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主义语境下的典型报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的新闻体制将媒体收编进了党国的体制,将他们定位成党的意识形态的承载者和宣扬者,所以,媒体就成了社会政治化最主要的载体。新闻媒体借助报道事实,发表重要言论,把那些持有不同或相同意见的人吸引到同一个方向,从而采取相同的态度。这种宣传体制在社会政治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当媒介走向市场之后,新闻从业者感受到了源自市场竞争的呼唤,建立自己独立的专业人格的意识开始觉醒,这就使得专业理念与“宣传体制”的冲突浮出水面。
     典型报道是我国特有的新闻报道方式,是新闻宣传体制的典型代表,它的变化轨迹最直观的反映出宣传体制的变迁。所以本研究选择典型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新闻专业主义是怎样影响我国的新闻宣传体制,这种影响又将对我国的新闻宣传事业提供什么样的发展方向,以此来勾勒出新闻专业主义和党的宣传政策的博弈与共生之路。本研究在对典型报道在新世纪的发展变化作以概括总结后,将典型报道的发展置于专业主义的背景之下,勾勒出专业主义影响下的典型报道的变化过程,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向,对新时期媒体怎样在新闻报道中加强舆论引导,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宣传体制和专业主义的碰撞和结合,使得中国的媒体工作者有可能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全球性范式的专业话语模式。这种模式将是一种更贴合中国实际,强调社会责任的新的专业理念。
Chinese information system has incorporated media into party-state system, and it is bearer and propagator of ideology which established party's position. So media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 of social politisation. Reporting facts, delivering important speeches, draw support from news and media, guiding people who have different or similar opinion into same direction, thus adopting the same attitude. This kind of system proved to be very effective during the process of social politisation. However, after media stepped out towards market, news media eployees experienced the call coming from market competition, consciousness of establishing one's own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personality started to awaken, which caused that conflict between professional concept and "propaganda system" emerged on surface.
     Typical case report has characteristic Chinese way of reporting, it typically represents media and propaganda system; path of its change most perceivably reflects the change of propaganda system. Development directions provided by this kind of influence on Chinese media and propaganda institution have been used to draw the outline of symbiosis of news media professionalism and party's propaganda policy. In this research, after generally summarizing development changes of typical case report in this century, development of typical case report will be put in background of professionalism, brief account of changing process of typical case report under professionalism influence will be given, as well as countering it's existing problems, putting forward particular improvement orientation, which will have certain referential sense in terms of enhancing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in news report in new media era. On this basis, author reached one conclusion, collision and integrating of propaganda system and professionalism in context of modern China make it possible for Chinese media workers to create professional model unsimilar to global pattern. This model more fits Chinese reality, emphasizing new professional concep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引文
①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② 韩明谟《中国社会与现代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
    ③ 陈燕谷《词语梳理:(霸权/领导)》《读书》1995年第2期
    ①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695页
    ② 《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24页
    ③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
    ④ 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42页
    ⑤ 山西日报资料室《先进典型报道必须真实》《新闻研究》1991年第1期
    ① 侯晓燕《论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典型报道》《新闻知识》2001年第2期
    ② 张威《典型报道:渊源与命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冬
    ③ 张学洪《舆论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2页
    ① 《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新华出版社第531页
    ②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毛泽东选集》第3卷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第842页
    ③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第860页
    ① 吴延俊 顾建明《典型报道理论与毛泽东新闻思想》《新闻大学》2001年冬
    ② 丁淦林等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0页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集》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76页
    ②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报纸工作的建议》《中国新闻年鉴》(1982年)第96页
    ③ 李良荣《典型与典型报道》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w.jsp?id=4005
    ①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0页
    ① 安岗《论典型报道》《新闻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0页
    ② 郭超人《喉舌论》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317页
    ① 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414页
    ② 尹薇《“典型”为何难成典型》《传媒观察》2006年7月
    ③ 李良荣《宣传学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9年第249页
    ① 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5期
    ② 陆晔 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2第71期
    ③ 刘长乐.《凤凰卫视追求专业主义激情历程——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演讲》http:PPwww.chuanboxue.netPlist.asp?unid=908
    ① 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3页。
    ② 《美国女兵林奇被营救前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4/03/content814807.htm
    ① 侯迎忠 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当代传播》2003年4月
    ② 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③ 李金铨《香港媒介专业主义与政治过渡》《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2期
    ① 胡占凡《穿行社会问苍生》安景林主编《新闻纵横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页
    ② 孙杰《从<焦点访谈>看舆论监督的指向》李东生、孙玉胜主编《焦点访谈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9页。
    ①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① 卢曙光《大学生带着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郑州晚报》2005年12月6日
    ①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7页
    ① 蒋昕捷《生如夏花——一个“80后”大学生的生命轨迹》《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29日第一版
    ① 戴鹏 徐运平《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人民日报》2004年06月03日第五版
    ① 戴鹏 徐运平《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人民日报》2004年6月3日第5版
    ① 李良荣《典型与典型报道》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w.jsp?id=4005
    ① 蒋韡薇《维权的窘境》《中国青年报》2005年2月2日
    ① 《护士长的最后四天》《人民日报》2006年1月8日第四版
    ①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3页
    ② 同上
    ③ 《宋鱼水:做人民满意的好法官》人民网http://xf.people.com.cn/GB/42463/3117924.html
    ① [苏]肖·阿·纳齐拉什维里《宣传心理学》,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75页。
    ②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3页
    ① 《援藏高工陈刚毅谈“一个平民英雄的刚毅人生”》人民网http://xf.people.com.cn/GB/42463.html
    ① 胡舜文《让典型在网络中生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参与马祖光宣传的实践》《新闻界》2004年5月
    ② 龚文痒《说服学——攻心的学问》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78页
    ① 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Jonathan Spencer,Gate of Heavenly Peace)袁霞等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5页
    ② 《为什么会感动——<感动中国>评选热的冷思考》www.cctv.com
    ① 《为什么会感动——<感动中国>评选热的冷思考》www.cctv.com
    ② 邓艳玲《新闻专业主义语境下的人物报道的操作——反思与对策:当前主流媒体人物报道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12月
    ① 陈力丹《深度报道的钥匙——记者的新思维》《陈力丹自选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0、182页
    ① 龚文庠,《说服学——攻心的学问》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78页
    ① 陆杨、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56页
    ① 李大同《冰点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6页
    ② 丁智擎《典型报道 前景无限》《新闻知识》2004年第1期
    ① 侯迎忠 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当代传播》2003年4月
    ② 郎劲松《我国新闻政策的战略选择模式探析》《当代传播》2002年2月
    ① 陆晔 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台湾,2002年(71):20
    1.韩明谟,《中国社会与现代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4.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5.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6.张学洪,《舆论传播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7.《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
    9.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
    11.安岗,《新闻论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12.郭超人,《喉舌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
    13.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
    14.李良荣,《宣传学导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15.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7.李金铨,《大众传播理论》,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96年。
    18.安景林,《新闻纵横精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李东生、孙玉胜,《焦点访谈精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0.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21.陈力丹,《陈力丹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2.(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23.[苏]肖·阿·纳齐拉什维里,《宣传心理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
    24.龚文庠,《说服学——攻心的学问》,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
    25.李大同,《冰点故事》,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陆杨、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27.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Jonathan Spencer,Gate of Heavenly Peace),袁霞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28.《援藏高工陈刚毅谈“一个平民英雄的刚毅人生”》人民网http://xf.people.com.cn/GB/42463.html
    29.胡舜文,《让典型在网络中生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参与马祖光宣传的实践》,《新闻界》2004年5月。
    30.《为什么会感动——<感动中国>评选热的冷思考》www.cctv.com
    31.邓艳玲,《新闻专业主义语境下的人物报道的操作——反思与对策:当前主流媒体人物报道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12月。
    32.丁智擎,《典型报道 前景无限》,《新闻知识》2004年第1期。
    33.郎劲松,《我国新闻政策的战略选择模式探析》,《当代传播》2002年第2期。
    34.郭梅尼、许家良,《生命的支柱一张海迪之歌》,《中国青年报》1983年3月1日。
    35.陈燕谷,《词语梳理:(霸权/领导)》,《读书》1995年第2期。
    36.山西日报资料室,《先进典型报道必须真实》,《新闻研究》1991年第1期。
    37.侯晓燕,《论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典型报道》,《新闻知识》,2001年第2期。
    38.张威,《典型报道:渊源与命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3期。
    39.吴延俊、顾建明,《典型报道理论与毛泽东新闻思想》,《新闻大学》2001年冬。
    40.《中共中央关于改革报纸工作的建议》,《中国新闻年鉴》(1982年)。
    41.李良荣,《典型与典型报道》,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w.jsp?id=4005
    42.尹薇,《“典型”为何难成典型》,《传媒观察》,2006年7月。
    43.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国际新闻界》,1999z年第5期。
    44.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 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台湾,2002年第71期。
    45.刘长乐,《凤凰卫视追求专业主义激情历程——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演讲》http://www.chuanboxue.netPlist.asp?unid=908
    46.《美国女兵林奇被营救前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4/03/content814807.htm
    47.侯迎忠、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当代传播》2003年4月。
    48.李金铨,《香港媒介专业主义与政治过渡》,《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2期。
    49.戴鹏、徐运平,《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人民日报》2004年06月03日第五版。
    50.《护士长的最后一天》,《人民日报》2006年1月8日第四版。
    51.《宋鱼水:做人民满意的好法官》人民网http://xf.people.com.cn/GB/42463/3117924.html
    52.蒋韡薇,《维权的窘境》,《中国青年报》,2005年2月2日。
    53.蒋昕捷,《生如夏花——一个“80后”大学生的生命轨迹》,《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29日第一版。
    54.卢曙光,《大学生带着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郑州晚报》,2005年12月6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