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毕革飞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毕革飞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快板诗的代表作家。研究毕革飞及其快板诗,可充实解放区文学研究,对考察当下流行性文化亦有参照意义。本文作者徒手搜集了毕革飞的快板诗集及散见于各杂志书籍中毕革飞的作品,爬梳了毕革飞的生平经历,在此基础上较为深入地研究了毕革飞各个时期的快板诗创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第一手材料。
     本文先考察快板和快板诗的特性,揭橥它能够流传于战时军中的内在原因。接着,本文将介绍毕革飞在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建设新中国时期快板诗的创作情况,考察它如何“助业”,考察这三个时期快板诗各自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最后,本文用版本对照的方式凸显快板诗的语言特征,窥探其在微妙的改动中对新国家的塑造,力图使毕革飞这一无人问津的快板诗人丰满起来,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之林中的这棵无名小树贴上标签。
Bi Gefei is our country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Allegretto poemwriters. Research of Bi Gefei and his Allegretto poem, can enrichJiefang District literature studies, to examine the prevalence ofsexual culture also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authors manually collected BiGefei Allegro anthology, Bi Ge Fei'sworks in various magazines and books are scattered,combs in BiGefei's personal experience, on the basis of thoroughly study thevarious periods BiGefei Allegretto poem creation, for the study of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provides new first handmaterials.
     This paper first examines the Allegro and Allegretto poemcharacteristics, revealing it can spread to the wartime militaryreason. Then,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Bi Gefei in the period of war ofliberation, the war period, the period of building new China Allegrettopoem creation, examines how it" industry", inspect the three periodAllegretto poem respectiv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ts reason, withversion control approach highlights the Allegretto poem languagecharacteristic, and the subtle change in the new country building,trying to make BiGefei that no one shows any interest in Allegro poetto plump up, For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is nameless small trees in the forest of labelled.
引文
①艾青.艾青全集第一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第317页
    ②陈辽、方全林.中国革命军事文学史略.北京.昆仑出版社.第146页
    ③毕革飞.快板唱胜利.重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部出版.1950.附录第12页
    ④高平县志.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第585页
    ①钱钟书.说笑.钱钟书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第24页
    ②百期诗歌选.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0.第27页.
    ③朱光潜诗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第27页
    ④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258页
    ⑤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第138页
    ⑥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第422页
    ①吴文科.中国曲艺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第92页
    ②老舍.茶馆.老舍文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第424页
    ③吴文科.中国曲艺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第44页
    ①朱光潜.诗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第15页
    ①毕革飞.谈谈快板诗创作的点滴经验.毕革飞快板诗选.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第164页
    ①毕革飞.谈谈快板诗创作的点滴经验.毕革飞快板诗选.北京.作家出版社.第166页
    水的深浅都标得清清楚楚。看着地图,听着首长介绍地面部队侦察外壕的情况,我又是感激,又是敬佩……这是鲜血画成的图呵!”选自《临汾攻坚·地下的战斗》,第188——189页。《王新亭回忆录》第十九章《临汾攻坚》中亦有对张贵云的记录:“工兵排长张贵云带领全排战士日夜奋战,战绩突出,战后被评为战斗英雄”。(王新亭.王新亭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第二版.第284页)毕革飞.快板唱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部出版.1950.第12页
    ②以上资料来自1950年西南军区政治部出版的《快板唱胜利》序言,第17页
    ③“李海水同志于临汾战役追歼逃敌战斗中光荣牺牲,后来被追认为战斗英雄”。引自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临汾攻坚》第123页。
    ④“前指”指晋冀鲁豫军区于1948年2月组成的以副司令员徐向前为司令员的前方指挥所。
    ⑤“通令”指1948年4月8日《晋冀鲁豫军区前方指挥所通令——为表扬李海水并命名李海水连》,(临汾攻坚.第
    29页)
    ①《王新亭回忆录》中在《三打运城》和《临汾攻坚》二章中都记录了车元路的英雄事迹。打运城时,在外壕挖坑道的工兵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络,为了和外壕的工兵取得联络,了解坑道作业进展情况,在强大的炮火中,车元路进到外壕,带回来外壕挖坑道的情况。由于他路熟,人又机灵,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再次爬到外壕了解情况传达领导意图。在通往外壕的生死线上,他一夜往返五次,建立了卓著战功。临汾战役中,突入临汾城时,车元路第一个冲到对方最高指挥所“镇守使衙门”。②在当时的解放区,诗歌的叙事潮流呈现出磅礴之势。光是《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诗歌卷三,就收入了47位诗
    人的60首叙事长诗,这只是当时叙事诗创作的一小部分。此时长篇叙事诗的兴盛,是倡导诗歌大众化的结果。由于中国诗的抒情传统,叙事诗在中国诗歌中长期缺席,然而它却变相地体现在长篇说唱的曲艺艺术中。长篇说唱文学比如陕北说书、胶东大鼓、山东快书、河南坠子、鼓词、评书、弹词等等是当时的民间大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提倡诗歌大众化后,诗歌可以名正言顺地吸收曲艺的因子,包括叙事,促使了叙事诗的繁荣。③见1948年3月18日《晋冀鲁豫军区前方指挥所命令》,《临汾攻坚》第23页
    ①毕革飞.快板唱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部出版.1950.序言第12页
    ②梁培璜,阎锡山第六集团军中将副司令,在临汾战役时任晋南武装总指挥。
    ③徐其昌,阎锡山六十六师少将师长,临汾战役时任晋南武装总指挥部副总指挥。谢锡昌,胡宗南部三十旅少将代旅长,临汾战役时任晋南武装总指挥部副总指挥。
    ④王新亭.王新亭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第2版.第287页
    ⑤奉中央军委命令,1948年5月,晋冀鲁豫军区临汾前线各纵队,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徐向前为司令员⑥临汾解放后,按照一般的军事规则,部队须休整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但此时晋中平原小麦快要成熟,阎军已派
    出正规部队抢粮收粮。同时由于解放军擅长运动战,而要打太原,最理想的方式是把阎军主力调到野外歼灭之。于是徐向前命令部队迅速向晋中进军,以免叫阎军抢走粮食,又误了歼敌于城外的战机。解放军急行至晋中前线首先发动群众开展反对阎军抢粮抓丁斗争,同时寻找战机。⑦晋中战役历时仅35天,就解放了孝义、汾阳、文水、交城、清源、晋源、徐沟、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忻县等十四县,军队急行在所难免。所以《急行军捎带睡大觉》放在这里介绍。
    ①赣南游击词.陈毅.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诗歌卷二.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第1604页
    ②以上资料来自:毕革飞写快板.快板唱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部出版.1950.第18页.
    ①其时,太原早已是孤城,被团团包围。加之1948年后半年,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先后展开并取胜,全国战事局势发生实质性转变。由于太原的武宿、新城两飞机场已被解放军切实占领,而南京政府自身岌岌可危,盼蒋空援太原已无可能,致使太原的阎守军军心涣散。据《山西文史资料》第14辑和《王新亭回忆录》所载,1948年11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太原前线发出暂缓攻占太原的指示。指示中说,过早打下太原,有可能使平、津、唐敌感到孤立,自动放弃这些地区,或分别向西南撤退,增加尔后歼敌困难。指示要求,把外围据点攻占若干,确实控制了武宿、新城两飞机场后,即停止攻击,进行政治攻势。部队固守已得阵地,就地休整,待第二年,东北野战军入关攻平、津时,再攻太原。
    ②郑东.从晋中战役到解放太原战役.山西文史资料第14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第77页.作者郑东当时系新华社太原前线随军记者。
    ③从晋中战役到解放太原战役.山西文史资料第14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第80页
    ④攻心战.解放太原.王新亭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第2版.第320页
    ①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1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直属中共中央军委,所辖第8、第13、第15纵队一次改称第60军、第61军、第62军。毕革飞属60军。此时他写有快板诗《热烈接受新番号人人觉得很荣耀》反映之。
    ①50、51年版的《快板唱胜利》和《“运输队长”蒋介石》中,《淮海前线打得好》所署创作日期是1949年10月20日,有误,因为淮海战役是在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间进行的。62、64年版的《快板唱胜利和《毕革飞快板诗选》把日期改为1948年10月20日,依然有误。因为淮海战役是11月6日发起的,到11月22日,结束了战役的第一阶段。据《淮海前线打得好》内容来看,这首诗写于第一阶段基本胜利时,所以写作日期约是1948年11月20日。②中国现代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第411页
    ③朱光潜在《诗论》中引了一则北平民谣:“老猫老猫,上树摘桃。一摘两筐,送给老张。老张不要,气得上吊。
    上吊不死,气得烧纸。烧纸不着,气得摔瓢。摔瓢不破,气得推磨……”④“如果先歼灭了黄伯韬兵团,使徐州之敌失去一臂,并可吸引徐州之敌来援,在运动中歼灭其一部,形成包围徐
    州、兵临江淮之势”。引自《中国现代史稿》第411页⑤战役的第二阶段后,徐州解放,黄维、孙元良兵团被歼,淮海战场上只剩下杜聿明部被紧密包围在安徽永城陈官
    庄的一隅之地。解放军渡过淮河,切断津浦线,逼近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上海,预示着内战即将结束。
    ①王老九.张玉婵.王老九诗选.西安.东风文艺出版社.1960.第33页
    ②韩起祥.宜川大胜利.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说唱文学卷.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第120页
    ③毕革飞.毕革飞快板诗选.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第172页
    ①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54页
    ①抗日战争时,国共结成统一战线,阎的军队被编为九路军。在山西,人们用肢体语言表示“九”时,单手握拳食指伸出后半弯,形似勾子,所以又称九路军为勾子军。
    ①《杜鲁门搬救兵》和《步炮协同打狙击》最初分别发表在《解放军文艺》1952年第七期和第十期,二首诗均署名戈春生。后来1962年版《快板唱胜利》和1964年《毕革飞快板诗选》又都把二诗当作毕革飞的作品收入。这里认为当是《解放军文艺》有误。《快板唱胜利》1962年7月出版,毕革飞此时尚在人世,且有阅读写作能力,他必不允许把他人写的作品收入自己的作品集中。相反,正是看到《解放军文艺》的错误,他才在后来的作品集中将此二诗收入。戈春生是另一位快板诗写作者和战士,《解放军文艺》1952年第7期,刊出他的快板诗《巩固生字阵地》,1952年第12期又刊出他的《写作四字板句》。另外,《杜鲁门搬救兵》是典型的讽刺“大人物”之作是毕革飞讽刺诗最常用的讽刺手段,更加印证了这二首诗当属毕革飞的作品。②1952年6月11日写有《病中》:“如果不是美国鬼来,我能少上几次手术台。心中恼恨浑身痛,挺起笔枪去冲锋等我下了手术台,定把美帝老根挖出来!”并署有“身上有病,口中溢诗”字样。由于鱼隐山歼灭战亦是发生于1952年6月11日,故推断《病中》写于鱼隐山歼灭战中作者负伤后。
    ③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毕革飞快板诗选》第99页,把“麦、李”注释为“指侵朝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和南朝
    鲜伪总统李承晚”,有误。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被撤换,李奇微接任,因此才有题目中“新官”的说法。
    ①志愿军诗一百首.北京.解放军文艺社出版.1959.第60页
    ②志愿军诗一百首.北京.解放军文艺社出版.1959.第62页
    ③百期诗歌选.北京.解放军文艺社出版.1960.第26页
    ④百期诗歌选.北京.解放军文艺社出版.1960.第28页
    ①引自:国际主义凯歌——谈谈《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诗》.毕革飞快板诗选.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第185页
    ①朱光潜.诗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第52页
    ①朝鲜战争后除沿海局部有少数战事外,新中国整体上和平稳定,举国上下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去。
    ②郭小川就曾赞扬公刘的“八行体”“写得多凝练”!语出:盛海耕.公刘传论.百花文艺出版社.第65页
    ③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第26页
    ①比如有这样的鼓动快板:“各位同志站拢来,快把雨布都打开,马上就有大雨到,不让大米遭雨灾。我们协助驳船搞,团结互助理应该,人多手多盖得快,来!来!来!都站拢来”。
    ①高有工,梅祖麟.唐诗的魅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34页
    ②毕革飞.毕革飞快板诗选.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第206页
    ③毕革飞.毕革飞快板诗选.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第191页
    ①李瑛在1958年10月写于福建前线的诗《我们的飞机》也用“篱笆”比喻防空军,“篱笆”出现在第四节:“飞贼来了截住它,我们就是活篱笆,烧焦它,打烂它,叫它钢铁变稀泥”。《我们的飞机》后来收入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瑛诗选》中的《战斗喜报》组诗,收入时这一节被删掉。
    ②含有“的”的22个句子:活捉他的指挥官、搬开你的流水账、他的三十一旅就被消灭光、收到你的人和炮、你的工作不算好、看到你的工作上、运输的能力大呀大增强、运输队的规矩好、毛主席的领导好、我的家是土窑窑气坏他的榴弹炮、结束他的伙食帐、他的名字到处传、跑进咱的包围圈、咱的大炮轰隆隆、缴了他的枪、能把我的根拔掉、部队工作的目标、新战士看见敌人的稀松劲、他的心里受感动、后边人的脑袋碰背包、新的战斗又打响。诗中“得”写成“的”的情况未计算在内;口语中特有的助词“的”(如“蒋匪摆的长蛇阵”)亦未计算在内
    ①毕革飞.毕革飞快板诗选.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第210页
    【1】毕革飞.快板唱胜利.重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部.1950
    【2】毕革飞.“运输队长”蒋介石.北京.三联书店.1951
    【3】毕革飞.快板唱胜利.北京.解放军文艺社.1962
    【4】毕革飞.毕革飞快板诗选.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
    【5】部队跃进歌谣选.北京.解放军文艺社.1960
    【6】志愿军诗一百首.北京.解放军文艺社.1959
    【7】百期诗歌选.北京.解放军文艺社.1960
    【8】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9】诗人歌手数今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10】红旗歌谣.北京.红旗杂志社.1959
    【11】王老九诗选.西安.东风文艺出版社.1960
    【12】高平县志.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
    【13】中国现代史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14】临汾攻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15】王新亭.王新亭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10第二版
    【16】山西文史资料第十四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
    【17】山西文史资料第十一辑、第十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1
    【18】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9】蔡源莉、吴文科.中国曲艺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20】姜昆、戴宏森.中国曲艺概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1】吴文科.中国曲艺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2】曲艺中国板声大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23】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4】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6】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7】陈辽、方全林.中国革命军事文学史略.北京.昆仑出版社.1987
    【28】袁水拍.袁水拍诗歌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9】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诗歌卷.说唱文学卷.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30】赵树理.赵树理代表作.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31】戴光中.赵树理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
    【32】老舍.老舍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3】钱钟书,钱钟书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34】艾青.艾青全集.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35】杨匡汉、杨匡满.艾青传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6】盛海耕.公刘传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
    【37】李瑛.李瑛诗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38】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9】朱光潜.诗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0】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1】山西文学大系诗歌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42】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十四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43】朱晓进.“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44】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
    【45】苏春生.中国解放区文学思潮流派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6】唐小兵.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7】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8】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9】M·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戴晖校.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50】邵荃麟.门外谈诗.诗刊.1958,4
    【51】公木.公刘近作批判.诗刊.1958,1
    【52】陆衡.40年代讽刺文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3】李伟.感情热爱战士,笔锋刺向敌人——向已故战友,快板诗人毕革飞同志学习.解放军文艺.1963,2
    【54】赵树理.谈谈“助业作家”——纪念毕革飞同志,解放军文艺.1963,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