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见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伯恩施坦主义又称修正主义,它根源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新现象,是使马克思主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次尝试。但它因没能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固守资产阶级议会民主道路,否定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从而掉进反马克思主义的陷阱。
     伯恩施坦主义引起第二国际时期各社会主义政党间的巨大分歧,多数党在理论上批判伯恩施坦主义,实践上却实行它的主张,导致第二国际分裂;十月革命后伯恩施坦仍旧反对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招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严厉批判,二战前伯恩施坦主义在理论上和政治上均破产;二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将伯恩施坦主义遵奉为“民主社会主义源头”;中国和苏联对伯恩施坦主义继续严厉批判,但滥用的修正主义概念造成了严重后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理论界对伯恩施坦主义作了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但也有人将伯恩施坦主义供奉为新“偶像”。
     纵观对伯恩施坦主义历史评价可见:1、时代主题变化与国情的不同决定了各社会主义政党与理论家对伯恩施坦主义评价的巨大差异;2、评论家们的历史观、个人偏好及理论素养不同也对伯恩施坦主义的评价产生较大影响;3、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无产阶级要利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斗争工具,但不能放弃革命的批判权利;4、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能否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反思对伯恩施坦主义的历史评价可有如下启迪:1、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与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2、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3、必须给理论工作者们以更大的思想空间,百家争鸣,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蓬勃的生机,不能再现权威人物垄断马克思主义发展权而导致思想僵化局面;4、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效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5、以和解促和谐,营造共创和谐的局面,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
Bernstein principle,also named the revisionism,oranged from the new phenomenon of capitalism in the end of 19th century.Though Bernstein principle attempcd to comply Marxism with the time development request,it has not been able to comprehend the essence of Marxism scientifically,defended stubbornly on the bourgeoisie parliament democracy path, negatived proletariat revolution and dictatorship,and fell into the Antimarxism trap in the end.
     During the second internation time,Bernstein principle caused huge arguement between various socialism parties.The majority of them theoretically criticized the strategy of Bernstein principle,while,implemented it to advocate,which caused the second internation's fission.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Bernstein still insisted on opposing the violent revolution and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incured severe critique from the Bolshevik Party,headed by Lenin.Then Bernstein principle went bankrupt in theory and in politic in the eve of The World War II.In the age of postwar,Western Europe Social Democracy Parties gave up the Marxism guiding position,venerated the Bernsteinprincipleas "the democratic community principle source";China and Soviet Union continued to criticize severely on the Bernstein principle,but the abused revisionism concept had created the serious results. After the CCP' s Third Session,theorists started to self-criticisied to the critique on revisionism,and made a more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to Bernstein principle.
     Looking back to the history appraisal on Bernstein principle,it is not difficult to discover that:firstly,time theme changes and various national conditions have determined the huge difference to the Bernstein principle history appraisal;secondly,the different appraisal to Bernstein principle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critics' conception of history,individual by chance and the theoretical attainment differently;thirdly,during the war and revolution period, the proletariat must use the capitalism democratic system as the struggle tool of the proletariat liberating,but cannot give up the critique rights of revolutionizes;fourthly,during the peace and development period,democracy,is related to the destiny of socialisism advancement.
     By considing of the Bernstein principle historical appraisal,we may have the following inspirations:firstly,we must insist that the Marxism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under basic principle's premise,causing it along with the time development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secondly,we must insist that embarks,realistically from the reality,does not worship blindly other theories and the thought that we must unify the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takes own road; thirdly,we must give the general theorists by the bigger thought space,only then hundred school of thought contends can entrust with the Marxism vigorous vitality,because it can reappear the authoritative character in no way to monopolize the rigid way of thinking which,the theory stagnation aspect Marxism right to development causes;fourthly,we should advance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o develop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vigorously,which can realize the socialism essence to request truly,solving the problem which effectively in the development appears;fifthly,we must profit from all human outstanding civilized achievement,reconciling presses the harmony,building to create the harmonious aspect, and promoting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harmonious world construction.
引文
[1]殷叙彝.伯恩施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过程.见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网站/当代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学术园地/历史理论:http://www.krics.sdu.edu.cn/php/article.php?articleid=347
    [2]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施坦问题的争论.[C]上海:三联书店1981年 第6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5页
    [2]彭树智.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施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09页
    [3](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台北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317页
    [4](德)爱德华·伯恩施坦.伯恩施坦言论.上海:三联书店1981年 第257页
    [5](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上海:三联书店1981年第100页
    [1](德)爱德华·伯恩施坦.伯恩施坦言论.上海:三联书店 1981年 第337页
    [2](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台北 东方出版社 1989年 第195页
    [3]中央编译局.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资料选编 伯恩施坦言论.上海:三联书店 1981年 第169页
    [4]彭树智.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施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 第258页
    [5](德)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上海:三联书店 1981年第239页
    [6](美)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第214页
    [1]黄力之.中国话语 当代审美文化史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 第89页
    [2]韩钢.当代人不能修当代史吗?.北京.北京日报.2007年10月30日 参见:http://www.gmw.cn/content/2006-11/15/content_503215.htm
    [1]周作翰 梁亚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96页
    [1](德)卢森堡.卢森堡文选.上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年 第46页
    [2]彭树智.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施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 第412页
    [3]叶夫泽罗夫、亚日鲍罗夫斯卡娅.罗沙.卢森堡传.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年 第51页
    [4]彭树智.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施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第413页
    [5]同上
    [6]同上
    [7]周作翰 梁亚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6页
    [1]彭树智.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施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 第440页
    [2]同上书第441页
    [3]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施坦问题的争论.[C]上海:三联书店 1981年 第281-282页
    [4]张汉清 曹长盛 黄宗良.简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 第148页
    [5]彭树智.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施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 第46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第320页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第257页
    [3].列宁全集.策18卷 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年 第263-264页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第262页
    [5]彭树智.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施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 第302页
    [1]彭树智.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施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 第302页
    [2]同上书 第303页
    [3]同上书 第303页
    [4]同上书 第303页
    [5]同上书 第303页
    [6]同上书 第305页
    [1]中央编译局.伯恩施坦言论.上海:三联书店1981年 第169页
    [2](德)爱德华·伯恩施坦.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59年第25页
    [3](德)爱德华·伯恩施坦.拉萨尔与布尔什么主义.转引自吴忠观.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经济观点批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6页
    [4](德)爱德华伯恩施坦.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资料选编 伯恩施坦言论.上海:三联书店1981年 第169页
    [1]德)爱德华·伯恩施坦.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资料选编 伯恩施坦言论.上海:三联书店 1981年 第474页
    [2].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第219页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第620-621页
    [1]殷叙彝 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下)-概念的起源和历史演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 第4期 第12页
    [2](德)伊林.费彻尔.作为任务的历史-维利.勃兰特关于工人运动历史的演说.波恩 1981年 第261页
    [1]殷叙彝 西方的伯恩施坦主义研究述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2年第3期 第1-2页
    * 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中的神话人物.他出生后,母亲把他全身漫过神水变得刀枪不入。但在入冥河受浸时他的脚踵被母亲提着,没有受到洗礼,因此脚踵就成了周身唯一可以受伤致命之处。此典故指代的是致命弱点。在此指过分迷信资产阶级民主是伯恩施坦主义的致命伤。
    [2](美)彼得·盖伊.民主社会主义的两难处境.纽约 英文第2版 1979年第302页
    [3]殷叙彝 西方的伯恩施坦主义研究述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2年第3期 第4页
    [4]同上书 第6页
    [1]殷叙彝 西方的伯恩施坦主义研究述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2年第3期 第7页
    [2]古斯达夫森.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英文版 伦敦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88年第178页
    [3]殷叙彝 西方的伯恩施坦主义研究述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2年第3期 第11页
    [1]殷叙彝 西方的伯恩施坦主义研究述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2年第3期 第12页
    [2]高放 百年来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关系演变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5792190.html
    [1]张晋藩 海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哈尔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2年 第559页
    [2]曲一曰.毛泽东文史评说集(三)毛泽东评说中国文学.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第342页
    [3]周作翰.求真思录.第2版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第170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810页
    [5]同上书 第809页
    [1]华东师大政教系国际共运史教研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讲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第156页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第2页
    [1].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第17页
    [2]殷叙彝 关于恩格斯的.卡尔.马克思<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载.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3年 第3辑 第96页
    [1]徐觉哉 伯恩施坦几个观点的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 第169-170页
    [1]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载.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见:http://www.sohoxiaobao.com/chinese/bbs/blog_vicw.php?id=648964
    [2]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载.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见:http://www.sohoxiaobao.com/chinese/bbs/blog_vicw.php?id=648964
    [1]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载.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见:http://www.sohoxiaobao.com/chinese/bbs/blog_view.php?id-648964
    [2]肖枫 谢韬先生〈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之我见 载.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2期见光明网:http://www.gmv.cn/content/2007-05/16/content-607139.htm
    [1]肖枫 谢韬先生.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之我见 载.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2期 见光明网:http://www.gmw.cn/content/2007-05/16/content_607139.htm
    [2]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0704/17977.html
    [3]同上
    [1]周作翰 梁亚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页
    [2]吴家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0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03页
    [2]王学东 评社会民主党的转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1期第7页
    [3].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1891年).载 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4年 第50页
    [4]罗骞 罗莎.卢森堡对“资本主义适应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 第4期 第92页
    [1]肖枫 谢韬先生.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之我见 载.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2期 见光明网:http://www.gmw.cn/content/2007-05/16/content_607139.htm
    [1]参见: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2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第311-316页
    [2]彭树智.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施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0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87页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09页
    [1].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94页
    [2]邹谠.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9页
    [3]杨荣号 从斗争转向包容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由之路.新疆社科论坛.2007年 第3期 第50页
    [1]王列 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职能.文史哲.1994年第6期第51页
    [2](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三联书店 1998年 第
    [3]司永海 古小明 政治合法性的丧失与探求.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第63-64页
    [4](美)李普塞特.政治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第55页
    [5](德)罗莎.卢森堡.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58年 第61-6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2].同上书 第285页
    [3].同上书 第282-283页
    [4](德)爱德华·伯恩施坦.伯恩施坦言论.上海:三联书店1981年 第72页
    [5].德国社会民主党斯图加特党代表大会会议记录.,斯图加特1898年德文版第122-125页,见天益学习社会区网站: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39886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59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第403页
    [3].同上书 第401页
    [4]郑召利 诠释与误读.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第4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8页
    [1]考茨基语 转引自 蓝瑛.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下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03页
    [2]郑召利 诠释与误读.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第45页
    [1](加)阿格尔(Agger.B).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第115页
    [1](俄)В.Д.佐托夫文 我们拒绝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J]2003年第3期第17页
    [1](俄)В.Д.佐托夫文 我们拒绝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J]2003年第3期第18页
    [1]荣敬本 高新军.政党比较研究资料.[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第129页
    [2]殷叙彝 向文华 苏东剧变与社会主义命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5年第2期第21页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9页
    [1]周作翰.求真思录.第2版[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第41页
    [2]同上书 第45页
    [1]Stahtis N.Kalyvas 前苏东国家-党制的衰朽和瓦解 转引自荣敬本 高新军.政党比较研究资料.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第129页
    [2]毛泽东文集 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2页
    [1]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2卷[M]1994年第2版北京 人民出版社第144,176页
    [2]胡乔木 谈中共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83页
    [3]胡锦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onter/2007-10/24/content-6938568.htm
    [4]温家宝 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3月19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19/content_7819983_7,htm
    [5]杨荣号 由斗争转向包容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由之路.[J]新疆社科论坛2007年 第3期第51页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2]翟明清.论邓小平的文化观.[J].社会科学论坛.2006第4期第90页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
    [1]李慎明.低谷且听新湖声: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前景.[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77页
    [1]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第289页
    [1]张悦 那十五天发生了什么.南方周末.[N]2007年4月12日A3版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3]高放 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百年分合 南方周末[N]2007年5月31日
    [4]同上
    [1]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4]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1]胡锦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4]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5]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6]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7]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施坦问题的争论.[C]上海:三联书店1981年
    [8]彭树智.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施坦.[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9](德)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C]台北东方出版社1989年
    [10](德)伯恩施坦.伯恩施坦言论.[C]上海:三联书店1981年
    [11](德)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C]上海:三联书店1981年
    [12]黄力之.中国话语 当代审美文化史论.[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13](美)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4]周作翰 梁亚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第2版)[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15](德)卢森堡.卢森堡文选.上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6](俄)叶夫泽罗夫、亚日鲍罗夫斯卡娅.罗沙.卢森堡传.[B]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17]张汉清 曹长盛 黄宗良.简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18](德)伯恩施坦.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论文选.[C]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19]吴忠观.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经济观点批判.[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20](德)伊林.费彻尔.作为任务的历史-维利.勃兰特关于工人运动历史的演说.[C]香港1981年
    [21](美)彼得·盖伊.民主社会主义的两难处境.[C]纽约 英文第2版1979年
    [22]博·古斯达夫森.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英文[C]伦敦 剑桥大学出版社1988年
    [23]张晋藩 海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C]哈尔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24]曲一曰 毛泽东评说中国文学.[C]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5]周作翰.求真思录.第2版[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6]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27]华东师大政教系国际共运史教研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讲座.[C]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
    [28]吴家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9]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近代部分.(下册)[C]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4年
    [30]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2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
    [31]汤可敬主编 匡裕群 朱维德编,新编古代汉语(上册).[C]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32]邹谠.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C]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3](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C]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
    [34](美)李普塞特.政治人.[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35](德)罗莎.卢森堡.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
    [36](加)阿格尔(Agger.B).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37]荣敬本 高新军.政党比较研究资料.[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38]蓝瑛.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下编).[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39]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
    [40]胡乔木.谈中共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1](美)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2]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43]李慎明.低谷且听新潮声: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前景.[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44]李屏南.科社理论研究[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年
    [45]马庆珏.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6]季丰 韩文臣 闻文.国际共运史上的一大论战[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47]王沪宁 林尚立.政治的逻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48]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第二版[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9]李培林 张翼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50](美)Anthony M.Orum政治社会学导论 英文版[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52](美)罗金斯.政治科学[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53]孟迎辉.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4](美)道格拉斯.C.诺思 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C]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55]殷叙彝.伯恩施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过程.见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网站/当代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学术园地/历史理论:http://www.krics.sdu.edu.cn/php/article.php?articleid=347
    [56]郑召利 诠释与误读.教学与研究.[J]2001年 第5期
    [57](俄)В.Д.佐托夫文 我们拒绝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J]2003年 第3期
    [58]殷叙彝 向文华 苏东剧变与社会主义命运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J]1995年第2期
    [59]殷叙彝 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下)--概念的起源和历史演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4期
    [60]殷叙彝 西方的伯恩施坦主义研究述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2年第3期
    [61]殷叙彝 关于恩格斯的.卡尔.马克思〈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载.马列主义研究资料.[J]1983年 第3辑
    [62]殷叙彝 西方的伯恩施坦主义研究述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2年第3期
    [63]殷叙彝 西方的伯恩施坦主义研究述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2年第3期
    [64]高放 百年来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关系演变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5/5792190.html
    [65]徐觉哉 伯恩施坦几个观点的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J]2007年第6期
    [66]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图前途.载.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见:http://www.sohoxiaobao.com/chinese/bbs/blog-view.php?id=648964
    [67]肖枫 谢韬先生.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之我见 载.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2期见光明网:http://www.graw.cn/content/2007-05/16/content_607139.htm
    [68]王学东 评社会民主党的转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J]2002年第1期
    [69]罗骞 罗莎.卢森堡对“资本主义适应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6年第4期
    [70]杨荣号 从斗争转向包容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由之路.新疆社科论坛.[J]2007年第3期
    [71]王列 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职能.文史哲.[J]1994年第6期
    [72]司永海 古小明 政治合法性的丧失与探求.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年第3期
    [73]德国社会民主党斯图加特党代表大会会议记录.,斯图加特1898年见天益学习社会区网站: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39886
    [7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7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76]高放.一个老教授呼唤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自序[J]高校社科动态 2006年第4期
    [77]高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 理论探讨 2007年第4期
    [78]翟明清.论邓小平的文化观.[J]社会科学论坛.2006第4期
    [79]韩钢.当代人不能修当代史吗7.[N]北京.北京日报.2007年10月30日 参见:http://www.gmw.cn/content/2006-11/15/content_503215.htm
    [80]张悦 那十五天发生了什么.南方周末.[N]2007年4月12日A3版
    [80]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0704/17977,html
    [81]郑永朝..伯恩施坦与恩格斯交往期间的理论与实践活动评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82]朱旭红.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历史后果--从当代“第三条道路”与伯恩施坦主义的比较看社会主义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83]徐觉哉.目标与运动--兼论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公式”.[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84]殷叙彝.伯恩施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过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1期
    [85]刘书林.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起源的考察与论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4期
    [86]张佩侠.伯恩施坦实践活动与思想理论初议.[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87]程玉海 郑永朝.伯恩施坦在1880-1895年间的思想变化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2期
    [88]周宏.意识形态理论:晚年恩格斯与第二国际.[J]哲学研究2006年第12期
    [89]高放 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中国民主模式[J]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第10期
    [90]庞正.从马克思到德里达.读后.[J]江海学刊2006年第4期
    [91]宛金泉.从方法到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轨迹.[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0期
    [92]顾海良.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论争回顾[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93]胡义成.欧美“股份制社会主义”思潮述评.[J]经济评论1999年第1期
    [94]胡义成.马克思主义研究股份制与社会主义.[J]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95]张传鹤.民主社会主义主要观点的再探讨.[J]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96]田明孝.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J]人文杂志2006年第5期
    [97](德)托马斯·迈尔.现代社会民主主义:共同的基础和争论的问题.[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1期
    [98](美)谢莉·伯曼.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与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1期
    [99]朱旭红.伯恩施坦主义与当代“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关系.[J]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