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医家族与民间医疗:江南何氏个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取中国医学史上一个传衍800多年的行医世家江南何氏为个案,透视、考察传统社会世医家族的传承与繁衍,探究其独特的家族形态,部分还原其生活史,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传统社会民间医疗运作模式。基于此,本文尝试着进行一项家族史与医疗社会史的交叉研究,从江南何氏家族自身的医学命运与传统社会民间医疗场域运作模式和特质两个维度来展开。
     第一,世医家族历代行医,其职业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家族形态。通过对江南何氏家族繁衍历程的梳理,厘清世系与主要分支,进而部分还原这个家族与行医有关的生活史,可以看到,世医家族比普通的农业家族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向外发展的张力,这是避免同一地域内同宗医生之间内部竞争的必要手段。同时,在传统社会主流意识的影响下,世医家族第一选择的发展目标与其他家族并无二致,即为科举入仕,而非行医,尤其是在明代中期以后,世医家族成员进入政府医疗体系的管道受阻后,他们由医学向儒学的转向更为明显。但受制于科举竞争的残酷与激烈,他们会以“医、儒兼济”作为折中的发展策略,不少家族成员成为儒医,活跃于地方社会,建立起广泛的“儒医社交圈”,甚至向着文化型家族的方向转变。这在客观上又反作用于其价值观和行医方式。
     第二,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太医院为首的官方医疗机构都没有意愿、亦没有能力满足民众的医疗需求,中下层官员以及广大普通民众,主要是从自由开业行医的民间医人那里获得医疗服务。民间医疗基本不受政府管辖,缺乏制度与规范,医者与患者在一个开放的医疗空间中展开互动与博弈,使得民间医疗场域充满了力量、弹性、灵活性与自我调节能力,同时也充满了混乱。无疑,社会地位、关系网络、文化等级这样一些因素,在医疗场域的博弈和竞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影响了医疗资源的分配与流向。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层级的医者之间的竞争,从来都不是纯粹的知识、技艺之争,也体现为文化伦理上的尊卑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世医家族的全部努力与最终命运都系于此。
     从以上两个维度,本文将“世医家族”与“民间医疗”作为研究对象与核心问题展开,在民间医疗场域中透视世医家族的发展策略、生存智慧、道德价值观与生存困境等问题。在明代中后期世医逐渐退出官方医疗体系,回归地方社会后,一些源远流长的世医家族是以一种文化性的面目和策略进入民间医疗场域。一方面世医通过对宗族起源的追溯、建构,以及与士人阶层的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地方事务,来实现“攀援于儒”、争取医学正统地位的努力,从而在现实中有希望摆脱污名化的医者身份,比附乃至归属于儒者群体,在地方社会形成其独特的社会资源与文化权力;另一方面,这些深受儒家思想涵育的世医家族,作为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医者群体之一,也深刻地形塑着民间医疗场域的运作规则与道德约束力,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产生规制作用。但是,在缺乏行业共同体和政府管制的大背景下,这些精英医者的努力仍难以改变民间医疗整体性的混乱的自治状态,高度道德化与技术主义完美结合的市场只存在于理想之中。
In the vast information of medical history, the doctor is a very meaningful object of study. This paper selects Family He of River South that has passed through800years in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as a case, to examine generation medical family's heritage and reproduction in traditional society, to explore its unique family form, to restore partially its life history, and hence, on this basis, analyzes the operation mode of private medical care in traditional societ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tries a cross-over study of a family history and medical social history, which unfolds two dimensions of the medical destiny of Family He of River South, and the operation mod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medical field in traditional society.
     First, generation medical family practices medicine successively, and their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greatly influence the shape of their family. Through combing the reproduction history of Family He of River South, clarifying the descent and main branches, and then partially restoring the life history of this family and medical practice, we can see the generation medical family is more migratory and enjoys more outward tension of development than ordinary agricultural family, which is the necessary means to avoid internal competition among the common ancestry doctors in the same geographic area.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social mainstream consciousness, the first choice of development goals for generation medical family was no different from other family, which was getting official position by Imperial Examination, rather than practicing medicine. Especially after the mid Ming dynasty, since members of generation medical family were blocked from entering government health care system, they turned from the medical to Confucianism obviously. But being subject to the brutal and intense competiti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y took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mbining medicine and Confucian as a compromise. Many family members became the Confucian doctors who were active in the local community, established a wide range of social circle of Confucian medical, or even evolved toward cultural family. It was objectively counterproductive to their values and mode of practicing medicine.
     Second, in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since the official medical institutions led by Imperial Hospital had no desire and nor ability to meet the medical needs of the people, the middle and lower officials and the vast majority of ordinary people mainly got medical services from private doctors who practiced freely. Because private medical care were basically not subject to the jurisdiction of government, and lack of systems and regulations, doctors and patients interacted with the game in an open medical space, which made private medical field full of energy, resilience, flexibility and self-regulating capacity, but also full of chaos. It is no doubt that the factors of social status,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culture class had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ame and competition in the medical field, and affected the allocation and flows of medical resources.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doctors at different levels is never on pure knowledge and skills instead of the inferiority or superiority battle of the cultural ethics. In a sense, all the efforts and ultimate fate of generation medical family depended on it.
     Based on the two dimensions above, this paper takes generation medical family and private medical car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the core issue, explores the generation medical family's development strategy, survival wisdom, moral values and survival predicament in the domain of private medical fiel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generation medical family gradually withdrew from the official medical system, and returned to the local community. Some long-standing generation medical family entered the private medical field in the image and strategy of sense of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generation doctors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local affairs through retrospective and construction of clan origin, and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the literati class, so as to achieve "seeking connections with Confucianism", and to reach the medical orthodox status, which in reality there was a hope to get rid of the stigma of the medical identity, to be connected with and even attributed to Confucian groups, hence formed their own unique soci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power at the local commun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generation medical family fostered deeply by popular Confucianism,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octor groups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profoundly shaped the operational rules and the moral force of the private medical field,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regulated the laissez-faire market competition.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absent industry community and government control, these elite doctors still make efforts in vain to change the whole status of chaos and autonomy of the private medical care. Therefore, the market combined with high ethics and technique only exists in ideal.
引文
1 Joan Lane. A Social History Medicine:Healty, Healing and Disease in England,1750-1950[M]. London: Routledge,2001.
    1《中国史学》季刊(日本),2003年。
    2《汉学研究》第22卷第2期,台北:《汉学研究》编辑部,2004年12月。
    3《江南社会经济研究·明清卷》,北京:农业出版社,2006年。
    1邱仲麟先生在《绵绵瓜瓞:关于明代江苏世医的初步考察》一文结语部分提出,由于明代中叶捐纳制度的出现,世医的身份地位与家业维系开始受到挑战,面对这一危机,世医如何调适其发展策略,或许是下一个值得追索的问题。
    2杜正胜:《医疗、社会与文化——另类医疗史的思考》,《新史学》第8卷第4期,1997年12月。
    1笔者受到台湾医疗社会史界的影响颇多。梁其姿、祝平一、张哲嘉、邱仲麟、雷祥麟等先生的研究取向之一是避免大而泛的“宏大叙事”,在细致爬梳史料的基础上,对医学史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考察和重新思考,其精微之处令笔者叹服。但限于笔者的学术功力,在选择“小人物、小叙事”的研究取向时,则要避免碎片化的问题,尽力做到“入口小出口大”,这也是导师在指导论文时反复提醒和强调的。
    2李建民先生在《在风中——作为中国史的医疗史》一文中,曾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即探求古典中国医学的“内在活力”的特质及其变迁,见《从医疗看中国史》一书序言,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8年,第4页。
    1张大庆等:《医学史与医史学》,《中华医史杂志》2009年第3期。
    2同上引。
    3[美]威廉.H.麦克尼尔(William H.McNeill)著,余新忠、毕会成译:《瘟疫与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
    1王吉民、伍连德:《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1936),台北南天书局1985年重新出版。
    2 Helen Dunstan:The Late Ming Epidemics:A Preliminary Survey, Ch'ing Shih Wen-ti, Vol.3.3 (1975)。
    3《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8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4[日]户部健:《北洋新政时期天津中医界的改革活动与地域社会》,《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8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5[美]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2陈垣:《陈垣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陈寅恪:《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杜正胜:《医疗、社会与文化——另类医疗史的思考》,《新史学》第8卷第4期,1997年12月。
    1李建民:《一个新领域的摸索:记史语所“生命医疗史研究室”的缘起》,《古今论衡》第1期。
    2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明清医疗组织:长江中下游地区国家和民间的医疗机构》(Organized Medicine in MingOQing China:State and Private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Lower Yangzi Region, Late Imperial China Vol.8.1,1987);《明代社会中的医药》,《法国汉学》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3邱仲麟:《明代世医与府州县医学》,《汉学研究》,2004年12月;邱仲麟:《绵绵瓜瓞:关于明代江苏世医的初步考察》,《中国研究》(日本),2003年;谢娟:《明代医人与社会:以江南世医为中心的医疗社会史研究》,《江南社会经济研究·明清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1上述研究领域的一些代表性著作包括:梁其姿:《中国麻风病史》(哥伦比亚大学,2009年),《中国麻风病概念演变的历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二分,1999年6月):熊秉真:《幼幼——传统中国的碾褓之道》,台北: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95年;李贞德:《汉隋之间的“生子不举”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三分,1995年:金仕起:《古代医者的角色——兼论其身份与地位》,《新史学》1995年第1期;陈元朋:《两宋的尚医士人与儒医:兼论其在金元的流变》,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7年;梁庚尧:《南宋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一分,1999年3月;李建民:《生命史学:从医疗史看中国史》第五章“汉代‘移病’研究”,第七章“马王堆汉墓帛书《禹藏埋胞图》笺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3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瘟疫与帝国医疗体系的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五本第二分,2004年6月。
    4余新忠等著:《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4年。
    5梁其姿:《明清预防天花措施之演变》,收入《国史释论——陶希圣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7年。
    1林富士:《东汉晚期的疾疫与宗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三分,1995年9月。
    2《新史学》1996年第2期。
    3《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三分,1999年3月。
    4收录入《生命与医疗——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5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5-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胡成:《“不卫生”的华人印象:中外之间的不同讲述——以上海公共卫生事业为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6期,2007年6月。
    2张仲民:《卫生、种族与晚清的消费文化——以报刊广告为中心的讨论》,《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
    3余新忠:《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张大庆等:《医学史与医史学》,《中华医史杂志》2009年第3期。
    1 H. Paul Chalfant、蔡勇美等合著:《医学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页。
    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31—156页。
    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56页。
    1何时希主编:《何氏历代医学丛书》,上海:学林出版社,于1982年至1989年间陆续出版。
    1中国医学史著作中多有提及江南何氏事迹者,比如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第六章“门阀与山林医家分掌医权的医学成熟时期”,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3页;陈邦贤:《“江南何氏二十八代世医”访问记》,《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年第12期。
    2对“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解释,亦有认为是“读三家之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而非指医传三世。对此后文另有论述。
    3[清]陆以湉:《冷庐医话》卷一“医范”,收入曹炳章主编《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年,第155页。
    4何时希:《何氏八百年医学》卷一,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1此处是借鉴了钱杭先生对联宗类型的划分和定义,根据参与联宗的行为主体性质,可以把联宗划分为几种类型,其中一种就在对宗族世系关系(这里主要是指宗族直系世系关系)可以进行某种程度追溯的若干同姓宗族之间的联宗。尽管“江南何氏”历史上并无联宗的记载,但在界定其组成的各宗族分支关系时,发现实际情况是镇江何氏与松江何氏之间仅是“对宗族世系关系可以进行某种程度追溯”的同姓宗族,彼此之间缺乏地缘联系,并未形成实体性的同一宗族。见钱杭:《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20页。
    2《京江何氏家乘》第一册,第2-4页,6-7页。清光绪十三年(1887)无违堂木活字本,共12册,15 卷,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后文不再标注版本。
    1《晋书》卷八十五·列传第五十五《何无忌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14页。
    1光绪《丹徒县志》卷8《陵墓》中记载何无忌墓在京口丹徒,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驾幸京口,曾遣使拜祭何无忌墓。卷29《忠义》亦记载何无忌事迹。
    2《京江何氏家乘》第一册,第12页。
    3乾隆《镇江府志》卷35《名臣上》。
    4《京江何氏家乘》第一册,第75页。
    5乾隆《镇江府志》卷40《方技》。
    6《京江何氏家乘》第一册,第76页。
    1光绪《丹徒县志》卷37,《方伎》。
    2朱丹溪字彦修,名震亨,因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著有《格致余论》等书,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
    3戴思恭事迹详见《明史》卷299《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645页。
    4《京江何氏家乘》第一册,第79-80页。
    5《京江何氏家乘》第一册,康熙甲申《重修家谱序》,第12页。
    6《京江何氏家乘》第一册,康熙甲申《重修家谱序》,第12—13页。
    1《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重建宗祠并续修家乘记》,第144页。酒海街至今仍存,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
    2《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第156页。
    3《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第157—160页。
    1《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第172-173页。
    2(清)张广居:《右淇何公墓志铭》,《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卷15“墓志铭”,第68页。
    3《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卷末“记”,第144页。
    1《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卷末“记”,第145页。
    2《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卷末“记”,第145—146页。
    3何时希:《何氏八百年医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93页。
    1《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上海市青浦区档案馆藏。
    1《何氏世潜》卷一,上海市青浦区档案馆藏,后文不再标注版本。
    2(清)何是模:《再续青龙谱序》,《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上海市青浦区档案馆藏。
    3《何氏世谱》卷二。
    4光绪《奉贤县志》卷13《流寓》。
    1嘉庆《松江府志》卷61《艺术》。
    2嘉庆《松江府志》卷61《艺术》。
    3嘉庆《松江府志》卷61《艺术》;光绪《奉贤县志》卷13《人物四·艺术》。
    4嘉庆《松江府志》卷61《艺术》;光绪《奉贤县志》卷13《人物四·艺术》。
    5《奉贤县志》修编委员会编:《奉贤县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3页。
    6上海市奉贤县志办公室编:《奉贤县志资料》1-4辑,第63-65页。
    7北簳山在府城北四十里(大清一统志按云间志作三十里),周围三里高五十丈,嘉禾志作竹簳,呼北簳,因干山在南,又讹为北干。见嘉庆《松江府志》卷七《山川》。
    1(清)何绘书:《何氏族谱引》,《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上海市青浦区档案馆藏。
    2《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第64页,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藏,民国铅印本(2册,不分卷),后文不再标注版本。
    1《簳山何氏族谱》第2册,第20-21页、第29页。
    2《算山何氏族谱》第2册,第28页。
    3(清)周文禾:《何母吴太宜人传》,《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第37—39页
    4光绪《青浦县志》卷20《忠义表》:卷24《义烈》。同时亦见《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第59页;第2册,第35、69、70页。
    5《簳山何氏族谱》第2册,“何氏祭产表”。
    1《何氏世谱》卷一。
    2(清)何其超辑:《青浦续诗传》,八卷,清光绪三十一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何王模诗见卷一。
    3(清)佚名辑:《四友堂合稿》,清代抄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1同上引。
    2同上引。
    3佘山在府城北二十五里,高八十丈,周围十八里旧传有佘姓者居此,因名焉。薛山在府城北,与佘山对峙。高九十丈,周围七里吴地记云:薛道约居此,因以为名。见嘉庆《松江府志》卷七“山川”。
    4(清)何其超:《藏斋诗钞》,六卷,清同治七年(1868)家刻本,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1(清)何其超:《藏斋诗钞》卷5。
    2何时希:《何氏八百年医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122页。
    1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4—65页。
    2日本学者上田信将中国宗族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分为三个层次:集中居住在一个聚落内的同宗社会集团,称之为“同族集团”;第二个层次即“同族联合”,指由于分支和移居而散居各地的同族集团,即使在分支形成以后仍然维持着作为一个同族的社会关系的那种联合体;第三个层次,由于分支及移居而一度断绝了同族关系,在某个时期又获得再生,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同族合同”。上田信研究了浙东的同族合同现象,认为在明代,县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单位,在此基础上,清末(19世纪)以后同族合同的范围有超越县的重要倾向。这从客观上说明,同族合同主要还是在同一县域范围内比较普遍。详见上田信著:《地域与宗族》,收入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宋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89页。
    3钱杭在论述联宗的时候,认为“同姓宗族间的联宗多以实际存在的经济区域和生活区域为范围,如乡、县或者相邻地区。同姓宗族进行联宗的动机,大多是为了通过恢复或重建该姓之间的历史联系,合作解决与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有着非常密切联系的具体事务,如水利、商业、科举、文化、安全等等。但每一次联宗目的是否能够实现,并不完全取决于参与联宗的宗族本身,还须视客观条件的许可程度而定”。钱杭:《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24—25页。
    4(清)何其伟:《何氏族谱原序》,《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上海青浦区档案馆藏。
    1何时希:《何氏八百年医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128页。关于医生的迁徙与流动性,详见第四章第三节中“迁徙状况”这部分内容。
    1(宋)欧阳修、宋祁纂:《新唐书》,卷197,列传第122,《循吏》,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34页。
    2姚椿(1777—1853),娄县(隶属于今上海松江)人。清代散文家、诗人、画家。著有《通艺阁诗录》(8卷),《通艺阁诗续录》(8卷)、《通艺阁诗三录》、《通艺阁文集》(6卷、补编1卷)、《和陶诗》(3卷)、《晚学斋文录》(12卷)、《茸城笔记》、《万里图述》、《望云集》等。
    1(清)姚椿:《何氏世谱序》,《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上海市青浦区档案馆藏。
    2《何氏世谱》卷一。
    3《何氏世谱》卷一。
    4(元)脱脱等撰:《宋史》卷365,列传第124,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394页。
    5(明)徐献忠辑:《吴兴掌故集》卷三,民国三年(1914)南林刘氏嘉业堂刻本,第一册,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1钱杭在《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复口.大学出版社,2009年)一书中,曾专门论述族谱的“真假”问题,认为真实中有虚构,虚构中有真实,这是谱学编撰过程的常态……无论真实还是虚构的记载,实质上都是编撰者的族群历史意识的忠实反映。刘志伟先生亦认为,不能以所记述事实本身是否可信来评价,而应考虑到有关历代祖先故事的形成和流变过程所包含的历史背景,应从分析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入手,把宗族历史的文本放在当地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去解释,详见《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谱牒研究——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9页)。张佩国先生更直接地指出,对于族源传说,不必做历史考据以辨其真伪,而在于发现其中所映射的宗族认同,参见《祖先与神明之间——清代绩溪司马墓“盗砍案”的历史民族志》,《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1关于何氏世系记载之混乱与矛盾之处,可参见何时希著《何氏八百年医学》,第120-123页。但何时希先生对于世系的考证与表述本身亦有混乱之处,故笔者对其进行了部分修正。
    2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3页。
    3邱仲麟先生认为,依据起家的年代划分,明代世医可分为三等:其渊源于宋代者为第一等;起于元代者为第二等;起于明代者为第三等。见邱仲麟:《绵绵瓜瓞——关于明代江苏世医的初步考察》,《中国史学》(日本)2003年。
    4“攀援于儒”是宋代以来医者的一个普遍倾向,即以医学比附儒学,宣扬“儒体医用”,视医学为儒家行仁的手段之一,藉此提升医学及医者的地位。对此,医学史界已多有著作进行专论,比如,谢观先生称“自宋以后,医学一变而为士大夫之业,非儒医不足见重于世”(《中国医学源流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101页);马伯英先生亦对医、儒关系的发展进行追溯,认为从宋代开始,医学被看做实行儒家理想的途径,“医为儒者之事”的观念逐渐根深蒂固,甚至认为儒者难以做到的事,医者都能做到,儒医的道德是儒家最高尚的道德,医儒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76-482页)。
    1(明)胡翰:《胡仲了集》卷9《韩复阳墓碣》,明洪武十四年(1381)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明)王宾:《光菴集》,《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28册(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钞本影印),《韩某复正科序》、《韩处士墓志》,第207-222页。
    2《平江盛氏家乘》(共16册,38卷),清同治十三年(1847)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藏。(明)吴宽:《家藏集》卷74《太医院医士盛君墓表》,民国影印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3(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36《太医院御医沈君墓志铭》,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明)吴宽:《家藏集》卷74《吴医沈宗常甫墓表》。
    4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页。
    5(明)胡翰:《胡仲子集》卷9《韩复阳墓碣》,明洪武十四年(1381)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1(清)王周:《何氏世谱叙言》,《何氏八百年医学》第149页。
    2《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卷末,第141页。
    3《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卷15“志”,第15-16页。
    4《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卷15“志”,第20页。
    5《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卷15“志”,第24页。(清)王文治:《阶青何君暨黄孺人合葬墓志铭》,《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卷15“墓志铭”,第124页。
    6《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卷15“志”,第26页。
    1《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卷15“志”,第20页。(清)严保庸:《远亭何公传》,《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卷15,第87页。
    2《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卷15“志”,第28—30页。(清)彭邦畴:《容斋何君小传》,《京江何氏家乘》卷15,第98-99页。
    3《京江何氏家乘》第一册,卷首,顺治《重修族谱序》,第9页。
    4《京江何氏家乘》第一册,卷首,乾隆《重修家乘序》,第18页。
    5周伯义(1823—1895),字子如,号焦东野史,江苏丹徒人,贡生,擅长诗文,工篆隶,铁笔,富收藏金石书画。见《镇江人物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一编》。
    6《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卷15“传”,第122—123页。
    1(清)顾隼:《正凝何公家传》,《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卷15,第80-84页。
    2《平江盛氏家乘》第4册,第98页,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藏。
    3《盛氏先茔之碑》,《平江盛氏家乘》第9册“名贤赠文上”。
    1吴仁安:《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4-75页。
    2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3-67页。
    3长洲彭氏为江南有名的科举望族。该家族自明代初期移徒苏州,明代中期由尚武向尚文转型,在清代中期发展成为科举世家,也是清代苏州四大望族之一。在清代出了2个状元,1个探花,14个进士,31个举人,7个副榜,130余个附贡生。
    4长洲《彭氏宗谱条例》:“宗人生业,以读书习礼为上,次则训徒学医务农,次则商贾贸迁。”清同治六年(1867)衣言堂刻本,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5(清)何其伟:《先大母汪太安人事略》,《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第10页。
    1(明)李梃:《医学入门》卷一,明万历三年(1575)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2(明)宋濂:《文宪集》卷9《赠医师葛某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3册,第509页。
    1(唐)王勃撰,(清)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卷9,《黄帝八十一难经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05册(据清光绪九年吴县蒋氏双唐碑馆刻本影印),第381页。
    2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之“前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3(汉)司马迁:《史记》卷105《扁鹊仓公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85页。
    1(汉)司马迁:《史记》卷105《扁鹊仓公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96页。
    2马伯英:《人类学方法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医学与哲学》1995年第2期。
    3谢观先生把中国医学史分为:自西周以前为萌芽之期:春秋战国为成熟之期:两汉之世为专门传授之期:魏晋至唐为蒐葺残缺之期;两宋至明为新说代兴之期;起自明末,盛于有清,为主张复古之期。详见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1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
    2(汉)张仲景:《伤寒论》之“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2页。
    1李经纬、林昭庚主编:《中国医学通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401--402页。
    2同上引,第403页。
    3(明)申时行等修、赵用贤等纂:《大明会典》卷19,《续修四库全书》第789册(据明万历内府刻本影印),第331页。
    4邱仲麟:《明代世医与府州县医学》,《汉学研究》2004年12月。
    5(清)张延玉撰:《明史》卷74《志第五十·职官三·太医院》,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12页。
    1(清)张廷玉撰:《明史》卷75《志第五十一·职官四·医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3页。
    1嘉庆《松江府志》卷61《艺术》。
    2杨维桢,字廉夫,诸暨人,元泰定进士,诗文书法名擅一时,著有《铁崖古乐府》、《复古诗集》等。这篇《壶春丹房记》并未收录于杨维桢文集中,仅见于《何氏世谱》中,嘉庆《松江府志》、光绪《奉贤县志》《艺术》卷均引家谱中文字:“何天祥,字克善,侃曾孙,官医学教谕,起危疾如神,自青龙镇迁居郡城之东,有壶春丹房,杨维桢为之记。”
    3光绪《丹徒县志》卷25《名贤》。
    4乾隆《镇江府志》卷37《儒林》。
    1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
    2(明)杨士奇著,刘伯涵、朱海点校:《东里文集》卷19,“故太医士何彦澄墓志铭”,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86-287页。
    3(明)王直:《太医何彦澄挽诗序》,乾隆《镇江府志》卷47《艺文四》。王直(1379-1462),字行俭,别号抑庵,水乐二年进士,后历事明仁宗、宣宗、英宗三朝,累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4光绪《丹徒县志》卷24《恩荫》。
    1《何氏世谱》卷二。
    2《大明会典》卷224《太医院》:“若文武大臣及外夷酋长有疾,亦奉旨往视。其治疗可否,皆具本覆奏。或军中缺医,亦凭总兵巡抚官奏请拨用。”《续修四库全书》第792册,第642页。
    3光绪《奉贤县志》卷13《人物四·艺术》。
    4嘉庆《松江府志》卷61《艺术》。
    5同上引。
    6同上引。
    1《京江何氏家乘》与《何氏八百年医学》中,都称何烈(第十二世)曾任太医院院判,但根据光绪《丹徒县志·恩荫》的记载,何烈是因为其了何应载而被封赠承德郎,故不能算在担任医官之列。
    2《京江何氏家乘》第一册,卷一,第79—80页。
    1《明史》卷299《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650页。
    2同上引,第7650页。
    1邱仲麟《绵绵瓜瓞——关于明代江苏世医的初步考察》,《中国史学》(日本)2003年。
    2《明宣宗实录》卷33,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1《大明会典》卷224《太医院》,《续修四库全书》第792册,第647页。
    2同上引,第649页。
    3《明武宗实录》卷6,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4《大明会典》卷224“太医院”,《续修四库全书》第792册,第649页。
    1《明世宗实录》卷39、卷424。
    2王涛锴:《何以成医:明清苏松太地区的医生训练和社会》,《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0年第11期,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3(明)马一龙:《东郊何君墓表》,收入《京江何氏家乘》第12册,卷15“墓志铭”,第44页。马一龙(1499—1571),字负图,号盂河,溧阳(今江苏溧阳)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为南京国了监司业,著有《农说》等。
    1嘉庆《松江府志》卷61《艺术》。
    2嘉庆《丹徒县志》卷37《方伎》。
    3(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18,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
    4在何氏后裔何时希所著《何氏八百年医学》中,认为该医话所言“镇江何氏”,虽未明确提及医生的名字,但以年代考之,当属应璧无疑,姑从其说。
    1光绪《丹徒县志》卷37《方技》。
    2张玉书(1642—1711),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康熙二十年(1690)拜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曾主修《明史》,任《康熙字典》总裁官等,称一代大手笔。张玉书与镇江何氏的渊源及与何金琇的交往,见《京江何氏家乘》及光绪《丹徒县志·方技》。
    3光绪《丹徒县志》卷37《方技》。
    4《何氏世谱》卷4。
    1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2(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卷4《士风》,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4-95页。
    1光绪《青浦县志》卷19《文苑》。
    2(清)何其伟:《竹簳山人添岁记》,收录入《删订医方汤头歌诀》,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何其伟在逝世前一年写下一篇回忆自己一生经历、事迹的长文《添岁记》,约一万二千字,其时间跨度从幼年到63岁,跨越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到道光十六年止,总共约60年的时间。后文简称《添岁记》,不再标注版本。
    1(清)王芑孙:《娄县学生庄君墓志铭》,《渊雅堂全集·惕甫未定稿》卷14。《续修四库全书》第1481册(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刻本影印),第144页。
    2杨三俊的事迹见光绪《青浦县志》卷20《孝友传》,称其“博通经史,授徒至老不倦,生平好施与,藉束修以行善”。
    3《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入泮食饩贡举诸人表”,上海市青浦区档案馆藏。
    4张仲礼先生把19世纪中国绅士阶层划分为上层与下层两个集团,上层绅士包括各级官吏、进士、举人、贡生,下层绅士即通过初级考试的生员。详见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页。
    5关于科举望族,清人叶梦珠的《阅世编》(中华书局,2007年)以及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 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等著作中已多有提及,在此不赘述。
    1部分数据与资料来源于清代叶梦珠《阅世编》(中华书局,2007年)以及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96—358页。
    1(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崇儒三,《续修四库全书》第777册(据北京图书馆藏稿本影印),第675—676页。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以后,对科举考试进行改革,实行太学生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上舍、风舍、外舍三等。在一定的年限及条什下,外舍生得升入内舍,内舍生得升入上舍;上舍生考试成绩优异者直接授官,中等者直接参加蓼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省试。后又规定以王安石主持注释的《三经新义》为必读书。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订出三舍法一百四十条,颁布一系列考试方法,三舍取士与科举考试并行。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后,三舍法逐步推广于各类学校。至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州郡解试与省试停止,士子三舍法不能入仕。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时,罢州、县学校三舍法,仅太学依旧。宋代以三舍法完全取代科举,共计有二十年的时间。南宋时,太学继续实行三舍法并不断完善严密,武学、宗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同。
    1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2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6--482页。
    3“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一语,向来被认为是北宋著名文人范仲淹所说,促进了宋代儒医传统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医生地位的提升,比如马伯英在《中国医学文化史》中指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句话的源头出自大约初版于1150年代的南宋吴曾撰写的笔记《能改斋漫录》中一则有关范仲淹的记载,见《中国医学文化史》第476-482页。但由于此语从未见十范氏文集,近年来已陆续有学者对其是否出自范仲淹之口提出质疑,比较有代表性的为余新忠,他经过考证,认为“小为良相,当为良医”这句话,可能是范仲淹去世后,在尚医风气渐趋增强和士人希望以医谋生的社会背景下,附会到范仲淹身上的。“良医良相”说本身,非但无助于作为职业的医的地位的独立和提升,反而强化了人们将其视为儒的附庸的意识。目前医史著述中关更进一步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说促进宋以后医生地位提高的通行说法,于实不合,于理无据,是未加深思熟虑的想当然之说。详见余新忠:《“良医良相”说源流考论》,《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笔者以为,余新忠的考证相当详实可信,但无论此语是否出自范仲淹之口,其所反映出的宋元以来儒医群体的崛起和医者地位的提升,确是不争的事实。在传统社会,通过“攀缘于儒”而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本就是包括医学在内的“术”的宿命,或者说“正当”的途径。
    4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76-482页。
    5《宋会要辑稿·崇儒三》:“(政和七年)臣僚言:‘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
    6祝平一:《宋、明之际的医史与儒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7本3分,2006年9月出版。
    1陈元朋:《两宋的“尚医士人”与“儒医”——兼论其在金元的流变》,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7年,第289-290页。
    2邱仲麟:《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明清的医疗市场、医学知识与医病关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8期,2010年出版。
    3李建民:《中国医学的“一种文化”——史料、方法与视野》,《古今论衡》第18期,2008年10月出版。
    4关于士人“弃儒业医”,陈元朋、祝平一、梁其姿、邱仲麟、谢娟诸位先生已有较详尽的研究,参见:陈元朋:《两宋的“尚医士人”与“儒医”——兼论其在金元的流变》,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7年;祝平一:《宋、明之际的医史与“儒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三分(2006年);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梁其姿:《明代社会中的医药》,《法国 汉学》第六辑;邱仲麟:《绵绵瓜瓞:关于明代江苏世医的初步考察》,《中国史学》(日本)2003年:邱仲麟:《明代世医与府州县医学》,《汉学研究》2004年12月:谢娟:《明代医人与社会——以江南世医为中心的医疗社会史研究》,《江南社会经济研究·明清卷》,2006年,等等。
    1何时希:《何氏八百年医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26页。
    2《何氏世谱》卷二。
    3《何氏世谱》卷一。
    1张杰:《清代科举家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27页。
    2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03、135、139页。
    3熊月之先生曾以清代进士冯桂芬为个案,剖析了清代文人穷其一生博取功名之辛酸。见氏著《江南文人与科举考试》,《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4年,第197-212页。
    4(清)何其超:《先妣陶太孺人述略》,《簳山何氏族谱》第2册,第13页。
    1(清)何其超:《先妣陶太孺人述略》,《簳山何氏族谱》第2册,第13页。
    2(清)何其伟:《添岁记》,收录入《删订医方汤头歌诀》,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3(清)何其伟:《书田近稿,簳山草堂续稿,三稿,小稿》,稿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第85页。
    1何时希先生主要根据何其伟《添岁记》的内容,并参详《簳山何氏族谱》、《簳山草堂小稿、续稿、三稿》等诗文集,编写了《清代名医何书田年谱》一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后文简称《何书田年谱》,不再标注版本。
    2何其伟交往的这几位,都是当地有一定名气的文士。瞿应绍(1780-1850),字了冶,上海名士,清代道光间贡生,官玉环同知。善诗文,精画竹,又擅刻印,好收藏古器物,能鉴别金石文字。曾设计制作紫砂茗壶,在壶上作书绘画,别具风格,为世人所重,人称“瞿壶”。姚前枢,字古然,金山人,诸生,有《红林禽馆诗录》。改琦(1773—1828),字伯韫,号香白,又号七芗,松江人,清代画家,创立了仕女画新的体格,时人称为“改派”。
    3(清)何其伟:《簳山草堂小稿》,清代抄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1费振钟,1958年生,江苏兴化人,作家,出生中医世家。见费振钟:《中国人的身体与疾病》,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225页。
    2嘉庆《松江府志》卷61《艺术》。
    3光绪《青浦县志》卷12《园第》中记载:“香雪轩,何王模居,手植梅数十本,故名又有簳山草堂、枣花书屋。”
    4(清)何长治书《香雪轩记》,《何氏八百年医学》第91页。其中提到了这几位与何工模交往的清代名士: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早年师从叶横山学诗,以诗文名世,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备享乾隆荣宠,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有名著《万历野获编》传世;胡宝瑔(1694—1763),字泰舒,歙县方塘人。雍正元年(1723)举人,乾隆二年(1737)考授内阁中书,任军机 处章京,乾隆二十三年晋为太了少傅。乾隆二十七年以疾致仕,次年卒,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赐祭葬,谥恪靖;程沆,字瀣亭,号琴南,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进士;王昶(1725—1806),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历任吏部员外郎、按察使、布政使、刑部右侍郎等职。曾参加编纂《大清一统志》、《续三通》等书。好金石之学,编有《金石萃编》。著有《春融堂集》,辑有《明词综》、《国朝词综》、《湖海诗传》、《湖海文传》等。其涉猎广泛,于学无所不究,为清代中叶著名学者;汪大经(1741—1809),字书年,号秋白、西村,浙江秀水(今嘉兴)人,著作有《借秋山房诗钞》,以诗文、经学、书法闻名乾嘉间。薛雪(1661—1750),号一瓢,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所著《湿热条辨》为传世之作,对温病学贡献甚大。他亦是早年学儒,后因母患病才专攻医学,故诗文亦佳。
    1(清)何王模:《萍香诗钞》,收入何其超辑《青浦续诗传》卷一,清光绪三十一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1熊月之:《江南文人与科举考试》,《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4年,第199页。
    2汪大经见前注。王芑孙(1755—1817),字念丰,号惕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召试举人,官华亭教谕,诗书负重名,著有《渊雅堂全集》等。
    3《中国人名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168页。
    4高崇瑚著《松下清斋集》、徐士泰著《云舫诗钞》等,见光绪《松江府续志》卷37《艺文》记载。姜皋,字少眉,号香瓦楼主,吴县(江苏苏州)人,小隶书入能品,著有《墨林今话》、《浦泖农咨》等。此外,在评述姜皋(亦是何其伟的友人)时,有这样的评语:“皋骈体文古香古色,与梅春、高崇瑞并称。”可以推知梅春、高崇瑞在当时亦以文名。
    5冯承辉(1786—1840),字少眉,清代书画家,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贡生。其余人见前注。
    6李筠嘉(1766—1828),字修林,号笋香,上海人。贡生,官光禄寺典簿。
    1光绪《青浦县志》卷19《文苑》。
    2民国《青浦县续志》之《名迹》。
    3(清)王庆勋辑:《诒安堂全集》,上海王氏,清代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1(清)何其伟:《添岁记》第6页。
    2(清)王芑孙:《渊雅堂全集·编年诗稿》卷20干申诗《比苦风痹之疾,携幼子嘉禄渡泖小憩北郭沈氏园林,往招青浦何书田其伟来视》,《续修四库全书》第1480册(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刻本影印),第594页。
    1(清)姚椿:《陈古芸韵雅草堂诗稿序》,见《樗寮文续稿》,《丛书集成续编》第134册,第415页。
    1(清)顾夔:《城北草堂诗余》,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内有何其超为题词《东风第一枝》:“豪气秋高柔情春,醴泖东风雅如此(王惕甫典簿至郡绘泖东莲社图共24人,君年最少)。”顾夔的弟子雷葆廉《城北草堂诗余跋》亦云:“方王铁夫先生之为华亭校官也,吾乡结泖东诗社,吾师年最少,时专力十诗,词不多作。”可见顾夔在泖东诗社文人圈中,是最为年少的。
    2张文虎(1808—1885),字盂彪,一字啸山,号天日山樵,上海南汇周浦人,由诸生保举训导。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舒艺室杂著》、《鼠壤余蔬》、《周初朔望考》、《怀旧杂记》、《索笑词》、《舒艺室随笔》、《古今乐律考》、《春秋朔闰考》、《驳义余编》、《湖楼校书记》以及《诗存、诗续存、尺牍偶存》等。
    3张文虎《舒艺室诗存》卷7有“道光丁酉从外舅香先生访何丈书田于重固,今三十九年矣,予与鸿舫订交亦已二十余年,至是重来,回溯前游,不胜怃然”一首,《续修四库全书》第1535册(据清光绪刻本影印),第427页。
    4按照中医的定义,湿病是湿邪蕴积于人体内而产生的一类疾病,湿为重浊粘腻之邪,有外湿、内湿之分,分别指湿邪由外而入的一类外感疾病和湿邪内生而引起的一类内伤疾病。凡地理、气候环境比较潮湿的地区,湿病的发病率均相当高。
    5(清)张文虎:《舒艺室诗存》卷2,《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35册(据清光绪刻本影印),第341页。
    6姚椿《北簳山人歌寄酬何伟人明经》中有“嗟我乞食游大梁,有亲不侍职重愧,赖子时过恩莫偿……与 君孔李交世旧,子孙宝此勿相忘”之句,见《通艺阁诗三录》卷一,道光十三年—咸丰二年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1(清)秦瀛:《何君墓表》,见《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第20页。
    2钱大听(1728—1804),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清代史学家、汉学家,乾嘉学派重要人物,被同时代学者王昶、段玉裁等公推为“一代儒宗”。《廿二史考异》为其史学著作,系统考证二十二部正史及其注释的史实、文字、训诂,订正了很多讹误。钱大听求诊于何世仁的这段记载见于《何书田年谱》,第17页。
    1手札影印见于《何氏八百年医学》第48页。
    2(清)陆锦燧:《重固三何医案》序。该书由陆锦燧等辑录清代何氏名医何炫、何世仁、何其伟、何鸿舫的部分医案,于1918年出版过石印本(三卷),后经何时希先生校订重刊,由学林出版社1989年出版。陆氏著《景景医话》中亦有《记何鸿舫先生疗先母痿症先兄痢疾情形》,文字略同而详,不赘录,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3姚虞琴:《五世同医记》,《名医何鸿舫墨迹事略及诗集》,上海中医研究所文献资料研究室资料,第44页。姚虞琴(1867—1961),名瀛,字虞琴,号景瀛,仁和亭趾(今属余杭)人。自幼潜心习诗作画,精鉴藏,尤以写兰,蜚声江南。
    1此段提及的这几本诗词集均藏于上海图书馆古籍部。
    2陈元朋:《两宋的“尚医士人”与“儒医”——兼论其在金元的流变》,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7年,第206—219页。
    3张哲嘉:The Therapeutic Tug of War-The Imperial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he Era of Empress Dowager Cixi(1874—1908), P.55—83.
    1(明)萧京:《轩岐救正论》卷六“病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影印本。
    2《何氏八百年医学》第81页。
    3(清)朱绶:《竹簳山人传》,见《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第27页。朱绶,字仲环,号酉生,江苏元和人,道光十一年举人(1831),尝佐梁章钜幕,章奏多出其手。著有《知止堂诗文集》、《清史列传》行于世。
    4此诗收录入何其超辑《青浦续诗传》卷5。
    5(清)何其伟:《簳山草堂三稿》,清代抄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1《何书田年谱》第44页。
    2(清)王芑孙:《渊雅堂全集·编年诗稿》卷20,《续修四库全书》第1480册,第594页。
    3田代华等整理:《灵枢经》卷二“寿夭刚柔”,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4(清)王芑孙:清嘉庆重刊《云间志》跋。
    1(清)何其伟:《添岁记》第12—13页。
    2民国《青浦县续志》卷11《园第》有长洲彭诩撰写的《停沤舫记》:“何子鸿舫读书之处,以停沤舫名。”(清)王芑孙《渊雅堂全集·编年诗稿》卷20壬申诗“泖东诸子送余归,过福泉,同集书田簳山草堂分韵二首”亦记载此事,《续修四库全书》第1480册,第598页。
    3(清)王芑孙:《渊雅堂全集·惕甫未定稿》卷7,《续修四库全书》第1481册,第59页。
    1陈子龙事迹见《明史》卷277《列传第一百六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096—7098页。
    1(清)何鸿舫:《陈忠裕公全集》序,嘉庆八年簳山草堂刻本。
    2何刚(?—1645),字悫人,崇祯三年举人,后佐史可法守扬州,官兵部职方司,城破投井死。参杜春登《社事始末》,何刚与陈子龙、夏允彝、徐乎远等都为几社主要成员。
    3(清)石韫玉撰《皇清例授宣德郎候选布政司理问何君墓志铭》,见《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第18页。
    1夏节愍即夏完淳(1631—1647),陈子龙弟子,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陈子龙等创立几社。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江南一带抗清义师蜂起,他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顺治四年(1647)被捕就义,死时年仅17岁。
    2广富林,原称皇甫林、广福林,在古代属于华亭谷范畴,孕育了灿烂的广富林古文化,位于松江城西北6公里,辰山塘东岸。广富林的名称首见于元代杨维桢《干山志》,到了清代,广富林已成为繁华的市镇。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历次考古发掘,广富林遗址展示了松江北部的古文化脉络。
    3《何书田年谱》第21页。
    4(清)姚椿:《冯少眉墓志铭》,见《樗寮文续稿》,《丛书集成续编》第134册,第423页。
    5光绪《松江府续志》卷14,《田赋志·赈恤》。
    6《添岁记》第17—18页。
    1《添岁记》第18—19页。
    2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页、40页。
    1《添岁记》第24—25页。
    2李彦章(1794—1836),字兰卿,福建侯官(今闽侯)人,清嘉庆进士。清道光年间曾先后任江苏苏常镇通海道与江苏按察使,颇有惠政,巡抚林则徐称其“精明干练,巨细兼周,凡所经管之关务、河防,无不洞察弊源,力除务尽”。
    3《林则徐日记》,《林则徐全集》第九册,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356页、第4359页、4371页。这几则日记中提到的徐白舫、丁畅之、杨芸士等皆为林则徐幕僚。
    1《何书田年谱》第50页。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23《谷部二·阿芙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本,1977年。
    3曹炳章:《鸦片瘾戒除法》,上海:上海中医书局,1930年,第39页。
    4南洋土著居民(也可能是移居南洋的华人)最早发明了“二烟和抽”,即将鸦片与烟草混合在一起吸食的方法,这导致鸦片的食用方法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使得鸦片“臭恶可憎”的特点不再成为人们服用的一个感官障碍。通过这种新的食用方法,使鸦片大规模流行成为可能,从而突破医学的范围而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详可参见仲伟民著《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95—100页;井上裕正著、钱杭译:《清代鸦片政策史研究》,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4页。
    517世纪中叶前后,吸食鸦片的习惯传到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地区,此时鸦片是印度中部地区出产的“麻洼鸦片”,由葡萄牙商人经澳门运入中国大陆,数量仅每年200箱左右。乾隆三十八年(1773),英国驻孟加拉总督黑斯廷斯将位于恒河下游的孟加拉等地所产鸦片,即“孟加拉鸦片”纳入东印度公司旗下实行专卖。流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与日俱增,到1790年后达到约每年4000箱的规模。至18和19世纪之交,东印度公刊既垄断了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贸易,又打通了走私的途径,这就为日后鸦片的大量生产和销售打下了实的基础。详可参阅井上裕正著、钱杭译:《清代鸦片政策史研究》,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4—15页。
    1《林则徐全集》第七册,《信札》,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2林则徐的主张与清廷中枢此时对鸦片问题的认识是密切相关的。清嘉庆以来直到道光初年,清朝一向是把吸食鸦片仅仅作为“风俗人心”的问题来加以认识,直至道光九年(1829)福建道监察御史章沅上奏,提出中国每年因鸦片贸易而有数百万两白银外流,才影响清廷中枢从经济、财政的角度来认识鸦片问题。详见井上裕正著、钱杭译:《清代鸦片政策史研究》,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2—83页。
    3(清)林则徐:《金匮要略浅注》叙言,《陈修园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页。
    4(清)何其伟:《簳山草堂续稿》,清代抄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第20页。
    5(清)何其伟:《救迷良方》自序,收录入《何书田医著四种》,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55页。
    1关于清代医家对于鸦片成瘾及戒除的认识,可重点参阅(清)工燕昌:《王氏医存》卷13,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清)陈恭敏:《戒烟全法》,中国书店1998年影印本。
    1同上引。
    2(清)何其伟:《救迷良方》之“瘾论”,收录入《何书田医著四种》,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57—58页。
    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三《谷部二·阿芙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本,1977年。
    2(清)何其伟:《救迷良方》,收录入《何书医著四种》,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56、63页。
    1(清)何其伟著、何时希校注:《何书田医著四种》,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64页。
    2(清)林则徐撰:《林文忠公政书·湖广奏稿》卷四,《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500册,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山林氏刻林文忠公遗集本影印,第130-138页。
    3《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8—70页。
    4《林文忠公政书·湖广奏稿》卷四,第131页。
    5同上引,第131—135页。
    6同上引,第134—138页。
    1(清)何其伟著、何时希校注:《何书田医著四种》,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82页。
    1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0《虹桥录上》,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版。
    2孙思邀在《备急千金药方·本序》中自述:“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磬尽家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版,据江户医学影北宋本。
    1《全唐文》卷800,陆龟蒙《自怜赋并序》;《全唐文》卷166,卢照邻《寄裴舍人遗衣药直书》。分别见于《续修四库全书》第1647册,第506页;第1636册,第589页。据清嘉庆内府刻本影印。
    2关于绅士收入具体数据参见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下编“中国绅士的收入”,尤其是第217、233、301页。
    1(清)何其超:《曾王父铁山府君述略》,《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第3--4页;(清)何鸿舫:《香雷轩记》,见何时希编:《何氏八百年医学》,第157页。
    2(清)何其伟:《先大母汪太安人事略》,《簳山何氏族潜》第一册,第9-10页。
    3嘉庆《松江府志》卷61《艺术》。
    4(清)秦瀛:《何君墓表》;(清)王芑孙:《何元长传》(《惕甫未定稿》卷9);(清)石韫玉:《何元长墓志铭》(《独学庐三稿》卷5,《续修四库全书》第1466册,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写刻独学庐全稿本影印)。三文均收录于《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第13-22页。
    5此段中除特别标明出处的引文外,其余引文均引自《簳山何氏族谱》。
    1《何书田年谱》第31页。
    2《何书田年谱》第36页。
    3《何书田年谱》第48页。
    4关于清代的币制及其换算,可详参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添岁记》第27页。
    1(清)曹雪芹、高鹗著,古木点校:《红楼梦》,第51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82—383页。
    2(清)焦循:《理堂日记》,嘉庆元年七月初十日。姚氏咫进斋抄本,国家图书馆善本库藏。
    1何时希:《何氏八百年医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43页。
    2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康熙进士,累官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卒谥文贞。
    3(清)何炫著、何时希编校:《何嗣宗医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2年,第50—51页。
    1参见光绪《青浦县续志·园第》“停沤舫,为何其伟子长治读书处”,及长洲彭诩所作《停沤舫记》“何子鸿舫读书之处,以停沤舫名,问之,日:吾先了之所命也,惕甫王先生自号沤翁,先子之师也,沤波舫者先生之所居也,先生往来十山,恒下榻斯室,颜曰停沤,志不忘也。呜呼!……昔余与先生少了井叔交,沤波舫为熟游之地。”
    2《何书田年谱》第32页。
    3(清)龚自珍题《簳山草堂续稿》,抄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此题墨迹亦见《何氏八百年医学》第104页。
    4程门雪:《清代名医何书田年谱》序,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1页。程门雪(1902—1972),中医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对伤寒、温病学说有深邃的理论造诣,博采古今,熔经方、时方与一炉,善用复方多法治疗热病和疑难杂症,用药以简洁、轻巧、灵动见长。
    5民国《青浦县续志》卷21“艺文上”载:“《还如阁诗存》二卷,何长治著,鹿邑王树棻序。”此序全文见《还如阁诗存》第1页,收录入《名医何鸿舫墨迹事略及诗集》,上海中医研究所文献资料研究室资料。
    1《名医何鸿舫墨迹事略及诗文集》,上海中医研究所文献资料研究室资料,第35页。
    2尤侗(1618年—1704年),号悔庵,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于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一生著述颇丰,有《西堂全集》;郭麐(1767—1831),字祥伯,号频伽,江苏吴江人。游姚鼐之门,专研诗文、书画,为浙西词派的末期人物,著作主要有《灵芬馆诗集》,《江行日记》一卷、《唐文粹补遗》二十六卷等;钱侗(1778—1815),字同人,号赵堂,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梁山舟(1723-1825),字元颖,号山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王申年(1752)恩科进士,清代著名书法家。又能诗,著有《频罗庵遗集》;吴昌硕(1844-1927),浙江湖州安古人,清晚期海派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谢稚柳(1910-1997)、唐云(1910-1993)、江寒汀(1903—1963)均为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其余人见前注。
    3(清)何炫著、何时希编校:《何嗣宗医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2年,第52页。
    4(清)何其伟:《添岁记》,辑入《删订医方汤头歌诀》,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1(清)郭麐:《用病中闷元韵》,收录入何其伟《簳山草堂三稿》,第13灭。
    2(清)何其伟:《簳山草堂续稿》,清代抄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第13、14页。
    3(清)何鸿舫:《还如阁诗存》卷一,第9页,收录入《清代名医何鸿舫墨迹事略及诗集》,上海中医研究所文献资料研究室资料。其中提到的几位都是清代名士: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清代诗人、词人、学者。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草溪,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乾隆十七年进士;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清代嘉庆、道光间名,在经史、数学、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史称其“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学问、书法皆称于世。乾隆五十四年进士,为官以以“廉吏善政”著称;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擅长古文辞,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
    4何时希:《何氏八百年医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138页。
    5《何书田年谱》第53页。
    6(法)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1涂丰恩:《从徽州医案看明清的医病关系(1500—1800)》,台湾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硕士论文,2008年,第43-46页。
    2《添岁记》第14-15页。
    3何时希编:《清代名医何书田年谱》,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57—58页。
    1《何书田年谱》第55页。
    2《何书田年谱》第45页、50页。
    3《添岁记》第26页。
    1(明)李梃著,何永等校注:《医学入门·外集》卷7《行医规格》,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
    2同上引。
    3(明)陈实功:《新刊外科正宗》卷4,“医家十要”之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013册(据安徽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五年刻本影印),第236页。
    1祝平一:《宋、明之际的医史与“儒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本第三分,2006年,第420页。
    2(明)龚信:《古今医鉴》卷16之“明医箴”和“庸医箴”,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3(唐)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卷一之《论大医精诚第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版,据江户医学影北宋本。
    1(清)毛祥麟:《对山医话》补编。收入曹炳章:《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年,第144页。
    2(明)王直:《太医何彦澄挽诗序》,乾隆《镇江府志》卷47《艺文四》。
    3(明)蒋性中:《何长者传》;(明)黄沔:《赠儒医何长者诗后序》。两文均收录于《何氏八百年医学》第144-145页。
    4(清)王周:《何氏世乘叙言》,《何氏八百年医学》第149页。
    1嘉庆《松江府志》卷61《艺术》。
    2《何氏八百年医学》第150页。
    3嘉庆《松江府志》卷61《艺术》。
    4(清)李光地:《赠自宗何子序》,收录入(清)何炫著、何时希编校:《何嗣宗医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2年,第50-51页。
    5(清)钦善:《七榆草堂图记》,光绪《青浦县志》卷26《艺文》。
    1(清)唐锡瑞:《八愚何君传》,《簳山何氏族谱》第4册。
    2(清)刘江:《何母张太夫人生传》,《簳山何氏族谱》第4册。
    3何时希:《清代名医何鸿舫传略》,上海市青浦区档案馆藏。
    4(清)姚椿:《韦人大兄六十寿序》,《晚学斋文集》卷5,道光十三年—咸丰二年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1焦循(1763—1820),字里堂,江苏甘泉人。嘉庆六年(1801)中举人,后绝意仕进,专心致力于学,于经学、天算、方志学等均有造诣。与医人李炳交厚,将李炳医案集成《李翁医记》二卷。此段文字资料来源于焦循:《与汪损之书》,载刘建臻点校《焦循诗文集》(下),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第454页、445贝。
    2马一平主编:《昆山历代医家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9、105、113、118页。
    1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阐释场域内某些社会群体的超功利行为时指出,经济场域的运行原则并非对所有场域都合适,当各种形式的象征资本介入并起作用的时候,在某些场域就会存在对利益的集体性抑制。这一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儒医的医疗行为时亦有启发。详参布尔迪厄著《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31-144页。
    2(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之“医家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95页。
    3(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民国21年(1932)石印本4册16卷,第一册,第一卷,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1(清)陆以湉:《冷庐医话》卷一“医范”,收入曹炳章主编:《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年,第155页。
    2干祖望:《干祖望医话》,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第103—107页。
    1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3页。
    2光绪《青浦县志》卷22《艺术》。
    3《何书田年谱》第34页。
    4(清)姚椿:《文学何君墓志铭》,《晚学斋文集》卷8,道光十三年—咸丰二年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5(清)何鸿肪:《何鸿舫先生手书方笺册》,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6(清)陆以湉:《冷庐医话》卷一“医范”,收入曹炳章:《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年,第156页。
    1(清)何其伟:《簳山草堂三稿》,清代抄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2(清)王铸惕:《同学何了自宗五十初度小序》,收入(清)何炫著、何时希编校:《何嗣宗医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2年,第51页。
    3涂丰恩:《择医与择病——明清医病间的权力、责任与信任》,《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0年第2期。
    4何其伟:《簳山草堂续稿》,清代抄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1《冷庐医话》引《绍兴府志》载山阴金太常兰之祖柯,精保婴术,终身不计财利,不避寒暑,不先富后贫。越俗医家多出入肩舆,柯年八十余,犹步行,曰:开欲使贫家了稍受半襁惠耳。
    2《添岁记》第24页。
    3(清)何其伟:《簳山草堂续稿》。
    4(清)何其伟:《亡季弟小山行略》,见《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第45—46页。
    1(清)何其伟题《七榆草堂词稿》:“丁亥孟秋,季弟小山以劳瘁病殁,偶捡余筴,得其手删定词稿六十首,展诵一过,沧然题此。”《七榆草堂词稿》为何其章去世后,何其伟收录其词作以及一些友人悼亡制作刊刻成书,道光八年刻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古籍部。
    2何时希:《清代名医何鸿舫传略》之“何鸿舫的药方”,上海市青浦区档案馆藏。
    3《何书田年谱》,第12—20页。
    1(清)姚椿:《文学何君墓志铭》,《晚学斋文集》卷8,道光十三年—咸丰二年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2(清)姚椿:《簳山草堂诗续稿序》,《晚学斋文集》卷4。
    3这几段有关何其伟患病的记载,见《何书田年谱》第35、41、44、46、49、57—58页。
    1(清)何其伟:《亡季弟小山行略》,《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第45—47页。
    2(清)何长治:《亡侄景门文学传》,上海青浦区档案馆藏《簳山何氏族谱》第3册,第2页。
    3(清)钦善:《七榆草堂图记》,光绪《青浦县志》卷26《艺文》。
    1光绪《丹徒县志》卷37《方技》。
    2光绪《丹徒县志》卷37《方技》。
    3光绪《青浦县志》卷22《艺术》。
    4王琐龄,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华亭人,康熙丙辰进士,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编修,累官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恭。
    1(清)王琐龄:《悼何子自宗文》,(清)何炫著、何时希编校:《何嗣宗医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2年,第52—53页。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3(清)何炫:《何嗣宗医案》,“会诊方十五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2年,第1—24页。
    1(清)何鸿舫:《还如阁诗存》卷二,第17页。收录入《清代名医何鸿舫墨迹事略及诗集》,上海中医研究所文献资料研究室资料。
    2(清)毛祥麟:《对山医话》,收入曹炳章:《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年。第126页。
    1(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之“轻药愈病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77页。
    2龚炜,字巢林,自称巢林散人,晚号际熙老民,主要生活在康熙后期到乾隆中叶。他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刊《巢林笔谈》六卷、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梓《续编》二卷,为后世留下了关于盛清时期丰富的生活史资料。
    3(清)龚炜著、钱炳寰点校:《巢林笔谈》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关于清代的补药文化,学界已有较为详细的论述,比如蒋竹山先生的《非参不服,服必完全——清代江南的人参药用与补药文化初探》一文,收录在《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八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1民国《青浦县续志》卷16《人物四·文苑》。
    2(清)王树棻:《还如阁诗存》序,收录入《清代名医何鸿舫墨迹事略及诗集》。
    3孙家振:《退醒庐笔记》,上海书店,1997年,第30页。孙家振(1863—1939),’字玉声,号海上漱石生,别署警梦痴仙、退醒庐主人,上海人,清末民国初期有影响的旧派小说家,晚年闭户寓于“退醒庐”。代表作有《海上繁华梦》、《如此官场》、《仙侠五花剑》等。清光绪十七年(1891)主编《新闻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起独自创办《采风报》、《笑林报》、《新世界报》等,有“报界耆宿”之称。
    4(清)闵萃祥:《还如阁诗存》跋,收录入《清代名医何鸿舫墨迹事略及诗集》。
    5何时希:《清代名医何鸿舫传略》之“何鸿舫的医嘱”,上海市青浦区档案馆藏。
    6同上引。
    1孙家振:《退醒庐笔记》,上海书店,1997年,第30页。
    2(明)万半莪:《台甫老叔七旬寿序》,《何氏世谱》卷4。
    1(清)钦善:《春园何君墓表》,《簳山何氏族谱》第2册,第9-10页。
    2《添岁记》第11-12页。
    3(清)何其伟:《簳山草堂续稿》,清代抄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1参见《何氏八百年医学》,“何氏各支医家迁徙及游寓考”,第123—128页。
    1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01页。
    2 Angela Ki Che Leung (梁其姿), Medical Learnin from the Song to the Ming, in Richard vonGlahn and Paul J. Smith, eds.,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pp. 374-398.
    1(明)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据明嘉靖三十六年刊本,收入《新安医籍从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上册,“序例”,第5页。
    2(清)何时希:《清代名医何鸿舫传略》,上海青浦区档案馆藏,第9页。
    1马一平编:《昆山历代医家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27页、130页。
    2(清)何其伟著、陈松参订《医学妙谛》,“序例”,收入裘庆兀辑:《三三医书》(全三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
    3叶天士,清代江苏吴县人,出身世医之家,父祖皆精医学。叶天士12岁便跟随父亲学医,同时亦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即前往拜师学习,学成始归,从12岁到18岁,总共拜了17位老师,在医界传为美谈。
    4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中华书局,2001年。
    1(清)何其超:《曾王父铁山府君述略》,《簳山何氏族谱》,第3页。
    2(清)秦瀛:《何君墓表》,见《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第20页。
    3(清)何其伟:《添岁记》第3-11页。
    1(清)何其伟:《亡季弟小山形略》,《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第45页。
    2(清)何长治:《亡侄景门文学传》,上海青浦区档案馆藏《簳山何氏族谱》第3册,第2页。
    1(清)许增:《串雅全书·重校刊串雅内编小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2数据统计根据清代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99《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633—7657页。
    3光绪《丹徒县志》卷37《方技》。
    1李经纬、林昭庚主编:《中国医学通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235页、320-322页、403页。
    2龚纯:《南宋的医学教育》,《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11卷第3期,第137页。
    3《元典章》卷32《礼部卷五·学校二·医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4(明)宋濂撰:《元史》卷八十一《志第三十一·选举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34页。
    5《大明会典》卷224《太医院》,《续修四库全书》第792册,第645页。
    1《明史》卷299《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646—7647页。
    2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33-237页。
    3干祖望:《干祖望医话》,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第236-237页,220-221页。
    1梁其姿:《明代社会中的医药》,《法国汉学》第六辑(科技史专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67页。
    2(清)张廷玉撰:《明史》卷74《志第五十·职官三·太医院》,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12页。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15《志第九十·职官二·太医院》,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26页。
    3(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97页。
    1(明)汪道昆:《太函集》,卷31,“世医吴洋吴桥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17册(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影印),第397页。
    2(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7“南都诸医”条,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7年,第227页。
    3光绪《丹徒县志》卷37《方技》。
    4(明)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据明嘉靖三十六年刊本,收入《新安医籍丛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上册,“序例”,第5页。
    1(汉)司马迁:《史记》卷105《扁鹊仓公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94页。
    2(清)毛祥麟:《对山医话》卷三,收入曹炳章主编:《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第135页。
    1何时希:《何汝阈温热学说的成就》,《何氏八百年医学》第205--206页。
    2刘铁冷:《伤寒辨类叙》,清代何世仁著《伤寒辨类》,收入《何氏伤寒二种》,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刘铁冷(1881—1961),名绮,‘字汉声,江苏宝应人。别署鸥梦轩主,南社主要成员。主编 《民权素》,参与创办《小说丛报》。主要作品有《孤雏血泪记》、《苍溪断肠史》等。
    1《名医何鸿舫墨迹事略及诗集》,上海中医研究所文献资料室资料,第51页。
    2(明)杨士奇著,刘伯涵、朱海点校:《东里文集》卷19,《故太医士何彦澄墓志铭》,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86-287页。
    3(清)何其伟著、陈松参订《医学妙谛》,“序例”,收入裘庆元辑:《三三医书》(全三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
    1祝平一:《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明、清的医疗市场、医学知识与医病关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8期,2010年6月出版,第23—25页。
    2现代医学认为患病是一种偏离行为,即对生物学健康标准和完好状态感受的偏离。这个观点最先由塔尔科特·帕森斯(1902—1978)的《社会系统》(1951)一书中阐发出来。帕森斯把生病视为人类正常生理和社会状况的失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病人角色的概念,包括4个基本要素:1.病人被免除了“正常”的社会角色;2.病人对自己的疾病状态没有责任;3.病人应该具有尝试祛病的愿望;4.病人应该寻求技术上适当的帮助和与医生合作。因此,医生被赋予了履行社会控制的职能,医病双方的地位和权力是不平等的,医生必须通过职业声望、情境权威以及病人的情境依赖在医病关系中发挥杠杆作用,病人则对医生具有依赖性,因为病人缺乏治疗疾病的知识和经验。医生—病人关系可以模拟成为父母—儿童关系。虽然帕森斯的病人角色理论后来遭致了社会学界的诸多批评和反思,但不可否认它对医学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详参(美)威廉·科克汉姆:《医学社会学》(第七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42—166页。
    3托马斯·萨斯和马克·霍伦德将医患互动分为三种可能的模式: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相互参与模式。他们认为在非急诊的情况下,患者与医生在健康问题上进行互动时并不一定处于被动地位,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社会阶层,处于较高社会阶层或经济地位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消费者,并积极参与到互动之中,此外,受过良好教育与较年轻的人也更可能质疑医生的权威。而随着患者不断要求 平等和现代社会慢性病的流行,医患关系模式越来越会朝着“相互参与模式”发展。详参(美)威廉·科克汉姆:《医学社会学》(第七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65—166页。
    1(清)陆锦燧辑、何时希校订:《重固三何医案》卷中,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第61页。
    2(清)姚椿:《竹簳山人传》,《簳山何氏族谱》,第一册,第31页。
    3何时希:《何氏八百年医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第115页,。
    4(明)萧京:《轩岐救正论》卷六“病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影印本。
    1(宋)苏轼:《仇池笔记》卷上,“论医”条,明万历三十年(1602)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1这两则医案分别见于《红楼梦》第十回与第八十三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清)毛祥麟:《对山医话》卷一,收入曹炳章《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年,第125页。
    1(清)陆以湉:《冷庐医话》卷二,收入曹炳章《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年。第183页。
    2(清)何其伟:《竹簳山人医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第324页。
    1(清)何炫著、何时希编校:《何嗣宗医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2年,第5页、6—7页。
    1(清)何其伟:《竹簳山人医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第326—328页。
    1儒家伦理思想主张尊生,爱惜生命,但保全生命绝不是最高等级的价值。换言之,尊生是有条件的,生命的价值首先是道德价值,如果牺牲道德来保全生命,那么这样的生命就是无价值的生命。儒家这种思想对医学伦理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医者应当珍重生命,尽力拯救生命,这是医者的本分;其次,医生并没有在任何条件下全力拯救一切生命的义务。因此,中国古代医学伦理并不以“生命神圣论”为唯一或最高的准则,这与现代医学伦理“有百分之一希望,尽百分之百努力”的要求有很大差异。当然,这并不完全是伦理思想造成的,很大程度上与古代医学不发达有直接关系。详见薛公忱:《儒道佛与中医药学》,北京:中国书店,2002年,第197—201页。
    2涂丰恩:《择医与择病——明清医病间的权力、责任与信任》,《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0年第2期。
    1(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99页。
    2同上引,第101页。
    3(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清初抄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4《何书田年谱》第56页。
    1(清)何其伟:《竹簳山人医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第99页。
    2同上引,第328页。
    1(清)陆以湉:《冷庐医话》卷一“用药”,收入曹炳章主编:《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年,168页。
    2(清)何其伟:《竹簳山人医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第330-331页。
    3(明)张介宾著、(清)王陈梁校:《景岳全书》卷三之《病家两要说》,清康熙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4杨念群:《如何从“医疗史”的视角理解现代政治》,“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疾病医疗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南开大学,2006年8月。
    1(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之“病家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104页。
    2陈果夫(1892—1951),名祖焘,字果夫,浙江吴兴东林镇人,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负责国民党内组织及党务。他一生多病,比较关注医药事业,曾于1931年推动中医界人士成立“国医馆”,陈任国医 馆第一任主任。《陈果夫先生全集》里有《医政漫谈》一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52年)。
    1陈果夫:《医政漫谈》初编,《陈果夫先生全集》第七册,第60页,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52年。
    2(明)李梃:《医学入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年,第2页。
    1周俊、何兆雄主编:《外国医德史》,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0页。
    2雷祥麟先生对于医病关系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责任和权力是一体的两面,当病人对医生召之即来、呼之即去的时代,医生对病人是谈不上负责的。唯有医生握有了治病主体的权力,才能要求医生对病人负责(见雷祥麟所著《负责人的医生与有信仰的病人——中西医论争与医病关系在民国时期的转变》,《新史学》第十四期,2003年出版)。
    3王明旭:《医患关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04页。
    1详见《何氏历代医学从书》中的几部医案:(清)何长治:《清代名医何鸿舫医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2年;(清)何其伟:《竹簳山人医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清)何炫:《何嗣宗医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2年。
    1章次公:《何氏八百年医学序》,见何时希编:《何氏八百年医学》卷一,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
    1(清)张文虎:《复何补之书》,《舒艺室杂著乙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535册(据清光绪刻本影印),第222页。
    2民国《青浦县续志》卷16,《人物二·文苑》。
    1孙家振:《退醒庐笔记》,上海书店,1997年,第30页。
    2(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页。
    1 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Held at Shanghai, May 10-24,1877, PP.115-117.
    2(英)李约瑟:《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自然杂志》1990.13.(12).
    3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1—106页。
    4李建民:《中国医学的“一种文化”——史料、方法与视野》,《古今论衡》第18期,2008年10月。
    1陈寅恪:《金明馆从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7—252页。
    2关于中医存废之争,学界已有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如余新忠:《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区结成:《当中医遇上西医》,香港:三联书店,2005年;张效霞:《无知与偏见:中医存废百年之争》,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等等。
    3(美)Sigerist HS《人与医学》中译本序,胡适作,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1梁启超:《我的病与协和医院》,北京《晨报》副刊,1926.2.6。
    2李尚仁:《医学、帝国主义与现代性:专题导言》,《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54期,2004年6月。
    1(美)罗伊·波特(Roy Porter)著、张大庆译:《剑桥医学史》中文版序言,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页。
    2(美)罗伊·波特(Roy Porter)著、张大庆译:《剑桥医学史》导言,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页、13页。
    3吴燕和:《人类学与医药卫生》,《中华医史》杂志1986年第2期,第65—68页。
    1西方医学界在自己的框架内,为“补充医学”或者说“替代疗法”(alternative medicine)留出了一席之地。顾名思义,补充医学是在主流医学体系之外、为病人提供某种补充性的选择,中医、印度传统医学等都被归入其中。当然,西医在承认补充医学有一定价值的同时,也非常强调西医的主流地位和科学身份是不容取代的。罗伊·波特教授在其名著《剑桥医学史》末尾,就斩钉截铁地指出:“在任何发展中国家你都能发现草药医学体系,但是当所有这些医疗实践与科学医学共存时,只有科学医学体系是惟一普遍存在的。……一旦科学出现,对医学来说除了与这全新观点共命运之外,就不可能再有其它的选择了。”(《剑桥医学史》第607页)明确宣告了西方医学的“普世价值”。
    2黄达夫:《用心聆听:黄达夫改写医病关系》,转引自成令方《医“用”关系的知识与权力》,《台湾社会学》第三期,“医疗与社会”专题,2002年6月出版,第6页。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新唐伟》,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明]申时行等修、赵用贤等纂:《大明会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明万历内府刻本,1995年版。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续修四库全书》第775—786册,据北京图书馆藏稿本影印。
    [明]李景隆等:《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6年。
    [清]宋如林修纂:嘉庆《松江府志》,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1年。
    [清]博润修、姚光发等纂:光绪《松江府续志》,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
    [清]高得贵修、张九徵等纂、朱霖等增纂:乾隆《镇江府志》,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
    [清]何绍章、吕耀斗纂修:光绪《丹徒县志》,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
    [清]韩佩金、张文虎等修:光绪重修《奉贤县志》,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
    [清]汪祖绶等修,熊其英、邱式金纂:光绪《青浦县志》,收入《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
    [民国]张仁静修、钱崇威纂、金泳榴续修:《青浦县续志》,收入《中国方志丛书》。
    《重固镇志》编撰委员会编:《重固镇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7年。
    《丹徒县卫生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徒县卫生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奉贤县卫生志》编纂委员会编:《奉贤县卫生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青浦县卫生志》编篡委员会编:《青浦卫生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京江何氏家乘》,清光绪十三年,无违堂木活字本,共12册,15卷,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
    《簳山何氏族谱》,(清)何廷璋重修、何绘书校刊,分别藏于上海青浦区档案馆和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两个版本略有不同。上海青浦区档案馆藏《簳山何氏族谱》为刻本,4册,不分卷;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藏《簳山何氏族谱》为民国铅印本,2册,不分卷。
    《何氏世谱》,(清)何其伟、何三夏、何四彬重辑,何廷璋录辑,刻本,共7册,7卷,现藏于上海青浦区档案馆。
    [唐]王勃撰,[清]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续修四库全书》第1305册,据清光绪九年吴县蒋氏双唐碑馆刻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苏轼:《仇池笔记》,明万历三十年(1602)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清初抄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明]吕坤:《吕公实政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
    [明]汪道昆:《太函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17册,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一年刻本影印,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明]胡翰:《胡仲子集》,明洪武十四年(1381)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明]王宾:《光菴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册,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钞本影印。
    [明]吴宽:《家藏集》,民国影印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明]宋濂:《文宪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3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清]龚炜著、钱炳寰点校:《巢林笔谈》,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清]佚名辑:《四友堂合稿》,清代抄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清]何其伟:《书田近稿,簳山草堂续稿,三稿》,清代抄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清]何其章:《七榆草堂词稿》,道光八年(1828)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清]何其超:《藏斋诗钞》,同治七年(1868)家刻本,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清]何其超辑:《青浦续诗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八卷,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清]叶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清]王芑孙:《渊雅堂全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80、1481册,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刻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王庆勋辑:《诒安堂全集》,上海王氏,清道光咸丰(1821—1861)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清]姚椿:《樗寮文续稿》,《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34册,上海书店,1994年。
    [清]姚椿:《通艺阁诗三录》,道光十三年—咸丰二年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清]顾夔:《城北草堂诗余》,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清]张文虎:《舒艺室诗存》、《舒艺室杂著乙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5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林则徐:《林则徐全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500册,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山林氏刻林文忠公遗集本影印。
    [清]佚名:《比照案例》,收入杨一凡、徐立志主编:《历代判例判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汉]张仲景:《伤寒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明]孙一奎:《孙一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明]萧京:《轩岐救正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影印本。
    [明]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据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刊本,收入《新安医籍丛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明]谈允贤:《女医杂言》,北京中医研究院藏,明万历十三年(1585)锡山谈氏纯敬堂刻本。
    [明]张介宾著、[清]王陈梁校:《景岳全书》,清康熙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明]李梃:《医学入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年。
    [清]王宏翰:《古今医史》,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0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陆以湉著、吕志连点校:《冷庐医话》,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毛祥麟:《对山医话》,收入曹灿章主编:《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年。
    [清]张璐:《张氏医通》,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年。
    [清]赵学敏著,[清]吴庚生补注:《串雅内外编》,北京:中国书店据扫叶山房1914年版影印,1987年。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清]徐大椿:《洄溪医案》,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0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儒林医隐:《医界镜》,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清]魏之绣:《续名医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清]陆锦燧:《景景医话》,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何时希主编:《何氏历代医学丛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2—1989年。
    陈果夫:《医政漫谈》初编,《陈果夫先生全集》第七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52年。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
    陈寅恪:《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意]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
    H. Paul Chalfant、蔡勇美等合著:《医学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李栋森、盛燮荪主编:《宋明浙江针炙》,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年。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周俊、何兆雄主编:《外国医德史》,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年。
    熊秉真:《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北: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95年。
    陈元朋:《两宋的“尚医十人”与“儒医”——兼论其在金元的流变》,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7年。
    [美]罗伊·波特(Roy Porter)著、张大庆译:《剑桥医学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经纬、林昭庚主编:《中国医学通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陈垣:《陈垣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钱杭:《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德]花之安:《自西徂东》,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03年。
    张杰《清代科举家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余新忠等:《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4年。
    区结成:《当中医遇上西医》,香港:三联书店,2005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廖育群:《医者意也:认识中国传统医学》,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谭立德译:《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建民:《从医疗看中国史》,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8年。
    王明旭:《医患关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英]李约瑟著、汪受琪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上海:复日大学出版社,2009年。
    费振钟:《中国人的身体与疾病》,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美]威廉.H.麦克尼尔(William H.McNeill)著,余新忠、毕会成译:《瘟疫与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
    吴仁安:《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美]白馥兰著、江湄等译:《技术与性别——晚晴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仲伟民著《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日]井上裕正著、钱杭译:《清代鸦片政策史研究》,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年。
    王吉民、伍连德: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1936),台北南天书局1985年重新出版。
    Joan Lane. A Social History Medicine:Healty, Healing and Disease in England,1750-1950[M]. London:Routledge,2001
    方本慈:《中医亟应革除劣根性》,《光华医药杂志》1937年,4(1):16。
    吴燕和:《人类学与医药卫生》,《中华医史》杂志1986年第2期。
    梁其姿:《明清预防天花措施之演变》,收入《国史释论——陶希圣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7年。
    杜正胜:《医疗、社会与文化——另类医疗史的思考》,《新史学》第8卷第4期,1997年12月。
    梁其姿:《明代社会中的医药》,《法国汉学》第六辑(科技史专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梁其姿:《医疗史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8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上田信:《地域与宗族》,收入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宋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金仕起:《古代医者的角色——兼论其身份与地位》,《新史学》1995年第1期(第6卷)。
    马伯英:《人类学方法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医学与哲学》1995年第2期。
    林富士:《东汉晚期的疾疫与宗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三分,1995年9月。
    李贞德:《汉隋之间的“生子不举”问题》,《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三分,1995年9月。
    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李建民:《一个新领域的摸索:记史语所“生命医疗史研究室”的缘起》,《古今论衡》第1期.1998年。
    刘志伟:《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谱牒研究——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梁庚尧:《南宋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一分,1999年3月。
    梁其姿:《麻风病概念演变的历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二分,1999年6月。
    邱仲麟:《儒医、世医与庸医:明代典籍中对于医者的评论》,编入《明人文集与明代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0年4月。
    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余新忠:《关注生命——海峡两岸兴起疾病医疗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成令方:《医“用”关系的知识与权力》,《台湾社会学》第三期,“医疗与社会”专题,2002年6月出版。
    邱仲麟:《绵绵瓜瓞:关于明代江苏世医的初步考察》,《中国研究》(日本)2003年。
    雷祥麟:《负责人的医生与有信仰的病人——中西医论争与医病关系在民国时期的转变》,《新史学》第十四期,2003年。
    余新忠:《中国疾病、医疗史探索的过去、现实与可能》,《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熊月之:《江南文人与科举考试》,收入《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4年。
    李尚仁:《医学、帝国主义与现代性:专题导言》,《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54期,2004年6月。
    邱仲麟:《明代世医与府州县医学》,《汉学研究》2004年12月。
    胡妮娜:《中国古代医患关系初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硕士学位论文。
    谢娟:《明代医人与社会——以江南世医为中心的医疗社会史研究》,《江南社会经济研究·明清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杨念群:《如何从“医疗史”的视角理解现代政治》,“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疾病医疗史”研讨会,南开大学,2006年8月。
    祝平一:《宋、明之际的医史与儒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本第三分,2006年9月。
    [日]饭岛涉:《作为历史进程指标的传染病》,《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8卷,天津古籍出版 社,2007年。
    路彩霞:《清末京津庸医问题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8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胡成:《“不卫生”的华人印象:中外之间的不同讲述——以上海公共卫生事业为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6期,2007年6月。
    余新忠:《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张仲民:《卫生、种族与晚清的消费文化——以报刊广告为中心的讨论》,《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
    李建民:《中国医学的“一种文化”——史料、方法与视野》,《古今论衡》第18期,2008年10月出版。
    王涛锴:《何以成医:明清时代苏松太地区的医生训练和社会》,《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1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祝平一:《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明、清的医疗市场、医学知识与医病关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8期,2010年6月。
    涂丰恩:《择医与择病——明清医病间的权力、责任与信任》,《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0年第2期。
    张佩国:《祖先与神明之间——清代绩溪司马墓“盗砍案”的历史民族志》,《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余新忠:《“良医良相”说源流考论》,《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梁其姿:"Medical Learning from the Song to the Ming, " in Richard vonGlahn and Paul J. Smith, eds.,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