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题目定为“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运用考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武则天人格的形成和重要人际关系的变化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展示。本文试图解决如下两个问题:武则天的早年经历对其人格的影响;武则天重要人际关系的内幕、性质及影响。
     第一章主要考证了武则天的早年家庭生活及对武则天的影响。先对武则天父母族兄的情况、与武则天的感情、武家的政治处境做了较为深入的论述,然后分别就这些因素对武则天人格的影响做了详细阐释。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武则天和太宗的关系内幕及初次入宫对武则天的影响。先根据史料描述了二人情感的真实状态,然后从二人相遇时的心态出发,指出他们的情感期望值不同、年龄差距、李武两家关系变化等因素是导致他们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最后阐述了太宗及早年宫廷生活对武则天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主要以高武相恋、废王立武、高武争权三个事件为主要关节点,展示了武则天和高宗几十年来关系的变化,试图揭开高武相识相恋、武则天长女暴亡、高武权力分配等历史真相。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武则天与其亲生子女的关系。试对武则天与李弘、李贤情感基调及变化原因、李弘死亡的真相、李贤的身世、《黄台瓜辞》的内涵、武则天对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性格和命运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武则天晚年的情感生活及影响。通过对她和面首薛怀义、二张关系真相的探寻,试纠正学界对其晚年情感生活的偏见,并论述其政治影响。
     结语在前面五章的基础上,对武则天在其重要人际关系中流露出的女性气质做了总结和概括,并进一步指出,武则天研究应该回归到女性研究上来,至少不应该偏离过远。
     附录对百年来武则天的研究情况做了回顾与总结,指出百年来武则天研究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武则天研究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This paper named "Research on Wu Zetian's Personality and Personal Relations "shows clearly the formation of Wu Zetian's personality and the changes in the importa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using the method of textual research and psychological analysis.The thesis focuses on two aspects:a. Wu Zetian's early experience is what kind of impact on their personality, b. Insider,properties and importa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Wu Zetian's life.
     Chap.l researches on the truth of Wu Zetian's early family life and the influence on her. Firstly discusses her parents and brother's character,the affection between them,the changes of her family's political status in detail,then clearly explains the influence on her.
     Chap.2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 Zetian and Tang Taizong,and the influence on Wu Zetian.Firstly describe the real emotion state between them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historical data,then start from the two met mentality,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the age gap,and the chang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family of Li and Wu and other factors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ir relationship is not harmonious.Finally, elaborate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ang Taizong on and the early court life for Wu Zetian.
     Chap.3shows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Wu Zetian and and Tang Gaozong,mainly in three events which their love, setting up the queen,strugglling for power, and attempts to clarify something about their love, their first daughter's dea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between them.
     Chap.4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 Zetian and his own children.This chap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some opinions about emotion between Wu Zetian and Lihong and Lixian,Lihong 's death,the truth of their second son's birth,the connotation of the poem named Hungtaiguaci,the influence of Wu Zetian for Lixian, Lidan and princess Taiping's character and fate and so on.
     Chap.5mainly discussed the Wu Zetian 's emotional life in old age.This chap try to correct the prejudice of her emotional life in old age,and discuss its political influence,by exploring the trut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 and Xue huaiyi,Zhang Changzong,Zhang Yizhi.
     Based on the former five chapters, comprehensive summing-up and summary the female temperament of Wu Zetian in her important relationships,and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Wu Zetian research should return to the women's studies, at least should not deviate too far.
     Research situation of hundred years Wu Zetian has made the review and the summary in appendix, and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Wu Zetian research achievement is gratifying,meanwhile,there are some problems,Wu Zetian still has a large open space.
引文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六《武士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458页。
    ②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75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则天后乾封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49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三月庚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4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三月庚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4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元年二月辛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96页。
    ⑤ 姜捷:《武则天时代的考古学观察》,《考古与文物》,2002年11月第6期。
    ① 参见[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六《武士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458页。
    ② [宋]王溥:《唐会要》卷二四《诸侯入朝》,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459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久视元年止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4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武三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35页。
    ⑤ 雷家骥:《武则天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九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90页。
    ① [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九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009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元年八月戊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31页。
    ③ [奥]A·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第4748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二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39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九“中宗神龙三年二月己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631页。
    ① [唐]李峤:《攀龙台碑》,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四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5142523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六《武士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458页。
    ③ [唐]李峤:《攀龙台碑》,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四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5142523页。
    ① 梁恒唐:《武则天探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596页列示唐朝16位开国功臣的情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三月庚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4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六《则天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6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四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14页。
    ⑤ [唐]李峤:《攀龙台碑》,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四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5142523页。
    ⑥ 韩全中:《武则天与酒》,选自赵文润、李玉明主编《武则天研究论文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7页。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久视元年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8页。
    ①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45页。
    ② 见[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一下《宰相世系一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661页。
    ① [唐]武三思:《望凤台碑》,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三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0593065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2848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8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7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乾封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0页。
    ⑥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8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则天后乾封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0页。
    ① 雷家骥:《武则天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乾封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0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六○《武士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459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咸亨二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67页。
    ⑤ 赵剑敏在《杨氏与武则天的人伦关系》(选自赵文润、李玉明主编《武则天研究论文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中说,在武则天晚年,杨氏与贺兰敏之互为表里,构建了帮助唐高宗维护皇权的政治派别,威胁到了武则天的政治权力,而武则天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所以才会撇开亲情,不顾母亲名声,在处置外甥贺兰敏之时定其罪之一为与杨氏通奸,这样就可以毁坏与她政见不同的杨氏一派的形象,将政治问题化作生活丑闻,同时避免和高宗直接的政治冲突。而杨氏亡后武则天又给她举行盛大葬礼,是武则天为了自身的体而和名誉而上演的一场行孝戏剧,其中不乏她对早期母女亲情的思念。
    ⑥ [唐]武则天:《从驾幸少林寺》,选自[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五第44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咸亨元年九月甲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65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高宗三女·太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68页。
    ③ 即李弘、安定公主、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本文认为李贤并非武后亲生,详见本文第四章第二节。
    ① [唐]武三思:《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172423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六《则天皇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5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三月庚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4页。
    ④ [唐]杜佑:《通典》卷一五《选举三》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57页。
    ① 根据毛汉光《唐代家庭妇女角色的几个重要时段——以墓志铭为例》,《国科会研究汇刊:人文及社会科学》,1991 年7月第2期。根据统计,唐朝三千馀例中,女子婚年最小者10岁,最大者24岁,而以15岁者最多,睿宗以前平均婚年是15.6岁。其统计可供参考,然武后之母应未列入统计。
    ① [唐]武三思:《望凤台碑》,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三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0593065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502851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二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38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二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386439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二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37页。
    ① [唐]武三思:《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三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4172423页。
    ② 陈寅恪:《武曌与佛教》,选自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53页。
    ③ [唐]高宗武皇后:《方广大庄严经序》,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九七,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00——1001页。
    ④ [唐]高宗武皇后:《三藏圣教序》,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九七,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02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元年五月丙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82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元年正月丁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54页。
    ⑦ 张乃翥:《武周万国天枢与西域文明》,《西北史地》,1994年6月第2期。
    ⑧ [日]齐藤勇:《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⑨ 五代时的后蜀君主孟昶撰写的碑文《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后武氏新庙记》可证实。
    ①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三《记异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3页。
    ① [清]陆心源撰,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大唐故越国太妃燕氏墓志铭》第二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242页。
    ② 燕妃生平见《大唐越国故太妃燕氏墓志铭》,刊《昭陵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其母是隋太尉、观王杨雄的第三女(即武则天母亲的堂姐),所以燕氏是武后的表姐。
    ① [唐]武三思:《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三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4172423页。
    ② [唐]武三思:《望凤台碑》,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三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0593065页。
    ①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志异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② [唐]李峤:《攀龙台碑》,载于[清]董浩:《全唐文》卷二四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5142523页。
    ③ 如赵文润《武则天及其评价》(载于《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2月第1期)一文即以此为史实。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乾封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0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乾封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49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乾封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0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乾封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0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元年八月戊戌”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32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六《武士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458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六《武士彟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459页。
    ⑤ 《大唐故右勋卫宣城公武君墓志》,选自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页。
    ⑥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六《外戚传·武士覆传附士逸》,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459页。
    ① [唐]李峤:《攀龙台碑》,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四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5142523页。
    ② [宋]王溥:《唐会要》卷四五《功臣》,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799页,说他是库部郎中,其实当时称库部郎,武德三年才改称郎中。
    ③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环卫部·忠节》卷六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19页。
    ④ [唐]李峤:《攀龙台碑》,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四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5142523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一“高祖武德九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007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太宗贞观六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099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太宗贞观八年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06页。
    ① 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事变”》,《敦煌学辑刊》,2000年12月第2期。
    ② 其名单见于[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二《太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页。
    ③ [唐]李峤:《攀龙台碑》,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四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5142523页。
    ① [唐]李峤:《攀龙台碑》,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四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5142523页。
    ② [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八《葬》,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91页。
    ③ [唐]李峤:《攀龙台碑》,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四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5142523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太宗贞观十七年二月戊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85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乾封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0页。
    ② 徐深整理,罗丽执笔:《女学者论武则天》,《文艺研究》,1995年11月第6期。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则天后乾封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49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久视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4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则天后乾封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0页。
    ① 林玉美:《家庭暴力下的女性心理及成因探析》,《求实》,2000年10月第10期。
    ② [唐]武三思:《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三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4172423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五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1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诸子·泽王上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27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诸子·泽王上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26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上元二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7页。
    ① 笔者认为李弘并非武后谋杀,本文第四章第一节有详述。
    ② 笔者认为安定公主并非武后扼杀,本文第三章第二节有详述。
    ③ 笔者认为韩国夫人之死与武后相关,但并非直接死于武后之于,存疑。
    ④ 林语堂:《武则天正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元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85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则天后天授二年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72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元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37页。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则天后垂拱四年四月戊戌”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48页。
    ⑨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光宅元年九月丁酉”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28页。
    ⑩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元年五月丙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82页。
    ① 雷家骥:《武则天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6页。
    ② [宋]王溥:《唐会要》卷八三《嫁娶》,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527页。
    ① [唐]褚遂良:《请千牛不简嫡庶表》,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四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504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六册卷一九一《方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94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九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90页。
    ②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环卫部·忠节》卷六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19页。
    ① 如蒙曼的《唐太宗不爱武则天》(载于《领导文萃》2008年8月第15期)。
    ① 赵岐福、师荃荣、张鹏举编著:《武则天传说故事》,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8页。
    ③ [五代]王仁裕等:《开元天宝遗事十种·开元天宝遗事》“红冰”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久视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4页。
    ① 《大唐故右勋卫宣城公武君墓志》,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页。
    ② 韩林:《武则天故事中唐太宗形象的文本演变及文化内涵》,《天中学刊》,2012年8月第4期。武则天情感故事中的唐太宗形象从唐代到清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代他是一个忙于国事、不近美色的英明帝王;明代他是一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好色之徒;清代他是一个听信谗言、纵欲而亡的昏君。唐太宗形象从正而到反面的转变,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士人与市民两个阶层对帝王态度的差异造成的。从文本流传情况来看,唐太宗此类故事是武则天故事的副产品。当人们从正面评价武则天时,她与唐太宗的情感故事被淡化,甚至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当人们从反面评价武则天时,为了迎合人们贬低武则天的需要,唐太宗往往被重新挖掘出来加以丑化。
    ③ 王炎平:《论唐太宗失政不自晚年始》,《天府新论》,1987年10月第5期。该文认为“太宗的晚年是从贞观十七年开始的,也就是武则天入宫后的第六年”。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太宗贞观六年十二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00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太宗贞观十一年四月己卯”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28页。
    ① 王炎平:《论唐太宗失政不自晚年始》,《天府新论》,1987年10月第5期。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一《魏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60页。
    ③ 王炎平:《论唐太宗失政不自晚年始》,《天府新论》,1987年10月第5期。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四《高宗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8页。
    ⑤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四《高宗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0页。
    ⑥ [唐]魏征:《十渐疏》,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二五,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418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58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54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己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51页。
    ④ 阮爱东:《论贞观文学观念的文质消长》,《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1月第1期。
    ⑤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八二《许敬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62页。
    ⑥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五《上官仪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26页。
    ⑦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二《举荐上·采访孝悌儒术等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18页。
    ⑧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二《举荐上·求访贤良限来年二月集泰山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18页。
    ⑨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四○《诸王·魏王泰上括地志赐物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9页。
    ⑩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一《文艺上·张昌龄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392页。
    11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一《修<晋书>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67页。
    ①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三《谐谑第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8页。
    ② [后晋]刘晌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长孙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67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6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太宗贞观十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22页。
    ⑤ 孟宪实:《长孙皇后:唐太宗的政治顾问》,《政府法制》,2010年12月第35期。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太宗贞观十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23页。
    ⑦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高宗三女·晋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68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高宗三女·太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68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五“太宗贞观十一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34页。
    ③ [后晋]刘晌等:《旧唐书》第一册卷一《则天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5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8页。
    ①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二五《册萧铿女为才人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1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二《太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二《太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三“恭皇帝上义宁元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728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二《太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八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9页。
    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六《太宗诸子·恒山王承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48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太宗贞观十七年正月丙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83页。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太宗贞观十六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91页。
    ⑨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七六《太宗诸子·濮王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53页。
    ⑩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太宗贞观十六年止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74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6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四《高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5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闰月辛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99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6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95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96页。
    ⑦ 卢向前:《武则天与刘洎之死》,《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5月第3期。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61-2162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内官》,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67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8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九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90页。
    ⑤ [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九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009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贤妃徐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67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8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六二《李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732374页。
    ④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59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则天后天授二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72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八月丁酉”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49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54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贤妃徐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67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贤妃徐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67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六册卷一九八《西戎·天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08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总章元年十月戊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6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67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36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四《刘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08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八○《褚遂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29页。
    ③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校笺》卷五《萧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版,第129页。
    ④ [后晋]刘响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四《马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19页。
    ⑤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四《刘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08页。
    ⑥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O八《裴行俭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64页。
    ⑦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六《王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354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长孙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64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上·长孙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5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长孙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662167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长孙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65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太宗贞观十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21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龙朔元年四月癸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4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8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则天后乾封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49贝。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咸亨二年六月丙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67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中宗和思皇后赵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71页。
    ⑤ [后晋]刘响等:《旧唐书》第一册卷七《中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5页。
    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中宗韦庶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71贝。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光宅元年二月己未”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18页。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二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88页。
    ① 尚永亮:《贬谪文学与贬谪文化——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164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8页。
    ① 陈晔:《武则天在辅助高宗时期的政绩》,选自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② 杨剑虹:《武则天新传》,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 朱子彦:《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妃干政》,《上海大学学报》,1994年2月第1期。
    ④ [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六《氏族》,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64页。
    ① [唐]武则天:《臣轨》题《臣轨》后,第65页。
    ② [后晋]刘晌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七六《太宗诸子·濮王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55页。
    ③ 欧远方:《李治和武则天——读史札记》,《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5月第2期。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五册卷一九○《骆宾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07页。
    ②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校:《唐六典》卷八《门下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47页。
    ③ 详见司海迪《试论武则天晚年求寿行为及对文学的影响》,《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4月第4期。
    ④ 吴以宁、顾吉辰:《中国后妃制度研究》(唐宋卷),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5页。
    ⑤ 李燕捷:《唐人年寿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83年版,第216217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太宗贞观十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20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贤妃徐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69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六《则天皇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5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七《百官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04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七《百官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04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六册卷四四《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68页。
    ⑤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六册卷四四《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67页。
    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长孙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64页。
    ⑦ [唐]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二二五,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877页。
    ① 勾利军:《武则天的自卑心理与性格特征》,《史学月刊》,1998年1月第1期。该文认为武则天具有强烈的自卑感,主要原因有早年家庭不睦、出身低微及曾为太宗才人等。
    ② [日]关计夫:《自卑心理浅析》,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① [唐]武则天:《如意娘》,选自[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五第47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 详见赵文润《武则天及其评价》,《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2月第1期。苏者聪《简论武则天其人其文》(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5月第5期)等文也认为《如意娘》是武则天在寺庙中思念高宗之作。
    ③ 宁志新《武则天削发为尼一事考辨——与台湾学者李树桐商榷》(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3月第1期)一文认为,“武则天在太宗崩后确随嫔御例入寺为尼,但极可能是人入尼寺,而长发未削。因为唐高宗钟情于武则天,只是碍于封建的传统道德而不得不忍痛割爱,让其随嫔御例入寺为尼,但并不削发,以便伺机随召入宫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4页。
    ② 蒙曼:《蒙曼说唐:武则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易中天:《品人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121页:赵文润:《武则天的“荒淫”与“残忍”辨析》,《唐都学刊》,1999年1月第1期。该文认为武才人和李治相遇是贞观二十年(646)太宗病重以后的事情,李治入侍药膳,有机会见到一旁侍奉的武才人。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67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壬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68页。
    ① [唐]唐高宗:《遗诏》,见[清]董浩:《全唐文》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63页。
    ② 高本宪:《唐高宗与大明宫》,《文博》,2008年9月第5期。该文认为,“高宗做太子时,曾随父皇在大明宫居住,正是此期间与武则天熟识”。雷家骥:《武则天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8——69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年二月己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35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三《太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4页。
    ⑥ [唐]唐高宗:《立武昭仪为皇后诏》,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43页。
    ⑦ 卢向前:《武则天与刘泊之死》,《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5月第3期。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一“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己未”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009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六《太宗诸子·濮王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532655页。
    ③ [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九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009页。
    ① [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九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009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高宗本纪·赞日》,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0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王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69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六《则天皇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5页。
    ⑤ 黄永年:《武则天真相》,《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8月第3期。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三月庚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4页。
    ② 如任爽在《唐帝列传·唐高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中说道:“实际上,真正吸引李治的是武则天的性格。这位桀骜不驯的女子与李世民难以相容,却与李治形成互补。武则天的机敏刚烈,止是李治所缺少的。”
    ③ 易中天:《品人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易中天认为高宗与武才人相恋与其恋母弑父意识有关。高宗早年丧母,对充满刚强自主的武才人情有独钟,体现了其恋母意识。高宗对太宗又尊崇又反叛,武才人作为太宗的女人,对他有着特殊的吸引力。笔者认为,高宗性格懦弱仁孝,在太宗病危时侍奉左右,应该不会有弑父意识。其与武才人的相恋应该与此无关。其即位后通过废王立武一事试图摆脱太宗的阴影和托孤老臣的控制则是说得通的。
    ④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高宗三女·晋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68页。
    ⑤ 如勾利军、汪润元的《武后之立与唐高宗的“恋母心理”》(载于《学术月刊》1995年10月第10期)。该文认为“高宗自幼生长在帝王之家,身边美女如云,生活起居自有女人操心服侍,因而他的感情也难免像女人一样细腻。对女人的好感也会油然而生并渗透到他的心理之中,变成日后的观念和行为”。
    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四《高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5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四《高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5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太宗诸子·濮王李泰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571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6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67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6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八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8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八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8页。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96页。
    ⑨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95贝。
    ⑩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九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18页。
    11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十九年八月丙辰”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31页。
    12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十九年十二月辛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32页。
    13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年二月己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35页。
    14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己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49页。
    15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67页。
    16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67页。
    17 [唐]唐高宗:《即位大赦诏》,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39页。
    ① [宋]可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四月庚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98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太宗贞观十六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74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太宗贞观十七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91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6页。
    ⑤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四《高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5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95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6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96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四月丙戌”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96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九月甲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5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6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八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8页。
    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四《高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6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九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18页。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年十二月癸未”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43页。
    ⑨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己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49页。
    ⑩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四月丁卯”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67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九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90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三月庚中”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4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6页。
    ① 关于武氏二度入宫的内情,学界目前尚有争论。李树桐认为武则天入宫为高宗昭仪的时间是在贞观二十三年(649)。武则天在太宗驾崩后根本不曾出宫。宁志新《武则天削发为尼一事考辨——与台湾学者李树桐先生商榷》(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3月第1期)一文认为,武则天在太宗崩后随殡御例入寺为尼,但极可能是人入尼寺,因高宗之故而长发未削,以便伺机入宫。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麟德元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42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三月庚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4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4页。
    ⑤ [后晋]刘响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70页。
    ① 也有可能是留守宫中的太宗旧嫔、后妃们的老师等。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6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7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六《则天皇后本纪·史臣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3页。
    ⑤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8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6页。
    ⑦ 如司马哲的《历史上的政治豪赌客》(载于《领导文萃》2006年1月第1期),又如刘连银的《武则天传》(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⑧ 蒙曼:《蒙曼说唐:武则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① 勾利军:《武则天杀女应属事实》,《史学月刊》,1996年7月第4期。
    ② [后晋]刘响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四《高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5页。
    ③ [宋]王溥:《唐会要》卷八○《谥法下》,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469页。
    ④ 勾利军:《武则天杀女应属事实》,《史学月刊》,1996年7月第4期。
    ① 勾利军:《武则天杀女应属事实》,《史学月刊》,1996年7月第4期。
    ② 本文认为李贤并非武后亲生,本文第四章第二节中有详述。
    ③ 罗元贞:《武则天批判》,《光明日报》,1951年6月22日。
    ④ 宁志新:《旧说武则天扼婴、杀子失实之补证》,《晋阳学刊》,1987年8月第4期。
    ⑤ 臧嵘:《武则天“扼婴”事件考疑》,《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9月第3期。
    ⑥ 雷家骥:《武则天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⑦ [日]:原百代:《武则天》,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⑧ 孟宪实:《“武则天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有无其事?》,《中华读书报》,2007年12月5日,第001版《文化周刊》。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7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7页。
    ③ [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九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009页。
    ④ 孟宪实:《“武则天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有无其事?》,《中华读书报》,2007年12月5日第011版《文化周刊》。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元年一月辛酉”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71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六五《长孙无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54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二年闰月甲戌”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756276贝。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三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0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七月戊戊”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5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元年一月辛酉”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70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7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九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8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九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90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8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九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91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8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8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永徽六年十月己酉”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93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93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永徽六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94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麟德元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42页。
    ② 陈弱水:《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识》,选自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4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乾封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0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上元二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6页。
    ② 韩异在其文《上元年间的政局与武则天逼宫》(载于《史林》2003年12月第6期)中推测高宗和常乐公主亲近是为了商议限制武后权力增长一事,武后因此对常乐公主深忌之。
    ③ 唐长孺:《史籍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选自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8217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元年正月辛末”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96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五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1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中宗诸子·许王素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25——2826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九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92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9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四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14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二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04页。
    ① 王盛恩、彭沛:《长孙无忌政治生涯评议》,《南都学坛》,1996年7月第4期。该文认为君相权力矛盾是造成长孙无忌死亡的根本原因,武则天、许敬宗的陷害只是迎合了高宗心意而已。
    ② 如雷家骥认为武则天写作《如意娘》的时候,将太子视作可居之奇货,将自己的吸引力和逢迎术作为投资工具,《如意娘》,中的情感之真挚和深切值得怀疑(雷家骥:《武则天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4贝。)。又如林语堂认为她和高宗所谓的“爱情”,是她施展的“计谋”,“她深知皇帝的弱点,她使出浑身解数儿,满足皇帝欲望,甚或荐贤自代,务使龙心大悦而后己,淫秽无耻,可谓达于极点”(林语堂:《武则天正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谭昌寿认为《如意娘》“看似相思的写照,实为急欲摆脱清苦的呼声”(谭昌寿:《武则天现象试析》,《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5月第2期。)。任爽认为,“从武则天的角度来说,这几乎是一个故意设置的圈套。就武则天的性格来说,很难想象她会真正喜欢这个比自己年幼而且柔弱温厚的李治”,“从一开始,这桩爱情便是一个骗局”(任爽:《唐帝列传·唐高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易中天说:“至于武媚,大多认为她扮演的是诱惑者和投机者的角色,其中并无多少真情投入……但个人以为其中未必没有感情的成分。对于一个自负才貌却长期遭受冷落的宫妃而言,突然遭遇尊贵的皇太子的垂青,想必会大起知己之感吧……”(易中天:《品人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③ 在国家礼制上,先蚕礼的角色与藉田礼几乎完全相同,后者是皇帝亲自耕田。
    ① [唐]唐高宗:《授武士彟等子孙官诏》,详见[清]董浩:《全唐文》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53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五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2页。
    ③ [唐]唐高宗:《遗诏》,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63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二年五月庚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03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五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2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乾封二年九月庚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2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总章元年十月戊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6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咸亨四年八月辛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1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上元二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5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开耀元年闰七月庚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403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高宗弘道元年七月庚辰”条,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415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高宗弘道元年十一月丙戊”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15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高宗弘道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16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高宗弘道元年十一月丙戊”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15页。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高宗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16页。
    ⑨ 赵文润、王双怀:《武则天评传》,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⑩ 赵文润:《武则天及其评价》,《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2月第1期。
    11 王永平:《试释唐代诸帝多饵丹药之谜》,《历史研究》,1999年8月第4期。
    12 雷家骥:《武则天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
    13 李国文:《武则天夫妇的牺牲品》,《领导文萃》,2009年8月第15期。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五册卷一八五上《良吏上·冯元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99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二年九月庚戌”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75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三年二月乙卯”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78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 ○“高宗显庆五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2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95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麟德元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42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六《则天皇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5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上·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8页。
    ③ 高潮、甘华鸣主编:《中国韬略大典》第十二卷《颜氏家训》第五《治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第2805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长孙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65页。
    ⑤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长孙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64页。
    ⑥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5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太宗贞观十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20页。
    ② 郭培贵:《试从晋唐间的社会习俗简析武则天秉政称帝的历史条件》,《包头师专学报》,1986年4月第1期。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长孙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64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五《高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页。
    ⑤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53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太宗诸子·濮王李泰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571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6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6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八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8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八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08页。
    ⑥ 蒙曼:《蒙曼说唐:武则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6页。
    ⑦ 易中天:《品人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五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2页。
    ⑨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麟德元年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43页。
    ⑩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二《极谏》,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页。
    11 [后晋]刘晌等:《旧唐书》第一册卷五《高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0页。
    12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七《百官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95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9页。
    ② 曾现江:《唐高宗遗诏的产生及其与政局的关系》,《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1月第1期。
    ③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5页。
    ④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2页。
    ⑤ 易中天:《品人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⑥ 曾现江:《唐高宗遗诏的产生及其与政局的关系》,《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1月第1期。
    ⑦ 曾现江:《唐高宗新论》,《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7月第4期。
    ⑧ 于华东:《略述武则天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11月第6期。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元年一月辛酉”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71页。
    ② 何汝泉:《关于武则天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78年8月第8期。
    ③ 杨际平:《“高宗临朝不决事”说质疑——兼评“四人帮”炮制的高宗朝武后“临朝执政”说》,《厦门大学学报》,1979年5月第2期。
    ④ 牛致功、赵文润:《隋唐人物述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页。
    ⑤ 赵文润:《唐高宗“昏懦”说质疑》,《人文杂志》,1986年3月第1期。
    ⑥ 何磊:《无字碑上岂无“字”——试评以往人们对武则天的毁誉褒贬》,《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8月第4期。
    ① 赵文润:《武则天的“荒淫”与“残忍”辨析》,《唐都学刊》,1999年1月第1期。
    ② 赵文润:《武则天及其评价》,《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2月第1期。
    ③ 秦川:《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矛盾和斗争》,《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5月第2期。
    ④ 徐嫩棠:《武则天称帝原因浅析》,《史学月刊》,1995年11月第6期。
    ⑤ 欧远方:《李治和武则天——读史札记》,《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5月第2期。
    ⑥ 黄约瑟:《武则天与朝鲜半岛政局》,选自黄约瑟著,刘健明编《黄约瑟隋唐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页。
    ⑦ 刘炬、刘鸿雁:《武则天是成功者吗?》,《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10月第5期。
    ⑧ 刘敏:《两朝良佐——长孙无忌》,《历史教学》,2002年8月第8期。
    ⑨ 孟宪实:《唐高宗真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 孙雪娟:《夫妻皇帝的真相》,《中国信息报》,2008年10月17日,第006版《周末书香》。
    ② 黄永年:《说李武政权》,《人文杂志》,1982年3月第1期。
    ③ 欧远方:《李治和武则天——读史札记》,《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5月第2期。
    ④ 苏者聪:《简论武则天其人其文》,《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5月第5期。
    ⑤ 韩昇:《上元年间的政局与武则天逼宫》,《史林》,2003年12月第6期。
    ⑥ 赵文润:《武则天及其评价》,《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2月第1期。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五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2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龙朔元年四月癸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4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龙朔二年二月甲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6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龙朔二年六月乙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9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龙朔二年八月壬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31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龙朔二年十月庚戌”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31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龙朔二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316332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龙朔三年正月乙酋”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33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龙朔三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34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麟德三年十月辛巳朔”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38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麟德元年四月丙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39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麟德元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42页。
    ⑤ 如秦川在《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矛盾和斗争》(载于《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5月第2期)一文中指出,显庆四年《姓氏录》的颁行,使武则天在夺权斗争中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基础。武则天立后后,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倒向武则天一边,高宗提拔上官仪、刘祥道等人为宰相,与武后斗争,但是高宗明显处于劣势。上官仪作为反对武后的中坚人物,遂成为高武斗争的牺牲品。上官仪被杀“决非高宗本意”,“实在是无可奈何”。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9页。
    ② 韩异:《上元年间的政局与武则天逼宫》,《史林》,2003年12月第6期。
    ③ 曾现江:《唐高宗遗诏的产生及其与政局的关系》,《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1月第1期。
    ① 赵文润:《武则天及其评价》,《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2月第1期。
    ② [唐]唐高宗:《立武昭仪为皇后诏》,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43页。
    ③ [宋]王溥:在《唐会要》卷三六《氏族》,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64页。
    ④ 秦鸣鹤用针刺法给高宗治病,武后赏赐一事载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高宗弘道元年十一月丙戊”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15页。
    ⑤ 赵文润:《武则天及其评价》,《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2月第1期。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一《孝敬皇帝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28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上元二年四月已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6贝。
    ③ 宁志新:《旧说武后扼婴、杀子失实之补证》,《晋阳学刊》,1987年8月第4期。
    ① [唐]唐高宗:《孝敬皇帝叡德纪》,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5页。
    ② 汤用彤:《从“一切道经”说到武后》,《光明日报》,1962年11月21日。
    ③ 伦敦所藏敦煌写本C1513号的《一切道经序》。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诸子·孝敬皇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0页。
    ②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卷上,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③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六《李卫公辋川图跋》,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上元二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7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总章元年十月戊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6页。
    ⑥ [唐]唐高宗:《孝敬皇帝叡德纪》,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5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诸子·孝敬皇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0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一《高宗诸子·孝敬皇帝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28页。
    ③ [宋]王溥:在《唐会要》卷二《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21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上元二年四月”条《考异》所引《唐历》,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7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上元二年四月”条《考异》所引《唐历》,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7页。
    ⑥ 武后所写伦敦所藏敦煌写本C1513号的《一切道经序》
    ⑦ [唐]唐高宗:《孝敬皇帝叡德纪》,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4页。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上元二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7页。
    ⑨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咸亨三年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0页。
    ⑩ [唐]唐高宗:《册谥孝敬皇帝文》,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3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诸子·孝敬皇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0页。
    ② 赵文润:《武则天与太子李弘、李贤的关系考释》,选自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九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该文认为李弘生于永徽三年(652)感业寺内,是由于身多疾病、操劳过度而死。
    ③ 宁志新:《旧说武后扼婴、杀子失实之补证》,《晋阳学刊》,1987年8月第4期。
    ④ 易中天:《品人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① [后晋]刘响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诸子·孝敬皇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0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一《高宗诸子·孝敬皇帝李弘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28页。
    ③ [唐]唐高宗:《孝敬皇帝叡德纪》,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5页。
    ④ [唐]唐高宗:《册谥孝敬皇帝文》,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3页。
    ⑤ [唐]唐高宗:《赐谥皇太子宏孝敬皇帝制》,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9贝。
    ⑥ 敦煌所藏敦煌写本斯氏1513号。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咸亨三年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0页。
    ⑧ [唐]唐高宗:《遗诏》,见[清]董浩:《全唐文》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63页。
    ⑨ 赵文润:《武则天与太子李弘、李贤的关系考释》,选自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九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该文认为李弘生于永徽三年(652)感业寺内。张维慎在《武则天出家为尼之寺院名称及其方位考——兼论武则天长子弘之生年》(选自赵文润、李玉明主编《武则天研究论文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中认为,武则天出家为尼的寺院为感业寺.位于唐禁苑范围内,在今西安北郊六村堡北3.5公里、西汉长安城北墙遗址南侧。太子弘即是此时怀上的,但他的出生却在武则天返宫后的永徽三年(652)冬。
    ⑩ 如宁志新《旧说武则天扼婴、杀子失实之补证》(载于《晋阳学刊》1987年8月第4期)一文认为李弘生于永徽 五年一、二月间。
    ① [唐]唐高宗:《册谥孝敬皇帝文》,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2页。
    ② [唐]唐高宗:《孝敬皇帝叡德纪》,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5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诸子·孝敬皇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28页。
    ② [唐]唐高宗:《册代王宏为皇太子文》,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6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诸子·孝敬皇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29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上元二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7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上元二年四月”条《考异》所引《唐历》,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7页。
    ⑥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一《高宗诸子·孝敬皇帝李弘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28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上元二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7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咸亨三年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0页。
    ① 韩昇:《上元年间的政局与武则天逼宫》,《史林》,2003年12月第6期。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咸亨二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67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诸子·孝敬皇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0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上元二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7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五册卷一八九《儒学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42页。
    ① 杜罗敏:《武则天的夺权和家族阻力》,选自赵文润、刘志清主编《武则天与偃师》,偃师:河南省偃师古都学会出版,1997年版。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三《高宗诸子·章怀太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1——2832页。
    ② [唐]唐高宗:《皇太子上所注后汉书手敕》,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5页。
    ③ 如赵文润在《武则天与太子李弘、李贤的关系考释》(选自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九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一文认为,李贤于永徽五年(655)生于赴京兆礼泉县的途中。其并非韩国夫人所生,认为韩国夫人入宫是永徽六年(655)武昭仪立后之后的事情,不可能是其所生。高宗夸赞李贤,武后并无不悦,母子关系并无异常。其余嫡出皇子对李贤也是尊崇有加。李贤之死应当以《旧唐书》记载为准,乃是丘神绩逼杀。
    ④ 雷家骥:《武则天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页。
    ① 如臧嵘在《武则天“扼婴”事件考疑》(载于《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9月第3期)中言:“从公元652年冬至654年冬武则天两个儿子的出生年月的确切分析考证,在二子之间实不可能再有怀胎十月的幼小女儿出生,这违反了人类的生理常规。”“男性出于性别歧视,将武则天妖魔化,而实际上不存在武则天扼女的恶行,甚至真实历史上也从未出现过这位幼年毙命的幼女。”
    ② 洪海安:《唐章怀太子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③ [后晋]刘晌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中宗诸子·章怀太子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2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一《高宗诸子·章怀太子李贤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29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永隆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7页。
    ⑥ 胡戟:《武后本传》,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⑦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一《孝敬皇帝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28页。
    ⑧ [后晋]刘晌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四《高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3页。
    ⑨ [唐]太常卿兼左卫岐王范:《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房氏墓志铭》,选自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0页。
    ⑩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四《高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3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7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一《高宗诸子·章怀太子李贤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29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诸子·章怀太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2页。
    ④ [唐]太常卿兼左卫岐王范:《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房氏墓志铭》,选自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0页。
    ⑤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诸子·许王素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27页。
    ① 事见[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中宗诸子·章怀太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3页。
    ② 参见司海迪《试论武则天晚年求寿行为及对文学的影响》,《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4月第4期。
    ③ 唐长孺:《史籍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选自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8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正月庚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7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乾封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50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0二“高宗永隆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97贝。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太宗诸子·常山王李承乾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09--2910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太宗诸子·常山王李承乾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09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0二“高宗永隆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97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永隆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97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永隆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97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龙朔元年九月壬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5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上元元年九月甲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3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一《太宗诸子·章怀太子李贤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29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永隆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97页。
    ① 王海文:《李贤<黄台瓜辞>赏析》,《社科纵横》,2006年9月第1期。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麟德元年十二月戊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42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中宗诸子·原王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25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中宗诸子·许王素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27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中宗诸子·章怀太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1——2832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一《太宗诸子·章怀太子李贤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28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中宗诸子·章怀太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2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永隆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97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永隆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97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诸子·孝敬皇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0页。
    ② [唐]唐高宗:《孝敬皇帝叡德纪》,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5页。
    ③ [清]董浩:《全唐文》卷一四《册谥孝敬皇帝文》,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73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中宗诸子·章怀太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1——2832页。
    ⑤ 李贤注的《后汉书》中大量罗列两汉历史上女主于政的事情,还提到吕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之事,很容易让人联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龙朔元年九月壬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5贝。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上元元年九月甲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3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开耀元年闰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03贝。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高宗永淳元年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11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八“中宗神龙元年二月甲子”,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87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高宗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16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高宗弘道元年十二月甲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16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高宗光宅元年正月癸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17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光宅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18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上元二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6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光宅元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18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元年九月壬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56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二年八月戊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50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中宗神龙元年正月癸卯”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80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八“中宗神龙元年二月辛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83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八“中宗神龙元年五月甲午”条《考异》引《统纪》,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91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八“中宗神龙元年二月甲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846585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八“中宗神龙元年二月甲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85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八“中宗神龙二年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608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七《睿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五《高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页。
    ④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三《单于都护府》,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309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光宅元年二月己未”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18页。
    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中宗诸子·章怀太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3页。
    ⑦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六《则天皇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8页。
    ⑧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七《睿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页。
    ⑨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481页。
    ⑩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二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88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二年一月甲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0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中宗诸子·贤子邠王守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3页。
    ③ 岑仲勉:《隋唐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高宗三女·太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68页。
    ⑤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高宗三女·太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69页。
    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太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0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则天后天授元年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66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高宗三女·太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68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开耀元年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02页。
    ③ 彭炳金:《唐代公主与政治》,《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7月第3期。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睿宗景云二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667页。
    叮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高宗三女·太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69页。
    ⑤ [后晋]刘晌等:《旧唐书》第十册卷一。六《王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49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高宗三女·太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69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高宗三女·太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69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太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38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开耀元年五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02页。
    ⑤ 黄永年:《说李武政权》,《人文杂志》,1982年3月第1期。
    ⑥ 宁志新:《略论太平公主的政治倾向》,《河北师院学报》,1985年4月第2期。
    ⑦ 雷艳红:《唐代君权与皇族地位研究——以储位之争为中心》,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8月。
    ⑧ 伊力主编:《资治通鉴之通鉴——文白对照全译读通鉴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4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睿宗景云元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656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高宗三女·太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650页。
    ③ 谢保成:《试解<贞观政要>成书之谜》,《史学月刊》,1993年2月第2期。
    ④ 王晓林:《唐代公主类型分析》,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51页。
    ②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5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36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1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36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51页。
    ⑤ 关于薛怀义改名,亦有其他观点,如林语堂认为“小宝卑俗而且淫邪,所以改名”(见林语堂《武则天正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36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1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1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0三“则天后垂拱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36页。
    ⑤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1页。
    ⑥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51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O三“则天后垂拱二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41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37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366437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1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51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1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二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41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二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41页。
    ④ 如赵文润《武则天的“荒淫”与“残忍”辨析》(载于《唐都学刊》1999年1月第1期)一文指出薛怀义的主要用途是满足武则天的情欲。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则天后垂拱四年四月戊戌”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48页。
    ② [后晋]刘晌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八《张行成·族孙易之昌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6页。
    ③ [后晋]刘晌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1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37页。
    ⑤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51页。
    ⑥ [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下《武后临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7页。
    ⑦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5页。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延载元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94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53——2854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3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天册万岁元年正月丙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9页。
    ④ 林语堂:《武则天正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雷家骥:《武则天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赵文润:《武则天的“荒淫”与“残忍”辨析》,《唐都学刊》,1999年1月第1期。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天册万岁元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03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天册万岁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8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1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54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天册万岁元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02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天册万岁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8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3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2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则天后垂拱四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47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则天后垂拱四年十二月辛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54页。
    ② 武向春:《帝王的明堂情结》,《创作评谭》,2010年2月第2期。
    气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则天后垂拱四年十二月辛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54——6455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2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2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51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垂拱二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41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37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天册万岁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8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1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0四“则天后天授元年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66页。
    ⑥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51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天册万岁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8页。
    ⑧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2页。
    ⑨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54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二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41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2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3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53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天册万岁元年正月丙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9页。
    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3页。
    ⑦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53页。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天册万岁元年正月乙未”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9页。
    ① 如雷家骥《武则天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3页。又如胡戟《武则天本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
    ② 如管卫中的《大云寺与武则天》(载于《档案》2013年4月第3期)。
    ③ 薛怀义纵火是“争风吃醋”所致,在学界已达成共识,如杨明扬的《话说明堂》(载于《中州今古》1994年7月第4期)等。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天册万岁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9页。
    ⑤ 对此,武则天做了三件事:第一,“告太庙”,去太庙祭祀祖先,向祖先检讨,报告经过。第二,“手诏责躬”,武则天亲笔写诏书,责备自己,表明火灾是自己的过错。第三,要求朝内朝外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员,给皇帝上疏,直接批评朝政,提出建议。
    ⑥ 郭绍林认为,“薛、沈同二张一样,都在为武则天的延年益寿效力,自然会随时侍奉,为她检查身体调养健康,容易被人们看作有暖味关系,是所谓而首。而薛怀义既然长期被用以督造工程领兵打仗,看来对于医道并不精通,这大概是武则天决意除掉他的基本原因。两年后,便由二张填补了他的空缺”(郭绍林:《张易之、张昌宗到底是武则天的什么人》,《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7月第4期。)。
    ⑦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3页。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O五“则天后天册万岁元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02页。
    ⑨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53——2854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二年正月癸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88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天册万岁元年止月乙未”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8——6499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天册万岁元年正月丙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9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二年一月甲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0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二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2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元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836484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延载元年九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6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二年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0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二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1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85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84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延载元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4页。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元年壬辰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81页。
    ⑨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元年壬辰五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82页。
    ⑩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二年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0页。
    11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延载元年三月甲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4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天册万岁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8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37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延载元年三月甲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4页。
    ④ 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93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四《张行成·易之、昌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12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神功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14页。
    ③ 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历史研究》,1954年2月第1期。翦伯赞:《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55页。
    ④ 张家驹:《也谈武则天》,《文汇报》,1959年12月13日。中华通讯组:《武则天在历史上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人民日报》,1961年3月9日。郭沫若:《我怎样写武则天》,《光明日报》,1962年7月8日史学版。
    ⑤ 郭绍林:《张易之、张昌宗到底是武则天的什么人》,《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7月第4期。
    ⑥ 郭绍林:《张易之、张昌宗到底是武则天的什么人》,《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7月第4期。
    ⑦ 郭绍林:《唐高宗武则天长驻洛阳原因辨析》,《史学月刊》,1985年3月第3期。
    ⑧ 黄永年:《武则天真相》,《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8月第3期。
    ⑨ 赵文润:《武则天的“荒淫”与“残忍”辨析》,《唐都学刊》,1999年1月第1期。
    ⑩ 勾利军:《武则天与张易之、张昌宗关系论略》,《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11月第11期。
    11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八《张行成·族孙易之昌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6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八《张行成·族孙易之昌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6页。
    ② [唐]薛用弱:《集异记》卷二《集翠裘》,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贝。
    ③ 雷家骥:《武则天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自序》第1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八《张行成·族孙易之昌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6页。
    ② [唐]薛用弱:《集异记》卷二《集翠裘》,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二年腊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39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八《张行成·族孙易之昌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6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八《张行成·族孙易之昌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6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中宗神龙元年正月癸卯”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80页。
    ③ [唐]张鷟:《朝野佥载》补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1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四年十二月辛未”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75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九○《杨再思传》,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919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八《张行成·族孙易之昌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6页。
    ③ 郭绍林:《张易之、张昌宗到底是武则天的什么人》,《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7月第4期。
    ④ 参见司海迪:《试论武则天晚年求寿行为及对文学的影响》,《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4月第4期。
    ⑤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八《张行成·族孙易之昌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6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四年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75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二年腊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39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久视元年庚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6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册卷一○二《徐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75页。
    ④ 龚祖培:《崔融对唐诗的三大影响》,《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月第1期。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八六《高宗中宗诸子·庶人重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5页。
    ②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3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二年正月甲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38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O六“则天后久视元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6页。
    ⑤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八《张行成·族孙易之昌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8页。
    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二张、吉、员、宋、阎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⑦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李、杨、苏、二韦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久视元年闰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9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元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26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元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26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则天后天授元年九月丙戌”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68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元年止月壬辰朔”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88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元年六月甲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30页。
    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六七《孙敬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76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元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26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元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27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682973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二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0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久视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4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神功元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19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中宗神龙元年正月丙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81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久视元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53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三年九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67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九六《宋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30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九二《魏元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52页。
    ⑤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九一《桓彦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27页。
    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八《张行成·族孙易之昌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7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四年七月乙未”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72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四年七月癸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73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四年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75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四年十二月辛未”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75——6577页。
    ⑤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八《张行成·族孙易之昌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7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二年己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38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久视元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6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九四《崔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00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顺圣皇后长安四年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72贝。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武三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35页。
    ④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5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顺圣皇后久视元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6页。
    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八《张行成·族孙易之昌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6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高宗垂拱元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35页。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神功元年止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14页。
    ⑨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卷一《宋之问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0页。
    ⑩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4页。
    11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校笺》卷九《韦承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版,第224页。
    12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册卷一○二《马怀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64页。
    13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九○《杨再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19页。
    14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七《崔义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90页。
    15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九○《豆卢钦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22页。
    16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二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36页。
    17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八《张行成·族孙易之昌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7页。
    18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五册卷一九○《文苑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26页。
    19 [唐]张鷟:《朝野佥载》补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2——173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四O《朱敬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15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久视元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547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神功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514页。
    ④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9页。
    ⑤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6页。
    ⑥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久视元年庚子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7页。
    ⑧ 黄永年:《说李武政权》,《人文杂志》,1982年3月第1期。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56页。
    ② 阎文斗:《千古悬案——永泰公主死之谜》,《视野》,1981年3月第5期。
    ③ 林玉彬:《永泰公主死因浅探——兼与阎文斗先生商榷》,《内江师专学报》,1991年4月第1期。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九册卷九六《宋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30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册卷九六《宋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30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三年九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656566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三年九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64页。
    ⑤ 黄永年:《说李武政权》,《人文杂志》,1982年3月第1期。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二“玄宗开元九年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48贝。
    ② 黄永年:《说李武政权》,《人文杂志》,1982年3月第1期。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中宗神龙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786579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中宗神龙元年正月癸卯”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80页。
    ② [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页。
    ③ [唐]张鷟:《朝野佥载》补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1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八册卷七八《张行成·族孙易之昌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6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二年八月戊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50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四年十二月辛未”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75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元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26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元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266527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四年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75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四年甲辰”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75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四年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75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32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八“中宗神龙元年五月甲午”条《考异》引《统纪》,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91页。
    ① 如清人赵翼在《廿二史箚记校正》(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年版。中言道:“武后之淫恶极矣”(卷一九《武后纳谏知人》,第258页。),又说:“后(武则天)既身为女主,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无是深怿。”(卷一九《武后纳谏知人》,第260页。)陈寅恪在《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载于《历史研究》1954年2月第1期)中指出:“武曌乃皇帝或女主,而非太后,既非太后,而是皇帝,则皇帝应具备之礼制,武曌亦当备有之,区区易之昌宗怀义等男宠,较之唐代之皇帝及后宫人数犹为寡少也。”赵文润在《武则天的“荒浮”与“残忍”辨析》(载于《唐都学刊》,1999年1月第1期)、《武则天及其评价》(载于《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2月第1期)两篇文章中均提到此事,后文言:“关于武则天私生活的议论,武则天在给太宗做才人期间,并无其他男子,与太子眉目传情乃是由于太宗的长期冷落。武则天给高宗做妃嫔、皇后期间,并无其他男子。高宗死后一年多,她开始有一个男宠。在那时候,妇女贞洁观还是很淡薄的。受到胡风影响,受北部鲜卑后裔、突厥族的影响,武则天此举都很难说成是荒淫。”何磊在《无字碑上岂无“字”——试评以往人们对武则天的毁誉褒贬》(载于《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8月第4期)一文中指出:“自古哪一个皇帝的春宫是干净的?”“武后男宠加起来也不超过10人,并不足怪。并且武后男宠对于当时社会发展的进程并无多大影响。况且史书记载也未必可靠。原因是史家对武则天有偏见。”
    ① 勾利军:《武则天的自卑心理与性格特征》(载于《史学月刊》1998年1月第1期)一文认为武则天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即“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
    ② 雷家骥:《武则天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自序》第1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则天后天授元年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66页。
    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六册卷一九一《方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94页。
    ⑤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1页。
    ⑥ [后晋]刘晌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六《则天皇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5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4页。
    ② 唐人喜爱雍容华贵的牡丹,妇女裙装以红、紫、青、黄四色为主,多数妇女喜红色。
    ③ [清]王昶:《金石萃编》,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
    ④ [唐]《外台秘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子部,医家类,第736737册。
    ⑤ 王晓虹:《中药趣闻》,《首都医药》,2003年5月第9期。
    ⑥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6页。
    ⑦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七册卷五一《后妃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75页。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久视元年止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4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二年正月甲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38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48页。
    ① [清]陆心源撰,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大唐故越国太妃燕氏墓志铭》第二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242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册卷一三三《外戚·薛怀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2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五册卷一八八《元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23页。
    ④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二《单于都护府》,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309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开耀元年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02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7页。
    ⑦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一册卷四《高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5页。
    ⑧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高祖十九女·安定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65页。
    ① [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见[清]董浩:《全唐文》卷一九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009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4页。
    ③ 雷家骥认为武则天废后风波中,被告发召道士入宫行厌胜之事,雷家骥推测可能就是在诅咒韩国夫人母女。详见雷家骥:《武则天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久视元年止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4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永徽六年十一月丁卯朔”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94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五年三月丙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19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仪凤三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84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开耀元年正月庚辰”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99页。
    ⑥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卷一《宋之问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8页。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天册万岁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98页。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神功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514页。
    ⑨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久视元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547页。
    ① 详见梁桦《浅谈武则天改元》,《南都学坛》,1990年8月第4期。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高宗龙朔二年二月甲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6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光宅元年九月甲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21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久视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4页。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二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38页。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乾封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49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咸亨二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66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久视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44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8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481页。
    ① 《我国女权运动者——武曌》见《妇女杂志》1929年12月15卷第12期;《伟大的革命政治家武则天》、《武则天新论》分别见《妇女月刊》1943年7月3卷第1期及1947年11月6卷第5期。
    ② 陈寅属:《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历史研究》,1954年2月第1期。
    ①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高等教育部教材编审处,1954年版。
    ② 杨志玖:《隋唐五代史纲要》,北京: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
    ③ 吴枫:《隋唐五代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④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⑤ 翦伯赞等:《武则天应该是正面人物》,《文汇报》,1959年10月3日理论版。
    ⑥ 翦伯赞:《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戏剧报》,1959年11月第21期。
    ⑦ 吴晗:《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初步意见》,《历史教学》,1959年12月第12期。
    ⑧ 吴泽:《关于武则天在历史中的作用》,《文汇报》,1959年12月6日。
    ⑨ 张家驹:《也谈武则天》,《文汇报》,1959年12月13日。
    ⑩ 郭沫若:《武则天》,《人民文学》,1960年5月第5期。
    11 缪钺:《关于武则天评价的问题》,《光明日报》,1961年5月15日。
    12 若思:《关于评价武则天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1961年6月21日。
    13 赵吕甫:《对<关于武则天评价的问题>一文的两点意见》,《四川日报》,1961年8月12日。
    14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上海:三联书店,1961年版。
    ① 汪篯:《汪钱隋唐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 董家遵:《略论武则天政权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学术研究》,1962年5月第5期。
    ③ 王尔龄:《略论郭沫若的历史剧》,《上海戏剧》,1962年4月第3期。
    ④ 张颖:《漫谈话剧<武则天>》,《戏剧报》,1962年5月第8期。
    ⑤ 李超:《武则天的再创造》,《光明日报》,1962年3月17日。
    ⑥ 唐长孺:《关于武则天统治末年的浮逃户》,《历史教学》,1961年12月第6期。
    ⑦ 武伯纶:《唐永泰公主墓志铭》,《文物》,1963年1月第1期。
    ⑧ 胡如雷:《论武周的社会基础》,《历史研究》,1955年2月第1期。
    ⑨ 刘凌:《论武则天》,《山东大学学生科学论文集刊》,1956年4月第1期。
    ⑩ 韩国磐:《评武则天》,《厦门大学学报》,1974年3月第1期。
    ① 赵文润:《从曹操到武则天》,《陕西师大学报》,1974年12月第4期。
    ② 施钟文:《大有作为的政治家武则天》,《西北师大学报》,1974年5月第3期。
    ③ 韩国磐、郑学檬:《评武则天》,《厦门大学学报》,1974年3月第1期。
    ④ 周晓瑜:《论武则天》,《兰州大学学报》,1974年7月第2期。
    ⑤ 丁荇、唐涤:《略评武则天镇压反动叛乱》,《江苏师院学报》,1975年2月第1期。
    ⑥ 锦山:《谈武则天的反儒精神》,《破与立》,1974年6月第3期。
    ⑦ 张祥光、朱俊明:《武则天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贵阳师院学报》,1975年4月第1期。
    ⑧ 黎时:《武则天——唐代尊法反儒的女政治家》,《中山大学学报》,1974年8月第4期。
    ⑨ 韩玉珠、同春:《浅谈武则天打击世族地主的法治路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4年10月第3期。
    ⑩ 吴蛇成、杨秀花:《武则天——尊法反儒的女政治家》,《山西师大学报》,1974年10月第3期。
    11 梁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北京大学学报》,1974年8月第4期。
    12 乌廷玉:《武则天辨——兼批<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7年7月第7期。
    13 郦实:《江青召唤武则天的亡灵就是要当现代的女皇——评梁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中山大学学报》,1977年3月第1期。
    14 熊德基:《武则天的真面目——梁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一文的批判》,《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1月第1期。
    15 仓修良、魏得良:《利用历史进行反党的黑标本——评江青及其御用文人吹捧武则天的罪恶目的》,《杭州大学学报》,1978年3月第1期。
    ① 张泽咸等:《江青皇帝梦的彻底破灭——评<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文史哲》,1977年1月第1期。
    ② 田泽滨:《关于武则天同门阀士族的斗争问题——兼评梁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吉林师大学报》,1978年3月第1期。
    ③ 陈美林:《武则天以周代唐与儒释道之争的关系——兼评梁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南京师大学报》,1977年4月第1期。
    ④ 何汝泉:《关于武则天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78年第8期。熊德基:《武则天的真而目》,《社会科学战线》,
    1978年创刊号。魏良弢:《论武则天》,《新疆大学学报》,1979年第12期。
    ⑤ 贺世哲:《武则天与佛教》,《西北师大学报》,1978年3月第2期。
    ⑥ 黄永年:《评郭沫若同志的武则天研究》,《陕西师大学报》,1980年9月第3期。
    ⑦ 罗继祖:《也谈武则天(之二)》,《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3月第1期。
    ⑧ 曾立平:《评历史剧创作中的反历史主义倾向》,《戏剧艺术》,1981年4月第1期。
    ⑨ 李端科:《也谈武则天的出生地》,《学术月刊》,1982年5月第4期。
    ① 白坚:《评历史剧<武则天>——兼谈为武则天翻案问题》,《陕西师大学报》,1983年10月第3期。
    ② 高国平:《“翻案何妨傅粉多”——读郭沫若历史剧<武则天>》,《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10月第5期。
    ③ 罗继祖:《也谈武则天(之一)》,《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3月第1期。
    ④ 高光晶、戴承杭:《武则天不是肯定的历史人物》,《求索》,1983年1月第1期。
    ⑤ 李必忠、陈贤华:《有关武则天评价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5月第2期。
    ⑥ 郑宝琦:《关于武则天的评价问题》,《上海师院学报》,1983年2月第1期。
    ⑦ 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10月第5期。
    ① 张先昌:《武则天的用人与纳谏》,《殷都学刊》,1984年9月第3期。
    ② 时重实:《武则天与酷吏》,《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1年3月第1期。
    ③ 吕树芝:《武则天金简小释》,《历史教学》,1983年4月第3期。
    ④ 施安昌:《从院藏拓本探讨武则天造字》,《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12月第4期。施安昌:《关于武则天造字
    的误识与结构》,《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12月第4期。
    ⑤ 秀泽:《从武则天式的服装谈起》,《天津师院学报》,1976年12月第6期。
    ⑥ 廖彩梁:《<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新释及永泰公主之死》,《文博》,1984年6月第3期。
    ⑦ 曾立人:《关于永泰公主之死》,《人文杂志》,1980年10月第5期。
    ⑧ 赵光贤:《裴炎谋反说辩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8月第4期。
    ⑨ 黎虎:《刘知几为武则天“制造舆论”吗?》,《历史研究》,1978年8月第8期。
    ① 根据民政部有关文件精神,全国性的社会团体只允许下设分会,不再挂靠与本团体名称不同的社会组织,武则天研究会从中国唐史学会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社会团体。
    ② 王双怀编:《武则天与神都洛阳》前言,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③ 李兴荣:《武则天出生时间地点考辨》,《史学月刊》,1992年3月第3期。邓勇:《武则天的出生地是广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7月第2期。
    ④ 宁志新:《武则天削发为尼一事考辨——与台湾学者李树桐商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3月第1期。
    ⑤ 宁志新:《旧说武则天扼婴、杀子失实之补证》,《晋阳学刊》,1987年8月第4期。
    ⑥ 崔曙庭:《武则天是何时入高宗宫的——读史札记一则》,《汉中师院学报》,1994年5月第2期。
    ① 郭绍林:《唐高宗武则天长驻洛阳原因辨析》,《史学月刊》,1985年3月第3期。
    ② 马文良:《武则天登基时的一次宫廷舞会》,《当代戏剧》,1994年10月第5期。
    ③ 何萍:《“武后改倭国为日本”考》,《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5月第2期。赵强:《唐中宗政变日期考》,《烟台大学学报》,1996年4月第2期。贺润坤:《“二圣”史谓何人?》,《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12月第4期。程宗才:《张柬之何以不杀武三思》,《新疆大学学报》,1992年10月第4期。
    ⑤ 欧远方:《李治和武则天——读史札记》,《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5月第2期。
    ⑥ 赵文润:《唐高宗“昏懦”说质疑》,《人文杂志》,1986年3月第1期。赵文润:《唐高宗再评价》,选自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七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⑦ 赵克尧:《武后之立与君相权力之争》,《温州师院学报》,1988年4月第1期。赵克尧:《关于唐高宗永徽间皇后废立的问题》,《阜阳师院学报》,1986年12月第4期。
    ⑧ 秦川:《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矛盾和斗争》,《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5月第2期。
    ⑨ 赵强:《张易之、张昌宗死因考辨》,《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12月第4期。
    ⑩ 郭绍林:《张易之、张昌宗到底是武则天的什么人》,《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7月第4期。
    11 符庆如:《武则天行“铜匦制”考略》,《史学月刊》,1990年2月第2期。
    12 林洞笙:《略论武则天时期的纳言制度及其流弊》,《河池师专学报》,1989年12月第4期。
    13 刘焕曾:《武则天对唐朝法制的破坏》,《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4月第2期。
    14 贾三强:《武则天时代的廉政建设》,《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5月第2期。
    ① 寇养厚:《武则天与唐中宗的三教共存与佛先道后政策——唐代三教并行政策形成的第二阶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9月第3期。
    ② 陈美林:《周唐政权的更迭与儒道释兴衰》,《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7月第3期。
    ③ 牛志平:《武则天与宗教》,《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3月第1期。
    ④ 赵克尧:《唐前期的佛道势力与政治斗争》,《浙江学刊》,1990年3月第1期。
    ⑤ 何磊:《武则天的宗教政策》,《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6月第3期。何磊:《武则天宗教政策初探》,《曲靖师专学报》,1989年7月第2期。
    ⑥ 陆庆夫:《说武则天时期的冗官政治》,《兰州大学学报》,1990年10月第3期。
    ⑦ 马俊民:《武则天朝宰相考——兼论武则天政权性质及用人政策》,《天津师大学报》,1987年8月第4期。
    ⑧ 马驰:《蕃将与武则天政权》,《许昌师专学报》,1991年12月第4期。
    ⑨ 秦川:《武则天朝政治及其对官吏的影响》,《社会科学》,1990年8月第4期。
    ⑩ 孙钰华:《武则天时期儒学教育简论》,《西部学刊》,1998年12月第2期。
    11 赵澜:《武则天时代的礼仪与政治》,《福建学刊》,1998年4月第2期。
    12 李必忠;《论武则天执政时期的西北边防》,《四川大学学报》,1986年6月第3期。秦川:《武则天时期边防及其与兵募的关系》,《社会科学》,1989年8月第4期。
    13 郭培贵:《试从晋唐间的社会习俗简析武则天秉政称帝的历史条件》,《包头师专学报》,1986年4月第1期。
    ① 郭绍林:《论古人的武则天地位观》,《洛阳师专学报》,1996年6月第3期。
    ② 胡如雷:《关于武则天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3月第1期。
    ③ 徐嫩棠:《武则天称帝原因浅析》,《史学月刊》,1995年11月第6期。
    ④ 潘兴、范永平:《武则天改唐为周政治举措之述略》,《洛阳大学学报》,1999年3月第1期。
    ⑤ 张先昌:《关于武则天杀害文武大臣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96年1月第1期。张先昌:《武则天杀裴炎非滥杀说——答杨西云先生》,《殷都学刊》,1999年2月第1期。
    ⑥ 杨西云:《也谈武则天杀文武大臣——与张先昌先生商榷》,《史学月刊》,1996年11月第6期。
    ⑦ 马晓丽:《关于武则天重用酷吏的几点看法》,《烟台大学学报》,1991年10月第3期。
    ⑧ 王双怀:《武则天与酷吏的关系》,《唐都学刊》,1999年1月第1期。
    ⑨ 胡戟:《武则天与酷吏政治》,《炎黄春秋》,1994年7月第7期。
    ⑩ 赵建坤:《武则天的诛杀政策刍议》,《河北学刊》,1995年3月第2期。
    11 汤蓉岚:《武则天的酷吏政治评析》,《台州师专学报》,1999年8月第4期。
    12 孙炳元:《武则天诛杀政策的社会历史影响》,《盐城师专学报》,1988年7月第2期。
    13 王朝彬:《试论武则天的用人政策》,《菏泽师专学报》,1989年12月第4期。
    14 勾利军:《论武则天与慈禧用人特征的差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11月第6期。
    15 马俊民:《武则天朝宰相考——兼论武则天政权性质及用人政策》,《天津师大学报》,1987年8月第4期。
    16 叶哲明:《武则天称帝和选士制度政策的革新——兼评科举殿试的历史作用》,《台州师专学报》,1997年2月第1期。
    ① 胡军哲:《武则天用人举措探析》,《益阳师专学报》,1996年1月第1期。
    ② 赵克尧:《武则天立周、继周成败论》,《学术月刊》,1992年4月第4期。
    ③ 李志贤:《武则天的“改制”及其评价》,《历史教学》,1998年3月第3期。
    ④ 陈海涛、刘惠琴:《论武则天改革与隋唐社会之止统化趋势》,《兰州学刊》,1995年4月第2期。
    ⑤ 高光晶:《关于武则天“打击士族”的性质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6月第3期。
    ⑥ 许总:《武则天治政的文化意义》,《学海》,1994年12月第6期。
    ⑦ 尚定:《论武则天时代的“诗赋取士”》,《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11月第6期。
    ⑧ 吴格言:《武则天执政对初唐诗歌发展的影响》,《齐鲁学刊》,1999年11月第6期。
    ⑨ 葛晓音:《论初唐的女性专权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秋之卷。
    ⑩ 吴格言:《武则天执政对初唐诗歌发展的影响》,《齐鲁学刊》,1999年11月第6期。
    11 周啸天:《武后时代与陈子昂的政治讽喻诗》,《成都师专学报》,1986年4月第1期。
    12 胡如雷:《关于武则天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2月第1期。
    13 刘希为:《关于武则天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8月第4期。
    14 高虹:《则天女皇与慈禧太后》,选自《武则天与乾陵文化》,咸阳:乾陵博物馆,1995年版。陈崇凯、刘淼:《 代女皇和一代女王——武则天与赤玛伦生平及藏汉关系评议》,《西藏大学学报》,2008年12月第1期。
    ① 赵文润:《武则天的“荒淫”与“残忍”辨析》,《唐都学刊》,1999年1月第1期。
    ② 刘炬、刘鸿雁:《武则天是成功者吗?》,《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10月第5期。
    ③ 王双怀:《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人文杂志》,1996年5月第3期。
    ④ 陶瑞芝:《论杜甫眼中的武则天》,《杜甫研究学刊》,1997年9月第3期。
    ⑤ 李奇林:《论<镜花缘>的武则天形象》,《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12月Z1期。
    ⑥ 王涤武:《王船山对武则天的评价》,《船山学刊》,1987年4月第1期。
    ⑦ 陈辽:《中国文学中的“武则天现象”》,《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12月第6期。
    ⑧ 范若兰:《古代女政治家研究中的道德和政治标准》,《妇女研究论丛》,1992年12月第4期。
    ⑨ 贺润坤:《论武则天的法律思想》,《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9月第3期。
    ⑩ 李荷先:《从<臣轨>看武则天的君臣伦理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10月第5期。
    11 何磊:《武则天的经济思想及其对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影响》,《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4月第1期。
    12 崔明德:《论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烟台大学学报》,1994年1月第1期。
    13 苏者聪:《简论武则天其人其文》,《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5月第5期。
    14 王昌焕:《论武则天的文化素养》,《南都学坛》,1997年7月第4期。
    15 康定:《武则天在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10月第3期。
    ① 王灵善:《武则天心态研究》,《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10月第3期。
    ② 勾利军:《武则天的自卑心理与性格特征》,《史学月刊》,1998年1月第1期。
    ③ 勾利军:《武则天杀女应属事实》,《史学月刊》,1996年7月第4期。
    ④ 梁桦:《浅谈武则天改元》,《南都学坛》,1990年8月第4期。
    ⑤ 陈景富:《武则天崇佛心态三段论》,《五台山研究》,1989年5月第2期。
    ⑥ 沈星棣:《“武后之忍”说的斟酌》,《南昌大学学报》,1992年9月第3期
    ⑦ 松楠:《武则天新论》,《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2月第1期。
    ⑧ 徐琛、罗丽:《女学者论武则天》,《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11月第4期。
    ⑨ 胡戟:《武则天本传》,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
    ⑩ 吴枫、常万生:《女皇武则天》,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 杨剑虹:《武则天新传》,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 赵文润、王双怀:《武则天评传》,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
    ① 郁贤皓、方义兵:《女皇帝武则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 王涤武:《武则天时代》,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③ 何磊:《武则天传》,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④ 梁恒唐:《武则天探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⑤ 刘曼春、梁恒唐:《大周女皇武则天》,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⑥ 刘连银:《武则天传》,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⑦ 王双怀:《本世纪以来的武则天研究》,《史学月刊》,1997年3月第3期。
    ⑧ 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10月第5期。
    ① 张延峰:《武则天与唐顺陵》,《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12月第6期。
    ② 杜文玉:《武则天家族源流述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月第2期。
    ③ 韩异:《武则天的家世与生年新探》,《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1月第1期。
    ④ 赵和平:《武则天为已逝父母写经发愿文及相关敦煌写卷综合研究》,《敦煌学辑刊》,2006年9月第3期。
    ① 卢向前:《武则天“畏猫说”与隋室“猫鬼之狱”》,《中国史研究》,2006年6月第1期。
    ② 付婷:《武则天“畏猫说”再探——兼论唐代“猫”的形象》,选自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十五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③ 潘民中:《唐高宗、武皇后两度冬狩叶县探微》,《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3期。
    ④ 孙灵利:《武则天闲暇生活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⑤ 曾现江:《唐高宗遗诏的产生及其与政局的关系》,《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1月第1期。
    ⑥ 朱家平:《武则天立嗣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3期。
    ⑦ 陈惠芬:《武周“明堂盟誓”事件真相》,《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年6月第2期。
    ⑧ 贺润坤:《武则天为何要还位于李唐王朝?》,《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1期。
    ⑨ 王净娜:《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原因探究》,《剑南文学》,2013年1月第1期。
    ⑩ 朱成实:《武则天遗制辨伪》,《邢台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1期。
    11 蒙曼:《唐太宗不爱武则天》,《领导文萃》,2008年8月第15期。
    12 孟宪实:《武则天及后宫斗争》,《全国新书目》,2008年5月第10期。
    13 蒙曼:《蒙曼说唐:武则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14 卢向前:《武则天与刘洎之死》,《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5月第3期。
    15 介永强:《论武则天与感业寺的几个问题——与气贺泽保规先生商榷》,《厦门大学学报》,2012年6月第3期。
    ① 孟宪实:《“武则天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有无其事?》,《中华读书报》,2007年12月5日第011版《文化周刊》。
    ② 臧嵘:《武则天“扼婴”事件考疑》,《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9月第3期。
    ③ 杨增强:《唐高宗废立皇后事件新论》,《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9月第5期。
    ④ 贺润坤:《李绩为何支持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9月第3期。
    ⑤ 曾现江:《唐高宗新论》,《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7月第4期。于华东:《略述武则天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11月第6期,
    ⑥ 赵文润:《武则天及其评价》,《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2月第1期。
    ⑦ 赵文润:《武则天及其评价》,《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2月第1期。
    ⑧ 韩异:《上元年间的政局与武则天逼宫》,《史林》,2003年12月第6期。
    ⑨ 赵英华:《武则天与李弘、李贤之关系探微》,《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3期。
    ⑩ 赵文润:《武则天与太子李弘、李贤的关系考释》,选自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九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
    11 洪海安:《唐章怀太子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12 王海文:《李贤<黄台瓜辞>赏析》,《社科纵横》,2006年9月第1期。
    13 蔡榕津:《武则天在唐前期的影响》,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14 邵治国:《武则天明堂政治和明堂大火考》,《唐都学刊》,2005年3月第2期。
    ① 勾利军:《武则天与张易之、张昌宗关系论略》,《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11月第11期。
    ② 朱家平:《试析陈子昂对武则天的态度问题》,《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12月第4期。
    ③ 张昆厚:《从陈子昂与武则天的隔膜看陈子昂悲剧的时代性》,《绵阳师专学报》,1994年6月第2期。
    ④ 陈寒:《“致拜君亲”事件中之玄奘——兼论玄奘晚年与唐高宗、武则天之关系》,《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5月第3期。
    ⑤ 赵文润:《“女皇”武则天缘何执掌天下》,《人民论坛》,2007年1月第1期。
    ⑥ 栗莎:《论武则天的知识基础与其称帝之关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年4月第2期。
    ⑦ 李治勤:《武则天参政原因探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4月第8期。
    ⑧ 赵世明:《武则天后、帝之争及原因探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6期。
    ⑨ 张菁:《唐士大夫的女性观与武则天现象的产生——以墓志为中心》,《江海学刊》,2011年9月第5期。
    ⑩ 朱新屋:《制度的空隙:唐初的储君制度与武则天的上台论略》,《黑龙江史志》,2009年6月第12期。
    11 段塔丽:《武则天称帝与唐初社会的弥勒信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12月第4期。
    12 陈习刚:《论武则天时期关津的职能及其兴废》,《中州学刊》,2007年9月第5期。
    13 王双怀:《论武则天当政时期的经济形势》,《唐都学刊》,2005年11月第6期。
    14 毕晓辉:《武则天时期的对外政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15 纪宗安、姜清波:《论武则天与原高丽王室和权臣泉氏家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1月第6期。
    16 马丁:《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北疆政策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① 卢向前:《武则天和亲突厥辩》,选自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十三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
    ② 艾冲:《论唐高宗、则天两朝应对突厥叛乱的基本方针之差异及原因》,《唐都学刊》,2008年3月第2期。
    ③ 陈崇凯、刘淼:《一代女皇和一代女王——武则天与赤玛伦生平及藏汉关系评议》,《西藏大学学报》,2008年2月第1期。
    ④ 朱建华:《武则天圣历元年唐与突厥战役考》,《赤峰学院学报》,2012年4月第4期。
    ⑤ 李永:《一次被遗忘的战役——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的冀州之战》,《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2009年9月18日。
    ⑥ 胡可先:《论武则天时期的文学环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1月第6期。
    ⑦ 王欢:《论武则天时期诗歌发展的特质及促进因素》,漳州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⑧ 司海迪:《武则天时代文士群体阿谀风气初探》,《长江学术》,2013年1月第1期。
    ⑨ 冯敏:《武则天时代的经史子集》,《三峡大学学报》,2012年3月第2期。
    ⑩ 吴蔚:《武则天之文学观与初唐洛阳诗坛》,《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5月第3期。
    11 张瑞芳:《武则天执政时期的诗坛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13 赵小华:《武则天执政与洛阳文学发展分析》,《殷都学刊》,2006年6月第2期。
    14 张剑平:《武则天时代与刘知几<史通>的撰著》,《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月第5期。
    15 苗雨:《唐高武时期礼法状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16 吴丽娱:《<显庆礼>与武则天》,选自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十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17 唐明贵:《武则天封禅嵩山论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9月第3期。
    18 李锋敏:《浅谈武则天嵩山封禅与道佛两教的兴盛》,《甘肃高师学报》,2003年12月第6期。
    19 何磊:《武则天选择嵩山封禅原因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9月第5期。
    ① 赵亚丽:《略论武则天的重农思想》,《济宁师专学报》,2001年10月第5期。
    ② 李志贤:《在危机中开创生机:评武周时期的逃户措施及其意义》,《史学月刊》,2001年4月第2期。
    ③ 印娟:《武则天时期的大赦》,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
    ④ 刘永海:《略论武则天称帝与祥瑞》,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⑤ 何磊:《武周年号考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5月第3期。
    ⑦ 胡论泽:《武则天与唐代监察制度》,选自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十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⑧ 张成渝、张乃富、张成岱:《略论龙门石窟新发现的阿育王造像》,《敦煌研究》,2000年12月第4期。
    ⑨ 贾发义:《武则天与佛教净上信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2月第6期。
    ⑩ 李海峰:《论佛教在武后时期勃兴的原因》,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6月。
    11 范玉凤:《从佛教文化视角看武则天的历史位阶》,《山西师大学报》,2005年11月第6期。
    12 焦荣:《论武则天与佛教》,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13 闵军:《武则天时期的宫廷佛事造动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14 贾发义:《武则天与佛教净土信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2月第6期。
    15 王洪军:《信仰与政治之间——论武则天与中宗、睿宗时期的宗教政策》,《东方论坛》,2003年10月第5期。
    16 冯敏:《武则天的三教政策与文化发展浅析》,《新乡学院学报》,2011年10月第5期。
    17 余海涛:《武则天与儒家思想》,《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年2月第1期。
    18 马雪芹:《武则天执政时期对儒学的吸收利用》,《唐都学刊》,2000年10月第4期。
    19 巴雷特著,曾维加译:《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道教与政治》,《宗教学研究》,2011年6月第2期。
    ① 王永平:《从泰山道教石刻看武则天的宗教信仰》,《东岳论丛》,2007年5月第3期。
    ② 高俊苹:《试论武则天时期龙门石窟的弥勒造像》,《敦煌学辑刊》,2006年6月第2期。
    ③ 赵建坤:《对武则天诛杀政策的再认识》,《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6月第6期。
    ④ 杨西云:《再谈武则天杀裴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10月第5期。
    ⑤ 李永康、张彩琴:《裴炎与武则天冲突的原因、性质及影响》,《运城学院学报》,2012年6月第3期。
    ⑥ 马俊民:《武则天朝宰相考——兼论武则天政权性质及用人政策》,《天津师大学报》,1987年8月第4期。
    ⑦ 郝松枝:《试论武周时期的酷吏》,《唐都学刊》,2002年1月第1期。
    ⑧ 牛茜茜:《简论武则天酷吏政治》,《黑龙江史志》,2013年9月第17期。
    ⑨ 袁刚:《乱中求稳、锐意改革:武则天以猛治天下》,《学习论坛》,2007年10月第10期。
    ⑩ 于华东:《略论武则天的政绩》,《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2月第1期。
    11 于华东:《略述武则天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11月第6期。
    12 郭露媛、王敏:《由“牝鸡司晨”看范祖禹、司马光对武则天的史学态度》,《文学界》,2010年7月第7期。
    ① 沈文凡、左红杰:《近百年武则天与上官婉儿诗歌研究综述》,《西华大学学报》,2012年4月第2期。
    ② 路荣:《武则天郊高类诗歌评析》,选自韩里洲主编《中华传统文化与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秦出版社,2004年版。
    ③ 郭海文:《武则天诗歌研究》,《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月第1期。
    ④ 郭海文:《洛阳与武则天的“颂”诗》,《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3期。
    ⑤ 路荣:《武则天诗歌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4月。
    ⑥ 程莉:《武则天及其诗歌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⑦ 张红:《<全唐诗>所见武则天诗作的类型分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5月第2期。
    ⑧ 靳欣:《唐诗中的武则天形象》,《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8月第4期。
    ⑨ 胡敏:《武则天诗文男性化审美形态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⑩ 赵文润:《论武则天在文化史上的贡献》,选自韩里洲主编《中华传统文化与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11 王权:《简论武则天对唐代文学发展的贡献》,《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月第4期。
    12 唐沙:《武则天的诗歌艺术成就及她对唐代文学发展的贡献》,《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6期。
    13 赵小华:《激荡的时代与走向灿烂的文学——武则天时期政治对文学影响论析》,《暨南学报》,2006年1月第1期。
    14 贾丹丹:《诗赋或策文的选择——重探武则天的科举态度》,《江淮论坛》,2009年4月第2期。
    15 司海迪:《试论武则天晚年求寿行为及对文学的影响》,《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4月第4期。
    ① 陈娇华:《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情欲化趋向——论90年代以来历史小说创作中的武则天形象塑造》,《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9月第5期。
    ② 昌庆志:《论杜诗武则天形象之命意》,《宁夏大学学报》,2000年9月第3期。
    ③ 韩林:《古代文学领域中武则天故事研究综述》,《学术交流》,2011年9月第9期。
    ④ 韩林:《武则天故事中唐太宗形象的文本演变及文化内涵》,《天中学刊》,2012年8月第4期。
    ⑤ 刘健、雷勇:《明清小说中的武则天形象简论》,《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11月第4期。
    ⑥ 张佳:《武则天传说的民俗文化研究》,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⑦ 任义国:《庙会消亡境遇中的民间传说——以山西文水县武则天民间传说为例》,《沧桑》,2009年10月第5期。
    ⑧ 邓小南:《唐宋女性与社会(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⑨ 赵尹威:《浅析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差异的原因——以中西方史学家眼中的武则天为例》,《群文天地》,2012年9月第18期。
    ⑩ 吴毓鸣:《武则天的政治颠覆与唐传奇的女权伸张》,《福建论坛》,2006年7月第7期。
    11 盛晓玲:《武则天形象现代流变及性别文化阐释》,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12 刘传霞:《20世纪文学叙事中的武则天》,《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7月第4期。
    13 俞琳、杨建梅:《女性非典型性格特征现代嬗变的评价对比研究——以武则天不同版本人物传记为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1月第1期。
    ① 盛晓玲:《武则天形象现代流变及性别文化阐释》,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5月。
    ② 裴传永:《唐代官箴名著<臣轨>研究》,《理论学刊》,2012年2月第2期。
    ③ 苏士梅:《武则天《<臣轨>中的诚信思想及其传播》,《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年12月第6期。
    ④ 贺润坤:《论武则天的法律思想》,《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9月第3期。
    ⑤ 周丹:《武则天的律法工具观》,《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7月第7期。
    ⑥ 季庆阳:《武则天与忠孝观念》,《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11月第6期。
    ⑦ 张萍:《武则天时期的洛阳城市建设》,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2007年6月。
    ⑧ 姚翔萍:《武则天时期洛阳都市旅游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1月。
    ⑨ 徐日辉、姚翔萍:《武则天时期东京洛阳人文旅游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1月第1期。
    ⑩ 何莉莉:《武则天与登封》,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11 钟哲辉:《武则天皇权及其合法性——兼论女性公共行政的魅力》,《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3月第2期。
    12 王德林:《武则天的管理思想》,《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3期。
    13 三宅宪子:《析武则天对日本女性的影响》,《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2期。
    14 孟宪实:《传统史学、新史学和公共史学的“三国鼎立”——以武则天研究为例》,《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12月第12期。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版。
    [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唐]刘餗:《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唐]张鷟:《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唐]薛用弱:《集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刘肃:《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五代]王仁裕等:《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赵翼:《廿二史箭记校正》,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年版。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伊力主编:《资治通鉴之通鉴——文白对照全译读通鉴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清]陆心源著,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清]董浩:《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李燕捷:《唐人年寿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83年版。
    牛致功、赵文润:《隋唐人物述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赵岐福、师荃荣、张鹏举编著:《武则天传说故事》,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吴枫、常万生:《女皇武则天》,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日]:原百代:《武则天》,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奥]A·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
    [日]齐藤勇:《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
    [日]关计夫:《自卑心理浅析》,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杨剑虹:《武则天新传》,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任爽:《唐帝列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吴以宁、顾吉辰:《中国后妃制度研究》,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刘连银:《武则天传》,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高潮、甘华鸣主编:《中国韬略大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
    梁恒唐:《武则天探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胡戟:《武后本传》,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易中天:《品人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雷家骥:《武则天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岑仲勉:《隋唐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尚永亮:《贬谪文学与贬谪文化——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孟宪实:《唐高宗真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蒙曼:《蒙曼说唐:武则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林语堂:《武则天正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胡戟:《武则天本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翦伯赞著:《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乾陵博物馆:《武则天与乾陵文化》,咸阳:乾陵博物馆,1995年版。
    赵文润、刘志清主编:《武则天与偃师》,偃师:河南省偃师古都学会,1997年版。
    黄约瑟著,刘健明编:《黄约瑟隋唐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七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赵文润、李玉明主编:《武则天研究论文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九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
    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十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十三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
    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十五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雷艳红:《唐代君权与皇族地位研究——以储位之争为中心》,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8月。
    洪海安:《唐章怀太子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王晓林:《唐代公主类型分析》,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历史研究》,1954年2月第1期。
    何汝泉:《关于武则天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78年8月第8期。
    杨际平:《“高宗临朝不决事”说质疑——兼评“四人帮”炮制的高宗朝武后“临朝执政”说》,《厦门大学学报》,1979年5月第2期。
    阎文斗:《千古悬案——永泰公主死之谜》,《视野》,1981年10月第5期。
    黄永年:《说李武政权》,《人文杂志》,1982年3月第1期。
    郭绍林:《唐高宗武则天长驻洛阳原因辨析》,《史学月刊》,1985年3月第3期。
    赵文润:《唐高宗“昏懦”说质疑》,《人文杂志》,1986年3月第1期。
    宁志新、郭培贵:《试从晋唐间的社会习俗简析武则天秉政称帝的历史条件》,《包头师专学报》,1986年4月第1期。
    宁志新:《旧说武后扼婴、杀子失实之补证》,《晋阳学刊》,1987年8月第4期。
    王炎平:《论唐太宗失政不自晚年始》,《天府新论》,1987年10月第5期。
    宁志新:《武则天削发为尼一事考辨——与台湾学者李树桐商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3月第1期。
    何磊:《无字碑上岂无“字”——试评以往人们对武则天的毁誉褒贬》,《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8月第4期。
    梁桦:《浅谈武则天改元》,《南都学坛》,1990年8月第4期。
    林玉彬:《永泰公主死因浅探——兼与阎文斗先生商榷》,《内江师专学报》,1991年4月第1期。
    苏者聪:《简论武则天其人其文》,《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5月第5期。
    谢保成:《试解<贞观政要>成书之谜》,《史学月刊》,1993年2月第2期。
    秦川:《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矛盾和斗争》,《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5月第2期。
    朱子彦:《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妃干政》,《上海大学学报》,1994年2月第1期。
    张乃翥:《武周万国天枢与西域文明》,《西北史地》,1994年6月第2期。
    杨明扬:《话说明堂》,《中州今古》,1994年7月第4期。
    黄永年:《武则天真相》,《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8月第3期。
    郭绍林:《张易之、张昌宗到底是武则天的什么人》,《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7月第4期。
    勾利军、汪润元:《武后之立与唐高宗的“恋母心理”》,《学术月刊》,1995年10月第10期。
    徐深整理,罗丽执笔:《女学者论武则天》,《文艺研究》,1995年11月第6期。
    徐嫩棠:《武则天称帝原因浅析》,《史学月刊》,1995年11月第6期。
    欧远方:《李治和武则天——读史札记》,《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5月第2期。
    勾利军:《武则天杀女应属事实》,《史学月刊》,1996年7月第4期。
    王盛恩、彭沛:《长孙无忌政治生涯评议》,《南都学坛》,1996年7月第4期。
    谭昌寿:《武则天现象试析》,《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5月第2期。
    勾利军:《武则天的自卑心理与性格特征》,《史学月刊》,1998年1月第1期。
    刘炬、刘鸿雁:《武则天是成功者吗?》,《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10月第5期。
    赵文润:《武则天的“荒淫”与“残忍”辨析》,《唐都学刊》,1999年1月第1期。
    王永平:《试释唐代诸帝多饵丹药之谜》,《历史研究》,1999年8月第4期。
    林玉美:《家庭暴力下的女性心理及成因探析》,《求实》,2000年10月第10期。
    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事变”》,《敦煌学辑刊》,2000年12月第2期。
    曾现江:《唐高宗新论》,《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7月第4期。
    彭炳金:《唐代公主与政治》,《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7月第3期。
    曾现江:《唐高宗遗诏的产生及其与政局的关系》,《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1月第1期。
    刘敏:《两朝良佐——长孙无忌》,《历史教学》,2002年8月第8期。
    王晓虹:《中药趣闻》,《首都医药》,2003年5月第9期。
    勾利军:《武则天与张易之、张昌宗关系论略》,《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11月第11期。
    韩异:《上元年间的政局与武则天逼宫》,《史林》,2003年12月第6期。
    [美]伯瑞克·萨迪:《女性的男性化道路》,《小康》,2004年6月第6期。
    思羽:《长孙无忌——贪恋权势的悲剧人物》,《政府法制》,2004年11月第21期。
    司马哲:《历史上的政治豪赌客》,《领导文萃》,2006年1月第1期,
    王海文:《李贤<黄台瓜辞>赏析》,《社科纵横》,2006年9月第1期。
    于华东:《略述武则天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11月第6期。
    阮爱东:《论贞观文学观念的文质消长》,《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1月第1期。
    卢向前:《武则天与刘洎之死》,《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5月第3期。
    蒙曼:《唐太宗不爱武则天》,《领导文萃》,2008年8月第15期。
    赵文润:《武则天及其评价》,《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2月第1期。
    李国文:《武则天夫妇的牺牲品》,《领导文萃》,2009年8月第15期。
    龚祖培:《崔融对唐诗的三大影响》,《长沙理上大学学报》,2010年1月第1期。
    武向春:《帝王的明堂情结》,《创作评谭》,2010年2月第2期。
    孟宪实:《长孙皇后:唐太宗的政治顾问》,《政府法制》,2010年12月第35期。
    韩林:《武则天故事中唐太宗形象的文本演变及文化内涵》,《天中学刊》,2012年8月第4期。
    臧嵘:《武则天“扼婴”事件考疑》,《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9月第3期。
    司海迪:《试论武则天晚年求寿行为及对文学的影响》,《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4月第4期。
    管卫中:《大云寺与武则天》,《档案》,2013年4月第3期。
    罗元贞:《武则天批判》,《光明日报》,1951年6月22日。
    张家驹:《也谈武则天》,《文汇报》,1959年12月13日。
    中华通讯组:《武则天在历史上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人民日报》,1961年3月9日。
    郭沫若:《我怎样写<武则天>》,《光明日报》,1962年7月8日史学版。
    汤用彤:《从“一切道经”说到武后》,《光明日报》,1962年11月21日。
    孟宪实:《“武则天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有无其事?》,《中华读书报》,2007年12月5日,第001版《文化周刊》。
    孙雪娟:《夫妻皇帝的真相》,《中国信息报》,2008年10月17日,第006版《周末书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