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四经》管理哲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马王堆乙本《老子》卷前所附四篇古佚书发掘、整理、考证的情况以及目前四篇古佚书思想源流的疏考情况和相关结论。以这些考证和研究为基础,论文阐述了采用《黄帝四经》这一名称指称四篇古佚书的缘由,并提出其成书时间应该在《庄子》之前;同时,本文阐述了《黄帝四经》管理哲学的内涵与体系架构。
     接着,本文分别阐述了《黄帝四经》管理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思想。在本体论方面,本文分析了《黄帝四经》中“道”的基本意涵,认为“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本原,又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体依据,因此是统治和管理活动的本体。在认识论方面,本文重点阐述了《黄帝四经》的认识路线——“循名责实”和“循名究理”及其思维方式——“以天道推演人事”的传统辨证理路,分析了其思维方式的形成基础。在方法论方面,本文考察了《黄帝四经》刑德并用、文武并行的主张,认为这一主张既是效法天道的结果,又是融合和吸收儒、法等思想的结果。另一方面,论文在对《黄帝四经》“因之若成”和“无为”思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无为”思想既包括继承老子思想而形成的“无为”又包括独具特色的“有为”两个方面。在价值观方面,本文总结了《黄帝四经》管理价值观的体系内容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基础、特点与意义。认为管理价值观既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理论不断融合的产物,又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变革需要的结果。
     最后,本文从古为今用的角度,以《黄帝四经》为源头,在现代管理的本质、管理主客体关系以及现代管理中国化等方面进行了哲学反思,认为我国管理现代化进程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这一土壤之中,在学习西方现代管理科学技术的同时,从自己的历史发展状况和历史发展规律出发,寻找一条管理现代化之路。
This doctoral thesis,in the first place,outlines the excavation,collation and textual research of four ancient books that are long lost and are attached to Laozi which is marked "乙".And it introduces the study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our books' thought.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author of the thesis thinks that using "Four Classics by Huangdi" as the name of these four books is justified and so acceptable and the reason is then outlined.Author's point of view is also outlined that the age of these four books is older than that of Zhuangzi.In addition,the thesis talks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management philosophy of"Four Classics by Huangdi" and the system of it.
     And then,the thesis talks about management ontology,management epistemology,management methodology and values of management of "Four Classics by Huangdi".As for management ontology,the ontological conception of Tao is elaborated.And on the basis of the elaboration,the autho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ao is the ontology of the subject,the object and the standard and rules of management,and so Tao is the ontology of management.As for management epistemology,the thesis elaborates lines of knowledge which includes exploring the situation and studying the nature of an object according to its name and ways of thinking which includes the image thinking and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And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lines of knowledge and the ways of thinking form.As about management methodology,the thesis analyzes and elaborates its ideas of the use of law and virtue and the use of promotion and eradication in management,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se ideas are the result of image thinking and acceptance of thoughts of other parties.As far as idea of "following" is concerned,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he thought of following everyone's or everything's nature of "Four Classics by Huangdi" is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Laozi,though it is inherited from it.And the difference is elaborated.As about values of management,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content of the values of "Four Classics by Huangdi" and analyzes the basis of its form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The thesis brings up the idea that the base of its formation includes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theoretical basis and social reality of that time.
     In the end,based on management philosophy of "Four Classics by Huangdi",the thesis gives a deep thought of the nature of modern management,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and of how to learn and introduce western modern management better.The author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update of our modern management must be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ulture.Only in this way,can we achieve our goal.
引文
[1]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序言,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1]李学勤:《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第51页。
    [2]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出版说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1]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出版说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2]原为《十大经》,后来经过张政烺先生的进一步辨认,认为“十”和“经”之间的字应为“六”而非“大”,目前多数专家学者采纳了这一意见。
    [3]李学勤:《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第53页。
    [1]江苏省语言学会:《语言研究集刊》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88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150-154页。
    [2]李学勤:《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第53页。
    [3]参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4]陈鼓应:《关于〈黄帝四经〉的几点看法--序余明光先生〈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哲学研究》1992年第8期,第50页。
    [5]参见魏启鹏《〈黄帝四经〉思想探源》一文,载于《中国哲学》第四辑,中国哲学编辑部主编,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79页。
    王博《〈黄帝四经〉和〈管子〉四篇》一文,载于《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陈鼓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页。
    [1]后来改为《十六经》。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112页。
    [3]参见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62页。
    [1]参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2]参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3]参见《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研究评述》一文,载于汤一介主编《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594页。
    [4]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
    [5]参见钟肇鹏:《黄老帛书的哲学思想》一文,《文物》1978年第2期,第84页;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0页。
    [1][汉]司马迁:《史记》第63卷,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46页。
    [1]参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1页。
    [2]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20页。
    [3]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4]白奚:《稷下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9页。
    [5]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56页。
    [1]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0页。
    [2]钟肇鹏:《论黄老之学》,《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2期,第86页。
    [1]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69页。
    [1]参见《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一文后附表,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167页。
    [2]艾畦:《<黄帝四经>对老子思想的吸收和继承》,《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第79-81页。
    [1]陈鼓应:《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管子学刊》1995年第1期,第54页。
    [2]陈鼓应:《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管子学刊》1995年第1期,第54-55页。
    [3]成中英:《易学本体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23页。
    [2]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61-262页。
    [3]成中英:《易学本体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
    [4][宋]邵雍:《皇极经世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29页。
    [1]参见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149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7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105页。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113页。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161页。
    [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121页。
    [1]白奚:《<黄帝四经>与百家之学》,《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第34页。
    [2][宋]朱熹:《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3]《史记》第130卷。
    [1]白奚:《<黄帝四经>与百家之学》,《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第35页。
    [2]《史记》第130卷。
    [1]白奚:《<黄帝四经>与百家之学》,《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第36页。
    [2]《史记》第130卷。
    [3]本论文认为,根据上下文此处应为“信(伸)者阳”。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黄建华译,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2-53页。
    [3]黄建华译,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3页。
    [1]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04页。
    [2]郭咸纲:《西方管理学说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1][宋]朱熹:《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页。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40页。
    [3]王弼:《老子注》第八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4]王弼:《老子注》第三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5][战国]韩非:《韩非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40页。
    [7]泰罗:《科学管理原则》,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
    [8]泰罗:《科学管理原则》,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年版,第17页。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2]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5-156页。
    [2]王博:《<黄帝四经>和<管子>四篇》,《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10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113页。
    [2][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89页。
    [3]陈鼓应:《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从马王堆汉墓帛书<皇帝四经>说起》,《管子学刊》1995年第1期,第54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113页。
    [1]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89页。
    [2]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1]《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59页。
    [2]张岱年:《张岱年哲学文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565页。
    [3]参见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4][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5页。
    [5]《春秋左传集解》第四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431页。
    [1]参见张岱年:《张岱年哲学文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
    [2]方光华:《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3页。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162页。
    [1]方光华:《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2]《道原》。
    [3]《道原》。
    [1]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74-275页。
    [2]王弼:《老子注》第十六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3]王弼:《老子注》第六十二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1]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161页。
    [2]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09页。
    [1]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12页。
    [2]《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主体-客体--一九八三年全国主体和客体问题讨论会论文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4页。
    [4]《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主体-客体--一九八三年全国主体和客体问题讨论会论文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5]冯契:《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8页。
    [2][英]J·费斯克著、汪民安译:《英国文化研究与电视》(上),《世界电影》2000第4期,第78页。
    [3][英]J·费斯克著、汪民安译:《英国文化研究与电视》(上),《世界电影》2000第4期,第78页。
    [1]参见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80页;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54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7页。
    [1]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第184页。
    [1]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51页。
    [2]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57页。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70页。
    [1]《尹文子·大道上》第5页,《诸子集成》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1]白奚:《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1页。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第375页。
    [3]黄怀信:《鹖冠子集校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52页。
    [1]李增:《先秦法家哲学思想》,台北:国立编译馆2001年版,第332-333页。
    [1][战国]韩非:《韩非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2]《十六经·观》。
    [3]《经法·道法》。
    [1]《经法·道法》。
    [2]李增:《先秦法家哲学思想》,台北:国立编译馆2001年版,第365页。
    [1]《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99页。
    [2][德]M·石里克:《普通认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页。
    [3]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2-63页。
    [4][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第227页。
    [5][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939页。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第408页。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第408页。
    [3]王弼:《老子注》第一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1]章士嵘:《西方认识论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2][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82页。
    [3]王弼:《老子注》第十六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1]谷斌、张慧姝、郑开:《黄帝四经注译·道德经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2]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86页。
    [3]参见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著的《马王堆帛书(壹)》第54页注释第77条,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71-473页。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55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0页。
    [3]成中英:《易学本体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
    [1][宋]邵雍:《皇极经世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20页。
    [1]朱光潜:《美学拾穗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28-129页。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33页。
    [2][宋]朱熹:《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03页。
    [3][清]孙诒让:《墨子閒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2页。
    [1]王弼:《老子注》第五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吴锐:《中国思想的起源》第二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4页。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3]参见吴锐:《中国思想的起源》第二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版。
    [4]《国语》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8页。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63页。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33页。
    [2][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9页。
    [3][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17页。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63页。
    [5][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80页。
    [6][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05页。
    [7][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43页。
    [1][宋]朱熹:《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版,第193页。
    [2]陈寿灿:《方法论导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1]《哲学大辞典》上(修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7页。
    [2]《墨子·兼爱上》。
    [1]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129-130页。
    [2]《经法·君正》。
    [3]《经法·君正》。
    [1]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版,第14页。
    [2]谷斌、张慧姝、郑开:《黄帝四经注译·道德经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1]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81页。
    [1]“制人者制於人者阴”中的“制人者”三字应该是衍多的。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28页。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28页。
    [1]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1]张岱年:《文化与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9页。
    [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9页。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4][清]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48页。
    [1]艾畦:《<黄帝四经>对老子思想的吸收和继承》,《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第79-81页。
    [2]陈鼓应:《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管子学刊》1995年第1期,第54-55页。
    [1]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149页。
    [2]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61页。
    [3]《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24页。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2]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76页。
    [3]《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71页。
    [1][汉]高诱注:《吕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5页。
    [2]《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58-4659页。
    [3][宋]朱熹:《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299页。
    [1][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上,《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8页。
    [2]郑天挺:《后汉书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6页。
    [3]何建章:《战国策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2页。
    [4][战国]韩非:《韩非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16页。
    [5]钱弘道:《治道的选择:从德治到法治的必然逻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1页。
    [6][清]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31页。
    [7][清]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30页。
    [8][清]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27页。
    [9][清]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98-399页。
    [1][清]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0-83页。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1页。
    [3][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6页。
    [1][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4页。
    [2]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50页。
    [1]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70-171页。
    [2]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49页。
    [1]《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256页。
    [2]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30页。
    [1]《商君书》第30页,《诸子集成》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2]《商君书》第38页,《诸子集成》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3]《商君书·君臣》。
    [4]王弼:《老子注》第十九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5][汉]司马迁:《史记》第63卷,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45页。
    [1][战国]韩非:《韩非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46页。
    [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0-2291页。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91页。
    [2]王夫之:《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页。
    [3]《法言义疏》上,《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86页。
    [4]王弼:《老子注》第一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1]王弼:《老子注》第二十五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2]王弼:《老子注》第五十二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5页。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50页。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9页。
    [6]王弼:《老子注》第七十八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7]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42页。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8页。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8页。
    [3][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32页。
    [1]《十六经·雌雄节》。
    [2]《十六经·雌雄节》。
    [3]王弼:《老子注》第六十一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95页。
    [1]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6页。
    [1]王夫之:《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8页。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74页。
    [3]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第128页。
    [1]《十六经·五政》。
    [2]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7页。
    [3]《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43页。
    [1]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71页。
    [2]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36页。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4页
    [1]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5页。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88页。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91页。
    [1]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
    [2]郑文哲:《管理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286页。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导言第1页。
    [2]《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0页。
    [3][汉]许慎、[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76页。
    [1]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24页。
    [1]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第1页。
    [2]《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8-369页。
    [1]《主体-客体-一九八三年全国主体和客体问题讨论会论文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页。
    [1]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1]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2]郑文哲:《管理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7页。
    [1][战国]韩非:《韩非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页。
    [2]《论语·卫灵公》。
    [3]《论语·雍也》。
    [1]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4页。
    [2][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9页。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90页。
    [2][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33页。
    [3][汉]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2页。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2页。
    [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422页。
    [1]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江苏省语言学会.语言研究集刊第一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4]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8]中国哲学编辑部.中国哲学第四辑[M].上海:三联书店,1980.
    [9]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10]汤一介.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11]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丁原明.黄老学论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13]吴光.黄老之学通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4]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5]白奚.稷下学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98.
    [16]成中英.易学本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8][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72.
    [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3]泰罗.科学管理原则[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
    [2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5]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26]戴黍.《淮南子》治道思想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27]郭沫若.郭沫若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8]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0]张岱年.张岱年哲学文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1][春秋]左丘明传[晋]杜预集解.春秋左传集解第四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2]方光华.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3]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年.
    [34]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M].长沙:岳麓书社,1993.
    [35]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6]《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主体-客体--一九八三年全国主体和客体问题讨论会论文选[C].吉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37][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8]郭咸纲.西方管理学说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9]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2]章士嵘.西方认识论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43][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4]谷斌、张慧姝、郑开.黄帝四经注译·道德经注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5]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6]朱光潜.美学拾穗集天津[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
    [47]吴锐.中国思想的起源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48]陈寿灿.方法论导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9]诸子集成第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50]诸子集成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51]诸子集成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52]李翔海、邓克武.伦理与管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5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4]钱弘道.治道的选择:从德治到法治的必然逻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5][清]王夫之.庄子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56]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57]郑文哲.管理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8]李增.先秦法家哲学思想[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1.
    [59][德]M·石里克.普通认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M].科学出版社,1975.
    [62]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6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65][宋]朱熹.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6][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67][战国]韩非.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8][宋]邵雍.皇极经世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69]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70]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1]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7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3][法]奥古斯特·孔德著、黄建华译.论实证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4]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1.
    [76][清]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7][清]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78]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9]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80]张觉.韩非子泽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1]林忠军.周易郑氏学阐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82][汉]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83][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308.
    [84][清]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5]郑天挺.后汉书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7]诸子集成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88]诸子集成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1]李学勤.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J].江汉考古,1983,(2):51-56.
    [2]陈鼓应.关于《黄帝四经》的几点看法[J].哲学研究,1992,(8):50-51.
    [3]曾峰.《三德》与《黄帝四经》的对比研究[J].江汉论坛,2006,(11):94-100.
    [4]李夏.《黄帝四经》阴阳思想研究[J].管子学刊,2006,(2):26-29.
    [5]艾畦.《黄帝四经》对老子思想的吸收和继承[J].中国哲学史,1997,(1):78-85.
    [6]陈鼓应.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J].管子学刊,1995,(1):54-58.
    [7]陈鼓应.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续)[J].管子学刊,1995,(2):64-68.
    [8]白奚.《黄帝四经》与百家之学[J].哲学研究,1995,(4):32-38.
    [9]白奚.先秦黄老之学源流述要[J].中州学刊,2003,(1):134-141.
    [10]戌辉兵.《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校读札记[J].东南文化,2005,(2):63-66.
    [11]郑杰文.帛书《黄帝四经》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J].管子学刊,1996,(3):54-59.
    [12]荆雨.试析帛书《黄帝四经》“道生法”思想的内涵及意义[J].中国哲学史,2005,(4):84-90.
    [13]王威威.黄老学思想特征新证[J].管子学刊,2004,(3):29-32.
    [14][英]J·费斯克著、汪民安译.英国文化研究与电视(上)[J].世界电影,2000,(4):74-97.
    [15]孙景坛.《黄帝四经》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03,(2):30-35.
    [16]张增田.《黄老帛书》之刑德关系诸说辨[J].管子学刊,2002,(3):40-44.
    [17]张增田.《黄老帛书》研究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11-118.
    [18]史婷婷.试论《黄帝四经》与《老子》之异[J].管子学刊,2000,(2):80-84.
    [19]金春峰.论《黄老帛书》的主要思想[J].求索,1986,(2):54-60.
    [20]陆建华.《黄帝四经》-黄老道学的奠基之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74-79.
    [21]覃遵祥.《四经》的雌节思想与时机意识[J].江西社会科学,2000,(5):4-5.
    [22]崔永东.帛书《黄帝四经》中的阴阳刑德思想初探[J].中国哲学史,1998,(4):77-82.
    [23]郭梨华.《鹃冠子》哲学中“道论”之探析[J].管子学刊,2008,(1):55-62.
    [24]张展、邓楠.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范式纷争:对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几点认识[J].现代管理科学,2007,(2):97-98.
    [25]刘金石.管理学研究的混沌与倒退[J].企业管理,2006,(8):12-13.
    [26]陈黎琴.现代管理学理论发展及其研究方法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7,(3):391-3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