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弱势群体家庭教育资源现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关于城市弱势群体家庭教育资源状况个案研究的结果呈示。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因涉及到新一代弱势群体的阶层复制,故倍受重视。本研究选择以下岗工人家庭为代表的城市弱势群体家庭为个案研究的对象,以此类家庭中教育资源的运作状况为研究内容,致力于对城市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教育难的现状作真实描摹,并尝试运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这一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剖析。
     本研究通过对城市弱势群体家庭教育资源现状的结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弱势群体家庭因其家庭教育资源的薄弱,导致其子女在学校教育场域中遭受起始不平等和过程不平等的待遇。
     通过对城市弱势群体家庭教育资源运作状况的过程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导致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教育难的最主要原因是家庭具体化状态的文化资本,即由惯习指定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家庭的教育功能就在生活实践中运行着,位置——惯习——生活方式的循环悄悄地进行着,而父母策略的调整将最终导致子女在场域内的空间位置向上或向下的流动,抑或达成场域之间的转换。
     针对导致城市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教育处境不利的不同原因,研究者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最后研究者对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作了反思。
The text shows us the conclusion of the individual case study of the resource state of the urban weak group's family educ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reform, the problem of the weak group becomes evident, causing the education wide interests of the all walks of life of the society, and the educational problem of children of the weak group touches upon the class multiply of the attention to it. The text selects the lay-off worker family of the urban weak group famil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individual case study, select the working stat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of this kind of family as the study content, so as to depict truly the modern state of the children education of the urban weak-group family, and have a try to use Bourdien's society practice theory to study this kind of problem in the society.
    The text gives u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family education of the urban weak group: the weakness of family educational resource of the weak-group families caused their children to encounter the unequal treatment at the beginning and during the course in the field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processing analysis through the looking state of family education resource of the urban weak group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the main reason of causing the difficulty of children education of the weak group family is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family's concrete form, that is to say, a complete set of life style according to the habitus.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family lies in the life
    practice. The circulation of position--habitus--life style slowly acts. The
    adjustment of the parent's strategy leads to the mobile of the special position of children in the field up or down at last or the charging among the fields.
    The researcher offers the advices to improve against the different causes of causing the disadvantageous educational condition of the urban weak group.
    At length, the author reflects on the adopted measures.
引文
1、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2、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3、吴康宁等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5、缪建东著:《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6、(法)菲利普·柯尔库夫著,钱翰译《新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7、C·赖特·米尔斯著,陈强,张永强译《社会学的想象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年。
    8、刘少杰主编:《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9、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的构成》,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10、(美)乔治·赫伯特·米德著,霍桂恒译:《心灵、自我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11、(美)乔治·里茨尔著,顾建光译:《社会的麦当劳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12、(美)波林·罗斯诺著,张国清译:《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13、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14、钱朴编著:《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15、叶澜著:《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16、陈成文著:《社会弱者论》,时事出版社,2000年。
    17、(意)阿尔贝蒂著,梁禾译:《论家庭》,西安出版社1998年。
    18、(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9、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0、关颖著:《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21、林格著:《黄金家教》,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
    22、汝信等编:社会蓝皮书《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3、王极盛著:《让父母远离困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
    24、冯林主编:《中国家长批判》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
    25、邓世光著:《请你注意我——青春期子女的家庭教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年。
    26、李晓文著:《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研究》,教育出版社2001年。
    27、费孝通著:《江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
    28、费孝通著:《从实求知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9、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30、陈向明著:《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1、(美)威廉·富特·怀特著,黄育馥译:《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商务印书馆1995年。
    32、侯钧生著:《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33、(澳)马尔科姆·沃特斯著:《现代社会学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34、(美) D·P·约翰逊著:《社会学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35、(美)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36、李钢著:《社会转型代价论》,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1、齐学红:博士论文《中小学师生互动中的学生自主性——个案研究》,2000年。
    2、陈向明:《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1。
    3、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6。
    4、陈向明:《研究者个人身份在质的研究中的运用》,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2。
    5、陈向明:《访谈中的提问技(艺)术》,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4。
    6、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载《教育研究》,2000.9。
    7、刘云杉:《走入日常生活的教育社会学》,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2。
    8、曹诗弟:《中国教育研究重要吗》,载《教育参考》,上海,2002.4。
    9、谈松华:《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载《教育研究》,1994.6。
    10、李闰洲:《教育公平刍议》,载《江西教育科研》,2002.4。
    11、金生鈜:《精英主义教育体制与重点学校》,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4。
    12、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13、王美萍 张坤 张文新 Andrew J. Fuligni:《青少年家庭义务感的研究》,载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2.2。
    14、方晓义 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
    
    
    15、张文新:《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
    16、樊新民:《论社会资源与当代都市职业阶层》,载《社会科学辑刊》,1999.5.
    17、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载《教育研究》,2000.3。
    18、刘精明:《我国教育不平等的历时性变化研究》,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6。
    19、孙立平:《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载《战略与管理》,2002.1。
    20、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载《教育发展研究》,2000.8—9。
    21、曾继耘:《论现代教育条件下的教育平等》,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4。
    22、刘尧:《中国教育公平现状研究》,载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11。
    23、胡劲松:《从教育公平看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载《中国教育报》2001.7.2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