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需要宪法的确认,更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真正认同。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自觉自愿的服从,才能将自己所执掌的权力转化为权威,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才能持久巩固。因此,加强对党的执政过程中执政权威形成与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巩固。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出发,运用历史分析、利益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党的执政权威的基本理论、党的执政权威类型的历史演变、建立和维护党的执政权威的基本经验以及加强党的执政权威建设的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本文认为,在政党政治时代,执政党将所执掌的权力转化为执政权威,是巩固其执政地位、实现长期执政的基本规律。政党是现代政治的支柱之一,政党执政已经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在中国,国家政权也是由政党——中国共产党来执掌的,党所执掌的国家政权要想长期得到稳固,也必须将所执掌的权力转化为执政权威。虽然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但西方发达国家执政建立和维护党的执政权威的一般规律作为人类政治发展的共同文明成果,是值得中国共产党学习和借鉴的。产生于西方的合法性理论是研究现代政治的基本分析工具,也是研究现代政治条件下权力如何转化为权威的理论工具。合法性是得到社会成员认可的政治统治的正当性,有了这种认可,社会成员更容易对统治者产生忠诚和支持,更容易对统治者的权力产生服从,政治统治权力也就更容易转化为权威。因此,合法性是权威的来源,具有合法性的权力是转化为权威的基础。
     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的建立和维护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建国初期,党自身的先进性和执政的有效性是党维护执政权威的主要来源,但党执政的制度化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文革”期间,党的执政权威主要是建立在党的领袖的个人魅力基础之上,加上意识形态的片面维护,事实上造成了党的领袖的个人权威取代了党的集体的执政权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执政权威主要是靠党执政的经济有效性来维护和提高的,同时党也力图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增强执政的合法性来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权威。
     总结党执政以来建立和维护执政权威的基本经验,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建立和维护党的执政权威的政治基础。其次,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是建立和维护党的执政权威的制度基础。第三,提高党的执政绩效是建立和维护党的执政权威的现实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执政权威建设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在总结和借鉴建立和维护党的执政权威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需要对新形势下维护和提高党的执政权威进行新的探索。本文认为,在我国宪法已经确定了党的领导地位的前提下,影响党的执政权威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增强和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和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是加强党的执政权威建设的基本路径。增强和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要不断创新党的执政理念,优化党的执政队伍,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切实提高党的执政绩效。其中,党的执政理念是灵魂、是根本,是增强和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的价值层面的来源;党的执政队伍是载体、是关键,是增强和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的魅力和情感层面的来源;党的执政方式是长远、是保证,是增强和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的规范层面的来源;党的执政绩效是现实、是基础,是增强和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有效性层面的来源。党的执政合法性得到增强与提高,党的执政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服从,党的执政权威就会得到提高。
The paper, under the guidance of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analysis, benefi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puts forwards some new points of view on the concept of governing authority, historical evolution, basic experience and ways of strengthening governing authorit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n the age of party government, it is the basic rule for the governing party to convert its power into governing authority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its governing position and realize the purpose of long-term ruling. Parties are one of the mainstays of modern politics, and that political party is in power is the common choice for most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China, public regime has also been wielded by the political party, CPC. The power it possesses has to be converted into governing authority in order to secure its public regime. Although Chinese partyism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ountries', we still can learn some from other countries as the general rule of constructing and maintaining governing authority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the achievements of civilizations of hum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Legitimacy Theory stemmed from western countries is the basic analysis tool of studying modern politics and how to concert power into authority under current political position. Legitimacy which is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by all members of the society and is favorable for ruling is equivalent to justice, with which members of society are opt to be loyal to and supportive of ruling class, and obedient to the power ruling class possesses. Therefore, Legitimacy Theory is the base for power to be converted to authority, and power with legitimacy is much easier to be converted to authority.
     Historically,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aining of governing authority of CPC embodi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PRC, its progress and legitimacy of governing was the main resource of maintaining its authority, but the question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governing was not fully emphasized. During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governing authority of CPC was based on the charm of the leader of CPC, and with unilateral defense of ideology, personal authority of the leader replaced the collective authority of CPC. After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the governing authority was protected and improved through national economic legitimacy under its rul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CPC tried to improve its authority through strengthening its progress and increasing its governing legitimacy.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ng and maintaining the governing authority of the CPC, the paper draws following conclusion: firstly, to hold the progress of CPC is the premise of constructing and maintaining the governing authority of CPC; secondly, to improve and prefect the governing pattern is the system basis of constructing and maintaining the governing authority of CPC; thirdly, the governing performance is the direct resource of constructing and maintaining the governing authority of CPC.
     In new historical stage, the governing authority faces new tests and challenges. On the basis of concluding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constructing and maintaining governing authority, there is great need to have new research on maintaining and improving governing authority under new situation. In the paper, under the circumstance that the leadership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Chinese constitution, the core problem affecting governing authority is to how to improve and increase governing legitimacy of CPC. Therefore, in this new era, the basic way of strengthening governing authority of CPC is to improve and increase governing legitimacy, the solution of which includes three aspects: to originate governing logos, to optimize governing team, to standardize governing pattern, to make greater achievements of governing. These four aspects are interactive with each other, which can increase and strengthen governing legitimacy of CPC, consequently improve governing authority of CPC.
引文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重要问题解读》,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页。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重要问题解读》,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0页。
    [3]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页。
    [4]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1]张衍前:《执政理念与政治合法性》,《当代世界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
    [2]王韶兴:《政党职能问题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1]洪向华:《政党权威》,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2]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3]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44页。
    [1]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2]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3]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1]《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2]从广义上讲,执政成本还应包括政党为获取执政地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资源方面的投入,本文是从狭义上使用该词的。
    [3]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
    [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6-537页。
    [1]王沪宁:《新政治功能:体制供给和秩序供给》,《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
    [2]胡伟:《当前中国需要党和政府的权威》,《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3期;另参见 杨松:《政党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学术界》,2001年第2期;游龙波:《变动的社会与中国共产党权威的重塑》,《东南学术》,2004年第4期等。
    [3]姜淑芝,王辉:《政党权威与政府能力: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问题的两个视角》,《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2期。
    [4]李春明:《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问题》,《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刘明合:《论党的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3期;
    雷青松,黄红东:《略论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价值目标选择》,《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等。
    [5]洪向华:《试论政党权威的合法性基础》,《理论前沿》,2005年第16期。另参见王红光,黄颖:《政治权威与合法性基础的理论解释》,《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6]彭忠林:《论执政党政治权威的社会基础》,《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洪向华:《试论政党权威的合法性基础》,《理论前沿》,2005年第16期。
    [2]游龙波:《变动的社会与中国共产党权威的重塑》,《东南学术》,2004年第4期;
    姜淑芝,王辉:《政党权威与政府能力: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问题的两个视角》,《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2期;
    王宗礼,龙山:《论政治权威的社会基础》,《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颜三忠,洪萍:《论执政党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构建》,《求实》,2004年第5期等。
    [3]吕元礼:《论执政党的执政权威》,《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5期。
    [4]程燎原,江山:《法治与政治政治权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5]李松玉:《制度权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58页。
    [6]程国亮:《政府权威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理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2]王庆利:《政治合法性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述评》,《岭南学刊》,2005年第4期。
    [3]如王宗礼等认为,“合法性就是人们对享有权威的人的地位的承认和对其命令的服从。”意即享有权威是前提,然后才能建立合法性。参见王宗礼,龙山:《论政治权威的社会基础》,《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1]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5]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6]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2]同上,第224-225页。
    [3]同上,第225页。
    [4]同上,第226页。
    [5]同上,第22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页。
    [4]同上,第227页。
    [5]同上,第227页。
    [6]“我认为,‘权威'和集中这些字眼用得太滥了。我不知道什么东西能比革命更有权威了,如果用炸弹和枪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就像在一切革命中所作的那样,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在行使权威。……如果有人向我说,权威和集中是两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加以诅咒的东西,那么我就认为,说这种话的人,要么不知道什么叫革命,要么只不过是口头革命派。”恩格斯:《致卡·特尔察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页;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对暴力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其中他还引用马克思的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1页-528页。
    [1]王沪宁:《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2]同上,第178页。
    [3]转引自 洪向华:《政党权威》,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4]王宗礼:《论政治权威的社会基础》,《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5]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6]转引自 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7]转引自 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
    [8]转引自 洪向华:《政党权威》,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1]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11页。
    [2]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页。
    [3]王照东:《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4]安奉钧,杨翠花:《领导危机:组织内因与有效防治》,《理论探讨》2006年第2期。
    [5]叶富春:《简论权威》,《理论探讨》,1998年第1期。
    [6]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页。
    [7]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1]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51、56、60、68页。
    [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48页。
    [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1-272页。
    [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48页。
    [4]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46页。
    [5]Rod Hague,Martin Harrop,Shaun Breslin,Political Science: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2,p.18.转引自燕继荣:《论政治合法性的意义和实现途径》,《学海》,2004年第4期。
    [6]燕继荣:《论政治合法性的意义和实现途径》,《学海》,2004年第4期。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2]转引自卢少华,徐万珉:《权力社会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3]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4]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5]王沪宁:《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161页。
    [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1]王沪宁:《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2]B.Goodwin,Using Political Ideas,2nd,Ed Chichester:Wiley,1987,p.215.转引自燕继荣:《论政治合法性的意义和实现途径》,《学海》,2004年第4期。
    [1]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213页。
    [2]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187页。
    [3]胡伟:《在经验与规范之间:合法性理论的二元取向及意义》,《学术月刊》,1999年第12期。
    [4]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4页。
    [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5页。
    [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9页。
    [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8页。
    [3]转引自赵海立:《政治合法性理及其分析架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
    [4]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5]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页。
    [6]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6页。
    [7]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
    [1]胡伟:《在经验与规范之间:合法性理论的二元取向及意义》,《学术月刊》,1999年第12期。
    [2]也有的学者认为,哈贝马斯的合法性理论是重建性的合法性理论。参见胡伟:《在经验与规范之间:合法性理论的二元取向及意义》,《学术月刊》,1999年第12期;陈炳辉:《试析哈贝马斯的重建性的合法性理论——兼与胡伟同志商榷》,《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3]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4]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1]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2]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163页。
    [4]岳天明在其《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的一书中,对合法性的定义尤为繁琐,认为“政治合法性首先表现为人们对现有政治系统的服从和认同,这种服从和认同要和现有的国家意识结合起来:政治合法性以特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本质,政治合法性的权利资格来源于其对社会所尽的义务,社会也需要对合法性的服从义务作出积极的响应,该响应只能是国家自觉努力的肯定性结果。”《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5]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185页。
    [1]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346页。
    [2]Rod Hague,Martin Harrop,Shaun Breslin,Political Science: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2,p.18.转引自燕继荣:《论政治合法性的意义和实现途径》,《学海》,2004年第4期。
    [1]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2]王照东:《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1]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1]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2]沈远新:《国外执政党代表机制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3]萨托利:《政党的类型、组织与功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5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1]张恒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5页。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
    [2]同上,第184页。
    [3]同上,第185页。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6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页。
    [3]同上,第675页。
    [4]同上,第683页。
    [5]同上,第685页。
    [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7]同上,第1471页。
    [8]《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页。
    [1]胡素珊:《中国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页。
    [2]王先俊:《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
    [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
    [3]《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5页。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1428页。
    [1]《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页。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37页。
    [3]《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4]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77页。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4-295页。
    [2]同上,第296页。
    [3]同上,第337页。
    [4]同上,第337-338页。
    [1]王先俊:《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2]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1950年6月。
    转引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页。
    [3]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
    [4]同上,第313页。
    [1]《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页。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49页。
    [2]同上,第365页。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81页。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88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页。
    [3]闰颖:《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180页。
    [1]转引自 迟福林,田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页。
    [2]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1]《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211页。
    [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7、516页。
    [3]《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211页。
    [4]《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332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1]《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关于这句话是出自谁的手笔,钟哲明认为应是出自恩格斯之手,
    参见钟哲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和“先锋队”的理论》,《政冶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9页。
    [4]钟山:《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1]《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2页。
    [2]《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618页。
    [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1页。
    [1]《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8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2]关于对民主集中制认识误区的论述请参阅肖典和:《对民主集中制的重新认识》,《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第6期;
    要战通:《解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等。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3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2]《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
    [3]史蒂芬·C·安格尔:《合宜的民主集中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4期。
    [4]《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页。
    [5]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1]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111页。
    [2]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50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1页。
    [1]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1]如在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第一阶段,要求党员对照党章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的大讨论,明确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参阅钟山:《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2]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9页。
    [1]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0页。
    [1]《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2]转引自《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8页。
    [3]《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4]《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1页。
    [1]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1]Park C.Authoritarian Rule in South Korea[J].Asian Survey,Vol ⅩⅩⅪ,1991,(8):743-761,
    转引自王焕梅:《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内涵与资源探析》,《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6年第4期。
    [2]《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
    [1]《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页。
    [2]石仑山,马晓燕:《政党与现代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5]同上,第284页。
    [6]《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1]《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9页。
    [1]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6页。
    [2]许开轶,蔡双根:《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浪潮评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3期。
    [1]刘熙瑞:《中国的民主模式已经确立》,《人民论坛》,2007年4月26日。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求是》,2007年第10期。
    [3]许耀桐:《中国民主发展模式五大特色》,《人民论坛》,2007年4月26日。
    [4]《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求是》,2007年第10期。
    [5]佟德志:《海外褒贬不一的中国式民主》,《人民论坛》,2007年5月8日。
    [1]巫继学:《市场化在改革中出了什么问题》,《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3月(下)。
    [1]巫继学:《市场化在改革中出了什么问题》,《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3月(下)。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重要问题解读》,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283页。
    [2]同上,第285页。
    [1]赵晓呼:《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2]王俊拴:《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权威性构建的基本特色》,《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何显明:《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解释功能及其限制》,《现代哲学》2006年第1期。
    [1]包心鉴:《强化制度意识与廉政文化建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2期。
    [2]张义生:《论教条主义的三大根源》,《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
    [1]王长江:《政党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1]于风政:《论“腐败”的定义》,《新视野》,2003年第5期。
    [2]何增科:《中国转型期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研究:一种制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1]刘以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的特点及有效防治》,《理论建设》,2004年第3期。
    [2]殷格:《腐败时论质疑》,《中州学刊》,2006年第4期。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6年版,第187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页。
    [1]转引自洪向华:《政党权威》,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2-573页。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4页。
    [2]郑利平:《腐败的成因:委托代理分析》,《经济学动态》,2000年11期。
    [3]郑利平:《腐败成因的经济理性与预期效用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王长江:《理论纵横》(政治篇),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页。
    [2]高放:《党内民主是民主执政的首要关键》,《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3期。
    [3]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页。
    [1]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2]汪永成:《论当前党内民主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制度建设》,《理论学刊》,2004年第4期。
    [3]王长江:《政党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0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0页。
    [2]高放:《党内民主是民主执政的首要关键》,《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3期;
    王俊拴:《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分析》,《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2期等。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323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8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页。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2]王天思:《和谐社会的制度条件和人性根据》,《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6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洪向华:《政党权威》,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程燎原,江山:《法治与政治政治权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松玉:《制度权威研究——制度规范与社会秩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程国亮:《政府权威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景治:《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版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照东:《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卢少华,徐万珉:《权力社会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长江:《政党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廖继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沈远新:《国外执政党代表机制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林勋健:《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胡素珊:《中国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闫颖:《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迟福林,田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钟山:《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石仑山,马晓燕:《政党与现代社会发展》,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赵晓呼:《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李建中,黄福寿:《政党衰败根源析》,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李路曲:《当代东亚政党政治的发展》,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财产 权利与制度变迁》,延边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刘志伟:《论政治人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鲁士恭等:《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陆庭恩,刘静:《非洲民族主义政党和政党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师吉金:《构建与嬗变——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社会之变迁》,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
    王邦佐等:《西方政党制度社会生态管理机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长江,姜跃:《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王杰:《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徐锋:《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德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维英:《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赵明义,赵永宪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修订第三版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理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亨廷顿:《第三波》,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6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出版社2006年版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97版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勃兰特等:《社会主义与未来》,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布隆代尔,科塔:《政党与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布隆代尔,科塔:《政党政府的性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哈贝马斯:《现代国家中的合法性问题: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拉斯韦尔:《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山口定:《政治体制》,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约翰·S·密尔:《代议制民主》,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张衍前:《执政理念与政治合法性》,《当代世界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
    王韶兴:《政党职能问题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王沪宁:《新政治功能:体制供给和秩序供给》,《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
    胡伟:《当前中国需要党和政府的权威》,《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3期
    杨松:《政党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学术界》,2001年第2期
    洪向华:《试论政党权威的合法性基础》,《理论前沿》,2005年第16期
    游龙波:《变动的社会与中国共产党权威的重塑》,《东南学术》,2004年第4期
    姜淑芝,王辉:《政党权威与政府能力: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问题的两个视角》,《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2期
    李春明:《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问题》,《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刘明合:《论党的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3期
    雷青松,黄红东:《略论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价值目标选择》,《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王红光,黄颖:《政治权威与合法性基础的理论解释》,《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彭忠林:《论执政党政治权威的社会基础》,《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王宗礼,龙山:《论政治权威的社会基础》,《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颜三忠,洪萍:《论执政党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构建》,《求实》,2004年第5期
    吕元礼:《论执政党的执政权威》,《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5期。
    安奉钧,杨翠花:《领导危机:组织内因与有效防治》,《理论探讨》2006年第2期
    叶富春:《简论权威》,《理论探讨》,1998年第1期
    姜卫平:《论执政党的非权力性权威》,《求实》,2006年第2期
    薛广洲:《权威类型的哲学论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燕继荣:《论政治合法性的意义和实现途径》,《学海》,2004年第4期
    汪世锦:《论权威》,《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
    赵海立:《政治合法性理及其分析架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
    陈炳辉:《试析哈贝马斯的重建性的合法性理论——兼与胡伟同志商榷》,《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萨托利:《政党的类型、组织与功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张恒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辨析》,《中国社会科学》
    王先俊:《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肖典和:《对民主集中制的重新认识》,《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第6期
    要战通:《解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史蒂芬·C·安格尔:《合宜的民主集中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4期
    王焕梅:《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内涵与资源探析》,《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6年第4期
    许开轶,蔡双根:《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浪潮评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3期
    刘熙瑞:《中国的民主模式已经确立》,《人民论坛》,2007年4月26日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求是》,2007年第10期
    许耀桐:《中国民主发展模式五大特色》,《人民论坛》,2007年4月26日
    佟德志:《海外褒贬不一的中国式民主》,《人民论坛》,2007年5月8日
    巫继学:《市场化在改革中出了什么问题》,《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3月(下)
    张九海:《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史及当代审读》,《学术界》,2005年第2期
    万俊人:《关于政治哲学几个基本问题研究论纲》,《天津社会科学》,2004 年第2期
    王俊拴:《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权威性构建的基本特色》,《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2期
    何显明:《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解释功能及其限制》,《现代哲学》2006年第1期
    包心鉴:《强化制度意识与廉政文化建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2期
    张义生:《论教条主义的三大根源》,《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
    于风政:《论“腐败”的定义》,《新视野》,2003年第5期
    何增科:《中国转型期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研究:一种制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刘以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的特点及有效防治》,《理论建设》,2004年第3期
    殷格:《腐败时论质疑》,《中州学刊》,2006年第4期
    郑利平:《腐败成因的经济理性与预期效用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郑利平:《腐败的成因:委托代理分析》,《经济学动态》,2000年11期
    王天思:《和谐社会的制度条件和人性根据》,《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