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航空企业也不例外。对于处在经济发展变革中的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来说,实施技术创新、研究技术创新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条件、发展的基础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与手段,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技术创新,必须建立规范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因此,如何构建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选题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在分析我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及其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借鉴系统的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产业演进理论、企业竞争理论、绩效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控制投影模型等相关理论,对我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构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促进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重点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全文除绪论和总结展望外共有六章。其中第二章提出并分析了技术创新、竞争优势理论、绩效理论、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等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从而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现状、技术创新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对中外航空制造业企业竞争力作了比较分析,指出需要依靠建立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来提高企业及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揭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所需的创新环境;第七章通过对西飞的实证研究验证和分析本文构建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及其评价体系。
     航空制造业企业通过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学习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企业家精神、组织模式创新、创新文化建设等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建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是指在企业使命和创新战略指导下,为主动响应市场动态性变化,通过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环节、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动调节与控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功能和过程,及时有效地为市场不断提供新的价值,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综合性能力体系,其内生于企业独特资源、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以及一系列激活机制,以有效满足或引导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来体现。
     论文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七个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维度,即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和战略计划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是一种方法、结构和工具,用来组织和创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种指标。系统、科学、有效地评价企业创新能力,对于航空制造业企业科学地定位自身的技术创新状态,采取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航空制造业企业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改善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创新环境,对于加快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进程,提高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效,推动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orporations are facing the fierce competition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the airline industry is no exception. Researching on technology creatio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for aviat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s specially important and urgen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ence, an enterprise who wants to live in intense competition development must rely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 perfe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ong-term mechanism effectively. Therefore, how to build the Aviat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ong-term Mechanism is a vital issue. This selected topic is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and based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aviat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facing i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methods such as learning the system method, using 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 theory of industrial evolution, competitive theory, performance theory and DEA projection model control are to study the issu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hich proclaims this mechanism,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viat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provid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for it. This study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viation Manufacturing.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except introduction and expectation. Chapter two puts forward and analyzes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performance theory, theory of sustainable innovation concept system an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which lays the corresponding to this theoretical basis.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a aviat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nd points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rely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improve enterprise mechanism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ability for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aviat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e fourth chapter to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which reveal th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viation Manufacturing, and construct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and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of it. Chapter seven analyses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empirical study.
     Aviat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realiz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long-term mechanism through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strategy, organization mode of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ong-term mechanism, which is born in enterprise unique resources,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a series of activation mechanism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or guide a new product or service, under the guide of enterprises mission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making active response to market dynamic changes, makes enterprise sustainable economic benefits and multi-level comprehensive cap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depends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vitie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various factors, links and aspects of interconnected, interaction, automatic regulation and the function and process control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vities to provide the value for the market timely and effectively.
     This paper divide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aviat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to seven dimensions, namely, learning capac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a framework, a structure and a tool, which is to organize and create a varie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icators. To evaluate the innovative abilities systematically,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i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for the aviat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locate their own statu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cientifically, to adopt effectivel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y,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aviation industry, and to obtain best value for money as well as social benefits. In addition, it is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environment of aviat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for accelerating the progress,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moting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引文
[1]Aerospace Top 100.Flight international.8-14 September 1999.
    [2]Air&Cosmos/Aviation Magazine international,1999.
    [3]B T Laugen, H Boer. Linking Continuous Innovative Practices With operational Performance[C]. Proceeding of 6th International CINet Conference,2005. P360-371
    [4]Bass B M. Lea dership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ions[M], New York:Free Press,1985
    [5]Braucr, J.,1991 Arms production in developing nations:The relation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formation, Defense Economics 2, 165-175.
    [6]C Soosay, T R Sloan, R L Chapman, Developing Organizational Capacities:A Strategic Approach to Continuous Innovation[C]. Proceeding of 6th International CINet Conference, 2005. P1-12
    [7]Cabo.P.G. Industrial particip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 joint R&D proj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1999:188-206.
    [8]Charles W. Prather and Mark C. Turrell, Innovation Everyone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managers at work, Sep-Nov,2002.
    [9]Claver, Enrique; LIopis, Juan; Garcia, Daniel; Molina, Hipolito, Organizational culture for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ical Bhravior,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Volume:9, Issue:1, Spring,1998, pp55-68.
    [10]Decanio, Stephen J, Catherine Dibble, Keyvan Amiratefi. The Importance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or the Adoption of Innovations [J]. Management Science,2000,46(10); 1285—1299.
    [11]Donaldon, Lex. Organizational portfolio theory; performance-driven organizational change[J].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00,18:4.
    [12]F-22 Cost Cutting Advances. Flight International,1998.8.12-18.
    [13]FORECAST International/DMS,1999.
    [14]Hamel G. and C.K.Prahalad(1994),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5]Henderson and Clark(1990),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9-30.
    [16]J.G.March.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2(1),1991, P71-87
    [17]Jane's,1994, Jane's all the aircraft 1994-1995(Jane's Information Group, London).
    [18]Katz, J.F., ed.,1986, The implication of third world military industrialization(Lexington Books, Lexington, MA).
    [19]Lenoir, T. (2003). "Programming theatres of war:Gamemakers as soldiers". In Latham, R. Bombs and Bandwidth:The emer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ecurity.New York:The New Press. Draft chapter accessed on January 14,2006.
    [20]Les restructurations dans 1'industrie aerospatiale en Europe, defense nationale,06/1999.
    [21]Maria Lusia Petit, Boleslaw Tolwinski. Technology sharing cartel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6:77-101
    [22]Mayo, M.; Singer, M.; & Kusumoto. (December 2005). "Massively multiplayer environments for asymmetric warfare".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nterservice/Industry Training, Simulation, and Education Conference.
    [23]Miller, W.L.(2001)Innovation for Business Growth,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Sep/Oct.44(5).
    [24]Mills, Peter K., Cerardo R. Ungson. Reassessing the limits of structural empowerment: Organizational Constitution and Trustas Control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28(1); 143-153.
    [25]Mytelka, L.K. (2000a), "Loc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in a Globalized World Economy",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Vol.7, No.1, pp.15-32, June.
    [26]Mytelka, L.K. (2000b), "Knowledge and Structural Power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n T. Lawton, J.N. Rosenau and A. Verdun (eds.), Strange Power:Shaping the Parameter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shgate, Aldershot, pp.49-56.
    [27]Negroponte, Nicholas, Creating a Culture of Ideaa, Technology Review, Feb2003, Vol 106 Issue 1, p34.
    [28]Niosi, J.(1999)Fourth-generation R&D:From linear models to flexible Innov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45(2).
    [29]Nonaka, Ikujiro(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5,14-37.
    [30]Nonaka, Ikujiro.and N.Konno(1998), The Concept of Ba":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Special Issue on Knowledge and the Firm.40(3),40-54.
    [31]Paul Proctor/Seattie. Boeing JSF Prototype to Prove New Manufacturing Methods.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1998 11.25.
    [32]Pomfret.R.,1991, The new trade theories, Rent-snatching and jet aircraft, The World Economy 14,269-277.
    [33]Sandler.T and K. Hartley,1995, The economics of defens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34]Senge P.M.(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ge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London:Century Business。
    [35]Shenhar, J.From low-to high-technology project management[J].R&D manag.1993, 23(3):199-214
    [36]Sophie Bergeron, Stephane Lallich, Christian Le Bas. Location of innovating activitie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o±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French economy.1985±1990. Evidence from US patenting. Research Policy.1998:35—38
    [37]Stanley E. Seashore. Criteria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M]. Michign Business Review, 1965.
    [38]Stubbing, R.A.,1986, The defense game(Harper and Row, New York).
    [39]Tan, G.,1992, Entry and R&D costs in procurement contracting,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58,41-60.
    [40]Tassey, G. [1996a], "Choosing Government R&D policies:Tax Incentives vs. Direct Funding, "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1 (October):579-600.
    [41]Thornberry, Devpgressman Mac, Fostering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Proceed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Apr2003, Vol.129 Issue 4, p44-48.
    [42]Tylor, C.R.,1995, digging for golden carrots:An analysis of research tournaments, America Economics Review 85, forthcoming.
    [43]Tyson, L.,1992, Industrial policy and trade management in the commercial aircraft industry, in:Who's Bashing Whom? Trade Conflict in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
    [44]Udis, B., and K.E. Maskus,1991, Offsets as industrial policy:Lessons from aerospace, Defense Economics 2,151-164.
    [45]Utterback, J.M.(1994), 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Cambridge,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46]Veryzer(2000), Radical Innovation:How Mature Companies Can Outsmart Upstarts, 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47]Walker, w., and S. willett,1993, Restructuring European defense industrial base, Defense Economics 4,141-160.
    [48]Winston, J.,1985, Defence-relat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dustry,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s Report No.85-205 S,18 October 1985.
    [49]Xiang Gang. Some thinking about the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innovation [A]. Proceedings of China-USA Seminar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C]. Beijing:2000.4
    [50]Zien, Karen Anne; Buckler, Sheldon A, Dreams to Market:Crafting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ume:14, Issue:4, July,1997, pp274-287.
    [51][美]彼得·德鲁克,创业精神与创新:变革时代的管理原则与实践[M]
    [52][美]杰弗里·梅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5月。
    [5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
    [54][美]乔治·泰齐,研究与开发政策的经济学(中译本)[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5][美]西蒙·库茨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6][美]约瑟夫·熊彼特,《政治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57][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0年
    [58][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M],(香港)中华书局1975年版
    [59]Georgle Basalla (1988),周光发译,技术发展简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0]V.K纳雷安安著,程源、高建、杨湘玉译,技术战略与创新:竞争优势的源泉[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9
    [61]艾银生,谈大型军工企业的技术创新[J],航空科学技术,2000(6):P31-36
    [62]安同良,中国企业的技术选择,经济研究,2003-07
    [63]巴拉舒伯拉曼雅姆等著,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年
    [64]贲玉巍,关于国企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考,科技资讯,2006-05
    [65]曹绪江,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技术创新[J],职业时空,2007(20)
    [66]陈丹,产业技术创新传导机制及测度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48-49
    [67]陈国宏,邵赞,我国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2):42-45
    [68]陈佳贵,学习型组织: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69]陈佳琪,技术创新产生模式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70]陈劲,创新四力[J],北大商业评论,2007.8
    [71]陈劲,永续发展:企业技术创新透视[M].北京:科学山版社,2001
    [72]陈军,企业组织绩效评估模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73]陈琳,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74]陈柳钦,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研究综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75]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76]陈文化,腾飞之路:技术创新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7]陈晓兰,吴瑕,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J],理论与实践,2003.8
    [78]陈效兰,吴瑕,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理论月刊,2003-12
    [79]程工,企业技术创新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80]迟树功,中国企业集团研究[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6
    [81]崔茂森,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层分析[J],经济研究,2004:172—174
    [82]戴良铁,绩效考核概要[J],中国劳动,2000年第7期
    [8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
    [84]丁哲新,我国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论文,2009-03
    [85]董保同,从几组数据看国外军工产业发展[J],国防科技工业,2006(3):56-57
    [86]杜伟,企业技术创新激励制度论[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87]范黎波,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中国企业学习战略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4-03
    [88]冯勤等编著,工业技术创新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8月版
    [89]冯志鹏,技术创新社会行动系统论[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版
    [90]付桂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研究,求实,2007-07
    [91]付明耀,国外航空科研管理办法研究(HY99016),航空信息研究中心,1999.
    [9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93]傅家骥等,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
    [94]高健,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5]高亮华,徐林旗,构筑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模式——作为科技成果孵化器的清华同方及其启示《科技导报》-1999-01-10
    [96]葛亮,梅妹娥,仲伟俊,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主导力量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07
    [97]葛亮,仲伟俊,梅姝娥,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模式与环境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03
    [98]辜胜阻,刘传江,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高度化,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
    [99]古风英,技术创新机制略述,经济论坛,2003-08
    [100]顾海,高新技术产业化论[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101]顾惠忠,开拓进取强化管理努力实现集团公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c],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AVICI第五次工作会议文件,2004年
    [102]关于印发“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发政字[2006]31号
    [103]郭洪,殷云浩等,美国防务采办改革对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HY99002),航空信息研究中心1999年
    [104]郭升平,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2期
    [105]郭晓峰,张敬峰,新企业所得税法助推航空工业发展,航空工业经济研究,2008-08
    [106]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107]国家科技部部长、中科院院士徐冠华畅谈——大力构建创新文化环境,世界科学,2001-06
    [108]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6[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9月.
    [109]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7[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9月.
    [110]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8[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9月.
    [111]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9月.
    [11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9月.
    [113]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9月.
    [114]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11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张玉台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03)
    [116]韩端平,军工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探索[J],中国核工业,2004(2),P37-40
    [117]韩瑞平,建立军工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考[J],国防科技工业,2004(3)
    [118]韩翼,雇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构建于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19]何骏,技术创新的国际互动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05
    [120]贺书平,朱杰堂,航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三期
    [121]侯三省,推进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水平,中国航空报,2008-04
    [122]侯秀峰,修立军,强雁,国有军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S 1)
    [123]候先荣,吴奕湖,企业创新管理理论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
    [124]胡承波,论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建设,2010年首届东西方文化与管理创新国际研讨会,2010.6
    [125]胡承波,论我国航空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研究,2010.4
    [126]胡承波,企业员工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考,企业研究,2010.7
    [127]胡静林等,人力资本与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28]胡志强,高新技术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影响的量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2)
    [129]黄静,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航空科学技术,2000-04
    [130]黄中伟,陈刚,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3(3)
    [131]贾晓亮,企业组织结构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32]姜燮生,周日新,金击强等,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航空工业经济研究,2007-06
    [133]姜勇,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路与对策,经济体制改革,2003-05
    [134]金荣学,钟书华,卢凯波,技术创新组织的比较分析,软科学,2000-05
    [135]孔令丞,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36]蓝海林,蒋峦,谢卫红等,技术创新与企业的战略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3)
    [137]李洪彦,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战略实施[J],当代经济,2003(1)
    [138]李卉妍,基于超文本的企业技术创新界面整合管理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8-11
    [139]李家模,从航天工业管理体制特点看航空工业体制改革,改革,2008年第2期
    [140]李剑锋,人力资源管理十大误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
    [141]李菁,中巴航空工业发展模式对比,创新科技,2009-04
    [142]李龙一,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03
    [143]李荣融,大力推进中央企业自主创新,国资委网站,2006.4.24
    [144]李书勤,军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研究[J],航天[业管理,2000(2)
    [145]李晓燕,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5)
    [146]李渝新,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华东经济管理,2001-12
    [147]李兆友,技术创新主体论[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8]李志军,高新技术产业唱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经济世界,2000-05
    [149]李智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36)
    [150]连燕华等,企业技术创新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与经济,2004.1
    [151]林康义,技术开发原理[M],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152]林娜,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0)
    [153]林武(1986),张建等译,技术与社会[M],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
    [154]林左鸣,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现代世界航空工业发展特点及启示,航空工业经济研究,2006-08
    [155]林左鸣,现代世界航空工业发展特点及启示,国防科技工业,2006-07
    [156]刘澄,赵慧萍,国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借鉴,现代企业,2001-09
    [157]刘峰,从内外因角度重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理论模式[J],西南交大学报(社科版)2003(11)
    [158]刘进先,企业技术中心研究[M],武汉出版社,2001
    [159]刘开勇,企业技术并购战略与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60]刘茂长,美国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及对我国国防工业改革的启示[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5(6)
    [161]刘青泉,科技史与当代科技[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62]刘守训,世界航空工业发展趋势初探[J],航空科学技术,1996(4)
    [163]刘守训,世界航空工业组织结构调整和我国的对策研究(HY99017),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628研究所,1999年9月
    [164]刘伟萍,航空业发达国家的航空产业政策比较分析,中国民用航空,2007-01
    [165]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66]刘志彪,王国生等,现代产业经济分析[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67]刘志一,科学技术史新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68]柳御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169]龙小兵,陈晓红,基于技术联盟的技术创新模式及其风险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7(03)
    [170]陆翠萍,论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应[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
    [171]罗珉,管理理论的新发展[M],西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2]罗宗全,技术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2)
    [173]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卷
    [174]马强,远德玉,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演化[J],科技哲学研究,2004(5)
    [175]毛荐其,俞国方.技术创新进化研究综述[J],科研管理,2005(05)
    [176]毛健,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脉络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1)
    [177]孟范祥,张文杰,杨春河,西方企业组织变革理论综述,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178]孟林,黄辉光等,CALS-武器采办和国防工业信息化的战略措施,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628研究所,1998年12月
    [179]穆荣平,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J],科研管理,2003(6)
    [180]牛莲芳,费良杰,庞娟,有关技术创新的文献综述[J],甘肃科技,2006(09)
    [181]潘旭明,组织绩效的评价标准及影响因素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06
    [182]戚汝庆,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183]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84]秦臻,倪艳,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J],世界经济研究,2006(6)
    [185]屈佩明,资产重组——航空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J],航空工业经济研究,1998(4)
    [186]阮汝祥,推进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思考[J],国防科技工业,2007(2)
    [187]邵永谦,郭强,技术创新理论与政策[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8]沈祖炜,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和发展[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89]盛锁,杨建君,刘刃,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04)
    [190]施金龙,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91]石涛,基于要素禀赋、市场分割视角的区域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10
    [192]史宪睿,李兆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4(02)
    [193]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
    [194]宋泓,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195]宋俊超,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方略,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1
    [196]宋思伟,孙树栋,构建创新文化环境的思考,中国培训,2005-03
    [197]宋思伟,孙树栋,关于创新文化环境的思考,齐鲁学刊,2007-05
    [198]孙根紧,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7(03)
    [199]孙汉文,现代科学技术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00]孙建平,文鸣,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做大做强企业集团[J],科技创业月刊,2003(10)
    [201]孙一民,现代企业技术创新[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202]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译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03]谭露,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科技创业月刊,2008(2)
    [204]唐建军.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11)
    [205]唐丽倩,吴琨,论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构成,企业活力,2009-05
    [206]唐炜,蒋日富,鹿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5)
    [207]童大龙,鼓励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6(5)
    [208]汪本强,中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集中度、融资结构与绩效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09]汪方胜,蒋馥,我国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J],商业研究,2005年85-87
    [210]汪亚卫,军弱民强多极竞争——世界航空工业发展的新特点,国际航空,1998-12
    [211]汪亚卫,世界航空工业发展大趋势,航空知识,1996-12
    [212]汪应洛,马亚男,李泊溪,几个竞争力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综述,预测,2003-02
    [213]王钢林,武哲,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航空工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214]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15]王金洲,中国科技发展的文化思考,石油科技论坛,2004-02
    [216]王军,胡刚,王志明,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5(1)
    [217]王立平,王乃静,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调整的中心环节,价值工程,2008-06
    [218]王明友,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6
    [219]王明友,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220]王乃静,王立平,论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调整,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2
    [221]王琪,从构建创新文化环境做起,学习月刊,2006-01
    [222]王睿,潘泉,梁工谦,叶金福,国外航空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05
    [223]王少君,尚欣欣.基于产业集群下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02)
    [224]王淑英,论军工企业的自主创新[J],企业研究,2006(11)
    [225]王述英,新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226]王伟光,吉国秀,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227]王文亮,冯军政,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培育与提升策略[J],企业活力,2006(11)
    [228]王晓红,毕克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03)
    [229]王毅,企业核心能力与技术创新战略[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30]王迎春,贾学颖,为了中国航空飞得更高,中国财经报,2006-08
    [231]王玉刚,赵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J],科学与管理,2004(3)
    [232]王玥,邢立昌,联盟与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综述[J],内江科技,2007(01)
    [233]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34]吴浩,全力打造企业的竞争力--中国航空工业未来发展初探,中国军转民,2002-08
    [235]吴进红,王丽萍,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分析[C],产业论坛2006年:185—186
    [236]吴友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27-29
    [237]武红斌,陈斌,邹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技术创新中的实践,学理论,2009-12
    [238]夏保华,陈昌曙,论技术创新的持续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08
    [239]向刚,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研究基础、定义、特性和基本类型[J],科学学研究,2005(2)
    [240]肖玉经,李玉山,航空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思路对策,航空军转民技术与产品,1999(11)
    [241]谢勒,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中译本)[M],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42]谢升峰,中国中小企业政府支持体系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43]谢志卿,企业战略与供应链管理策略匹配之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44]辛文,思想的引擎——论发展航空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航空档案,2006-12
    [245]谢小平,航空工业发展探索,中国军转民,2002.2
    [246]修立军,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11)
    [247]徐宝媛,胡蛟捋,科学团体与创新文化,求实,2003-12
    [248]徐保根,高照兵,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方法研究——以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7(12)
    [249]徐晨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250]徐德康,美国航空工业面临超强竞争的新挑战[J],国际航空,1998(3)
    [251]徐英吉,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的企业持续成长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04
    [252]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53]许庆瑞等,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J],科研管理,2003(5)
    [254]许庆再,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55]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256]严北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257]阎树田,杨利玲,张思成,创新的文化环境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3-07
    [258]杨德林,刘方,杨俊波,《中国航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59]杨帆,关于我国航空产业的发展战略[J],中外管理导报,2001(11)
    [260]杨沐,产业政策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
    [261]杨伟文,杨秋关,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262]杨卫,高技术企业的区域产业生态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3-11
    [263]杨栩,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论文,2006-03
    [264]杨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5]杨学昌,王晓辉,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5(8)
    [266]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267]姚志坚,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M],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8]易显飞,林慧岳,田富俊,技术创新主体论:哲学视野下的技术创新研究,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269]银宝,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亟侍加强[J],苏南科技开发,1998(04)
    [270]于树江,戴大双,武春友,创新与产业演进的作用机制研究[C],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会议(大连),2001年
    [271]余建平,论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J],经济师,2005(7)
    [272]俞文华,加入WTO对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挑战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0(8)
    [273]郁义鸿,现代企业组织构架挥略[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274]袁恩祯,市场经济概论[M],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275]岳希忠,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J],决策探索,2004.8
    [276]曾蓓,中国制造产业技术追赶模式选择,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10
    [277]张国旭,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思考,理论学习,2004-10
    [278]张国政,杨瑞梅,梅志敏,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模糊评价方法[J],科技进步理论,2005(4)
    [279]张建国,陈宜参,周凯,航空航天制造新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江苏航空,2006第4期
    [280]张靖霞,产业技术素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分析,商业时代,2009-09
    [281]张凌,基于DEA的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评价与决策方法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论文,2005-04
    [282]张如潮,对航空工业企业集团若干问题的思考[J],航空工业经济研究,1998(4)
    [283]张双文,组织变革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江西社会科学,2003-11
    [28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285]张玉明,徐蓓蓓,王浩,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科学与管理,2006-10
    [286]张玉英,旧本产业政策特征分析及其启示[J],江汉论坛,1999年35—-36
    [287]赵秉维,构建面向市场的航空工业网络化制造技术体系,航空科学技术,2002-10
    [288]赵宏才,欧洲航空工业的发展前景,国际技术经济导报,1998年1月20日.
    [289]赵惠芳等,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M],科学出版社,2004.6
    [290]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91]赵玉林,单元媛,谭弟庆,企业界面管理的组织结构[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4)
    [292]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93]赵玉林,高技术产业化界面管理:理论及应用[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94]赵玉林,高技术产业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95]赵志,陈邦设,孙林岩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0(2)
    [296]赵中洋,基于组织绩效提升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04
    [297]郑杰光,国外国防工业集团化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中国国防科技信息,1998(2)
    [298]郑勤朴,从科学发展观视角重新认识企业持续发展,消费导刊,2008-07
    [299]郑勤朴,国有企业提高持续创新能力的新思路,环渤海经济瞭望,2002-01
    [300]郑勤朴,国有企业提高持续创新能力的新思路[J],环渤海经济了望,2001(3)
    [301]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的“起飞”之路,国防科技工业,2009年第11期
    [302]中国航空工业年鉴,1996-1999
    [303]中国航空信息中心,“十五”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战略研究,2000年5月
    [304]仲俊伟,胡钰,梅姝娥著,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和政策选择[M],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305]仲伟俊,梅姝娥,葛亮,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建模式和环境分析,科技与经济,2004-12
    [306]周剑,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03
    [307]周培栋,连漪,田巧莉.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7(16)
    [308]周珊珊,赵玉林,持续创新:国外创新研究的新趋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
    [309]周亚庆,郑刚,沈威,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最佳实践[J],科研管理,2004 (9)
    [310]周一波,国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借鉴,科技成果纵横,2006-11
    [311]朱宝红,对目前国内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科学·经济·社会,2003-03
    [312]朱金生,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J],科技管理研究,1999:32-35
    [313]庄炯涛,关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01).
    [314]邹来,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黄金,2000(2)
    J. Hicks, The Theory of Wages, MacMillan 1932, P121-122。
    ② Melissa A.Schilling著,谢伟,王毅译,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冯勤,池仁勇,欧阳仲健,工业技术创新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P39-47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0年,P73—74
    ②朱金生,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科技管理研究,1999,P32-35
    [美]熊彼特(1912),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①帕拉汉德和哈默,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中译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②Spangenbergz,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Journal of Industrial Psychology, 1990
    ①武欣:《绩效管理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2月,P13
    ②彭剑锋,《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2003年3月,P150
    ③徐国华.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① F. Gertsen. Editorial:Continuous Innovation [J].Int. J.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26,No.8,2003
    ② F Jorgensen, L Kofoed, H Boer. I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ass? [C].Proceeding of 6th International CINet Conference,2005. P293-304
    ③Robert, E Cole. From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o Continuous Innovation [J]. Total Qulaity Management, Vol.13, No.8,2002. P1051-1056
    ④H boer,E Gertsen. From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o Continuous Lnnovation:a(retro)(per)sped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26, issue 8,2003. P805-827
    ①向刚,汪应洛,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要素构成与评价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No.6,2004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P73-74。
    ②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P104-105
    ③向刚,企业持续创新的概念与效益定量评价方法探讨[J],云南工业大学学报,No.1,1998,P2
    ④夏保华,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结构[J],科学学研究,No.5,2002,P534。
    侯书森,华商的经营智慧[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
    ①高大成,知识管理:中国航空工业企业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1月版,P2
    《世界国防科技工业概览》编委会编,世界国防科技工业概览—综述.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2004.
    ①西飞内部资料.《汇报材料》,2007.9
    ①贺书平,朱杰堂,航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②汪应洛,马亚男,李泊溪,几个竞争力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综述,预测,2003年22(1),第25-27贝。
    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彭丽红,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Kay J. (1993), 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How business strategies add valu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p.416
    赵慧芳等,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M],科学出版社,2004.6
    ①赵慧芳等,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M],科学出版社,2004.6
    本定义在Aaker(1989)、Caraganis(1992,2001)等人的思想基础上做了修改与提升。
    ② Caragyannis,2001,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CRC Press, P50
    Hobday,1995, Innovation in East Asia:the Challenge to Japan, Aidershot, England:Edward Elgar.
    安同良:《企业技术能力理论》,载于王贻志等主编:《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02)》,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安同良,企业技术能力发展论——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企业技术能力实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P52
    ② Chris Freeman,1997,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 Cassell Imprint.
    ③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在安同良的观点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安同良,2004)
    ② Linsu Kim,2001, The 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Industrialisation, Discussion paper, Frothcoming i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于庆东等,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P110-112
    ②阎化海,刘新民,企业创新的三维因素及与绩效的关系,企业活力,2004年第12期。
    ③工东、隋艳秋、燕欣春,国际化经营中的市场创新,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5年第2期。
    解释法,是根据技术进步的演进规则,从技术发展的趋势出发,从过去推知未来。这方面可供借鉴的方法有经济长波周期理论与技术创新关系法、产业与技术生命周期法、s曲线法、(新老)技术替代法、包络曲线法、时间前后平行发展法等。
    规范法,是先确定技术创新的目标,然后根据一套规则来判断技术创新的可能方向。这方面可供借鉴的方法有形态矩阵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等。
    本节内容已经发表:见胡承波,员工参与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考,《企业研究》2010.7下半月刊
    ② T Baker. Continuous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rning:Monitoring and Developing a New Psychological Contract[C]; The Proceeding of 5TH International CINet Conference,2004. P927-938
    李方勇,关于航空企业创新的几点思考[J],航空企业管理,2001年第2期。
    ②冰夫,加速航空企业科技进步的思考[J],航空科学技术,1991年第19期
    ①蔺晓刚,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对策研究,沈飞内部资料。
    ②冰夫,加速航空企业科技进步的思考[J],航空科学技术,1991年第19期。
    ③李方勇,关于航空企业创新的几点思考[J],航空企业管理,2001年第2期。
    ④张晓波,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2000年国防科工委产学研研讨会交流材料。
    [美]彼得·德鲁克,蔡文燕译,创新和企业家精神[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
    ②[美]彼得·德鲁克,蔡文燕译,创新和企业家精神[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
    Meyer & Heppard,《作为战略的企业家精神》,2000
    ②[美]彼得·德鲁克,蔡文燕译,创新和企业家精神[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
    企业家战略《软件工程师》2008年Z1期
    陈劲,永续发展:企业技术创新透视[M],科学出版社,2001
    本节主要内容在2010年东西方文化与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发表(浙江大学)《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Culture》,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10.11(已注册)
    欧庭高,曾华锋,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74
    ②艾里丝·瓦尔纳,琳达·比默,跨文化沟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阎化海,刘新民,企业创新的三维因素及与绩效的关系,企业活力,2004年第12期。
    王毅,企业核心能力与技术创新战略[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①欧庭高,曾华锋,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94-196
    ②柏林科学技术研究院,文化VS技术创新[M],吴金希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③欧庭高,曾华锋,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94-196
    ①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①路甫样,创新与未来——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②高建,柳卸林,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区特征,中国科技论坛,1994年
    马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马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袁曾任,人工神经元网络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②刘则毅主编,刘东毅,马逢时,毛云英,史道济编著,《科学计算技术与Matlab》,科学出版社,2001
    ①包昌火,谢常洲,《技术创新于企业竞争》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P262
    包昌火,谢常洲,《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P261
    ①马国贤:《政府经济学——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理财理论与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②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中国政府工作概要编写组:《中国政府工作概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罗豪才:《行政学》,中国政法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陈俊程:《论政府行为法制化》,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学位论文,2001年
    ③黄云宗:《现代政府行为的伦理分析》,广西大学学位论文,2000年
    黄云宗:《现代政府行为的伦理分析》,广西大学学位论文,2000年
    黄云宗:《现代政府行为的伦理分析》,广西大学学位论文,2000年
    ⑥陈维达、罗英:《产权界定与转型时期政府行为的规范》,《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
    汤在新:《近代西方经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②吉尔伯特·C·菲特:《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李纯武等:《简明世界通史》,人民教育出J版社1982年版
    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富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富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富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①陈俊程:《论政府行为法制化》,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学位论文,2001年
    ②[法]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①陈俊程:《论政府行为法制化》,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学位论文,2001年
    ②徐颂陶、徐理明:《走向卓越的中国公共行政》,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年版
    ③陈俊程:《论政府行为法制化》,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学位论文,2001年
    ④谢升峰:《中国中小企业政府支持体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①李书勤,军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00(2)
    ②韩瑞平,建立军工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考[J],国防科技工业,2004(3)
    西飞内部资料.《汇报材料》,2007.9
    ①理查德·L·达夫特著.李维安译,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资料来源:西飞集团公司官方网站。
    汤姆森斯迪克兰德著,段盛华,王智慧主译,徐二明审校.《战略管理》第十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科文出版有限公司.2000.2第一版
    ②Richard Lynch著,周煊,赵占波,张丽华,任润译.《公司战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9.
    郑作棣,“几代人的努力和企盼—中国民机发展的回顾”,航空工业经济研究,2002.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