaymonWilliams. DramafromIbsentoBrecht[M]. London:TheHogarthPress,1993:18。
    ①转引自,金宝山.中国早期电影学校[J].中国档案报,2005-3-11。
    ②李少白.影视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221。
    ①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8。
    ②当雷玛斯将中国影戏院、万国、思派亚等数家影院并入他的院线的同时,一个名叫郝思倍(S.G. Hertzberg)的葡籍俄人则创建了爱普庐影戏院。还有早在1905年就已开始电影发行活动的意大利侨民思里科·劳罗(EnricoLauro),也改建了一家旧戏院,并将之命名为上海大戏院,放映电影。转引自,萧知纬,尹鸿,何美.好莱坞在中国:1897—-1950年[J].当代电影,2005-1115。
    ③[美]C.L.威廉斯.中国需要的电影(PicturesforChina)[J].影像杂志(Motography),1911 (5/5):211。
    ④本文第一章有全文摘录,此处不再表。
    ⑤ JacqiuesRITTAUD-HUTINET, AugusteetLouisLumiere;les1000premiersfims,PhilippeSers,Paris,1900, p214.
    ⑥同上,p154页。
    ⑦这部片长约20米的影片在1900年的百度公司影片目录中编号为nσ778,题为《世俗女子的淋浴》。引自Essaidereconsititut ionducataloguefrancaisdelaStar-Film, Centrenat ionaldelacine matographie,Boisd'Acy,1981, p55。
    ⑧黄德泉.“电影”古今词义考[J].当代电影.2009-6-1。
    ⑨同上。
    Essaiderecon sititution ducatalogue francais delaStar-Film, Centrenation aldel acinem ato graphie, Boisd' Acy,1981, p51。
    11黄德泉.电影初到上海考[J].电影艺术,2007-3。
    ①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8-9。
    ②[美]陈力(JayLeyda,此处因袭《文化研究学报》等资料的译法).电影:对中国电影及观众的考察(Dianying:AnAccountotFilmsandtheFilmAudienceinChina)[M]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72:1-3。
    JacquesRITTAUD-HUTINET, AugusteetLouisLumiere;les100premiersfims, PhilippeSers, Paris,1900.
    ④萧知纬、尹鸿,何美译.好莱坞在中国:1897-1950年[J].当代电影,2005(6)。
    ⑤见《领事与贸易日志》(DailyConsularandTradeReports),1913年2月。
    ⑥[美]赛缪纳·本虚(SamuelKnabenshue).中国[J].领事与贸易日志,1912-6:1156。
    ⑦[美]沃伦·科恩(Cohen,Warren).美国回应中国:中美关系史(America's Responseto China:A Histor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第四版[M].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0:68、107。
    ⑧有关远东贸易与经济的几点感想(FarEasternTradeandEconomicNotes)[J].商务报告(Commercial Reports), 1921-9-12。
    ①高梨痕,《早期的上海电影界》——引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7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42。
    ②尹民,《电影在娱乐上之价值》——转载于,戴晓兰编选.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531。
    ①徐观余,《电影在社会教育线上的使命》——转载于戴晓兰编选.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550。
    ②引自,看电影大有益处[J].大公报,1909-2-5。
    ③顾肯夫.发刊词[J].影戏杂志:第一期,1920。
    ④吴铁生.电影的好处[J].电影周刊:创刊号,1921-11。
    ⑤见1917年各省通俗教育研究会一览表,《北洋政府国务院档案》——转引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1。
    ⑥参阅《教育部关于设立通俗教育研究会呈并大总统批令》,《北洋政府教育部档案》——转引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01-103。
    ①省教育会审阅明星片之评语[J].申报,192375——转引自,旺朝光.民国电影审查制度之滥觞[J].近代史研究,2001(3)。
    ②陈人杰.影戏和感化[J].影戏杂志:第三期,1920。
    ③孙师毅,《对于省教育会的电影审查说话》——引自,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9:1,42、148。
    ④剑云.电影审查问题[J].电影月报:第五期,1928。
    ⑤明星新摄之张欣生影片开映[J]、张欣生影戏增加映演次数[J]、张欣生影片映演之经过[Jj.申报.1923219,192333,1923-38。
    ⑥汪朝光.民国电影检查制度之滥觞[J].近代史研究,20015-27。原载十,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70-71。
    ①周瘦鹃.影戏话(八)[J].申报·自由谈,1919-11-1。
    ②周瘦鹃,“一为极巨之战砲,一为波放毒气之钢管,一为状如球板之爆裂弹。”周瘦鹃.影戏话(十三)[J].申报·自由谈,1919-12-16。
    ③陈建华.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6。
    ①周瘦鹃.游戏杂志,1915(11)。
    ②周瘦鹃.影戏话(一)[J].申报,1919-6-20,15版。
    ③周瘦鹃.影戏话(三)[J].申报,1919-7-14.14版。
    ④周瘦鹃.影戏话(六)[J].申报,1919-9-23,14版。
    ⑤“吾于斯事,窃有感焉。欧美之人,事事俱尚实践,故一影片之征,亦不恤间关万里,实事求是。此等精神,实为吾国人所不可及者。苟吾国大小百事,能出以西人摄制影戏之精神,以实事求是为归,则国事可为矣。即吾尚有一言,敢为全球影戏公司同人告者。西方人十,每不谂吾中国情状,故前此英美影戏中所有事实,其关于中国者,类皆与中国实情大相径庭。他姑弗论,即衣饰一端,酌成笑资。……尝观《怪手女侠盗》诸影片,中国人多被箭衣外套,曳长辫,如前清官吏状,与中国今日情形迥然不同。吾人见此,往往却避不愿一观,窃愿该公司同人于此等处,一加审察,勿再自作聪明,暴开中国人莫须有之丑态于世界,是亦实事求是之道也。”——转载自,周瘦鹃.影戏话(十)[J].申报,1919-11-13,14版。
    ⑥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引自,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M],1934;改良中国影片事业之先声[J].申报,1922-8-22。
    ⑦周瘦鹃.影戏话(十四)[J].申报,1920-1-12,13版。
    ①周瘦鹃.影戏话(十三)[J].申报,1919-11-26,14版。
    ②“美国格立司氏,为影戏界制片健将,他人均不及,如神狮登高长啸,百兽皆为折服。”——转引自,周瘦鹃,影戏话(十四)[J].申报,1920-1-12,13版。
    ③“盖因葛氏出世,电影渐由幼稚时代而入于成人时代,竟进而成为美国的第五种大实业,又进而成为世人的普遍嗜好,更进而为为高深的艺术。”——转引自,程步高.格礼斐斯成功史[J].电影杂志,19246(1/1):1-2。
    ④曹元恺.电影评论家应具备的条件[J].电影杂志(第二号)。
    ⑤冰心.《玉梨魂》之评论观[J].电影杂志(第二号)。
    ①徐苏灵.摄影场散笔[J].时代电影,1935-2
    ②《<孤儿救祖记>之特色》,见1924年5月北京中天电影院重映此片时印发的传单
    ①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转载于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①醉星生,《银幕春秋》——引自,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16-1317;又见,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10。
    ②除耻痕,《中国影戏之溯源》——引自,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无声电影[M],1996:1327。
    ③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69。
    ④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104。
    ⑤管海峰,《我拍摄<红粉骷髅>的经过》——引自,王汉伦,钱小佛,杨小仲等,著.感慨话当年[M].北 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19-20。
    ①李少白、弘石.品位和价值——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创作概说[J].当代电影,1990-8-29,该段落原载于,《红粉骷髅》广告.申报,1923-12-20。
    ②李少白、弘石.品位和价值——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创作概说[J].当代电影,1990-8-29
    ③《申报》,1923年5月7日广告栏
    ④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引自,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M],1934。
    ⑤任矜蔽.导演但杜宇[J].晨星:第4期,1924。
    ①李允臣.电影女明星小传·殷明珠[J].红玫瑰,1926-5(2/27)。
    ②米邦兴、胡林阁、徐声合编.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07。
    ①樊卫国,《民国上海市民文化素质论略》——载自,朱荫贵、戴鞍钢.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②宋钻友、张秀莉、张生.上海工人生活研究(1843-1949)[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0。
    ③“昔者影片俱来自西国,片中并无华文说明,匪受有相当之西文训练者,必不能会其志趣,(?)西国人情风十,’与我国相背者殊多,更觉嚼蜡无味,观众既乏兴趣之可索,戏院营业,更何有发达之足言。引自,何挺然.何挺然君之电影谈[J].申报,1926-88。
    ④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j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20。
    ⑤葛一虹,《从<华北足我们的>与<好丈夫>说到我们抗战电影制作的路向》——重庆市文化局电影处编.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电影(1937—1945)[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338。
    ①王敏、魏兵兵、江文君、邵建,著.近代上海的公共空间(1843-1949)[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69。
    ①田静清编,杨海州校正.北京电影业史迹(1900194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9。
    ②《顺天时报》是1901年日本人在中国发行了30年的中文日报,也是于:化京创刊最早的近代报刊。见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十五日《顺天时报》。
    ①另一种说法是1905年。
    ②王大方,天津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编,著.天津通志,1924—2003广播电视电影志[M].天津:天津出版社,2002。
    ①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山东省志:第69册文化志[M].山东:山东出版社,1995:14--20。
    ②刘小磊.中国早期沪外地区电影业的形成1905-194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③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10。
    ④根据《上海电影志》、《上海文化年鉴》等考订。
    ①老成都挑错流沙河<老成都>[J].四川日报,2004—12—03。
    ②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文化志[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353。
    ③陈世丰,《香港四十年来电影院沿革》——转引自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第1卷)[M].香港:香港次文化堂,1996:37。
    ④唐思.澳门风物志(第三集)[M].澳门:澳门基金会出版社,1998:80。
    ②《明星》第1-2卷。
    ③《电影画报》,1934年,第16期。
    ④观前街的青年会是这时期苏州人主要的观影场所。
    ⑤范烟桥.电影在苏州[J].电影月报(第三期),1926。
    ①赵醒梦.电影在青岛[J].电影月报,1927(7)
    ②静安寺路派克路口卡尔登戏院,内外部建筑现已竣工,墙壁台幕装饰等,亦将就绪,故该院准定明晚开幕,第一日展映之影片,名《卢宫秘史》,引自《申报》,1923年2月8日。
    ③胡道静,《上海电影院的发展》——引自,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续集:影印版[M].上海书店出版社,1922,535。
    ①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253。
    ②不才.上海之电影院(一)[J].上海常识,1928年(26):1。
    ③罗苏文.沪滨闲影[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70。
    ④C.J. North, The Chinese motion picture market, Trade Information Bulletin, Jan 1930, P.5
    ⑤杨金福.此情可待成追忆[J].新民晚报,2005-1-9。
    ⑥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毛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3。
    ⑦伧夫.上海电影事业杂奏[J].上海生活,1938(2/2):10。
    ⑧《申报》,1924年11月19日
    ⑨王定九.上海门径[M].上海:上海中央书店,1935:16-18。
    ①胡道静,《上海电影院的发展》——引自上海通社编辑.上海研究资料续集[M].上海:上海书店,1992:550、551。
    ②岛生.电影院里的形形色色[J].申报,193211-29。
    ③观众之趋向[J].电影月报,1928(9)。
    ④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50。
    ⑤卓影.丽人行·民国上海妇女之生活[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36。
    ①蒋为民主编.时髦外婆:追寻老上海的时尚生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225。
    ②大光明电影院26年[J].文汇报,1958-4-12。
    3Alexandra Gil, Breaking the studios:Antitrust and the Motjon Picture Industry, New York Universtiy Journal of Law & Liberty,Vol.3,.o.8:3,2008,83-123.
    4United States V. Paramount,334U.S.131,1948.
    5Douglas Gomery,The Coming of Sound:A History, New York:Rout ledge.2005,131
    ③六合影片营业公司开幕广告[J].申报,1926625。
    ⑦见,傅永春《从“学舌”到“成蝶”——早期中国电影发行制度的确立(1925-1934)——转引自,转引自,中国早明电影学术论坛论文集(会议用)[C].北京: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210。
    ①不才.上海之电影院(一)[J].上海常识,1928(26):1。
    ②王敏、魏兵兵、江文君、邵建.近代上海城市公共空间(18431949)[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88。
    ③陈刚.上海南京路电影文化消费史,1896-1937[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83。
    ①李真.北平五大影院及其观众的分析[J].时代电影(第六期),1934。
    ②刘小磊.中国早期户外地区电影业的形成(1905-194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0601:51-52
    ③转引自,戴晓兰选,中国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89。
    ①《电影画报》,1934年,第16期。
    ②在1921年,上海就有人提倡观影守则,引自《影戏杂志》1922年,第三期。
    ③《明星》“电影在各埠”,转引自闫凯蕾,《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电影观众市场从大众化到分众化的转折——兼论中国第一批国产片影迷的成长》——引自,中国早期电影学术论坛论文集(会议用)[C].北京: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2-10。
    ④张国焘.上海之电影[J].旅行杂志,1930(4/1):7985。
    ⑤不才.上海之电影院(二)[J].上海常识,1928(27):1。
    ⑥王敏、魏兵兵、江文君、邵建,著.近代上海的公共空间(1843-1949)[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95。
    ①伧夫.上海电影事业杂奏[J].上海生活,1938(2/2):10。
    ②鲁迅.鲁迅日记(第2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90592。
    ③鲁迅.鲁迅日记(第2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634。
    ④张韦焘.上海之电影[J].旅行杂志,1930(4/1):7985。
    ⑤徐国桢.上海生活[M].上海:上海世界书局,1933:8081。
    ⑥张韦焘.上海之电影[J].旅行杂志,1930(4/1):79-85。
    ⑦转引自Marie Cambon, The Dream Palaces of Shanghai:American Films in China's Largest Metropolis,1920-1950, B. A. University of Victoria,1986, PP.129-130.
    ⑧洛神.电影院与观众[J].上海影坛,1944(1/7)。
    ①《影戏场所见》——引自,路宝生.中国黑幕大观(上卷)[M].上海:中华图书集成公司,1918:165。
    ②引自,电影观众的心理分析[J].电影(上海1938),1939(40):1377。
    ③杨次咸.观<重见光明>感言[J].申报,192375,18版。
    ④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
    ⑤志中.观映<重见光明>后之议述[J].申报,19237-3,17版。
    ⑥恺之.电影杂谈[J].申报,1923-5-16/19。
    ①影戏杂谈[J].申报,1922-3-15。
    ②观卡尔登之<残花泪》记[J].申报,1923-2-21,21版。
    ①周剑云.影戏杂志序[J].影戏杂志,1922(2)。
    ②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65。
    ③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9。
    ④郑正秋.明星未来之长片正刚[J].晨星(创刊号),1922。
    ①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
    ②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85。
    ③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引自,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M],1934
    ④李道新.电影启蒙与启蒙电影——郑正秋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涵义[J].当代电影,2004(02)。
    ⑥李少自.主持人导言[J].当代电影,2004(2):16。
    ①郑正秋.《孤儿救祖记》字幕说明.[J].孤儿救祖记(特刊),明星影片公司出版,1924。
    ②周剑云.导言[J].孤儿救祖记(特刊),明星影片公司,1924。
    ③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25。
    ④同上,126贝。
    ⑤王汉伦,《我的从影经过》——引自王汉伦,钱小佛,杨小仲等,著.感慨话当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19-20。
    ⑥李少白.主持人导言[J].当代电影,2004(2):16
    ①器成.《孤儿救祖记》之新评[J].申报,1924-1-7,17版。
    ②爽秋.评《孤儿救祖记》影片.[J].新闻报,1923-12-24,5,1。
    ③周世勋.影戏识小录[J].申报,19241-18,8版。
    ④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154-156。
    ⑤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77-78。
    ⑥中义.中国自制影片谈[J].申报·本埠增刊
    ①周世勋.评《孤儿救祖记》中之要角[J].申报,1923-12-21,8版。
    ②时纯.《孤儿救祖记》之评论》[J].申报,1923-12-27,17版。
    ③马二先生.中国影戏剧本的必要特点[J].电影杂志,1924(1)。
    ①徐卓呆.影戏剧本应当向那一条路上走?[Jj.电影杂志,1924(2)。
    ②陈趾青.编剧的技术[J].电影月报(2)。
    ③该文作者认为“观众的鉴赏法的智识能够左右影剧的前途”——引自,Sf.影剧鉴赏随谈录[J].电影月报(创刊号),1926。
    ①摘引自《电影月报》1928年,第十期。
    ②凤昔醉.中国影戏底服装问题.[J].电影杂志,1924(1)
    ①朝气.独锐楼影话[J].电影杂志,1924(2)。
    ②洪深.表演术[J].电影月报:创刊号,1926。
    ①《百年电影回眸》——引自,苏珊·桑塔格.重点所在.[M].陶洁,黄灿然等,译.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141。
    ①绿竹.谈荒唐剑客[J].电影月报,1926(3)。
    ①贾如真.写给文艺明星胡萍[J].时代电影,1934(3)。
    ②《青青电影》第三十三期,1938年
    ③同上
    ①引自,苏珊·桑塔格.重点所在.[M].陶洁,黄灿然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141。
    ②祈忻.希望于影迷[J].电影新闻,第一期。
    ③梦影.我所欣赏的影星照片[J].1935(3)。
    ④同上。
    ⑤流水.影评人与影迷[J].电影新闻,第三期。
    ⑥杨文.香港永华公司之宣传攻势幕后谈[J].青青电影,民国卅七年十月六日版(32)
    ①祈忻.希望于影迷[J].电影新闻,第一期。
    ②郑逸梅,《但杜宇和殷明珠》——引自《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③郑逸梅.从<海誓>谈到上海影戏公司[J].中国电影,1957(3)。
    ④殷明珠.中国影戏谈[J].快活,1922-3(9)。
    ⑤翩翩.FF之新芳名[J].晶报,1922-3-1。
    ⑥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⑦《申报》,1923年2月10日。
    ①《申报》,1923年3月10日。
    ②海上说梦人.古井重波记中之AA[J].电影杂志,19245(1)。
    ③李允臣.电影女明星小传·殷明珠[J].红玫瑰,1926-5。
    ④朴圭媛.寻找我的外公:中国电影皇帝金焰[M].石美玉,赵学美,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7(1):106。
    ①范烟桥.银幕上的真眼泪[J].紫罗兰·电影号,1926-5-26(1/12)。
    ②包天笑.矫正女明星的社会观[J].明星特刊·(好男儿>号,1926(11)。
    ③同上。
    ①范烟桥.银幕上的真眼泪[J].紫罗兰·电影号,1926-5-26(1/12)。
    ②同上。
    ③同上。
    ④上海影坛.1944(1/7)。
    ⑤天笑.矫正女明星的社会观[J].明星特刊·(好男儿>号,1926(11)。
    ③[英]理查德·戴尔著.明星[M].严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①张英进主编.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M].苏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42。
    ①K.K.F.F[J].半月,19219(1/2)。
    ②转引自,半月,1921-10(1/3)。
    ③中选于电影界之双足[J].申报,1923-6-3,18版:中选于电影界之妙足女郎之最近小影》[J].申报,1923-88,第17版;电影界妙足女郎‘交特兰轶事[J].申报,1923817,第17版——转引自陈建华.从苹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2。
    ④陈建华.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0。
    ⑤分别载于,《申报》1923年7月25日第1版、1923年8月15日第2张第8版、1923年8月28日第2版。
    ①冻疮药水.时髦小姐们的脚[J].北洋画报,1927-2-19。
    ②王濡年.欲望的想象—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15-251。
    ③共三期的《影戏杂志》前后约刊登了40余位明星的照片,23篇与明星相关的文章。占篇幅总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④如1926年10月7日中央大戏院发布《她的痛苦》的广告,就选择了杨耐梅的艳影一幅。
    ⑤引自,韩云真启事[J].申报,1925-106。
    ⑥引自,韩云珍更正启事[J],申报,192510-7。
    ⑦凤昔醉.肉感与电影iJ].电影月报,十一二期合刊
    ①佚名.三日报告[J].晶报,19268-15。
    ②观灼.评<上海三女子>[J].上海滩,1926815-——转引自,徐文明.《20世纪20年代电影女明星群体与中国早期电影放映机构的营销发展》。
    ③张勉治.善良、坠落、美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女明星和上海公共话语[J].电影艺术,——转引自,张英进主编.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M].苏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月:144。
    ④夏令配克广告[J].申报,19221-31。
    ⑤凤源.电影女明星之照片[J].申报,1926830。
    ①门凯蕾.明星和他的时代:民国电影史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54。
    ②汤笔花.记王汉伦[J].新新日报,1926-36。
    ③这篇题为《我想:我是认识了她们吗?》的文章,谈及了工作者因为对影星形象的怀疑产生的幻灭感,“我想我是这样认识了她们吗?也足有些人会像我那所写的去认识她们的……近来时常听到人说‘我认识她了’这一句话,究竟她是怎么样使我可以认识的呢?这自然是一个问题。何况与明星们不容易谈社交,仅仅在心里做一点猜度功夫或在脸部上和身段上来一个推测。是这样认识r她们吗?”——载于,青青电影,1934-7(1/5)。
    ④邹冰蝉.摄古剧不是旧脑筋[J].天一特刊,1926-11(8)。
    ①周剑云.中国影片之前途(四)[J].电影月报,1929-2(9)。
    ②邵醉翁,《天一公司十年经历史》——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34。
    ③萨孟武.文化进化论[J].东方杂志,1927-12-10(24/23)。
    ①金太璞.神怪片查禁后——今后的电影界向哪里走?[J].影戏生活,1931(1/32)。
    ②矛盾.封建的小市民文艺[J].东方杂志,193311(30/3)。
    ③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录,《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引自,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29。
    ④详见,陈墨《<火烧红莲寺>被禁案的重诉与反思》——转引自,中国早期电影学术论坛论文集(会议用)[C].北京: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2012-10。
    ①引自,开封电院业勃兴[J].电声,1934(3/31)。
    ②引自,贵阳影业拉杂谈[J].电声,1937(6/1)。
    ③(一)智者阶级。即未受教育者,儿童时代,已具普通知识者,及阅世久深博通今古是也。未受教育者,以神怪,尚武,诙谐最为喜。儿童时代对电影之趋向,以神怪,诙谐,尚武为最适宜。已具普通知识者,则以诙谐,侦探,爱情,尚武,侠义为主,内中尤以侦探,爱情二者最受欢迎。至阅世久深博通今古之士。当以历史,爱情,爱情,战争,爱国为膳和。而尤以哀情,历史二者为最。(二)风俗文学之关系-国有一国之风俗文字。以甲国之风俗文字,现映于乙国观众之前,必不能有久长之吸引力。尤以风俗最为难明了。盖文字尚可译之,而风俗则不,譬如欧美富室之仆人,类皆气轩傲岸,身穿礼服,我国不识英文之电影观众,往往误认为主翁。……如近年各国电影观众,咸不满美国制片家者。皆以喜用他国之风俗,以作穿插。初以为能迎合各国观众之心理,不意适得其反,或以其所仿不类。疑之为有意侮辱也。——引自,潘毅华.近年电影观众之趋向[J].电影杂志,1924(1)。
    ④小聪.电影观众统计[J].电影新闻,1935(4)。
    ①引自.国产片与西片的面面观[J].电影画报,1935(20)。
    ②引自,谈谈厦门的营业[J].电影画报,1934 (16)。
    ③引自,成都电影院与观众心理[J].电声,1935-7-5(4/27)。
    ④引自,电影画报,1934-4-15(10)。
    ⑤引自,绍兴电影一瞥[J].明星,1933-12-1(2/2)。
    ⑥引自,电影在湖州[J].明星,1933-12-1(2/2)。
    ①良骥.国产影片漫淡[J].影戏生活,1931-5(18)。
    ②黎民伟.失败者之言——中国电影摇篮时代之保姆[J].电影双周刊,1993(375—376)。
    ③凌鹤.孙瑜论[J].中华图画杂志,19368(45)。
    ④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5。
    ①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04。
    2 Riku怎样地批评?[J].时报·电影时报,1932-8-27。
    3 Riku准是批评家?[J].晨报·每日电影,19329-8。
    ④尘无.电影批评论[J].时事新报,19329-3。
    ①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68。
    ①刘呐鸥Eeranesque[J].现代电影,1933-4(2)。
    ②刘呐鸥.电影节奏简论[J].现代电影,1933-12(6)。
    ③刘呐鸥.开麦拉机构—位置角度机能论[J].现代电影,1934 6(7)。
    ③唐纳.我们的陈诉:今后的批评是“建设的”[J].申报·每日电影,19336-18。
    ①尘无.<民族精神>的批判—谈软性电影论者及其他[J].晨报·每日电影,1934-6-12。
    ②夏衍.民报·影谭·映画列车[J].也足杂感,1934-6-12。
    ③唐纳.清算软性电影论[J].晨报·每日电影,1934-6-15—27
    ④萍华.中国影评运动的诸问题[J].文艺电影,1935(3)
    ①尘无,《中华日报·电影艺术》,1935年。
    ②鲁思,《民报·影谭》,1935年3月1日至9日。
    ③柯萍,《民报·影谭》,1935年3月11日。
    ④柯萍,《民报·影谭》,1935年3月13日。
    ⑤夏衍.“告诉你吧”——所谓软性电影的正体[J].大晚报·火炬,1934-6-21。
    ⑥夏衍.玻璃屋中的投石者——再答“软性说教者”[J].每日电影,1934629。
    ⑦夏衍.白障了的“生意眼”—谁栽害了中国的新生电影[J].每日电影,193473。
    ①尘无.中国电影之路[J].明星月报,1933(1/1)。
    ②鲁斯.驳斥江兼霞的关于影评人[J].现代演剧,193412-20。
    ③于伶.回忆“剧联”话影评[J].电影故事,1980(3)。
    ①迪安娜·德宾,主演《圣诞假日》的影星。
    ②转引自,Marie Cambon. The Dream Palaces of Shanghai:American Films in China's Largest Metropolis. 1920-1950[M].B.A. University of Victoria.1986, PP.127-138.
    ③丁亚平.体验·关怀·直接的时代感——由1937—1945年电影的现实表现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文化趋向[J].当代电影,2006(5)。
    ①柯灵.影事怀旧录[J].新民晚报,1995-5-3-4
    ②市川彩.但丁译,看吧,日本电影向大陆发展的姿态[J].文献.但丁,译,1938(4):11-12。
    ③引自《南京新报》,1938年6月30日。
    ④一九三九年中国银坛概况[J].电影世界:合刊,1939(8、9)。
    ⑤苏雅道(叶逸芳).论尽银河[M].香港:博益书店,1982:8990。
    ⑥傅保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4。
    ①黄仁、艾以,《影戏大王——张善琨浮沉录》,《世界日报》,第15期,1996年10月15日
    ②数据引自《电影世界》,1940年6月,第30页。
    ③顾也鲁,《忆名导演卜万苍》——引自,上海电影史料编辑部.上海电影史料(第1期)[M].上海:上海市电影局,1992-10:8889。
    ①引自,<木兰从军>佳评集[J].新华画报(4),1939—3(3)。
    ②阿英.关于木兰从军[J].文献,1939(6):33。
    ③见希同,《历史影片的三种观后感》。
    ④转引自胡菊彬,《评木兰从军》,"Wartime Chinese Cinema"。
    ⑤张伟.前尘影事:中国早期电影的另类扫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60。
    ①朱剑、汪朝光.民国影坛纪实[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3。
    ②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从编[M].台北:台北市文建会,2001:54。
    ①赵士荟.纪念她从影60周年——香港出版陈云裳传[Jj.电影评介,1996(3)。
    ②傅保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0。
    ③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从编[M].台北市:文建会,2001:56。
    ④皇甫韶华.陈云裳:南国佳人,云裳仙子[J].电影新作,2007(3)。
    ⑤同上
    ⑥《电影世界》,1939年5月,第1期图片及说明。
    ⑦尼纳.陈云裳一周间[J].新华画报(4),1939-1(1)。
    ①佚名.沪光大戏院内幕详情开幕一月盈余五万[J].青青电影,1939(1)
    ②林友兰.香港史话[M,上海:上海印书馆,1985:152-156。
    ③鲁言.香港掌故(4)[M].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1。
    ④引自,《华商报》,1941年7月8日。
    ①引自,国语粤语成本比较[J].艺林,1949-6(79)。
    2Leo Braudy.The World in a Frame, What We See in Film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
    ①卢敦.疯子生涯半世纪[M].香港:香港出版有限公司,1992:143-144。
    ②林子展.国防戏剧与国防电影[J].时代电影,19374。
    ③引自,华南电影界赈灾大会特刊[J].艺林,1937-8。
    ④丁亚平.体验·关怀·直接的时代感——由1937—1945年电影的现实表现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文化趋向[J].当代电影,2006—5。
    ⑤引自《伶星》(8),1938年3月,第6期,第69页。
    ⑥吴楚帆.吴楚帆自传(1)[M].上海: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65-73。
    ⑦穆时英Cinemat ique[J]电影圈,1937-2。
    ①引自,光明与危机[J].艺林(53)。
    ②徐迟.江南小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226。
    ③卢玮銮编.香港的忧郁:文人笔下的香港,1925-1941[M].香港:香港华风书局,1983:125-126。
    4G.B.Endacott.Hong Kong Eclipse[M],第2945页。
    ⑤唐海.香港沦陷记[M].南京:远东书局,1946:1-6。
    ⑥严梦.我们为何不做自我批评[J].艺林,1939-3(50)。
    ①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64。
    ②转引自,舒文.抗日战争中的电影放映队[J].新文化史料,1994年,(3):55-57,60。
    ③陈天顺.电影放映队在绥远火线上——政治部电影放映队通讯[J].国民公报(电影战线),1939-1022(9/4)。
    ①史东山,《为兵役宣传电影内容论点向读者征求意见及材料》
    ②沙非、安雷.观后<好丈夫》[J].国民公报:电影战线第18期,39-12-24(4)。
    ③杨燕.国民党官营电影发展考略[J].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20。
    ①引自,王书放映队在安北[J].国民公报·电影战线,1939-10-1(6),4版。
    ②引自,到塔儿寺去——政治部电影放映队通讯[J].国民公报·电影战线,1939-123(15),4版。
    ③同上
    ④陈天顺.电影放映队在绥远火线上——政治部电影放映队通讯[J].国民公报·电影战线,1939-10-29(10),4版。
    ⑤同上。
    ⑥引自,首行南岳——政治部电影放映队通讯[J].国民公报·电影战线,1939-10-21(7),4版。
    ①引自,机械化的宣传队(政治部电影放映队通讯)[J].国民公报·电影战线,1940-1-21(22),4版。
    ②同上
    ③同上
    ①到塔儿寺去(政治部电影放映队通讯)[J].国民公报·电影战线,1939-12-3(15),4版。
    ②杨燕.国民党官营电影述略[J].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30。
    ①郑博超.六十年不变的情怀[J].检察日报: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六十周年特稿。
    ②钱筱璋口述,张建珍整理.纪录片<南泥湾>的诞生[J].百年潮,2012(5)。
    ③韦哗.老兵索心忠回忆在延安的日子 我给毛主席放电影[J].金陵晚报,2005-0718。
    ①吴筑清、张岱.中国电影的丰碑:延安电影团故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9。
    ②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Mj.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8:361。
    ③席珍.延安电影团的放映队与观众[J].电影艺术,1960(1)。
    ④吴筑清、张岱.中国电影的丰碑:延安电影团故事[M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0。
    ⑤席珍.延安电影团的放映队与观众[J].电影艺术,1960(1)。
    ⑥同上。
    ①席珍.延安电影团的放映队与观众[J].电影艺术,1960(1)。
    ②西片发行业坚决拥护停映美国反动影片[J].文汇报,1950-118。——转引自,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61。
    ①引自,电影院中形形色色[J].青青电影,1948(17)。
    ②引自,上海市电影院三十六年度观众统计表[J].电影杂志,1948(15)。
    ③汪朝光.战后上海国产电影业的启示[J].电影艺术,2000(3)。
    ④1946年是美、英影片进口的高峰,达到911部,随后依次递减,1947年为425部,1948年为297部,到了1949年15月只有1部,实际中断了进口。相关数据来源于,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596-597。
    ①胡春冰.电影——民主的艺术[J].电影(广州):第一刊,1946-5-5。
    ②黄尔德.建国阶段中我们所需要的电影[J].影剧艺术(广州),1946-4-16。
    ③黄国钦.复刊的话[J].电影(广州):第七刊,1948。
    ①醉月.女明星是不是你的理想夫人?[J].上海影坛,1944(3)。
    ②悬赏徽答(评选年度最佳男女演员和影片)[J].上海影坛,1944(3)。
    ①慕文.假使我成大明星[J].上海影坛,1944(3)。
    ②吾家.争取观众与迎合观众[J].电影(广州),1948(9)。
    ①引自,大批影迷大暴动,包观中电一场[J].青青电影,1948(16)。
    ②引自,大夏学生焚拷贝,中电交涉赔偿[J].青青电影,1948(11)。
    ③陈大悲.万恶的侦探长片[J].晨报副刊,1921-10-30,载于“民国名报撷珍从书”之八,《艺术咏叹》。
    ④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引自,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34;又见,周剑云、陈醉云、汪煦昌.电影讲义[M].上海:大东书局,1928。
    ①素民,《火烧国片》,《百幔》,1931年,第6期——转引自,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26。
    ②金太璞.神怪片查禁后——今后的电影界向那里走?[J].影戏生活,1931(1/32)。
    ③蕙陶.火烧红莲寺人人欢迎的几种原由[J].新银星,1929-6(11)——转引自,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26页。
    ④[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02。
    ①[美]托马斯·鲍德温等,龙耘,官希明译.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1。
    ②顾仲彝.再论外国电影在上海[J].申报,1946-6-11。
    ①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5、131。
    ②史蒂华.怎样欣赏电影[J].上海影坛:第2卷,第1期、第2期
    ③同上
    ④应贲.关十教育娱乐诸问题[J].上海影坛:第2卷,1945-5(5)。
    ①李家壁.电影欣赏[J].上海影坛,1944(5)。
    ②章煌.选择戏院和座位[J].上海影坛:第11卷,1944。
    ③殷晓蓉.战后美国传播学的理论发展[M].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2000:159。
    ①摩西.莺飞人间[J].新华日报,1947 1-4。
    ②同上。
    ③费厘.不是为了饥渴的缘故——再谈美国的之艺片[J].新民晚报,19485-28。
    ④太平.看好莱坞影片观众有罪吗?[J].新民晚报,1948618。
    ①“杂耍形式在某种意义山仍然存活于20世纪的电影院之中(与新闻片、卡通、歌舞、音乐表演一起出现,有时还有从属于夜间故事片但仍与之共存的杂耍表演),吸引力法则仍然是流行电影制作的一个基本成分。”——引自,[美]汤姆·冈字.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J].电影艺术.范倍,译,2009(2)。
    ②Donald Craft on, "Pie and Chase:Gag, Spectacle and Narrative in Slapst ick Comedy", in Eileen Bowser (ed.), The Slapst ick Symposium, Bruxelles:FIAF,1988, pp.49-59.
    ③刘宇清.吸引力电影:翻译、旅行与生命力[J].文艺研究,2012(6)。
    ④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第1卷)[M].香港:次文化堂,1996:12。
    ⑥[美]汤姆·冈宁.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J].电影艺术.范倍,译,2009(2)。
    ①范奇病.观影杂化[J].时代电影,1937-6。
    ①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第1卷)[M].香港:次文化堂,1996:65。
    ②雷蒙德·费尔丁(Raymond Fielding),《海尔之旅:1910年之前电影中的激进现实主义》——见,费尔丁编.格里菲斯之前的电影[M].伯克莱加州大学出版社,1983:116~130。
    ③“吸引力电影是直接诉诸观众的注意力,通过令人兴奋的奇观——一个独特的事件,无论虚构还是实录,本身就很有趣——激起视觉上的好奇心,提供快感。”
    ④许多电影史学家们认为《难夫难妻》是国人的首次电影叙事尝试,笔者认为“改良新剧”纪录片更为合适。
    ①[美]汤姆·片宁(Tom Gunning). D.W.格里菲斯和美国叙事电影的起源:在比沃格拉夫公司的那几年(D.W. and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Narrative Film:The Early Years at Biograph)[M]乌尔班纳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1991-4-3:211。
    ②罗艺军,《电影的民族风格初探》——载自,罗艺军主编.中国电影理论文选:20-80年代(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268-269。
    ③弘石,《任庆泰与首批国产片考评》——载自,中国电影年鉴(1993)[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58
    ①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5。
    ②引自,令观众窒息的悬念[J].电影世界,1992(6):320。
    ①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原载《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转引自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85。
    ①[美]贺瑞晴(Kristine Harris).《<西厢记>与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古装剧》——转自,张英进主编.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②同上。
    ①平凡.夏令配克影戏院闭歇[J].电声电影周刊:第3卷,第40期。
    ②罗曼·雅各布逊(Roman Jakobson),《电影衰落了吗?》——引自,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133。
    ③伴若.谈淡电影音乐[J].新影坛::第2卷,第1期。
    ①引自,《民国日报》,1929年4月29日第4版。
    ②树谷.听杨耐梅歌<乳娘曲>[J].良报,,1926-12-28。
    ③看客.报告[J].小日报,1927-6-30。
    ④冬梅.消息[J].横行报,1927-8-24。
    ⑤花侍.江南倩影[J].平报,1929-10-12。
    ⑥汤笔花.记工汉伦[J].新新日报,1926-3-6。
    ①王钟愉.附刊杂话[J].新银星,1928,(31),副刊。
    ②苗纳.声音的对白和表现[J].上海影坛:第三期。
    ③韦建.怎样欣赏银幕上的对白[J].电影(广州):第7刊。
    ①张伟.“译意风”:往事如烟[J].中华读书报,2006-7-26。
    ②同上
    ①[美]汤姆·冈宁著.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J].电影艺术,范倍,译.2009(2)。
    ②[新西兰]列昂·葛瑞威奇著.互动电影,数字吸引力时代的影像术和“游戏效应”[J].理论研究,孙绍谊,译.2011(4)。
    ③同上,第61页。
    1.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2.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卜)[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3.[美]理查德·布茨.美国受众成长记[M],华夏出版社,2007
    4.[联邦德国]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6.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1996
    7.黄会林、俞虹.影视受众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美]罗伯特·C·艾伦、罗伯特·C·艾伦.电影史:理论与实践(重构中国电影史学)(插图修订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9.[法]马克·费罗(MareFerro)电影和历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法]克里斯蒂昂·德拉热、樊尚·吉格诺.历史学家与电影[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
    12.[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13.[法]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14.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M],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1996
    15.尤红斌、王玉明.电影美学:史学重述与文化建构[M],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10
    16.[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商务印书馆,2005
    17.[加]安德烈·戈德罗.从文学到影片叙事[M],商务印书馆,2010
    18.[美]华莱十·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9.[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20.[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1.[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2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3.[美]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24.[英]大卫·普特南.不宣而战:好莱坞VS全世界,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25.李少白.影史榷略[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6.李少白.影视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7.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28.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9.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0.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1.[英]理查德·戴尔著,严敏译.明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2.米瑞姆·汉森.巴别和巴别伦:美国无声电影时代的观众[M],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91
    33.[美]托马斯·鲍德温等,龙耘,官希明译.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M],华夏出版社,2000
    34.殷晓蓉.战后美国传播学的理论发展[M],复单大学出版杜,2000
    35.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三联书店2006年,第133页。
    1.丁亚平.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丁亚平.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丁亚平: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M],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4.丁亚平.中国当代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5.丁亚平.跨文化语境的中国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6.丁亚平.老电影时代[M],大象出版社,2002
    7.丁亚平.大电影时代[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8.周向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9.封敏、少舟、靳风兰.中国电影艺术史纲[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10.秦喜清.欧美电影与中国早期电影(1920-1930)[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11.钟大丰、舒晓明.中国电影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12.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13.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戴小兰.中国无声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15.程季华、李少白等.中国电影发展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16.许道明、沙似鹏.中国电影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17.[策划]电影手册.电光幻影一百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
    18.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19.陈荒煤.当代中国电影(上、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0.李超.1905-1949中国电影空间呈现[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21.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22.石川.电影史学新视野[M],学林出版社,20)03
    23.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4.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5.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6.许浅林.中国电影技术发展简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7.杨远婴.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8.于丽.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9.张巍.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30.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1.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32.陈犀禾:华语电影:理论、历史和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3.徐红、陈犀禾.西文东渐与中国早期电影的跨文化改编(1913-1931)[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34.张英进、刘尔、秦立彦.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5.张英进.光影论丛: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6.张英进、胡敏娜(MaryFarquhar)、西飚.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7.孙绍谊.想象的城市:文学、电影和视觉上海(1927-1937)[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8.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9
    39.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0.张伟.前尘影事:中国早期电影的另类扫描[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41.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M],次文化堂,1996
    42.陈建华.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3.刘小磊.中国早期沪外地区电影业的形成1905-1949[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44.陈沂.电影教育[M],福建省政府教育厅,1942
    45.[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46.公孙鲁.中国电影史话[M],南天书业公司,1963
    47.周承人.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8.岩崎昶.日本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49.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50.辽左散人.滨江尘嚣录[M],新华印书馆,1929
    1.丁亚平.电影记忆[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杨金福.上海电影百年图史(1905—2005)[M]文汇出版社,2006
    3.贾磊磊.武之舞——中国武伙电影的形态与神魂[M],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4、古市4、雅子.”满映”电影研究[M],九州出版社,第1版,2010
    5.陈刚.上海南京路电影文化消费史(1896-1937)[M],中国电影出版社,第1版,2011
    6.张伟.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M],同济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
    7.杨燕、徐成兵.民国时期官营电影发展史[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9
    8.严彦、熊学莉、张馨艺、王晓倩、苏韶红、余纪(丛书主编).陪都电影专史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9.赵卫防.香港电影史(1897-2006)[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10.洪卜仁.厦门电影百年[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11.罗丽.粤剧电影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12.陈文平、蔡继福.上海电影100年[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13.赵卫防.香港电影产业流变[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14.吴筑清、张岱.中国电影的丰碑——延安电影团故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5.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M],中华书局,1990
    16.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四十年[M],学林出版社,1991
    17.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图志[M],珠海出版社,1995
    18.中国电影资料馆.香港电影图志(1913-1997)[M],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19.得水.珠影人与珠影的路[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20.柯可.中国岭南影视艺术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21.梅莉.中国戏曲电影史话[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2.何志铭.西影44年(1958—-2002)[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3.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4.贾磊磊.中国武伙电影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5.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6.高小健.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7.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8.陈墨.中国武伙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9.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0.皇甫宜川.中国战争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1.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2.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3.赵惠康、贾磊磊.中国科教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4.刘诗兵.中国电影表演百年史话[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5.袁庆丰主编.黑白胶片的文化时态(1922-1936年中国早期电影现存文本读解)[M],上海三联出版社,第1版,2009
    36.闫凯蕾.明星和他的时代.民国电影史新探[M],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媒大学出版社,2009
    37.冯沛龄编者.电影月报(1928年4月-1929年9月)[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版,2011
    38.王定九.上海门径[M],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
    39.沈寂.上海电影[M],文汇出版社,2008
    40.钱化佛述、郑逸梅撰.三十年来之上海[M],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42.王泽华、王鹤.民国时期的老成都[M],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
    4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44.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厦门市志[M],方志出版社,1999
    45.徐鹤苹主编、福州市文化局编.福州文化志[M],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
    46.连良聪、曾国彬、黄和乐、廖灿国编.泉州市电影志[M],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
    47.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辽宁省志[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8.李庆跃.宁夏电影史话[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49.吴贻弓主编.上海电影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0.袁继成主编.汉口租界志,武汉出版社,2003
    51.天津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编著.天津通志[M],天津出版社,2002
    52.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山东省志[M],山东出版社,1995
    53.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租界志[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4.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文化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55.唐思.澳门风物志[M],澳门基金会出版社,1998
    56.程步高.影坛忆旧[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57.李亦中主编.银海拾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8.王为一.难忘的岁月:王为一自传[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59.[清]葛元煦.沪游杂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60.田静清编,杨海州校正.北京电影业史迹(1900-1949)[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61.蒋为民.时髦外婆:追寻老上海的时尚生活[M],上海三联书店,2000
    62.朱邦兴、胡林阁、徐声合编.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63.宋钻友、张秀莉、张生.上海工人生活研究(1843-1949)[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0
    64.李天纲.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间[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5.鲁迅.鲁迅日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66.[美]沃伦·科恩.美国回应中国:中美关系史[M],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0
    67.王敏、魏兵兵、江文君、邵建著.近代上海的公共空间(1843-1949)[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68.罗苏文.沪滨闲影[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69.卓影.丽人行·民国上海妇女之生活[M],古吴轩出版社,2004
    70.王敏、魏兵兵、江文君、邵建.近代上海城市公共空间(1843-1949)[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71.徐国桢.上海生活[M],上海世界书局,1933
    72.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73.朱剑、汪朝光.民国影坛纪实[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74.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从编[M],台北市文建会,2001
    75.鲁言.香港掌故[M],广角镜出版社,1981
    76.吴楚帆.吴楚帆自传[M],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
    77.徐迟.江南小镇[M],作家出版社,1993
    78.卢玮銮编.香港的忧郁:文人笔下的香港,1925-1941[M],香港华风书局,1983
    79.唐海.香港沦陷记[M],远东书局,1946
    80.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M],中固电影出版社,1984
    81.中国电影图史编委会.中国电影图史(1905-2005)[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82.干濡年.欲望的想象—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3.早期电影杂志(1920-1948)
    影戏杂志[J](不定期刊,1920年1月,上海中古影戏研究会编辑出版)
    电影杂志[J](月刊,1924年5月,上海城社总办事处编辑发行)
    银光[J](月刊,1926年12月,香港电影文艺互进社出版发行)
    电影月报[J](月刊,1928年4月,上海六合影片营业公司出版发行)
    新银星[J](月刊,1928年8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发行)
    影戏杂志[J](月刊,1929年11月,上海联业编译广告公司出版发行)
    银幕杂志[J](月刊,1929年11月,沈阳新生活影片公司出版发行)
    现代电影[J](月刊,1933年3月,上海现代电影杂志出版社)
    文艺电影[J](半月刊,1935年1月,上海文艺电影出版发行)
    电影生活[J](月刊,1935年6月,上海电影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
    电影新闻[J](周刊,1935年7月,上海现象图书刊行社出版发行)
    时代电影[J](1936年1月,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发行)
    抗战电影[J](月刊,1937年3月,武昌华中图书公司出版发行)
    电影世界[J](月刊,1939年5月,电影世界编辑部编辑,上海大效公司出版部出版发行)
    新影坛[J](月刊,1942年11月,上海中华电影公司企划部编辑出版)
    上海影坛[J](月刊,1943年10月,上海影业出版公司编辑出版)
    时代电影[J](半月刊,1945年12月,成都时代电影出版社出版)
    影讯[J](半月刊,1946年1月,上海人生出版社编辑出版)
    电影[J](月刊,1946年1月,上海环球出版社编辑出版)
    青青电影[J](月刊,1946年4月,广州影剧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电影[J](半月刊,1946年5月,广州电影出版社编辑出版)
    1、黄会林.百年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观众[J].当代电影,2006(2)
    2.张一玮.从空间生产与地方性实践看中国影院史[J].电影艺术,2008(3).
    3.旺朝光.民国电影审查制度之滥觞[J].近代史研究,2001(3)
    4.黄德泉.电影初到上海考[J].电影艺术,2007(3)
    5.刘小磊.“影”的界定与电影在中国传入伊始的再考辨[J].电影艺术,2011(5)
    6.汤姆·冈宁、范倍译.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J].电影艺术,2009(2)
    7.陈荒煤.要票房价值还是要工农兵?[J]中国电影,1957(2)
    8.刘牛.市场意义上的电影观众[J].电影艺术,1987(11)
    9.沈及明.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与电影的对策[J].当代电影,1985(2)
    10.黄德泉.电影初到上海考[J].电影艺术,2007(3)
    11.王卓.西安阿房宫艺术电影院历史与现状研究[D],西北大学2012级硕十论文。
    12.苗棣、郭振元.中国早期私人纪录片初探——徐凌云的戏曲纪录片研究[N].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1)·
    13.黄德泉.“电影”古今词义考[J],当代电影,2009(6)
    14.萧知纬、尹鸿,何美译.好莱坞在中国:1897-1950年[J].当代电影,2005(6)
    15.李少百、弘石.品位和价值,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创作概说[J].当代电影,1990(4)
    16.李道新.电影启蒙与启蒙电影——郑正秋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涵义[J].当代电 影,201(12)
    17.李少白,主持人导言[J].当代电影,2004(2)
    18.陈亮.浅议早期中国电影表演观念的流变(1905—1931)[J].当代电影,2007(6)
    19.刘宇清.吸引力电影:翻译、旅行与生命力[J].文艺研究,2012(6)
    20.于伶.回忆“剧联”话影评[J].电影故事,1980(3)
    21.丁亚平.体验·关怀·直接的时代感——由1937—1945年电影的现实表现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文化趋向[J].当代电影,2006(5)
    22.黄仁、艾以.影戏大王——张善琨浮沉录[N],世界日报,1996(15)
    23.赵十荟.纪念她从影60周年——香港出版陈云裳传[J].电影评介,1996年(3)
    24.皇甫韶华.陈云裳:南国佳人,云裳仙子[J].电影新作,2007年(3)
    25.杨燕.国民党官营电影述略[D],西南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3
    26.钱筱璋口述,张建珍整理.纪录片《南泥湾》的诞生[N].百年潮,2012(5)
    27.汪朝光.战后上海国产电影业的启示[J].电影艺术,2000(3)
    28.戴锦华.本文的策略:电影叙事研究[J].电影艺术,1994(1)
    29.大卫·波德维尔、李迅译.古典好莱坞电影——叙事原则与常规[J].世界电影,1998(2)
    30.左衡.中国电影叙事导论[J].当代电影,2004(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