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书谱》是唐人孙过庭的一篇序言之作,文章三千七百馀言,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书法的诸多理论问题,是帖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是书法理论史上的划时代之作,同时也是古代文艺理论的名作之一。
     《书谱》用草书写成,墨迹流传有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草书艺术的发展史上,它同样也是名篇钜制,继承和发扬了王羲之草书的菁华,对后世的草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献研究入手,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书谱》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综合研究。全文共分上、下两编,约合十六万字。在下编《书谱校注》部分,运用传统文献学的校注疏证方法,比堪各家释文,择善而从;征引相关论述,以彰学术源流。对于存有疑义而难于遽然断绝者,则付多闻阙疑之旨,以待来日。
     在上编《书谱研究》部分,运用历史考辨的方法,对孙过庭的生平作了全面考述,对《书谱》和孙氏的其他作品的版本流传情况也作了系统梳理。同时,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对《书谱》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做了分析,对其书学思想的渊源也做了学理上的追溯。
     作为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书谱》的书学思想进行了尽可能的理论分析,从书法史观、书法美学、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书家修养、书法品鉴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而深入地反映它的书学思想,从而凸现这一书学名著的文艺理论价值。
     通过综合考察,对比分析,本文认为《书谱》是中国书法帖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是前人所不曾指出的。这将是本文仅有的一点心得体会,也就权当是所谓独创性吧。
Shupu is a preface of Sun Guo-ting of Tang dynasty.The article have more than 3,700 characters.It is more overall and systematically discuss calligraphy of many theories.It is also the placard study theory lays a foundation work and historyepoch-making work in calligraphy theory history and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celebrated works in ancient times.
     Shupu wrote with the grass script.The ink marks of Shupu spread have main theads.At present,it was hided in the Taibei Palace Museum.It is a geart work in the grass script art history.Shupu inherited Wang Xi-zhi grass script essence and has carded forward it.It has influenced the later generation's grass script creation profoundly.
     This article research based on the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the literature of historical value an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The article wa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It have 160,000 characters approximately.The author used the method that the literature of historical value of tradition study and notes commentaries in Shupu notes and commentary.The author choosed some good works of study too. There was some doubts and difficult questions will be solve in future.
     The author studied Sun Guo-ting with the infer of history method in Study on Shupu.Sun's other works partly was also studied.Shupu's history cultural context was studied with the method of the universal relation viewpoint.
     The article's difficult questions and important is calligraphy study's theory.In order to show Shupu's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value,the article's study was divided into the calligraphy history viewpoint,the calligraphy esthetics,the calligraphy education,the calligraphy creation,the book cultivates self discipline,the calligraphy appraisal and so on.
     The author maintained that Shupu is a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book of calligraphy copybook's study theory work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survey and the contrast analysis.The viewpoint have never mentioned in past.This is only thought of the article's author.It was called the so-called originality.
引文
[1]韩玉涛《写意——中国美学之灵魂》卷上,海天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1-2页。
    [2]《瀛奎律髓》卷二十六:“呜呼!古今诗人当以老杜(杜甫)、山谷(黄庭坚)、后山(陈师道)、简斋(陈与义)四家为‘一祖三宗',馀可预配飨者有数焉。”遥推杜甫为初祖,以山谷、二陈配为“三宗”。
    [1]《历代书法论文选》下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版,512页。
    [2]本句也经常被断为“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也通。
    [3]陆机《文赋》,张少康集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页。
    [1]《论语·八佾》,杨伯峻译注本,中华书局,1958年6月版,30页。
    [2]《论语·为政》,同上,23页。
    [3]《论语·卫灵公》,同上,171页。
    [4]《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65页。
    [5]《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阮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影印版,1537页。
    [1]阮璃《文质论》,穆克宏、郭丹《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2版,第2页。
    [2]应玚《文质论》,同上,第7页。
    [3]《文心雕龙·时序》,郭晋稀注译本,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版,512页。
    [4]《文心雕龙·时序》,同上,527页。
    [1]《文心雕龙·时序》,郭晋稀注译本,36页。
    [2]曹丕《典论·论文》,穆克宏、郭丹《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14页。
    [3]陆机《文赋》,张少康集释本,99页。
    [4]详正第四章第四节《书法风格论》。
    [1]陆机《文赋》,张少康集释本,第1页。
    [2]《书断》卷下,《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203页。
    [1]《书史》,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版,969页。
    [2]《续书谱》一卷,凡二十条,分为总论、真书、草书、行书、用笔、用墨、临摹、方圆、向背、位置、疏密、风神、迟速、笔势、情性、血脉、书丹专题来阐发《书谱》的书学思想。
    [3]《墨池锁录》卷一,《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版,801页。
    [4]《书学捷要·跋》,丛书集成初编本,19页。
    [5]包氏对于《书谱》的研究,见于其《艺舟双楫·论书》中的《答熙载九问》《答三子问》《书谱辨误》《自跋删拟书谱》《自跋草书答十二问》《删定吴郡书谱序》等文中。
    [6]张氏“艺术类”的选取标准是“举其典要可资考证者,空谈赏鉴不录。”所选六部论书之作分别是:张彦远《法书要录》、朱长文《墨池编》、陶宗仪《书史会要》、孙过庭《书谱》、姜夔《续书谱》、包世臣《艺舟双楫》。
    [7]朱建新,字剑心,浙江海宁人,生卒年不详。现在仅知他是张元济的姻亲,又与赵万里等人同窗。精于金石书画,富于藏书。主要著述有《金石学》、《晚明小品文选读》和《孙过庭<书谱>笺证》等。其《孙过庭<书谱>笺证序例》说:“余酷爱其书(孙过庭《书谱》),尤重其文,临摹钻研,垂三十年。壬午之岁,讲学金陵,课务多暇,书窗无事,乃竭数月之力,泛览历代论书之作,爬梳考索,为之笺证;更摭拾众说,参以己见,为之评考;稿成之后,于兹十有五年。”此《序例》作于1957年春节,是知‘笺证》一书和《评考》一文当完成于1942年,既所谓“壬午之岁”。《孙过庭<书谱>笺证》一书于196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孙过庭<书谱>评考》一文附其后。
    [1]陆机《文赋》,张少康集释本,60页。
    [2]包世臣《自跋删拟书谱》,北京市中国书店“艺林名著丛刊”本(1983年)《艺舟双楫》,第97页。
    [1]启功《孙过庭<书谱>考》,《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1999年7月版,81页。
    [2]右图“孙过庭像”据李剑《法宗二王,书论双绝——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法艺术》一文转载,详《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06年第2期。
    [3]《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203页。
    [4]《述书赋》上下两卷,唐天宝间书法家窦暨撰,其兄窦蒙为之注。此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256页。
    [5]《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二,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年1月版,1481页。
    [1]启功《孙过庭<书谱>考》,《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1999年7月版,84页。
    [2]朱关田《孙过庭及其<书谱序>考》,《唐代书法考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2月版,148页。
    [3]吴郡即现在的苏州一带,又称“吴中”、“吴下”,或称“姑苏”、“苏台”等。
    [4]王鳌《姑苏志》卷五十六《人物》,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徐邦达《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中说:“根据以上种种的矛盾情况,我怀疑‘吴郡孙过庭'和‘率府录事孙君(名度礼的)不是一个人,因为时间差不多,又都擅长书法,所以后世把他们合二为一了。”这纯属臆测之说,谈不上有什么“考辨”。此说与他在《古书画过眼录》中的相关考订又龃龌不合,自相矛盾。金氏之说,或即本于徐氏的谬悠之论。谢建华《有关孙过庭<书谱>的几个问题》一文,也是坚信这种说法的,详《艺苑》(美术版)1994年第2期。
    [1]金学智《孙过庭籍贯考补证》,《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金先生另撰《孙过庭籍贯考》一文,载《传统文化研究》第10辑,白水出版社,2002年版。
    [2]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6月第2版,105页。
    [1]《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隐逸传》说王友贞“卒年九十九”。
    [2]参朱关田《孙过庭及其<书谱序>考》,《唐代书法考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2月版,148页。
    [3]《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202页。
    [4]卢藏用《陈氏别传》,附在《陈子昂集》之后。
    [5]参徐文茂《陈子昂论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6]《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一》,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5月版,1788页。
    [7]《新唐书》本传,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4067页。
    [1]《史记》卷六十一,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9月版,2127页。
    [2]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6月第2版,105页。
    [3]启功《孙过庭<书谱>考》,《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1999年7月版,83页。
    [4]马永强《书谱译注》,河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1]关于陈子昂的生卒年,历来说法不一,但都没有迟于703年的:一、显庆元年(656)——证圣元年(695),享年四十,见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二、显庆元年(656)——圣历元年(698),享年四十三,见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三、龙朔元年(661)——长安二年(702),享年四十二,见罗庸《陈子昂年谱》;四、显庆四年(659)——圣历三年(700),享年四十二,见彭庆生《陈子昂诗注》附《陈子昂年谱》。彭氏考核精当,足资凭据,故从彭说。
    [2]张弩《孙过庭生卒年考辨》,《书法研究》1988年第4期。
    [3]张弩《二王书法甄优管见》,《书法研究》1982年第4期。
    [4]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292页。
    [5]朱关田先生以为“文皇”是“文宗”之讹,虽不知何据,但可备一说。见朱关田《孙过庭及其<书谱序>考》,《唐代书法考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2月版,146页。
    [1]《书断》说:“孙过庭云:‘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羲、献兼之。'并有得也。”现传《书谱》墨迹于“羲、献兼之”作“逸少兼之”,其馀则完全相同,《书断》盖传刻致误。
    [2]启功《孙过庭<书谱>考》,《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1999年7月版,108页。
    [3]马国权《书谱译注·导言》,《书谱译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10月版,1981年7月重印,第3页。
    [4]《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二《子部·艺术类·书谱》:“是书篇末自题‘垂供三年',盖武后时作。《书断》谓之《笔意论》,然世传石刻、乃其手迹,篇中自称名曰《书谱》,则作《书谱》是矣。”按现传《书断》实作《运笔论》,“《笔意论》”云云,盖四库馆臣之误传也;或者确有所本,然已无从考知。
    [1]王鳌《姑苏志》卷五十六《人物》,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启功《孙过庭<书谱>考》,《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1999年7月版,85页。
    [3]马国权《书谱译注·导言》,《书谱译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10月版,1981年7月重印,第4页。
    [4]《艺舟双楫·论书·自跋删拟<书谱>》,《艺林名著丛刊》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3月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
    [5]朱建新《孙过庭<书谱>评考》,附于《孙过庭<书谱>笺证》之后,中华书局,1963年4月版。
    [6]《书画书录解题》卷三,国立北平图书馆1932年排印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影印。
    [1]朱关田《孙过庭及其<书谱序>考》,《唐代书法考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2月版,155页。
    [1]启功先生以为后一方似是“李氏书印”,详《孙过庭<书谱>考》,《启功丛稿》论文卷,87页。
    [2]《庚子消夏记》卷一“孙过庭书谱墨迹”条,《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753页。
    [1]启功《孙过庭<书谱>考》,《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1999年7月版,88页。
    [2]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三“书谱”条下小注,国立北平图书馆1932年排印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影印。
    [3]《启功论书绝句百首》,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9月版,33页。
    [1]节笔之说,日本松本芳翠有《关于孙过庭<书谱>之节笔》一文,见《书苑》第一卷第七号。
    [2]《启功丛稿》论文论,中华书局,1999年7月版,88-89页。
    [3]《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167页。
    [4]《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829页。
    [5]《南阳法书表》收在《张氏四种》之中,《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123页。
    [1]沈德符《野获编》卷八《内阁》“藉没古玩”条:“严氏被藉没时,其他玩好不经见,惟书画之属入内府者,穆庙(隆庆)初年,出以充武官岁禄,每卷轴作价不盈数缗,即唐宋名迹亦然。于是成国朱氏兄弟以善价得之,而长君希忠所得尤多。上有宝善堂印记者是也。后朱病亟,渐以饷江陵相(张居正),因得进封定襄王。未几,张败,又遭藉没入官。不数年,为掌库宦官盗出售之,一时好事者如韩敬堂(世能)太史、项太学墨林辈争购之,所蓄皆精绝。其时值尚廉,迨至今日,不啻什佰之矣。”
    [2]徐邦达先生以为“或为西川李青眉”。见《古书画过眼要录》,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6月版,66页。
    [3]《墨缘汇观·法书续录》“孙过庭草书书谱序稿”条。安岐《墨缘汇观》,张增泰校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9月版,144页。
    [4]《大观录》卷二《孙过庭<书谱>真迹》,《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161-162页。
    [1]启功《孙过庭<书谱>考》,《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1999年7月版,91页。
    [2]同上。
    [3]吴其贞《书画记》,邵彦校点,新世纪万有文库本,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06页。
    [4]详卷四十七《兰亭跋》。
    [5]《辍耕录》卷十五“淳化阁帖”条。
    [6]《秘阁续帖》原为刘涛题签,大观中磨改旧题,由蔡京重题。
    [1]启功《孙过庭<书谱>考》,《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1999年7月版,94页。
    [2]见西泠印社彩印《宋拓太清楼<书谱>》卷后张伯英跋语,2004年10月版。
    [3]施安昌《孙过庭<书谱>的宋代刻帖》,《紫禁城》,2004年第1期。
    [1]启功《孙过庭<书谱>考》,《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1999年7月版,95页。
    [2]张彦生《善本碑帖录》,中华书局,1984年2月版,209页。
    [3]依启功《孙过庭<书谱>考·所见之各种摹刻本》之说,《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1999年7月版,94页。
    [4]同上,94-95页。
    [1]启功《孙过庭<书谱>考·所见之各种摹刻本》之说,《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1999年7月版,95-96页。
    [2]关于“天津本”,可参看涂宗涛、涂小元《<书谱>天津刻本试析》一文,载《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6期。然而该文也存在诸多误听误记之处。
    [1]本节文字根据启功《孙过庭<书谱>考·未见之各种摹刻本》而成,《启功丛稿》论文卷97-98页,中华书局,1999年7月版。
    [2]见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卷一“宋秘阁续帖《书谱》条”,《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753页。
    [1]此跋又见冯氏《快雪堂集》
    [2]《珊瑚网》卷二,《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728页。
    [3]此据李剑《法宗二王,书论双绝——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法艺术》一文转载,详《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06年第2期。
    [1]此跋亦收在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详卷一《评古帖·孙虔礼<千文>跋》。
    [2]余子安编《余绍宋书画论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12月版,102页。
    [1]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版,512页。
    [2]同上,527页。
    [3]《隋书·儒林传叙》,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8月版,1706页。
    [4]《隋书·文学传叙》,同上,1730页。
    [5]阮元《南北书派论》,略有删节,详《历代书法论文选》下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版,630页。
    [1]阮元《南北书派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下册,630页。
    [2]《隋书·文学传叙》,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8月版,1730页。
    [3]《隋书·高祖本纪》上,同上,19页。
    [4]韦述《集贤院注》:“隋旧书用广陵麻纸写,作萧子云体,赤轴绮带,最丽好。”见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
    [5]《旧唐书·音乐志叙》,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5月版,1045页。
    [6]参见欧阳中石等著《书法与中国文化》第四章《隋唐五代的书法与文化》,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八《贡举一·放榜》。
    [2]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范祥雍点校,启功、黄苗子参校,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论著丛刊”本,1984年12月版,163-164页。
    [1]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48页。
    [2]《法书要录》卷四,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12月版,163页。
    [1]欧阳中石等著《书法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228页。
    [2]《书法与中国文化》一书说“唐人善书者有六百四十多人”,详该书254页。
    [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谕纪泽信”:余年生平有三耻:……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搁殊多,三耻也。岳麓书社,2002年9月版,317页。
    [1]《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
    [2]同上。
    [3]《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
    [4]《唐会要》卷六十四。
    [5]《新唐书》卷四十七《百官志二》:“宫教博士二人,从九品下。掌教习宫人书、算、众艺。”附注:“初,内文学馆隶中书省,以儒学者一人为学士,掌教宫人。武后如意元年改日习艺馆,又改日万林内教坊,寻复旧。有内教博士十八人,经学五人,史、子、集、缀文四人,楷书二人,庄老、太一、篆书、律令、吟咏、飞白书并棋各一人。开元末,馆废,以内教博士以隶内侍省中官为之。”
    [6]欧阳中石等著《书法与中国文化》,275页。
    [1]《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339页。
    [2]同上,331页。
    [3]《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
    [1]《通典》卷十五。
    [2]《唐会要》卷七五。
    [3]《册府元龟》卷六三○《铨选》。
    [1]《陈子昂集》卷二《答洛陽主人》,徐鹏校点本,中华书局19印年3月版,25-26页。
    [2]《陈子昂集》卷一《感遇》第三十五,徐校本,12页。
    [1]《陈子昂集》卷一《修竹篇并序》,徐校本,15页。
    [2]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版,34页。
    [3]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十一《陈拾遗故宅》,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220页。
    [4]《陈子昂集》卷六《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徐校本,124页。
    [5]《陈子昂集·补遗》《登幽州台歌》,徐校本,232页。
    [6]窦臮《述书赋下》:“虔礼凡草,阊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
    [1]朱建新《孙过庭<书谱>评考》说;“观其文字,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至矣尽矣,岂可复增!”又以“自汉魏以来”至篇末为“全文跋语,无可致疑。”朱关田《孙过庭及其书谱序考》并不认为《书谱》是全篇之作,但在概述其内容时又全袭朱建新之说。本文以为朱建新先生所坚持的“溯源流,辨书体”等所谓六篇之作,就是孙过庭论述撰作《书谱》的六个主要方面,而最后的所谓“跋语”,也正是真正的撰述目的。对于六大部分的起迄划分和主要内容的概括,本文也不同于以上作法和说法。
    [2]坚持现传《书谱》为完篇之作者,除近人朱建新而外,尚有今人谢建华等。谢氏《有关孙过庭<书谱>的几个问题》一文,于“六篇二卷”之说,全宗朱建新之说。详《艺苑》(美术版)1994年第2期。
    [3]朱建新《孙过庭<书谱>评考》分《书谱》全文为两卷六篇,第一篇起止与本节相同,只是他说本节字数“凡五百二十八字”,盖统计有误。
    [4]《书学捷要》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13页。
    [1]传王羲之《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28页。
    [2]《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杨伯峻译注本,65页。
    [3]也有以“文”、“质”来论天文进而论人文的,如曹魏时阮瑀的《文质论》和应瑒的《文质论》。
    [4]张怀瑾《书断》:“(张芝草书)龙骧豹变,青出于蓝。”《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177页。
    [5]参看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中国古代文论管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版,47-56页。
    [1]《后汉书》卷四十上,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5月版,1325页。
    [2]《宋书·谢灵运传论》,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10月版,1778页。
    [3]《文心雕龙·通变》,郭晋稀注译本,369页。
    [4]虞稣《论书表》云:“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50页。
    [1]曹丕《典论·论文》,《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18页。
    [2]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366页。
    [3]《文心雕龙·通变》,郭晋稀注译本,367页。
    [4]同上,370页。
    [1]按本节起止与朱建新所分第二篇相同,但字数略异。朱氏谓“凡九百九十一字”,盖统计不确所致。
    [2]《书学捷要》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14页。
    [1]按此处分节与朱建新所分“第三篇”起止小异。朱氏分篇自“代有《笔阵图》”至“非训非经,宜从弃择”,共三百九十五字。
    [2]《书学捷要》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16页。
    [1]按本节起止与朱建新所分“第四篇”俱异。朱氏自“第四篇”以下划为下卷,起自“夫心之所达。不能尽于名言”,至于“原夫所致,安有体哉”,共四百一十四字。
    [2]《书学捷要》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16页。
    [3]袁昂《古今书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73页。
    [4]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81页。
    [5]米芾《海岳名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360页。
    [6]《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论》。
    [7]《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杨伯峻《孟子译注》下册,中华书局,1960年1月版,334页。
    [1]钟嵘《诗品序》,穆克宏、郭丹《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2版,229-233页。
    [2]嵇康《声无哀乐论》,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85-95页。
    [3]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26-27页。
    [4]王微《叙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六,范祥雍点校,启功、黄苗子参校,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5月版。
    [5]《文心雕龙·情采》,郭晋稀注译本,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398-407页。
    [6]陆机《文赋》,张少康《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60页。
    [7]《礼记·乐记》,阮刻十三经《礼记正义》卷三八,1535页。
    [8]嵇康《声无哀乐论》,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85-95页。
    [1]钟嵘《诗品序》,穆克宏、郭丹《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229-233页。
    [2]《周易·复卦·彖辞》,阮刻十三经《周易正义》卷三,38页。
    [3]王弼《周易注·复卦》:“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同上,39页。
    [4]《礼记·礼运》,阮刻十三经《礼记正义》卷二二,1424页。
    [5]《文心雕龙·原道》,郭晋稀注译本,第2页。
    [6]朱建新所分“第五篇”起自“夫远用之方,虽由己出”,止于“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朱氏说“凡六百八十三字”,实际上共七百八十三字,整整少了一百字。
    [7]《书学捷要》卷上,丛书集成本,18页。
    [1][唐]吴竞《贞观政要》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版,233页。
    [1]朱建新所分“第六篇”起自“《易》曰:观乎天文”,止于“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朱氏说“凡五百六十一字”,实际是五百二十二字。朱氏将“自汉魏以来”止“缄秘之旨,余无取焉”划为全文的跋语,共九十字。
    [2]《书学捷要》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19页。
    [3]以上几处引文均出自曹植《与杨德祖书》,穆克宏、郭丹编著《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21-24页。
    [4]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郭晋稀注译本,555页。
    [5]《文心雕龙·知音》,郭晋稀注译本,558页。
    [6]同上,556页。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鲁迅全集》第九卷,1981年版,344页。
    [2]欧阳中石《王元军<六朝书法与文化>序言》,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3]传蔡邕《笔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第6页。
    [1]传蔡邕《笔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第6页。
    [2]同上。
    [1]历来字体、书体不分,当代亦然。古人称“字”为“书”,故所谓书体者,多指字体;对于名家书体,则径称某某书或某某体,如“王书”就指王羲之书法,“王体”就指王羲之书体。“字体”乃后起之名,因不再称“字”为“书”,故以“字体”代“书体”,而“书体”则用来专门称呼书法名家之体或某一风格流派之体。简言之,字体指向文字的外在形体,而书体则指向书法的风格特征。可是现在仍有不加区分而随意混用者。
    [2]《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295页。
    [1]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第3页。
    [2]陆机《文赋》,张少康《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20页。
    [3]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郭晋稀注译本,318页。
    [4]同上。
    [5]同上。
    [6]蔡邕《笔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第5页。
    [7]同上,第6页。
    [1]本段引文均出自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三章,朱光潜译,商为印书馆,1979年1月第2版。
    [2]《文心雕龙·夸饰》,郭晋稀注译本,471页。
    [3]《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杨伯峻译注本,251页。
    [4]《文赋》,张少康集释本,36页。
    [5]《诗品序》,穆克宏、郭丹《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229页。
    [1]《文赋》,张少康集释本,212页。
    [1]《文赋》,张少康集释本,第1页。
    [2]《笔髓论·辨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110页。
    [3]陆维钊先生说:“不得于心者,根本不能学书;得于心而不应手者,往往大致粗似,不能达到丝丝入扣之地步。”(《书法述要》,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5页。)似乎主张“天才论”。
    [1]钱钟书《槐聚诗存·寻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月版,92页。
    [2]《文心雕龙·体性》,郭晋稀注译本,329页。
    [3]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书”在此处本指著之简册之文,即《文心雕龙·书记》所谓:“盖圣贤言辞,总谓之书。书之为体,主言者也。”后世讹以书写、书体之谓,遂移“书为心画”以论书法风貌与书者之性情人品。关于“书为心画”之辨,可详参阮璞《“书,心画也”之“书”作何解》(《画学丛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7月版,177-179页)和章祖安《“心画见君子小人”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年9月版,245-266页)。
    [1]此处分析“人物”、“情性”种种表征,于本师伏俊琏先生《人物志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一书多有参酌,详不俱陈。
    [2]《人物志·九征》,伏俊琏《人物志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148-149页。
    [3]《人物志·体别》,同上,182页。
    [4]《人物志·九征》,同上,156页。
    [5]《文心雕龙·明诗》,郭晋稀注译本,57页。
    [6]《文心雕龙·体性》,郭晋稀注译本,332页。
    [1]曹丕《典论·论文》,穆克宏、郭丹《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14-15页。
    [2]《荀子·劝学》,王先谦集解本,中华书局,1988年9月版,第1页。
    [3]《文心雕龙·体性》,郭晋稀注译本,332页。
    [1]《论语·述而》,杨伯峻译注本,69页。
    [2]《人物志·九征》,伏俊琏《人物志研究》,150页。
    [3]伏俊琏《人物志研究》,89页。
    [4]《东坡全集》卷一《和子由论诗》。
    [1]《东坡全集》卷二《石苍舒醉墨堂诗》。
    [2]赵翼《论诗》,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王镇远、邬国平编选《清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555页。
    [3]《启功论书绝句百首·自序》,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9月版。
    [4]《启功论书绝句百首·自序》,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9月版。
    [1]《论语·宪部》,杨伯峻译注本,153页。
    [2]《人物志·自序》,伏俊琏《人物志研究》,135页。
    [3]《论语·先进》:“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杨伯峻译注本,116-117页。
    [4]《论语·述而》,杨伯峻译注本,72页。
    [5]《论语·学而》,杨伯峻译注本,6页。
    [6]《论语·述而》,杨伯峻译注本,72页。
    [7]《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1990年5月第2版,第1089页。
    [8]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东坡题跋》卷四,屠友祥校注本,254页。
    [9]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10]《欧阳文忠公集》卷一百二十九《世人作肥字说》。
    [1]苏轼《题鲁公帖》,《东坡题跋》卷四,屠友祥校注本,207页。
    [2]《说文解字叙》,中华书局影印本,316页。
    [3]张怀瑾《文字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209页。
    [1]《文心雕龙·体性》,郭晋稀注译本,328页。
    [1]韩玉涛《书意论——<孙过庭论>之一》,《写意——中国美学之灵魂》,海天出版社,1998年6月版,1-2页。
    [2]叶秀山《书法美学引论》,宝文堂书店,1987年6月版,22页。
    [1]卫恒《四体书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13页。
    [2]同上,14页。
    [1]卫恒《四体书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16-17页。
    [2]成公绥《隶书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9-10页。
    朱建新:《孙过庭书谱笺证》,中华书局,1963年4月上海第1版。
    马国权:《书谱译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陈云君:《书谱解》,天津茂林书法学院函授教材。
    冯亦吾:《书谱·续书谱解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8月版。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
    《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出版,1980年6月版。
    崔尔平:《广艺舟双楫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范祥雍点校,启功、黄苗子参校),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8月版。
    崔尔平选编、点校:《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8月版。
    华人德主编:《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潘运告编:《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萧元编:《初唐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宋]《宣和书谱》(桂第子译注),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季伏昆编:《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
    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版。
    周祖譔:《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5月版。
    张少康、卢永磷:《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5月版。
    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张少康:《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穆克宏、郭丹:《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2版。
    祝嘉:《书学史》,上海教育书店,兰州古旧书店1978年8月影印。
    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
    [日]真田但马、宇野雪村:《中国书法史》(上、下),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9月版。
    丛文俊等:《中国书法史》(七卷本),江苏教育出版社(版次不一,不俱列)。
    汤大民:《中国书法简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版。
    沃兴华:《插图本中国书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版。
    王镛主编:《中国书法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版。
    [日]中田勇次郎著、卢永璘译:《中国书法理论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1990年7月版。
    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3月版。
    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1月版。
    《兰亭论辨》,文物出版社,1977年10月版。
    沈尹默:《书法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3月版。
    祝嘉:《书学论集》,金陵书画社1982年7月版。
    《书学论集》(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论文选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3月版。
    陆维钊:《书法述要》,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鲍贤伦主编:《王羲之研究论文集》,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启功:《启功论书绝句百首》,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9月版。
    启功:《启功丛稿》(题跋卷),中华书局1999年7月版。
    启功:《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1999年7月版。
    朱关田:《唐代书法考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2月版。
    丛文俊:《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10月版。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共七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金开诚、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
    欧阳中石等:《书法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章祖安:《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年9月版。
    赵逵夫:《古典文献论丛》,中华书局2003年7月版。
    伏俊琏:《人物志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王元军:《六朝书法与文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朱光潜:《谈美书简二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版。
    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9月版。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版。
    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版。
    叶秀山:《书法美学引论》,宝文堂书店1987年6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