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批判的问题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围绕现代性批判的问题域,深入阐释了马克思与韦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比较。本文将现代性批判确立为马克思与韦伯思想共同的问题域,充分利用马克思与韦伯各个时期的主要著作来把握其理论发展的逻辑线索,而不是依据某一时期的某种观点,或者是某一著作中的某一论断,力求实现一种总体性的比较研究,从而避免了以往研究的“零散”状态。本文认为,现代性批判的问题域包括存在论基础、意识形态批判、社会关系层面的“物化”、生产过程层面的“物化”四大问题,马克思与韦伯的比较研究也由此来展开。马克思把现代性现象视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揭示出现代性的存在论基础。在他看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适用于任何时代的一般性原则,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是对现代性的特殊说明。意识形态不过是现代性社会存在的“观念副本”,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意识形态本质的揭示表明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政治经济学批判则分析了现代拜物教意识的根源。马克思从社会关系本体论出发,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其“物化”批判主要围绕现代性社会关系批判展开,这一过程伴随着从“异化”到“物化”的逻辑转换,其理论内核表现为一种现代性的辩证法,这构成其现代性批判最深刻的哲学规定性。马克思不但肯定了技术在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更是把技术视为超越现代性的手段,但也意识到现代技术对人的损害,并试图通过生产一技术的内在超越来克服现代性的局限。本文提出,韦伯以文化论与制度论相统一的立场来考察现代性现象,在他那里,无论是现代社会生活的诸领域系统,还是物质生产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存在决定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对现代性制度的考察,还是文化的考察,韦伯的现代性研究都贯穿着合理化这一思想主线,合理化是其分析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的基本维度,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的矛盾构成其社会批判的基本架构。韦伯把现代技术的本质判定为一种形式合理性,虽然价值中立原则使他没有展开对现代技术的批判,但他对现代性后果的忧虑已经包含了技术批判的主要因素。马克思与韦伯思想的比较研究,不仅是理解现代社会理论的基础,也是理清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脉络的关键,更是我们深入反思现代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
This dissertation centers upon the question domain of modernity criticism, thoroughly explaining the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Karl Marx and Weber and making a systematic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theories.Attempting to make an overall study rather than repeating the previous partial investigations,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modernity criticism as the common question domain of Karl Marx's and Weber's theories, and it makes full use of their major works in every period instead of a certain idea in one period or a certain conclusion in one work to find the logic clue to their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question domain of modernity criticism includes four questions: ontological foundation; ideological criticism; reific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 reification of production process.A comparatives study is conducted between Marx and Weber accordingly. Marx regards modernity as the unification of social existence and social ideology and reveals the ontological foundation of modernity.In Marx's view, the production mode of material goods is the basis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hence he explains social life materialistically. His critique of modernity starts along the approach of political economics critique.Ideology is the mere conceptual copy of modernity's social existenc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oves the falsity of ideology through revealing its essence. Political economics critique analyzes the origin of modern fetishism. Marx approaches the question of modernity from the ontology of social relation and considers modernity as a social relationship. The criticism of modernity's social relation is the focus of his criticism of reification, the process of which involves the logical transformation from alienation to reification.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Marx's critique of reification represents itself as the dialectics of modernity which constitutes the most profound philosophical prescriptive quality of his critique of modernity. Marx not only affirms the decisive role of technology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modernity, but also regards technology as a means that transcends modernity, and realizes the harm it does to humanity at the same time. Marx tries to transcend the limitation of modernity through the internal transcendence within production technology.Weber approaches the phenomena of modernity by unifying culture and system. He believes that all fields in modern life, material production factors and spiritual cultural factors are of the same importance. One does not determine the other.Whether concerning the system investigation or culture investigation of modernity, Weber's study of modernity follows the idea of rationalization which is the basic dimension in the analyses of political sociology,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religious sociology. The conflict between formal rationality and substantive rationality constitute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his social criticism.Weber defines the essence of modern technology as a formal rationality. Although the principle of value neutrality prevents him from further criticizing modern technology, his worries over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have already contained the major factors of technical criticis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Marx and Weber is not only the basi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social theories, but also the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ogic process of western Marxist philosophy. More importantly, this comparison will offer us an effective means to reflect on modern life.
引文
[1]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2页
    [1]参见郑飞:《现代性辩证法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2期
    [2]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326页
    [3]1972年美国社会学会的年会上出现了《韦伯在美国社会学中的帕森斯化》一文,1975年柯亨、哈泽里格和波培三人在《美国社会学刊》上发表了《去帕森斯化韦伯:对帕森斯就韦伯社会学之诠释的批评》,此后又发表了《关于韦伯和涂尔干的差别:对帕森斯之融合说的批评》。20世纪70年代后,以帕森斯为首的结构功能主义在韦伯研究界中的地位出现动摇,韦伯思想诠释出现了一个“范式转换”的过程。
    [1]L(o|¨)with,Karl.Max Weber and Karl Marx.London:Boston:George Allen & Unwin,1982.
    [2]金子荣一:《韦伯的比较社会学》,水牛出版社1980年
    [3]富永健一:《韦伯与中日现代化比较》,《国外礼会科学文摘》1989年第1期;
    富永健一:《马克斯·韦伯论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2期
    [4]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于1932年、《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于1939年到1941年由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整理刊布;韦伯的《经济与社会》在1921年由玛丽安娜·韦伯首次整理出版、在1955年由约翰内斯·温克尔曼最终修订出版。
    [1]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2-323页
    [2]张盾:《马克思主义当代视域中的韦伯》,《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2]丰子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俞吾金:《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载《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页
    [3]贝斯特、科尔纳:《后现代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1]《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2]参见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转引自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3]Gerth&Miils,FromMarxWeber:Essays in Sociology,New York,1946.
    转引自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4]如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分别在1885年、1894年由恩格斯整理出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1932年由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整理刊布;韦伯的《经济与社会》在1921年由玛丽安娜·韦伯首次整理出版、在1955年由约翰内斯·温克尔曼再次修订出版。
    [5]马克思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创始人,并透过对西方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影响改变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韦伯身后虽然没有产生所谓的“韦伯主义”,但通过帕森斯的中介影响到现代社会学理论,并透过青年卢卡奇的中介影响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年1982年版,第6-7页
    [2]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扬智文化1998年版,第18-19页
    [1]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3]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4]顾忠华:《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5]参见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
    [1]参见苏国勋为《韦伯作品集》撰写的《序言》,转引自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序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2]参见苏国勋为《韦伯作品集》撰写的《序言》,转引自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序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3]韦伯遗孀玛丽安娜·韦伯谈到,“新世界的景象对韦伯产生了强烈的诱惑”,并详细记述了此次美国之行对韦伯思想的影响。参见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0-349页
    [4]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37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页
    [1]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2]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91、93、102页
    [3]郑昕:《康德学述》,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页
    [4]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1]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2]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3]帕森斯是将韦伯引入英美社会学界的关键性人物。他的博士论文以《德国最近文献中的资本主义概念》为题,并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翻译为英文。他对韦伯的诠释是为自己的结构功能理论服务的,并不忠实于韦伯思想的原貌,甚至出现过一定程度的歪曲。但随着美国为巩固霸权地位在思想文化领域大力输出以结构功能主义为骨干的“现代化理论”,帕森斯的韦伯诠释曾一度成为韦伯研究界的主导范式。
    [4]特纳:《探讨马克斯·韦伯》,转引自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85页
    [5]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1]参见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6页
    [2]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3页
    [3]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7页
    [5]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6]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7]丰子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俞吾金:《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载《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页
    [8]贝斯特、科尔纳:《后现代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7-78页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页
    [2]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6页
    [3]仰海峰:《后现代语境与马克思哲学总体性概念的再思考》,载《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4]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基本是在20世纪50、60年代集体编写,大都打上了明显的苏联教科书体系的烙印。其蓝本是斯大林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经过尤金、米丁等人的修订和完善,逐步得以形成。不可否认,该教科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机械划分导致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割裂,造成“实践”只是外在地安置于体系之中这一根本性缺陷,从而否定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意义。
    [5]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学科建制,最早出自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反杜林论》分为三编,即哲学编、政治经济学编和社会主义编。但《反杜林论》却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其初衷不是为了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是为了批判杜林的思想体系。如同恩格斯自己说的,为了批判杜林,“我不能不跟着他到处跑,并以自己的见解去反驳他的见解”,“这书的目的并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344页)。列宁在1913年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三十周年而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最终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一学科建制。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页
    [2]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3]顾忠华:《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4]顾忠华:《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5]顾忠华:《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1]L(o|¨)with,Karl.Max Weber and Karl Marx.London:Boston:George Allen & Unwin,1982,p25.
    [2]参见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扬智文化1998年版,第62-90页
    [3]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4]参见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扬智文化1998年版,第123-150页
    [5]特纳:《探讨马克斯·韦伯》,转引自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87页
    [6]张盾:《马克思主义当代视域中的韦伯》,《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参见张盾:《马克思主义当代视域中的韦伯》,《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2]吴恩裕:《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493页
    [3]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4]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8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6页
    [4]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1]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38页
    [1]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77页
    [2]俞吾金:《从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到科学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1]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5]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83页
    [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页
    [4]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4页
    [1]参见王南湜:《追寻哲学的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2]麦克莱伦:《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8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6页
    [5]《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1页
    [6]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73页
    [7]西美尔:《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9页
    [3]《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37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8-57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2]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75页
    [3]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66页
    [4]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0-561页
    [5]参见吴晓明:《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学术月刊》2001年第9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6、23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4]吴晓明:《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学术月刊》2001年第9期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7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3]吴晓明:《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学术月刊》2001年第9期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4页
    [5]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8、79页
    [1]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83-384页
    [2]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页
    [3]顾忠华:《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参见余英时为《韦伯作品集》撰写的“总序”,转引自韦伯:《韦伯作品集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总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赫勒:《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5页
    [3]赫勒:《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5页
    [1]参见苏国勋为《韦伯作品集》撰写的《序言》,转引自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2]麦克雷:《马克斯·韦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8页
    [3]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4]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5]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1]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2]Julien Freund,German Sociology in the Time of Max Weber,Tom Bottomore & Robert Nisbct,eds.,A History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London & New York,1978.转引自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3]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8页
    [1]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2]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3]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5页
    [4]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1页
    [5]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6-107页
    [1]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8-239页
    [2]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1页
    [3]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6页
    [4]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8页
    [5]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1页
    [1]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9页
    [2]参见余源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7-98页
    [1]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9页
    [2]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3]李凯尔特:《韦伯的科学观》,转引自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2页
    [4]福根:《马克斯·韦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7页
    [5]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扬智文化1998年版,第102页
    [6]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1]参见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页
    [2]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扬智文化1998年版,第102页
    [3]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4]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扬智文化1998年版,第101页
    [5]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6]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7页
    [7]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扬智文化1998年版,第71页
    [1]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2]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3]王南湜:《社会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1页
    [4]Gerth&Mills,From Mar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NewYork,1946.转引自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1]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3页
    [2]Julien Freund,German Sociology in the Time of Max Weber,Tom Bottomore & Robert Nisbet,eds.,A History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London & NewYork,1978.转引自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91页
    [3]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4]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第382页
    [1]顾忠华:《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3]麦克雷:《韦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8页
    [1]Julien Freund,The Sociology of Max Weber,London,1968.转引自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4、435、438页
    [2]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扬智文化1998年版,第135页
    [3]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扬智文化1998年版,第134页
    [1]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2]培根:《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1页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1]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65、8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
    [1]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5页
    [3]参见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4]参见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65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页
    [4]参见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6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6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48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7-8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48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4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4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8-579页
    [2]俞吾金:《资本诠释学》,《哲学研究》2007年第1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
    [5]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63页
    [1]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53页
    [2]《资本主义精神与理性化》一文本不是韦伯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而撰写的,只是英译者帕森斯将此文译为《导论》,置于该书之前。参见《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7页
    [3]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4]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1]参见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页
    [2]参见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486页
    [4]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扬智文化1998年版,第82页
    [1]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2]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79页
    [3]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4]参见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5]Julien Freund,The Sociology of Max Weber,London,1968.转引自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8页
    [6]Julien Freund,German Sociology in the Time of Max Weber,Tom Bottomore & Robert Nisbet,eds.,A History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London & New York,1978.转引自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1]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30页
    [2]Julien Freund,German Sociology in the Time of Max Weber,Tom Bottomore & Robert Nisbet,eds.,A History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London & New York,1978.转引自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3]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页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1、152页
    [2]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80页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31页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33、240、241页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3、254、257、258、261、26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
    [5]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6页
    [1]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7页
    [1]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187页,略有改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页
    [4]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333页
    [3]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4]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5]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0页
    [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3]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5]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1]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5页
    [3]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302页
    [6]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7]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1]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2]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5]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6]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8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2页
    [4]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
    [2]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9页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6页
    [1]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5页
    [1]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第2版序》,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2]参见顾忠华:《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4页
    [3]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4]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Julien Freund,German Sociology in the Time of Max Weber,Tom Bottomore & Robert Nisbet,eds.,A History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London & New York,1978.转引自韦伯著《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2]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3]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9页
    [4]参见苏国勋:《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10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
    [5]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8页
    [6]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9页
    [7]苏国勋:《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10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7页
    [1]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7页
    [2]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3页
    [3]参见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243页
    [1]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9-40页
    [2]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106页
    [1]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3]顾忠华:《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1]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0页
    [2]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页
    [3]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7页
    [4]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5]参见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1]参见谢永康:《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型及其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2]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2]参见郑飞:《现代性辩证法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2期
    [3]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4]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2页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2]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3]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9页
    [1]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2]赫勒:《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4页
    [3]俞吾金:《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参见王南湜、谢永康:《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3-95页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70,171,173,174,177页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页
    [4]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486页
    [2]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页
    [3]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30页
    [4]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5]参见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4页
    [6]参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274、310页
    [2]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2]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3]参见王南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和异化理论》,《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8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
    [2]赫勒:《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7页
    [3]赫勒:《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7页
    [1]参见佩罗曼:《马克思、自然及其对中国可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
    [2]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3]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4]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5]参见郑飞:《现代性辩证法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2期
    [6]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2]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3]王南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和异化理论》,《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6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7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9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83-484页
    [2]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1]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2]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页
    [1]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8-39页
    [2]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3]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
    [4]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26页
    [1]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30页
    [2]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3]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26页
    [1]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80-83页
    [2]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
    [3]参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37-939页
    [4]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26页
    [5]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32页
    [6]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72、89页
    [1]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2]参见谢永康:《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型及其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3]参见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1]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0页
    [2]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3页
    [3]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3页
    [4]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63、65页
    [5]阿伦特:《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6]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48-49页
    [1]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7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1]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扬智文化1998年版,第15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3]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扬智文化1998年版,第191页
    [4]施路赫特:《韦伯的研究纲领》。转引自苏国勋、刘小枫:《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Ⅰ: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65-367页
    [1]参见张一兵:《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页
    [2]参见王南湜、谢永康:《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英]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吴恩裕:《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商务印书馆2008年
    [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哈贝马斯:《哈贝马斯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德]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英]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卢卡奇:《青年版黑格尔》(节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卢卡奇:《理性的毁灭》,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卢卡奇:《卢卡奇早期文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美]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德]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英]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Martin,Jay.Marxism and totality:The adventures of a concept from Lukacs to Habermas.Cambriag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日]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广松涉:《事的世界观的前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陈晏清等:《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南湜、谢永康:《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南湜:《追寻哲学的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俞吾金:《传统重估与思想移位》,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吴晓明:《思入时代的深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文化批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衣俊卿:《现代性焦虑与文化批判》,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马丁·杰:《阿道尔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谢永康:《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拯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张亮:《“崩溃的逻辑”的历史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聂锦芳:《清理与超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魏小萍;《追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仰海峰:《形而上学批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傅永军:《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杜章智:《卢卡奇自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英]里希特海姆:《卢卡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英]帕金森:《格奥尔格·卢卡奇》,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日]初见基:《卢卡奇:物象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翼星:《为卢卡奇申辩》。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西平:《历史哲学的重建》,三联书店1997年版
    [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韦伯:《韦伯作品集Ⅱ: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韦伯:《韦伯作品集Ⅳ: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韦伯:《韦伯作品集Ⅶ: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韦伯:《韦伯作品集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2005年版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德]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英]麦克雷:《马克斯·韦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L(o|¨)with,Karl.Max Weber and Karl Marx.London:Boston:George Allen & Unwin,1982.
    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三联书店2002年版
    [日]金子荣一:《韦伯的比较社会学》,水牛出版社1980年版
    [美]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扬智文化1998年版
    顾忠华:《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顾忠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猛:《韦伯、法律与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德]西美尔:《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
    海德格尔:《路标》,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德]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德]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德]阿伦特:《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匈]赫勒:《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美]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贝斯特、科尔纳:《后现代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英]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德]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K(o|¨)hnke,Klaus Christian.The rise of neo-Kantianism:German academic philosophybetween idealism and positivi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郑昕:《康德学述》,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苏]波波夫:《康德和康德主义》,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波]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英]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英]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法]马尔图切利:《现代性社会学》,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美]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苏国勋、刘小枫:《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Ⅰ: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苏国勋:《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十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谢立中:《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童星:《现代性的图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洪涛:《本原与事变:政治哲学十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王南湜:《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三重意蕴》,《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王南湜:《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界分》,《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王南湜、谢永康:《形而上学的遗产与实践哲学的发展路向》,《学习与探索》2005第2期
    王南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和异化理论》,《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王南湜:《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思考》,《浙江学刊》2005年第6期
    王南湜:《广松涉对马克思理论的物象化论阐释及其扩展》,《学术研究》2007年第6期
    王南湜:《近代科学世界与主客体辩证法的兴起》,《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
    王南湜:《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学习与探索》2007第6期
    丰子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张盾:《马克思主义当代视域中的韦伯》,《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张盾:《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观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谢地坤:《道德敬畏与价值判断》,《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
    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俞吾金:《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俞吾金:《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俞吾金:《康德两种因果性概念探析》,《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俞吾金:《资本诠释学》,《哲学研究》2007年第1期
    俞吾金:《从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到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俞吾金:《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途中》,《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吴晓明:《社会现实的发现:黑格尔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钱捷:《笛卡尔“普遍数学”的方法论意义初探》,《哲学门》第六卷(2005)第2册
    张一兵:《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
    邓晓芒:《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唐正东:《在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忽略了李嘉图意味着什么》,《哲学研究》2001年第5期
    吴晓明:《卢卡奇与现代性批判》,《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张亮《国内卢卡奇研究七十年:一个批判的回顾》,《现代哲学》2003年第4期
    周凡:《重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社会科学家》2003年3月
    陈立新、孔明安:《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存在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谢永康:《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型及其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谢永康:《技术批判与马克思》,《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
    谢永康:《从“否定性的辩证法”到“否定的辩证法”》,《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4期
    谢永康:《被误读的阿多诺》,《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
    [日]富永健一:《韦伯与中日现代化比较》,《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9年第1期
    [日]富永健一:《马克斯·韦伯论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