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茂汶理羌族设计的文化生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羌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对中华民族的组成、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成熟都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羌族历史悠久,延续性较强,至今仍然保存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内容,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建国后羌族的规模相对较小,外界对其关注的程度不够,研究范围比较有限,更鲜见对其设计文化的研究。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力图对羌族的设计文化作一大致的梳理。
     本文从茂汶理羌族的自然生态、经济土壤和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三个方面阐述其设计产生的文化背景。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图文相结合、在考察中极力寻找各类羌族具有代表性的造物设计,并注意羌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叉关系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结合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设计学等学科理论,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实证。通过研究表明,茂汶理羌族的设计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各种不同的设计形式表达出羌族注重功能性的淳朴的造物设计观,这种造物设计观是不同历史时期羌族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的差异、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状况、原始宗教崇拜、民族审美心理、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性格的综合产物。
     研究还表明,对茂汶理羌族设计的文化生态的研究,是一个典型的在区域历史地理背景下产生的设计文化案例,是对历史地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应用和延伸,对丰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了解羌族设计文化发展的规律,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本文最后对茂汶理羌族设计的走向、民族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力求使羌族设计文化得到更好保护和开发,并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The Qiang ethnic group represents one of the oldest of China’s 56 minorities. They have made extrodinary contributions to the nation's composition, development and maturing tradition. The Qiang minority has a long and continuous history, which has been preserved in both their rich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culture. The outside pays insufficientl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Qiang and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devoted to their design culture partly because its scale is relatively small compared to the output of new China. In light of this current situation, the author makes great efforts to study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ethnic Qiang design.
     To study ethnic Qiang design, the author has focused on three aspects: natural ecology,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social life, which together have shaped the background of ethnic Qiang design. These study groups reveal that the designs of the ethnic Qiang contain extremely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ir various designs express an honest cultural viewpoint, which attaches importance to functionality and is a synthe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Qiang societ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geographic conditions, modes of production, economic status, religiousness,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unique customs and national character.
     The research also indicates that a peculiar design culture case is produc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story and local geography, and it will apply and stretch to history, geograph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re have been actively practical or immediate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o enrich our country’s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will help us know the law of ethnic Qiang design, promoting their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Finally,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discusses some contemporary issues concerning the designs of the ethnic Qiang including the promotion of handicraft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 national culture, and others.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rough these efforts, the designs of the ethnic Qiang will be better protected and further developed, while hastening the growth of ethnic Qiang tourism.
引文
①耿静:《羌族研究综述》,《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①耿静:《羌族研究综述》,《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①耿静:《羌族研究综述》,《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①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204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②此资料参考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205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①此资料参考罗二虎:《20世纪西南地区石棺葬发现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
    ①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编:中华文化生态》,第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第417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①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编:中华文化生态》,第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②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编:中华文化生态》,第1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③诸葛铠著:《图案设计原理》,第29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①转引自徐平、徐丹著:《东方大族之谜——从远古走向未来的羌人》,第4页,知识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①转引自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5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②转引自徐平、徐丹著:《东方大族之谜——从远古走向未来的羌人》,第20页,知识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③转引自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1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④于省吾:《释羌、苟、敬、美》,《吉林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
    ⑤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1~2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①[南朝]范晔著:《后汉书·西羌传》,卷117,第1075页,中华书局,1998年11第1版。
    ②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21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③[南朝]范晔著:《后汉书·西羌传》,卷117,第1076页,中华书局,1998年11第1版。
    ④转引自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33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⑤转引自徐平、徐丹著:《东方大族之谜——从远古走向未来的羌人》,第15页,知识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⑥顾颉刚:《从估计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⑦转引自徐平、徐丹著:《东方大族之谜——从远古走向未来的羌人》,第23页,知识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①[南朝]范晔著:《后汉书·西羌传》,卷117,第1076页,中华书局,1998年11第1版。
    ②[南朝]范晔著:《后汉书·西羌传》,卷117,第1075页,中华书局,1998年11第1版。
    ③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53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①徐平、徐丹著:《东方大族之谜——从远古走向未来的羌人》,第37页,知识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②顾颉刚:《从估计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③转引自徐平、徐丹著:《东方大族之谜——从远古走向未来的羌人》,第40页,知识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①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1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①尤中著:《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第366页,1985年8月第1版。
    ①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247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①徐平、徐丹著:《东方大族之谜——从远古走向未来的羌人》,第202页,知识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②周锡银、刘志荣著:《羌族》,第124页,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①夏鼐:《临洮寺洼山发掘记》,《考古学论文集》,第43页,科学出版社,1961年。
    ②和志武、钱安靖、蔡家麒主编:《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第448页、第44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①和志武、钱安靖、蔡家麒主编:《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第44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①胡鉴民:《羌族的信仰与习为》,《边疆研究论丛》1941年本。转引自和志武、钱安靖、蔡家麒主编:《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第48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①胡鉴民:《羌族的信仰与习为》,《边疆研究论丛》1941年本。转引自和志武、钱安靖、蔡家麒主编:《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第48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②胡鉴民:《羌族的信仰与习为》,《边疆研究论丛》1941年本。转引自和志武、钱安靖、蔡家麒主编:《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第48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①诸葛铠著:《设计艺术学十讲》,第219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①[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第4页,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②[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第12~15页,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①张朋川:《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文物》,1979年第11期。
    ②以上有关《羌戈大战》诗句参见杨明,马廷森编:《羌族思想史资料汇编》,西南民族学院民研所、科研处,1985年5月,内部资料。
    ③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210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①马长寿著:《氐与羌》,第16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
    ②马长寿著:《氐与羌》,第16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
    ①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编:中华文化生态》,第2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①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204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①季富政著:《中国羌族建筑》,第73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①刘致平著:《中国居住建筑简史》,第2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①以上对于选址特点的总结,参见季富政著:《中国羌族建筑》,第75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而对具有此特点的、所对应的羌寨的选择系作者总结。
    
    ①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360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②毛刚著:《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第118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①[南朝]范晔著:《后汉书·西南夷传》,卷116,第1072页,中华书局,1998年11第1版。
    ②季富政著:《中国羌族建筑》,第241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①季富政著:《中国羌族建筑》,第16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①卢丁、工藤元男主编:《羌族历史文化研究》,第8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①季富政著:《中国羌族建筑》,第16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①季富政著:《中国羌族建筑》,第15~16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①季富政著:《中国羌族建筑》,第17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②斯心直著:《西南民族建筑研究》,第192页,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
    
    
    ①斯心直著:《西南民族建筑研究》,第194页,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
    ②彭陟炎、周毓华:《羌族碉楼建筑文化初探》,《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3期。
    ①尤中著:《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第66页,1985年8月第1版。
    ①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247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①任乃强著:《羌族源流探索》,第27页,重庆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①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268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①任乃强著:《羌族源流探索》,第20页,重庆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②[南朝]范晔著:《后汉书·西南夷传》,卷116,第1073页,中华书局,1998年11第1版。
    
    ①[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卷19,《器用》,第326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②李蔚著:《简明西夏史》,第281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10第1版
    ①诸葛铠:《“造物艺术论”的学术价值》,《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①诸葛铠:《“造物艺术论”的学术价值》,《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①姚塋:《康輶纪行》卷15,转引自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362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①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363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②《四川通志·津梁·茂州石鼓偏桥》,转引自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第363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①[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第12页,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①付爱民:《佤族木鼓文化解析研究》,《民族艺术》2006年1期。
    ①季富政著:《中国羌族建筑》,第44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①季富政著:《中国羌族建筑》,第216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①耿相新、康华:《标点本二十五史(五)隋书、旧唐书》,第1062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①田晓岫著:《中华民族》,第341页,华夏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①田晓岫著:《中华民族》,第339页,华夏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①《羌族词典》编委会编:《羌族词典》,第367页,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7月第1版。
    ①黄代华主编、刘明德、刘化明副主编:《中国四川羌族装饰图案集》,第4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②黄代华主编、刘明德、刘化明副主编:《中国四川羌族装饰图案集》,第1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①徐平、徐丹著:《东方大族之谜——从远古走向未来的羌人》,第239页,知识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①徐平著:《羌族社会——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和变迁》,第25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1.[晋]常璩著,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蜀郡·汶山郡》,巴蜀书社,1984年7月第1版。
    2.[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岳麓书社,1988年10月第1版。
    3.[汉]扬雄著,张震泽校注:《扬雄集校注·蜀王本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4.[东汉]班固:《汉书·西南夷传(卷95)》,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5.[南朝]范晔著:《后汉书》,中华书局,1998年11第1版。
    6.[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7.尤中编著:《西南民族史论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
    8.任乃强著:《羌族源流探索》,重庆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9.马长寿著:《氐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
    10.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著:《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11.尤中著:《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12.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13.诸葛铠著:《图案设计原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14.田晓岫著:《中华民族》,华夏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15.王康李鉴踪等著:《神秘的白石崇拜——羌族的信仰与礼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16.黄代华主编、刘明德、刘化明副主编:《中国四川羌族装饰图案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17.杨庭硕、罗康隆著:《西南与中原》,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18.徐平著:《羌族社会——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和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19.周锡银、刘志荣著:《羌族》,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20.李德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发展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21.吕思勉著:《中国民族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22.耿相新、康华:《标点本二十五史(五)隋书、旧唐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2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24.李蔚著:《简明西夏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10第1版。
    25.季富政著:《中国羌族建筑》,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26.卢丁、工藤元男主编:《羌族历史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27.居阅时、瞿明安主编:《中国象征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8.田晓岫著:《中华民族发展史》,华夏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29.徐平、徐丹著:《东方大族之谜——从远古走向未来的羌人》,知识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30.李锦著:《羌笛新曲(羌族)——20世纪中国民族家庭实录(第二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1.[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32.毛刚著:《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33.何斯强、蒋彬主编:《羌族——四川汶川县阿尔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34.《羌族词典》编委会编:《羌族词典》,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7月第1版。
    35.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36.诸葛铠著:《设计艺术学十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37.张力总编、周辉枝主编:《羌族风情录》,《羌族文学》编辑部编印,内部刊物。
    38.杨明,马廷森编:《羌族思想史资料汇编》,西南民族学院民研所、科研处,1985年5月,内部资料。
    39.《茂汶羌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茂汶羌族自治县概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
    40.四川省编写组:《羌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41.阿坝州文化局编:《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艺术志》,巴蜀书社,1992年9月第1版。
    42.《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四十年1950-1990》编写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四十年1950-1990》,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43.政协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1993年8月,内部资料。
    44.李明整理,北川县政协文史委、北川县政府民宗委编:《羌族民间长诗选》,1994年4月,内部资料。
    45.政协茂县民族宗教文史委员会:《羌族释比(许)文化研究》,1995年10月,内部刊物。
    46.政协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1996年9月,内部资料。
    47.《西羌文化》编辑部:《西羌文化》,1996年第1期,内部刊物。
    48.《西羌文化》编辑部:《西羌文化》,2002年第1期,内部刊物。
    49.《西羌文化》编辑部:《西羌文化》,2003年第1期,内部刊物。
    50.《西羌文化》编辑部:《西羌文化》,2004年第1期,内部刊物。各个时期论文:
    51.冯汉骥:《岷江上游的石棺文化》,《学林》第10期,1951年5月成都《工商日报(星期日增刊)》。
    52.夏鼐:《临洮寺洼山发掘记》,《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1年。
    53.于省吾:《释羌、苟、敬、美》,《吉林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
    54.李绍明:《关于羌族古代史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65年第2期。
    55.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
    56.任乃强:《古代羌族文化简论》,《民族研究通讯》,1979年第2期。
    57.张朋川:《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文物》,1979年第11期。
    58.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59.茂汶羌族自治县文化馆:《四川茂汶营盘山的石棺葬》,《考古》1981年第5期。
    60.曹怀经:《羌族居住文化概观》,《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2年第2、3期。
    61.钱安靖:《羌族原始宗教今昔》,《宗教学研究》,1994年第4期。
    62.陈大乾:《从羌族文化、民风民俗看羌族建筑》,《四川建筑》,第15卷4期,1995年10月。
    63.任乃强:《羌文化——中华文化的又一根》,《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第2期。
    64.王伟章:《从马家窑文化的新发现——舞蹈彩陶盆谈古羌人的审美意识》,《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65.周毓华、彭陟炎:《羌民族原始拜物初探》,《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66.彭陟炎、周毓华:《羌族碉楼建筑文化初探》,《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3期。
    67.彭代明:《试论邛笼建筑》,《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
    68.何光岳:《西南域外羌族诸属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69.李绍明:《三星堆文化与种族民族》,《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70.李香敏、曾艺军、季富政:《羌寨碉楼原始与现代理念的共鸣》,《四川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71.刘夏蓓:《两汉前羌族迁徙论》,《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72.彭代明、唐广莉、刘小平:《浅谈黑虎、桃坪羌碉的战争功能与审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73.张青、全惠明:《桃坪羌寨聚落景观与民居空间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74.张润平:《试析古羌族与汉民族的源流——兼议先进文化对培养和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75.李吉和:《秦汉时期羌族的内徙与经济社会的变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76.刘杏改:《从青海考古发掘看古羌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77.于一:《羌族释比与丧葬》,《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78.马宁:《羌族咂酒的制作、使用及其功能解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
    79.任浩:《羌族建筑与村寨》,《建筑学报》,2003年第8期。
    80.徐学书:《川西北的石碉文化》,《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1期。
    81.耿静:《羌族研究综述》,《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82.石硕:《从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看黄河流域人群向川西高原的迁徙》,《西藏研究》,2004年第2期。
    83.黄洋:《浅谈羌族刺绣工艺及其开发和利用》,《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84.刘亦师:《中国碉楼民居的分布及其特征》,《建筑学报》,2OO4年第9期。
    85.李绍明:《从石崇拜看禹羌关系》,《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86.张胜冰:《论地理环境因素对西南氐羌民族审美观念的影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87.罗徕:《论羌族民间美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88.罗二虎:《20世纪西南地区石棺葬发现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
    89.余宗明:《羌族居住环境保护与自然意识观》,《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90.杨光伟:《羌族民居建筑群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5期。
    91.付爱民:《佤族木鼓文化解析研究》,《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
    92.王世琴:《羌绣——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93.诸葛铠:《“造物艺术论”的学术价值》,《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