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监察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监察制度作为古代政治制度中很有特色的部分,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至北魏时期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北魏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承上启下时期,其监察制度既有少数民族的自身特点,又充分吸收了魏晋南朝的做法。北魏监察制度前承魏晋,后启隋唐,一方面在中央强化了御史台监察和尚书省的考核,另一方面在地方通过刺史监察、遣使监察和皇帝巡视等方式加强了地方监察。北魏御史台制度由初期的置舍不定,到成为常设监察机构并不断完善,御史台作为皇帝的耳目,充分发挥了监察的作用。北魏监察制度作用的真正发挥,为北魏中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发挥了不可抹煞的重要作用。后来,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监察制度越来越具有皇帝耳目的意味,尤其到北魏社会后期,皇帝常常干涉御史的监察,致使御史监察流于形式,监察法令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实施,导致北魏后期官吏腐败现象愈发严重,最终导致北魏的分裂。北魏的监察制度的承上启下表现在由初期的候官与御史台并存,到完全继承了魏晋的御史台监察制度,废除了候官,同时在监察立法方面又有自己的创新性。本文从历史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对北魏监察制度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
On Supervision System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Supervision system is subject to and restricted by political system, it is part of superstructure and determined by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serves as a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pro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dynasties, its supervision system reflects some features of ethnic minorities of the time and also absorbs some practice of Han, Jin and other Dynasties. This dissertation gives a thorough and mircomesh examination on the Northern Wei supervision system from both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 The main issues and arguments are given below:
     The Foreward starts by discuss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value of the study, analyzing the defination and concept of supevision system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and illustrating the distinction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then a review and summary of previous study and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is given, based on which the issues to be discussed are proposed, and so are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
     Chapter One examines the pre-Northern Wei Dynasty supervision systems. This chapter discusses both central and local supervision systems before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in a chronological manner. The origin of Yu Shi Tai supervision system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previous dynasties and gubernational supervision function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re examined.
     Chapter Two examines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the latter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improvement of both central and local supervision systems helped enhance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Northern Wei government over the officials, and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rn Wei governance politically, economically and socially.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Yu Shi Tai supervision system.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the supervision critioria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Legal supervision is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Northern Wei supervision system. The emporors kept enhancing the supervision critioria by means of rescripts and orders, which made the law and rules increasingly particular and detailed. These rules and regulations defined the responsibilities, limitation, procedures and scale of supervision behavior, so the supervision officials had rules to follow in their practice.
     Chapter Four mainly studies the supervision resposibilities of Yu Shi Tai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Yu Shi Tai is the major supervision institut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whose principal functation is to supervise the officials and report their crimes.
     Chapter Five focuses on the selection of supervision official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Northern Wei governmen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election and examination of supervision officials, such critioria are included in their selection of the supervision officials as their loyalty to the emporor and morals, etc. The selected supervision officials were supposed to be loyal to the emporor, knowledgeable, straightforward, just and usually they had held important positions in the government.
     Chapter Six gives a thorough examini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Northern Wei supervision system over their officials. The Northern Wei supervision syste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fficials'promotion, salary and largess raising, it even influenced the honor of the officials after their death, because the result of the examination on the official by the supervision system would decide the remarks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even their Shi Hao, the title granted by the emport to the official after his death.
     The closing chapter summs up the whole dissertation. As part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a government, the supervision syste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overnanc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as a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supervision systems in ancient China, the Northern Wei supervision system has a major and deep influence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following dynasties such as Sui and Tang etc.
引文
[1]《魏书》,(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2]《晋书》,(唐)房玄龄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3]《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4]《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
    [5]《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新兴书局(台北)1956年版。
    [6]《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
    [7]《元魏方镇年表》,(清)吴廷燮撰,收于《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
    [1]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版。
    [2]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3]李铁:《中国文官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5]陈琳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6]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黄惠贤:《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四卷《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川本芳昭:《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民族问题》,汲古书院,1998年版。
    [9]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邱永明:《中国封建监察制度运作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版,1998年版。
    [1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12]陶新华:《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
    [13]陶新华:《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
    [14]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第2版。
    [15]邓奕琦:《北朝法制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16]李小树:《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7]张晋藩:《中国监察法制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版。
    [18]俞鹿年:《北魏职官制度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19]安作璋:《汉代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制度》,《东岳论丛》,1981年3期。
    [20]张文强:《魏晋北朝考课制度述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5期。
    [21]陈琳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1989届博士论文。
    [22]陈琳国:《试论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吏的考课》, 《许昌师专学报》,1991年2期。
    [23]杨普罗:《北魏官吏考课制度述略》,载《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24]杨际平: 论北魏太和八年的颁禄酬廉》,载《厦门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25]刘太祥:《北朝大使巡行制度初探》, 《许昌师专学报》,1995年1期。
    [26]杨钰侠:《论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的演变》,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1期。
    [27]刘伟航、任大川:《北魏反贪述评》,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28]田莉姝:《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7年第1期。
    [29]杨钰侠:《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述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6期。
    [30]曾代伟:《试论北魏防范官吏腐败机制的架构》,载《现代法学》,1998年第10期。
    [31]陈永正:《略论中国古代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2期。
    [32]]杨钰侠:《北魏大使出行评议》,载《安徽史学》,1999年第4期。
    [33]王大良:《北魏官吏收入与监察机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届博士论文
    [34]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述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届硕士论文。
    [35]秦冬梅:《略论北朝遣使制度》,载《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36]王东洋:《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探讨》,郑州大学2004届硕士研究生论文。
    [37]李传军:《魏晋南北朝时期风俗巡使制度初探》, 《晋阳学刊》,2004年2期。
    [38]田振洪:《魏晋南北朝特务型监察官的监察活动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研究生论文。
    [39]马珺:《论中国封建监察制度》,郑州大学2005届硕士研究生论文。
    [40]陶新华:《北朝的军事监察官——监军、军司》,载《殷都学刊》,2005年第5期。
    [41]薛菁、林恒青:《魏晋南北朝御史监察制度制度的基本特征》,载《闽江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42]武剑青:《南北朝遣使巡行制度探讨》,郑州大学2006届硕士研究生论文。
    [43]朱飞芳:《北魏俸禄制度述论》,华东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06届硕士论文。
    [44]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届博士论文。
    [45]罗欣:《北魏选官制度的变迁》,南昌大学2007届硕士研究生论文。
    [46]王东洋:《魏晋南北朝巡行与考课关系探讨》,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47]章义和、洪吉:《北魏诸帝巡行的历史意义》,载《文化学刊》2008年第1期。
    [48]夏志刚:《北魏免官制度述略》,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①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页。
    ①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2版。
    ①重庆南方印书馆,1943年版。
    ②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③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②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③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⑤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⑥黄山书社,1991年版。
    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⑨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⑩作者自刊,1927年版。
    11中华书局,1948年版。
    12中华书局,1937年版。
    13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14三联书店,1959年版。
    15三联书店,1955年,1959年版。
    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①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③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
    ④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
    ①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①《许昌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②《晋阳学刊》,2004年第2期。
    ③《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卷,第867页。
    ⑤《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①杨钰侠:《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述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②陈琳国:《试论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吏的考课》,载《许昌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
    ③田振洪:《魏晋南北朝特务型监察官的监察活动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研究生论文。
    ④夏志刚:《北魏免官制度述略》,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⑤陈琳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1989届博士论文。
    ⑥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汲古书院,1998年版。
    ②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①《魏书》卷七《孝文帝纪》。
    ②《魏书》卷一一〇《食货志》。
    ③《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四《河东道·云州》。
    ①《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
    ②《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
    ①《魏书》卷二八《庾业延传》。
    ②《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
    ①《魏书》卷二八《庾业延传》。
    ②《魏书》卷五一《韩茂传》。
    ③《魏书》卷五四《游雅传》。
    ④《魏书》卷三〇《王建传刚王树传》。
    ⑤《魏书》卷四二《韩秀传》。
    ⑥《魏书》卷九一《术艺·徐誊传》。
    ①《台大历史学报》,1975年6月第2期,23—80页。
    ②《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
    ③参见川本芳昭:《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民族问题》,汲古书院,1998年,234页。
    ④《魏书》卷二六《长孙肥传附长孙兰传》。
    ⑤《魏书》卷八九《酷吏·张赦提传》。
    ⑥参见川本芳昭:《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民族问题》,汲古书院,1998年,234页。
    ①《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
    ②《通典》卷二十四《职官·御史台》。
    ③《魏书》卷三三《薛提传》。
    ①《魏书》卷二《道武帝纪》。
    ②《魏书》卷二《道武帝纪》。
    ③《魏书》卷二《道武帝纪》。
    ①《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
    ②参见张金龙:《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244页至262页。
    ③参见严耀中:《北魏内行官试探》,载于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338至351页。
    ①《魏书》卷三二《崔逞传》。
    ①《魏书》卷三〇《周几传》。
    ②《魏书》卷十四《平文子孙传·高凉王孤传附元子思传》
    ①《大唐六典》卷一三《御史台》
    ②《通典)卷二四《职官六》。
    ③《魏书》卷三三《薛提传》。
    ④《魏书》卷三〇《安同传附安颉传》。
    ⑤《魏书》卷四《世祖纪》。
    ⑥《魏书》卷三〇《安同传附安颉传》。
    ⑦《魏书》卷三〇《周几传》。
    ⑧参见严耕望:《北魏尚书制度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8本,1948年出版,第256页
    ⑨《通典》附录。
    ①《魏书》卷六二《李彪传》。
    ①参见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419页至435页。
    ②《魏书》卷五〇《尉元传》。
    ①《魏书》卷六九《张谠传》。
    ②《魏书》卷九四《阉官·抱嶷传》。
    ①《魏书》卷七一《江悦之附江文遥传》,《周书》卷一七《王德传》。
    ②《魏书》卷六《献文帝纪》。
    ③《周书》卷二三《苏绰传》。
    ④《隋书》卷二八《百官志》。
    ⑤《魏书》卷四七《卢玄附卢道约传》。
    ⑥《魏书》卷七七《高崇附高儒传》。
    ①参见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516-517页。
    ②《魏书》卷二四《崔玄伯传附崔幼度传》。
    ③《魏书》卷二四《邓渊传附邓述传》。
    ④《魏书》卷二四《邓渊传附邓羡传》。
    ⑤《魏书》卷三三《李先传附李子预传》。
    ⑥《魏书》卷八八《良吏·鹿生传》。
    ⑦《魏书》卷八二《常景传》。
    ①《魏书》卷四《世祖纪》。
    ②《魏书》卷六八《甄琛传》。
    ③《魏书》卷三六《李顺传附李系传》。
    ④《魏书》卷二四《崔玄伯传附崔剖传》。
    ⑤《魏书》卷二四《邓渊传》。
    ①《魏书》卷六五《邢峦传附邢晏传》。
    ②《魏书》卷五二《刘昞传》。
    ①《魏书》卷二四《崔玄伯传》。
    ②参见杨钰侠:《北魏大使出行评议》,载《安徽史学》,1999年第4期,19页至21页。
    ③《魏书》卷二《道武帝纪》。
    ④《魏书》卷二《道武帝纪》。
    ①《魏书》卷三《明元帝纪》。
    ②《魏书》卷三《明元帝纪》。
    ③《魏书》卷五《文成帝纪》。
    ④《魏书》卷七《孝文帝纪》。
    ⑤《魏书》卷四二《韩秀传》。
    ⑥《魏书》卷七《孝文帝纪》。
    ⑦《魏书》卷七二《阳尼附阳固传》。
    ⑧《魏书》卷七七《高崇传附高道穆传》。
    ①《魏书》卷五《文成帝纪》。
    ②《魏书》卷五《文成帝纪》。
    ③《魏书》卷四八《高允传》。
    ④《北史》卷二五《慕容白曜传》。
    ⑤《北史》卷四三《张彝传》。
    ①参见杨钰侠:《北魏大使出行评议》,载《安徽史学》,1999年第4期,19页-21页。
    ②《魏书》卷二《道武帝纪》。
    ③《魏书》卷九《孝明帝纪》。
    ④《魏书》卷五《文成帝纪》。
    ①《魏书》卷九《肃宗纪》
    ②《魏书》卷一五《昭成子孙·秦明王翰传附拓跋仪传》
    ③《魏书》卷七《孝文帝纪》。
    ①《魏书》卷七九《鹿悆传》。
    ②《魏书》卷四上《太武帝纪》。
    ③《魏书》卷七《孝文帝纪》。
    ④《魏书》卷七《孝文帝纪》。
    ①《魏书》卷一九中《景穆十二王中任城王云传附元澄传》
    ②《魏书》卷六二《李彪传》。
    ③《魏书》卷二四《崔玄伯传附崔朏传》。
    ④《魏书》卷四一《源贺传附源子恭传》。
    ⑤《北史》卷四《宣武帝纪》。
    ⑥《北史卷二六《宋隐传附宋世良传》。
    ⑦《北史》卷四六《鹿悆传》。
    ①《魏书》卷九一《江式传》。
    ②《魏书》卷七九《冯元兴传》。
    ③《魏书》卷一四 《高凉王孤传附元子思传》。
    ①《魏书》卷二一《献文六王上广陵王羽传》。
    ①《魏书》卷一九中《景穆十二王中·任城云传附拓跋澄传》。
    ②《通典》卷第三十二《职官》。
    ①《魏书》卷四四《费于传附费穆传》。
    ②《魏书》卷三六《李顺传附李裔传》。
    ③《魏书》卷四三《房法寿传附房景伯传》。
    ④《魏书》卷七七《辛雄传》。
    ⑤参见俞鹿年:《北魏职官制度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版,323-325页。
    ⑥《魏书》卷三九《李宝传附李韶传》。
    ⑦《魏书》卷六八《甄琛传附张纂传》。
    ⑧《魏书》卷七下《高祖纪》。
    ①《魏书》卷七《高祖纪》。
    ②《魏书》卷七《高祖纪》。
    ③《魏书》卷七《高祖纪》。
    ④《魏书》卷五二《宋繇传附宋稚传》。
    ⑤《魏书卷六八《甄琛传》。
    ①《魏书》卷三〇《安同传》。
    ②《魏书》卷八《宣武帝纪》。
    ③《魏书》卷九《孝明帝纪》。
    ④《魏书》卷七《高祖纪》。
    ⑤《魏书》卷四一《源贺传附怀传》。
    ⑥《魏书》卷六《显祖纪》。
    ①《魏书》卷六《显祖纪》。
    ②《魏书》卷七八《张普惠传》。
    ①《魏书》卷八《宣武帝纪》。
    ②《魏书》卷八《宣武帝纪》。
    ③《魏书》卷八《宣武帝纪》。
    ④《魏书》卷一〇《孝庄帝纪》。
    ⑤《魏书》卷一〇《孝庄帝纪》。
    ①《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
    ②《魏书》卷二《太武帝纪》。
    ③《魏书》卷二《道武帝纪》。
    ④《魏书》卷四上《太武帝纪》。
    ⑤《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
    ⑥《魏书》卷四《太武帝纪》。
    ⑦《魏书》卷四《太武帝纪》。
    ①《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
    ②《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
    ①《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
    ②《魏书》卷五《文成帝纪》
    ①《魏书》卷五《文成帝纪》。
    ②《魏书》卷六《献文帝纪》。
    ③《魏书》卷六《献文帝纪》。
    ①《魏书》卷七上《孝文帝纪上》。
    ②《魏书》卷七上《孝文帝纪上》。
    ③《魏书》卷七上《孝文帝纪上》
    ④《魏书》卷七上《孝文帝纪上》
    ①《魏书》卷七上《孝文帝纪上》。
    ②《魏书》卷七上《孝文帝纪上》。
    ③《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
    ④《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
    ①《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
    ①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①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论文,2006年6月,第28页。
    ①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利学院博士研究生论文,2006年6月,第33-36页。
    ①《魏书》卷六四《郭祚传》。
    ①《魏书》卷六七《崔光传》。
    ①《魏书》卷七七《高崇附高道穆传》。
    ①《魏书》卷七七《高崇附高道穆传》。
    ②《魏书》卷八《宣武帝纪》。
    ③《魏书》卷一九上《景穆十二王传上》
    ④《魏书》卷二二《孝文五王·京兆王元愉传》。
    ⑤《魏书》卷八九《崔逞传》。
    ⑥《魏书》卷一六《道武七王·京兆王拓跋黎传》。
    ⑦《魏书》卷九《孝明帝纪》。
    ①《魏书》卷一〇《孝庄帝纪》。
    ①《魏书》卷八《宣武帝纪》
    ①《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高凉王拓跋孤传附元子思传》。
    ①《魏书》卷六二《李彪传》、卷六五《李平传》、卷六六《崔亮传》、卷七七《羊深传》、卷六八《甄琛传》。
    ②《魏书》卷三二《崔逞传》。
    ③《魏书》卷六五《邢峦传》、卷七七《高道穆传》、卷一八《元彧传》。
    ④《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高凉王拓跋孤传附元子思传》。
    ①《魏书》卷三〇《来大千传附周几传》。
    ②《魏书》卷一一《出帝纪》。
    ③《魏书》卷六三《宋弁传》。
    ④《魏书》卷一〇一《吐谷浑传》。
    ⑤《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高凉王拓跋孤传附元子思传》。
    ⑥《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高凉王拓跋孤传附元子思传》。
    ⑦《通典》卷二四《职官》六。
    ①《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高凉王拓跋孤传附元子思传》。
    ②《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高凉王拓跋孤传附元子思传》。
    ①《魏书》卷五《文成帝纪》。
    ②《魏书》卷七《孝文帝纪》。
    ①《魏书》卷七上《孝文帝纪上》。
    ②《魏书》卷六〇《韩麒麟传附韩子熙传》。
    ①《魏书》卷六八《甄琛传》。
    ①《魏书》卷七七《羊深传》。
    ②《魏书》卷六九《崔休传》。
    ①《魏书》卷一九《任城王云传》
    ①《魏书》卷六九《裴延俊传附景融传》。
    ①《魏书》卷二一上《献文六王上·赵郡王干传》。
    ②《魏书》卷七八《张普惠传》。
    ③《魏书》卷七八《张普惠传》。
    ①《魏书》卷二六《尉古真传附尉力斤传》。
    ②《魏书》卷五五《游明根传附游肇传》。
    ①《魏书》卷六八《甄琛传》。
    ①《魏书》卷七七《高道穆传》
    ①《魏书》卷七上《孝文帝纪》。
    ②《魏书》卷一八《太武五王·临淮王谭传附元彧传》。
    ③《魏书》卷一九《景穆十二王·乐良王万寿传》。
    ④《魏书》卷八〇《樊子鹄传》。
    ⑤《魏书》卷二四《邓渊传附邓羡传》。
    ⑥《魏书》卷二四《崔玄伯传附崔朏传》。
    ⑦《魏书》卷二九《奚斤传附乌候传》。
    ⑧《魏书》卷三〇《宿石传》。
    ⑨《魏书》卷三〇《周几传》。
    ⑩《魏书》卷一九上《景穆十二王·京兆王子推传》。
    11《魏书》卷一九上《景穆十二王·广平王洛侯传》。
    12《魏书》卷九《孝明帝纪》。
    13《魏书》卷九《孝明帝纪》。
    14《魏书》卷二一下《彭城王勰传》。
    ①《魏书》卷一一《出帝平阳王纪》。
    ②《魏书》卷一一《出帝平阳王纪》。
    ③《魏书》卷六九《裴延俊传》。
    ④《魏书》卷六二《李彪传》。
    ⑤《魏书》卷六八《甄琛传》。
    ⑥《魏书》卷三二《高湖传附高谧传》。
    ⑦《魏书》卷三〇《安同传》。
    ⑧《魏书》卷二六《尉古真传》。
    ⑨《魏书》卷七五《尔朱彦伯传》。
    ⑩《魏书》卷九《孝明帝纪》。
    ①《魏书》卷二二《孝文五王·废太子恂传》
    ②《魏书》卷七《孝文帝纪》。
    ③《魏书》卷八《宣武帝纪》。
    ①《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
    ②《魏书》卷七上《孝文帝纪上》。
    ③《魏书》卷二一上《献文六王传》。
    ④《魏书》卷七下《高祖纪》
    ①《魏书》卷八《世宗纪》。
    ②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之《裴良墓志》。
    ③赵超《魏晋南北朝墓志汇编》,《冀州刺史元寿安墓志铭》。
    ④《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河间公齐传》。
    ①《魏书》卷四〇《陆俟传附陆定国传》。
    ②《魏书》卷上六《道武七王·京兆王拓跋黎传附元继传》。
    ③《魏书》卷二七《穆崇传附子琳传》。
    ④《魏书》卷二七《穆崇传附穆顗传》。
    ⑤《魏书》卷四七《卢玄传附卢渊传》。
    ⑥《魏书》卷六一《薛安都传附薛真度传》。
    ⑦《魏书》卷七〇《傅永传》。
    ⑧《魏书》卷六六《李崇传》
    ⑨《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河间公齐传》。
    ①《魏书》卷一六《道武七王·京兆王拓跋黎传附元继传》。
    ②《魏书》卷二七《穆崇传附穆顗传》。
    ③《魏书》卷二七《穆崇传附子琳传》。
    ④《魏书》卷四〇《陆俟传附陆定国传》
    ①《魏书》卷四九《李灵传附李凭传》。
    ②《魏书》卷七九《冯元兴传》。
    ③《魏书》卷三六《李顺传附孝怡传》;魏书》卷六三《宋弁传附宋维传》。
    ④《魏书》卷五七《崔挺传附崔孝芬传》
    ⑤《魏书》卷四二《韩秀传附韩务传》。
    ⑥《魏书》卷六〇《程骏传附程灵虬传》。
    ⑦《魏书》卷八五《温子升传》。
    ①《魏书》卷二一上《献文六王·高阳王雍传》。
    ①《魏书》卷七上《高祖孝文帝纪》。
    ②《魏书》卷六八《甄楷传》。
    ③《魏书》卷二二《孝文五王·汝南王元悦传》
    ④《魏书》卷二一《献文六王·赵郡王元谧传》
    ①《魏书》卷八《宣武帝纪》。
    ②《魏书》卷三六《李顺传附李宪传》。
    ③《魏书》卷八《宣武帝纪》。
    ④《魏书》卷八二《祖莹传》。
    ⑤《魏书》卷四九《李灵传附李宣茂传》。
    ⑥《魏书》卷二〇《河间王若传附琛传》。
    ⑦《魏书》卷九《肃宗孝明帝纪》。
    ⑧《北史》卷三五《郑羲传附郑敬叔传》。
    ⑨《魏书》卷五八《扬播传附扬椿传》。
    ⑩《魏书》卷六八《甄琛传附张纂传》。
    11《魏书》卷六五《邢峦传附邢逊传》。
    12《魏书》卷六五《李顺传附李楷传》。
    13《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
    ①《魏书》卷二〇《河间王若传附琛传》。
    ②《魏书》卷三六《李顺传附孝怡传》。
    ③《魏书》卷上一《前废帝广陵王帝纪》。
    ①《魏书》卷九四《阉官·孙小传》。
    ②《魏书》卷三三《贾彝传附贾俊传》。
    ③《魏书》卷二四《张衮传》。
    ④《魏书》卷三七《司马楚之传》。
    ⑤《魏书》卷一八《太武五王·东平王翰传附元孚传》。
    ⑥《魏书》卷四六《李传》。
    ⑦《魏书》卷四七《卢玄传附卢道将传》。
    ①《魏书卷一九上《景穆十二王·京兆王子推传》。
    ②《魏书》卷六三《王肃传》。
    ③《魏书》卷三二《高湖传》。
    ④《魏书》卷三一《于栗磾传》。
    ⑤《魏书》卷上八《太武五王·广阳王建间传附元琛传》。
    ⑥《魏书》卷二一上《献文六王上·赵郡王干传》。
    ①《魏书》卷六八《甄琛传》。
    ①《魏书》卷四一《源贺传附源怀传》。
    ②《魏书》卷四一《源贺传附源怀传》。
    ①《南齐书》卷三三《王僧虔传》。
    ①《南齐书》卷三四《刘休传》。
    ②《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③徐斌:《南北朝监察概论》, 《浙江学刊》,1996年第1期。
    ④《通典》卷三二《职官十四》
    ①《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