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上海银行公会研究(1927-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上海银行公会是上海银行家自发组织的银行同业组织,以维护银行业利益,推动银行业发展为基本宗旨,会员来自上海华商银行。1927-1937年是上海银行公会历史发展中的第二个十年,十年间上海华商银行业有较大发展,上海银行公会会员亦从24家增为45家。经过十年的成长,公会的组织管理及对外协调能力日渐成熟,对外影响继续增长。上海银行公会在发展过程中,已获得社会各方重视,成为上海社会最重要的民间组织之一。
    1931年改组前,上海银行公会虽然也在履行公会职能,但却不得不关注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及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动及内部组织的频繁更替使上海银行公会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推行本业发展的计划,这也是本时期公会在建设银行业公共事务上无突出成绩的重要原因。1931年改组后,上海银行公会内部组织得以稳定,公会运作效率提高,并得以将精力置于履行本职工作上来。1931年上海银行公会改组后被纳入政府管理之下,但其独立特色并未消失。自1927年起,通过内债承销及借款,上海银行公会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起较其他同业组织更为密切的利益联系。在政局动荡的特殊时期,它也曾一度发表对政府或有关各方的意见,但对实际政治运作并不热衷。上海银行公会在金融税收、币制改革等领域发挥出维护同业利益及辅助政府的双重职能。在特殊历史时期如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及1935年的上海经济危机时,上海银行公会还承担起协助政府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救济工商业的责任,这是其他同业组织无法相比的,亦反映出上海银行公会在稳定及协调经济秩序方面具有的潜在力量。
    上海银行公会前十年为之奋斗的公共事务如征信所、票据交换所、票据承兑所等在1927-1931年间逐次建成并初具规模,上海银行公会为促进银行业发展所做的种种努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现代化进程。上海银行公会是会员银行集体利益和意志的代表,它的发展历史也反映了近代上海银行家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的金融现状不懈努力的过程。
    论文以1931年为界分为成上下两篇,主要分别从上海银行公会不同时期的组织管理及运作、它在维护银行业利益及参与政府政策咨询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上海银行公会的个案研究,为考察近代工商同业组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求政府与民间团体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范例。
The Shanghai Bankers' Association (S.B.A) was the banking same line organization hold by the Shanghai Chinese bankers. The basic purpose of the assassination was to safeguard the banking interest and to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The year from 1927-1937 was the second ten-year of the history of the S.B.A. During the ten years, the members of the S.B.A increased from 24 to 45,and the S.B.A was getting perfect in inner organization and its ability of coordinating outside. All this made the S.B.A know its value and social status clearly than before, and its influence increased. During its development, the S.B.A was getting closer attention by the society, and beca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of Shanghai.
    Before its reconstruction in 1931,thoush the S.B.A had been doing its duty to serve the banking, such as improving the banking business, requiring to amend the law or policy, which will not benefit to the banking, its main work is to concert with the outside. 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made it is impossible for the S.B.A to put its heart into promoting the banking development. It is the reason that there is nothing extraordinary to come true in the banking public affairs. After reconstruction, the S.B.A was under the man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 by the law, but its characteristic of independent had not vanished. With its stable inner management, the S.B.A could keep on doing its duty and doing well than before. The S.B.A got a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nk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han other bankers associations through the national bonds and loans from 1927.Although the S.B.A had ever declared it opinions toward the Nanking National Government or some related forces in the turbulent situation, it is not interested in the political functions .The S.B.A played a double function in protecting the benefit of the banking and in assisting the government in the finance and economic policy . And in a special time such as at the time after the 1.28 accident of Shanghai and at the time of the economic crisis in 1935,the S.B.A took the duty of stabilizing the economic order and giving relief to the industry and the commercial in assisting the government, which the other organizations could not compared with .It also revealed that the financial association was a potential social force to steady the social economic order. In a word, standard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fiancé and maintain its steady was the common need of the S.B.A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ey coordinating with each other and get a virtuous reciprocal effec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banking public affairs such as the Bankers Clearing house, Accepting House etc came into being one by one, which the S.B.A had been struggling for ten years to achieve .The S.B.A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fending the benefit of the banking and in improving the banking business. These achievements were highly valued in the financ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It improved the developing environment of the Chinese banking of Shanghai and furthe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fiancé. In spite of being the regional banking self-management organization, the S.B.A became the leading center of the banking in the country.
    The S.B.A represented the benefit and the will of its members. Its history was
    
    also the same thing as the Shanghai bankers' struggling history for changing the backward finance situation of Modern China.
     The thesis was separated two parts by the year of 1931,and each part will take up the following several questions one by one: the management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S.B.A, the acts of the S.B.A in safeguarding the benefit of banking and in attending the policy consult of the government. From the case study of the S.B.A, the thesis will investigate the position and the effect of the industrial and the commercial associa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and will provide a virtuous example to reveal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引文
一、资料汇编
    
    《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5),财政金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十年来之中国经济》(1936-1945),(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九辑,第84号,文海出版社。
    《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6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现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
    上海市档案馆编:《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商业联合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上海社科院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上海社会科学院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1)-(8)
    上海研究中心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 《上海研究论丛》第1-12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统社出版社《上海研究资料续编》 上海书店1937年,民国丛书第四编,第81。
    上海银行公会主编:《上海银行公会年报》1921年。
    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通商银行编:《五十年来中国金融之经济》(1896-1947),《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九辑,第81号,文海出版社。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 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 上编(一、二、三),档案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传记文学编辑委员会:《民国传记文学》第5-6卷、第11-14卷、第17卷-第23卷、第25-28卷、第33-36卷、第40-43卷、第49-50卷,传记文学出版社。
    全国财政会议秘书处编:《全国财政会议汇编》决议,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九辑,文海出版社。
    全国经济会议秘书处编:《全国经济会议专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资料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9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
    熊尚厚:《民国著名人物传》第三卷,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二、辞典、年鉴、全集
    
    《马寅初全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年鉴》(1935-1945)W1-0G-(86-89)(英文版)。
    《中国经济年鉴》(1934-1936年)Q0-9-(8-15)。
    《全国重要银行最近十年营业概况研究》(1933年)Q0-9-54。
    《全国银行年鉴》(1934-1937年)Q0-9(21-24)。
    《财政年鉴》(1935、1945、1948年),Q0-9-(1-7)。
    上海市通志馆编:《上海年鉴》(1935、1936、1937)。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辞典》。
    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全国银行年鉴》(1936、1937)。
    三、论著(译著)
    [法]白吉尔著,张富强 续世芬译:《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阿瑟·杨格:《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美]鲍威尔著 刑建榕等译:《鲍威尔对华回忆录录》,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丁日初:《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家阶级》,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马敏: 《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马敏、朱英 :《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苏州个案研究》,巴署书社1993年版。
    马敏:《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
    毛知砺:《张嘉璈与中国银行的经营与发展(1912-1935)》,国史馆印行1996年版。
    王玉茹 刘佛丁 张东刚:《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工业化-以政府的行为分析为中心》,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乐正 :《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刘克祥 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刘慧宇:《中国中央银行研究》(1928-1949),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朱英 石柏林 :《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朱英:《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朱斯煌编:《民国经济史》,近代中国史资料丛刊,银行周报 银行学会1948年版。
    朱镇华:《中国金融旧事》,中国国际出版社1991年版。
    许涤新 吴承明 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1990、1993年版。
    吴承明 :《市场化·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吴承禧:《中国的银行》,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吴景平:《宋子文评传》、《宋子文思想研究》、《宋子文政治生涯编年》,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正明:《晋商兴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张恒忠:《上海总商会研究》,知书房出版社,1996年版。
    张海鹏 王延元:《徽商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张海鹏 张海嬴 主编:《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1年版。
    张辑颜:《中国金融论》 1930年初版,根据1936年版影印,民国丛书第三编,第33。
    忻平: 《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1996年版。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杨汝梅:《国民政府财政概况论》,南京中正书局发行1936年版。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杨荫溥:《杨著中国金融论》1936年四版发行,据1930年版印民国丛书第三编,第33。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金融活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沈祖炜:《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和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近代中国工商经济丛书:寿充一 寿乐英编:《外商银行在中国》,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陆仰渊 方庆秋: 《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郑祖安:《百年上海城》,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姚会元:《江浙金融财团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姚崧龄:《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姚崧龄著:《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台北传记文学社1976年版。
    洪葭管、张继凤《近代上海金融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洪葭管:《中国金融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徐 矛、顾关林、姜天鹰:《中国十银行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徐沧水编述: 《上海银行公会事业史》,1925年初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二十四辑 ,文海出版社。
    徐寄庼:《最近上海金融史》,上海书店1933年版。
    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贾士毅:《民国续财政史》(四),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陶水木:《浙江商帮与上海经济近代化研究(1840-1936)》,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盛慕杰、于滔主编:《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版。
    章开沅 马敏 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
    章开沅等主编:《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黄逸峰、姜铎、唐传泗、徐鼎新:《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程霖:《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1895-1949)》,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四、论文:
    《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成立大会纪》,《银行周报》,第15卷第38号 ,1931年10月6日。
    士浩:《本届之银行公会联合会议将如何呼》,同上。
    记者:《上海银行公会第四届董事会改选纪》,《银行周报》,第8卷第39号,1924年10月7日。
    朱溥泉:《上海票据交换所事概况》,《银行周报》,17卷第8号, 1933年3月7日。
    权时:《沪银行界票据交换所感言》,《银行周报》第17卷第1号,1933年1月17日。
    余捷琼《论经济发展与银行投资》,《银行周报》,第21卷第14号,1937年4月13日。
    李振南:《上海银钱两业票据交换之方法》,第20卷,第3期 1936年1月28日。
    沧:《论银行公会及支票交换所》(续),《银行周报》第1卷第24号,1917年11月6日。
    沧:《论银行公会及支票交换所》,《银行周报》,第1卷第23号,1917年10月30日。
    沧水:《联合营业与联合准备库》,《银行周报》,第7卷第11号, 1923年3月27日。
    林康侯:《上海银行界与内国公债》,《银行周报》第17卷第1号,1933年1月17日。
    金国宝:《银行现行保证制度之废除与改进》,《银行周报》,第21卷第1号 ,1937年1月12日。
    祚:《论银行公会之职务》,《银行周报》,第2卷第30号,1918年8月6日。
    银行学会:《银行学会成立经过及现状》,《银行周报》,第18卷第1号 ,1934年1月16日。
    裕孙《沪汉津平各地银行公会会员行调查》,《银行周报》,第13卷第18号,1929年5月14日。
    (法)白吉尔:《上海银行公会(1915-1927) ——现代化与地方团体的组织制度》,《上海研究论丛》第3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长林:《民国时期上海金融界银团机制探析》《档案与史学》,2000年第6期。
    马俊亚:《中国近代企业家的文化类型和精神境界》,《史学月刊》,1995年第4期。
    马敏: 《早期资本家阶级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演化》,《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王笛 :《晚清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王晶 :《1932年的公债风潮:国民政府与上海金融界关系述评》,《档案与史学》,2000年第3期。
    魏文享:《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研究字现状与展望》,《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朱华、冯绍霆:《崛起中的银行家阶层-上海银行公会早期活动》,《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4期。
    朱华 :《一二八战争期间上海民族资产阶级对国民党政权态度的转变》,《档案与历史》,1988年第2期。
    朱英、马敏 :《浅谈晚清苏州商会与行会的区别及联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朱英 :《关于晚清市民社会研究的思考》,《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朱英 :《近世中国商人发展历程的新探索-评唐力行著《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历
    
    史研究》,1994年第6期。
    何益忠:《变革社会中的传统与现代》,《复旦学报》,1998年3月。
    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吴承明:《传统经济·市场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吴承明:《关于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意见》,《晋阳学刊》,1982年第1期。
    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吴景平:《从银行立法看30年代国民政府与沪银行业关系》,《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吴景平:《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述论》,《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宋时娟:《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基金保管委员会》,《档案与史学》,2000年第3期。
    张九洲:《近代中国的银价波动与对外贸易》,《史学月刊》,1997年第3期。
    张义渔:《九一八、一二八事变与上海民族资产阶级》,《史林》,1992年第1期。
    张亦工、徐思彦: 《20世纪初期中国资本家阶级的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方式初探》,《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
    张志东:《中国学者关于近代市民社会的研究《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张秀莉 :《上海银行公会与1927年的政局风潮》2001年硕士论文(未刊)
    李宇平 :《1930年代中国的救济经济恐慌说(1931-193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7期 ,1997年6月。
    李明伟:《论中国近代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5月第1期。
    罗荣渠: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姚玉明 :《近代“宁波帮”文化心态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
    胡光明:《论北洋时期天津商会的发展与演变》,《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
    胡光明:《被迫开放与天津城市近代化》,《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唐明峰:《清代行会的性质和作用》,《史学月刊》,1988年第4期。
    席长庚:《我国历史上的商业银行》,《中国金融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徐思彦:《20世纪初期资本家阶级经济力量的手段问题》,《文史哲》,1992年第6期。
    徐鼎新:《旧上海工商会馆、公所、同业公会的历史考察》,《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4期。
     曹必宏: 《九一八前民族资产阶级与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关系》,《史学集刊》,1989年第1期。
    黄逸平:《江浙“财团”析》,《学术月刊》1983年第3期
    黄逸平:《近代宁波帮与上海经济》,《学术月刊》,1994年第5期。
    虞和平:《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行会的近代化》,《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资产阶级的“自为”化问题》,《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
     魏斐德:《历史演变的模式:中国的国家与社会(1839-194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6集,1994年12月。
    
    五、档案资料
    1、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市银行商业同业公会档案全宗号:S173
    2、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市钱业同业公会档案全宗号: S174
    
    
    3、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票据交换所:全宗号Q52 S180
    4、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全宗号Q275 -1(上、下)
    六、报刊杂志:
    民国时期:
     《银行周报》
    《商业月报》
    《中行月刊》
    《钱业月报》
    《中央银行月报》
    《中外商业金融汇报》
    《东方杂志》
    《国闻周报》
    《申报》
    《新闻报》
     《信托季刊》
    
    当今刊物:
    《档案与史学》 《学术月刊》
    《近代史研究》 《历史研究》
    《史学月刊》 《甘肃社会科学》
    《复旦学报》 《史学集刊》
    《民国档案》 《史林》
    《文史哲》 《天津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文史研究》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晋阳学刊》
    《经济研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