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资本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特别是9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个国际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能引起国内外学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不仅与社会资本概念本身的跨学科性和具有独特的解释力有关,同时也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不无关系。
     社会资本是多门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对象,各门社会科学都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对社会资本的应用研究,而很少涉及社会资本的基础理论问题。为此,本文将立足于社会哲学层次,对社会资本的基础理论问题作一尝试性探讨,力求深化对社会资本的认识。
     全文分为导论、正文部分和结束语三部分。
     导论:说明了研究社会资本的意义、理论界关于社会资本研究的进展以及本课题的研究定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到第六章为论文的正文部分。
     第一章:社会资本的界定。本章从考察资本范畴的历史演进入手,说明了资本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步变化的。社会资本是继实物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不仅丰富了资本的内涵,而且也突出了社会关系的功能和作用问题。对于社会资本,不同社会科学有着不同的理解。从社会哲学层次而言,社会资本就是能够为特定主体带来回报的社会关系资源。
     第二章:社会资本的基本属性、特征和分类。本章首先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基本属性,认为社会资本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社会资本作为一个历史性存在物,能够为人们带来一定的回报。它还是一种无形资本和公共物品,具有非均衡性。社会关系网络、规范和信任这三个要素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社会资本这一有机整体;着眼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划分,就形成了社会资本的各种类型。
     第三章:社会资本的功能。社会资本不仅具有积极功能,而且具有消极功能。就积极功能而言,社会资本能够通过社会整合、社会支持、社会控制等途径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就消极功能而言,社会资本能阻碍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而要预防这一消极功能的发生,不仅要提高社会资本存量,而且要加强对外交往。
     第四章:社会资本的生成、演变及运作。社会资本作为社会关系资源,它的生成与社会关系是同步的。现实的人、物质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以及人的需要共同构成了社会资本的生成依据。社会资本的演变经历了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型社会资本、公民关系型社会资本和网缘关系型社会资本三个阶段。社会资本的这一演变过程具有渐进性、累积性和阶段性特征。社会资本的运作要经历投资、维护以及弱化和消失三个阶段。
     第五章:社会资本的评价。社会资本的评价就是指社会主体对自身与社会资本之间所形成的效用关系的一种反映或评判。评价社会资本应遵循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社会资本的评价尺度具有多样性,但从宏观上可以区分为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在评价社会资本时应该把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第六章:转型期中国社会资本的现状及其构建。本章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双重转型时期,这一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使得中国社会资本的形式具有了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传统社会资本形式与现代社会资本诸形式并存于当前中国社会。构建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资本,不仅要引导和发掘传统社会资本,而且要鼓励和发展现代社会资本,特别是公民关系型社会资本。为此,应该培育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培育公民组织,建立和完善社会规范,培育公民之间的相互信任。
     结束语:总结全文,说明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Social capital problem came up as an international hot issue and cutting-edge issue in 1980s and 1990s. The reason why this question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is that the concept of social capital is interdisciplinary and unique and social capital is related with the realities of social development nowadays.
     Social capital is more than the social sciences which many social scientific subjects have carried out from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and made a lot of results. But most of these research focused on appliance of social capital and were rarely associated with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issues of social capital. So the thesis is going to attempt to explore the basis of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capital.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i.e. the introduction, the text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makes description on the meanings and actuality of the study, study positioning, study content and study methods.
     The text is from Chapter one to six.
     Chapter one: The Definition of Social Sapital.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capital, this part thinks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capital changes with the times. Social capital is a new concept after physic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cultural capital. The concept not only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apital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func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For the concept of social capital, different social science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From social philosophy, the concept of social capital is the social relations resources that can bring much reciprocation for subject.
     Chapter two: The Basic Attributes,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n of Social Sapital. First this part analyzes the basic attributes of social capital, thinks that they have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absolute and relative, stability and change and as a historic being, people can be able to return from them. In addition, social capital is intangible capital and public goods, has the non-equilibrium characteristic. In social capital, network of social relations, norms and trust are the three elements. Because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to social capital, various types of social capital comes into being.
     Chapter Three: Functions of Soci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has not only active functions but also negative functions. Actively, social capital can promote social and human development through such means as social integr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control; negatively, social capital may restrict social and human development, for which prevention needs both the increase of the stock of social capital and the enh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hapter Four: The Generation, Evolution and Ope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s a source of social relation, the gene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follows up that of social relation closely, and basises itself on realistic human being, material production praxis, communication practice, and human dem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capital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the social capital of blood and regional relationship, the social capital of citizenship, the social capital of network affinity.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capital is gradual, accumulative, and progressive. The ope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will experience thress periods: investment period, maintenance period, weakening and disapearance period.
     Chapter Five: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Capital.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capital means the social subject will retain a uti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elf and social capital based on its reflection or judgement.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capital should be subeject-oriented, scientific, effective, and systematic. In the macro sense,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capital may be based on objective measure and subjective measure, although in other senses, its measurement may be multi-dimensional. While examing social capital, we should combine both individual evaluation and group evaluation,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Chapter Six: The Situ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al Capital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It holds that, Chinese society today is in a period of double transformation. In such period, Chinese social capital has many forms which mainly manifest on that all forms of traditional social capital and modern social capital co-exist in Chinese society today. Therefore,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social capital of Chinese transformation period, we should not only guide and excavate tranditional social capital, but also encourage and develop modern social capital, expecially the social capital of citizenship, for which we should cultivate civil awareness, civil spirit, mutual trust between citizens, and establish civil organizations, and all kind of social regulations.
     Conclusion: It’s a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and it explains the innovations and defects of this paper.
引文
①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35页。
    ①参阅亚历杭德罗·波特斯:《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当中的缘起和应用》,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②[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③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
    ④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148页。
    
    ①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②同上。
    ①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②同上,第204页。
    ③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8页。
    ④参阅Coleman Jame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1988,94:95-121。
    ⑤参阅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版,第333页。
    ②同上,第336页。
    ③同上。
    ①参阅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7页。
    ②同上,第333-334页。
    ③[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版,第334页。
    ④同上,第333页。
    ⑤同上,第335页。
    
    ①[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版,第353页。
    ②参阅亚历杭德罗·波特斯:《社会资本:在现在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119—120页。
    ①参阅托马斯·福特·布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83页。
    ②参阅托马斯·福特·布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84页。
    ①参阅亚历杭德罗·波特斯:《社会资本:在现在社会系中的缘起和应用》,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137页。
    ①参阅托马斯·福特·布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89页。
    ②Ronald Burt: Structure Hol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9。
    ①参阅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和经验研究》,见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②[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
    ③[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①[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②同上,第21页。
    ③同上,第18页。
    ④同上,第24页。
    ⑤同上,第28页。
    ⑥同上,第33页。
    ①[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①樊纲:《中华文化、理性化制度与经济发展》,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
    ②中国经济文化研究院:《华夏文明振兴之路——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③孙是炎:《文化力——横店的启示》,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④罗治英:《地区形象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①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
    ②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①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88页。
    ②亚历杭德罗·波特斯:《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121页。
    ①亚历杭德罗·波特斯:《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124页。
    
    ①[秘鲁]赫尔南多·德·索托:《资本的秘密》,王晓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②[奥]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陈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8页。
    ①[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7-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们出版社1975年版,第12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18页。
    ⑧《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86——487页。
    ②[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版,第237-238页。
    ③同上,第239页。
    ①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161页。
    ②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19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84页。
    ②转引自: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27页。
    ③转引自:李志清:《社会资本技术扩散和可持续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④科尔曼:《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30页。
    ①[美]肯尼思·阿罗:《放弃社会资本》,见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5页。
    ①[美]罗伯特·索洛:《论经济运行与行为模式》,见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34页。
    ②参阅[美]迈克尔·舒德森:《如果公民生活没有死亡会怎样?》理查德·M·瓦莱利:《电视迷的民主》,见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187页。
    ①[美]迈克尔·伍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和政策构架》,见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247页。
    ②[美]简·弗泰恩、罗伯特·阿特金森:《创新、社会资本与新经济》,见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页。
    ③[美]弗朗西斯·福山:《公民社会与发展》,见曹荣湘:《走出囚徒的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2页
    ④[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重建》,刘榜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①[美]肯尼思·纽顿:《社会资本与现代欧洲民主》,见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79-411页。
    ②[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译本序第1页。
    ③同上,第195页。
    ①[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762页。
    ①[美]迈克尔·伍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和政策构架》,见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01页。
    ①[美]迈克尔·伍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和政策构架》,见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1页。
    ②参阅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
    ③[美]迈克尔·伍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和政策构架》,见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1页。
    
    ①[美]乔纳森·卡勒:《论解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0页。
    
    ①朱志凯:《思维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②[美]亚历杭德罗·波特斯:《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1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页。
    ②《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18-1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①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7页。
    ③[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33页
    ④同上,第33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9页。
    ①[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35页。
    ②[美]亚历杭德罗·波特斯:《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③[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①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2页。
    
    ①谢平仄:《社会结构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②[英]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发展史》赵延东译,国外社会科学,2001,(6)。
    
    ①[美]伊恩·罗伯逊:《现代西方社会学》,赵明华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5页。
    ②[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和方法》张智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页。
    ③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
    ④[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结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66页。
    ①童星、罗军:《社会规范的三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
    ②[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张黎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③Garfinkel,studies .in Ethnomethodoly. Eglewood cliffs,Harold,1976,第66页。
    ④巴德纳·巴伯《信任的逻辑与限度》,年斌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8页。
    ⑤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李宛容译,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页。
     ①参考郑也夫:《信任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①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②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7页。
    ③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于运作与法制手段》,《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第53页。
    ④[美]肯尼思·纽顿:《社会资本与现代欧洲民主》,参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00页。
    
    ①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②详见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204页。
    ①钟涨宝等,《社会资本理论述评》《社会》,2001年第10期。
    ②[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33页。
    ③[美]美罗伯特·帕特南:《繁荣的社群》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1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5页。
    ④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①详细可参见张其仔:《社会资本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198页。
    ②林立尚:《协商政治与中国的政治形态》,《中国政治》,2007年第2期,第16-22页。
    ③详见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4—139页。
    
    ①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⑤同上,第1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①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23—2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①参见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社会资本:流行的狂想抑或基本概念》,见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6页。
    ②[美]弗朗西斯·福山《公民社会与发展》见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3页。
    ③转引自:杨雪冬:《社会资本:对一种新解释范式的探索》,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和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①[美]亚历杭德罗·波特斯:《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正中的缘起和应用》,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和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
    ①转引自: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384页。
    ②王思斌:《混合福利制度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①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②卜长莉:《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
    
    ①转引自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88页。
    ②孙立平:《“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流动空间”》,《探索》,1993年第3期。
    ①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②[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685—762页。
    ③[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页。
    
    ①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述评》,《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②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同上,第67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④同上。
    ⑤同上,第73页。
    ⑥同上,第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②同上,第67页。
    ③同上,第67-6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②同上,第78—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②同上,第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141、3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③同上。
    ④徐春:《人的发展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③贾高建:《当代社会形态问题导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①详细参见贾高建教授:《当代社会形态问题导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三章。
    ②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252页。
    
    
    ①刘佑成:《社会发展三形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10页。
    
    ①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页。
    ②[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册)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
    ①同上。
    ②郭台辉:《社会资本——公共政策过程的变量》,《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①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50页。
    ②[英]戈登·怀特:《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廓清分析的范围》,见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①[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206页。
    ②江作军、刘坤:《论当代中国社会资本的转型》,《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
    ①谢岳:《论社会资本与政治稳定》,《学术研究》,2005年第7期。
    ②[美]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震荡》,任小明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页。
    ①谢泽明:《网络社会学》,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①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0页。
    ②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①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207页。
    ②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页。
    ③同上,第376页。
    ①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②同上。
    ③[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④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为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137页。
    ⑤[美]弗兰·汤克斯:《信任、网络与经济》,见曹荣湘主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页。
    ①[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张黎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页。
    ②李华民:《社会资本投资及制度变迁绩效》,《经济学家》,2003年第6期。
    
    ①[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75页。
    ②李华民:《社会资本投资及制度变迁绩效》,《经济学家》,2003年第6期。
     ①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4—1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①阮青:《价值哲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①转引自;王积超;《社会资本及其测量的理论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②Lindun:Social Resources and Mobility :A Structure Theory of Status Attainment, Social Mobility and Social Struc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③转引自夏建中:《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测量》,《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9期。
    
    ①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②郑杭生,李强,李路路:《社会指标理论与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①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32-33页。
    ②参见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③参见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9章。
    
    ①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参见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6页。
    
    ①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04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7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55页。
    ②[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9页。
    ③吕江平:《农村家庭问题与现代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2001年版,第13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9页。
    ①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措施》,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①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②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观察与阐述》,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①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20页。
    ②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和国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
    ①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8页。
    
    
    ①郭忠华:《善治:中国的思考》,《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2期。
    ②郑也夫:《中国的信任危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网站2002-04-20。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俄]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0]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2]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4][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5][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6]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7]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8]格鲁特尔特·T·厄贝斯特纳尔.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C].黄载曦、杜卓君等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0][美]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C].张慧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1]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2]周玉.干部职业地位获得的社会资本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3][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4]李志青.社会资本技术扩散和可持续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5]陈劲,张方华.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6]谢泽明.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
    [2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8]袁华音.西方社会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29]庞元正,丁冬红.发展理论论纲[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30]贾高建.当代社会形态问题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31]贾高建.三维自由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32]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建构一种逻辑体系的研究纲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33]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4]董德刚.创造更高的劳动效率——社会主义经济哲学引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5]杨信礼.发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6]庞元正,董德刚.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7]王锐生,陈荷清.社会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8]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9]周志山.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济南:齐鲁书社,2004.
    [40]郭毅,罗家德.社会资本与管理学[C].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1]贺善侃.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42]李秀潭.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再认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3]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44]谭昆智,杨力.人际关系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4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6]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7]旷三平.唯物史观前沿问题研究——现代哲学视域下的一种理论探索[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8]侯衍社.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9]童星.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0]孙立平.社会学导论[C].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5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2]高峰.社会发展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3]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4]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55]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56]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57]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思想关系研究:对马克思哲学内蕴的一种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8][英]韦恩·贝克(Wayne Baker),王晓冬译.社会资本制胜——如何挖掘个人与企业网络中的隐性资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9]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
    [60]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1]赵家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简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2]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3]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4]于咏华.当代中国社会矛盾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65]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6]约翰·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M].刘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67][美]林顿·C·弗里曼社会网络分析发展史——一项科学社会学的研究[M].张文宏,刘军,王卫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8]梁建章.网络社会的崛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69]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0]蒋琰.资本网络的研究——基于关系的视角[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71]胡必亮.关系共同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2][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3]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力的历史社会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4]刘佑成.社会发展三形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75]陈晏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76]邢贲思.哲学前沿问题述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7]中共中央党校本书课题组.唯物史观新视野.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78]郑杭生,李强.社会运行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79]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80]孙正聿.哲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81]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8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3]陶大镛.社会发展史[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4]宋斌著.资本是什么[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85]王爱文.社会劳动关系:演变过程的考察与分析[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
    [86]李留澜.契约时代:中国社会关系现代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7]郑杭生.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
    [88]陈俊杰.关系资源与农民的非农化:浙东越村的实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9]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0]高峰.社会发展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1]景天魁.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92]严强.社会发展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93]王怀超.社会发展理论研究[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94][法]F.·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
    [95]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96][美]刘易斯·科塞.社会学导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97]梁荣迅.社会发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98]张华金,王淼洋.社会发展论纲[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1996.
    [99]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00]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1]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2]邢媛.当代社会发展观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3]刘曙光.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04]韩明谟.社会系统协调论:关于社会发展机理的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05]雷龙乾.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6]侯衍社.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7]祝黄河.发展:社会与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8]严强,魏姝.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视角[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9]李文.东亚社会的结构与变革[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0]杨俊一.制度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111](美)瓦戈(Vago,S.).社会变迁[M].第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2]刘祖云.中国社会发展三论:转型·分化·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3]罗谟鸿.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4]沈志远.社会形态发展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联合发行所,1949.
    [115]齐世荣.人类历史的进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16]宋泽滨,齐爱兰.社会全面进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7]谢立中.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导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18]田启波.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9]杜格(William H.Dugger),谢尔曼(Howard J.Sherman).回到进化:马克思主义和制度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对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0]张凌云.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121][波兰]什托姆普卡(Sztompak,P.).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22]郑也夫.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C].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123]郑也夫,彭泗清.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124]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25]童星.网络与社会交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126][美]刘易斯·科塞.社会学导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12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
    [128]Fuundations of Social Capital,edited by Elinor ostrom and T.K.Atm, Cheltenham:EdwarO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3.
    [129] Granovetter,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130] Knowledge and Social Capital: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edited by Eric L.Lesser,Woburen:Butterworth-Heirlemann.2000.
    [131]Burt.Ronald. ,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32] Social Capital:Critical Perspective,edited by Stephen Baton,John Field and Tom Schull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边燕杰.社会资本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02.
    [2]秦琴.结构化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的再建构[J].晋阳学刊,2006,02.
    [3]秦琴.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论整理[J].社会科学辑刊, 2005,06.
    [4]陈盼.社会转型与社会资本重构[J].湖南社会科学,2004,02.
    [5]周俊毅.社会资本概念辨析[J].财经界,2007,07.
    [6]刘铁军.社会资本研究综述[J].湖湘论坛,2004,04.
    [7]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2,02.
    [8]丁东红.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及其价值范式[J].理论前沿,2001,17.
    [9]丁东红.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应予关注的两个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03.
    [10]陈柳钦.社会资本及其主要理论研究观点综述[J].东方论坛, 2007,03.
    [11]奂平清.社会资本的理论和实践意义[N].学习时报, 2001,07,26.
    [12]冯仕政.我国当前的信任危机与社会安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2.
    [13]杨月如.试论福山的“社会资本”概念[J].重庆社会科学,2006,01.
    [14]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4.
    [15]符平.微观社会资本研究的反思[J].社会学研究,2004,11.
    [16]黄小波.西方“社会资本”概念综述[J].理论界, 2006,07.
    [17]范成杰,黄瑞.略论社会资本[J].广西社会科学,2005,02.
    [18]卜长莉,管树侠.评福山的社会资本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19]胡宜.解读合作困境的四个维度[J].开放时代,2004,02.
    [20]方竹兰.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J].学术月刊,2003,02.
    [21]江作军,刘坤.论当代中国社会资本的转型[J].江海学刊,2005,05.
    [22]蒋春华.试论社会资本的性质[J].企业经济,2004,02.
    [23]寇东亮.社会资本的伦理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24]田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局限[J].社会科学研究,2001,01.
    [25]吴海琳.社会资本理论的局限与超越[J].广西社会科学,2006,12.
    [26]常青.社会资本概念论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9.
    [27]梁莹,黄健荣.论我国第三部门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建构[J].学海,2004,04.
    [28]梁莹.社会资本与我国的草根民主[J].天府新论.2004.06.
    [29]钟涨宝等.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社会, 2001,10.
    [30]吴敏,张玉申,程国萍.转型期中国社会资本特性探讨[J].市场经纬,2006,07.
    [31]杨朝.互惠和道德——试论社会资本研究的大致脉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9.
    [32]安民兵.“社会资本”理论的解读与借鉴[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8.
    [33]高红,陈如.社会资本与中国市民社会构建[J].南京社会科学,2005,03.
    [34]梁健.简评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假设[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5]范斌.合作互利:关于社会资本理论假设前提的分析和思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
    [36]陈颖.社会资本构建——当代中国政府施治的重要趣向[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37]梁德阔.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
    [38]戴木才.以德治国与中国社会资本的重建[J].伦理学研究,2003,01.
    [39]姜振华.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J].河南社会科学,2005,04.
    [40]周建国.社会资本及其获取途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41]王积超.社会资本及其测量的理论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42]方智毅.关于社会资本的几个问题[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3.
    [43]兰华,付爱兰.非营利组织在社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及其表现[J].人文杂志,2005,04.
    [44]吕列金.社会资本定义剖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45]陈健民,丘海雄.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J].社会学研究,1999,04.
    [46]张宇明.社会资本:社会资源还是社会结构[J].宁波党校学报,2007,04.
    [47]程民选.社会资本:定义与内涵[J].天府新论,2004,04.
    [48]丁东红.“社会资本”的启示学习时报[N].2004,05.
    [49]夏建中.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测量[J].教学与研究,2007,09.
    [50]高玲玲,黄志斌.社会资本的本质及来源[J].华东经济管理,2003,02.
    [51]黄其松.社会资本:科尔曼与帕特南的比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6.
    [52]程民选,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若干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4,06.
    [53]刘红亮.权力、声望和财富——社会资本的构成浅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7,07.
    [54]范靖宜.浅析社会资本理论与应用[J].当代经理人,2006,07.
    [55]郭忠华.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善治问题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02.
    [56]钱镇.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后冷战时期西方民主理论评介之三[N].学习时报2003,05,05.
    [57]刘敏,奂平清.论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拓展及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3,05.
    [58]杨先明,周昭.论社会资本[J].思想战线,2003,06.
    [59]高连克.论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60]郭台明.政治文明与社会资本[J].学术论坛,2004,05.
    [61]朗友兴.社会资本与社区和谐——一种新的社区建设运动[J].法治论丛,2005,05.
    [62]李超玲,钟洪.非政府组织社会资本:概念、特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江汉论坛,2007,04.
    [63]刘耀祥.基于经济学视角对社会资本本质的再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1.
    [64]周红云,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的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04.
    [65]蔺彩虹.社会资本应纳入唯物史观范畴[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01.
    [66]张方华.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67]苗月霞.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脉络与争辩[J].江苏社会科学, 2006,05.
    [68]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的新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 2003,03.
    [69]曾璨,陈宏军.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07,04.
    [70]戴萍萍.社会资本理论综述[J].科技信息, 2007,15.
    [71]卜长莉.布尔迪厄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先驱性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04,06.
    [72]袁小平.从社会网到社会资本[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12.
    [73]司马雅伦.礼物、贿赂与关系:布迪厄的社会资本再思考[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2.
    [74]吴海琳.社会资本的感性基础初探[J].中州学刊, 2007,07.
    [75]周长城,王培刚.定义社会资本:一个整体视野的分析与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 2005,02.
    [76]张广利,桂勇.社会资本:渊源·理论·局限[J].河北学刊, 2003,05.
    [77]周红云.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05.
    [78]安民兵.社会资本:共识与争议[J].广西社会科学, 2004,10.
    [79]邹宜斌.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 2005,06.
    [80]何君安.社会资本理论若干问题的再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7.
    [81]任亮.社会资本理论的五个命题[J].探索,2007,03.
    [82]黎玉琴.关于社会资本的主体资格问题的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 2005,02.
    [83]张文江,社会资本及其相关概念厘定[J].现代管理科学, 2007,11.
    [84]曹祥涛.论我国社会资本的重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85]牛喜霞.社会资本及其本土化研究的几点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86]叶国文.社会资本及其局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04.
    [87]颜晓峰.信任一种社会资本[J].重庆社会科学,2004,02.
    [88]杨月如.社会哲学视野中的中国社会资本研究[D](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中共中央党校,2006.
    [89]高峰.社会秩序论[D](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中共中央党校,2007.
    [90]辛鸣.制度论[D](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中共中央党校,2004.
    [91]顾慈阳.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博士论文,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天津大学,2004.
    [92]周红云.村级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D](博士论文,社会学专业).清华大学,2004.
    [93]田丽梅.社会资本理论的唯物史观研究[D](硕士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中央民族大学,2007.
    [94]颜烨.转型中国社会资本生成条件和机制初探[D](硕士论文,社会学专业).中共中央党校,2002.
    [95]苗梅花.当代中国社会资本的重建与法治秩序[D](硕士论文,法学专业).黑龙江大学,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