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化学生评价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学生评价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一直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界所关注。世纪之交,世界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变化,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开展,学生评价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实际出发,根据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要求,探索出未来学生评价研究的新思路,是时代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全息化学生评价作为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学生评价研究,正是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本文在考察全息理论在学生评价领域运用状况的现实背景出发,结合评价、学生评价的概念,认为全息化学生评价是指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收集一系列能反映学生发展过程与结果的全方位的关键信息,也就是包容整体所有信息内容、且富有代表性的全息元,以此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作出总的价值判断和发现新的价值的过程。
     全息化学生评价的提出存在着深厚的理论底蕴。本文通过对全息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提出了全息化学生评价的五个基本特征:从整体出发;以部分把握整体;在判断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地发现价值和提升价;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实际的教学情境结合在一起。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作为一种典型的质性学生评价方式,因其能够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信息,能够真正实现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能够在判断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地发现价值和提升价值,能够与日常教学紧密相连而有可能成为全息化学生评价的具体运作方式。但是,并不是说当前的或者任意一种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都是全息化学生评价的具体运作方式。而只有根据全息化学生评价的基本特征、依据全息原理、结合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创建而成的全息型成长记录袋评价才是全息化学生评价的具体运作方式。本文对创建而成的全息型成长记录袋评价从概念、内容结构、封面设计、收集的作品、评价、反思、交流、支撑条件与辅助措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最后,结合全息化学生评价的有效性实验,对如何有效地实施全息化学生评价进行了尝试,用实践证明了全息化学生评价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Student evaluation, being an old but eternal topic, has long been a great concern for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At the turn of this century, the world is undergoing great changes in all walks of life. The eighth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field of basic educ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rapidly and smoothl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Student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We are now confronted with a new duty in which a new approach to the research on student evaluation has to be discovered according to the dema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evalu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t is under such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ckground that student evaluation by using holography, which can relate the present with the future, has come into being.
     The thesis examines the application of holography on the field of student evaluation and combines the conception of holography with the concepts of evaluation and student evaluation. It argues that student evaluation through holography refers to collecting a whole series of key information which can reflect the whole processes and products of students’development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It intends to include all the information and the typical holographic units, and thereby evaluate systematically our students’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so as to make a judgment on value and find out new value.
     Student evaluation through holography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holograph and the theory of multi-intelligence, the thesis argues that there are five characteristics concerning student evaluation through holography. They are as follows: a holistic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knowing the whole through the parts; on the basis of making judgments on value, continuing to find out value and enhance value; the participation of all the shareholders; the combination with real teaching circumstances. The portfolios of student’s growth, as a typical qualitative way of student evaluation, can make sure all shareholders can participate effectively by examining all th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also it can keep on finding out the value and enhancing the value on the basis of making judgments on value. Therefore, it can mix the regular job of teaching together to eventually become a specific way of implementing student evaluation through holography. But that doesn’t mean that the present or any kind of portfolios can all be put to this use. The portfolios cannot be put to such a use until they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 evaluation through holography, the theory of holography,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ortfolios for students’growth. The thesis constructs the portfolios for students’growth through the theory of holography by explaining in detail the concept,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the cover design, the collected works, the evaluation, the reflection, the interchange, the supporting conditions and the auxiliary measures.
     Finally, a practical research is made to demonstrate the rationality and appropriateness of student evaluation through holography. An experiment for its validity is made and it is also made clear how this kind of student evaluation can be implemented effectively.
引文
① 孟宪承选编、孙培青注释:《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98 页。
     ① 贾国英:“我国普通教育学生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1991 年第 6 期。
    
    ① 刘维红:《体育课程系统教育全息律探析》,西南师范大学 2003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 15 页。
    ② 汪家军:“班级全息码的研读与学生心理调控”,《职业技术教育》2002 年第 19 期。
    ③ 李学农:“德育的全息性与全息的德育”,《教育评论》1996 年第 3 期。
    ④ 韩震:《基于整体知识能力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大连理工大学 2004 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⑤ 曾煜:《全息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湖南师范大学 2004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⑥ 刘维红:《体育课程系统教育全息律探析》,西南师范大学 2003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① 《学生素质教育的管理、评价与监控系统》课题组:“关于素质教育‘全息评价’模式的探索”,http://www.cst21.com.cn/2/yp-qxpj.htm,2006 年 6 月 20 日。
     ① 程念祖,霍元彬:“中学生发展全息评价系统的建立及在教育中的应用”,http://www.no8ms.bj.cn/paper/p2.htm,2006 年 6 月 26 日。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年出版,第 873 页。
    ② 赖金良:“论人道价值”,《天津社会科学》1997 年第 3 期。
    ③ 刘志军著:《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发展性课程评价理论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8 页。
    ① 赖金良:“论人道价值”,《天津社会科学》1997 年第 3 期。
    ② 刘志军著:《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发展性课程评价理论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9—51 页。
    ③ 肖远军著:《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④ 李明霞:“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施与探索”,《现代教育科学》2005 年第 5 期。
    ① 李润州:“学生评价模式探析”,《中国教育学刊》2003 年第 5 期。
    ② 王凯:《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③ 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年出版,第 87—88 页。
    ④ 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中国社会科学》2003 年第 1 期。
    ① 教育部“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项目组:“解析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小学管理》2004年第 6 期。
    ② 黄小平:“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导刊》2001 年第 11 期。
    ③ 关于素质教育“全息评价”模式的探索,http://www.tcjmxx.cn/jhth/lilun/ziwopingjia2.Htm,2006 年6月 20 日。
    
    ① 王存臻著:《宇宙全息统一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2 页。
    ② 转引自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63 页。
     ① 王存臻、严春友:《宇宙全息统一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2 页。
    
    ① 王存臻、严春友:《宇宙全息统一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3 页。
    ② 侯成亚:“全息论及其方法论意义”,《天府新论》2003 年第 3 期。
    
    
    ① 刘志军著:《发展性课程评价——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9 页。
    ② 刘志军著:《发展性课程评价——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0 页。
    ③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43 页。
    ① 王存臻著:《宇宙全息统一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2 页。
     ① 刘志军著:《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发展性课程评价理论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6-127 页。
     ① 刘志军著:《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发展性课程评价理论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6-127 页。
     ① 李雁冰:“质性课程评定的典范:档案袋评定”,《外国教育资料》2002 年第 6 期。
    ①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4 月版第 157 页。
    ② [美]比尔?约翰逊著,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场地设计和前景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0 页。
    ③ 赵德成:“成长记录袋的创建与使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 年第 12 版。
    ①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57 页。
    ② Kennedy,Dan,IRI/Skylight Publications,Sep99,Vol.92,Issue6。
     ① 王莉莉,王小丽:“从后现代主义视角重构师生关系”,《全球教育展望》2003 年第 2 期。
     ①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9 页。
     ① [美]比尔?约翰逊著,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场地设计和前景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73 页。
    1.王存臻、严春友著:《宇宙全息统一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2.孙绍荣著:《教育信息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3.肖远军著:《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宁波: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编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年版。
    5.叶澜等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6.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7.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8.刘本固著:《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9.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10.王孝玲编著:《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11.金娣等编著:《教育评价与测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2.沈玉顺主编:《现代教育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3.刘志军著:《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发展性课程评价理论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5.董奇主编:《新课程实施中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6.周勇、杨明全著:《新课程下的评价观与评价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7.严育洪编:《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20.[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年版。
    2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兰金仁译:《智能的结构》,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年版。
    22.[美]James Bellanca,Carolyn Chapman 等著,夏惠贤等译:《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年版。
    23.傅德荣、章慧敏著:《教育信息处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4.文喆,梁威主编:《课程改革监控与评价初探》,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 年版。
    25.吴维宁编著:《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26.《学习评价》编写组编:《学习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27.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
    28. [美]比尔?约翰逊著,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场地设计和前景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9.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编写:《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0.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编:《小学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改革的探索》,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3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编:《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3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编:《新课程实施中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33.李志宏、王晓文著:《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年版。
    34.王凯:《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35.钱敏:《深圳市小学 3——5 年级学生学习自主性评价探索研究》,西南师范大学 2002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36.贾晓芳:《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四川师范大学 2005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37.白红梅:《学生评价合作体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05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38.朱莉:《多元智能评价方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05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39.陈小蕾:《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质性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2005 年度硕士毕业论文。
    40.周荣贵:《新课标理念下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西师范大学 2004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41.杨小珉:《从单一、唯一到开放、综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辽宁师范大学 2004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42.刘春生:《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评价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辽宁师范大学 2004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43.安恒华:《新课程下初中生发展性评价研究》,辽宁师范大学 2002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44.姜海兰:《论人本化学生评价》,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45.林敏:《小学六年级学生自我评价影响因素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 2004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46.刘振修:《成长记录袋的应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2004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47.韩震:《基于整体知识能力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大连理工大学 2004 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48.曾煜:《全息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湖南师范大学 2004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49.刘维红:《体育课程系统教育全息律探析》,西南师范大学 2003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50.柏灵:《学生档案袋评价方法在我国中小学的应用——山东 A 市新星中学的个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51.谭晓瑛:《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质性评价方法》,东北师范大学 2004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52.张李军:《成长记录袋的应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2004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53.程大琥:《学生语文成长记录袋评价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2004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54.黄松鹤:“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观与系统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1988 年第2期。
    55.刘川、王仕尧:“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教育研究》1999 年第 3 期。
    56.何聪、秦娟:“新课改实验区学生评价与考试改革现状分析”,《教育探索》2006 年第1期。
    57.潘懋元,邬大光:“树立教育的综合效益观念”,《中国教育报》1991 年第2期。
    58.李润州:“学生评价模式探析”,《中国教育学刊》2003 年第 5 期。
    59.许爱红:“对发展性学生评价本质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5 年第 3 期。
    60.王景英、梁红梅:“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5期。
    61.王景英:“当前教育评价中集中关系的理论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5期。
    62.韩立福:“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方法策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 年第3期。
    63.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4 年第 10 期。
    64.刘岗、孙名符:“关于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考试与评价问题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 12 期。
    65.胡中锋、董标:“教育评价:矛盾与分析——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关照下”,《课程·教材·教法》2005 年第 8 期。
    66.何云峰、胡建:“‘全息认识论’刍议”,《浙江社会科学》2001 年第1期。
    67.李学农:“德育的全息性与全息的德育”,《教育评论》1996 年第 3 期。
    68.候成亚:“全息论及其方法论意义”,《天府新论》2003 年第 3 期。
    69.陈海涛、罗琬华:“成长记录袋评价理论内涵及其实施策略”,《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 年第2期。
    70.张永丰:“成长记录袋的设计、使用与反思”,《当代教育科学》2003 年第2期。
    71.韩召龙:“档案袋评价—学生发展的助推器”,《江苏教育》2003 年第 10 期。
    72.谢爱民:“‘成长记录袋’:把学生带入英语世界”,《中小学管理》2002 年第 5 期。
    73.楼赫民:“实施成长记录袋评价的认识、实践与思考”,《基础教育研究》2004 年第 4 期。
    74.尚尔芬、张乃英:“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价,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 年第 8 期。
    75.朱红:“构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模式”,《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年第 3 期。
    76.赵德成:“成长记录袋的创建与使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 年第 12期。
    77.潘显华:“初中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建构”,《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1期。
    78.教育部”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项目组:“解析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小学管理》2004 年第 6 期。
    79.阎俊合:“对综合素质评定实际操作层面的思考”,《河南教育》2005 年第 5 期。
    80.刘明成:“新课改条件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对策研究”,《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 7 期。
    81.姜英杰、沈丽艳:“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调查报告”,《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 年第 5 期。
    82.李润州:“学生评价模式探析”,《中国教育学刊》2003 年第 5 期。
    83 .程念祖、霍元彬:“中学生发展全息评价系统的建立及在教育中的应用”,http://www.no8ms.bj.cn/paper/p2.htm,2006 年 6 月 26 日。
    84.《学生素质教育的管理、评价与监控系统》课题组:“关于素质教育‘全息评价’模式的探索”.http://www.cst21.com.cn/2/yp-qxpj.htm,2006 年 6 月 20 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