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戏曲文学创作概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典戏剧的中国戏曲,在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经历了好几次重大的发展阶段,宋元与明清是公认的两座高峰,而戏曲文本创作则是这两座高峰上的旗帜,这两个时期涌现的戏剧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戏曲的经典,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今,这一时期的创作,既继承中国戏曲以“剧诗”为题材,以“传神”为机趣的传统,又高度融入了剧作家的思想追求,具有“现代意味”,形成新的审美趣味,伴随着一批作家和作品的出现,成为与“元杂剧”、“明清传奇”并列的又一以创作为主导的戏曲发展时期。
     中国戏曲是被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的强调“传统”和对“传统”的片面理解,或多或少忽视了作为戏剧艺术的中国戏曲随时代而发展的特征,戏曲艺术不仅仅是“传统”艺术,更是当下的、时代的艺术。
     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的逐步解放,人的逐步解放同步,剧作家也逐渐表现出了拒绝奴役的个性化思考,从田汉开始,不断涌现出杰出的剧作家,将他们对时代、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融进戏曲作品,他们思考的深度与广度甚至超过了以剧作家个性张扬著称的元杂剧时代。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剧作家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古典戏曲、区别于传统地方戏的独特面貌,同时又主动地连接中国文化内在精神,这一批作品对中国戏曲发展方向和整体面貌的影响,注定会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论相对于元明清、上世纪上半叶的高度繁荣,还是当今的舞台艺术以及影视等艺术形式竞相争妍的局面,戏曲艺术的声音无疑偏弱。文化多元的当今社会不可能要求戏曲艺术重现曾经的一枝独秀。但与其他艺术样式并存,戏曲艺术依然应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主流声音。
     与话剧、影视等艺术形式相比较,戏曲艺术背负更为沉重的传统压力,带来与受众的一些隔阂,而“创新”脚步必须更为谨慎小心。传统同时也是戏曲艺术的优势和财富,主动接通当今的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精神是艺术家们长期的努力方向。
     在近三十年的戏曲创作相对曾经的传统戏曲,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而文本创作则是这段时期戏曲艺术成就的重要收获,伴随剧作成功的是一批剧作家的崛起。从八十年代的“实验”到九十年代的“重塑”再到新世纪的暂时沉寂,三十年的得失是今后的戏曲创作的启迪,社会和艺术环境的作用下,戏曲艺术发展有了多种的可能,但是作为活着的场上艺术,戏曲新剧目创作还会继续前行,中国戏曲新的戏剧文学振兴时代已经开启,并仍将继续。
Chinese opera, together with the ancient Greek drama, ancient Indian Sanskrit , are called the world's three great classical drama. In the years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experienced several major phrases of development during which Song and Ming Dynasty are recognized as two peaks , while the opera text creation is the peak on these two flags, the emergence of dramatic two periods has become a classic opera,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ince the creation of this period, while carrying on with the Chinese Opera " Poetic Drama "as the theme to" vivid "as the aircraft interesting traditions, but also highly integrated into the playwright's ideological pursuit of a" modern meaning "to form a new aesthetic taste, With the emergence of a group of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as with the "Yuanqu", "Legendary" side by side to create another period of development-oriented drama.
     Chinese opera is 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part, but the long-term emphasis on "traditional" and "traditional" one-sided understanding of, more or less ignored the art of Chinese opera as a drama with the pace of tim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pera Art is not just "traditional" art, it is present, the art of age.
     And the Revolution has been the gradual emancip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the gradual emancipation of people simultaneously; the playwright has gradually shown a personal rejection of slavery thought, starting from the Tian Han, the outstanding emerging playwright. Reflections on life into the opera financial work, their depth and breadth of thinking even more than to the playwright known for individuation Yuanqu era.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articularly after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the playwright's work is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opera show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local opera's most famous artists, while the initiative to connect the inner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group of work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pera and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direction, destin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pera to be an event in the history.
     Regardless of its opposite i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the century first half high prosperity, now artistic forms and so on stagecraft as well as film and television compete contend with the beautiful aspect, the drama art is on its weak peak.. The culture multi-dimensional the society not impossible to request drama art reproduction once outshining others now but also together with the other artistic style coexisting The drama art still should be the Chinese present age culture mainstream.
     With artistic forms and so on the modern drama, compare with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 art shoulders more serious traditional pressure, brings with audience's some barriers. The tradition simultaneously also is the drama art superiority and the wealth, the initiative connection now spirit of the age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pirit is the artist long-term diligently direction.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have been relatively traditional operas opera, bot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text creation is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the period drama major achievement is the successful play with the rise of a group of playwrights. From the 80's the "experiment" to the nineties of the "reconstruction" and then to temporarily silence the new century, three decades of gains and losses is the inspiration for future creative drama, social and artistic environment under the action, drama and arts development a variety of possible, but as a living field art, creative drama surely will push the new drama, The new era of the Chinese opera will continue and has opened the revitalization of dramatic literature.
引文
《巴山秀才》(魏明伦、南国)、《秋风辞》(周长赋)《曹操与杨修》(陈亚先)、《南唐遗事》(郭启宏)、《泥马泪》(韦壮凡、符震海、郭玉景、王超)、《山鬼》(盛和煜)、《荒唐宝玉》(杨宝林、徐明望)、《喜脉案》(叶一青、吴傲君)、《天鹅宴》(陈道贵)、《一夜皇妃》(王秀霞) ————————————《中国当代百种曲·卷五》
    《董生与李氏》(王仁杰)、《金龙与蜉蝣》(罗怀臻)、《玉珠串》(诸葛辂)、《歌王》(梅帅元、陈海萍、常剑钧)、《马陵道》(陈健秋)、《瘦马御史》(盛和煜、文建民、王之樨)、《大脚皇后》(梁波)、《胡风汉月》(姜朝皋、张秀元)、《班昭》(罗怀臻) ————————————《中国当代百种曲·卷六》
    《皮九辣子》(刘鹏春)、《弹吉他的姑娘》(袁国谦、孙彬、余笑予)、《风流寡妇》(董振波)、《膏药章》(余笑予、谢鲁、习志淦)、《奇婚记》(贺寿光、徐恒斌、宋泽夫)、《山歌情》(谢干文、江洪涛、盛和煜)、《三醉酒》(张福先)、《榨油坊风情》(颜梅魁) ————————————《中国当代百种曲·卷八》
    《金银花竹篱笆》(阮永骞、良华)、《死水微澜》(徐棻)、《哪嗬咿嗬嗨》(张仁胜、》《苦菜花》(翟剑萍、孟令河)、《骆驼祥子》(钟文农)、《迟开的玫瑰》(陈彦)、《变脸》(魏明伦)、《徽州女人》(陈薪伊、刘云程)、《土炕上的女人》(纪丁、王颂)、《金子》(隆学义)、《驼哥的旗》(刘云程、郑继锋)、《典妻》(罗怀臻)、《华子良》(卫中、赵大民) ————————————《中国当代百种曲·卷九》
    郭启宏:《司马相如》、《司马迁》、《向阳商店》、《成兆才》、《评剧皇后》
    罗怀臻:《真假驸马》、《西施归越》、《西楚霸王》、《李清照》、《蛇恋》、《孔雀东南飞》、《一片桃花红》
    王仁杰:《节妇吟》、《皂隶与女贼》、《陈仲子》
    魏明伦:《易胆大》、《四姑娘》、《中国公主杜兰朵》、《潘金莲》、《夕照祁山》
    郑怀兴:《新亭泪》、《晋宫寒月》、《鸭子丑小传》
    陈亚先:《宰相刘罗锅》
    周长赋:《江上行》
    盛和煜:《十二月等郎》、《蝴蝶梦》
    姚清水《状元与乞丐》、《逃难记》
    《郭启宏文集》、《罗怀臻戏剧文集》、《三畏斋剧稿》、《魏明伦文集》、《郑怀兴戏曲选》、《当代湖南戏剧作家选集》、《广西当代作家丛书》
    1980——1989:《发霉的钞票》(万家煌、诸扬荣、王岳松)、《珍妃泪》(李章、张宏文、赵其昌、张永和)、《明镜记》(马少波)、《下河东》(许石清、张正申、刘德茂改编)、《晋水咽》(寒声)、《梅岭春》(何效充、宋英杰)、《海瑞驯“虎”》(薛德元、刘克明、杨智)、《复婚记》(顾锡东)、《一包蜜》(余笑予、谢鲁)、《彭德怀坐轿》(周乙岐)、《秦琼让印》(王肯)、《花落知多少》(魏峨)、《野马》(薛恩厚、刘敏庚)、《张王李赵》(赵象焜)、《泪雨春花》(徐进、薛允璜)、《三关宴》(吴祖光)、《月难圆》(张福先、张惠文)、《白龙口》(杨克忍、李哲明)、《牛多水坐轿》(陈芜)、《龙山虎婿》(王杰夫)、《风雨千秋》(黄宗江)、《一个明星的遭遇》(马一亭、余雍和)、《红柳绿柳》(张彭、王其德、纪根垠)、《唐太宗》(陆兼之、方家骥)、《朝阳沟内传》(杨兰春)、《八品官》(甘征文)、《洪武鞭侯》(岳平、卞卡)、《六斤县长》(陈正庆、田井制)、《程咬金招亲》(胡沁)、《恩仇恋》(吕瑞明、陈延龄)、《喜神》(刘敏庚)、《柳下人家》(张彭、王其德、纪根垠)、《武则天》(田汉)、《瑞云》(徐进、薛允璜、陈鸿钧)、《秋场合兵》(李木成、蔡晨)、《大明魂》(齐致翔、吴葆璋、张之雄)、《母老虎上轿》(余治淮)、《悠悠我心》(张彭、王其德、纪根垠、李衷一)、《“朱一贴”传奇》(王杰夫)、《豆腐世家》(李殿臣、牛冠力)、《白衣渡江》(马泉来)、《秀莲闯营》(刘博)、《闯王杀亲》(叶新谱)、《罗衫血泪》(汪自毅、张亚非、潘中仁)、《香魂曲》(刘云程)、《东陵盗宝案》(丁振远、曹随)、《康熙出政》(毛鹏)、《风雪云山路》(齐致翔、张之雄)、《汉武哭宫》(许思言)、《岁岁重阳》(魏明伦、南国)、《公公做媒》(王沂)、《颠倒乾坤》(王景贤)、《春雪》(刘敏庚)、《香壶案》(黎中城、谢雨青、陈文华)、《杏花春雨》(曹宪成)、《乱世荒唐人》(孙殿英)、《求骗记》(戈明)、《仇荐》(王烈、王纾)、《希望的田野》(李金江)、《魂归故里》(张彭、王其德、李衷一、赵均伦)、《嘻队长》(黄士元)、《三赐御匾》(杜庆恒、《千里归凰》(高芳彤)、《倒霉大叔的婚事》(齐飞)、《调寇审潘》(范钧宏)、《牛二宝经商记》(陈海萍)、《渝州盗》(阳晓)、《羽人梦》(梅帅元)、《雄风祭酒》(张旭、姚金成、姜德修、王其耀)、《红楼惊梦》(徐棻)、《张春郎削发》(李志浦)、《肃杀木棉庵》(路冰)、《知府赊官》(叶新谱、王唤柳)、《杨赛风》(钟黔宁)、《小店春秋》(李秀峰)、《高平关》(王景贤、谢亚德)、《青橄榄》(汪荡平)《骄凤》(王靖)、《五台县令》(郭恩德、武承仁、续柯璜)、《乐四爹小传》(曹宪成)、《这里也风流》(许成章)、《草莽劫》(齐致翔、张之雄)、《桃花女》(天一)、《半个娘娘》(孟华)、《深宫怨》(李莉)、《风流寡妇》(董振波)、《康熙大帝》(卜维义)、《田姐与庄周》(徐棻、胡成德)、《新婚礼葬》(苏位东、阮义华、火焰)、《??怪联亲》(芦干)、《柳青娘》(南国)、《箭仇》(刘承杰、《窦怀贞》(路志纯)、《赛金花》(杜家福)、《青梅记》(李放、周斗光)、《岁月》(黄伟英)、《换亲记》(汪荡平)、《神马赋》(郑怀兴)、《活寡》(郭恩德)、《胡文虎》(张永和、王卓模)、《长恨千古泪》(陆健东)、《紫色风流》(杨澄壁)、《花轿错》(郑文金)、《三喜盈门》(诸祖仁、顾维俊)、《玉玦吟》(赵静铭)、《将军泪》(之用、先春、关鑫、西庭)、《端平桥》(王新生、王文田)、《曾根崎殉情》(向井芳树、方月仿)、《野杨梅》(杨东标)、《山这边海那边》(刘永峥)、《赵武灵王》(高芳彤)、《淮南王》(齐致翔、周士元、何青)
    1990——1999:《张大千》(邱笑秋)、《镇长吃的是农村粮》(张敦云、段华)、《粉黛冤家》(张新秋)、《村南柳》(李汉云、《甘棠夫人》(戴英禄、何明敬)、《闹龙舟》(盛和煜)、《洪荒大裂变》(习志淦、欧阳明)、《巴山血泪》(李栓根、郭虎寅)、《彩凤搏鸦》(武纵)、《赵王与无容》(吕成、朱红赤)、《巡按还乡》(王鸿、汪复昌)、《石达开出朝》(彭道诚)、《钟馗》(方辰)、《故乡人》(罗迎贤)、《太阿剑》(姜朝皋、张秀元)、《玉树后庭花》(邹忆青、蔡锦凤、戴英禄)、《目连救母》(齐致翔、杨晓雄)、《明月照星星》(曹静卿、张东平)、《虎将军》(宋西廷、黄关鑫、楚智勇、杨先春)、《贺龙刀》(黄宗江、《柯老二入党》(张亚)、《社稷情》(郝昭庆)、《水淋淋的太阳》(刘鹏春)、《碌碡女》(魏春菊、陈幼军)、《情与爱》(杨应昌、张家训、良华、甘昭沛)、《陈太爷选婿》(李志浦)、《三朵花闹春》(陆军)、《朱德与唐淮源》(李忠发、陈天佑)、)《法门众生相》(余笑予、李云彦)、《桐叶记》(曲润海)、《芙蓉与金鸡》(钟曦)、《丹青魂》(吴永艺、陶闽榕)、《淡淡的茴花香》(罗仕强)、《黑头儿与四大名蛋》(张宝申)、《藏王的使者》(多杰太、高鹏)、《红楼梦》(陈西汀)、《宝刀歌》(贾璐)、《心灵的呼唤》(陈元挺)、《官女婿》(梁维安)、《女皇祭陵》(刘志清、《月儿送我走远方》(姚金成)、《拜石记》(周祥光)、《养命的儿子》(秋风)、《贵人遗香》(姜朝皋、李景文)、《契丹女》(阎甫、长歧)、《西施》(刘云程)、《御前侍医》(吴金泰)、《顺治帝与董鄂妃》(李悦强)、《荷花洲头》(楚良)、《啄木鸟》(戴晓彤)、《金陵残梦》(梁郁南)、《大河谣》(许一纬)、《热闹的家庭》(关生)、《关公与貂蝉》(吕永安)、《梨花似雪》(史雨泯)、《后金春秋》(长武、毛鹏、维鲁)、《红果红了》(龚振东)、《孽梦》(刘醒明)、《此情深深》(余雍和、赵化南)、《四诊齐侯》(徐达路)、《少帝福临》(董雯、程悦)、《西施归越》(罗怀臻)、《秧歌浪漫曲》(王正)、《水墙》(赵德平、张世昆)、《斛雷》(草青)、《中国公主杜兰朵.(魏明伦)、《母亲的情怀》(张东平)、《穆桂英休夫》(何祚欢、安容卿)、《路魂》(王勇、冯来生、梅晓)、《中原突围》(楚智勇、杨先春、黄关鑫、李小青)、《朱元璋发轫》(聂新森)、《乾隆断案》(孙雨亭)、《关东雪》(李学忠、万捷)、《女人河》(谢干文)、《少年游》(齐致翔、张之雄)、《青云路》(艺巍)、《睿王与庄妃》(梁郁南、陈自强)、《伙夫县长》(文孺)、《原野情仇》(胡应明)、《岳银瓶》(谢吟、王菲、李志浦)、《牌坊村》(何中兴、马剑化)、《歌王》(梅帅元、陈海萍、常剑钧)、《大森林》(王靖)、《乐羊子》(庄长江、林金清)、《玉簪记》(薛允璜)、《忠烈碑》(阎亢舒)、《金谷园》(曲润海)、《木乡长》(胡桔根)、《姜小白》(孟华)、《李家沟的新鲜事》(冀振东、霍临生)、《悲鹤记》(吴永艺)、《侨乡轶事》(姚溪山)、《葫芦庙》(范莎侠)、《丑嫂》(忽红叶)、《山稔果》(廖武)、《星河情》(唐淑珍)、《风流年华》(任君)、《梁红玉》(张明媛)、《马陵道》(陈健秋)、《梨花情》(包朝赞)、《金魁星》(柯贤溪、伍经纬)、《杨八姐智取金刀》(田汉)、《卓梅与阿罗》(良华)、《保婴记》(汤印昌)、《商海搭错船》(吴元迅)、《石角凹》(张喜明、王颂)、《凤凰蛋》(陈道贵)、《苦菜花》(翟剑萍、孟令河、徐世起)、《子血》(刘京仪)、《走廊窄走廊宽》(袁克平)、《苏东坡在海南》(李放)、《板桥奇情》(沙黑)、《程砚秋与贺龙》(傅军凯)、《乾佑山天书》(郑怀兴)、《一品大百姓》(赵京洲、成希宽)、《激流之家》(徐棻)、《涝池岸边》(赵静铭)、《败家娘们儿》(董振波)、《乡里警察》(冯之)、《沉浮记》(张芳颂)、《荆钗记》(张思聪)、《浴血琵琶》(林之行)、《小凤.》(秦湘麟、宋西廷)、《山魂》(廖武、肖伟光)、《孔乙己》(沈正钧)、《大树参天》(尹洪波)、《远山》(罗曰铣)、《关东腊月雪》(王宝书、石颖)、《目连之母》(徐棻)、《小车嘟嘟叫》(卢凌日)、《瘦马御史》(盛和煜、文建民、王之遟)、《王昭君》(郑怀兴)、《万金油借牛》(贾璐、安克慧)
    2000——2007:《天家孽》(刘京仪)、《包公卖铡》(高华印、冯子章、李双旭、孙华)、《京娘》(陶增义)、《刘邦与萧何》(贾璐)、《洗马桥》(郑朝阳)、《汴梁旧事》(徐青)、《芦花》(赵爱斌)、《秦腔大师》(范克峻)、《无言的莫高》(王汶)、《张协状元》(张烈)、《初定中原》(小上)、《灞陵伤别》(陈则东)、《贞观盛事》(戴英禄、梁波)、《琵琶行》(王仁杰)、《京伶第一坤》(黄义士)、《黑色惊叹号》(龚光亮)、《呼兰河》(黄伟英)、《旋转的钞票》(黄士元)、《看钱奴》(苏位东)、《拉拉的金瓶梅》(李应该)、《陕北婆姨》(康世进、汪建成、张晓斌)、《乡村女支书》(任金义)、《白鹿原》(丁金龙、丁爱军)、《七月雨》(习正)、《老铳》(罗曰铣)、《黄河十八弯》(陈涌泉)、《走过十五岁》(陈欣欣)、《金刀会》(陈丽、叶致冰)、《碧水长流》(牟家明)、《阿Q》(钟文农)、《等郎妹》(林文祥)、《赵氏孤儿》(余青峰、孙小富)、《白鹭女神》(余振杰、陈珠权)、《桃花吟》(赖玲珠)、《浣花溪赋》(张平)、《乡长本姓赵》(甘征文)、《春秋霸主》(刘桂成)、《梅龙镇》(罗怀臻)、《都督夫人董竹君》(徐棻)、《啊Q与孔乙己》(陈涌泉)、《村官》(贾璐)、《狂犬》(罗曰铣)、《巾帼须眉》(高芳彤)、《李清照》(罗怀臻)、《荆钗记》(范正明)、《血誓悲歌》(路冰、黄汉忠)、《酒魂》(石颖)、《月在别时圆》(刘永峥)、《瓦氏夫人》(宋安群、谢国权、常剑钧)、《江上行》(周长赋)、《潮起潮落》(周长钟)、《桃花扇》(郭启宏)、《万年碑》(陈健、陈义平)、《孔尚任》(李炳今)、《乡里法官》(冯之)、《石月亮》(甘昭沛、良华)、《郭琇洗堂》(王新纪)、《红雪》(王新生、邹星枢)、《小河淌水》(盛和煜、黄自廉)、《上官婉儿》(郑怀兴)、《大明遗事》(梁郁南)、《郑培民》(周国兴)、《小圩》(罗曰铣)、《邵江海》(曾学文)、《红菊》(王俭、李利宏、何中兴)、《花月影》(谢少明、陈自强、梁郁南)、《老骆轶事》(吴傲君)、《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吕建华)、《柳州刺史柳宗元》(吴信源)、《贬官记》(吴永艺)、《童心劫》(李莉、佳倍)、《老憨上任记》(刘芳华、王新生)、《华子良》(卫中、赵大民)、《摸女婿》(魏天葆、徐东)、《纪晓岚》(石润生、韩金国、刘元盛)、《红豆缘》(林芸生)、《补天》(刘桂成、孟令河、赵均伦)、《铡刀下的红梅》(宋西廷)、《寻找CCP》(刘水)、《十品村官》(陈明)、《走西口》(张晓亚、高晓江、黄来喜)、《流花溪》(包朝赞)、《贞女》(雨煤)、《任长霞》(孟华、何中兴、李利宏)、《伯虎吟》(杨宝林)、《家》(吴兆芬)、《青山情》(孔凡燕、王亚菲)、《西施》(郭启宏)、《成败萧何》(李莉)、《刘姥姥》(卫中、李汉云)、《情殇南唐》(尹洪波)、《梦断婺江》(姜朝皋)、《大儒还乡》(齐致翔、杨戈平、王志梧)、《霸王别姬》(杨林)、《魂断杏花村》(方文章)、《角色》(罗曰铣)、《十二月等郎》(盛和煜)、《香妃与乾隆》(赵恩舫、孙世纪、孙季侬、杜宝明)、《尘埃落定》(徐棻)、《东吴郡主》(范莎侠)、《太阳花》(卢冬红)、《杜甫》(黄小党)、《常香玉》(韩枫、杨林、李利宏)、《洪承畴》(洪自强、谢万智)、《山妹》(郭启农、畅续长)、《风雨故园》(陈涌泉)、《母亲》(陆军)、《雷雨》(隆学义)、《吴承恩》(胡永忠)、《烟村三月》(陈明)、《村官是个堂客们》(杨小仆、孙文辉)、《紫英》(胡笑蓓)、《洛神赋》(姚梦松)、《湘水郎中》(张烈)、《刘光弟》(廖时香)、《血胆玛瑙》(陈国峰)、《大明悲歌》(梅晓、王新生)、《梦惊西游》(梁郁南、欧阳明)、《大秦将军》(曾长安)、《贵妇还乡》(徐棻)、《画魂》(陈义平)、《傅青主》(?承耍ⅰ队苁鞴?宅》(孟华)、《白洁圣妃》(李莉)、《走进阳光》(彭铁僧)、《魂断鱼復山》(罗曰铣)、《大别山人》(宋西庭、续绪敏)、《青山楂红山楂》(王长安)、《洗心记》(郑朝阳)、《老子三叹》(孟华)、《繁花落尽已是秋》(莫翠柳)、《悲惨世界》(郝荫柏)、《红梅记》(徐棻)、《老屋春秋》(王自成)
    1、《张庚戏剧论文集》(张庚,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2、《当代中国戏曲》(张庚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
    3、《浅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戏曲历史剧创作》(颜全毅)
    4、《戏曲与娱乐》(陈建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6、《中国戏剧艺术论》(傅谨,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国戏曲史》(金登才,上海戏剧学院教材)
    8、《中国戏曲名著选读》金登才、宋光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9、《明清传奇鉴赏词典》(上、下)(蒋星煜、齐森华、赵山林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10、《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蔺海波,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1、《中国戏剧学史稿》(叶长海,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12、《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13、《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3月版)
    14、《曲律》(王骥德,《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11月版)
    15、《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8月)
    16、《王国维文集》第一卷(王国维,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5月)
    17、《美学三书》(李泽厚,商务印书馆,2006年10月)
    18、《新时期戏曲创作论》(安葵,新华出版社1993年10月)
    19、《迈向现代的古老戏剧》(贾志刚,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12月)
    20、《当代戏剧审美论集》(王蕴明,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9月)
    21、《戏剧创作理论探讨》(何玉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9月)
    22、《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初探》(朱立元,学林出版社1986年8月)
    23、《影响当代中国戏剧编剧的理念》(傅谨)
    24、《中国戏曲发展史》(康保成,陕西教育出版社)
    25、《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谢柏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26、《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何玉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27、《当代戏曲发展轨迹》(郭汉城,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28、《中华戏曲文化学》(谢柏梁,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9、《我的写意戏剧观》(黄佐临,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30、《戏曲意象论》(沈达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31、《中国文化艺术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32、《比较戏剧论文集》(夏写时、陆润棠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33、《中国戏曲文化》(周育德,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
    34、《当代剧坛沉思录》(金芝,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
    35、《戏曲本质论》(吕效平,南京大学出版社,)
    36、《试论当代戏曲的文学化》(吕效平)
    37、《中西戏剧的交融与创新》(胡娟,《当代戏剧》,2005,1)
    38、《中国戏曲的世纪命题——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及“现代剧”的确立》(何玉人,东南大学学报,2004,6)
    39、《新时期戏曲文学创作的成就与缺失》(郑传寅,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5)
    40、《革新——还需探求》(颜长珂,剧本,1986年2)
    41、《漫议戏曲创作的个性》(沈尧.,剧本, 1995年8)
    42、《关于当前戏曲创作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刘祯,《戏剧之家》2006,4)
    43、《文化意识的缺憾与圆满---有感戏曲文学》(吴新雷,中国文化报,2002)
    44、《现代化表现戏曲化》(曲润海,当代戏剧,2005,5)
    45、《当代戏曲作家论》(安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46、《突破程式束缚回归戏曲本源——当代中国戏曲生存与发展之我见》(单总明、张发,内蒙古艺术,2003,2)
    47、《论文化转型语境中的文体革命及其艺术实践》(吴秀明,天津社会科学,2003,3)
    48、《写实: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双刃剑》(张艳梅,四川大学学报,2007,3)
    49、《消长与共:中国戏曲理论学术与戏曲发展关系论纲》(刘祯,戏曲艺术, 2007,3)
    50、《“现代戏剧”辨正——兼与傅谨先生商榷》(李伟,戏剧艺术, 2002,1)
    51、《论文学与剧场的辩证关系》(陈军,文艺争鸣,2006,5).
    52、《离开文学的戏剧——论二十世纪贬斥文学的戏剧思潮》(贾冀川,戏剧艺术, 2002,6)
    53、《论莎士比亚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徐群晖,文学评论, 2003,3)
    54、《论“现代戏曲”》(吕效平,戏剧艺术, 2004,1)
    55、《我们今日的戏剧观问题——也谈“重提戏剧观”》(陆炜,戏剧艺术, 2003,4)
    56、《戏曲现代戏应当与时代同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一九八四年年会侧记》(文川,]戏曲艺术, 1985,2)
    57、《戏曲改革也要解放思想[J]文艺研究》(郭汉城, 1980,1)
    58、《当代戏剧观念的新变化》(陈恭敏,艺术百家, 1985,2)
    59、《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艰难历程——20世纪中国戏剧回顾》(董健,文学评论, 1998,1)
    60、《现代性视域中的戏剧之花——也谈“戏剧精神的回归与建设》(余林,戏剧文学,2006,3)
    61、《西方影响与现代中国戏曲研究之进程》(孙玫,文艺研究, 2001,6)
    62、《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艰难历程——20世纪中国戏剧回顾》(董健,文学评论, 1998,1).
    63、《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戏曲研究》(赵山林,戏剧艺术, 1998,1)
    64、《中国戏曲本体观的演进》(朱万曙,艺术百家, 1998,2).
    65、《戏曲美学三题》(张庚,文艺研究,1990,1)
    66、《论中国戏曲的乐本体——兼评“剧诗”说》(施旭升,戏剧艺术, 1997,2)
    67、《论二十世纪中国戏曲的现代化探索》(胡星亮,文艺研究, 1997,1)
    68、《对“戏曲导演制”存在根据的质疑》(邹元江,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1)
    69、《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与本土化》(傅谨,中国社会科学, 2003,4)
    70、《现象学对戏剧研究的启示意义》(汪余礼,戏剧艺术, 2004,4)
    71、《20世纪中国戏剧学的建构》(廖奔《文艺研究》1999.04)
    72、《当代戏曲创作新思考》(于学剑,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
    73、《当代戏曲发展学》(吴乾浩,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年9月)
    1、《剧本》杂志(1980年——2009年)、《中国戏剧》(1982年——2009年)、《中国戏剧年鉴》、《文学遗产》、《文艺评论》、《文学评论》、《上海戏剧》、《戏剧艺术》、《人民日报》、《文艺报》
    1罗怀臻《与时代同行的戏曲艺术》(《上海文化观察》2009年,P102)
    1王仁杰《梨园拾得旧时调翻作新声唱断肠——习剧心得杂谈》,《福建艺术》1997年,6期
    1罗怀臻《与时代同行的戏曲艺术》(《上海文化观察》2009年,P98)
    1谢柏梁《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P286
    1安葵《东海猜想》,《新时期戏曲创作论》P146
    2郑怀兴《雪泥鸿迹话编剧》,P51
    
    1罗怀臻《重建中的中国戏剧》(《罗怀臻戏剧文集,理论,言论卷》P2)
    2罗怀臻《重建中的中国戏剧》(《罗怀臻戏剧文集,理论,言论卷》P2)
    1何玉人《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P187
    
    1谢柏梁《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P437
    2毛时安《九十年代·罗怀臻剧作选》序,p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