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表扬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表扬在当今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我国许多教育学著作提倡在道德教育中要“以表扬为主”。同时受“道德银行”的影响,一些中小学利用“美德储蓄”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表扬流行的原因主要在于:它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年幼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纪律教育和法律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某些成效;它也是对以往教育中体罚或惩罚盛行的反动;它还能活跃师生关系。然而,表扬却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相反还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它可能会导致学生将表扬视为行为的目的,而将道德修炼抛之脑后;导致道德作秀,出现伪善的人格;导致学生对表扬的依赖;或者缺少独立人格;等等。
     当代道德教育中表扬的流行,是对表扬在道德教育中作用的误解。表扬主要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教师通过表扬对学生的预期行为实行控制。即只有当学生表现出教师所期望的行为时,才能获得教师的这种肯定性评价。这种控制可能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知识的掌握、以及纪律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矫正年幼学生的不良行为方面甚至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控制在道德教育中是无效的。
     将表扬用作一种道德教育方法,是与道德的本质相悖的。从道德的本质来看,道德行为是行为主体的一种自觉自愿自主的活动。评价一种行为是否为道德行为,不仅要看它是否是出于行为主体自由的选择,而且还必须考察主体行为的动机。表扬可看作是对教师所期望的学生行为的一种回报,但道德品质不依靠回报养成,因为道德回报是一种事后的回报,而且回报训练的是一种他律的道德。从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来看,道德教育应使学生达到自律。自律的道德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追求自我完善,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责任感,而不是让他们在乎外界的表扬如何。将表扬视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还会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表扬会影响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阻碍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因此,表扬作为一种外部强化手段,并不能在道德教育中起到作用,如果以它为主,就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应摒弃外部的控制手段,引导学生追求自我完善,采取合作、对话的教育方式,使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与现代的道德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Praise is widely applied as a type of moral educational methods in the primaryand middle schools. Many educational works in China advocate“taking praise as thedominant factor”in moral education. In practice, the course of action,“virtue deposit”,is adopted in som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under the influence of“moral bank”.Praise is prevalent mainly because it has been proved to be a workable approach tomotivating the students' study and cultivating their good habits and achieving goodresults during discipline and law education; It is also a reaction against corporalpunishment or punishment which was prevalent in the previous education, and it maymak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harmonious. However, praise cannot cultivate the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On the contrary, it will probably be adversely affected. Itwill cause students to regard praise as the purpose of behavior and forget moralpractice; It also causes moral show, and hypocritical personality; And it will makestudents rely on the praise and lack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so on.
     The prevalence of praise in the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results from the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role that praise plays in moral education. Praise mainlytakes behavioral psychology as its theoretical basis. Teachers control students'expected behavior through praise. That is to say, only after the students show thebehavior that the teachers expect, they can acquire this positive evaluation from theteachers. This control may have an active role in students' habit and disciplinetraining, as well as moral knowledge learning. It even may get instant result incorrecting the infant students' bad behavior, but the control in moral education isineffective. If praise is used as a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it will be the contrary tothe nature of morality. Judging from the nature of morality, ethical behavior is a kindof conscious, voluntary and autonomous activity of the behavior subject. Evaluatingwhether an activity is moral behavior or not depends on whether it proceeds from thesubject's free choice, and it should investigate the motive of subject's behavior. Praisecan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repayment for students' behavior, but moralit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epayment, because repayment for morality is a kind of repaymentafterwards, and what repaying training is a kind of heteronomous morality.
     From the aims of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should helpstudents achieve moral autonomy. Moral autonomy requires the teachers to guidestudents to pursue self-perfect, and cultivates students' ability of moral choices andthe sense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not to make them care about the praise from outsideworld. Regarding praise as a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will also affect theimprovement of the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which may be as follows: first, praisewill affect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ethical behavior itself; secondly it is not beneficial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moral judgments; thirdly it may hinder students tocultivate the moral emotion.
     Therefore, the praise, as a means to strengthen the external, can not play the rolein moral education. If it is taken as the principal method, greater problem will beproduced. In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abandon the external control means,and guide students to pursue self-improvement. The teachers also should adopt theeducational ways of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o as to combine the traditionaland modern moral education ways together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引文
①在古北的小说《请你表扬》中,主人公杨红旗在情人节的雨夜里救下了一个差点遭歹徒强奸的女大学生欧阳花。他的父亲杨胜利是一个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他珍藏着1958年的一份报纸,这份报纸的头版头条就是杨胜利的事迹,说他如何带领杨家村群众大干快上,创下亩产超万斤的人间奇……。虽然自己非常贫穷,但为了名誉急于寻找各种机会做善事。即使借钱也要捐款给希望工程、孤寡老人、洪水灾区、车祸受害者等等等等。他得了肺癌,在自己仅有的两个月生命中,唯一的愿望就是,能看到儿子得到一次表扬。杨红旗专门找到报社要求表扬他,报社领导派记者古国歌对事情的真实度进行调查,但欧阳花担心自己的名誉受损不肯承认此事。由于得不到报社的表扬,最后杨红旗强奸了欧阳花。见北北著:《请你表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②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2—33页。
    ①许慎撰:《说文解字》,段玉裁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89页。
    ②许慎撰:《说文解字》,段玉裁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03页。
    ③Paul C.Bumett:Teacher praise and feedback and students’perceptions of the class environment.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Vol.22,No1.
    ①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页。
    ②王宝祥主编:《班主任工作全书》,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页。
    ③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90页。
    ④我们在平时给予学生的奖励,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对他的一种表扬。如代币制中,给学生一个五角星,就可以看作是对他的行为一种肯定,也可以说是一种表扬。如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奖励,同时也是对他们良好行为的一种表扬。表扬和奖励的区别,主要是一个倾向于精神,一个还包括给予物质的含义。由于中小学教育的特殊性,教育者不可能拿出很多物质性的东西来奖励学生,即使给予奖励也是以精神奖励为主。而且精神奖励远比物质奖励对人的激励作用为大,物质奖励只是对精神奖励的一种补充,即使这样,物质奖励也是通过对人的精神的刺激才能起到作用。在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使用中,奖励被当作了表扬的一种方式。这可能与他们注重对人的精神的奖励有关,也体现了一种对人的尊重。如果某种行为是为得到物质奖励,那比为了得到外部的精神奖励的行为更不具有道德意义。如某人为了得到落水儿童家属的一万元的奖励,冒险跳入水里救人。我们不会去高度赞扬他的这种行为。他这种行为不是道德行为,当然也不是我们唾弃的行为。它是一种非道德行为。除非家长不是事先许诺,而是事后给予。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行为动机主要在于得到1万元的回报,后者的主要动机在于挽救人的生命。正是这样,我们批评那些只有在得到落水儿童家长的报酬之后,才答应下水救助的人。
    ①这里先抛开“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说。客观地说,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经常用来评价学生的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学生的特定任务就是学习。任何人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品质,如勤劳、刻苦、互助、宽容等,但仅仅拥有了这些品质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称职的人。例如,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师但其班级管理混乱、学生学习成绩低下,也不能认为他一个好教师。同理,对于学生来说,即使学生再刻苦,如果成绩不好,老师也不会认为他是一个好学生。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价的关注就容易理解了。虽然成绩好并不代表道德品质好,成绩差并不代表学生道德品质差。
    ②表扬在知识教育中的失效是指表扬没有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目的,如果我们能够弄清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原因,也能对为何它不能激发学生去积极进行道德践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所帮助。因为在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中表扬失效的共同之处在于表扬损害了内部动机。
    ③Paul C.Bumett:Teacherpraise andfeedbackand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class environment.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Vol.22.No1.
    ④J 布罗菲著,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Bmley,Becky A.Evitt,Marie Faust,Kindness counts,Scholastic Parent&Child;2006,Nov.Vo1.14 Issue 3,P.35-37.
    ①转引自李洪玉、何一粟著:《学习动力》,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②Flink et al (1992) . Children’s achivement-related behaviors: The role of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In A. Boggiano & T. Pittman (Ed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A social-development perspectiv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89—214; Caffyn(1989) . Attitudes of British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pupils to rewards and pupils to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Educational Research, PP.210—220.
    ③Eisenberger, R., Pierce,W. D.,&Cameron, J. (1999). Effects ofrewardon intrinsic motivation—Negative,neutral and positive: Comment on Deci, Koestner, and Ryan (1999). Psychological Bulletin, P. 125.
    ④A S.尼尔著,王克难译:《夏山学校》,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77页。
    ⑤魏青主编:《教育学》,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⑥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页。
    ⑦唐斌主编:《教育学教程》,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8页。
    ⑧张兴著:《教育通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⑨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页;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编:《现代教育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28页。
    ⑩张燕镜主编:《教育学新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5页。
    11 喻立涛主编:《教育学教程新编》,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12 凯洛夫编:《教育学》,陈侠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版,第255—256页;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页。
    ①王呈祥:《学校教育中奖励与惩罚问题研究——天水市秦城区中小学奖惩问题的调查》,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崔勤、王丽华:《教学中应给学生更多的表扬》,《基础教育月刊》,2005(9),等。
    ②王道俊、王汉澜,1989(同前);魏青,2006(同前);唐斌,2007等(同前);张慧荣:《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创新》,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7—18页。
    ③张利主编:《没有不上进的学生: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页。
    ④边玉芳、许爱红:《在“棒棒棒、你真棒”现象的背后——对教育实践中表扬运用的多视角透析》,《上海教育科研》,2006(7)。
    ⑤David Pizarro,Eric Uhlmann,and Peter Salovey.Asymmetry in judgments of moral blame and praise:The Role of Perceived Metadesires Psychological Science,May,2003,Vol.14,No.3,.
    ①邴倩:《表扬、儿童的能力理论及其失败后反应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页。
    ②埃尔菲科恩著,程寅、艾菲译:《奖励的惩罚》,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94页。
    ③Deci,E.,Koestner,R.,&Ryan,R.M.(1999).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xperiment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xtrinsic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P.125,PP.627-668.
    ④Sophie Pierce,Jumped-up or falling?The Daily Telegraph(London),May 15,2004,Saturday.
    ⑤Deci &Ryan,(1985).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New York:Plenum.;Heckhausen,(1991) Motivation and action(2nd ed.) New York:Springer—Verlag;Condry&Chambers,(1978).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learning.In M. Lepper&D.Greene(Eds.),The hidden costs of rewards:New perspectives on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otivation (PP.61-84.)Hillsdale,NJ:Erbaum.
    ⑥陈桂生:《“以表扬为主”评议》,《当代教育科学》,2003(17)。
    ⑦吴娴兰:《控制与服从:赏罚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小学课堂教学生活片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⑧埃尔菲 科恩著,程寅、艾菲译:《奖励的惩罚》,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88页。
    ①陈桂生:《“以表扬为主”评议》,《当代教育科学》,2003(17)。
    ②尼采著,孙周兴译:《权力意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50页。
    ③在谈到有些人认为教育事业毫无功效可言时,科顿姆指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教育是否有用,而在于它在哪方面是有用的,对哪些人是有用的,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发挥作用的。”见丹尼尔·科顿姆著,仇蓓玲等译: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页。
    ④李先军、胡群星:《试论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⑤如邴倩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表扬与儿童失败后反应的关系。邴倩:《表扬、儿童的能力理论及其失败后反应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①弗兰克纳著,黄伟合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
    ②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3页。
    ①(瑞典)T.胡森、(德)T.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张斌贤等译:《教育大百科全书》(第1卷),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口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页。
    ② R.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London:Allen and University,American Edition,1967.P.20.参见黄向阳老师的翻译,未出版。
    ③林逢祺著:《教育规准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105页。
    ④转引自陈照雄著:《弗兰基纳之道德教育思想》,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146页。
    ⑤ R.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London:Allen and University,American Edition,1967.P.12.
    ⑥杜时忠著:《德育十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2—83页。
    ⑦参见孙彩平著:《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①陆有铨:《“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中国德育》,2008(10)。
    ①于钦波等著:《外国德育思想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页。
    ②万俊人著:《现代性的伦理话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③麦金太尔著,宋继杰译:《追寻美德》,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④麦金太尔著,宋继杰译:《追寻美德》,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⑤陈赟著:《现代性意识困境中的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0页。
    ⑥陈赟著:《现代性意识困境中的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⑦陈赟著:《现代性意识困境中的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①申洪英、林相国:《积小善成大德——促进青少年良好品德行为的方案》,《山东教育》,2006(11)。
    ②郭文安:《主体教育思想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
    ①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1页。
    ①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第2页。
    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6月8日颁发。
    ③李志宏等主编:《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下)》,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795页。
    ④孟万金:《中小学生对惩罚的心理感受研究》,《心理科学》,2004(1)。
    ①如愉快教育中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以奖励为主,慎用惩罚”。参见向玉琴主编:《愉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崔学鸿认为,赏识教育就是“戴高帽子教育”。参见崔学鸿著:《赏识教育初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页。成功教育中“评价的主要方式就是鼓励、表扬”。参见陈德华著:《刘京海与成功教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77页。
    ②陈德华著:《刘京海与成功教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24页。
    ③陈德华著:《刘京海与成功教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77页。
    ①陈德华著:《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②张忠萍:《快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3)。
    ③从前,有一个在朝廷里做官的人,要到外地任职。临行前,他向老师告别,老师叮嘱他说:“地方上的官吏不好当,你一定要小心谨慎。”那个人胸有成竹地对老师说:“我已经备下了100顶‘高帽子’,逢人便送他一顶,总不致于出什么问题。”老师一听勃然大怒,正颜厉色地训斥他说:“我们为人处事光明正大,为什么非要这样呢?”那个人看脸色不对,连忙说:“普天之下,像老师这‘高帽子’的人又能有几个啊!”老师听了频频点头,说:“你这话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那个人从老师家出来,无限惋惜地对别人说:“我备下的这100顶高帽子,如今只剩下99顶了。”见严育洪编著:《“事”说师生关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①孙隆基著:《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②Karen Goldberg Goff,Loose praise sinkskids:bumps in road build success,The Washington Times,November 9,2003,Sunday,Final Edition.Families times;Pg.D01.
    ①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
    ①倪梁康:《论伪善:一个语言哲学的和现象学的分析》,《哲学研究》,2006(7)。
    ②第默尔 库兰著,丁振寰等译:《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英文版前言。
    ③第默尔 库兰著,丁振寰等译:《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④第默尔 库兰著,丁振寰等译:《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⑤约翰 P 霍斯顿著,孟继群等译:《动机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4页。
    ①黑格尔著,杨东柱等编译:《法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②黑格尔著,杨东柱等编译:《法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③布尔迪厄著,谭立德译:《实践理性》,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18页。
    ①玛利亚蒙台梭利著,单中惠译:《童年的秘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②刘儒德等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①Vernon F.Jones&Louise S.Jones著,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级体》,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②霍尔(Hall,P.S.)著,林玲译:《如何教育叛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手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①一个小姑娘看见一只蛾奋力要破茧而出,小姑娘为了帮它的忙,便拿出小刀来,小心地把茧划破,让蛾出来。蛾出来后,一直鼓翅,但始终飞不起来,最后翅膀终于垂下去了,那只蛾死了。小姑娘的父亲告诉他:“蛾在茧中的奋斗可以使它的翅膀增加力气,但你把茧划破后,就剥夺了它锻炼的机会,它也就无法飞起来了。见严育洪编著:《“事”说师生关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②刘儒德等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③爱弥尔 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①Graham Grant,‘Mollycoddling’led to soaring crime rates and teen pregnancy,Daily Mail(London),September 13,2007.
    ②Karen Goldberg Goff,Loose praise sinks kids;bumps in road build success,The Washington Times,November 9,2003,Sunday,Final Edition.Families times;Pg.D01.
    ①J 布罗菲著,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②约翰 P 霍斯顿著,孟继群等译:《动机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1页。
    ①Howard A.Ozmon,Samuel M.Craver著,石中英等译:《教育的哲学基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211页。
    ②王玮编著:《师爱——师德之魂》,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页。
    ③李洪玉、何一粟著:《学习动力》,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①戴冯塔纳著,王新超译:《教师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8页。
    ②Vemon F.Jones&Louise S.Jones著,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级体》,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③弗洛姆著,冯川主编:《弗洛姆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页。
    ④戴冯塔纳著,王新超译:《教师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5页
    ⑤弗洛姆著:《弗洛姆文集》,冯川主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页。
    ①郭华著:《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建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②施良方著:《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91页。
    ③埃尔菲科恩著,程寅、艾菲译:《奖励的惩罚》,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4页。
    ④心理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心理学百科全书》(第2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4页。
    ①弗洛姆著,冯川主编:《弗洛姆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②弗洛姆著,冯川主编:《弗洛姆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③弗洛姆著,冯川主编:《弗洛姆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92—93页。
    ④弗洛姆著,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56页。
    ⑤底特利希本纳著,彭正梅等译:《普通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页。
    ①陆有铨:《“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中国德育》,2008(10)。
    ②杨国荣著:《伦理与存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
    ③关于自由的理解有很多种,本文采取的是一种较为宽泛的定义。
    ①参见哈里法兰克福特著,应齐译:《意志自由与人的概念》,应齐、刘训练主编:《第三种自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②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4页。
    ④陆有铨:《用“道德”的方法养成道德》,《当代青年研究》,2008(8)。
    ⑤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著,何怀宏、廖中白译:《伦理学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8页。
    ①伊曼努尔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页。
    ②邓晓芒著:《灵之舞》,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页。
    ④宋希仁:《“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释义》,《道德与文明》,2000(3)。
    ①周中之主编:《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②周中之主编:《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①杨国荣著:《伦理与存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②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80页。
    ③亚里斯多德说,“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智慧、理解和明智是理智德性,它是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慷慨和节制是道德德性”。道德德性“通过习惯养成,因此它的名字‘道德的’也是从‘习惯的’这个词演变而来。”“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还是那样的习惯绝不是小事。正相反,它非常重要,或宁可说,它最重要。”见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克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5—37页。
    ④汤姆 L 彼彻姆著,雷克勤等译:《哲学的伦理学——道德哲学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⑤汤姆 L 彼彻姆著,雷克勤等译:《哲学的伦理学——道德哲学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①汤姆L彼彻姆著,雷克勤等译:《哲学的伦理学——道德哲学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②R.Peters,Ethics andEducation.London:Allen and University,American Edition,1967.P16—17.参加黄向阳老师翻译,未出版。
    ③2007年11月,孕妇李丽云因难产被肖志军送进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分院,肖志军自称是孕妇的丈夫。面对生命垂危的孕妇,肖志军却拒绝在医院剖腹产手术上面签字,医生与护士束手无策,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孕妇因抢救无效死亡。参见丈夫拒不签字手术致怀孕妻子死亡 http://news.qq.com/a/20071121/002156.htm
    ④2008年6月30日,平乐县一辆载着危重病人的救护车,被特批开上一段尚未正式开通的高速公路。不熟悉路况的司机,一路驾驶一路寻找出口,找到出口后却因收费问题不得不停留7分钟。危重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因抢救无效死亡。家属认为,因收费站的耽搁导致病人失去了抢救的黄金时间;桂柳高速公路桂林收费站则称,收费员是按规章制度办事,家属矛头指错了地方。参见救护车载喉管喷血病人高速上迷路收费站拒放行http://news.sohu.com/20080708/n258019709.shtml.
    ①邓晓芒著:《灵之舞》,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页。
    ②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0页。
    ③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1页。
    ④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⑤邓晓芒著:《灵之舞》,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页。
    ⑥徐向东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页。
    ①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攻占中国的首都南京,为了进一步摧毁国人的抗战信心和报复自淞沪会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在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南京和平居民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大屠杀。日本国内对他们取得的胜利和大屠杀情况进行了报道。如1937年12月13日,《东京日日新闻》(即现在《每日新闻》)报道两名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日军第十六师团中岛部队两个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其长官鼓励下,彼此相约“杀人竞赛”,商定在占领南京时,谁先杀满100人为胜者。他们从句容杀到汤山,向井敏明杀了89人,野田毅杀了78人,因皆未满100,“竞赛”继续进行。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军刀已砍缺了口。野田谓杀了105人,向井谓杀了106人。又因确定不了是谁先达到杀100人之数,决定这次比赛不分胜负,重新比赛谁杀满150名中国人。这些暴行都一直在报纸上图文并茂连载,被称为“皇军的英雄”。这两个杀人恶魔在当时受青年崇拜。见图文:1937年12月13日的日本报纸 http://news.cctv.com/special/C20233/20071211/107435.shtml
    ②鲍曼著,杨渝东等译:《现代性与大屠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231页。
    ③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胡晓明、傅杰主编:《释中国》(第1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07页。
    ④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5页。
    ⑤崔宜明著:《道德哲学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①徐向东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②葛晨虹:《我们怎样进行道德评价》,《齐鲁学刊》,2001(3)。
    ③威廉麦独孤著,俞国良等译:《社会心理学导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176页。
    ④徐向东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页。
    ⑤约翰马丁费舍,马克拉维扎著,杨绍刚译:《责任与控制——一种道德责任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232页。
    ①崔宜明著:《道德哲学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页。
    ②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3页。
    ③孙百蛾:《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3页。
    ④黑格尔著,杨东柱等编译:《法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①斯特赖克、索尔蒂斯著,洪成文等译:《教学伦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122页。
    ②约翰 L 麦凯著,丁三东译;《伦理学:发明对与错》,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①詹姆士著,陈羽纶、孙瑞禾译:《实用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3页。
    ②J.P蒂洛著,孟庆时等译:《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
    ③徐向东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④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0页。
    ⑤亚当 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6页。
    ①胡林英著:《道德内化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页。
    ②胡林英著:《道德内化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257页。
    ③徐向东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④徐向东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①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5页。
    ②陆有铨:《用“道德”的方法养成道德》,《当代青年研究》,2008(8)。
    ①伊曼努尔 康德著,邓晓芒译:《实践理解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112页。
    ②崔宜明著:《道德哲学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③伊曼努尔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8页。
    ④A 麦金太尔著,宋继杰译:《追寻美德》,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⑤A 麦金太尔著,宋继杰译:《追寻美德》,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⑥崔宜明著:《道德哲学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273页。
    ①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孟子说:“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
    ②崔宜明著:《道德哲学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274页。
    ③韦政通著:《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①鲍曼著,郁建兴等译:《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11页。
    ②鲍曼著,杨渝东等译:《现代性与大屠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页。
    ③鲍曼著,范祥涛译:《个体化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17页。
    ④鲍曼著,范祥涛译:《个体化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17页。
    ⑤转引自郑莉著:《理解鲍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128页。
    ①伊曼努尔 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53页。
    ②罗伯特 施佩曼著,沈国琴等译:《道德的基本概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③善行与动机http://www.21sz.org/show.aspx?id=4082&cid=15
    ④转引自朱德米著:《自由与秩序: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页。
    ⑤伊曼努尔 康德著,贾覆铭等译:《论教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7页。
    ①罗尔斯著,张国清译:《道德哲学史讲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6页。
    ②何怀宏著:《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③弗兰克纳著,黄伟合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页。
    ④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7页。
    ①R W费夫尔著,丁万江、曾艳译:《西方文化的终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高健生:《道德回报与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社会科学》,1999(9)。
    ③康化椿:《论道德回报》,《社会科学研究》,2004(2)。
    ①郑光才:《论道德回报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0页。
    ②高健生:《道德回报与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社会科学》,1999(9)。
    ①徐向东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②鲍曼著,张成岗译:《后现代伦理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③高兆明等著:《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秩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①参见埃尔 菲科恩著,程寅、艾菲译:《奖励的惩罚》,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54页。
    ②伊曼努尔 康德著,贾覆铭等译:《论教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63页。
    ③爱弥尔 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④陆有铨:《“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中国德育》,2008(10)。
    ⑤爱弥尔 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①郑晓江等:《无“道”之“德”何以可能?——关于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7(3)下半月。
    ①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16页。
    ①王啸:《自由与自律:康德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②彼得斯著,邬冬星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页。
    ③汤姆 L 彼彻姆著,雷克勤等译:《哲学的伦理学——道德哲学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8页。
    ④汤姆 L 彼彻姆著,雷克勤等译:《哲学的伦理学——道德哲学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8页。
    ⑤汤姆 L 彼彻姆著,雷克勤等译:《哲学的伦理学—道德哲学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页。
    ①J.Mark Halstead and Mark A.Pike,Citizenship and moral education,London:Routledge,2006,P42.
    ②鲁洁著:《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①赫舍尔著,隗任莲译:《人是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47页。
    ②薛晓阳著:《希望德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③鲁道夫 奥伊肯著,万以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④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7页。
    ⑤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7页。
    ⑥薛晓阳著:《希望德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①周海林著:《在理性的周围》,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127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4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7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4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8页。
    ③高兆明等著:《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秩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5页。
    ④高兆明等著:《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秩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8页。
    ①余英时著:《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胡晓明、傅杰主编:《释中国》(第1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97页。
    ②余英时著:《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胡晓明、傅杰主编:《释中国》(第1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98页。
    ③“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见梁海明译注:《老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④周润智著:《力量就是知识——教师职业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⑤黎敏、张惠远:《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重“德”轻“道”教育的困境及其应对》,《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7(3)下半月。
    ①吴安春著:《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1—82页。
    ②金木苏著:《道德赏罚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①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胡晓明、傅杰主编:《释中国》(第1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30页。
    ②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胡晓明、傅杰主编:《释中国》(第1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36页。
    ③万俊人:《传统伦理开掘与施教方法改善》,《中州学刊》,1993(4)。
    ①万俊人著:《现代性的伦理话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②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七卷上),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141页。
    ③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页。
    ④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页。
    ⑤聂文军著:《西方伦理学专题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
    ⑥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0页。
    ①苏霍姆林斯基著,姜励群等译:《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99页。
    ②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译:《苏霍姆林斯基学校德育和管理思想与论著选读:〈青年一代的道德思想教育〉,〈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①徐向东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②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译:《[当代]学校德育思想流派与德育论著选读(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③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87页。
    ④陈会昌著:《道德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⑤A 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00页。
    ①A 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②A 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③A 班杜拉著,缪小春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
    ①A 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罗伯特施佩曼著,沈国琴等译:《道德的基本概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③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译:《[当代]学校德育思想流派与德育论著选读(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
    ①陆有铨著:《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09页。
    ②汤姆 L 彼彻姆著,雷克勤等译:《哲学的伦理学——道德哲学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
    ①鲍曼著,杨渝东等译:《现代性与大屠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页。
    ②周海林著:《在理性的周围》,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①胡林英著:《道德内化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57页。
    ②路易斯 拉思斯著,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③石毓彬、杨远著:《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6页。
    ④弗里德里希 包尔生著,何怀宏、廖申白译:《伦理学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7—398页。
    ①弗里德里希 包尔生著,何怀宏、廖申白译:《伦理学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8页。
    ②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编:《存在主义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337页。
    ③让—保罗 萨特著,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94页。
    ④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页。
    ⑤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页。
    ①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7页。
    ②金生鋐著:《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③陆有铨著:《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04—205页。
    ①路易斯 拉思斯著,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②李文正:《培育“有修养的个人的社会:班级生态论》,熊川武等主编:《教育研究的新视域》,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第3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0页。
    ④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4页。
    ⑤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4页。
    ⑥蓝维等著:《德育学科中教学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15页。
    ①心理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心理学百科全书》(第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9—50页。
    ②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88—489页。
    ③B F斯金纳著,王映桥等译:《超越自由与尊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1页。
    ④HowardA.Ozmon,Samuel M.Craver著,石中英等译:《教育的哲学基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①A 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鲍曼著,杨渝东等译:《现代性与大屠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①郑莉著:《理解鲍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②杜威著,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③周书俊著:《选择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④约瑟夫弗莱彻著,程立显译:《境遇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0页。
    ①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2—83页。
    ②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③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1—92页。
    ④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3—94页。
    ①戴 冯塔纳著,王新超译:《教师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8页。
    ②Janice Cohn,Praising child too much can undermine intent,The Washington Times,August 01,Part D;Family Times;Instilling compassion,Pg.D2
    ③徐向东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④弗洛姆著,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43页。
    ①霍尔、戴维斯著,陆有铨、魏贤超译:《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②彭进清:《妨碍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的德育误区与成因探析》,《湖南社会科学》,2005(6)。
    ③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7页。
    ①王海明著:《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39—240页。
    ②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第2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①章志光编著:《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5页。
    ②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译:《[当代]学校德育思想流派与德育论著选读(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124页。
    ③M.S斯特娜著,张艳华译:《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页。
    ①M.S斯特娜著,张艳华译:《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253页。
    ①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②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48页。
    ③威廉 麦独孤著,俞国良等译:《社会心理学导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
    ①B F斯金纳著,王映桥等译:《超越自由与尊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②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页。
    ③Robert Paul Churchill,What is the ethics ofteaching,Thomas Magnell(eds),Values and education,Amsterdam—Atlanta,GA1998,P50.
    ④弗洛姆著,冯川主编:《弗洛姆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101页。
    ①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②Joseph Kupfer,Education,indoctrination,and moral character,Thomas Magnell(eds),Values and education,Amsterdam—Atlanta,GA1998,PP59—67.
    ③约翰 马丁 费舍、马克 拉扎维著,杨韶刚译:《责任与控制——一种道德责任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④弗里德里希 包尔生著,何怀宏、廖申白译:《伦理学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2页。
    ①爱因斯坦著,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43页。
    ②埃尔菲 科恩著,程寅、艾菲译:《奖励的惩罚》,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24页。
    ③彼得斯著,邬冬星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④彼得斯著,邬冬星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⑤彼得斯著,邬冬星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132页。
    ①倪愫襄著:《伦理学简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页。
    ①鲁洁著:《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①诺贝尔奖评审团:科研不能以得奖为目的 http://edu.xhby.net/system/2008/01/11/010184421.shtml
    ②科研和生命一样重要——访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 http://news.sohu.com/37/07/news146840737.shtml
    ③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七卷上),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376页。
    ④陆有铨:《用“道德”的方法养成道德》,《当代青年研究》,2008(8)。
    ①梯利著,伍德增补,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0页。
    ②梯利著,伍德增补,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9页。
    ③Howard A.Ozmon,Samuel M.Craver著,石中英等译:《教育的哲学基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
    ④威廉 麦独孤著,俞国良等译:《社会心理学导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
    ⑤威廉 麦独孤著,俞国良等译:《社会心理学导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页。
    ①梯利著,伍德增补,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0页。
    ②爱弥尔 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①洛克著,杨汉麟译:《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②刘长海:《学习雷锋,回到雷锋——关于“学雷锋”运动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5(13)。
    ③A 麦金太尔著,宋继杰译:《追寻美德》,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④A 麦金太尔著,宋继杰译:《追寻美德》,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①A 麦金太尔著,宋继杰译:《追寻美德》,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②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7页。
    ①黄藤:《学校教育基本功能新探》,《教育研究》,2006(10)。
    ②冯友兰著:《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5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③冯友兰著:《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4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7页。
    ①邓晓芒著:《灵之舞》,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82页。
    ②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第848—849页。
    ③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51页。
    ④杜时忠著:《德育十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⑤杜时忠著:《德育十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①鲍曼著,杨渝东等译:《现代性与大屠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第7页。
    ②杜时忠著:《德育十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2—83页。
    ③J 布罗菲著,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①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鲁洁著:《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③鲍曼著,杨渝东等译:《现代性与大屠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页。
    ①王有升著:《理想的限度——学校教育的现实建构》,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②米歇尔 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03页。
    ③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73页。
    ①威廉 麦独孤著,俞国良等译:《社会心理学导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9页。
    ②乌申斯基著,郑文樾选编、张佩珍等译:《乌申斯基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③乌申斯基著,郑文樾选编、张佩珍等译:《乌申斯基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0—231页。
    ①周建平著:《追寻教学道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150页。
    ②B F斯金纳著,王映桥等译:《超越自由与尊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③陆有铨:《“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中国德育》,2008(10)。
    ①皮亚杰著,傅统先、陆有铨译:《儿童的道德判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33—234页。
    ①陆有铨:《“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中国德育》,2008(10)。
    ②此处为陆有铨先生的观点,未发表。
    ③杜威著,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①杜威著,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7页。
    ②鲁洁著:《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①爱弥尔 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②爱弥尔 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150页。
    ③唐汉卫著:《生活道德教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④唐汉卫著:《生活道德教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①柯尔伯格著,郭本禹等译:《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和确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②皮亚杰著,傅统先、陆有铨译:《儿童的道德判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35页。
    ①皮亚杰著,傅统先、陆有铨译:《儿童的道德判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78—479页。
    ②参见约翰 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65—481页。
    ①约翰 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69页。
    ②柯尔伯格著,郭本禹等译:《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和确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①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②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27页。
    ③威廉 麦独孤著,俞国良等译:《社会心理学导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141页。
    ①蒋一之:《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外国教育研究》,1997(4)。
    ②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③杨国荣著:《伦理与存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241页。
    ④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⑤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⑥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①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②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4页。
    ③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书店1999年版,第278页。
    ①徐向东著:《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19页。
    ②R.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London:Allen and University,American Edition,1967.P.14—15.参见黄向阳老师的翻译(未公开出版)。
    ③斯特赖克、索尔蒂斯著,洪成文等译:《教学伦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116页。
    ④斯特赖克、索尔蒂斯著,洪成文等译:《教学伦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①斯特赖克、索尔蒂斯著,洪成文等译:《教学伦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118页。
    ②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③刘次林著:《以学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种思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5页。
    ④罗伯特·纳什著,李菲译:《德性的探询:关于品德教育的道德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⑤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①艾略特著,王恩衷编译:《艾略特诗学文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04页。
    ②B·F·斯金纳著,王映桥等译:《超越自由与尊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
    ③麦特·里德雷著,刘珩译:《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④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①斯特赖克、索尔蒂斯著,洪成文等译:《教学伦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119页。
    ②麦特·里德雷著,刘珩译:《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③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著,何怀宏、廖申白译:《伦理学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9页。
    ④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著,何怀宏、廖申白译:《伦理学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①萨万乔尼著,冯大鸣译:《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②霍夫曼著,杨韶刚等译:《移情与道德发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页。
    ③J.Mark Halstead and Mark A.Pike,Citizenship and moral education,London:Routledge,2006,P42.
    ①布鲁斯·马克斯韦尔、罗兰德·雷岑巴赫:《模仿、想象和重新评价:道德情感的教育》,《中国德育》,2007(2)。
    ①因为在对一个缺少连贯的道德自我的人进行道德说教的人的情形中,批评和表扬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在“范跑跑事件”中,舆论对他的任何批评都不可能起到效果。
    ②几位荷兰学者通过观察青山雀发现,雄鸟在孵蛋时一旦被雀鹰啄伤,雌鸟立即就会再去找一只雄鸟交配。这种做法是理智的,受伤的雄鸟很可能将慢慢死去,雌鸟只有另寻新欢才是她最好的归宿。更有甚者,为了吸引另一只雄鸟前来帮助她孵卵,她甚至愿意用死去的雄鸟的肉做诱饵。而且动物之间缺少报复意识。它们并不想报复那些侵害过自己的家伙,它们只想平安度日。参见麦特·里德雷著:《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刘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③麦特·里德雷著,刘珩译:《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④埃尔菲·科恩著,程寅、艾菲译:《奖励的惩罚》,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16页。
    ⑤胡林英著:《道德内化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57—258页。
    ⑥刘慧著:《生命德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⑦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①唐汉卫著:《生活道德教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②参见高德胜著:《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①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1.A S.尼尔著,王克难译:《夏山学校》,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
    2.A 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A 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A 班杜拉著,缪小春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A 麦金太尔著,宋继杰译:《追寻美德》,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6.B F斯金纳著,王映桥等译:《超越自由与尊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Edmund T.Emmer等著,王毅译:《中学课堂管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8.Howard A.Ozmon,Samuel M.Craver著,石中英等译:《教育的哲学基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9.J.P.蒂洛著,孟庆时等译:《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0.M.S斯特娜著,张艳华译:《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11.R W费夫尔著,丁万江、曾艳译:《西方文化的终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Vernon F.Jones&Louise S.Jones著,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级体》,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3.埃尔菲 科恩著,程寅、艾菲译:《奖励的惩罚》,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14.爱弥尔 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安兰德著,熊晓菊译:《自私的德性》,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16.保罗 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年版。
    17.鲍曼著,张成岗译:《后现代伦理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鲍曼著,郁建兴等译:《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19.鲍曼著,杨渝东等译:《现代性与大屠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20.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译:《[当代]学校德育思想流派与德育论著选读(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
    21.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译:《苏霍姆林斯基学校德育和管理思想与论著选读:〈青年一代的道德思想教育〉,〈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
    22.彼得斯著,邬冬星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4.布尔迪厄著,谭立德译:《实践理性》,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25.布罗菲著,陆恰如译:《激发内部动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陈德华著:《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7.陈德华著:《刘京海与成功教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28.陈会昌著:《道德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9.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0.陈赟著:《现代性意识困境中的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陈照雄著:《弗兰基纳之道德教育思想》,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版。
    32.崔学鸿著:《赏识教育初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崔宜明著:《道德哲学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戴·冯塔纳著,王新超译:《教师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丹尼尔·科顿姆著,仇蓓玲等译:《教育为何是无用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6.邓晓芒著:《灵之舞》,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37.底特利希·本纳著,彭正梅等译:《普通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6年版。
    38.第默尔 库兰著,丁振寰等译:《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
    39.杜时忠著:《德育十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0.杜威著,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1.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2.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43.杜威著,张颖译:《哲学的改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4.冯友兰著:《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5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5.弗兰克纳著,黄伟合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6.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著,何怀宏、廖申白译:《伦理学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7.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48.弗洛姆著,冯川主编:《弗洛姆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49.高兆明等著:《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秩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0.郭华著:《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建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何怀宏著:《良心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52.何怀宏著:《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4.赫舍尔著,隗任莲译:《人是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5.黑格尔著,杨东柱等编译:《法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56.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书店1999年版。
    57.胡林英著:《道德内化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8.霍尔(Hall,P.S.)著,林玲译:《如何教育叛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手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59.霍尔、戴维斯著,陆有铨、魏贤超译:《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0.霍夫曼著,杨韶刚等译:《移情与道德发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61.金木苏著:《道德赏罚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2.柯尔伯格著,郭本禹等译:《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和确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4.李洪玉、何一粟著:《学习动力》,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5.李文正:《培育“有修养的个人的社会:班级生态论》,熊川武等主编:《教育研究的新视域》,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
    66.李志宏等主编:《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下),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67.林逢祺著:《教育规准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版。
    68.刘儒德等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
    69.鲁道夫奥伊肯著,万以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70.鲁洁著:《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1.路易斯拉思斯著,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2.陆有铨著:《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73.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4.罗伯特纳什著,李菲译:《德性的探询:关于品德教育的道德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5.罗伯特施佩曼著,沈国琴等译:《道德的基本概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76.洛克著,杨汉麟译:《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7.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8.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79.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80.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1.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2.麦独孤著,俞国良等译:《社会心理学导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3.麦特 里德雷著,刘珩译:《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84.米歇尔 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85.内尔 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6.尼采著,孙周兴译:《权力意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87.倪愫襄著:《伦理学简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8.聂文军著:《西方伦理学专题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9.皮亚杰、英海尔德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90.皮亚杰著,傅统先、陆有铨译:《儿童的道德判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91.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92.让—保罗萨特著,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93.萨万乔尼著,冯大鸣译:《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4.施良方著:《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5.石毓彬、杨远著:《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6.斯特赖克、索尔蒂斯著,洪成文等译:《教学伦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7.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98.苏霍姆林斯基著,姜励群等译:《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99.孙隆基著:《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0.汤姆 L 彼彻姆著,雷克勤等译:《哲学的伦理学——道德哲学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1.唐汉卫著:《生活道德教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2.梯利著,伍德增补,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03.万俊人著:《现代性的伦理话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4.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05.王方林主编:《在自由与约束之间——班级经营的实践与原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106.王海明著:《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7.王玮编著:《师爱——师德之魂》,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108.王文科等编著:《教育概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4年版。
    109.王有升著:《理想的限度——学校教育的现实建构》,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0.威廉麦独孤著,俞国良等译:《社会心理学导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1.乌申斯基著,郑文樾选编,张佩珍等译:《乌申斯基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12.吴安春著:《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3.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七卷上),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14.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115.向玉琴主编:《愉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6.徐向东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7.徐向东著:《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18.薛晓阳著:《希望德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9.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120.亚当 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21.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122.杨国荣著:《伦理与存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3.杨汉麟主编:《外国教育实验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24.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5.伊曼努尔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126.伊曼努尔康德著,贾覆铭等译:《论教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127.伊曼努尔康德著,邓晓芒译:《实践理解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8.应齐、刘训练主编:《第三种自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129.于钦波等著:《外国德育思想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0.余英时著:《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胡晓明,傅杰主编:《释中国》(第1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31.约翰 L 麦凯著,丁三东译;《伦理学:发明对与错》,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132.约翰 P 霍斯顿著,孟继群等译:《动机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33.约翰 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4.约翰 马丁 费舍、马克 拉维扎著,杨绍刚译:《责任与控制——一种道德责任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35.约瑟夫 弗莱彻著,程立显译:《境遇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36.詹姆士著,陈羽纶、孙瑞禾译:《实用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37.章志光编著:《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8.钟启泉、黄志成编著:《西方德育原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9.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40.周海林著:《在理性的周围》,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41.周建平著:《追寻教学道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2.周润智著:《力量就是知识——教师职业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3.周书俊著:《选择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44.周中之主编:《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5.朱德米著:《自由与秩序: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6.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7.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Condry&Chambers,1978.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theprocess of learning.In M.Lepper&D.Greene(Eds.),The hidden costs of rewards:New perspectives on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otivation,Hillsdale,NJ.
    2.Deci&Ryan,1985.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New York:Plenum
    3.Heckhausen,1991.Motivation and action,New York:Springer-Verlag.
    4.J.Mark Halstead and Mark A.Pike,2006.Citizenship and moral education,London:Routledge.
    5.R.Peters,1967.Ethics and Education.London:Allen and University,American Edition.
    6.Flink etal,1992.Children’s achivement-related behaviors:The role of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In A.Boggiano&T.Pittman(Eds.),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A social-development perspectiv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Thomas Magnell(eds),1998.Values and education,Amsterdam—Atlanta:GA.
    1.边玉芳、许爱红:《在“棒棒棒、你真棒”现象的背后——对教育实践中表扬运用的多视角透析》,《上海教育科研》,2006(7)。
    2.邴倩:《表扬、儿童的能力理论及其失败后反应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3.布鲁斯 马克斯韦尔、罗兰德 雷岑巴赫:《模仿、想象和重新评价:道德情感的教育》,《中国德育》,2007(2)。
    4.陈桂生:《“以表扬为主”评议》,《当代教育科学》,2003(17)。
    5.崔勤、王丽华:《教学中应给学生更多的表扬》,《基础教育月刊》,2005(9)。
    6.高健生:《道德回报与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社会科学》,1999(9)。
    7.葛晨虹:《我们怎样进行道德评价》,《齐鲁学刊》,2001(3)。
    8.郭文安:《主体教育思想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
    9.何霜梅:《制度正义与道德教育二者并重——社群主义公平正义观研究述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2)。
    10.黄藤:《学校教育基本功能新探》,《教育研究》,2006(10)。
    11.蒋一之:《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外国教育研究》,1997(4)。
    12.康化椿:《论道德回报》,《社会科学研究》,2004(2)。
    13.黎敏、张惠远:《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重“德”轻“道”教育的困境及其应对》,《思想理论教育 新德育》,2007(3)下半月。
    14.李先军、胡群星:《试论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15.李先军:《“美德储蓄”活动质疑》,《中国教育学刊》,2007(12)。
    16.李先军:《教会学生选择何以可能》,《基础教育》,2008(11)。
    17.刘长海:《学习雷锋,回到雷锋——关于“学雷锋”运动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5(13)。
    18.刘志山:《道德教育的情感化及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教育评论》,2006(10)。
    19.陆有铨:《“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中国德育》,2008(10)。
    20.陆有铨:《用“道德”的方法养成道德》,《当代青年研究》,2008(8)。
    21.孟万金:《中小学生对惩罚的心理感受研究》,《心理科学》,2004(1)。
    22.倪梁康:《论伪善——个语言哲学的和现象学的分析》,《哲学研究》,2006(7)。
    23.潘希武:《学校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8年。
    24.彭进清:《妨碍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的德育误区与成因探析》,《湖南社会科学》,2005(6)。
    25.申洪英、林相国:《积小善成大德——促进青少年良好品德行为的方案》,《山东教育》,2006(11)。
    26.宋希仁:《“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释义》,《道德与文明》,2000(3)。
    27.孙百蛾:《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8.万俊人:《传统伦理开掘与施教方法改善》,《中州学刊》,1993(4)。
    29.王呈祥:《学校教育中奖励与惩罚问题研究——天水市秦城区中小学奖惩问题的调查》,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30.王晓彦:《论道德情感》,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1.王啸:《自由与自律:康德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2.吴娴兰:《控制与服从:赏罚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小学课堂教学生活片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33.张慧荣:《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创新》,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4.张忠萍:《快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3)。
    35.郑光才:《论道德回报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6.郑晓江等:《无“道”之“德”何以可能?——关于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7(3)下半月。
    1.Deci.E.,Koestner,R.,&Ryan,R.M.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xperiment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extrinsic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
    2.Eisenberger,R.,Pierce,W.D.,&Cameron,J.Effects of reward on intrinsic motivation—Negative,neutral and positive:Comment on Deci,Koestner,and Ryan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
    3.Bailey,Becky A.Evitt,Marie Faust,Kindness counts,Scholastic Parent&Child;Nov.2006,Vol.14 Issue 3.
    4.David Pizarro,Eric Uhlmann,and Peter Salovey.Asymmetry in judgments of moral blame andpraise:The Role of Perceived Metadesires,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14,No.3,May 2003.
    5.Elwell,William C.,Tiberio,John.Teacher praise:What students want,.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1994(12).
    6.Glazer,Susan Mandel,Teaching Pre K-8;Apr2007,Vol.37 Issue 7.
    7.Graham Grant,‘Mollycoddling’led to soaring crime rates and teen pregnancy,Daily Mail(London),September 13,2007.
    8.Janice Cohn,Praising child too much can undermine intent,The Washington Times,August 01,Part D;Family Times;Instilling compassion,Pg.D2
    9.Karen Goldberg Goff,Loose praise sinks kids;bumps in road build success,The Washington Times,November 9,2003,Sunday,Final Edition.Families times;Pg.D01.
    10.Paul C.Bumett:Teacher praise and feedback and students’perceptions of the class environment.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22,No 1,2002.
    11.Sophie Pierce,Jumped-up or falling?The Daily Telgraph(London),May 15,2004.
    12.Tara M.Kalis,Kimberly J.Vannest,and Rich Parker.Praise Counts:Using Self-Monitoring to Increase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s.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Spring 2007 Vol.51,No.3.
    1.河北涉县中小学设立“美德储蓄簿” http://news.sina.com.cn/o/2006-07-20/08549515833s.shtml
    2.科研和生命一样重要——访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 http://news.sohu.com/37/07/news146840737.shtml
    3.诺贝尔奖评审团:科研不能以得奖为目的 http://edu.xhby.net/system/2008/01/11/010184421.shtml
    4.14岁女孩看课外书遭老师批评后跳池塘自杀 http://news.qq.com/a/20080320/000333.htm
    5.善行与动机 http://www.21sz.org/show.aspx?id=4082&cid=15
    6.图文:1937年12月13日的日本报纸 http://news.cctv.com/special/C20233/20071211/107435.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