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进德活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国初年,伴随着中国早期现代化各个层面的逐次展开,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亦逐渐意识到改进国人道德观念的迫切性。于是以吴稚晖为代表的同盟会会员在上海发起了以“不狎邪、不纳妾、不斗麻雀”为基本宗旨的“进德会”。进德会会员主要分为普通、甲部、乙部、丙部四个等级。另外,进德会还设有女子进德会。与男子进德会不同的是,女德会的会约彰显出性别的表征,诸如“不养童媳、不做艳妆”等会约。男德会与女德会会约的相同之处,在于“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两项。间接地反映出民国初年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女子参政的一种态度。进德活动的开展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注目。然而囿于民国初年政治体制的不完善性,进德活动在实践层面的运作,逐渐偏离了原本的预设轨道并被冠以泛政治化的发展趋向。但是进德会旨在提高国人道德观念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新知识分子群体。
     蔡元培作为上海进德会首批入会的会员,在此后的留欧期间依然在不遗余力地开展“进德”活动。1917年蔡元培被中华民国政府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在目睹当时北大校园“私德不修”的状况之后,他决定将上海进德会的理念移植到北大校园。进德会便在此机运下适时产生。与上海进德会所不同的是:北大进德会通过设立评议员与纠察员组织,对于违反会约的会员加以监督制裁。北大经过一年多“进德”活动的推行,校园风气特别是学生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很大改善。尤其是身为进德会骨干会员的罗家伦、傅斯年等人在五四运动初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北大等进德活动的发起地皆为当时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正是缘于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使得人们在道德层面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intellectuals in China realized the urgency of improving the moral consciousness of compatriots gradually along with the successive development of early modernization in various respects. As a result, represented by Wu zhihui, the members of Tung Meng Hui originated Moral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which took "no patronizing prostitutes, no marring concubines and no gambling " as its basic princip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ndards of Moral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the members in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common membership, A membership, B membership and C membership. In addition, there also was Female Moral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male, Female Moral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showe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gender, such as the following regulations, "no raising child bride, no heavy makeup". The same regulations of Male Moral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and Female Moral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lied in "no being officers, no being senators", which indirectly reflected the attitudes of the group of intellectuals to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during that period of time. The originating of Moral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drew wide attentions among all circles i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However, confined by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early years of Republic of China, it deflected from its original course in practice and was imposed on a tendency of pan-politica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moral consciousness of compatriots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group of new intellectuals with Cai yuanpei as their representative.
     A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members joined into the Moral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Cai yuanpei still carried out moral improvement activities during his study in Europe, no efforts spared. In 1917, Cai yuanpei was appointed presid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by the government of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witnessing the condition of "ignoring personal morality" in the campus of Peking University, he decided to transplant the concept of Moral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in Shanghai into Peking University. Moral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in Beijing duly emerged. Different from the Moral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in Shanghai, Moral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in Peking University set organizations of senators and provost officers, and they would supervise its members and apply sanctions to those who broke the regulations. After more than a year's activities of moral improvement, the ethos, especially for the students'spirit in Peking University improved a lot. In early May 4th movement, as the backbone of the Moral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Luo jialun, Fu sinian and some other members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t should be particularly noticed that, the original place of Moral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Beijing and Shanghai, both of them were cities of higher levels in economy and polity. In a certain extent, it was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economic strength that led people ask for higher development in moral aspect.
引文
①参见章开沅,罗福惠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杭州:浙江人民了出版社,1993年,第66页。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7页。
    ①《进德会会约》,《东方杂志》,1912年第8卷第11号,第222页,223页。
    ②《北京大学进德会旨趣书》,《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月19日。
    ③《论进德会》,《章士钊全集第2集》,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④潘荣琨,林牧夫:《中华第一奇人张静江传》,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第78页。
    ①金中炎:《我所知道的无政府主义者活动片段》,《广州文史资料第5辑》,1962年。
    ②彭剑、汤蕾:《二度失望后的抉择》,《鄂州大学学报》,2005年1月第12卷第1期。
    ③葛懋春、蒋俊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④汤庭芬编:《无政府主义思潮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⑤娄岙菲:《蔡元培“兼容并包”之再诠释》,《教育学报》,2007年第5期。
    ⑥牛凤蕊,周作宇:《蔡元培教师聘任思想探析》,《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第2期。
    ⑦周天度:《蔡元培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9页。
    ⑧商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24页,第172页。
    ⑨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纪事》(中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3页,第44页,第47页,第48页,第49页,第50页。
    ⑩刘子路、王占连:《马寅初与进德会》,《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第10期。
    ①张开新编:《易经致用精义》,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②唐兆梅编:《曾国藩家训》,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③民国初年进德类的团体大约有9个。分别是:上海进德会、希社、侠义党、空无党、青白社:北京的社会改良会;成都的崇俭会;广州的忠信团、天民社。参见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505页,第506页。
    ④“真”、“仇”是吴稚晖在“新世纪”中所采用的笔名。
    ①真:《驳官比百姓好》,《新世纪》,1907年6月29日。
    ②真:《驳官比百姓好》,《新世纪》,1907年6月29日。
    ③真:《驳官比百姓好》,《新世纪》,1907年6月29日。
    ④真:《续驳官比百姓好》,《新世纪》,1907年7月27日。
    ⑤仇:《论留学生之作官》,《新世纪》,1907年8月13日。
    ⑥仇:《论留学生之作官》,《新世纪》,1907年8月13日。
    ⑦仇:《论留学生之作官》,《新世纪》,1907年8月13日。
    ①真:《男女革命》,《新世纪》,1907年8月3日。
    ②真:《男女革命》,《新世纪》,1907年8月3日。
    ③真:《男女革命》,《新世纪》,1907年8月3日。
    ④真:《续男女革命》,《新世纪》,1907年8月10日。
    ⑤真:《续男女革命》,《新世纪》,1907年8月10日。
    ①参见口君:《绝婚配以解私团体》,《新世纪》,1908年5月27日。
    ②口君:《绝婚配以解私团体》,《新世纪》,1908年5月27 日。
    ③口君:《绝婚配以解私团体》,《新世纪》,1908年5月27 日。
    ④鞠普:《毁家谈》,《新世纪》,1908年5月30日。
    ⑤鞠普:《毁家谈》;《新世纪》,1908年5月30日。
    ⑥鞠普:《毁家谈》,《新世纪》,1908年5月30 日。
    ① 由于上海进德会的发起并非个人单独发起,而是代表着当时同盟会部分会员的进德趋向,所以笔者以同盟会派相称。
    ②《进德会会约》,《民立报》,1912年2月26日。
    ③为了与稍后女子进德会相区别:海进德会指的是男子进德会
    ④《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5月6日。
    ⑤《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4月18日。
    ①《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3月31日。
    ②《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3月31日。
    ③《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2月28日。
    ④《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5月17日。
    ⑤《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3月11日。
    ⑥《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3月20日。
    ⑦《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3月20日。
    ⑧《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3月6日。
    ①《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3月6日。
    ②《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5月10日。
    ③《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5月2日。
    ④《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4月30日。
    ⑤《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3月6日。
    ⑥《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4月8日。
    ⑦《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4月30日。
    ⑧《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5月13日。
    ⑨《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5月15日。
    ⑩《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6月26日。
    ①参见《进德会增制会标之布告》,《民立报》,1912年6月15日。
    ②《社论三·新国民之国民观》,《民立报》,1912年3月2日。
    ①《社论二·民国之民》,《民立报》,1912年3月8日。
    ②《社论二·民国之民》,《民立报》,1912年3月8日。
    ③《社论二·民国之民》,《民立报》,1912年3月8日。
    ④《道德之改革》,《民立报》,1912年3月3日。
    ⑤《道德之改革》,《民立报》,1912年3月3日。
    ⑥《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5月4日。
    ⑦上述进德会会员统计的时间是从1912年2月27日,至1913年1月13日。
    ① 《进德会会约》,《民立报》,1912年2月26日。
    ②《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3月31日。
    ①《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5月21日。
    ①《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4月17日。
    ③《东西南北》,《民立报》,1912年5月9日。
    ④《辩东西南北》,《民立报》,1912年5月11日。
    ⑤《辩东西南北》,《民立报》,1912年5月11日。
    ⑥《辩东西南北》,《民立报》,1912年5月11日。
    ⑦《辩东西南北》,《民立报》,1912年5月11日。
    ①《论进德会》,《民立报》,1912年2月26日。
    ②《论进德会》,《民立报》,1912年2月26日。
    ③《论进德会》,《民立报》,1912年2月26日。
    ④《论进德会》,《民立报》,1912年2月26日。
    ⑤《进德会之影响》,《民立报》,1912年4月20日。
    ①《进德会之保障》,《民立报》,1912年4月21日。
    ②《讨论进德会会约》,《民立报》,1912年6月23日。
    ③《讨论进德会会约》,《民立报》,1912年6月23日。
    ④《讨论进德会会约》,《民立报》,1912年6月23日。
    ⑤《讨论进德会会约》,《民立报》,1912年6月23日。
    ⑥《讨论进德会会约》,《民立报》,1912年6月24日。
    ⑦《讨论进德会会约》,《民立报》,1912年6月24日。
    ①《讨论进德会会约》,《民立报》,1912年6月24日。
    ②《讨论进德会会约》,《民立报》,1912年6月24日。
    ③《讨论进德会会约》,《民立报》,1912年6月25日。
    ④《讨论进德会会约》,《民立报》,1912年6月25日。
    ⑤《讨论进德会会约》,《民立报》,1912年6月25日。
    ⑥《讨论进德会会约》,《民立报》,1912年6月26日。
    ⑦《讨论进德会会约》,《民立报》,1912年6月26日。
    ⑧《讨论进德会会约》,《民立报》,1912年6月26日。
    ①参见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40—42页。
    ②《社会改良会宣言》,《民立报》,1912年3月29日。实际情况是,社会改良会宣言在此之前一个月业已发表。
    《辛亥回忆录》,转引程舒伟、郑瑞峰:《江精卫与陈壁君》,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辛亥回忆录》,转引程舒伟、郑瑞峰:《汪精卫与陈壁君》,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第35,36页。
    参见程舒伟、郑瑞峰:《江精卫与陈壁君》,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①《女子进德会缘起》,《民立报》,1912年3月3日。
    ②《女子进德会缘起》,《民立报》,1912年3月3日。
    ③《女子进德会缘起》,《民立报》,1912年3月3日。
    ④《进德会通信一》,《民立报》,1912年3月5日。
    ⑤《进德会通信一》,《民立报》,1912年3月5日。
    ①《进德会女子部会约》,《民立报》,1912年3月7日。
    ②参见《进德会女子部会约》,《民立报》,1912年3月7日。
    ③《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3月9日。
    ④《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3月9日。
    ⑤《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4月20日。
    ⑥《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3月11日。
    ⑦《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3月13日。
    ⑧《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3月29日。
    ⑨《进德会消息·进德之声》,《民立报》,1912年4月12日。
    ①巧合的是,1912年3月1日,《民立报》便刊载了“女子进德会缘起”。
    ②《对于女子参政权之怀疑》,《民立报》,1912年2月28日。
    ③《杨季威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5日。
    ④《杨季威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5日。
    ⑤《杨季威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5日。
    ⑥《覆杨季威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5日。
    ⑦参见《覆杨季威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5日。
    ⑧《覆杨季威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5日。
    ⑨《张纫兰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9日。
    ①《张纫兰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日。
    ②《女子参政之讨论·朱纶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16日。
    ③《女子参政之讨论·朱纶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16日。
    ④《女子参政之讨论·朱纶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16日。
    ⑤《女子参政之讨论·朱纶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18日。
    ⑥《女子参政之讨论·朱纶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18日。
    ①《女子参政之讨论·致江南张纫兰同志书》,《民立报》,1912年3月24口。
    ②《女子参政之讨论·致江南张纫兰同忐书》,《民立报》,1912年3月24日。
    ③《陈唤兴女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26日。
    ④《陈唤兴女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26日。
    ⑤《陈唤兴女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26日。
    ⑥《陈唤兴女女士来函》,《民立报》,1912年3月23日。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②《大陆春秋·解嘲》,《民立报》,1912年3月25日。
    ③《大陆春秋·解嘲》,《民立报》,1912年3月25日。
    ④《大陆春秋·女子参政问题》,《民立报》,1912年3月15日。
    ⑤《大陆春秋·女子参政问题》.《民立报》,1912年3月15日。
    ⑥《论女子参政权》,《民立报》,1912年4月20日。
    ①《论女子参政权》,《民立报》.1912年4月20日。
    ①蒋俊,李兴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2页。
    ②《答凡夫书》,沈云龙主编:《民国从书第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143页。
    ③《答凡夫书》,沈云龙主编:《民国从书笫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143页。
    ④刘石心:《关于无政府主义的点滴回忆》.葛懋春等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⑤蒋俊,李兴芝:《中国近代的玩政府思潮》,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4页。
    ①《素食主义》,沈云龙主编:《民国从书第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33页。
    ②《素食主义》,沈云龙主编:《民国丛书第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38页。
    ③《不饮酒不吸烟与卫生》,沈云龙主编:《民国从书第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95页。
    ④《不饮酒不吸烟与卫生》,沈云龙主编:《民国从书第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96页。
    ⑤《不饮酒不吸烟与卫生》,沈云龙主编:《民国从书第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97页。
    ⑥《不饮酒不吸烟与卫生》,沈云龙主编:《民国从书第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100页。
    ⑦《不用仆役不乘轿及人力车与平等主义》.沈云龙主编:《民国从书第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40页。
    ①《不用仆役不乘轿及人力车与平等主义》,沈云龙主编:《民国丛书第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41页。
    ②《不用仆役不乘轿及人力车与平等主义》,沈云龙主编:《民国从书第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40页。
    ③《废家族主义》,沈云龙主编:《民国丛书第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115页。
    ④《废婚姻主义》,沈云龙主编:《民国丛书笫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110页。
    ⑤《废婚姻主义》,沈云龙主编:《民国丛书第三编·综合类·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113页。
    ①《废婚姻主义》,《民国丛书第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114页。
    ②《师复先生传》,沈云龙主编:《民国从书笫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8页。
    ③《致吴稚晖书》,沈云龙主编:《民国丛书第钨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131页。
    ④《致吴稚晖书》,沈云龙主编:《民国从书第三编·练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132页。
    ⑤。《致张继书》,沈云龙主编:《民国从书第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137页。
    ⑥《致吴稚晖书》,沈云龙主编:《民国丛书第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131页。
    ①《再致吴稚晖书》,《民国丛书第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133页。
    ②《再致吴稚晖书》,沈云龙主编:《民国丛书第三·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134页。
    ③《致张继书》,沈云龙主编:《民国丛书第三编·综合类,师复文存》,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第137页。
    ④对于进德会本身属性的定位。费正清认为,进德会与心社皆属于无政府主义团体。只不过是“进德会”较之于“心社”,在实践层面更为灵活。参见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①马勇:《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见华中帅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3页.
    ①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沈善洪主编:《蔡元培选集》(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821页。
    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沈善洪主编:《蔡元培选集》(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07页。
    ③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沈善洪主编:《蔡元培选集》(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05页。
    ④德与私德之分起自于粱启超。他认为“从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见梁启超:《论公德》,《梁启超文集全编》第一册,上海:广益书局,194年,第11灭。
    ⑤为同行的三十六人,除了汪精卫、李石曾之外都是当时的官吏或者议员,因此宋教仁提议去掉“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两项。与会人员都表示了认同。参见《北京大学进德会旨趣书》,《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月19日。
    ⑥北京大学进德会旨趣书》,《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月19日。
    ①世界社的发起事项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分。其中甲项为书报,乙项为研究,丙项为留学,丁项为传布。传布由进德会与社会改良会组成。参见蔡元培:《世界社简章》,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01页,第402页。
    ②元培:《华工学校讲义·德育三十篇》,《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06页。
    ③蔡元培:《华工学校讲义·德育三十篇》,《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94页。
    ④蔡元培第一次赴德留学是1907年,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他暂时结束了留学生涯并回到中国。
    ①参见蔡元培:《孑民自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笫124贝。
    ②蔡元培:《孑民自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4页。
    ③《我在教育界的经验》,《宇宙风.》第56期,1938年1月1日。转引自周天度:《蔡元培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1页。
    ④“两院“指当时军阀政府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一堂”指北京大学堂。当时云逛“八大胡同”嫖妓的,以两院议员和北京大学教员与学生为最多,故有此语。参见周天度:《蔡元培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1页。
    ⑤《北京大学进德会旨趣书》,《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月19日。
    ⑥《北京大学进德会旨趣书》,《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月19日。
    ⑦参见《北京大学进德会旨趣书》,《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月19日。
    ①《进德会启事·陈君仲与来书》,《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月22日
    ②《进德会启事·陈君仲与来书》,《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月22日
    ③该文章是日本人油谷治郎七所著, 是由当时的进德会会员周作人翻译整理而成。
    ④《文艺二·废娼问题之中心人物》,《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3月2日。
    ⑤《文艺二·废娼问题之中心人物》,《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3月2日。
    ⑥《文艺二·废娼问题之中心人物》,《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3月4日。
    ⑦蔡元培:《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东方杂志》,1917年第14卷第1号,第21页
    ①参见《本校纪事·进德会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3月4 日,3月15日,3月16日,4月18日,4月20日,4月24日,5月2日,5月7日,5月8日,5月9日,5月11日,5月16日,5月17日,5月18日,5月21日,5月22日,5月24日,5月25日,5月27日,5月28日,5月29日,5月31日入会会员名单整理而成。
    ①《校长致进德会会员公函》,《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5月24日。
    ②《进德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7月4日。
    ③《进德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7月4日。
    ④《进德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7月4日。
    ①《进德会启事第七号》,《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7月30日。
    ②《进德会启事第四号》,《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7月6日。
    ③《进德会启事·欢迎新同学入会》,《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9月25日。
    ④《进德会启事·欢迎新同学入会》,《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9月25日。
    ⑤《进德会通信:食肉十不宜说》,《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0月12日。
    ⑥《进德会通信:食肉十不宜说》,《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0月12日。
    ①蔡元培:《致寿孝天函》,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8页。
    ④蔡元培:《致寿孝天函》,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9页。
    ③蔡元培:《自写年谱》,沈善洪主编:《蔡元培选集》(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408页。
    ④《梁绍文君上校长书·关于进德会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O月17日。
    ⑤《梁绍文君上校长书·关于进德会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0月17日。
    ⑥《梁绍文君上校长书·关于进德会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0月17日。
    ⑦蔡元培曾先后两次加入进德会,分别是1918年1月20日,1918年7月30日。前者是入进德会乙种会员“不嫖,小赌,不娶妾”,外加“不作官吏,不作议员”。后者是“不狎妓,不赌赙,小纳妾”外加“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不食肉”。参见《本校纪事·进德会报告》,1918年1月20日,1918年7月30日。
    ⑧参见《进德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9月28日,10月12日,10月23日,11月4日,11月19日,12月7日。1919年1月16日,3月18日入会会员分别整理而成。
    ①《本校纪事·进德会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3月16日。
    ②《东方杂志》分别在1912年5月1日,1918年3月15日刊载“进德会会约”,“北京大学之进德会”。参见《进德会会约》,《东方杂志》1912年第8卷第11号,《北京大学之进德会》,《东方杂志》1918年第15卷第3号。
    ③《本校纪事·进德会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3月16日。
    ④《本校纪事·进德会报告》,《北京大学口刊》,1918年3月21日。
    ⑤《本校纪事·进德会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3月21日。
    ⑥《本校纪事·进德会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3月23日。
    ⑦涉及陈独秀被蔡元培解职的文章,如《陈独秀与蔡元培的交往》一文认为:“1919年3月29日,在蔡元培召集的校务会议上.有人以陈独秀嫖妓的留言,对其‘私德’进行攻击……蔡元培是北大进德会的倡导者,遂为之所惑。”(张家康:《陈独秀与蔡元培的交往》,《党史博采》,2004年第8期。)论文《蔡元培的高尚私德》则提到:“著名文科学长以152票当选为进德会评议员……却鬼迷心窍,走进了八大胡同红灯区。蔡元培既要面对执行进德会的戒律。又要面对文科学长的去留,实在是抉择两难。”(萧超然:《蔡元培的高尚私德》,《百年潮》,2008年第5期)。相关的著作《胡适往来书信选(中册)》中认为:“蔡先生颇不愿欲那时去独秀,先生(汤尔和)力言其私德太坏,彼时蔡先生还是进德会的提倡者,故颇为尊议所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往来书信选(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90-291页。)
    ①参见《本校纪事·进德会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月25日,6月3日。
    ②参见《本校纪事·进德会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5月29日,9月27日。
    ③参见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8—179页。
    ④参见《本校纪事·进德会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1月19日。
    ⑤参见《本校纪事·进德会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月23日。
    ⑥参见《本校纪事·进德会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2月3日,11月4日。
    ⑦参见《本校纪事·进德会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月25日,6月3日。
    ⑧参见《本校纪事·进德会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月25日,6月3日。
    ⑨参见《本校纪事·进德会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0月23日。
    ①见于蔡元培进德思想渊源的著作如《孑民自述》一文提到:蔡元培认为,从古人的著作中得到的修养资料不够深切。所以,他从三十岁开始留意欧洲文化。他指出,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已经把修养包括进去了。尤其比较推崇进化思想。(参见蔡元培:《孑民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第12页。)蔡元培在《剡山二戴两书院学约》曾经回忆自己的学术思想演变过程。他指出:“阅严幼陵氏之说及所译西儒《天演论》,始知炼心之要,进化之义,乃证之于旧译物理学、心理学诸书,而反之于《春秋》、《孟子》及黄梨洲氏、龚定庵诸家之言,而怡然理顺……近之推之于日本哲学家言,揆之于时局之纠纷,人情之变幻……未尝不痛恨于前二十年之迷惑而闻道之晚。”客观上显现出蔡元培进德思想的一种时代发展的渊源。(蔡元培:《剡山二戴两书院学约》,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96页。)曾经在北大任职的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下册)则认为,蔡元培在20世纪初年主张共产共妻,事实却恰恰相反,他是一个端正严谨的人。“他(蔡元培)发起进德会,主张不嫖,不赌,不娶妾,进一步不作官吏,不吸烟,不饮酒,最高等则不作议员,不食肉……他是从佛老出来经过科学影响的无政府共产,又因读了俞理初的书,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守节,那么这种谣言之来也不是全无根据了。”从侧面佐证了蔡元培进德思想的发展历程。(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下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89页,第490页。)
    ②蔡元培十四岁至十七岁,就学于壬懋修。主要学习八股文的写作。而十七岁之后,蔡元培不再受E先生的拘束。开始阅读一些经世书籍。
    ③蔡元培:《蔡元培口述传略》(上册),蔡建国主编:《蔡元培先生纪念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57页。
    ④蔡元培:《俞理初先生年谱》跋,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04页。
    ⑤蔡元培:《俞理初先生年谱》跋,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05页,第406页。
    ①蔡元培:《俞理初先生年谱》跋,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06页。
    ②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全集》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66页。
    ③参见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02页。
    ④参见蔡建国:《蔡元培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84页。
    ⑤蔡建国:《在传统与近代化之间—蔡元培文化思想再论》,《史林》,1996年第3期。
    ⑥蔡元培:《哲学要领》,高平叔主编:《蔡元培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77页。
    ①参见蔡元培:《孑民自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0页。
    ②参见蔡元培:《孑民自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1页。
    ③蔡元培:《孑民自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2页。
    ④蔡元培:《孑民自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1页。
    ⑤蔡元培:《孑民自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5页。
    ⑥蔡元培:《在育德学校演说之述意》,《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2月20日。
    ①龚书铎:《辛亥革命与文化》,《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
    ②龚书铎:《辛亥革命与文化》,《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
    ③《北京大学进德会旨趣书》,《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月19日。
    ④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839页。
    ⑤张宪文、田玄:《辛亥革命: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新纪元和新境界—提供一个反观辛亥革命自身价值的新视角》,《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①胡焕庸、张善余编:《中国人口地理》(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03页。
    ②何一民:《城市近代化与辛亥革命》,见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籍学术讨论会文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847页。
    ③汪敬虞编:《中国近代经济史史料选辑》第2辑(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页。
    ④何一民:《城市近代化与辛亥革命》,见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革命80周年国籍学术讨论会文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848页。
    ⑤虞和平:《辛亥革命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社会动员》,《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5期。
    ⑥虞和平:《辛亥革命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社会动员》,《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5期。
    ⑦张宪文、田玄:《辛亥革命: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新纪元和新境界——提供一个反观辛亥革命自身价值的新视角》,《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①李文海,颜军:《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新世纪》
    《民立报》
    《申报》
    《东方杂志》
    《北京大学日刊》
    《晨报》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2集,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
    上海进德会编:《上海妓业问题第2号》,上海进德会出版,1919年版。
    周谷城编:《民国丛书第3编谦之文存、师复文存》,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集辑》,中国文史出版社或中华书局。
    葛懋春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汤庭芬编:《无政府主义思潮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王学珍、郭建荣编:《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1912-193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往来书信选》(中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文集全编》,广益书局,1948年版。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上下册),三民公司,1927年版。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沈善洪编:《蔡元培选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李学智:《民国初年的法治思潮与法制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1卷,中华书局,1987年版。
    李学智:《民国史论稿》,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周俊旗,汪丹:《民国初年的动荡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潘荣琨,林牧夫:《中华第一奇人张静江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下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长莉:《晚清上海的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锡勤:《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下册),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张开新编:《易经致用精义》,南京出版社,2006年。
    唐兆梅编:《曾国藩家训》,重庆出版社,2006年。
    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周天度:《蔡元培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蔡建国:《蔡元培与近代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章开沅,罗福惠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罗荣渠:《“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李文海,颜军:《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马勇:《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 期。
    阎书钦:《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内涵流变》,《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
    虞和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史研究的新思考》,《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研究的解释体系和内容结构——由编写《中国现代化历程》而想到的几点体会》,《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张宪文、田玄:《辛亥革命: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新纪元和新境界——提供一个反观辛亥革命自身价值的新视角》,《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龚书铎:《辛亥革命与文化》,《历史研究》,1989年底5期
    李学智:《民国初年的法治思潮》,《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
    李学智:《章太炎、黎元洪关系述论》,《史学月刊》,1996年第4期。
    彭剑,汤蕾:《二度失望后的抉择》,《鄂州大学学报》,2005年1月第12卷第1期。
    桑兵:《晚清民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罗志田:《“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士人心态与政治》,《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江沛:《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动评析》,《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
    江沛:《20世纪上半叶天津娼业结构述论》,《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娄岙菲:《蔡元培“兼容并包”之再诠释》,《教育学报》,2007年第5期。
    王磊:《李石曾与民初进德改良运动》,《文教资料》,2007年1月号中旬刊。
    牛凤蕊,周作宇:《蔡元培教师聘任思想探析》,《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第2期。
    张家康:《陈独秀与蔡元培的交往》,《党史博采》,2004年第8期。
    萧超然:《蔡元培的高尚私德》,《百年潮》,2008年第5期。
    蔡建国:《在传统与近代化之间——蔡元培文化思想再论》,《史林》,1996年第3期。
    刘子路,王占连:《马寅初与进德会》,《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第10期。
    刘晓红:《马寅初与进德会》,《党史博采》,1998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