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风阁杂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吟风阁杂剧》作为乾隆中叶一部重要的短杂剧集,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同时也带有作者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决定了其作品的内容,而作品的内容又要通过一定的艺术方法表现出来。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吟风阁杂剧》的创作背景和主观意图。先从清代杂剧创作的主观化倾向和案头化入手,联系作者生平和戏剧观论述《吟风阁杂剧》的创作意图。此部分重点是小序的研究。
     第二部分《吟风阁杂剧》的题材和主题。分为伦理剧、哲理剧、写怀剧三类题材分析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此部分着重把原初素材与作品所选用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挖掘作者进行这种处理的深层意蕴,重点是伦理剧的分析。
     第三部分《吟风阁杂剧》的艺术特色。分题材的加工改造和抒情化特色两部分,着重分析其抒情特点。
《zaju of yinfengge》 , more important works, demon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Meanwhile,it is impressed by the deep personal emotion of the author .Its content is determined by experiences and thoughts of the author,and is displayed by means of the literary arts,which I study in special.There are chapters in the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is aimed at the intention of the authour in the writing ,which is analyzed in the beginning of personalization and the separation of performances in the stage and writing together with Yang Chaoguan's experiences in his life as well as ideas of plays.The study of the prefaces of the works is emphasized in the chapter.The next explores the materials and subjects of the works.I comment on inner intention from three kinds that are separated according to content of ethic,philosophy,and lyric.I opt to take on the difference and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initial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 selected scopes of 《zaju of yinfengge》 .The ethical one is the most important.The end is the art of expressing emotion of 《zaju of yinfengge》 .1 consider it from modifications and lyricism of materials.The lyricism is the more important.
引文
[1] 杨潮观.《吟风阁杂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 王永宽.《清代杂剧选》.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3] 徐渭.《四声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4] 邹式金.《杂剧三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
    [5] 谢锦桂毓.《吟风阁杂剧研究》.台北:华正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6] 熊澄宇.《蒋士铨剧作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
    [7]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8]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9] 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10]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1]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是纲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2] 周妙中.《清代戏曲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13]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14] 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 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
    [16] 朱伟明.《中国古典喜剧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7] 李修生.《元代杂剧史》.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
    [18] 曾永义.《明代杂剧概论》.台湾:学海出版社,1979年。
    [19] 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 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1] 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山东:齐鲁书社,1989年。
    [22]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3] 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24] 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25] 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26]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27] 杜清源.《戏剧观争鸣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28] 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研究》.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9] 高翔.《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30]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31] 李渔.《闲情偶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3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33] 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34]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5] 徐致和.《儒学与东方文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36] 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37] 何立平.《崇山信念与中国文化》.山东:齐鲁书社,2001年。
    [38] 张怀承.《无我与涅槃》.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39] 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40] 唐凯麟.《成人与成圣》.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41] 朱克玲.《悲剧与喜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
    [42] 祝肇年.《古典戏曲编剧六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43] 谭正璧.《话本与古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 魏朗.《杨潮观与<吟凤阁杂剧>》.《文史杂志》,1995年第5期。
    [2] 贾佳.《<吟凤阁杂剧>的价值取向和叙事操作》.《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3] 钟婴.《<吟凤阁杂剧>新探》.《文学遗产》,1985年第2期。
    [4] 李秋新.《杨潮观历史剧的创作特色》.《青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5] 李秋新.《论杨潮观道德剧的表现意义及其价值》.《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6] 李秋新.《论杨潮观杂剧的人本意识》.《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7] 马华祥.《论杨潮观杂剧的民本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8] 马华祥.《论杨潮观杂剧的廉政观》.《艺术百家》,2003年第1期。
    [9] 艾立中硕士毕业论文.《杨潮观和他的<吟凤阁杂剧>》.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赵山林.《杨潮观短剧的艺术独创》.出自王季思等著的《中国古代戏曲论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