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更是一种渗透着伦理精神的道德化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并体现着丰富的道德意蕴,因此,应当有其坚实的道德基础。道德作为人类生活世界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理所当然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然而,社会生活中道德上的种种失范使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研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基本范畴、理论框架、价值意义以及实践构建等都处于探索之中。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要素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必须与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协调发展。木桶理论决定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仅仅依赖于经济上的巨大成功,而且应该包括道德等“软实力”的巨大提升。我们不仅要看到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和谐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更要用和谐理念指导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以分析和谐社会道德基础为出发点,以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理论维度、主体维度、关系维度、实践维度为理论线索,以人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身与心的和谐为切入点,以探索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实践路径为落脚点,初步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基本理论框架。
     本文主体部分包括四章内容:
     第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基本理论分析。本章解读了和谐、和谐社会、道德、道德基础几个相关概念的涵义;从和谐社会提出的道德视角、和谐社会目标的道德旨归、和谐社会内涵的道德意蕴三个方面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意蕴;探讨了社会主义道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作用;阐述道德基础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互动共进关系;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第二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行为主体分析。本章指出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性作用,分析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忠诚、勤政、廉洁、民主团结、求真务实五个方面提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干部道德基础;指出了青少年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传承性作用,探讨了青少年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礼貌、孝敬、感恩、责任四个方面提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青少年道德基础;指出了普通群众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分析了普通群众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五个方面提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普通群众道德基础。
     第三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和谐关系分析。本章论述了人际道德对人际和谐的意义,分析了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从平等尊重、友爱互助、宽容谅解三个方面提出构筑人与人和谐的人际道德基础;论述了社会道德对社会和谐的意义,分析了社会道德存在的问题、原因,从以人为本、公平正义、集体主义三个方面提出构筑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道德基础;论述了生态道德对社会和谐的意义,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原因,从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人口增长要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适度生产与节制消费、尊重生命与保持生物多样性、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五个方面提出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道德基础;论述了身心道德对身心和谐的意义,分析了人身与心不和谐的表现、原因,从克己自律、随心所欲不逾矩、心胸开阔、乐观进取四个方面提出构筑人身与心和谐的身心道德基础。
     第四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实践路径分析。本章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和谐道德思想资源建设,加强法律对道德的作用建设,加强和谐社会的制度道德建设,加强和谐社会的道德信仰建设等五条路径论述了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问题。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s an ideal target for social development, is also a kind ofvalue orient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is a kind of moral society permeated withethical spirit.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contains and embodies the moral implication,therefore, should have a solid moral foundation. Morality,a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in theworld of human life, of course, become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society. However, the social life morally anomie moral found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obecome a very important issue, its basic categories, theoretical framework, value, meaning,and practice building and so on in the exploration. In social life, the moral element in the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development must be coordinated with the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other factors. The bucket theory decision to a harmonioussociety cannot rely solely on the huge economic success, and should include moral "softpower" huge boost. Not only do we want to see that there are deep-seated reasons behinddisharmony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use the concept of harmony to guide the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paper is tightly around the building of aharmonious society, to analyze the moral found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a startingpoint, the main dimension, relational dimension, practical dimension to the theoreticaldimension of the moral found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a theoretical clue how peopleshould do to reach people, people harmony with society, 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personaland heart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moral found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practice the path to the end result,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the ba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the moral foundation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main part of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moral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istharmonious society.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harmony, harmonious society, moral,ethical foundation of several related concepts in this chapter; analysis of three from a moralperspective, the goal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connot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moralimplication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explore socialist morality on the basis of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tection; elaborate the coexistence and progressive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infrastructure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discusses theurgency and importance of the moral foundation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analysis of actors of the moral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istharmonious society. This chapter points out the moral construction of leading cadres ofleading role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Leaders' Moral Construction, loyal, hardworking, honest, democratic unity, pragmatic five aspects tobuild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al moral foundation of leadership cadres; pointed adolescentmoral construction of the heritage role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discussed theproblems and causes of youth and moral construction, courtesy, honor, gratitude,responsibility in four areas proposed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adolescentmoral founda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ordinary masses and moral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rol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moralconstruction of ordinary people, from five aspects, i.e. patriotic law-abiding, courtesy andhonesty, solidarity, friendliness, diligence and self dedica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analysis of the moral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istharmonious society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terpersonalmorality of the interpersonal harmony significance, interpersonal problem, because, from theequal respect, friendship and mutual assistance, three tolerant and understanding human moralfoundation to build interpersonal harmony; discusses the social and moral society harmonioussense of the problems of social morality, reason, from the people-oriented, fairness and justice,collective 'three aspects raised to build human and social harmony of the social and moralfoundation; discusses ecological ethics of social harmony 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China'secological exist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ecause, from kind to nature, love nature,population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coordination, moderate productionand consumption restraint, respect for life and maintain biological diversity, adhere to the fiveaspect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proposed to build a people the naturalharmonious ecological moral foundation; discusses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ense ofmoral harmony of body and mind, personal and heart disharmony performance reasons, fromself-denial self-discipline, arbitrary without transgressing, open-minded, optimistic andenterprising four aspects proposed to build a personal heart harmonious physical and mentaland moral found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analysis of practice path of the moral foundation of a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perfecting of basic moral problems of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moral thinkingresources, strengthening the legal construction of the role of moral system and moral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strengthening the moral beliefs of a harmonious societyconstruction, etc.
引文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①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②高国希:《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第118页。
    ③尹冬华:《建设多层次的道德体系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国社会报》2005年1月26日。
    ①霍秀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②李永胜:《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理论月刊》2007年第1期。
    ③石瑞红:《社会责任感——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④韩震、郑立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新视野》2007年第6期。
    ⑤沈学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实事求是》2006年第5期。
    ⑥夏育林:《公平性——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理论月刊》2005年第4期。
    ⑦王以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考试周刊》2009年第3期。
    ⑧乔法容:《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光明日报》2005年7月19日第5版。
    ⑨张立杰:《建设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9期。
    ①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一卷),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602-603页。
    ②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1979年版,第531页。
    ①张永昌,朱凤荣:《论和谐的内涵和范畴》,《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②孙克任:《和谐的概念和性质分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③罗永忠:《和谐与和谐教育:定义的多元解构与建构》,《教育科学》2010年第1期。
    ④韩美群:《“和谐”范畴的多维解读》,《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⑤梁丽萍:《走向现代的和谐社会——访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1期。
    ⑥梁丽萍:《走向现代的和谐社会——访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1期。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②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③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④《劝学》。
    ①《论语·为政第二》。
    ②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
    ①于斌:《关于和谐社会的统计学研究》,《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10期。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0页。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114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69页。
    ①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③龚长宇:《道德失范:社会安全的腐蚀剂》,《伦理学原理研究》2004年第9期。
    ①《荀子·礼论》。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①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②《普列汉诺夫选集》(第1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551页。
    ③《论语·为政第二》。
    ①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1年7月1日。
    ①郭伟:《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意义》,《鲁行经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网2012年11月08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网2012年11月08日。
    ③《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②本书编写组:《十七大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①李敏生等:《以德为先选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9页。
    ③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271页。
    ④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⑤塞缪尔·亨廷顿:《变迁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②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③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321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③《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①王蔚莲:《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忠诚意识》,《党政论坛》2010年1月号。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网2012年11月08日。
    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第1版。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②《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554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网2012年11月08日。
    ②《晏子春秋·杂下》
    ①清·张伯行:《正谊堂文集》。
    ②《论语·子路》。
    ③《论语·颜渊》。
    ①本报评论员:《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人民日报》2007年1月27日第1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23页。
    ①本刊评论员:《领导干部要做求真务实的表率》,《党建研究》2004年第3期。
    ①张海涛:《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380页。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网2012年11月08日。
    ①赵文花:《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在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②吴潜涛等:《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8页。
    ③吴潜涛等:《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页。
    ④吴潜涛等:《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9-220页。
    ⑤吴潜涛等:《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8页。
    ①杨荣昌等:《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南都学坛》(哲社版)1996年第2期。
    ②苏敏,曾长进:《家庭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湖北省五城镇的家长调查》,《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第3期。
    ①[英]塞缪尔·斯迈尔斯著、刘曙光等译:《品格的力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②韩文根:《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6期。
    ①杨艳:《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江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杨艳,李尚敏:《从“中国感恩节”看有效的感恩教育》,《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9期。
    ①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7页。
    ①崔永学:《公民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教育评论》2012年第3期。
    ②崔永学:《公民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教育评论》2012年第3期。
    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网2001年10月24日时政要闻。
    ④《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⑤焦国成:《公民道德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页。
    ①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3页。
    ②《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页。
    ③崔永学:《公民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教育评论》2012年第3期。
    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网2001年10月24日时政要闻。
    ⑤《荀子·君道》。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①崔永学:《公民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教育评论》2012年第3期。
    ②崔永学:《公民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教育评论》2012年第3期。
    ③崔永学:《公民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教育评论》2012年第3期。
    ④转引自唐凯麟等著:《个体道德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第22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①《孟子·离姿上》。
    ②《朱子语类》卷一一九。
    ③《论语·为政》。
    ④《论语·阳货》。
    ①《荀子·王制》。
    ①《论语·雍也》。
    ②《论语·卫灵公》。
    ③《孟子·公孙丑上》
    ①王通:《中说·关朗》。
    ②《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③《老子》第三十三章。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8页。
    ①《荀子·臣道》。
    ①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①张宝石:《浅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下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①《孟子·公孙丑下》。
    ①袁祖社:《“公共性”信念的养成:“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及其人文价值追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孟宪平:《以人为本:改革的思维取向和价值选择》,《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②李克成:《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公平正义问题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②周立新:《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再认识》,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王淑芹:《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有关问题》,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0年第12期。
    ④周立新:《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再认识》,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王淑芹:《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有关问题》,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0年第12期。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②高中和:《论以人为本理念》,《社科纵横》2007年第4期。
    ①奥雷利奥·佩西:《未来一百年》,中国展望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②黄秀华:《政治公平:社会公平的价值核心》,《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③[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6-167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网2012年11月08日。
    ①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7页。
    ②[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许广明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①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2页。
    ①叶文振:《生育权利:孩子的说法》,《人口研究》(北京)1998年第6期。
    ①[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②[德]孔汉思、库舍尔编,何先沪译:《全球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8页。
    ③[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第430页。
    ①景如杰:《身心和谐:人生意义的追寻》,《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①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3页。
    ①鄢本凤:《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02页。
    ①《论语·颜渊》。
    ②《孟子·尽心下》。
    ③《论语·宪问》。
    ④《礼记·中庸》。
    ⑤《论语·为政》。
    ①《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5页。
    ①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页。
    ①《论语·学而》
    ②《论语·子路》。
    ③《礼记·礼运》。
    ④《孟子·公孙丑下》。
    ⑤《孟子·梁惠王上》。
    ⑥《孟子·梁惠王上》。
    ⑦《贞观政要·唐太宗问政房玄龄等》。
    ⑧《孟子·滕文公上》。
    ①《老子·第10章》。
    ②《老子·第16章》。
    ③《老子·第25章》。
    ④《庄子·齐物论》。
    ⑤《中庸》。
    ⑥《孟子·梁惠王上》。
    ⑦《荀子·礼论》。
    ⑧《荀子·王制》。
    ⑨《论语·述而》。
    ⑩《孟子·尽心上》。
    ①《周易》。
    ②[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73页。
    ③[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5页。
    ①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4页。
    ②[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①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②王一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兼论经济生活、道德和政治法律的关系》,《哲学研究》1997年第1期。
    ①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②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日报》2004年9月27日第1版。
    ①俞可平:《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①刘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光明日报》1996年4月5日。
    ①任建东:《信仰理性道德》,《唐都学刊》2000年第1期。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页。
    ①转引自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20页。
    ②仲金留,魏裕铭:《名人演讲辞精粹》,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④保罗·库尔茨:《保卫世俗人道主义》,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13页。
    ①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广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页。
    ②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名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④[美]威廉·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黄伟合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⑤李德顺:《论信仰》,《光明日报》2000年3月21日。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3]《普列汉诺夫选集》(第1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
    [14]《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
    [16]《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7]《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1]《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2]《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7][英]塞缪尔·斯迈尔斯著、刘曙光等译:《品格的力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28][美]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29][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0][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许广明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2][美]威廉·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黄伟合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3][德]孔汉思、库舍尔编,何先沪译:《全球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半版。
    [34][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
    [35][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3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
    [38][美]塞缪尔·亨廷顿:《变迁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7年版。
    [3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40][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1][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美]莱菌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3][美]保罗·库尔茨:《保卫世俗人道主义》,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44][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45]《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6]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7]李连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8]周建明等:《和谐社会构建:欧洲的经验与中国的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9]本书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0]张东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周文东、丁锐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纲》,西南交通大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2]苏戎安:《和谐社会主义论》,广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3]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4]郭建宁:《利益协调与和谐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5]樊跃发:《和谐视域下的历史脉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6]杨清涛:《和谐之道》,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7]周惠:《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8]郭广银等:《伦理新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9]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0]陈章龙等:《当代中国思想道德体系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吴灿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2]杜灵来:《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效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3]李泽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4]杨业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6]魏雷东:《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67]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8]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69]本书编写组:《生态文明建设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70]祁福光:《环境伦理学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贾卫列、刘宗超:《生态文明观:理念与转折》,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2]孔德新:《环境社会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3]李永峰等:《环境社会学教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4]李仁武:《制度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5]景枫:《社会诚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6]刘建军等:《信仰的呼唤》,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7]沈壮海:《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8]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79]陶国富等:《公民道德向度与和谐发展逻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0]张翠萍:《困境与重建:当代中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81]孙向军:《社会主义道德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2]江传月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3]冯永刚:《制度道德教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4]王琴:《筑牢中华民族精神支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5]张志安等:《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6]戴跃侬:《和谐校园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7]吴兴富:《和谐校园构建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8]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9]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0]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1]李德才:《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年版。
    [9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3]唐凯麟:《伦理大思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4]秦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5]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96]本书编写组:《十七大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7]李敏生等:《以德为先选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
    [98]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99]吴潜涛等:《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0]焦国成:《公民道德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1]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2]程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3]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4]唐凯麟等:《个体道德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
    [10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06]人民出版社和谐文化编辑组:《道德的力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7]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8]《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一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109]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10]鄢本凤:《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1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2]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3]仲金留、魏裕铭:《名人演讲辞精粹》,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114]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5]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广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6]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名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7]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4——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8]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一卷),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119]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1979年版,第531页。
    [120]金鑫等:《中国问题报告: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12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网2001年10月24日时政要闻。
    [12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124]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125]胡锦涛:《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1日。
    [126]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1月10日。
    [127]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12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129]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2004年3月l日。
    [130]《温家宝在科教领导小组会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es/2009一01/04/content_10600754_1.htm。
    [131]习近平:《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人民日报》2009年3月31日第1版。
    [132]刘云山:《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光明日报》2006年9月25日。
    [133]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4日。
    [13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13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第1版。
    [13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3月23日。
    [137]本报评论员:《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人民日报》2007年1月27日/第1版。
    [138]乔法容:《爱国守法: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人民日报》2002年1月15日第9版。
    [139]乔法容:《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光明日报》2005年7月19日第5版。
    [140]俞可平:《社会公平与善治: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光明日报》2005年3月22日。
    [141]刘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光明日报》1996年4月5日。
    [142]李德顺:《论信仰》,《光明日报》2000年3月21日。
    [143]潘岳:《中国环境问题的思考》,《中国环境报》,2007年2月9日。
    [144]尹冬华:《建设多层次的道德体系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国社会报》2005年1月26日。
    [145]徐友渔:《我们的道义支撑点在哪里》,《南方周末》2000年7月27日。
    [146]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47]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148]高国希:《和谐社会与道德基础三题》,《红旗文稿》2007年第2期。
    [149]霍秀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50]李永胜:《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理论月刊》2007年第1期。
    [151]杨小明:《社会责任感: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152]石瑞红:《社会责任感——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53]张立杰:建设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9期。
    [154]韩震、郑立心:《社会主义核心价位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新视野》2007年第6期。
    [155]沈学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实事求是》2006年第5期。
    [156]刘培合:《诚信:和谐社会道德构建的核心》,《求实》2007年第2期。.
    [157]夏文斌:《公平原则与和谐社会的建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58]夏育林:《公平性——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理论月刊》2005年第4期。
    [159]王以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考试周刊》2009年第3期。
    [160]张永昌,朱凤荣:《论和谐的内涵和范畴》,《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61]孙克任:《和谐的概念和性质分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62]罗永忠:《和谐与和谐教育:定义的多元解构与建构》,《教育科学》2010年第1期。
    [163]韩美群:《“和谐”范畴的多维解读》,《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64]梁丽萍:《走向现代的和谐社会——访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1期。
    [165]戚攻:《对“和谐”命题研究的十二方面拓展》,《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166]于斌:《关于和谐社会的统计学研究》,《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10期。
    [167]冯杰、宣晓伟:《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红旗文稿》,2005年第10期。
    [168]龚长宇:《道德失范:社会安全的腐蚀剂》,《伦理学原理研究》2004年第9期。
    [169]郭伟:《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意义》,《鲁行经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70]王蔚莲:《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忠诚意识》,《党政论坛》2010年1月号。
    [171]本刊评论员:《领导干部要做求真务实的表率》,《党建研究》2004年第3期。
    [172]张海涛:《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73]赵文花:《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在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74]杨荣昌等:《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南都学坛》(哲社版),1996年第2期。
    [175]苏敏,曾长进:《家庭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湖北省五城镇的家长调查》,《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第3期。
    [176]于云兰,于年湖:《农村家庭养老:挑战与对策》,《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77]甘仲国:《加强孝的教育的必要性》,《思想道德教育》2002年第5期。
    [178]韩文根:《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6期。
    [179]杨艳,李尚敏:《从“中国感恩节”看有效的感恩教育》,《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9期。
    [180]李仁武:《关于构建广州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测评体系的若干思考》,《探求》2005年第4期。
    [181]杨深:《从道德虚无主义走向道德秩序重建》,《哲学研究》1995年第5期。
    [182]张宝石:《浅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下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83]袁祖社:《“公共性”信念的养成:“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及其人文价值追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84]孟宪平:《以人为本:改革的思维取向和价值选择》,《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85]王淑芹:《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有关问题》,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0年第12期。
    [186]叶文振:《生育权利:孩子的说法》,《人口研究》(北京),1998年第6期。
    [187]王海晨:《努力做内心和谐的人———读温家宝看望季羡林记实报道感悟》,《理论与当代》2006年第11期。
    [188]王一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兼论经济生活、道德和政治法律的关系》,《哲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89]东方朔:《自我概念之诠释及其冲突》,《开放时代》2001年第5期。
    [190]俞可平:《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191]任建东:《信仰理性道德》,《唐都学刊》2000年第1期。
    [192]丘有光:《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信仰教育》,《文史博览》2007年第1期。
    [193]樊和平:《善恶因果律与伦理合理性》,《上海社会科学院季刊》1999年第3期。
    [194]莫非平:《论道德权威》,《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95]周立新: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再认识,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96]杨艳: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江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197]李克成: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公平正义问题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198]Stephen Nathanson.Eeonomic Justice[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ee Hall,1998.
    [199]Grounding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1993.
    [200]Niebuhr,R.,Moral man and Immoral soeiety,New York,1960.
    [201]Chandran Kukathas&Philip Pettit,Rawls:A Theory of Justice and itsCritics,PolityPress,1995.
    [202]David Apter, Rethinking Development: Modernization, Dependency, and Post modernPolitics [M].Newbury Park,19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