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思想界的黄远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黄远生是清末民初一位著名的新闻记者,是通讯文体的奠基人。对于黄远生及其思想,学者们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出版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成果。然而,上述研究所依赖的材料主要是《远生遗著》,要重建基本史实,还有待发掘黄远生在当时报刊上发表的论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依据笔者搜集的散见于清末民初报刊杂志上的材料,包括黄远生发表的通信在内,辅以其他材料,主要采用实证的方法,对黄远生在清末民初三次学生风潮中的不同态度及原因、与马相伯和李盛铎的交往以及新闻撰述活动进行梳理,尤其关注其新闻撰述生涯,考察他“不偏不倚”思想的产生及实践。重新发掘的新的史料,主要通过笔者重新编写的“黄远生年谱”加以呈现。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为导论,总结前人对黄远生研究的成就,指出有待挖掘的材料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讨论黄远生在清末民初浔溪公学第二次学生风潮、留日学生取缔风潮和京师大学堂预科生风潮发生时所持的不同态度及其变化的原因,从中展示蔡元培、杜亚泉、马相伯和李盛铎与黄远生之间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第三章,探讨他何时加入《时报》,在该报发表的通信和反响以及离开《时报》的情况。
     第四章,探讨他在何种情况下担任《申报》的驻京通信员,在该报发表的通信和反响、通信员业务的中止以及结束的情况。
     第五章,主要讨论他参与创办《少年中国》周刊的情况、在该刊发表的文章和反响。
     第六章,主要分析他担任《庸言》报撰述后却很少为该刊撰稿的原因,也涉及他接任主编后对该刊的革新、在该刊发表的文章以及停刊原因。
     第七章主要探讨他与《亚细亚日报》的关系,起初只是该报的读者和投稿人,后来担任其“评论撰述”,并曾担任该报辩护人的情况。而该报也非常关注他的言论和活动。最终因在变更国体问题上存在分歧,黄远生终止与其合作。
     第八章,综述黄远生的经历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分析清末民初政治力量结构对其新闻撰述职业及命运的制约。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清末民初,政治势力的结构是多元的,清政府、袁世凯群体、东南立宪群体、梁启超群体、孙黄革命群体、包括租界在内的外国在华势力等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国内政治力量版图。不能说这一情况绝对有利于新闻撰述,但它的确提供了可资借助的条件,这是出现报刊史上繁荣时期的政治背景,也是黄远生从事新闻撰述并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到了1915年,国内形成了复辟帝制和反对复辟帝制“两大阵营”,黄远生“不偏不倚”的思想和实践走入困境。
So many achievements which are worth considering have been made on Huang Yuansheng, a famous reporter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 and on his thoughts by now. On the basis of these achievements, and with the aid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including newsletters wrote by Huang Yuansheng which having been collected from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of the day, and other mateials, this thesis analyzes mainly using positive method why HuangYuansheng took various attitudes on three students protest movements during this period, and his meets with Ma Xiangbo, association with Li Shengduo, and journalistic activities, by which this thesis reviews the emergence and practice of his Impartial Thought.The thesis consists of eight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in which makes a concise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HuangYuansheng and his thoughts, and indicates materials that to be collected and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why Huang Yuansheng took various attitudes on the Second Students Protest Movements of Xun Xi Public School, Hoo-Chow-Foo, Zhe Jiang Province, Protest Movements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and Protest Movements of Peking Imperial University, and brings forth a friend as well as teach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ai Yuanpei, Du Yaquan, Ma Xiangbo, Li Shengduo and HuangYuansheng.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when and how Huang Yuansheng became Shibao's Beijing correspondent, what news letters he published in it and what remarks made on these news letters at that time, and Why he left Shibao later.
     Chapter four is concerning his turning in Shenbao and remarks brought about by his newsletters published in Shenbao, and why and how he paused and terminated his career.
     Chapter five is mainly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Young China Weekly, articles published in it and repercussion provoked.
     As one of writers of The Jusitce, which was founded by Liang Qichao in Dec.,1912, Huang Yuansheng did hardly write any article for it except for The Whole Story of Negotiation On Loan For a Year. Chapter six deals with this question, then analyzes the measures he took to improve the journal and articles he published in it, and brings some opinions on its cessation.
     Chapter seven demonstrates that Huang Yuansheng became a reader then contributer of The Asia Daily, founded in Beijing in March,1912, also a defender while this newspaper was under an accusation, vice versa, the newspaper paid more attention to his speechs and behaviors. However, this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run out of road when the two sides split up in late 1915 because of this newspaper's approving of restoration of monarch by changing state system.
     After a simple overview of Huang Yuansheng's experiences and his position in New Literary History, the last chapter analyzes the limitation set by political powers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 to his write, even to his fate.In other words, we could not think that the map of political power composed mainly of the Qing government, Yuan Shikai Group, the Southeastern Constituent Group, Liang Qichao Group, Sun Yat-sen and Huang Xing Revolutionary Group, and Foreign Forces Including Concession in China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 was absolutely advantageous for news compilation, nevertheless there were actually some conditions could be made use of. It wa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wspapers came in Golden Times, in which HuangYuansheng took on news compilation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the practice of his Impartial Thought got in trouble when Restoration Bloc and Anti-Restoration Bloc gradually came into being in the late 1915.
引文
1梁启超:《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庸言》第1卷第1期,1912年12月1日。
    1黄远生,原名黄为基,字远庸,远生系笔名。本文为行文方便,除引文外,皆以黄远生称之。
    2罗家伦:《近代中国文学的变迁》,载《新潮》1920年第2卷第5号,第878页。
    3林志钧:《<远生遗著>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9-10页。
    1胡适:《胡适文存》第2卷,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216-217页。
    2 Hu Shih,"The Renaissance in China", Blackwell Publishing on behalf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Journal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5, No.6(Nov., 1926), pp.265-283.
    3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30页。
    4沈秋雁:《从新闻文学说到黄远生》,载《报展》1936年纪念刊。
    5吴德铎:《黄远庸与<塔曼果>》,载《散文》1981年第1期,第47-48页;另见:吴德铎:《报界奇才黄远生》,载《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28-32页。原载美国《联合日报》1985年18-20日文摘版,署名晓今。该文也承认黄远生对新文学之贡献。
    6 Timothy B.Weston,"The Formation and Positioning of the New Culture Community, 1913-1917", Sage Publications, Inc., Mordern China, Vol.24, No.3(Jul.,1998),pp.255-284.
    1汉国萃:《强国救民必行立宪——从<九江欢祝立宪会会场演稿)看黄远生早期政治思想》,载《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124-128页。
    2邓亦武:《开山记者黄远庸评袁世凯统治》,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17-21页。
    3冯国和:《黄远生的新闻思想和办报方针》,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6期,第78-83页;《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68-74页;朱锦翔:《忧国忧民无私无畏——浅谈黄远生的新闻思想》,载《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75-79页;薛大元:《黄远生的新闻写作》,载《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80-88页;乔云霞:《民初著名记者黄远生通讯的特色》,载《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89-95页;袁烙:《黄远生与他制作的新闻标题》,载《新闻知识》(月刊)1985年第12期,第22-26、21页。
    4熊大经:《黄远庸经济思想初探》,载《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109-112页。
    5杨德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7-184页。
    6罗星:《政治记者黄远生》,载《新闻大学》1983年第6期,第105-108页;俞家庆:《名记者黄远生之死》,载《新闻三昧》1985年8月,第33-35,32页;胡绩伟:《试论黄远生的新闻思想、业绩和品德》,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第2期,第130-138页;《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9-17页;陈鸣钟:《黄远庸——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近代新闻事业开拓者》,载《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24-27页;程漫:《光明的不倦追求者——中国近代著名记者黄远生》,载《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52-58页;李传梓:《纵横捭阖 振聋发聩——纪念我国近代名记者黄远生诞辰一百周年》,载《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106-108、105页;乔云霞:《黄远生——新闻通讯文体的开创者》,载《天津师大学报》1986年第5期,第71-77页;黄席栻:《试论远生伯的历史观》,载《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120-123页;朱锦翔:《黄远生和他的新闻思想》,载《当代传播》1987年第1期,第35-36页; 《中国新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载方汉奇:《报史与报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第441-443页。
    7洪影:《脱手新闻万口传——黄远生深度报道浅谈》,《新闻与写作》1987年第1期,第42-44页。
    8袁伟时:《中国现代哲学史稿》(上卷)(北洋军阀时期的哲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7年,第145-153页。
    1陈明新、李国龙:《浅谈黄远生从事新闻事业之动因》,载《社科情报与资料》1985年第6期,第66-67页。
    2钟启元:《黄远生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载《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96-102页。
    3汉国萃:《黄远生和“远生通讯”》,载《新闻知识》1988年第4期,第43-44页。
    4张怀俊、张涛:《论远生通讯——作为一种采用深度报道方式的体裁创新》,载《新闻知识》2006年第11期,第39-41页。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张洁:《新闻职业化的萌芽》,载《新闻大学》2006年第3期,第28-33,116页。另可参见:《试论新闻文体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以王韬、梁启超、黄远生三人写作文体为例》,载《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编:《研究生论坛2006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18-420页;诸钰颖:《从黄远生的“张振武被捕案”报道中试论新闻客观性的实现条件》,载《时代人物》2008年第8期,第182-183页。
    1陈泽富:《浅谈黄远生宁为记者不为官的思想》,载《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103-105页。
    2刘丽:《黄远生新闻职业观研究》2006年安徽大学硕士论文;《黄远生为何当记者——中国近代记者的新闻职业观初探》,载《新闻记者》2008年第5期,第85-88页。
    3包礼祥:《人格的确定:黄远生新闻文学成功的关键——兼与梁启超“新民体”比较》,《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12期,第28-30页。
    4许纪霖:《从中国的<忏悔录>看知识分子的心态和人格》,载《读书》1987年第1期,第11-20页;《黄远生:忏悔中的精神升华》,载《书摘》2007年第11期,第17-21页。
    5 Stephen R. MacKinnon, "Toward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ress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Sage Publications, Inc., Modern China, Vol.23, No.1 (Jan.,1997), pp.3-32.
    6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的基本情形——一种表面的叙述》,载《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1期,第39-57页。
    7李俊:《近代记者敢为天下先的“侠士”品质述评》,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95-98页。
    8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6-367页。
    9桑兵:《先锋与本体的冲突——壬寅浔溪公学第二次风潮述论》,载李国章、赵昌平主编:《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1-162页。
    10罗星:《政治记者黄远生》,载《新闻大学》1983年第6期,第105-108页。
    11张克明:《黄远庸是否帝制派?》,载《历史档案》1982年第1期,第128页。
    1俞家庆:《名记者黄远生之死》,载《新闻三昧》1985年8月,第33-35,32页。
    2张学斌:《我国较早的名记者——黄远生》,载《新闻知识》1985年第7期,第68-69页;孙文铄:《“报界奇才”黄远生》,载《中国记者》1989年第2期,第47-48页;《黄远生及其新闻通讯》,载《暨南学报》1989年第3期,第71-75页。
    3侯杰:《黄远生的远见卓识——读<记者眼光中之孙中山)札记》,载《社会科学情报与资料》1985年第8期,第24-27页;又载《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129-132页。
    4李传梓:《反袁之勇士报界之奇才——记我省最早的名记者黄远生》,《南昌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1989年,第1-5页。
    5沈航:《从拥袁到弃袁——民初黄远生思想的变迁》,《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5月,第28卷第3期,第109-112页。
    6王大千:《黄远生的新闻之路》,载《东南传播》2007年第7期,第105-106页。
    张静庐:《中国的新闻纸》,上海,光华书局,1929年第2版,第62页。
    8耘农:《黄远庸其人其言》,载《民主潮》(台北)1955年第5卷第24期,第18-19页;沈云龙:《黄远庸其人其言》,载《传记文学》(台北)1975年第27卷第1期,第60-66页。耘农,沈云龙之号也。
    9钟碧容:《黄远庸》,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合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4辑,中华书局,1982年,第103-105页。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严如平、宗志文:《民国人物传》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81-284页。
    10宋云彬文末所属日期为1946年5月6日,该文收入宋云彬著:《宋云彬杂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第456-460页; 《编辑记者一百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第114-118页。
    11《黄远庸》,载刘绍唐主编:《民国人物小传》第6册(《传记文学丛刊之三十三》),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365-369页。
    12胡荣彬在《民初名记者黄远生喋血旧金山》一文中认为黄远生是刘北海所杀。但在《近代杰出记者黄远生被刺的几种说法》一文中,明显倾向于存疑的态度。分别参见胡荣彬:《民初名记者黄远生喋血旧金山》,载《炎黄春秋》1999年第6期,第48-51页;胡荣彬: 《近代杰出记者黄远生被刺的几种说法》,载向腊玉主编,九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2003年,第477-479页。
    13吴德铎:《报界奇才黄远生》,载《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28-32页。原载 美国《联合日报》1985年18-20日文摘版,署名晓今。
    1 《黄远生之死》,载陈华编:《古今新闻逸趣》,广州文化出版社,1987年,第68-69页。
    2黄流沙、孙文铄:《关于黄远生之死》,载《新闻学刊》1986年第2期,第48-51,29页;《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42-49页。
    3袁尘影:《关于黄远生之死》,载《新闻知识》1989年第7期,第45-46页;何明栋:《黄远生》,载《江西近现代人物传稿第一辑》,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6-202页;方汉奇:《明星在这里陨落——黄远生被刺现场踏勘记》,载《中国记者》1992年第9期,第54-55页;何明栋:《报界奇才黄远生》,载《江西文史资料》1993年第2辑,第29-33、42页;黄流沙、孙文铄:《名记者黄远生之死》,载江西省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主办:《江西文史资料1993年第2辑总第48辑》,第103-116页;唐振常:《黄远庸之死》,《文汇读书报周报》1993年8月14日;《新闻爱好者》1998年第1期,第40-42页;《记被国民党杀害的名记者黄远生》,载李文绚著:《报界档案:中国新闻史上被残杀的报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6-51页;李传梓: 《报界奇才黄远生》,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 《百年人物》,1999年,第135-142页;张光芒:《民国“名记”第一人黄远生被杀案始末》,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8月20日;《大江周刊》2005年第9期,第5-8页;贝子:《报界奇才黄远生》,载《天津档案》,2005年第5期,第73页;《民国“名记”黄远生》,载《东南传播》2005年5、6期合刊,第104-107页。此外,关于黄远生遇刺,高拜石提供了一种有趣的说法。见高拜石:《麻辣名记者-黄远生域外惊魂》,载《新编古春风楼琐记》(1),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2005年,第316-320页;李道刚: 《批判的理性和理性的批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56-64页。
    4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6-367页。
    5张红军:《同一时代不同的命运——黄远生、张季鸾命运之分析》,载《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5期,第23页;周四根:《黄远生与范长江比较研究》,载《九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20-23页。
    1李盛铎:《黄君远庸小传》,《申报》1916年2月20日。
    2黄席群:《追忆先父黄远生》,《新闻研究资料》总第28辑,1984年,第89页。
    2009年春笔者与黄远生长子黄席群先生通信时得知这一情况的。
    1程沄:《晚清江西报刊序录》,《江西大学学报(1890-1911)》(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8期,第87页。另可参见程沄:《清代江西报刊历史特点》,《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第77-79页。
    1《浔溪公学简明章程》,《中外日报》1902年6月7-25日。
    2《浔溪公学招生告白》,《中外日报》,1902年1月3、5、7、9、13、15、17、19日。
    3叶瀚:《叶瀚自传——塊馀生自纪》,《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5辑,第484页。
    4 《浔溪公学报名生鉴》,《中外日报》1902年1月3、5、7、9、11日。
    5《浔溪公学招生告白》,《中外日报》1902年3月9-15日。
    6杜亚泉:《浔溪公学开校之演说》,《普通学报》第4期,1902年3月。
    7陶贻勋撰:《论学生本分》,《万国公报》卷一百六十八,1903年1月。
    1 《浔溪公学招生启》,《中外日报》1902年4月29日-5月5日。
    2蔡元培:《杜亚泉传》,载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7卷(1936-1940),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69页。
    3按《中外日报》告白,开学日期为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二十日,即公历1902年2月27日,1902年3月9日的告白亦称公学已经开校。则此处“丙寅”或为“壬寅”之误?待考。
    4叶瀚:《叶瀚自传——塊馀生自纪》,《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5辑,第484-485页。
    1叶瀚:《叶瀚自传——塊馀生自纪》,《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5辑,第484页。
    2《浔溪公学招生启》,《中外日报》1902年4月29日-5月5日。
    3叶瀚:《叶瀚自传——塊馀生自纪》,《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5辑,第485页。
    4《浔溪公学简明章程》,《中外日报》1902年6月7-25日。
    1蔡元培:《浔溪公学第二次冲突之原因》,《选报》第35期,1902年11月20日。
    2 《来函》,《中外日报》1902年12月18日。
    1《浔溪公学第二次散学始末记》,《政艺通报》第21期,1902年12月14日。转引自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1-432页。下引《政艺通报》第21期记载皆引自本书。
    2蔡元培:《浔溪公学第二次冲突之原因》,《选报》第35期,1902年11月20日。
    3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49页。
    4《浔溪公学学生第二次散学始末记》,《政艺通报》第21期,1902年12月14日。
    1但黄远生的同年金梁不这么看,他说:“远生年最少,廷试策故违式,不愿得翰苑而乐就令宰,其识量与众迥异”。参见金梁:《光宣小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7-8页。
    2《进士出洋》,《时报》1904年12月1日。彼时《大公报》也记下了赴日留学的官费额:“进士馆之进士学员于奏定新章内有愿出洋者随意报明,计留学东洋每年学费四百元,西洋千六百元,其仕学员不在此例。”参见《进士出洋》,《大公报》1904年10月5日。
    3 《奏定进士馆章程》,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625-631页;《进士游学毕业学员考试章程》,刘真主编:《留学教育》第1册,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年,第960-963页。
    4李盛铎:《黄君远庸小传》,《申报》1916年2月20日;《东方杂志》第13卷第5号,1916年5月10日。
    5例如桑兵先生就认为,“青年学生的反清革命倾向,很大程度上带有青春期逆反心理和躁动性格的情绪化。”参见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和社会变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39页。
    6《大学堂严复启》,《时报》1912年5月15日。1912年2月26日,袁世凯暂任严复为大学堂监督。5月3日,京师大学堂易名为北京大学堂。10月7日,严复挂冠而去。10月9日,章士钊被任命为校长,但他既未赴任,又未明确辞职。10月18日,马良被任命为代理校长,未及三月,即递辞呈。参见孙应祥:《严复年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87、404页;《教育部总长呈荐任大学校校长等文》,《政府公报》1912年5月5日。
    7 《命令》,《申报》1912年12月29日;《专电》,《申报》1913年1月8日。
    9《何燏时五块洋钱之教育》,《中国日报》1913年1月13日:《大学规程质疑》,《中国日报》1913年1月28-29日。
    9《何燏时之劣迹》,《中国日报》1913年4月3日。
    1远生:《大学校风潮平议》,《时报》1913年6月6日。
    2 《大学校之风潮》,《民主报》1913年5月29日;《大学校风潮续志》,《民主报》1913年5月30日;《大学校风潮三志》,《民主报》1913年5月31日。
    3《大学校风潮平议》,《民主报》1913年5月30日。
    4次莘:《学校风潮感言》,《国报》1913年6月9日。
    5槑斋:《大学风潮平议》,《国报》1913年6月13日、25日;梅斋:《大学校风潮平议》,《国报》1913年6月17-18日。
    1《大学校风潮近闻》,《申报》1913年6月9日。
    2《大学预科生驱逐校长之骇闻》,《时报》1913年6月3日。
    3《大学预科风潮之真相》,《新中国报》1913年6月2日。
    4亚冲:《大学风潮调和说》,《新中国报》1913年6月4日。
    5《大学风潮之内幕》,《新中国报》1913年6月12日;《大学校风潮近闻》,《申报》1913年6月9日。
    6《大学风潮之内幕》,《新中国报》1913年6月12日。
    7学:《北京大学预科旧班学生风潮纪实》,《大自由报》1913年5月31日。
    8犀:《京铎》,《大自由报》1913年6月1日;轩:《北京大学预科风潮之倾势》,《大自由报》1913年6月2日;潮:《大学预科生偃鼓息旗中作战之计划》,《大自由报》1913年6月3日;撚须:《何燏时》,《大自由报》1913年6月3日;静:《董鸿袆》,《大自由报》1913年6月4日。
    1远生:《大学校风潮平议》,《时报》1913年6月6日。
    2远生:《大学校风潮平议》,《时报》1913年6月6日。
    1远生:《大学校风潮平议》,《时报》1913年6月6日。
    2远生:《暗杀及调停》,《时报》1913年5月31日。
    3《大学预科生驱逐校长之骇闻》,《时报》1913年6月3日。
    4《大学堂风潮之续志》,《时报》1913年6月5日。
    5 《大学校风潮之内幕》,《新中国报》1913年6月12日。
    1远生:《大学校风潮平议》,《时报》1913年6月6日。
    2 《关于大学校风潮之质问书》,《时报》1913年6月10日;《大学校风潮近闻》,《申报》1913年6月9日。
    3 《大学风潮之尾闾》,《时报》1913年6月22日。
    4《鸿兴楼之送别大会》,《亚细亚日报》1913年2月18日。又见《鸿兴楼之送别大会》,《申报》1913年2月22日。
    1思农:《一年以来政局之真相》,《论衡》第1号,1913年5月29日。
    2莊天弔述:《黄远生君轶事》,《民信日报》1916年1月27日。
    3远生:《忏悔录》,《东方杂志》第12卷第11号,1915年11月10日。
    1 《黄远生之无党主义》,《亚细亚日报》1913年10月20日。
    2远生:《忏悔录》,《东方杂志》第12卷第11号,1915年11月10日。
    3 《传示学生》,《申报》1902年11月23日。
    1 《南洋公学招考告白》, 《申报》1902年11月26日。
    2远生:《忏悔录》,《东方杂志》第12卷第11号,1915年11月10日。
    3 《癸卯恩科江西乡试官板题名全录》,《申报》1903年11月10日。
    4《震旦学院开学记》,《苏报》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初二日(1903年2月28日)。
    5马相伯:《从震旦到复旦》,朱维铮主编:《马相伯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06页。 3辑,1962年,第9页。
    1远生:《忏悔录》,《东方杂志》第12卷第11号,1915年11月10日。
    2《豫章试事》,《申报》1903年9月30日。
    3《癸卯恩科江西乡试官板题名全录》,《申报》1903年11月10日。
    4 《蔡孑民读拉丁文》,《九三老人马相伯语录》,《申报》1932年5月24日。还可参见马相伯:《蔡孑民先生与二十四个学生学拉丁文》,朱维铮主编:《马相伯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05-1106页。
    5 《浔溪公学学生第二次散学始末记》,《政艺通报》第21期,1902年12月14日。
    6梁启超:《祝震旦学院之前途》,《新民丛报》1903年2月26日。
    7《震旦学院开学记》,《苏报》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初二日(1903年2月28日)。
    8 《震旦学院章程》,《政艺通报》第二年癸卯第一号,光绪癸卯正月望日(1903年2月12日)。
    9《震旦学院章程》,《翻译世界》第2期,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1902年12月30日)。
    10《记震旦学院》,《浙江潮》第6期,光绪二十九年六月二十日(1903年8月12日)。
    11 《震旦学院》,《中国白话报》第6期,甲辰新正月十五日(1904年3月1日)。
    12远生:《忏悔录》,《东方杂志》第12卷第11号,1915年11月10日。
    1《宪友会开成立大会纪事》,《国民公报》1911年6月5日。其他报纸如《申报》、《时报》也有类似报道,惟《申报》和《时报》所载宪友会江西省支部发起人中有邹树声,而《国民公报》所载则无。参见《宪友会开大会纪事》,《申报》1911年6月10日;《宪友会开会纪盛》,《时报》1911年6月11日。
    2《宪友会开大会纪事》,《申报》1911年6月10日;《宪友会开会纪盛》,《时报》1911年6月11日。
    3《会报》,《法学会杂志》第1卷第1号,1913年2月15日。
    1 《共和党欢迎梁任公纪事》,《亚细亚日报》1912年10月25日。
    2卵:《共和党欢迎梁任徐马三君纪略》,《顺天时报》1912年10月25日。
    3 《共和党欢迎梁任公纪事(附志时务学堂同学欢迎)》,《时报》1912年10月30日。
    4《共和党欢迎未来之党魁梁任公》,《中国日报》1912年10月25日。
    5 《共和党欢迎梁任公纪事》,《亚细亚日报》1912年10月25日;《共和党欢迎梁任公纪事(附志时务学堂同学欢迎)》,《时报》1912年10月30日。
    6远生:《工商大会之开幕》,《时报》1912年11月8日。
    7北京第一特派员远生稿:《大借款波折详记》,《时报》1912年5月12日。
    1远生:《代行立法院之参政院》,《申报》1914年7月7日。
    2梁启超:《致梁思顺》,张品兴编:《梁启超家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第130页。
    1王慕陶:《远东通信社通函》,《国民公报》1912年5月22日。
    2王慕陶在写给汪康年的函中亦提及此事,《汪穰卿先生传记》云:“宣统元年口月口日来书(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到):‘远东通讯社现已重新组织,刻已就绪,局势较前略为扩张,交通亦更为灵活。”但李盛铎在1909年9月8日(宣统元年七月二十四日)电致枢垣称:“查欧洲各大国皆有通讯社为外交机关,铎本年三月在比京捐廉创办远东通信社”,则该通讯社的成立在1909年4月中旬到5月上旬之间。两说孰是,待考。分别参见汪诒年纂辑:《汪穰卿先生传记》,载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2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1页;王彦威、王亮编:《清宣统朝外交史料》卷7第31,台北,文海出版社,第3657页。
    3话虽如此,王慕陶在致汪康年的函札中还透露出了远东通讯社的另一种功能:“通讯社至今无人能善用之,未识伯唐先生亦有意及此否?”参见《王慕陶致汪康年函》(1910年6月18日),上海市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146页。
    4上海市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130页。
    5上海市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136页。
    6上海市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150页。另见第153页。
    1李盛铎:《黄君远庸小传》,《申报》1916年2月20日。
    2远生:《余之日俄协约观》,《申报》1910年8月1日。
    3思农投稿:《余所希望于直省咨议局联合会者》,《时报》1910年8月28日。
    4《新闻旧闻》,《时报》1910年6月13日。
    5《筹商组织政党之谈话会》,《时报》1911年1月8日。
    6《法政同志会讲演简章广告》,《国民公报》1911年3月1-16日。1912年6月,法政研究会筹备开始,此会由李盛铎发起,黄远生亦参加。参见自:《法政研究会开会详志》,《民视报》1912年6月9日。
    7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311页。
    1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1311页。
    2《国民公报》1911年6月3日。
    3《宪友会之发起人》,《帝国日报》1911年6月4日;《宪友会发起人》,《国民公报》1911年6月4日。
    4《宪友会开大会纪事》,《申报》1911年6月10日;《宪友会开会纪盛》,《时报》1911年6月11日。
    5《宪友会政党开幕记》,《申报》1911年6月7日。
    6《宪友会开成立大会纪事》,《国民公报》1911年6月5日;[日]宗方小太郎著:《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4-126页。
    7 《黄远生致李盛铎》,《李盛铎档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8除宪友会外,此时期成立的其他政团组织有帝国统一党、宪政实进会、政学会、辛亥俱乐乐部等。参见《都中同志会议组织政党》,《申报》1911年1月10日;《京师近事》,《申报》1911年1月21日;《蓝票白票党》,《时报》1911年1月22日;《中国政党小史》,《时报》 1911年6月12日;《专电》,《时报》1911年6月15日。
    1 《黄远生致李盛铎》,《李盛铎档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罗惇曧:《致任公先生书》,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76页。另见罗刚编著:《中华民国国父实录》第1册,台北,罗刚先生三民主义奖学金基金会出版,1988年7月初版,第1588-1589页。
    3《国民协进会之主要人物》,《亚细亚日报》1912年3月20日。
    4《京津社事务所广告》,《民视报》1912年6月5-18、23-26日。
    5《共和党本部大会纪事》,《亚细亚日报》1912年6月24日;《共和党本部大会情形》,《申报》1912年6月30日。
    1郭孝成:《山西光复记》,《中国革命纪事本末》。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六),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75页。
    2《袁总统任免人员之新令》,《申报》1912年3月18日。
    3《新旧京官现形记》,《申报》1912年4月30日。
    4李盛铎:《黄君远庸小传》,《申报》1916年2月20日;《东方杂志》第13卷第5号,1916年5月10日。
    5《专电》,《申报》1913年5月30日。此时该党声势浩大,有报道记载了参加成立会的人数规模:“昨日进步党成立会到千五百余人”。参见《专电》,《申报》1913年5月31日。
    6《进步党职员名单》,《大自由报》1913年6月14日。
    7《黄远生之无党主义》,《亚细亚日报》1913年10月20日。
    8《黄远生之东游再志》,《亚细亚日报》1913年11月12日;冰:《黄远庸一步高升》,《顺天时报》1915年6月23日;李泽平等编著:《民国野史大观》,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55页。
    9 《黄远庸君之行止》,《群强报》1915年9月10日;《黄远庸复友人书》,《申报》1915年9月20日。
    10《军警大举攻击国民党本部之骇闻》,《顺天时报》1913年11月5日;《国民党解散之大波澜》,《申报》1913年11月10日。
    11《开幕在即之约法会议》,《申报》1914年3月19日。
    12《政治会议之最后一大会》,《申报》1914年5月26日。
    1 《参政院参政姓名录》,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表》,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521页。
    2远生:《代行立法院之参政院》(一),《申报》1914年7月7日。
    3远生:《代行立法院之参政院》(二),《申报》1914年7月9日。
    4《国内专电》,《时报》1915年12月28日。又载《申报》1915年12月28日。
    5《黄远庸身后之哀感》,《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年2月16日。
    1《恕赴[讣]不周》,《申报》1916年2月16-20日。
    2《国内专电》,《时报》1916年2月19日。
    3《黄远生今日追悼》,《亚细亚日报》1916年2月27日。
    4《黄远庸身后之哀感》,《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年2月16日。
    5《京师追悼黄远庸》,《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年2月19日。
    6李盛铎:《黄君远庸小传》,《申报》1916年2月20日。又刊于《东方杂志》第13卷第5号,1916年5月10日。
    7李盛铎撰:《九江黄君墓志铭》,《社会科学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140页。
    8远生:《忏悔录》,《东方杂志》第12卷第11号,1915年11月10日。
    9 《黄远生致李盛铎》,《李盛铎档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1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47页。
    2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13-317页。
    3有研究统计,到1911年7月为止,在上海望平街及其附近集中的报馆已有《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神州日报》、《民立报》、《中外报》、《启民爱国报》等7家。到了1912年3月,以“上海报界俱进会”名义通电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声明反对内务部暂定报律的,除《时报》外,还有10家报刊。戈公振统计,1912年初,上海知名报刊有15家。分别参见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85页;《上海报界上孙大总统电》,《申报》1912年3月6日;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第179页。
    4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46页。
    5包天笑著:《钏影楼回忆录》,第413页。
    6远生:《余之日俄协约观》,《申报》1910年8月1日;远生:《列国对日政策之一斑》,《申报》1911年7月1日。又见《北京日报》1911年7月7日。
    7黄为基:《铁道特别会计论》,《交通官报》第27期,1910年12月16日。
    8黄为基:《论宪法上列举主义之非》,《法学会杂志》第1年第4期,1911年9月7日。
    9 《东方日报》,《申报》1912年3月8、9、10、12、16、18、20日。
    1郑逸梅:《李燮和办(东方日报)》,《文苑花絮》,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34-235页。
    2梁漱溟:《怀黄远庸》,《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10月6日。
    3袁庙廟(?)(张篁溪)辑:《辛亥革命徵信录》,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五),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04-205页。
    4《会奏带领进士馆游学毕业学员引见折》(并单),《学部官报》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转引自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09-410页。
    1李盛铎:《黄君远庸小传》,《申报》1916年2月20日。
    2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篡委员会:《交通史·总务编》第五章庶政,1936年,第8页。
    3《国民公报》1911年6月3日;《宪友会之发起人》,《帝国日报》1911年6月4日。
    4《黄为基致李盛铎》,《李盛铎档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5《国民协进会之主要人物》,《亚细亚日报》1912年3月20日。
    6《黄远生故交情重》,《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年1月6日;《黄君远生灵柩不日回国》,《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年1月9日。
    7李盛铎:《黄君远庸小传》,《申报》1916年2月20日;《九江黄君墓志铭》,《社会科学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140页。
    8王葆真:《民国初年国会斗争的回忆》,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28卷第82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第140页。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上谕档》第30册(光绪三十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9、108页;《殿试题名全录》,《时报》1904年7月15日;《朝考等第单》,《时报》1904年7月21日;江庆柏编著:《清朝进士题名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36页。
    10李盛铎:《黄君远庸小传》,《申报》1916年2月20日;《九江黄君墓志铭》,《社会科学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140页。
    11冷观:《神田正雄君自美国来书》,《大公报》1918年1月9日。
    12汤尔和:《<实际应用新闻学>序》,邵飘萍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上海书店,1989年,第5页。
    13远生:《记者眼光中之中山君》,《时报》1912年9月5日。
    1 《黄为基致李盛铎》,《李盛铎档案》。
    2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48页。
    3 《黄为基致李盛铎》,《李盛铎档案》。黄远生夫人名余长贞。
    4李盛铎:《九江黄君墓志铭》,《社会科学情报与资料》1986年第6期,第140页。
    5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17页。
    6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14页。
    7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49页。
    1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小说月报》第8卷第2号,1917年2月25日;姚公鹤著,吴德铎标点:《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37页。
    2郑逸梅:《李燮和办<东方日报>》,《文苑花絮》,第235页。
    3此处按照连载文章合并后的数字。
    4北京第一特派员远生稿:《大借款波折详记》,《时报》1912年5月12日。
    5本馆政界特派员:《大借款里面之秘密》,《时报》1912年5月18日。
    6本馆政界特派员远生:《借款之大波折》,《时报》1912年5月29日。
    7北京第一特派员远生:《政界内形记》,《时报》1912年5月13日。
    8本馆政界特派员远生:《北京黄花岗纪念会》,《时报》1912年5月22日。
    9本馆政界特派员远生:《地方官制之概略》,《时报》1912年5月23日。
    10本馆驻京记者远生:《外蒙独立以前之秘密文件发见》,《时报》1912年7月9日。
    11远生:《蒙古人奇怪之告示》,《时报》1912年8月3日。
    12本馆驻京记者远生:《内外之形势》,《时报》1912年8月20日。
    1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第183-184页。
    2笑:《吾国之女(?)》,《时报》1912年12月20日。
    3包天笑著:《钏影楼回忆录》,第348、415页。
    4包天笑著:《钏影楼回忆录》,第348页。但马荫良、储玉坤不这么看,他们说:“邵氏的采访才干和写作能力,在当时都是第一流,与黄远庸比,有过之无不及。”参见马荫良、储玉坤:《史量才接办申报初期史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室编:《新闻研究资料》第5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58页。
    1包天笑著:《钏影楼回忆录》,第348页。
    2远生:《喜日日记》,《时报》1913年10月17、19日。
    3《黄远生之东游》,《亚细亚日报》1913年11月10日。
    4清:《黄远庸君游东消息》,《顺天时报》1913年11月14日。
    5 《黄远生之东游再志》,《亚细亚日报》1913年11月12日。
    6《黄远生东游作罢之真因》,《亚细亚日报》1914年1月21日。
    1按实际是《少年中国》周刊。
    2黄炎培著:《二十二个十月十日是怎样过去的》,《论语》(半月刊)第51期,1934年,第163页。
    3 《黄远生之局面展开谭》,《亚细亚日报》1914年8月22-23日。转载时略有删节。
    4《黄远生之教科书事件通信》,《亚细亚日报》1914年10月20日。
    5《黄远生之谈张将军》,《亚细亚日报》1914年10月27日。
    1《黄远生之政海写真》,《亚细亚日报》1914年3月21日。
    2胡政之:《平新闻学术讲座本报胡总经理讲演》,《大公报》1947年8月13日。另一刊物记载了他类似的话:“当‘二十一条’酝酿时,大家竞争新闻。外交部的参事顾维钧那时守口如瓶。日本《朝日新闻》的神田正雄说,中国只有一个像新闻记者的,就是黄远生。”参见徐盈:《胡政之谈民元报业》,《人物杂志》(月刊)第11期,1947年。又见王瑾,胡玫编:《胡政之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10页。
    3 《对于中日关系之意见》,《申报》1915年6月6日;《黄远生君答日本新闻记者之转徵意见》,《国耻、上海民潮七日记》(合一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第21-22页。
    1吴贯因:《民国初元名记者黄远生》,北京新闻学会:《新闻学刊》(季刊)第2期,1927年。
    2梁漱溟:《怀黄远庸》,《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10月6日。
    3李盛铎:《黄君远庸小传》,《申报》1916年2月20日;《东方杂志》第13卷第5号,1916年5月10日。
    4《黄远生之最初主张》,《亚细亚日报》(上海)1915年9月25日。
    5黄炎培著:《二十二个十月十日是怎样过去的》,《论语》(半月刊)第51期,1934年,第163页。
    1《北京快信》,《申报》1915年9月6日。
    2黄炎培著:《二十二个十月十日是怎样过去的》,《论语》(半月刊)第51期,1934年,第163页。
    3林白水:《社会日报》1925年12月30日。转引自《新闻界人物》编辑委员会编:《新闻界人物4》,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42-43页。
    4冷观:《纪神田正雄君自美国来书》,《大公报》,1918年1月9日。
    5《本馆启事》,《申报》1915年9月3-4日。
    6《黄远庸启事》,《申报》1915年9月6-14日。
    7 《国内专电》,《时报》1915年9月9日。
    1李泽平等编著:《民国野史大观》,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55页。
    2《黄远庸复友人书》,《申报》1915年9月20日。
    3《黄远庸复友人书》,《申报》1915年9月20日。
    4《黄远庸君之行止》,《群强报》1915年9月10日。
    1走:《黄远庸远游美国》,《顺天时报》1915年9月15日。
    2吴贯因:《民初名记者黄远生》,北京新闻学会:《新闻学刊》(季刊)第2期,1927年。
    3远:《与林宰平书》,《远生遗著》卷4,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91页。
    4《黄远庸致大陆报函》,《申报》1915年9月18日。
    5黄远庸:《致梁漱溟书》,《远生遗著》卷4,第192页。
    6黄远庸:《致<甲寅>杂志记者》,《甲寅》第1卷第10号,1915年10月10日。
    7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582页。
    8林白水:《社会日报》1925年12月30日。转引自《新闻界人物》编辑委员会编:《新闻界人物》4,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42-43页。
    9张元济著,张人凤整理:《张元济日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3页。1916年11月17日,张元济在日记中写道:“杂记:收回黄远庸借款三千元。原票面交叔通。”这很可能是黄远生在出国之前所借,作为家用、出游川资都有可能。
    10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1582页;杨萌芽等著:《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活动年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14页。
    1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第184页。
    2远生:《游美随纪》(十月二十五佐渡丸中),《申报》1915年10月31日。
    3《远生遗言》,《申报》1916年1月3日。
    4《与陈叔通书》,《远生遗著》补遗杂著第四,第256页。
    5苟全:《论巴拿马赛会政府用人用财之滥》,《国报》1913年7月10-11、22日。
    6《巴拿马赛会与国耻》(来函),《申报》1915年7月18日。
    7远生:《游美随纪》(在旧金山),《申报》1916年1月23-28日。后来,农商部不得不表明态度,提请把陈琪交付惩戒。参见《农商部请以陈琪交付惩戒》,《时报》1916年10月14日。工商部此举,不无党争背景,后来因张作霖插手,“惩戒”也就不了了之。但工商部既有“商民愤激,外报讥评”之语,则其中不无报纸报道带来的压力。陈琪的这一“遭遇”,目前只见到谢辉略有提及。参见谢辉:《陈琪与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72-173页;又见谢辉:《陈琪与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222页。
    1心:《与傅攽之书》(其二),《远生遗著》补遗杂著第四,第269页。
    2《国内专电》,《时报》1915年12月28日;《专电》,《申报》1915年12月28日。
    3远生:《游美随纪》(佐渡丸中),《申报》1915年10月31日。
    4远生:《游美随录》(自维多克利亚),《申报》1916年1月3日。
    1 《外务部通电报告蒙事之紧急》,《时报》1912年11月14日。
    2 《蒙俄密约中之要件》,《时报》1912年11月3日;《关于蒙古交涉种种》,《时报》1912年11月16日。
    3 《专电》,《申报》1912年11月11日。
    4《蒙古问题之昨今》,《国民公报》1912年11月13日。
    5梁启超:《致娴儿书》,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429页。
    1《<少年中国>出版宣言》,《亚细亚日报》1912年11月14-27日;《国民公报》1912年11月19-23日。
    2《蒙古问题之昨今》,《国民公报》1912年11月13日。
    3 《专电》,《时报》1912年11月13日。
    4张君劢:《<远生遗著>序言》,第20页。
    5 《<少年中国>之自白》,《少年中国》周刊第4期,1912年12月12日。转引自《远生遗著》卷1,第10页。
    1 《<少年中国>之自白》,《少年中国》周刊第4期,1912年12月12日。转引自《远生遗著》卷1,第9、10页。
    2同上,第9-10页。
    1 《<少年中国>之自白》,《少年中国》第4期,1912年12月12日。转引自《远生遗著》卷1,第10页。
    2《蒙古问题之昨今》,《国民公报》1912年11月13日。
    3汤觉顿:《致孟远兄长书》,《梁启超年谱长编》,第406页;罗瘿公:《致沧江先生书》,《梁启超年谱长编》,第416-417页。
    4顺:《总统府秘书长招待中日报界纪盛》,《顺天时报》1912年10月29日。
    5《(庸言报)之主笔人物》,《亚细亚日报》1912年11月19日;《庸言》第1卷第l号,1912年12月1日。
    6张君劢:《<远生遗著>序二》,第20页。
    7本馆驻京记者远生:《北京之党会与报馆》,《时报》1912年10月22日。
    1此篇收录于《远生遗著》卷4,第171-172页。未署日期,据内容看,当发表于1912年11月16日以后。
    2此篇收录于《远生遗著》卷1,第35-42页,所署日期1913年11月26日。另有称《少年中国》周刊在1913年2月20日停刊,亦有说出至1913年2月第7期者。待考。分别参见宋原放著:《出版纵横》,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03-304页;张明义等主编:《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期刊志》,北京出版社,2006年,第523页。
    3 《<少年中国>之自白》,《少年中国》第4期,1912年12月12日。转引自《远生遗著》卷1,第8-9页。
    1 《<少年中国>之少年谈》,《亚细亚日报》1912年11月24日。
    2哲:《三党合并与三党联合》,《亚细亚日报》1912年12月7日。
    3《<少年中国>之自白》,《少年中国》第4期,1912年12月12日。转引自《远生遗著》卷1,第8-15页。
    4哲:《新近言论界之两大文章》,《亚细亚日报》1912年12月15日。
    1哲:《新近言论界之两大文章》,《亚细亚日报》1912年12月15日。
    2《死门开而生门绝》,《少年中国》1913年1月26日。转引自《远生遗著》卷1,第42页。
    3远生:《雄才大略之袁总统鉴之》,《国民公报》1912年11月15日。
    4《民国之存亡与袁总统》,《民主报》1912年11月25-26日。原载《少年中国》,日期未详。
    1 《最近之袁总统》,《少年中国》1913年2月20日。转引自《远生遗著》卷1,第65页。
    2《最近之袁总统》,《少年中国》1913年2月20日。转引自《远生遗著》卷1,第65-66页。
    3左舜生:《万竹楼随笔》,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280、282页。
    4《昨日欢迎梁任公之盛会》,《民视报》1912年10月22日。
    5当然,在15年中,梁启超回国不止一次,不过因为清政府拒不取消对其“悬赏购拿”,使得他皆束装“潜行”,来去匆匆,很难亲自在国内施展怀抱。
    6梁启超:《致梁思顺》(1912年10月11日);《致梁思顺》(1912年10月13日);《致梁思顺》(1912年10月17日);《致梁思顺》(1912年10月18日);《致梁思顺》(1912年11月1日);《致梁思顺》(1912年12月22日);梁启超著、张品兴编:《梁启超家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第26、27、28、29、36、71页。
    7《<少年中国>之少年谈》,《亚细亚日报》1912年11月24日。
    1 《梁启超拘束“三少年”之言论》,《中国日报》1912年12月23日。
    2 《梁启超拘束“三少年”之言论》,《中国日报》1912年12月23日。
    1《鸿兴楼之送别大会》,《亚细亚日报》1913年2月18日。又见《鸿兴楼之送别大会》,《申报》1913年2月22日。
    2少少:《叫好》(时评一),《亚细亚日报》1913年2月19日。
    3 《袁总统此后巡迥之迳路》,《少年中国》1913年11月26日。转引自《远生遗著》卷1,第35-42页。
    4宋原放著:《出版纵横》,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03-304页。
    5张明义等主编:《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期刊志》,北京出版社,2006年,第523页。
    1驻京记者远生:《津门通信》,《时报》1912年10月12日。当时很多人专赴天津等候迎接梁氏,黄远生也赴天津,是否也为此事,待考。
    2《昨日欢迎梁任公之盛会》,《民视报》1912年10月22日。
    3《梁任公之一夕谈》,《中国日报》1912年10月22日。
    4《共和党昨日之欢迎会》,《民视报》1912年10月25日。
    5《共和党欢迎梁任公纪事》,《亚细亚日报》1912年10月25日。
    6《共和党欢迎未来之党魁梁任公》,《中国日报》1912年10月25日。
    7卵:《共和党欢迎梁任徐马三君纪略》,《顺天时报》1912年10月25日。
    8《共和党欢迎梁任公纪事(附志时务学堂同学欢迎)》,《时报》1912年10月30日。
    9此时,黄远生担任上海《时报》驻京通信员已有半年,这也可能是梁启超了解黄远生的一个渠道。
    10该文题为《一年来借款交涉始末记》。
    1 《黄远生东游作罢之真因》,《亚细亚日报》1914年1月21日。
    2《黄远生启事》,《亚细亚日报》1914年1月21-24、2月1-6、9、10、12、14-26日。
    3梁启超是如何做出这一决定的,具体过程如何,现在还没有见到有关材料。
    4《(庸言)大刷新之广告》,《时报》1914年2月13-15日;《申报》1914年2月13-15日;《本报特别启事》,《庸言》第2卷第1、2号合刊,1914年2月15日。
    5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一书中说:“联沅既以早天,远庸又不良死,而于所谓新文艺者,徒托诸空言,未及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然论文之贵写实,薄古文;论教之非尊孔,斥礼教;若为适之俶落权舆焉。”参见钱基博著:《现代中国文学史》,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484页。还可参见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375页。
    1《(庸言)大刷新之广告》,《时报》1914年2月13-15日。又见《申报》1914年2月13-15日。
    2《本报特别启事》,《庸言》第2卷第1、2号合刊,1914年2月15日。
    3该刊实际上仍是梁启超及其群体发表自己政见的“喉舌”。
    4有关这三种趋向的更详细表述,另可参见远生:《本报之新生命》,《庸言》第2卷第1、2号合刊,1914年2月15日。
    1云江钓徒:《<庸言报>颂》,《顺天时报》1914年2月11日。
    1吴鼎昌:《新币制谈》,《庸言》第2卷第6号,1914年6月5日。
    2程树德:《论审计制度意见书》,《庸言》第2卷第6号,1914年6月5日。
    3王栻主编:《严复集》第3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14页。
    4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大约两个月之后,袁世凯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至11月4日,袁世凯发布解散国民党命令。参见《特约路透电》,《时报》1913年11月6日;《专电》,《申报》1913年11月6日。
    1 《梁任公之近况》,《亚细亚日报》1914年10月26日。梁启超在1912年12月18日写给梁思顺的信中说:“火车站零卖每册五六角,熊秉丈即出六角购一本,到家中硬向我索回三角,谓要赔偿损害,吾将予[与]之兴讼。”虽非人尽如此,然报资收回之有折扣,似可窥见一斑。参见梁启超:《致梁思顺》(1912年12月18日),《梁启超家书》,第67页。
    2 《阅<庸言报>者鉴》,《申报》1916年1月23、25日。
    3陈衍:《<石遗室诗话>自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4梁启超:《致仲仁我兄书》,《梁启超年谱长编》,第450-451页。
    5《梁任公之近况》,《亚细亚日报》1914年10月26日。
    1《杂志界之大王<中华>出版预告》,《时报》1914年11月1-2日。
    2《阅<庸言报>者鉴》,《申报》1915年1月23、25日。
    3 《商务印书馆启事》,《时报》1915年2月21日。
    4陆费逵:《<大中华>宣言书》,《大中华》第1卷第1号,1915年1月20日。
    1 《本报紧要启事》,《亚细亚日报》1915年5月1-12日。
    2《亚细亚日报》1912年3月10日。
    3曾纪勋:《奇孽奇行薛大可》,《文史精华》编辑部编:《近代中国江湖秘闻》,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93页。
    4唐在礼:《辛亥以后的袁世凯》,杜春和等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12页。
    1沃丘仲子:《当代名人小传》,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第177页。
    2《共和党成立大会记》,《申报》1912年5月10日。
    3《新旧京官现形记》,《申报》1912年4月30日;李盛铎:《黄君远庸小传》,《申报》1916年2月20日。
    4本馆政界特派员远生:《唐总理出亡续记》,《时报》1912年6月26日。
    5黄远庸:《大政客》,《宪法新闻》第15-17期,1913年8月10、20、31日。
    6远生:《中国银行之归部直辖》,《申报》1914年6月22-23日。
    1远生:《新闻日记》,《申报》1915年4月28日。
    2《论自杀》,《远生遗著》卷1,第60-63页。
    3遗憾的是,《亚细亚日报》自1912年3月10日创刊至1916年6月停刊,大多散失。因笔者只见到了部分报纸,因此这里的列举是很不完全的。
    4李盛铎:《黄君远庸小传》,《申报》1916年2月20日;《东方杂志》第13卷第5号,1916年5月10日。
    5顺:《总统府秘书长招待中日报界纪盛》,《顺天时报》1912年10月29日。不同的是,据黄远生记载是在10月28日。参见驻京记者远生:《德昌饭店之又一夕》,《时报》1912年11月3日。
    6《报界欢迎日本议员团纪事》,《中国日报》1912年10月31日;《报界欢迎日本议员团纪 事》,《民主报》1912年10月31日;顺:《报界欢迎日本议员纪盛》,《顺天时报》1912年10月31日。
    1 《黄远生之无党主义》,《亚细亚日报》1913年10月20日。
    2远生:《棺材专卖的广东政府》,《亚细亚日报》1912年10月28日。
    3少少:《粤东之棺材问题》,《中国日报》1912年11月8日。
    1远生:《东洋的政客》,《亚细亚日报》1913年1月30日。
    2远生:《东洋的政客》,《亚细亚日报》1913年1月30日。
    3远生:《土耳其之政变》,《亚细亚日报》1913年2月14日。又载《少年中国》1913年2月4日。转引自《远生遗著》卷1,第55-57页。
    4远生:《梁士诒与袁总统关系之研究》,《亚细亚日报》1913年2月21日。又载《时报》1913年2月11日。
    5远生:《日本政变之趣味》,《亚细亚日报》1913年3月26-27日。
    6远生:《祝之耶诅之耶》,《亚细亚日报》1913年3月10日。
    7远生:《海外孤鸿》,《亚细亚日报》1913年7月30日-8月4日。又载《小说时报》第18期,1913年5月1日。
    8远生:《东游鸿爪》,《亚细亚日报》1913年12月22-25、27-30日。缺26日。
    9远生:《小叫天小传》,《亚细亚日报》1914年9月16-21日。又载《中华小说界》第1年第7期,1914年7月1日。
    10《本报紧要启事》,《亚细亚日报》1915年5月1-12日。
    11这其中的原因甚为复杂,笔者将另文探讨。
    12远生:《敬告<新支那>记者》,《亚细亚日报》1915年5月1日。
    13远生:《<亲民电报彙编>序》,《亚细亚日报》1915年5月8日。又载《时报》1915年7月28日。
    1远生:《与□□论律师制度书》,《亚细亚日报》1915年5月14日。
    2远生:《盖两失之》,《亚细亚日报》1915年5月16日。
    3远生:《论最近日本公使之照会》,《亚细亚日报》1915年5月26日。
    1《黄远生与本报记者书》,《亚细亚日报》1913年12月24日。
    2《黄远生与日本记者》,《亚细亚日报》1914年4月5日。
    3 《陈案公讯中黄律师之辩护意见》,《亚细亚日报》1914年4月20日。
    4《黄远生之<局面展开谭)》,《亚细亚日报》1914年8月22-23日。转载时略有删节。
    5《黄远生之<教科书事件>通信》,《亚细亚日报》1914年10月20日。
    1《黄远生之谈张将军》,《亚细亚日报》1914年10月27日。
    2《黄远生之政海写真》,《亚细亚日报》1914年3月21日。
    3《黄远生之更正文章》,《亚细亚日报》1914年3月22日。
    4《黄远生(古德诺博士谈话书后)》,《亚细亚日报》(上海)1915年8月15日。
    5不过,复辟帝制势力可能是因为这种含糊态度而不满,反对复辟帝制势力尤其是孙黄群体对他不满的原因很多,这篇文章可能只是一种很方便的借口。
    1《风流案之公审》,《亚细亚日报》1913年1月9日。
    2《专电》,《时报》1913年1月10日;《风流案之诉讼》,《时报》1913年1月15日。
    3 《专电》,《申报》1913年1月8日。
    4《专电》,《申报》1913年1月10日;《陈总长控告报馆案开始审讯》,《申报》1913年1月14日。
    5《专电》,《申报》1913年2月17日;《风流案仍须抗告》,《申报》1913年2月21日;《风流案第三次开庭状况》,《申报》1913年2月28日。
    6远生:《报纸条例第一次之适用》,《申报》1914年11月6日。
    1远生:《报纸条例第一次之适用》,《申报》1914年11月6日。
    2远生:《报纸条例第一次之适用》,《申报》1914年11月6日。
    1远生:《报纸条例第一次之适用》,《申报》1914年11月6日。
    2他在《忏悔录》一文中说:“嗣后即立意不作官、不作议员,而遁入于报馆与律师。”参见远生:《忏悔录》,《东方杂志》第12卷第11号,1915年11月10日。
    3远生:《余之日俄协约观》,《申报》1910年8月1日;远生:《列国对日政策之一斑》,《申报》1911年7月1日。又见《北京日报》1911年7月7日;黄为基:《铁道特别会计论》,《交通官报》第27期,1910年12月16日;黄为基:《论宪法上列举主义之非》,《法学会杂志》第1年第4期,1911年9月7日。
    4《东方日报》,《申报》1912年3月8、9、10、12、16、18、20日;郑逸梅:《李燮和办<东方日报>》,《文苑花絮》,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34-235页。
    5《三党合并论》,《远生遗著》卷1,第4-6页。
    6哲:《三党合并与三党联合》,《亚细亚日报》1912年12月7日。
    7 《<少年中国>之自白》,《少年中国》周刊第4期,1912年12月12日。转引自《远生遗著》卷1,第8-15页。
    1哲:《新近言论界之两大文章》,《亚细亚日报》1912年12月15日。
    2《游民政治》,《少年中国》周刊第6期,1912年12月26日。转引自《远生遗著》卷1,第20-24页。
    3哲维:《祝少年中国之少年》,《亚细亚日报》1913年1月7日。
    4很遗憾,笔者未见到该文出处。
    5天武:《所谓经验》,《亚细亚日报》1913年9月24日。
    6远生:《惨痛之外交》,《时报》1913年1月18日。
    1哲维:《吾窃怜之》,《亚细亚日报》1913年2月1日。
    2远生:《奈何桥上之大借款》(二),《时报》1913年2月15日。
    3《时评一》,《亚细亚日报》1913年2月22日。
    4远生:《小叫天小传》,《中华小说界》第1年第7期,1914年7月1日。又载《亚细亚日报》1914年9月16-21日。
    5远生:《小叫天物语》,《中华小说界》第1年第8期,1914年8月1日。
    6豂子:《小叫天》,《亚细亚日报》1914年9月26日。
    7《国民协进会之主要人物》,《亚细亚日报》1912年3月20日;《专件》,《亚细亚日报》1912年4月14日。
    1 《中日记者俱乐部成立》,《亚细亚日报》1912年11月27日。
    2《黄远生之无党主义》,《亚细亚日报》1913年10月20日。
    3《黄远生之东游》,《亚细亚日报》1913年11月10日。
    4《黄远生之东游再志》,《亚细亚日报》1913年11月12日。
    5《黄远生东游作罢之真因》,《亚细亚日报》1914年1月21日。
    6《陈伯台被杀案之近闻》,《亚细亚日报》1914年3月6日。
    1《陈伯台被杀案之近耗》,《亚细亚日报》1914年3月8日。
    2《王纯案之近闻》,《亚细亚日报》1915年5月3日。
    3《黄远庸启事》,《亚细亚日报》1915年5月13日。
    4《梁任公之近况》,《亚细亚日报》1914年10月26日。
    1黄远庸:《致(甲寅>杂志记者》第1卷第10号,1915年10月10日。
    2秋桐:《甲寅》第1卷第10号,1915年10月10日。
    1仲斌:《北京新闻界之新趣史》,《时报》1915年10月20日。
    2仲斌:《北京新闻界之新趣史》,《时报》1915年10月20日。
    3远生:《游美随纪》(十月二十五佐渡丸中),《申报》1915年10月31日。
    4黄远生和“党人”积怨,非一朝一夕。笔者拟另文讨论。值得指出的是,直至1931年,黄远生著作中的部分文章仍被当时国民党政府内务部认为“触忤时讳”。黄席群说:“1931年商务计划再版,申请国民党政府内务部审定,当局认为其中《对于三大势力之警告》和《记者眼光中之孙中山》(其一至其四)等五篇,触忤时讳,应予删削,故一直拖延未能重印。”参见黄席群:《追忆先父黄远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编辑:《新闻研究资料》总第28辑,1984年,第98页;黄席群:《写在(远生遗著)新版问世之际》,《读书》1984年第9期,第113页。
    5冷观:《纪神田正雄君自美国来书》,《大公报》1918年1月9日。
    6徐盈:《胡政之谈民元报业》,《人物杂志》第2年第11期,1947年。又载王瑾,胡玫编:《胡政之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08页。
    1 《黄远庸被刺之疑狱》,《顺天时报》1916年2月29日。
    2渺沧:《觚賸》, 《亚细亚日报》(上海)1915年12月31日。
    3《黄远生追悼会再志》,《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年3月3日。
    1《黄远庸遇害情形之追述》,《申报》1916年1月26日。
    2《黄远庸被乱徒刺杀》,《亚细亚日报》(上海)1915年12月29日。
    3一鸣:《呜呼黄远庸》,《亚细亚日报》(上海)1915年12月30日。
    4渺沧:《觚賸》,《亚细亚日报》(上海)1915年12月31日。
    5《黄远生故交情重》,《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年1月6日;《黄君远生灵柩不日回国》,《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年1月9日。原文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1月9日”。
    6《黄远庸被乱徒刺杀》,《亚细亚日报》(上海)1915年12月29日。
    7一鸣:《呜呼黄远庸》,《亚细亚日报》(上海)1915年12月30日。
    8《黄远生故交情重》,《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年1月6日。
    9《黄君远生灵柩不日回国》,《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年1月9日。原文为“中华帝国 洪宪元年1月9日”。
    1 《黄远生追悼会再志》,《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年3月3日。
    2《黄远生故交情重》,《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年1月6日;《黄君远生灵柩不日回国》,《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年1月9日。原文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1月9日”。
    3渺沧:《觚賸》,《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年1月12日。
    4《大文豪黄远庸灵榇抵沪》,《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年2月11日。
    5慧禅:《余言》,《亚细亚日报》(上海)1916年2月11日。
    1司马城辑:《进步党史料一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第73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75-177页。
    2《黄远生之无党主义》,《亚细亚日报》1913年10月20日。
    3哲:《新近言论界之两大文章》,《亚细亚日报》1912年12月15日。
    4 《学海述闻》,《亚细亚日报》(上海)1915年9月25日。
    1黄远庸:《致<甲寅>杂志记者》,《甲寅》第1卷第10号,1915年10月10日。
    2罗家伦:《近代中国文学的变迁》,载《新潮》1920年第2卷第5号,第878页。
    3林志钧:《<远生遗著>序》,第9-10页。
    4胡适:《胡适文存》第2卷,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216-217页。
    5 Hu Shih,"The Renaissance in China", Blackwell Publishing on behalf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Journal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5, No.6(Nov., 1926), pp.265-283.
    1当然,这时所谓“国家”意识仍在成长之中。下文的“弱”也是值得分析的。
    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3吴永口述:《庚子西狩丛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5页。
    4此时,上海虽仍是江苏省的辖地,但其特殊性越来越突出。这里暂把它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区看待。
    1《查拿新党》,《苏报》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初八日,1903年6月3日;《西报论工部局保护新党事》,《苏报》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初九日,1903年6月4日;《<字林西报>述查拿新党事》,《苏报》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初十日,1903年6月5日;吴稚晖:《回忆蒋竹庄先生之回忆》,《东方杂志》1936年第1号。
    2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清政府末期的袁世凯事实上已成为有势力的群体,而到了民国时期,“清政府”的“地盘”和势力主要限于紫禁城,直至1924年。
    1 《中国报学史》云:“当时统计全国达五百家,北京为政治中心,故独占五分之一,可谓盛矣。”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第181页。
    2本馆政界特派员远生:《北京军警之危机》,《时报》1912年6月8-9日。
    3驻京记者远生:《同盟会员殴毁报馆记》,《时报》1912年7月16日。
    4 《风流案之公审》,《亚细亚日报》1913年1月9日;《专电》,《申报》1913年1月9日;《专电》,《申报》1913年1月10日;《陈总长控告报馆案开始审讯》,《申报》1913年1月14日;《专电》,《时报》1913年1月9日;《专电》,《时报》1913年1月10日;《风流案之诉讼》,《时报》1913年1月15日。
    5 《上海(时报>经理人致电政司函》,《亚细亚日报》1913年8月4日。
    6《黄远生之东游》,《亚细亚日报》1913年11月10日。
    7远生:《报纸条例》,《庸言》第2卷第4号,1914年4月5日。
    8远生:《(北京日报>与宪兵营》,《申报》1914年5月23日。
    1远生:《报纸条例第一次之适用》,《申报》1914年11月6日。
    2本馆驻京记者远生:《北京之党会与报馆》,《时报》1912年10月22日。
    1本馆驻京记者远生:《发现南京政府时代特许日人阪谷设立国家银行事》,《时报》1913年5月19日。
    2本馆驻京记者远生:《孙中山铁路计画之发表》,《时报》1912年9月9日。
    3《我意今尚非高谈建设之时》,《远生遗著》卷1,第24-27页。按本文收录时未署名时间,从内容看,当发表于1912年4月临时政府北迁,尤其是孙、黄进京前后。
    4远生:《棺材专卖的广东政府》,《亚细亚日报》1912年10月28日。
    5远生:《一周间以来之噩梦》,《时报》1913年4月22日。
    1远生:《政界之大混沌》(二),《时报》1913年5月4日。
    2远生:《记者眼光中的孙中山》(四),《时报》1912年9月4日。
    3远生:《社会心理变迁中之袁总统》,《少年中国》1912年11月21日。转引自《远生遗著》卷1,第1-3页。
    4远生:《雄才大略之袁总统鉴之》,《国民公报》1912年11月15日。
    5《民国之存亡与袁总统》,《民主报》1912年11月25-26日。原载《少年中国》,日期未详。从时间上推断,当刊载于《少年中国》周刊第1期,故发表时间为1912年11月21日。
    6 《遁甲术专门之袁总统》,《少年中国》1912年12月4日。转引自《远生遗著》卷1,第6-8页。
    7《关于某当局所发表谈话之谈话》,《远生遗著》卷4,第171-172页。按此文载于《少年中国》周刊,而该刊在1912年11月21日发行第1期,据《时报》1912年11月17日《专电》中刊载关于某当局之谈话,可知此文当作于1912年11月16日之后。
    8《发表嘉乐亨君谈话之可怪》,《远生遗著》卷4,第172页。按本文发表具体日期不详, 据《时报》1912年11月17日《专电》中刊载关于某当局之谈话,本文当作于1912年11月16日之后。
    1本报驻京记者远生:《历历伤心录》,《时报》1912年12月4日。
    2《个人势力与国家势力之别》,《少年中国》1912年12月19日。转引自《远生遗著》卷1,第15-19页。
    3 《最近之袁总统》,《少年中国》1913年2月20日,《远生遗著》卷1,第65-68页。
    4思农:《对于三大势力之警告》,《论衡》第3号,1913年6月17日。又载《时报》1913年6月26-30日,署名远生。
    5《袁总统此后巡迥之迳路》,《少年中国》1913年11月26日,《远生遗著》卷1,第36-42页。
    6当然,黄远生对孙黄群体的态度,尤其是批评,袁世凯当不会一无所知。这也可能是他容忍黄远生的原因之意。
    7这时,孙黄群体在国内无立足之地,但在国外却迥然不同,还有相当的势力。据冯自由记载,自1915年和1918年,黄远生和汤化龙分别在美遇刺后,“国内曾助袁洪宪作恶之研究系交通系诸政客,莫不爱惜生命,视美洲为畏途,其有赴美游历,或参加欧战后华盛顿和会工作者,咸托人至上海环龙路向总理疏通,必俟取得国民党本部之介绍书为生命之保障,始敢安心渡美。”参见冯自由著:《革命逸史》第3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78页。
    《爱国报》、《白话捷报》、《报学季刊》、《报学月刊》、《北京日报》《北京新报》、《晨光周刊》、《刍言报》、《大公报》、《大共和日报》、《大陆日报》、《大中华》、《大中华民国日报》、《大自由报》、《帝国日报》、《东方杂志》、《法学会杂志》、《翻译世界》、《歌场新月》、《国报》、《国民公报》、《华字汇报》、《交通官报》、《简报》、《江苏新闻》、《京华日报》、《警钟日报》、《甲寅》、《临时公报》、《论衡》、《民强报》、《民权报》、《民视报》、《民信日报》、《民主报》、《普通学报》、《群强报》、《人文月刊》、《日知报》、《尚志》、《申报》、《生活日报》、《生活周刊》、《时事新报》、《顺天时报》、《苏报》、《万国公报》、《五七报》、《小说时报》、《小说月报》、《宪法新闻》、《嫏嬛杂志》、《新民丛报》、《新青年》、《新中国报》、《选报》、《学部官报》、《亚细亚日报》(北京版、上海版)、《言治》、《燕报》、《演说报》、《庸言》、《再生周刊》、《浙江潮》、《政府公报》、《政艺通报》、《正谊》、《政治官报》、《正宗爱国报》、《中国白话报》、《中国新女界杂志》、《中国日报》、《中华民报》、《中华小说界》、《中华新报》、《中外日报》、《宗圣汇志》。
    爱国青年.教育界之风潮[M].上海,1903.
    [德]埃里希·鲁登道夫著,戴耀先译.总体战[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M].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M].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
    包天笑.黄远庸被刺事[J].快活林,1946(41)
    包礼祥.人格的确定:黄远生新闻文学成功的关键——兼与梁启超“新民体”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01,12:28-30.
    邦梁.试论黄远生的新闻思想[J].《视听纵横》,2006,1:115-118.
    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档案史料:1999[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贝子.报界奇才黄远生[J].天津档案,2005,5:73.
    卞孝萱、唐文权编.民国人物碑传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
    蔡云.平政院与北洋时期的行政诉讼制度[J].民国档案,2008,2:57-60.
    曹景忠.从《庸言》看梁启超[J].天津社会科学,1986,6:81-86,80.
    苍南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苍南文史资料[M].2001:16.
    陈鼎修,蔡燮、黄凤楼等纂.德化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陈德溥编.陈黻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
    陈汉才.康门弟子述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陈华编.古今新闻逸趣[M].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87:68-69.
    陈明新、李国龙.浅谈黄远生从事新闻事业之动因[J].社科情报与资料,1985,6:66-67.
    陈鸣钟.黄远庸——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近代新闻事业开拓者[J].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24-27.
    陈宁生、刘秋阳.蜇龙三冬伏、老鹤万里心——张君劢[A].熊尚厚主编.民国著名人物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311.
    陈声暨、王真编.石遗先生年谱[M].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1968:28.
    陈衍.石遗室诗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陈镱文、姚远.杜亚泉先生年谱[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5):845-850.
    陈镱文、亢小玉、姚远.杜亚泉先生年谱[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6):1044-1050.
    陈泽富.浅谈黄远生宁为记者不为官的思想[J].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103-105.
    程漫.光明的不倦追求者——中国近代著名记者黄远生[J].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52-58.
    程沄.晚清江西报刊序录[J].江西大学学报(1890-1911)(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8:86-91、34.
    程沄.清代江西报刊历史特点[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77-79.
    达春布修,黄凤楼纂.九江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邓亦武.开山记者黄远庸评袁世凯统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5:17-21.
    邓宗岳、王多明编.新闻文体与写作技巧[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杜春和等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杜迈之等辑.自立会史料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3.
    法式善等.清秘述闻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方汉奇编.邵飘萍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方汉奇.报史与报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方汉奇.明星在这里陨落——黄远生被刺现场踏勘记[J].中国记者,1992,9:54-55.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冯国和.黄远生的新闻思想和办报方针[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6:78-83.又见《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68-74.
    冯叔鸾.啸虹轩剧谈[M].上海:中华图书馆,1914.
    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M].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
    冯自由:革命逸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冯亚雄.《申报》与史量才[J].文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61,17:156.
    复旦大学新闻系.《报展》纪念刊[M].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1936.
    复旦大学新闻研究室编.邹韬奋年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
    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编.简明中国新闻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富山房编纂原本,黄为基译.岩仓具视[M].上海:公利活版所印行,1903.
    高平叔编著.蔡元培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0.
    高拜石.麻辣名记者——黄远生域外惊魂[A].新编古春风楼琐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316-320.
    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6.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7
    高平叔编.蔡元培年谱长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高平编著.浔阳遗踪[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高坡.黄远生新闻思想探悉[J].盐城师专学报,1998,2:94-97.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三联书店,1955.
    耿云志.胡适年谱[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6.
    国耻、上海民潮七日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龚德才.中国新闻事业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故宫博物馆明清档案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清季中外使领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顾颉刚.檀痕日载[A],蒋锡武主编.艺坛[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139-175.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A],当代中国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郭汾阳.铁肩辣手:邵飘萍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郭廷以编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汉国萃.强国救民必行立宪——从《九江欢祝立宪会会场演稿》看黄远生早期政
    治思想[J].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124-128.
    汉国萃.黄远生和“远生通讯”[J].新闻知识,1988,4:43-44.
    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1
    何明主编.五十一位中国国民党中常委的最后结局[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何惠明、王健民主编,上海市松江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松江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何明栋.报界奇才黄远生[J].江西文史资料,1993,2:29-33、42.
    何明栋.黄远生[A].江西近现代人物传稿[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1:196-202;
    何勤华.中国法学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
    何勤华.法律文化史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何兆武.在西南联大的那七年[A].传记文学,2006,11:100.
    贺培新辑.徐世昌年谱[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9.
    洪影.脱手新闻万口传——黄远生深度报道浅谈[J].新闻与写作,1987,1:42-44.
    侯杰.黄远生的远见卓识——读《记者眼光中之孙中山》札记[J].社会科学情报
    与资料,1985,8:24-27.又载《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129-132.
    侯宜杰.清末合法政党宪友会的成立[J].社会科学战线,1991,4:211-216、227页.
    胡复君编.古今联语汇选[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胡君复编.古今联语汇选补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胡光焘.大世纪观变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
    胡汉民.胡汉民自传[A].党人三督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胡华编.中共党史人物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胡绩伟.试论黄远生的新闻思想、业绩和品德[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2:130-138.又见《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9-17.
    胡荣彬编.九江古今名人传[J].鹤问湖(增刊),1997.
    胡荣彬.记我国杰出报人黄远生的短暂一生[N].团结报,1996,5(22):2.
    胡荣彬.民初名记者黄远生喋血旧金山[J].炎黄春秋,1999,6:48-51.
    胡荣彬.近代杰出记者黄远生被刺的几种说法[J].政协文史资料选辑,2003,16:477-479.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胡适.胡适文存[M].合肥:黄山书社,1996.
    胡政之.胡政之谈民元报业[J].人物杂志,1947:11.
    湖北省宜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宜昌县志[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古代近代史研究室校注.宋教仁日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华德韩.邵飘萍传[M].杭州:杭州出版社,1998.
    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83.
    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黄流沙、孙文铄.名记者黄远生之死[J].江西文史资料,1993,2:103-116.
    黄流沙、孙文铄.关于黄远生之死[J].新闻学刊,1986,2:48-51,29;又见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42-49.
    黄氏续修家谱筹备委员会编.黄氏宗谱[M].铅印本,上海市图书馆藏(XP374).1999.
    黄顺强、王紫林.黄远庸及《远生遗著》[J].江西图书馆学刊,1990,3:68-72,46.
    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
    黄席栻.试论远生伯的历史观[J].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120-123.
    黄细嘉.李盛铎与保国会关系考辨[J].江西大学学报,1992,3:84-88.
    黄远庸著,林志钧辑.远生遗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
    黄远庸著,林志钧辑.远生遗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黄远庸著,林志钧辑.远生遗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黄远庸著,林志钧辑.远生遗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黄远庸著,林志钧辑.黄远生遗著[M].上海:中国科学公司,1938.
    黄远庸著,吴相湘主编.远生遗著[M].台北:文星书店,1962.
    黄远庸.远生遗著[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黄远生著,王有立主编.黄远生遗著[M].台湾:华文书局,1969.
    黄远庸著,林志钧辑.远生遗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黄远庸.远生遗著[M].上海:上海书店,1990.
    黄席群.写在《远生遗著》新版问世之际[J].读书,1984,9:113.
    黄席群.关于先父黄远生[J].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33-41.
    黄席群.追忆先父黄远生[J].新闻传播与研究,1984,2:88-113.
    黄席群.先君远生公言行概述[N].中央日报,1946,9(30)
    黄炎培著,中华职业教育社出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整理.黄炎培日记[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黄炎培.二十二个十月十日是怎样过去的[J].论语,1934,51:163.
    黄炎培.八十年来[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季玢.脚本如船——解读黄远生的《新杂剧论》[J].艺术百家,2005,6:51-53.
    金梁.光宣小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江庆柏编著.清朝进士题名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焦静宜.星点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篡委员会.交通史·总务编[M].1936.
    金冠军、戴元光主编.中国传播思想史(近代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靳道亮等.论黄远生对报刊通讯文体的贡献[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16(1):48-50.
    康有为撰、楼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编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2.
    康有为撰,姜义华等编校.康有为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康有为.康有为致梁启超未刊手札[J].近代史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4.
    孔祥吉.晚清史探微[M].成都:巴蜀书社,2001:77-94.
    赖某深选编.巧对格言俗语大观[M].长沙:岳麓书社,1992.
    蓝英年.回眸莫斯科[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雷素云.黄远生的新闻思想[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0(4):110-112.
    李传梓.纵横捭阖、振聋发聩——纪念我国近代名记者黄远生诞辰一百周年[J].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106-108、105.
    李传梓.反袁之勇士报界之奇才——记我省最早的名记者黄远生[J].南昌文史 资料选辑.1989,6:1-5.
    李传梓.报界奇才黄远生[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百年人物[M].1999:135-142.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李道刚.批判的理性与理性的批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李俊.近代记者敢为天下先的“侠士”品质述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4:95-98.
    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李秀云.梁启超与《庸言》杂志[J].新闻知识,2005,8:67-68.
    李唯一.民国初年平政院职能论析(1914-1916)[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21(6):103-106.
    李唯一.民初平政院行使行政监察职能的制度尝试论[J].郑州大学学报,2006,39(3): 66-68.
    李唯一.民国初年平政院制度研究(1914-1916)[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李永春.《少年中国》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李渊庭、阎秉华编著.梁漱溟先生年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李泽平等编著.民国野史大观[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李瞻主编.中国新闻史》[M]6.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
    廖伯坦.《南云精舍日记》所记黄远生之死[J].社会科学情报与资料,1986,6:50-51.
    梁启超.致江庸书札五十通[J].上海市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第58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
    梁漱溟.怀黄远庸[N].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10(6).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梁漱溟.忆往谈旧录[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
    梁漱溟著,梁培宽编.梁漱溟书信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林开明、陈瑞芳、陈克、王会娟编.北洋军阀史料[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凌君钰.扬州老报人马二先生[J].政协江苏省扬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扬州郊区文史.第10辑.1991:38-39.
    刘成禺、张伯驹.洪宪纪事诗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刘绍唐主编.民国人物小传[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365-369.
    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6.
    刘泱泱编.黄兴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刘真主编.留学教育[M].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
    刘亚编著.中国新闻史教程[M].北京:八一出版社,1994.
    刘家林编著.中国新闻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刘丽:黄远生为何当记者——中国近代记者的新闻职业观初探[J].新闻记者,2008,5:85-88.
    刘丽.黄远生新闻职业观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6.
    刘雪梅.报告文学与报刊关系溯源[J].江苏社会科学,2001,2:104-109.
    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中国留学史萃[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
    柳无忌、柳无非编.自传、年谱、日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柳州市图书馆.北洋政府修改通商进口税则经过[J].民国档案,1990,19:9.
    鲁正葳.揭开民国黑幕——报界奇才黄远生见证[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鲁迅.鲁迅日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陆胤.清季民初的“政治与文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6:191-209.
    罗刚编著.中华民国国父实录[M].台北:罗刚先生三民主义奖学金基金会出版,1988.
    罗家伦.近代中国文学的变迁[J].新潮,1920,2(5).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M].合肥:黄山书社,2008.
    罗星.政治记者黄远生[J].新闻大学,1983,6:105-108.
    罗义俊.张君劢传略[J].晋阳学刊,1988,2:40.
    罗旭南等.北洋政府的平政院制度与司法独立[J].理论界,2005,9:178-179.
    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
    闾小波.百年传媒变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42-45.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马永祥.胡庆余堂[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
    马忠文.戊戌时期李盛铎与康、梁关系补正[J].江汉论坛,2009,10:77-83.
    毛注青、李鳌、陈新宪编.蔡锷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南浔镇志编辑委员会编.南浔镇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欧阳秉乾主编.漳州近现代诗词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皮后锋.严复大传[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乔云霞.黄远生——新闻通讯文体的开创者[J].天津师大学报,1986,5:71-77.
    乔云霞.民初著名记者黄远生通讯的特色[J].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89-95.
    钱东锋.上海《亚细亚日报》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6.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邱沛篁:邱沛篁自选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仇学平编著.名记者的成功之路[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5.
    [美]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任南衡、张友余编著.中国数学会史料[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交通大学纪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商衍鎏.科举考试的回忆[J].政协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文史资料,第3辑,1962:9.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上海市文史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地方史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政治军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上海市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彙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79、1981、1982、1983、1984.
    《申报》馆编辑.最近之五十年[M].上海:《申报》馆,1923.
    邵迎武.南社人物吟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邵振青.实际应用新闻学[M].上海:上海书店,1989.
    沈航.从拥袁到弃袁——民初黄远生思想的变迁[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8(3):109-112.
    沈秋雁.从新闻文学说到黄远生[A].《报展》纪念刊[M],1936.
    沈永宝.陈独秀与黄远生:《文学革命论》来源考[J].复旦学报,1992,3:57-64、107.
    沈永宝.《文学改良刍议》探源——胡适与黄远生[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2:184-192.
    沈永宝.新文学先驱黄远生[N].新民晚报,1998,3(24)
    沈云龙.黄远庸其人其言[J].传记文学,1975,27(1):60-66.
    沈云龙.近代史事与人物[M].台北:自由太平洋文化事业公司,1966.
    [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3.
    石云艳著.梁启超与日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493-494.
    十四所高等院校《中国新闻史》组编.中国新闻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宋原放.出版纵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宋云彬.宋云彬杂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5.
    宋云彬.民初名记者黄远生[J].人物杂志,1946,5-6:13-14.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孙发友.新闻报道写作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孙文铄.“报界奇才”黄远生[J].中国记者,1989,2:47-48.
    孙文铄.黄远生及其新闻通讯[J].暨南学报,1989,3:71-75.
    孙应祥、皮后锋编.《严复集》补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孙应祥.严复年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课题组著.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覃宁.黄远生的新闻实践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增刊),2008,30:822.
    唐振常.黄远庸之死[N].文汇读书报周报,1993,8(14).又见《新闻爱好者》,1998(1):40-42.
    天忏生、冬山编辑.八十三日皇帝之趣谈[M].上海:文艺编译社,1916.
    宛序.马相伯与震旦复旦[J].万象,1944,6:96-97.
    王葆真.民国初年国会斗争的回忆[J].文史资料选辑,第28卷第82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40.
    王大千.黄远生的新闻之路[J].东南传播,2007,7:105-106.
    王东全编著.中国历史知识全书中国近代的报刊[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王瑾,胡玫编.胡政之文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王觉源.中国政党史[M].台北:正中书局,1983年.
    汪林茂编著.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王栻主编.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王先谦、朱寿朋.东华续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王玉琦.近现代之交中国文学传播模式转换研究1902-1927[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王芸主编.北京市档案史料:2002.4[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王彦威、王亮编.清宣统朝外交史料[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
    王逸塘撰,张寅彭、李剑冰校点.今传是楼诗话[A].民国诗话丛编[M].上海:上海书店,2002.
    王揖唐著,张金耀校点.今传是楼诗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汪曾武、天忏生.劫余私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汪诒年纂辑.汪穰卿先生传记[A].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2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汪毅夫.闽台缘与闽南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汪毅夫.闽台地方史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文史精华》编辑部编.近代中国江湖秘闻[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沃丘仲子.当代名人小传[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韩]吴炳守.民初梁启超中坚政治理论与研究系知识分子的形成[J].史林,2008,3:51-66.
    吴德铎.报界奇才黄远生[J].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28-32.
    吴德铎.黄远庸与《塔曼果》[J].散文,1981,1:47-48.
    吴恭亨.对联话[M].长沙:岳麓书社,1984.
    吴恭亨撰,喻岳衡校注.对联话[M].长沙:岳麓书社,2003.
    吴贯因.民国初元名记者黄远生[J].北京新闻学会.新闻学刊(季刊),1927:2.
    吴贯因.远生纪忌祭文[J].报学月刊,1929,1(1):76-77.
    吴相湘、刘绍唐主编.北京大学纪念刊[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印行,1971.
    吴永口述.庚子西狩丛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夏海英.试论民初平政院的设立与章士钊的司法平等思想[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1):33-35.
    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小东.“报界奇才”黄远生[J].人物,1987,4:148-153.
    谢辉.陈琪与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D].杭州:杭州大学,2004.
    谢辉.陈琪与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谢一彪.光复会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新闻界人物》编辑委员会编.新闻界人物[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熊大经.黄远庸经济思想初探[J].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109-112.
    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徐铸成.报海旧闻[M].北京:三联书店,2010.
    徐铸成.徐铸成传记三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徐建华.徐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许长志、张庭祥编.中华之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114.
    许纪霖.从中国的《忏悔录》看知识分子的心态和人格[J].读书,1987,1:11-20.
    许纪霖.黄远生:忏悔中的精神升华[J].书摘,2007,11:17-21.
    许恪儒整理.许宝蘅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许指严.新华秘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学林出版社编辑.编辑记者一百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薛大元.黄远生的新闻写作[J].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80-88.
    薛飞.凌云健笔:中国记者中的大手笔[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颜炳罡.当代新儒学引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严如平、宗志文.民国人物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281-284.
    杨德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杨昌济.达化斋日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
    杨惠珍.中国报业先驱黄远生的新闻思想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4,12:223-229.
    杨萌芽等.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活动年表[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杨萌芽.《庸言》杂志与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 版),2008,25(3):61-67.
    杨绍滨.北洋政府平政院述论[J].安徽史学,2003,3:49-54.
    杨枢.出使日本大臣杨枢请仿效日本设法政速成科学折[A].《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M].1905,1(9)(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四日),68:34-35.
    姚华著,邓贝宽选注.姚华诗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姚公鹤著,吴德铎标点.上海闲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杨幼炯.中国政党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叶瀚.叶瀚自传——塊馀生自纪[J].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5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叶美芬.南浔古镇史料研究[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印铸局官书科编辑.职官任免月表[M].北京:印铸局经理科,1917.
    俞家庆.名记者黄远生之死[J].新闻三昧,1985,8:33-35,32.
    袁尘影.关于黄远生之死[J].新闻知识,1989,7:45-46.
    袁烙.黄远生与他制作的新闻标题[J].新闻知识,1985,12:22-26、21.
    袁伟时.中国现代哲学史稿[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
    苑书义、潘振平主编.清代人物传稿[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耘农.黄远庸其人其言[J].民主潮(台北),1955,5(24):18-19.
    赵福生编选.无花的春天·《万象》萃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赵林.在上帝与牛顿之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8.
    赵之谦等撰.江西通志[M].台北:京华书局,1967.
    张晨.生动、深刻的写实通讯——读黄远生的《外交部之厨子》[J].新闻记者,1984,8:43-44.
    张春宁.中国报告文学史稿[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张国淦.北洋述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张光芒.民国“名记”第一人黄远生被杀案始末[N].中华读书报,2003,8(20)
    又见《大江周刊》,2005,9:5-8.
    张光芒.黄远生.五四之前的新文化先驱者[J].东方论坛,2001,4:44-47.
    张红军.黄远生的梦想与创新[J].新闻爱好者,2007,3:36.
    张红军.独立报人黄远生的梦想与追求[J].作家杂志,2008,4:188-189.
    张红军.同一时代不同的命运——黄远生、张季鸾命运之分析[J].新闻爱好者,2007,5:23.
    张怀俊、张涛.论远生通讯——作为一种采用深度报道方式的体裁创新[J].新闻 知识,2006,11:39-41.
    张季.民初“二次革命”前知识分子群体关于联邦制的争论[J].安徽史学,2005,5:52-57.
    张季.民初“二次革命”前知识分子群体宪政思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5.
    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江苏古籍出版社编.张謇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张洁.新闻职业化的萌芽[J].新闻大学,2006,3:28-33,116.
    张洁.试论新闻文体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以王韬、梁启超、黄远生三人写作文
    体为例[A],《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编.研究生论坛2006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卷[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418-420.
    张静庐.中国的新闻纸[M].上海:光华书局,1929.
    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M](甲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张君劢著,黄克剑、吴小龙编.张君劢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张克明.黄远庸是否帝制派?[J].历史档案,1982,1:128.
    张明义等主编.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期刊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
    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
    张品兴编.梁启超家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张淑娟.徐世昌与1916年内阁风潮的解决[J].史学月刊,2007,4:50-54.
    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张学斌.我国较早的名记者——黄远生[J].新闻知识,1985,7:68-69.
    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的基本情形——一种表面的叙述[J].中国比较文学,2001,1:39-57.
    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张元济著,张人凤整理.张元济日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章罗生.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28-35.
    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浙江省图书馆编.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郑大华.张君劢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
    郑逸梅.文苑花絮[M].北京:中华书局,2005.
    郑逸梅.书报话旧[M].北京:中华书局,2007.
    郑逸梅.郑逸梅选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郑祖武.黄远生通讯在新闻史上的地位[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4:6-7.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党派[M].档案出版社,199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松江县委员会文史组.松江文史[M].第7辑.198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湖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湖州文史[M].第9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湖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州文史[M].第4辑,198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徐汇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徐汇文史资料选辑》[M].第8辑.199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M]第4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室编辑.新闻研究资料[M].第5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编辑.新闻研究资料[M].总第28辑.1984.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M].总第73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稿大事记[M].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7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上谕档[M].第30册(光绪三十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日]中华留日留美同学会编.中华民国留日中央大学同学录[M].出版地、出版日期不详.
    [日]中央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专门委员会.中央大学史资料集[M].第18集.东京:中央大学出版部,2001.
    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M].第4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钟启元.黄远生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作用和地位[J].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96-102.
    钟碧容.黄远庸[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合编.中华
    民国史资料丛稿[M].人物传记第14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103-105.
    周恩来著,中央文献研究室、南开大学编.周恩来早期文集(1912.10-1924.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周四根.黄远生与范长江比较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08,1:20-23.
    周永珍编.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周振甫选注.严复诗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朱锦翔.忧国忧民、无私无畏——浅谈黄远生的新闻思想[J].社科情报与资料,1986,6:75-79.
    朱锦翔.黄远生和他的新闻思想[J].当代传播,1987,1:35-36.
    朱维铮主编.马相伯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朱文华.中国近代文学潮流:从戊戌前后到五四文学革命[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朱子南.中国报告文学的萌生与形成[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诸钰颖.从黄远生的“张振武被捕案”报道中试论新闻客观性的实现条件[J].时代人物,2008,8:182-183.
    [日]宗方小太郎.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M].北京:中华书局,2007.
    邹韬奋.经历[M].长沙:岳麓书社,1999.
    左舜生.万竹楼随笔[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M].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Hu Shih."The Renaissance in China"[J].Blackwell Publishing on behalf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Journal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5,No.6(Nov.,1926),pp.265-283.
    Joan Judge. Print and Politics,SHIBAO and the Culture of Reform in Late Qing China[M].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Stephen R. MacKinnon. "Toward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ress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J],Sage Publications, Inc.,Modern China, Vol.23, No.1 (Jan.,1997), pp. 3-32.
    Timothy B.Weston."The Formation and Positioning of the New Culture Community, 1913-1917"[J], Sage Publications, Inc., Mordern China, Vol.24, No.3(Jul.,1998), pp.255-2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