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场域的建构—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领域的相关行动和事实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经过近十年的非理性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风险。首先,房价经过多年的上涨,已经让普通民众难以承受。高房价助长短期投机行为,挤压实体经济空间,加大金融体系风险,抑制社会创新能力,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同时,高房价洗劫普通民众财富,推动社会两极分化,加大民众生活压力,积聚社会消极情绪,激化各种社会矛盾。其次,中央和地方针对高房价的调控不断失败,房价越调越涨,民众对房价和政策失去预期,对政府作为越来越失去信心。尤其是2010年以来,高房价风险更加突出,与之伴随的是,岌岌可危的资金链条、风声鹤唳的断供退房、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危机四伏的国民经济,这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房地产领域的风险状况。如今,房地产发展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房价泡沫如果继续膨胀,更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将等在前面;房价泡沫一旦破裂,对中国经济和民众生活而言都将是不可承受之轻。也就是说,房价无论进与退,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除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之外,中国房地产领域还存在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2003年以来的华夏大地无处不在关注“买房卖房”,“房价问题”介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房地产泡沫与风险”也成了网络媒体乃至街头巷议的热点话题,而且,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经验中,中国房地产领域包含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布满了各种利益和权力的争斗,是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行动领域。换言之,2003年以来的整个中国,由于长期围绕房价泡沫及其风险话题所进行的讨论、争论和谈论,已逐步形成一个舆论上的公共领域——即以“房地产风险”为话题的公共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日常实践的发展,这一公共领域的影响力日渐放大,逐步从舆论层面渗透到普通民众趋于同一的价值追求、利益索求、本体性安全、心理预期、社会交往等层面,助推了民众对“房地产风险”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以及论争的频度和烈度,“房地产风险”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房地产风险”的观念和“房地产风险事实”在人们的经验和记忆中的位置日益巩固,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日益固化、客观化、结构化,逐步形成了“中国房地产风险场域”。
     于是出现了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层面: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风险的来源问题,即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风险形成过程中的社会性(行动性)致因问题,其中关涉中央、地方、精英、大众、资本力量、媒体力量等多个层面的行动者相互竞争中的行动逻辑问题及其行动的效果问题。第二层面: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问题,也就是风险行动和事实如何结构化的问题,其中包含风险的扩散和传播的机理问题及风险场域形成过程中的行动逻辑问题。两个方面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房地产风险是房地产风险场域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本文将从研究“房地产风险来源”问题开始,但重点在于解释“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问题。
     针对房地产风险来源问题,本文主要从制度和行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针对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问题,本文首先采用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作为本研究的主要解释工具,用以解答中国房地产领域内的风险行动和风险事实如何结构化的问题;其次采用符号互动理论作为辅助性解释工具,用以分析房地产风险场域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对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具有助推作用的“批判性风险话语公共领域”的形成和运作过程。
     针对房地产风险、房地产风险行动、房地产风险符号、房地产“表意面相”的建构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房地产领域“支配面相”的建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过程经历-观察法”、访谈法进行研究。针对房地产领域“合法化面相”的建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传统制度(含房地产)遭遇现代化(市场化)进程而衍生出诸多非预期的风险,同时,房地产领域各方行动者的“策略”行动带来诸多非预期的风险。
     研究表明,2003年以来的中国房地产领域是一个有缺陷、不健全、不确定的结构性领域。首先,在中国房地产领域正常“支配面相”的建构上,一方面,因为传统制度原因,如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分税制及其土地垄断制度等,导致土地、住房、公共设施和服务、出让金、利润、税收等在分配上的极端不平等现象,也就是说,其支配性资源在市场流动过程中处于极端失衡状态;另一方面,由于权变性、策略性的房地产政策,如限贷、限购、限价、限外、限土地等调控措施,导致房地产市场支配性资源的流动处于持续僵化甚至堵塞状态。这两方面原因导致近十年的中国房地产领域正常“支配面相”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其次,在房地产领域正常“合法化面相”的建构上,由于近十年来中国房地产的政策方向一直是权变性的,政策内容和手段一直是策略性的,始终不能形成一个一以贯之的、稳定的政策计划,或者说,政策这种规范“模态”始终变幻莫测,导致近十年的中国房地产领域正常“合法化面相”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正因为近十年中国房地产领域正常的“支配面相”和“合法化面相”的持续缺失,致使中国房地产领域一直处于一种不确定的风险状态,以至于中国房地产领域自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风险场域。
     同时,研究表明,近十年的中国房地产领域的风险越积越多,房地产风险符号越积越多、越来越明显,专家、民众、官员及房地产商等利用房地产风险符号进行互动的次数越来越多,互动频率也越来越高,人们利用现代传媒进行房地产风险符号的传播、互动而形成的“批判性的风险话语公共领域”也越发形成气候。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中国房地产领域逐步建构出了房地产风险场域“表意面相”。说到底,房地产风险场域“表意面相”最终还是行动者对房地产领域正常的“支配面相”和“合法化面相”的缺失所衍生风险的广泛关注和持续反应的结果。
     总之,近十年来的中国房地产领域,由于其正常的“支配面相”和“合法化面相”的建构失败,它变成了一个有缺陷、不健全、不确定的结构性领域,即变成了房地产风险场域。随之而来的,是“表意面相”的逐步生成和日益凸显,进而促进了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再建构。
Since2003, Chinese real estate market has developed irrationally for nearly10years. Plenty of risks have been accumulated. First, the house price is so high that thepeople can not afford. The high house price encourages speculations, crushes realeconomy, increases financial risks, restrains social innovative ability, and wrecks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Meanwhile, the high house price sacks common people’swealth, leads to polarization, increases people’s pressure of life, amasses socialnegative emotions, and intensifies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Secondly, the failureof controlling house price makes house price higher and higher. The people lose theconfidence of government. Especially since2010, the risks of high house price aremore obvious. The fund chains are in great peril, local finances are facing too manydifficulties; national economy is pitted with peril. All these reflect the risk conditionsof Chinese real estate domain. Moreover, the present real estate has got into aquandary. There is enormous uncertainty whether the house price forward and back.
     In addition to the quandary situation, there is an alluring phenomenon in Chinesereal estate industry. Since2003, we can hear people discuss house price everywhere,and “foam of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and risk” is often mentioned. In the experiencesand impressions of common people, Chinese real estate domain contains variouscomplicated relations and fills with various profit and power conflicts, which is anaction field fills with risks and uncertainty. In other words, since2003, China hasbeen a public field centered on the topic of “the real estate risk”. With the elapse oftime and development of people’s everyday practice, the impact of this public field ismore and more obvious, which affects from public opinion to the value pursuit,interest claim, noumenal safety,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Inother words, the notion of “real estate risks” and “the fact of real estate risks” hasbeen externalized and structured in people’s experience and memory, which formsgradually “Chinese real estate risk field”.
     Then problems of two levels appear. The first level problem is the source ofChinese real estate risk since2003. Or you can say the social origin in the form ofChinese real estate risk, which refers to the acting logic and acting effect of differentactors including the central, the local, the elites, the masses, the capital and the mediain the mutual competition. The second level problem i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real estate risk since2003. It is also the problem how the risk action and fact is been structured, which includes the mechanism of risk spread and the acting logic in theform of risk field. The two level problems are closely related, because the risk of realestate is the base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of the real estate risk field. The study of thispaper begins from “the resource of the real estate risk”, focuses on solving theconstruction of the real estate risk field.
     On the problem of the resource of Chinese real estate risk, this paper discussesand analyses from the two sides of institution and action. On the problem of theconstruction of the real estate risk field, this paper firstly takes Structuration Theoryby Anthony Giddens as explaining tool, attempting to answer the problem how therisk action and fact in Chinese real estate domain is structured; then takes SymbolicInteractionism as supplementary explaining tool to analyze the forming and workingprocess of “the public domain of critical risk words” in the form of the real estate riskfield.
     On the probl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al estate risk, the real estate riskaction, the real estate risk symbol and the real estate “signification side”, this paperanalyzes by the way of document and observation. On the problem of “dominatingside” in the real estate domain, this paper studies by the way of observation andinterview. On the problem of “legalization side” in the real estate domain, this paperstudies by the way of document and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pproach.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collision of traditional institution andmodernization leads to plenty of unexpected risks. Meanwhile, the strategy of eachactor in the real estate domain brings plenty of unexpected risk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Chinese real estate domain since2003is an imperfect,unhealthy, uncertain and structured domain. Firs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dominating side” of Chinese real estate domain, on one hand, the traditionalinstitutions lead to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land, housing, public facilities andservices, profits and tax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temporary and strategic real estatepolicies cause the flow of real estate sources rigid. Secondly, on the construction of“legalization side” in the real estate domain, the temporary policy direction andstrategic policy contents and means lead to the absence of “legalization side” inChinese real estate domain. For these reasons, Chinese real estate domain becomes ahuge risk field.
     The research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risk and risk symbols in Chinese real estatedomain are pilling up; the number of interaction taking use of real estate risk among expects, the masses, officials and land ag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nd thefrequency is higher and higher;“the public domain of critical risk words” is gettingstronger.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factors gradually constructs the “signification side”of real estate risk field.
     In a word, because of the failure of constructing “dominating side” and“legalization side”, Chinese real estate domain in nearly10years becomes animperfect, unhealthy and uncertain structured field: real estate risk field. Followedthat is the form of “signification side”, which promot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realestate risk field.
引文
1吴德进、李国柱等:《房地产泡沫——理论、预警与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P22。
    2石磊:《上海的房子——解读上海房产》,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P122。
    1数据来源:韩令国:是谁让房价如此坚挺?韩令国博客,2010-01-07。
    1斯科特·拉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风险文化与风险社会,[2000]2005——收录于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48页。
    1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转引自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P85。
    1特伦斯·戈登,2003年转引自《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1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直观表现形式(一个示意图),示意图来源:Giddens: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4:29。
    1数据来源:徐滇庆:《房价与泡沫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71页。
    [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2]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乌尔里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M],祖尔卡姆出版社,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97年版。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5]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版。
    [7]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三联书店,1998年北京第1版。
    [8]富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9]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10]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译林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1]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4月。
    [12]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13]杨晓冬等:《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14]李航:《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社会风险管理探析》[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15]冯必扬:《不公平竞争与社会风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16]刘挺:《经济全球化与社会风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17]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18]庄友刚:《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19]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译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20]于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21]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北京第1版。
    [22]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3]让·保尔·萨特:《自我的超越性——一种现象学描述初探》[M],商务印书馆,2001年11月第1版。
    [24]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25]张天勇:《社会符号化——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鲍德里亚后期思想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26]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27]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28]陈忠:《规则论——研究视域与核心问题》[M],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29]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30]米歇尔·克罗齐耶:《科层现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31]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32]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33]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34]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5]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6]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第二版)[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37]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版。
    [38]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
    [39]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40]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5月第1版。
    [41]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中华书局,2005年4月北京第1版。
    [42]保罗·西利亚斯:《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理解复杂性》[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43]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编:《复杂性新探》[M],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44]爱弥儿·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4月北京第1版。
    [45]爱弥儿·涂尔干:《实用主义与社会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4月第1版。
    [46]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第1版。
    [47]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48]邓正来、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49]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M],学林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0]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7月北京第1版。
    [51]贝克、威廉姆斯:关于风险的对话——引自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52]徐安琪等:《风险社会的家庭压力和社会支持》[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53]李瑞昌:《风险、知识与公共决策》[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54]邓万春:《动员、市场风险与农民行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55]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真正的穷人:内城区、底层阶级和公共政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56]魏华林、林福清:《保险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7]乔埃尔·贝西斯:《商业银行与风险管理》[M],海天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58]杰克·L·金:《运作风险——度量与建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59]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0月。
    [60]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61]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6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63]孙立平:《守卫底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64]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6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66]徐滇庆:《房价与泡沫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67]石磊:《上海的房子——解读上海房产》[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68]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房地产价格与房地产泡沫问题——国别研究与实证研究》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69]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房地产金融分析小组:《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70]牛风瑞主编:《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71]次贷风波研究课题组:《次贷风波启示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72]吴德进、李国柱等:《房地产泡沫——理论、预警与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73]恩格斯:《论住宅问题》,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75]张静:《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76]流心:《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77]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1版。
    [78]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79]齐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80]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月第1版。
    [81]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M],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1版。
    [82]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译林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83]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学林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84]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商务印书馆,2001年8月第1版。
    [85]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1999年版。
    [86]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3月第1版。
    [87]阿贝尔·雅卡尔:《“有限世界”时代的来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88]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89]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北京第1版。
    [90]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浦·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M],商务印书馆,1987年1月第1版。
    [91]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1997年原著)。
    [92]伊曼纽尔·瓦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圣迭尔出版社1974年版,第1卷。
    [93]欧文·拉兹洛:《布达佩斯俱乐部全球问题最新报告:第三个1000年》[M],2004年12月第2版。
    [94]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95]陈定家主编:《全球化与身份危机》[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96]徐艳玲:《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与社会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97]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挑战》[M],德国出版社,斯图加特1998年版。
    [98]格雷厄姆·汤普森:《全球化与国内经济的可能性》[M],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出版《国际政治与社会》杂志,1997年第2期。
    [99]塞拉斯·比纳、贝扎德·亚格梅安:《战后的全球积累和资本的跨国化》[M],收入王列与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00]约阿吉姆·比朔夫:《全球化,世界经济结构变化分析》[M],收入张世鹏与殷叙彝编译:《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01]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译林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02]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103]塞谬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04]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九州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05]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修订第3版。
    [106]韦伯:《经济与社会》[M],
    [107]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
    [108]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商务印书馆,1988年5月第1版。
    [109]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110]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11]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12]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分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13]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11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115]周晓虹主编:《中国中产阶层调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16]蔡昉、万广华:《中国转轨时期收入差距与贫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17]涂名:《房奴》[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118]莉珠编著:《死也要买房》[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19]丁东杰、于小龙:《质疑房地产——我们为什么买不起房》[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20]叶剑平、谢经荣主编:《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121]胡宏伟:《温州炒房团》[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122]卜凡中:《我们房地产这些年》[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123]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124]H·K·科尔巴奇:《政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25]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
    [126]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127]苏国勋、刘小枫:《社会理论的诸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28]贺雪峰:《地权的逻辑》[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129]李骁:《楼市大变局我们怎么办》[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130]张捷:《房势:解析房地谜局》[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131]张戌凡:观察“风险”何以可能:关于卢曼<风险:一种社会学理论>[J],《社会》,2006年第6期。
    [132]肖文明:观察现代性——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新视野[J],《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133]秦明瑞:复杂性与社会系统——卢曼思想研究[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34]“05年上海房价上涨9.2%涨幅呈回落趋势”,中新网,2006年1月16日。
    [135]邓伟志:关于社会风险预警机制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2003年第07期。
    [136]杨青、陈文俊:中国社会风险成因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年第08期。
    [137]陈占江:转型期失地农民问题的社会风险及其治理[J],东南学术,2007年第06期。
    [138]马磊、邵华:我国社会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01期。
    [139]童星、张海波: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J],学术界,2008年第02期。
    [140]刘传哲,高静华:房地产市场风险预警研究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0期。
    [141]黄石松:恩格斯138年前的“高房价”论断,经济观察报,2010年11月12日。
    [142]王维安、贺聪:房地产市场区域性风险扩散机制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1月第1期。
    [143]倪金节:中国资产泡沫在2010年或加速堆积,倪金节博客,2010-01-14。
    [144]周承国:房地产经济泡沫问题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0卷增刊,2008年5月。
    [145]邢龙翔:我国房地产泡沫的成因与防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5期,2009年9月。
    [146]张鸿雁:房地产与城市社会学——房地产社会学问题研究之一[J],中国房地产评论,2006年3月第1版。
    [147]王宁:住房竞争与社会不平等[J],中国房地产评论,2006年3月第1版。
    [148]周运清、张蕾:社会分层视野下的城市住房分化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房地产评论,2006年3月第1版。
    [149]张杨波:城市“消费品”与住房不平等[J],中国房地产评论,2006年3月第1版。
    [150]尹中立、谭旭东:房地产调控陷入“动态不一致性”陷阱,搜狐博客,2011-09-03。
    [151]袁志刚: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分析[J],经济研究,2003,(3)。
    [152]梁桂:中国不动产经济波动与周期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6,(7)。
    [153]何国钊:中国房地产周期研究[J],经济研究,1996,(12)。
    [154]程国有:房价暴涨——经济发展后劲无力的前奏,中国经济时报,2007-03-08
    [155]邹晓云:制度性垄断是造成房价高的根本原因,中国网,——http://news.sohu. com/20070427/n249747240.shtml
    [156]调控不会改变房价根本趋势,——http://www.zgpjw.com/news/newsdisp.asp?newsid=19139/2006-5-15
    [157]马磊:央行报告——五大制度性缺陷制约房地产健康发展,搜狐焦点网,2005年8月16日。
    [158]李战军:房地产的问题是一个财政问题——二论2010年中国商品房价跌不下来,李战军博客,2010-04。
    [159]吴敬琏谈中国体制性障碍:政府掌握太多重要资源配置权力,财经网2010年10月08日。
    [160]田毅鹏、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11月第49卷第6期。
    [161]赵晓、李慧忠:“土地财政”究竟谁之过?——再谈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财权,——http://zhaoxiao.blog.sohu.com/176471141.html2011-06-18
    [162]马红漫:切断地方财政与房市纽带正当时,新京报,2009-03-05。
    [163]于猛:人民日报批评地方财政靠卖地做法,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7日。
    [164]北京地价能换美国一年GDP单价最高35万/平米,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01月25日。
    [165]王美涵:土地出让金的财政学分析[J],财经论丛,第4期总第117期,2005年7月。
    [166]张学冬:房市简约关系图,房地产门户-搜房,2006年05月18日(原载于《新京报》)。
    [167]暗访京城经济适用房:230平米转售房价115万,新华网,2005年06月21日。
    [168]陈宝存:经适房一直打着特权的烙印最终取消是趋势,地产纵横,2009-07-03。
    [169]何乡:经济适用房政策早就该废除了,时代周报,2009年06月。
    [170]高聚辉: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之辨,高聚辉博客,2006-03-01。
    [171]经济适用住房、还适用于什么,CCTV《新闻1+1,2009年6月24日。
    [172]住建部副部长:经适房存在变相福利分房问题,新京报(北京),傅沙沙,2010-03-08。
    [173]网友发帖称温州旧城改造安置房被低价卖给官员,浙江在线,2009年04月09日。
    [174]经适房出现可怕的“一条龙腐败”,现代快报(南京)-叶檀博客,2009-06-24。
    [175]河南南阳420套经适房被按商品房出售,中国青年报(北京),2009-08-05。
    [176]经适房变身豪华别墅——郑州中原区经适房土地建别墅调查,新华网,2009-06-24。
    [177]任志强:住房最大的腐败在于制度,任志强博客,2009-05-19。
    [178]陈宝存:招拍挂政策快被当做屁给放了,陈宝存博客,2011-04-22。
    [179]多地为缓解资金压力将廉租房产权“私有化”,黄房网资讯中心,2011-9-23。
    [180]龙飞:广州经适房“失宠”:廉租房更易成为保障房主角,中国经营报,2008年12月22日。
    [181]陈杰:经济适用房的弊端与住房补贴的优势,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2月5日。
    [182]武艺漩:经济学家茅于轼:经济适用房只有毛病没好处,生活新报,2008年12月08日。
    [183]曹建海:保障性住房计划——扩大供给还是救市?曹建海博客,2008-11-26。
    [184]开发商:没有制度保障保障房就会成为胡椒面,中国新闻网,2009年09月11日。
    [185]龙飞:广州经适房“失宠”:廉租房更易成为保障房主角,中国经营报,2008年12月22日。
    [186]房地产业及市场“乱象”的体制根源及整治之法,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06月11日。
    [187]房价30项指标作证:房地产有泡沫,人民网,——http://business.sohu.com/20050521/n243334860.shtml。
    [188]陶冬,2007年大忧虑:流动性亢奋下的资产价格失控,南方网,——http://business.sohu.com/20070203/n248019238.shtml。
    [189]李睿:2007年全国房屋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分析,国家统计局城市司,2008年4月7日。
    [190]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到底是多少,中国青年报,2009年01月20日。
    [191]京沪等地3个月欲购房者不足10%,购房意愿创新低,京华时报,2008年09月23日。
    [192]并购整合仍是主题:房地产市场稳中有升,东方早报,2007年03月04日。
    [193]杨凯:中国房市初现悖论“卖方起劲吆喝、买方捂紧钱袋”,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2月07日。
    [194]房价长期居高不下:公众对稳定房价信心骤减,中国青年报,2007年01月22日。
    [195]解读京城楼市的怪相:开发商操纵房价只涨不跌,2007年06月20日,经济参考报。
    [196]豪赌深圳房价北大教授道歉,南方都市报,2008年7月2日。
    [197]忆雨:已有15万人加入“不买房运动”,你呢?肥西论坛http://www.feixi.cc,2008-10-31。
    [198]邹涛:关于深圳万人住房团购的8点声明,邹涛博客,2008-08-05。
    [199]什么是“断供”?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7月20日。
    [200]炒房投资客山穷水尽:断供或者贱卖,华夏时报,2008年04月19日,
    [201]上海各银行个人房贷竞争加剧断供风险随之增加,南方网,——http://news.sohu.com/20081219/n261299067.shtml。
    [202]断供潮会进一步蔓延吗,人民网,2008年07月28日。
    [203]豪赌深圳房价北大教授道歉——看涨房价的经济学家徐滇庆表示将如期刊登道歉广告,但并不认为打赌失败,南方都市报,2008年7月2日。
    [204]钟伟等:房产业资金报告——需求空缺、资金紧缺,焦点房地产网,2008年09月18日。
    [205]曹建海:房地产困局增添宏观经济变数,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评论,2008-07-30。
    [206]任志强:牛刀请别“胡说”,任志强博客,2009-07-30。
    [207]朱中一表示政府救市不应以维持高房价为目的,搜狐房产-新华网,2008年10月19日。
    [208]李国平:是救经济而不是救高房价和救开发商,焦点房地产网,2008年10月22日。
    [209]杨羚强:潘石屹再呼吁救市,称不救开发商房价还会涨,每日经济新闻,2008年09月24日。
    [210]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措施,中国政府网,2008年12月17日。
    [211]易宪容:地方政府救市政策拖楼市进入死胡同,焦点房地产网,2008年09月26日。
    [212]曹建海:房地产调控的历史覆辙,南风窗-财经版,2008年第5期。
    [213]任志强:观望在于预期,搜狐博客,2008-07-03,
    [214]对话住建部副部长:调控房价毫无手段,华龙网-重庆晚报(重庆),2010-03-08。
    [215]任志强:房子是财富,低收入者没钱就不该购买,新文化报,2010-03-10。
    [216]杨羚强:3月底频现“日光盘”7大城市本月或再遇抢房潮,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04月08日。
    [217]开发商自曝不缺钱,四季度扛价僵持,华夏时报,2009年10月10日,搜狐焦点网上海站。
    [218]对话住建部副部长:调控房价毫无手段,华龙网-重庆晚报,2010-03-08。
    [219]于猛:人民日报批评地方财政靠卖地做法,人民日报,2010-12-27。
    [220]楼市新政已满百日、买方深度观望、卖方死不降价,武汉晚报,2010-07-26。
    [221]任志强:为什么是房地产,任志强博客,2010年4月27日。
    [222]任志强:房子是财富、低收入者没钱就不该购买,新文化报,2010-03-10。
    [223]任志强:发改委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南方都市报,2010-03-08。
    [224]张羽飞:博鳌地产大佬齐称调控初见成效、房价下降成趋势,新京报,2011年04月17日。
    [225]地方政府举债无度恐致通货膨胀最终百姓吞恶果,中国青年报,2010年03月18日。
    [226]财政部专家:国内近20%市级地方政府负债率超100%,中国证券网,2011年10月17日。
    [227]刘冬:谢国忠:房地产市场拐点已经来临、房价或大降,和讯房产,2011年05月15日。
    [228]任志强:本月房价将稳中有降,地产中国网,2011年05月06日。
    [229]地方官称房价没涨即是跌、年底政策或有变,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05月26日。
    [230]李佳鹏、王涛魏:2011年4月大中城市房价8成上涨、调控高压难抑楼市躁动,经济参考报,2011年05月19日。
    [231]卢铿:中国房地产到了最乱的时候,财经,2011年08月17日。
    [232]徐杰:温州楼市一夜入秋、满城尽闻恐慌抛房降价声,每日经济新闻,2011年08月17日。
    [233]孙晓宇:买房悲催租房纠结,房价下跌的“狼”真来了?卓越理财,2011年09月30日。
    [234]谢国忠语出惊人“未来房价下跌50%都很正常”,四川在线-金融投资报,2011年09月29日。
    [235]阮煜琳:中央调控政策频遭地方“微调”楼市博弈加剧,中国新闻网,2012年07月15日。
    [236]中央十次表态楼市调控不动摇、多地屡试微调,经济参考报,2012年07月25日。
    [237]政府调控楼市像处理家庭纠纷,谁闹就向谁倾斜政策,谢国忠博客,2010-05-21。
    [238]曹建海:保障性住房计划——扩大供给还是救市?曹建海博客,2008-11-26。
    [239]崔军平:孟晓苏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战略西安演讲实录,焦点房地产网,2008年12月08日。
    [240]王东京:稳定房价才是上策,http://blog.sohu.com/,2011-04-27。
    [241]袁剑:房地产套牢中国?http://bbs.nen.com.cn/thread-307341-1-15.html2005-06-08。
    [242]多部委正酝酿松绑楼市,可能修订第二套房政策,新华网-焦点房地产网,2008年10月10日。
    [243]广州开发商自曝成本,称土地占据30%只赚到12%,广州日报,2009年06月18日。
    [244]刘轩:正堕落的房地产市场,观测2007年地产界终极杀手,焦点上海房地产网,2007年02月28日。
    [245]深圳房价赌局发酵:“挺牛”“挺徐”两派对垒,南方都市报,陈文娣,2008年7月8日。
    [246]任志强称将再写房产稿件,房价暴跌对民众没好处,新京报,2010年04月29日。
    [247]观望在于预期,任志强博客,2008-07-03。
    [248]政策稳定市场才能稳定,任志强博客,2010-02-25。
    [249]任志强再“放炮”:房地产打下去GDP就掉下去,人民网,2010-02-09。
    [250]财政部专家:国内近20%市级地方政府负债率超100%,中国证券网,2011-10-17。
    [251]高房价:一种“中国式困惑”,中国报道,董彦,2009年07月09日。
    [252]中国房市是政策市,谢逸枫博客,2011年9月20日。
    [253]陈剑:房市最需要的是一个明确预期,东方早报,2011年11月28日。
    [254]韩正:上海房价太高,损害全市人民利益,东方网,2010-01-31。
    [255]中国地产泡沫近期破裂:中国地产“骇人听闻”预言,今日财富地产SHOW,2007年04月。
    [256]胡艳姿:“现在不买以后就买不到”:“商改住”上演最后疯狂,房产新华网,2011-05-23。
    [257]廊坊市市长王爱民:房地产商投资赔了算我们的,中国新闻网,2009年03月12日。
    [258]茅于轼:中国房产泡沫将会在一两年内破灭,搜房网,2011年5月12日。
    [259]“招拍挂”出让土地制度是房价飙升的罪魁祸首,任志强博客,2009-08-14。
    [260]楼市腐败让调控打折扣,官商合谋击穿制度缺陷,新华网,2006年12月27日。
    [261]后浪推前浪,任志强博客,2009-07-01。
    [262]政策性的囤地,任志强博客,2007-09-13。
    [263]任志强:政府遏制房价过快增长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贪婪,任志强搜狐博客,2010-02-25。
    [264]“胸部”保卫战:任志强再度PK易宪容,凤凰资讯,2007年01月10日。
    [265]Bbnjamin Lee. Cultural Analysi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Copy right. Yilin Press,2008.
    [266]Piet Strdom Buckingham, Risk,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
    [267]Barbara Adam, Ulrich Beck and Joost Van Loon edited, 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 SAGEPublications Ltd.2000.
    [268]Caplan, Pat(ed).2000. Risk Revisited, London: Pluto Press.
    [269]Adam, B., Beck, U. and Van Loon, J.(eds.)2000. 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 Critical Issuesfor Social Theory. London: Sage.
    [270]H.Joffe.1999. Risk and ‘The Oth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71]Lupton, D.(ed.)1999. Risk and Sociocultural Theory: New 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72]Stphen Brook.1999.‘Ordering Risks’ In Lupton.
    [273]Ulrich Beck, 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alden, MA: Blackwell,1999.
    [274]Ulrich Beck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risk society: Organization&Environment; Thousand Oaks;Mar1998, Frank Fischer.
    [275]Giddens, A.1998.‘Risk Society: the Context of British Politics’ in Franklin, J.(ed.). The Politicsof Risk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76]Luhmann,Niklas.1998. Observations On Modern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Risk:A Sociological Theory.’ New York.
    [277]Maurie. J. Cohen, Risk Society a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Vol.29, No.2. Futures,1997.
    [278]Beck, U. A. Giddens&S. Lash1994,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79]Luhmann,1993a, Risk: A Sociological Theory. Trans. by R. Barrett. New York: Aldine DeGruyter.
    [280]E.Ewald.1991.‘Insurance and Risk’. InBurchell, G., Gordon, C. and Miller, P. eds. The Foucault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Hemel Hemstead: Harvester Wheatsheaf.
    [281]Beck, U,1992[1986].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82]Douglas, M. and Wildavsky, A.1982. Risk and Culture: 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283]Environmental and Technological Danger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84]Deborah Lupton.1999.‘Intrduction: Risk and Sociocultural Theory’. In Deborah Lupton ed., Riskand Sociocultural Theory.
    [285]Stephen brook.1999.‘Ordering Risks’. In Lupton.
    [286]Ronald W.Kaiser(1997)the long cycle in real estat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P233.
    [287]Allen, F.and Gorton, G. Churning bubbles[J]. Reviewing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813~836.
    [288]Allen, F.and Gale, D. Bubbles and crisises[R]. Workingpaper,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1998.
    [289]Krugman, P.Bubbles, Boom, Crash: Theoretical noteson Asia’s Crises[R]. Working Paper, MIT,Cambridge, Massachussetts,1998.
    [290]Giddens, A.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Cambridge:Polity Press. p2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