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武侠小说从“民国旧派”到“港台新派”叙事模式的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国旧派”和“港台新派”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武侠小说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点。本文选取了“叙事模式”这一角度,将两个时期的武侠创作放置于中国武侠小说动态化发展的历史流变中,通过对每个时期代表性作家的作品解读及整理归纳,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考察两个时期武侠作品中叙事模式的变迁过程,以期做出合理评价,为今后的武侠小说创作总结规律。
     本文不是对武侠小说叙事模式各个方面的整体研究,而是从形式方面选取了目前研究中的空白点——结构模式,从内容方面选取了当代武侠中较为典型的复仇模式、言情模式和成长模式这三种情节模式,以此来分析两个时期的叙事者是在怎样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以怎样相同和不同的方式来虚构武侠故事的。
     《绪论》中除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思路外,还具体分析了中国古代武侠小说所形成的基本叙事模式。
     正文共分四章,分别从结构模式、复仇模式、言情模式和成长模式四个方面来研究两个时期武侠小说的变迁过程。
     第一章分析了武侠小说结构从“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流变轨迹,并将这一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30年代以平江不肖生和还珠楼主为代表,仍延续了古代对众多侠客行侠故事的关注,采用了连缀性传记结构;40年代以宫白羽和王度庐等人为代表,能以某类具体事件为中心,其小说结构呈现出首尾连贯的较完整的形态,甚至出现了《卧虎藏龙》这样以人物为主的小说;50、60年代以金庸和古龙为代表,在结构上“以人为中心”的模式成为这个时期成功武侠作品的共同选择,其成熟的结构模式奠定了金庸在武侠小说史上至尊的地位,同时港台作家又受到侦探推理小说和影视剧的影响,在结构上作出了多方探索。
     第二章研究了武侠小说复仇反思之路的发展历程。反思开始于20年代,武侠作家在爱国主义的大框架下将对复仇的反思视为国民性反思的一部分;40年代武侠作家对复仇的合理性进一步反思,批判了江湖上“冤冤相报”的恶习,对复仇者的语言、行为等都进行了细腻描写,并对侠客消泯仇恨的心理过程做出了一定的探讨;50、60年代复仇情节逐渐淡化,侠客对“人道主义”、“善与恶”、“生命”、“爱情”、“自由”、“个人生存”等问题的思考已经超越了复仇意志,形成他们在复仇之外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金庸、梁羽生、古龙三人从不同角度做出了共同的选择,其角度的不同体现了香港和台湾社会文化环境对武侠作家创作的影响。
     第三章探讨了言情模式在武侠小说中的演变轨迹。30年代顾明道和宫白羽出于“以情补武”的目的为武侠小说引入言情因素,言情与武侠真正结合;到40年代王度庐开创了“悲情武侠小说”这一文类,侠客的情爱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爱情心理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得以细腻展现;50、60年代言情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得到了普遍提高,成为展开小说情节所必须要借助的重要内容,言情模式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不断融入现代因素,金庸以“爱情至上”的观念将武侠小说中的言情模式推向浪漫化的极致,言情模式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一再攀升,而后进入被消解时代,其自由境界到达的指归与侠客的成长模式相一致。
     第四章根据武侠小说的文类特征,将成长模式分为侠客学艺、江湖体认和心灵启悟三个层次,民国作家在这三个层次上均已做出了有益开拓,奠定了武侠小说成长模式的基础。港台作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成长模式发生了更突出的变化:从派系争斗、言情、复仇等模式中独立出来,成为部分小说主导性的情节模式;从“名师出高徒”发展到“名书出高徒”,强调了侠客学艺的机缘性,将侠客所习武功的特点与人物的性情和人生追求相结合;侠客对世界的认知逐渐超越正派为善、邪派为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绝对的二元对立模式;侠客个人也从复仇、言情等“人性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相应的心灵启悟,人生追求上升到为国为民、宽容博爱、自由洒脱的新境界。
     《结语》中对“民国旧派”和“港台新派”这两个时期武侠小说的地位、叙事模式的演变轨迹、影响其叙事特点和思想深度的几个因素做出了总结。
     本文试图打破目前研究陷入作家作品论或偏重宏观概括而忽视个案分析的现状,努力将对个案的定位与评价融入到武侠小说整体发展流变中,并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
     1.改变了目前研究界对武侠小说叙事模式静态研究的思路,转向动态研究,不仅关注武侠小说在不同时期叙事模式的发展变化,而且对单个作家的创作轨迹也进行了整理归纳。
     2.挖掘“民国旧派”武侠小说在叙事模式演进中的价值,弥补了此前研究界一直重“新派”而轻“旧派”、论述较为笼统的不足。
     3.弥补了武侠小说结构方面整体研究上的空缺,从深层意义上分析作家创作的结构意识,为其他模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以偏概全的结论提出质疑,试图结合个案分析,从叙事模式的变迁角度重新进行合理定位。
     5.结合社会文化学方法,从地域差异、政治态度、文学接受和人生体验等方面探讨武侠小说叙事模式变迁的成因。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ld School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and" New breed of Hong Kong and Taiwan" has always been a weak and difficult area of martial arts study. This dissertation selects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rrative mode, placed the two periods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novels. Through Interpretation and induction of representative fictions in each period, and analysi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narrative model changs of Martial arts novels in both periods in order to make a reasonable assessment and Summarized some laws for martial arts novels in future.
     This dissertation is not a overall study on the narrative model of the Martial arts novels, but selected a blank spot in the current study - structural model from the form, and selected three typical models of contemporary martial arts novels -revenge model, romance model and growth model——from the Contents, in order to analyze how the narrator in the two periods made up a story by similar or different ways in a differ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o define related concepts,,and put forward research idea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tudy situation, the Introduction also a analyzes in detail the basic narrative model of ancient Chinese martial arts novels.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study respectively the changes of martial arts in both periods from structural mode, revenge mode, romance mode and growth mode.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track of martial arts novel structure from the "event-centered " to "people-centered,", and divides this process into three stages: Biographical Structure represented by Pingjiangbuxiaosheng and Huanzhulouzhu in 1920s or 1930s, coherent-type beads fancy structure represented by Gong Baiyuin and Wang Dulu in 1940s, "people-centered" structure represented Jin Yong and Gu Long, and focus on their multi-exploration in the novel struc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etective fiction and television drama.
     The second Chapter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lections on Revenge in martial arts novels. The reflection began in the 1920s, martial arts writers regarded reflection of revenge as a part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reflection under the basicframework of patriotism; in 1940s martial arts writers further reflected the rationality of revenge, criticized the bad habits of "hate begets hate", and describe delicately the language, behavior and mental activity of the revenger; in 1950s and 1960s Jin Yong, Liang Yusheng and Gu Long selected " out of revenge "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reach the road of peace and tolerance, which reflects the different impact of Hong Kong and Taiwan cultural environment on points of view of the martial arts Writer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romance model in martial arts novels. Gu Mingdao and Gong Baiyu introduced romance factor into martial arts novels on the purpose of "Love makes up for martial arts" in 1930s, then in 1940s Wang DuLu created the genre of "martial arts novels of Sadness,", finally in 1950s and 1960s Jin Yong pushed romance model of martial arts novels to the ultimate with the idea of "love supreme". The position of Romance model in martial arts novels has been more and moe important, and then enter the deconstruction times.Its means of freedom is consistent with growth model in martial arts novels.
     The fourth Chapter divided growth model into three levels according to gen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tial arts novels:pursue the arts, understand Jiang Hu and get life-Insight. Writers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have made a beneficial development at these three levels,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growth model in the martial arts novels. Hong Kong and Taiwan writers continually innovate on the basis of it.They changed "Teacher Produce Outstanding Students" to "Book Produce Outstanding Students," stressed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chivalrous to learn his craft, combined feature of Kungfu with the temperament and the life pursuit of characters, and broke the dualism of good and evil.In their novels, the chivalrous grew toward freedom.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break the current research which is involved in study of writers and his works,or emphasis on overall study but neglect of macro-case analysis.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tegrate lo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case in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martial arts novels, and to achieve a breakthrough in the following areas:
     1. Change the current static research into a dynamic research. We not only concern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narrative model in martial arts novels at different times, but also summarized creative process of a single writer.
     2. Find the value of " Old School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in the evolution of narrative models in martial arts novels,and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putting greater emphasis on "New School" than"Old School" and discussing too generally the later.
     3. Made up for the Vacanciesi of structural model in martial arts novels, analyze the structure consciousness of writers at a deeper level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of other models.
     4. Question some overgeneralized conclusions exist in the current study, and try to reasonablly reevaluate those conclu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rrative model with macro-case analysis.
     5. With the method of Cultural Sociology,we analyze the cause of narrative models in martial arts novels from the aspects of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political attitudes, literature, acceptance and life experience, etc.
引文
①于润琦:《我国清末民初的短篇小说》,见《清末民初小说书系·武侠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8页。
    ②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9、10页。
    ①赵烯方:《小说香港》,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46页。
    ①袁进:《鸳鸯蝴蝶派》,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25页。
    ②郑逸梅:《武侠小说的通病》,见芮和师、范伯群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③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3、256页。
    ④佟硕之(梁羽生):《金庸梁羽生合论》,《金庸茶馆(五)》,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07页。
    ⑤古龙:《谁来跟我干杯?:古龙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108页。
    ⑥古龙:《写在<天涯·明月·刀>之前》,《天涯·明月·刀》,广东: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
    ①叶洪生、林保淳:《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45页。
    ②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64-65页。
    ③佟硕之(梁羽生):《金庸梁羽生合论》,《金庸茶馆(五)》,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第202页。
    ④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
    ⑤佟硕之(梁羽生):《金庸梁羽生合论》,《金庸茶馆(五)》,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第215页
    ⑥马鼎盛:《梁羽生创新派武侠小说娱众》,见《马鼎盛:与香港名人谈读书》,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①古龙:《谁来跟我干杯?:古龙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130页。
    ②古龙:《不唱悲歌——<离别钩>序》,见古龙《离别钩》,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③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6页。
    ④古龙:《风铃·马蹄·刀——写在<风铃中的刀声>之前》,见古龙《谁来跟我干杯?:古龙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⑤古龙:《谈“新”与“变”——<大人物>代序》,见古龙《大人物》,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⑥古龙:《说说武侠小说——<欢乐英雄>代序》,见《谁来跟我干杯?:古龙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
    ⑦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⑧佟硕之(梁羽生):《金庸梁羽生合论》,《金庸茶馆(五)》,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24、208页。
    ⑨马鼎盛:《梁羽生创新派武侠小说娱众》,见《马鼎盛:与香港名人谈读书》,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①杨春时:《侠的现代阐释与武侠小说的终结——金庸小说历史地位评说》,《琼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第77页。
    ②孔庆东:《金庸评传》,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③赵烯方:《小说香港》,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47-263页。
    ④韩云波:《“反武侠”与百年武侠小说的文学史思考》, 《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18-20页。
    ①【美】蒲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②陈墨:《海外新武侠小说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
    ③丁永强:《新派武侠小说的叙事模式》,《艺术广角》,1989年第6期。
    ④陈墨:《新武侠二十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⑤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①金华:《论武侠小说的模式》,重庆师范学院2002年硕士毕业论文。
    ②王立:《武侠文学的文化史意义及外来参照》,《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③王朔:《我看金庸》,见廖可斌编《金庸小说论争集》,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④古龙:《谈“新”与“变”——<大人物>代序》,见古龙《大人物》,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①徐岱:《小说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7页。
    ②参见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第八章《浪迹天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①徐岱:《小说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②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③V.Sheklovsky,"Art as Technique",转引自申丹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④马克·肖莱尔:《作为发现的技巧》,转引自狄其骢等著《文艺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①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②徐岱:《小说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6页。
    ①关于武侠小说的起源,研究界因角度不同自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种:一种认为武侠小说起源于《史记·游侠列传》、《史记·刺客列传》,萌芽于《燕丹子》,成形于唐传奇,成熟于宋代,发展于明代,繁荣于清代(曹亦冰:《侠义小说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一种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始自魏晋时期《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和《李寄》,其中的侠义精神、复仇精神、浪漫主义描写都是武侠小说的开端(袁良骏:《武侠小说指掌图》,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一种指出唐传奇中的某些侠义故事已经不同于《史记·游侠列传》等史书,叙事带有明显的虚构性,包含了武侠小说的原型要素,是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开始(梁守中:《武侠小说话古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金庸的观点见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9页;梁羽生:《从文艺观点看武侠小说》,见费勇、钟晓毅《梁羽生传奇》附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还有一种主张把清代侠义小说作为武侠小说类型真正成形的标志,而之前的唐宋豪侠小说和明代小说中关于侠客的描写,只是武侠小说类型的“前驱”(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古龙:《写在<天涯·明月·刀>之前》,《天涯·明月·刀》,广东: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目前,持有第3种观点的人最多,不过大都陈陈相因,互相转引,缺乏令人信服的论证。
    ①例如某些常常被现在的研究者视为武侠作品来加以分析的唐传奇中的《霍小玉》、《柳氏传》、《无双传》、《谢小娥传》等,在宋人编选的《太平广记》中却未入“豪侠”类,而入“杂传奇”类;而被部分现代学者归入“才子佳人”小说的《好逑传》,其实在明代又有《侠义风月传》和《义侠好逑传》这两个显然与武侠小说有密切关联的名字。
    ②[明]施耐庵、[明]罗贯中:《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④[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①具体分析参见陈平原《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与叙事模式的转变》一文,见《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附录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邬国平、黄霖主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17页。
    ③徐斯年:《侠义灵魂与人文精神》,见叶洪生、林保淳:《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序二》,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①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②[美]蒲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①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1-11册),上海:世界书局,1926年6月-1929年9月,第106回。
    ②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③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如萧宿荣指出:“这一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公案’小说文体成为后来武侠小说结构体系的母胎。”见萧宿荣著《施公案和彭公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页。陈平原也认为:“清代侠义小说,在其走出混沌状态的过程中,得益于其兄弟‘公案小说’处不少,其中最突出的当推长篇小说结构技巧。……公案小说专集的大量印行,很可能启发了侠义小说家的结构意识。”见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①对复仇的分类很多,如血亲复仇、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第三类复仇(主要指以捍卫个人尊严与名誉为旨归的复仇和由个人的家仇情恨转向群体的、阶级的复仇)等等。
    ①汪远平:《<水浒>复仇主题及其美学意义》,《郑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②孙光宪:《北梦琐言·荆十三娘》,见[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六,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③【美】:马幼垣:《梁山泊复仇观念辨》,香港:明报月刊,1985年第9期,第106页。
    ④薛用弱:《集异记·贾人妻》,见[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六,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⑤【明]施耐庵、[明]罗贯中:《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回。
    ①[明]施耐庵、[明]罗贯中:《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6回。
    ②【明]施耐庵、[明]罗贯中:《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回。
    ③美国学者蒲安迪早已注意到这点,他认为《水浒传》写武松复仇就体现了正义复仇的消极性:“作者的笔触就开始接近于英勇和暴行之间的微妙的交接点,这构成了作品中一个枢轴主题的层面”,参见蒲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第275页。
    ①刘祖斌:《<水浒>女性形象浅议》,《江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②刘祖斌:《<水浒>女性形象浅议》,《江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③王立:《古代通俗文学中侠女盗妹择夫的性别文化阐释》,《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28期,第125页。
    ④[唐]杜光庭:《虬髯客传》,见[宋]李昉《太平广记》第一百九十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①【唐】皇甫氏:《崔慎思》,见【宋】李昉《太平广记》第一百九十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②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③龚鹏程:《大侠》,锦冠出版社,1987年版,转引自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④[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回。
    ①赖秀贞:《文康<儿女英雄传>新探》,台湾:国立嘉义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第76页。
    ②[清]明教中人:《好逑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③[清]明教中人:《好逑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0页。
    ④[清]明教中人:《好逑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
    ⑤陆学丽:《晚清文人心态与唐侠女形象的嬗变》,《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
    ⑥邹越:《明清英雄侠义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分析》,南昌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①[宋]李昉:《太平广记》第一百九十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②华森、文熔主编:《中国公案武侠小说鉴赏大观》,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①宋伟杰:《晚清侠义公案小说的身体想象:解读<三侠五义>》,具体文章请参见“学术中华网”,网址: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8445
    ①张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
    ②韩云波:《论清末民初的武侠小说》,《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第108页。
    ③于润琦:《我国清末民初的短篇小说(代序)》,见《清末民初小说书系·武侠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版。
    ①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2页。
    ②秦瘦鸥:《小说纵横谈》,广东: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第84页。
    ③郑友梅:《武侠小说的通病》,见芮和师、范伯群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①徐文滢说过:“《江湖奇侠传》中除了飞剑道术外,据说大部分故事有着它们的来源,如清人笔记及民间的传说(杨继新及桂武二故事均采自沈起凤《谐铎》),其间浏阳平江的械斗以及张汶祥刺马,向乐山报仇等故事,至今还有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们津津乐道。”(徐文滢《民国以来的章回小说》,见芮和师、范伯群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143页)
    ②鲁望:《向恺然轶事》,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平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平江文史资料(第1辑)》(内部发行),第173页。
    ③向为霖:《我的父亲“平江不肖生”》,见湖南省岳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岳阳文史(第10辑)》(内部发行),第251-252页。
    ④向恺然:《三个猴儿的故事》,转引自范伯群著《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5页。
    ①徐文滢:《民国以来的章回小说》,见芮和师、范伯群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3-144页。
    ②秦瘦鸥:《小说纵横谈》,广东: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第85页。
    ③刘新风、陈墨等主编《中国现代武侠小说鉴赏辞典》,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302页。
    ④张大春:《小说稗类》,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0页。
    ⑤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1-11册),上海:世界书局,1926年6月-1929年9月,第106回。
    ①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1-11册),上海:世界书局,1926年6月-1929年9月,第106回。
    ②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上),湖南: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46回。
    ①张大春:《小说稗类》,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6页。
    ②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84页。
    ①梁启超:《新小说》第1号,《新民丛报》第20号,“绍介新刊栏”,1902年。
    ②梁启超:《新小说》第1号,《新民丛报》第20号,“绍介新刊栏”,1902年。
    ③汤哲声:《流行百年:中国流行小说经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68页。
    ④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1-11册),上海:世界书局,1926年6月-1929年9月,第107回。
    ⑤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
    ①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9页。
    ②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4页。
    ③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2页。
    ④凌云:《记<蜀山剑侠传>作者:还珠楼主》,见还珠楼主《杜甫岳飞传》附录,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徐国桢:《还珠楼主论》,见还珠楼主《杜甫岳飞传》附录,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37页。
    ②徐国桢:《还珠楼主论》,见还珠楼主《杜甫岳飞传》附录,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37页。
    ③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41页。
    ④徐国桢:《还珠楼主论》,见还珠楼主《杜甫岳飞传》附录,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37页。
    ⑤古龙:《谁来跟我干杯?:古龙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⑥古龙:《写在<天涯·明月·刀>之前》,《天涯·明月·刀》,广东: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
    ①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②参见[美]蒲安迪:《中国叙事学》第三章《奇书文体的结构诸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③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④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页。
    ①姚民哀:《箬帽山王·本书开场的重要报告》,载《红玫瑰》第6卷第1期,1930年3月,第7页。
    ①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页。
    ②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上),湖南: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46回。
    ①林二白、展琳:《侠歌——萧逸先生访问录》,见萧逸《甘十九妹·附录》,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5年版。
    ②古龙:《写当年武坛风云人物于酒后(其一王度庐)》,转引自徐斯年著《王度庐评传》,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古龙:《谁来跟我干杯?:古龙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页。
    ①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81-482页。
    ②白羽:《话柄》,天津:正华学校,1939年版,第115页。
    ③白羽:《话柄》,天津:正华学校,1939年版,第111页。
    ①白羽:《话柄》,天津:正华学校,1939年版,第114-115页。
    ②白羽:《话柄》,天津:正华学校,1939年版,第117页。
    ③叶洪生批校《十二金钱镖》,转引自宫白羽原著,宫以仁改编《<联镖记第三部>后记:宫白羽小说研究》,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453页。
    ①宫以仁、宫婕:《北派武侠小说四名家的形成》,《通俗文学评论》1995年2期。
    ②徐斯年:《王度庐评传》,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③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页。
    ④《十二金钱镖·出版说明》,见宫白羽《十二金钱镖》,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①白羽:《话柄》,天津:正华学校出版部,1939年版,第75页。
    ②周作人:《<点滴>序》,转引自《周作人文类编⑧:希腊之余光》钟叔河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587页。
    ③白羽:《话柄》,天津:正华学校,1939年版,第76页。
    ④宫婕:《鲁迅与通俗小说作家白羽》,《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⑤白羽:《话柄》,天津:正华学校,1939年版,第81页。
    ⑥宫白羽:《十二金钱镖·第三版序》,转引自袁良骏《鲁迅的七封信和武侠小说大家宫白羽》,《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4期,第58页。
    ⑦据白羽哲嗣宫以仁君在《论白羽》一文中透露:“《武林争雄记》拟以其本人曲折经历为模特儿,故在写作过程中反复改动,多次毁稿重写。郑证因曾对白羽家人叹息说:‘竹心(白羽本名)太认真了!混饭吃的东西,何必如此?’”,转引自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①何开丽、韩云波:《郑证因与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兼与麦尔维尔的<白鲸>相比较》,《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51页。
    ②姚民哀:《小说浪漫谈》,载《红玫瑰》第5卷第6期,1928年3月,第1页。
    ③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86页。
    ①丁贤善:《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叙述艺术——以<江湖奇侠传>、<联镖记>为例》,苏州大学2003年博士毕业论文,第46页。
    ①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①古龙:《谁来跟我干杯?:古龙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②张文江:《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
    ③佟硕之(梁羽生):《金庸梁羽生合论》,《金庸茶馆(五)》,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第208页。
    ④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6页。
    ①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4页。
    ②金庸:《鹿鼎记·后记》,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③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4页。
    ④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
    ⑤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0页。
    ①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1页。
    ②参见叶洪生、林保淳:《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第一章第二节,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③古龙:《写在<天涯·明月·刀>之前》,《天涯·明月·刀》,广东: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
    ④古龙:《写在<天涯·明月·刀>之前》,《天涯·明月·刀》,广东: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
    ⑤古龙:《谈“新”与“变”——<大人物>代序》,见古龙《大人物》,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①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②金庸:《碧血剑·后记》,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③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页。
    ④金庸:《射雕英雄传·后记》,广东:广州出版社,2005年版。
    ⑤金庸:《笑傲江湖·后记》,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⑥金庸:《飞狐外传·后记》,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⑦金庸:《雪山飞狐·后记》,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⑧金庸:《倚天屠龙记·后记》,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⑨金庸:《金庸散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
    ⑩金庸:《飞狐外传·后记》,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11 金庸:《倚天屠龙记·后记》,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12 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8页。
    ①金庸:《鸳鸯刀》,见金庸著《雪山飞狐》,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②金庸:《白马啸西风》,见金庸著《雪山飞狐》,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③金庸:《连城诀·后记》,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④金庸:《金庸散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266页。
    ⑤金庸:《侠客行·后记》,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⑥金庸:《金庸散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页。
    ⑦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3页。
    ⑧金庸:《金庸散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
    ⑨金庸:《笑傲江湖·后记》,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⑩金庸:《金庸散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11 金庸:《鹿鼎记·后记》,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12 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13 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7页。
    14 金庸:《金庸散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15 金庸:《三十三剑客图》,见金庸《侠客行(下)》附录,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①倪匡:《文学金庸》,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②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
    ③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42页。
    ①金庸:《射雕英雄传·后记》,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②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页。
    ③根据“金庸茶馆”网站2003年进行的“大声说出你最喜欢的一部小说”的调查报告结果,排名前四位的依
    次是《射雕英雄传》(29%)、《笑傲江湖》(28%)、《神雕侠侣》(19%)和《天龙八部》(16%),这四部的票数
    远远高于其他作品。见http://www.ylib.com/class/vote2/Result.asp?object=jy&VoteNO=87
    ①邬国平、黄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18页。
    ②转引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注释5。
    ③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④徐斯年:《王度庐评传》,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⑤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89页。
    ①方忠:《论古龙武侠小说的文体美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年第2期,第36页。
    ②古龙:《谁来跟我干杯?:古龙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③张文中:《<卧虎藏龙>·新派武侠小说·古龙——薛兴国访谈》,见张文中著《两岸三地名家访谈》,广东: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①转引自李德纯《战后日本文学》,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143页。
    ②叶洪生、林保淳:《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23页。
    ③叶洪生、林保淳:《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37页。
    ①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5页。
    ②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40页。
    ①金庸:《侠客行》(下),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21回。
    ②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1905-1976》,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①古龙:《写在<萧十一郎>之前》,见古龙《萧十一郎》,台湾:春秋出版社,1970年版。
    ①古龙:《<游侠录>后记》,见古龙《游侠录》,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8版。
    ②曹正文:《武侠世界的怪才——古龙小说艺术谈》,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页。
    ①金庸:《射雕英雄传·后记》,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②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页。
    ①严家炎:《论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技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142页。
    ①据“金庸茶馆”网站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金庸的大多数读者是80-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其次才是70-80年代出生的中年人,而十几岁的中学生虽然现在不多,但却是最有潜力的一个年龄段,成为修订版的主要锁定目标。
    ①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1页。
    ②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③金庸:《天龙八部·释名》,见金庸《天龙八部》,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④丁世忠:《哈代小说结构模式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第43页。
    ⑤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①黄永林:《20至40年代武侠小说的现代转型及其特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②刘喜平:《复仇文化与金庸武侠小说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
    ③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①【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1912-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②向为霖:《我的父亲“平江不肖生”》,见湖南省岳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岳阳文史(第10辑)》(内部发行),第249-250页。
    ①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页。
    ②鲁望:《向恺然轶事》,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平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平江文史资料(第1辑)》(内部发行),第174页。
    ③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1-11册),上海:世界书局,1926年6月-1929年9月,第30回。
    ①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1-11册),上海:世界书局,1926年6月-1929年9月,第35回。
    ②韩云波:《“反武侠”与百年武侠小说的文学史思考》,《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18页。
    ①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下),湖南: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62回。
    ②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上),湖南: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36回。
    ③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下),湖南: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74回。
    ①转引自芮和师、范伯群等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5页。
    ②顾明道:《荒江女侠》(三),山东: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58回。
    ③顾明道:《荒江女侠》(四),山东: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75回。
    ④顾明道:《荒江女侠》(四),山东: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77回。
    ⑤文公直有感于“求之五千年历史中,能雪耻复仇如是之痛快者,厥唯于公(作者注:于谦)一人耳”,因此以明末忠臣于谦为主人公,作《碧血丹心》三部曲,“志欲昌明忠侠,挽颓唐之文艺,救民族之危亡。”(文公直《<碧血丹心大侠传>自序》,转引自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⑥转引自周清霖《论还珠楼主的“入世武侠”小说》,见还珠楼主《杜甫岳飞传》附录,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9页。
    ①韩云波:《“反武侠”与百年武侠小说的文学史思考》,《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19页。
    ①白羽:《毒砂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8回。
    ②【明]施耐庵、[明]罗贯中:《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回。
    ③白羽:《联镖记 第三部》,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0页。
    ①王度庐:《爱怒双龙剑》,河南:中原农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回。
    ②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25页。
    ③徐斯年:《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145页。
    ①参考华森、文熔主编:《中国公案武侠小说鉴赏大观》,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页。
    ②白羽:《话柄》,天津:正华学校,1939年版,第82页。
    ③白羽:《毒砂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7回。
    ①白羽:《毒砂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3回。
    ②韩云波:《“反武侠”与百年武侠小说的文学史思考》,《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19页。
    ③白羽:《话柄》,天津:正华学校,1939年版,第81页。
    ④宫白羽在《话柄》中说:“至于一尘道人之死,乃是我不愿写武侠小说,而被迫不得不写着武侠小说时的一点反抗;我取径于魔侠传,对所谓侠客轻轻加上一点反嘲。大侠死于宵小之手,这一点愿望聪明的读者明白明白飞剑挥拳到底有多大用处。正如‘比武招亲’、‘赌期盗宝’的这些窠臼都被我打破一样。读者要晓得:小说是小说。作者的责任就减轻了。”(白羽:《话柄》,天津:正华学校,1939年版,第116-117页)
    ⑤王度庐《剑气珠光》第13回中俞秀莲感叹道:“江湖上的人,报仇者最多,报恩者极少。我俞秀莲宁可舍去张玉瑾及何三虎等的冤仇不报,也应拚出性命去报德啸峰夫妇的厚恩。”(王度庐《剑气珠光》(上),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①王度庐:《鹤惊昆仑》(上),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8回。
    ②王度庐:《爱怒双龙剑》,河南:中原农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回。
    ③王度庐:《洛阳豪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回。
    ①王立:《新武侠:超越传统的复仇模式》,《浙江学刊》,1999年第2期。
    ②刘卫英、张宁:《金庸小说中的复仇母题与爱情》,《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32页。
    ③张凝:《血亲复仇模式的扬弃——金庸小说“西洋化”的关键性蜕变》,《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8年第1期。
    ④田园:《金庸小说复仇主题阐释》,郑州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
    ⑤刘喜平:《复仇文化与金庸武侠小说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⑥王立、隋正光:《古龙小说复仇模式及其对传统的突破》,《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①佟硕之(梁羽生):《金庸梁羽生合论》,《金庸茶馆(五)》,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第207页。
    ①梁羽生:《七剑下天山》,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3年版,第18回。
    ①刘新风、陈墨等主编:《中国现代武侠小说鉴赏辞典》,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833-834页。
    ②梁羽生:《云海玉弓缘》,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52回。
    ③尤今: 《寓诗词歌赋于刀光剑影之中——访武侠小说家梁羽生》,见费勇、钟晓毅著《梁羽生传奇》附录,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4页。
    ④梁羽生:《冰河洗剑录》,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54回。
    ①梁羽生:《武林天骄》,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7回。
    ①古龙: 《边城浪子·后记》,山东: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年版。
    ①详见傅国勇《金庸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页。
    ②林凌瀚:《文化工业与文化认同——论金庸武侠小说呈现的殖民处境》,见陈清侨编《文化想象与意识形态——当代香港文化政治论评》,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
    ③详细研究可参见严家炎《似与不似之间——金庸和大仲马小说的比较研究》,见吴晓东、计璧瑞编《2000'北京金庸小说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④黄万华:《中国和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页。
    ①皮述民、邱燮友、马森、杨昌年:《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台北:骆驼出版社,1997年版,第355页。
    ②古龙:《谁来跟我干杯?:古龙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①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1-11册),上海:世界书局,1926年6月-1929年9月,第70回。
    ②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1-11册),上海:世界书局,1926年6月-1929年9月,第103回。
    ③徐国桢:《还珠楼主论》,见还珠楼主《杜甫岳飞传》附录,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7页。
    ④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8页。
    ①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3页。
    ②佟硕之(梁羽生):《金庸梁羽生合论》,《金庸茶馆(五)》,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第207页。
    ③古龙:《写当年武坛风云人物于酒后》,转引自“古龙武侠网”:http://www.gulongbbs.com/kaogu/buyi/7007.htm
    ④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⑤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文学理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①张恨水:《我的创作和生活》,见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55页。
    ②转引自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4页。
    ①白羽:《话柄》,天津:正华学校,1939年版,第114页。
    ②白羽:《话柄》,天津:正华学校,1939年版,第111页。
    ①顾明道:《荒江女侠》(三),山东: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56回。
    ①刘祖斌:《<水浒>女性形象浅议》,《江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第60页。
    ①白羽:《话柄》,天津:正华学校,1939年版,第115页。
    ①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②徐斯年:《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页。
    ③林二白、展琳:《侠歌——萧逸先生访问录》,见萧逸《甘十九妹·附录》,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5年版。
    ④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页:
    ①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290页。
    ②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①王度庐:《宝剑金钗》,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41回。
    ②王度庐:《宝剑金钗》,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42回。
    ③徐斯年:《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①【保]瓦西列夫:《情爱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2页。
    ②【保]瓦西列夫:《情爱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76页。
    ③徐斯年、刘祥安:《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武侠会党编》,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9页。
    ①王度庐:《卧虎藏龙》,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4回。
    ②古龙:《谁来跟我干杯?:古龙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①转引自徐斯年著《王度庐评传》,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6页。
    ②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59页。
    ③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4页。
    ①刘新风、陈墨等主编:《中国现代武侠小说鉴赏辞典》,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423页。
    ①朱贞木:《七杀碑》,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8回。
    ②古龙:《谁来跟我干杯?:古龙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①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4页。
    ②佟硕之(梁羽生):《金庸梁羽生合论》,《金庸茶馆(五)》,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24页。
    ③三毛:《两极对话——沈君山和三毛(谈话记录)》,见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4年版,第181页。
    ④古龙:《谁来跟我干杯?:古龙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①孔庆东:《孔庆东品读金庸侠语》,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②孔庆东:《孔庆东品读金庸侠语》,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③孔庆东:《孔庆东品读金庸侠语》,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①【澳]刘维群:《梁羽生传》,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14页。
    ①台湾的冰之火:《古龙五个时期的武侠创作(上)》,转引自“古龙武侠网”网:http://www.gulongbbs.com/kaogu/zpkz/331.htm
    ②陈墨:《金庸小说艺术论》,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
    ①金庸:《射雕英雄传》,广州:广州出版社,2005年版,第11回。
    ②林保淳:《解构金庸》,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
    ①金庸:《神雕侠侣·后记》,广东:广州出版社,2005年版。
    ②金庸:《天龙八部》,广东: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48回。
    ①金庸:《天龙八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50回。
    ②金庸:《金庸散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页。
    ③金庸:《鹿鼎记》,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22回。
    ①金庸:《鹿鼎记》,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33回。
    ②金庸:《鹿鼎记》,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1回。
    ③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页。
    ④《“放过”韦小宝 金庸改写结局遭读者抗议》,转引自 “千龙网”http://news.sohu.com/20061011/n245733490.shtml
    ⑤金庸:《金庸散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①《金庸射雕大改版,梅超风爱上黄药师》,见《新明日报》2003年7月18日,转引自“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3/07/xmrb180703c.html
    ②张文江:《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③李军辉:《论古龙作品男权化的文本特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114页。
    ④古龙:《谁来跟我干杯?:古龙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31页。
    ⑤台湾的冰之火:《古龙五个时期的武侠创作(上)》,转引自“古龙武侠网”网:http://www.gulongbbs.com/kaogu/zpkz/331.htm
    ①古龙:《萧十一郎》,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2回。
    ②古龙:《楚留香传奇桃花传奇·楔子》,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①古龙:《楚留香传奇桃花传奇·楔子》,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①[苏]M.巴赫金著,白春仁、晓河译:《小说理论》,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页。
    ②Mordecai Marcus:《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转引自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①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1-11册),上海:世界书局,1926年6月-1929年9月,第1回。
    ①董志强: 《武侠小说的“成长”隐喻》, 《当代文坛》,1996年第5期,第44页。
    ②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湖南: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23回。
    ①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湖南: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69回。
    ②王度庐:《鹤惊昆仑》(上),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3回。
    ①汤哲声:《流行百年:中国流行小说经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①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湖南: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18回。
    ②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湖南: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2回。
    ③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湖南: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41回。
    ④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湖南: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291回。
    ⑤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湖南: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292回。
    ①王度庐:《鹤惊昆仑》(上),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3回。
    ①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86页。
    ②王度庐:《卧虎藏龙》,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0回。
    ③王度庐:《卧虎藏龙》,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9回。
    ①王度庐:《铁骑银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回。
    ②徐斯年:《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①陈墨:《新武侠二十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
    ②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①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②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③汤哲声:《寻找金庸》,见金庸学术研究会编:《名人名家读金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④宋伟杰:《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7、107页。
    ⑤陈自然:《论金庸小说的成长主题》,《语文学刊》,2007年第3期。
    ⑥洪振快:《讲武论剑:金庸小说武功的历史真相》,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页。
    ①金庸:《飞狐外传》,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4回。
    ②金庸:《飞狐外传》,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1回。
    ①金庸:《侠客行·后记》,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①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5页。
    ②金庸:《射雕英雄传》,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2回。
    ③金庸:《射雕英雄传》,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2回。
    ①金庸:《笑傲江湖》,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0回。
    ②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7页。
    ①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就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③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
    ④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5页。
    ⑤梁羽生:《白发魔女传》,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85年版,第6回。
    ①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8回。
    ②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7页。
    ③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8页。
    ④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5页。
    ⑤金庸、[日]池田大作:《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页。
    ①宋伟杰:《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1页。
    ①古龙《谁来跟我干杯?:古龙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22页。
    ②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72回。
    ①金庸:《神雕侠侣》,广州:广州出版社,2005年版。
    ②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③陈世骧:《陈世骧先生书函》,见金庸《天龙八部·附录》,广州:广州出版社,2005年版。
    ①金庸、[日]池田大作:《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②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③“金庸茶馆”之“调查报告”《大声说出你最喜欢的一部小说》,排名依次为《射雕》(29%)、《笑傲》(28%)、《神雕》(19%)、《天龙》(16%),这四部小说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小说。http://www.ylib.com/class/vote2/Result.asp?object=jy&VoteNO=87
    ④张文江:《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⑤金庸:《笑傲江湖·后记》,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①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8回。
    ②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8回。
    ③古龙《谁来跟我干杯?:古龙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22页。
    ④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73回。
    ①韩云波:《大陆新武侠呼唤“后金庸时代”》,《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44页。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3.[宋]李昉:《太平广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4.[明]凌蒙初: 《初刻拍案惊奇》,湖南:岳麓书社,1989年版
    5.[明]凌蒙初: 《二刻拍案惊奇》,湖南:岳麓书社,1989年版
    6.[明]王世贞: 《剑侠传》,台北:金枫出版社,1999年版
    7.[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8.[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9.[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0.[清]明教中人:《好逑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清]石玉昆: 《三侠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清]佚名:《小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3.[清]佚名:《续小五义》,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4.[清】无名氏:《施公案》,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5.[清]石玉昆:《包公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6.[清]贪梦道人:《彭公案》,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17.林骅,王淑艳编选:《唐传奇新选》,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8.易军、陆林编:《清代笔记小说类编:武侠卷》,安徽:黄山书社,1994年版
    19.《中小学生古典文学修养文库》编委会:《中国古代侠义小说选》,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20.《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作品选(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21.魏绍昌、吴承惠编:《鸳鸯蝴蝶派小说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2.叶洪生编:《近代中国武侠小说名著大系》,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版
    23.于润琦:《清末民初小说书系·武侠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
    24.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1-11册),上海:世界书局,1926年6月-1929年9月版
    25.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湖南:岳麓书社,1984年版
    26.向恺然:《武侠鼻祖向恺然代表作》,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7.文公直:《碧血丹心平藩传》,湖南:岳麓书社,1988年版
    28.顾明道:《荒江女侠》,山东: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年版
    29.赵焕亭:《奇侠精忠传》(1-8集),上海:益新书社,1923年-1926年版
    30.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湖南:岳麓书社,1989年版
    31.宫白羽原著,宫以仁改编:《联镖记第三部》,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32.宫白羽:《十二金钱镖》,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3.宫白羽:《毒砂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4.宫白羽:《偷拳》,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5.宫白羽:《摩云手》,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6.宫白羽:《联镖记》,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7.宫白羽:《武林争雄记》,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8.宫白羽:《大泽龙蛇传》,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9.郑证因:《鹰爪王》,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40.姚民哀:《四海群龙记》(正、续篇),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41.姚民哀:《山东响马传》,上海:世界书局,1924年版
    42.姚民哀:《帮会名家姚民哀代表作》,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3.王度庐:《宝剑金钗》,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44.王度庐《剑气珠光》,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45.王度庐:《鹤惊昆仑》,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46.王度庐:《卧虎藏龙》,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47.王度庐:《铁骑银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48.王度庐:《爱怒双龙剑》,河南:中原农民出版社,1990年版
    49.王度庐:《洛阳豪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50.朱贞木:《七杀碑》,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51.朱贞木:《罗刹夫人》,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52.金庸:《金庸作品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53.金庸:《金庸作品集(新修版)》,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版
    54.梁羽生:《梁羽生作品集》,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
    55.古龙:《古龙作品集》,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6.萧逸:《甘十九妹》,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5年版。
    57.青羊、金健主编:《港台武侠小说精品大观(1-4)》,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58.[法]大仲马著、伍光建译、沈德鸿校注:《侠隐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59.[法]西万提司著,林纾、陈家麟译:《魔侠传》(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60.[英]谭伟著、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译述:《情侠》,北京:商务印书馆,1911年版
    1.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2. 白羽:《话柄》,天津:正华学校,1939年版
    3.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4.芮和师、范伯群:《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6.邬国平、黄霖主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平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平江文史资料(第1辑)》(内部发行)
    8.湖南省岳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岳阳文史(第10辑)》(内部发行)
    9.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10.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1.[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1912-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徐斯年编校:《民国武侠小说奠基人——平江不肖生》,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
    13.汤哲声编校:《演述江湖帮会秘史的说书人——姚民哀》,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
    14.还珠楼主:《杜甫岳飞传》,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徐斯年:《王度庐评传》,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孔庆东:《金庸评传》,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张建智:《儒侠金庸传》,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
    18.傅国勇:《金庸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9.陈志明、赵全丽编:《金庸访谈录》,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廖可斌主编:《金庸小说论争集》,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金庸:《金庸散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22.金庸、[日]池田大作:《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金庸学术研究会编:《名人名家读金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4.吴晓东、计璧瑞编:《2000北京金庸小说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金庸学术研究会编:《名人名家读金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6.苏基主编:《金庸茶馆(1、2、3、4、5、6)》,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版
    27.费勇、钟晓毅:《梁羽生传奇》,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8.[澳]刘维群:《梁羽生传》,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9.彭华:《浪子悲客:古龙传》,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0.古龙:《谁来跟我干杯?:古龙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1.金庸、梁羽生、百剑堂主:《三剑楼随笔》,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32.马鼎盛:《马鼎盛:与香港名人谈读书》,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5年版
    33.张文中:《两岸三地名家访谈》,广东: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
    34.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文学理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35.刘新风、陈墨等主编:《中国现代武侠小说鉴赏辞典》,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36.华森、文熔主编:《中国公案武侠小说鉴赏大观》,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4年版
    37.宁宗一主编:《中国武侠小说鉴赏辞典》,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38.周清霖主编:《中国武侠小说名著大观》,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39.秦和鸣主编:《民国章回小说大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版
    1.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2.叶洪生、林保淳:《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3.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4.曹亦冰:《侠义小说史话》,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袁良骏:《武侠小说指掌图》,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6.梁守中:《武侠小说话古今》,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7.徐斯年:《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8.陈墨:《海外新武侠小说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陈墨:《新武侠二十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10.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韩云波:《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传》,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12.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下)》,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范伯群、孔庆东主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曹亦冰:《侠义公案小说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6.刘荫柏:《中国武侠小说史·古代部分》,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7.王立:《武侠文学母题与意象研究》,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复仇主题》,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赵烯方:《小说香港》,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20.刘登翰:《香港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方忠:《台湾通俗文学论稿》,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版
    22.张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3.袁进:《鸳鸯蝴蝶派》,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版
    24.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25.汤哲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26.汤哲声:《流行百年:中国流行小说经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27.张文江:《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孔庆东:《孔庆东品读金庸侠语》,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29.林保淳:《解构金庸》,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8年版
    30.宋伟杰:《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1.倪匡:《我看金庸小说》,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2.倪匡:《文学金庸》,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3.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陈墨:《金庸小说艺术论》,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5.陈墨:《金庸小说情爱论》,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6.陈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7.陈墨:《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1年版
    38.曹正文:《武侠世界的怪才——古龙小说艺术谈》,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
    39.韦青主编:《梁羽生及其武侠小说》,台北:伟青书店,1980年版
    40.罗立群:《开创新派的宗师——梁羽生小说艺术谈》,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41.冯育楠:《泪洒金钱镖——一个小说家的悲剧》,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42.[台湾]叶洪生:《天下第一奇书——<蜀山剑侠传>探秘》,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43.[美】蒲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4.徐岱:《小说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5.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6.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8.狄其骢主编:《文艺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49.萧宿荣:《施公案和彭公案》,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0.蒲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
    51.秦瘦鸥:《小说纵横谈》,广东: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52.张大春:《小说稗类》,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李德纯:《战后日本文学》,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4.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1905~1976》,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55.黄万华:《中国和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56.陈清侨编:《文化想象与意识形态——当代香港文化政治论评》,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
    57.皮述民、邱燮友、马森、杨昌年:《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台北:骆驼出版社,1997年版
    58.[保]瓦西列夫:《情爱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59.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4年版
    60.[苏]M·巴赫金著,白春仁、晓河译:《小说理论》,河北:河北教育出版 社,1998年版
    61.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梁启超:《(新小说〉第一号》,《新民从刊》第20号,1902年
    2.丁永强:《新派武侠小说的叙事模式》,《艺术广角》1989年第6期
    3.王立:《武侠文学的文化史意义及外来参照》,《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4.宫以仁、宫婕:《北派武侠小说四名家的形成》,《通俗文学评论》1995年第2期
    5.韩云波:《“反武侠”与百年武侠小说的文学史思考》,《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杨春时:《侠的现代阐释与武侠小说的终结——金庸小说历史地位评说》,《琼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7.吕进:《金庸“反武侠”与武侠小说的文类命运》,《文艺研究》2002年第2期
    8.韩云波:《再论金庸“反武侠”:终结还是开端》,《江汉论坛》2006年第12期
    9.王立:《中国大陆地区武侠史论著刍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0.王立:《台湾的武侠小说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6期
    11.丁进:《中国大陆新武侠小说研究述评》,《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12.丁进:《中国大陆金庸研究论著目录》,《文教资料》2000年第6期
    13.李爱华:《大陆金庸研究二十年》,《浙江学刊》1999年第2期
    14.[美】马幼垣:《梁山泊复仇观念辨》,香港:《明报月刊》1985年第9期
    15.汪远平:《<水浒>复仇主题及其美学意义》,《郑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16.刘祖斌:《<水浒>女性形象浅议》,《江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7.陆学丽:《晚清文人心态与唐侠女形象的嬗变》,《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
    18.王立:《古代通俗文学中侠女盗妹择夫的性别文化阐释》,《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28期
    19.姚民哀:《箬帽山王·本书开场的重要报告》,载《红玫瑰》第6卷第1期,1930年3月
    20.韩云波:《论清末民初的武侠小说》,《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1.曹亦冰:《论中国武侠小说从古至今的演变》,《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
    22.袁良骏:《清末民初侠义小说向武侠小说的蜕变》,《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3.黄永林:《20至40年代武侠小说的现代转型及其特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4.何开丽、韩云波:《郑证因与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兼与麦尔维尔的<白鲸>相比较》,《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5.李东芳:《<留东外史>的“武侠小说”叙事语法——论平江不肖生武侠小说创作的转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6.姚民哀:《小说浪漫谈》,载《红玫瑰》第5卷第6期,1928年3月
    27.方忠:《论古龙武侠小说的文体美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年第2期
    28.严家炎:《论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技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9.丁世忠:《哈代小说结构模式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30.袁杰:《试论金庸小说的叙事结构艺术》,《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第1期
    31.王立:《新武侠:超越传统的复仇模式》,《浙江学刊》1999年第2期
    32.刘卫英、张宁:《金庸小说中的复仇母题与爱情》,《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3.张凝:《血亲复仇模式的扬弃——金庸小说“西洋化”的关键性蜕变》,《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8年第1期
    34.王立、隋正光:《古龙小说复仇模式及其对传统的突破》,《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5.杨经建:《论中国文学中的“复仇”叙事》,《人文杂志》2004年第3期
    36.杨经建、彭在钦:《复仇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37.陈浩:《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比较论》,《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38.李军辉:《论古龙作品男权化的文本特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9.汤哲声:《英雄和美女:古龙小说的创新和危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0.孔庆东:《论<蜀山剑侠传>的超越生命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1.董志强:《武侠小说的“成长”隐喻》,《当代文坛》1996年第5期
    42.陈自然:《论金庸小说的成长主题》,《语文学刊》2007年第3期
    43.张舟子:《金庸小说中的“成长模式”》, 《殷都学刊》2007年第2期
    44.林保淳:《武林秘籍:武侠小说“情节模式”论之一》,《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5.王庆安:《武侠小说的宗师——宫白羽》,《文史精华》2007年第8期
    46.郭武群:《回归与超越——宫白羽武侠小说论》,《天津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47.宫婕:《鲁迅与通俗小说作家白羽》,《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48.袁良骏:《鲁迅的七封信和武侠小说大家宫白羽》,《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4期
    49.刘大先:《写在武侠边上——论王度庐“鹤—铁”系列小说》,《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50.徐斯年:《生命力的飞跃和突进——评王度庐的小说<卧虎藏龙>》,《西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1.何清清:《“悲剧侠情”的一代宗师——读徐斯年<王度庐评传>》,《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52.李忠昌:《论王度庐的文学史地位及贡献》,《满族研究》1990年第3期
    53.张元卿:《论朱贞木及其武侠小说》,《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54.严家炎:《再谈金庸小说与文学革命》,《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5.严家炎:《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
    56.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57.周宁:《从金庸作品看文化语境中的武侠小说》,《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58.刘再复:《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59.卢敦基:《论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过程中的重要转变》,《浙江学刊》1997年第6期
    60.韩云波:《大陆新武侠呼唤“后金庸时代”》,《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61.汤哲声:《大陆新武侠关键在于创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62.金华:《论武侠小说的模式》,重庆师范学院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63.赖秀贞:《文康<儿女英雄传>新探》,台湾:国立嘉义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64.邹越:《明清英雄侠义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分析》,南昌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65.郑潇健:《武侠小说的现代性演进——以<三侠五义>与<蜀山剑侠传>为个案分析》,西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66.丁贤善:《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叙述艺术——以<江湖奇侠传>、<联镖记>为例》,苏州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67.邓桦:《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文体特征》,河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8.吴家奇:《金庸<射雕三部曲>新旧版本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69.陈韵琦:《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研究——远流版旧版与新修版的解析》,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70.许棠敏:《金庸武侠小说叙事模式研究》,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1996年硕士学位论文
    71.刘喜平:《复仇文化与金庸武侠小说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72.田园:《金庸小说复仇主题阐释》,郑州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73.王艳:《“英雄”的现代言说——王度庐“鹤—铁”五部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74.沈昊:《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言情模式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75.邓陶钧:《言情在金庸小说中的意义》,华侨大学2004硕士学位论文
    76.杨晓勤:《从民间文学形态解读金庸小说中的身世叙述模式》,云南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77.蔡明霞:《金庸小说中的原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78.张根柱:《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浙江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79.宋伟杰:《晚清侠义公案小说的身体想象:解读<三侠五义>》,见“学术中华网”: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8445
    80.《大声说出你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见“金庸茶馆”之“调查报告”:http://www.ylib.com/class/vote2/Result.asp?object=jy&VoteNO=87
    81.《金庸射雕大改版 梅超风爱上黄药师》,见“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3/07/xmrb180703c.html
    82.《“放过”韦小宝 金庸改写结局遭读者抗议》,见“千龙网”:http://news.sohu.com/20061011/n245733490.shtml
    83.台湾的冰之火:《古龙五个时期的武侠创作(上)》,见“古龙武侠网”网:http://www.gulongbbs.com/kaogu/zpkz/331.htm
    84.《写当年武坛风云人物于酒后:其一 王度庐》,见“古龙武侠网”网:http://www.gulongbbs.com/kaogu/buyi/7007.htm
    属性不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