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问题解决的经济法进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外部性最早是由西方经济学家作为“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而提出来的。对于外部性,我国的盛洪教授指出,广义地说,经济学曾经面临的和正在面临的问题都是外部性,有的是已经解决的外部性,有的是正在解决的外部性。这表明由外部性引发的外部性问题存在于时间上的永恒性与空间上的普遍性。因此,对于外部性问题的研究首先是从经济学领域开始的,而后又波及到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等领域。“外部性”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概念,不同的学科都可以从各自的视域出发对它的内涵进行揭示,而对由外部性引发的外部性问题的解决也有多种进路,本文所关注的是外部性问题的制度克服。美国著名制度经济学家科斯曾经精辟的指出,外部性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市场方案与政府方案,但是他又认为,任何市场方案都是依赖于一系列由立法者和法院创设的法律规则来实现的。这里他强调了法律对外部性问题规制的必然性。奥地利经济学家米瑟斯也主张,所有负外部性问题都可以通过改革受损责任法律,以及消除妨碍私人所有权实施的制度壁垒得以解决。这里他指出了我们寻求外部性问题法律解决的有效途径。
     关于外部性问题的经济法解决,李昌麒教授指出,对于法学研究者来讲,我们又不能把我们对外部性的研究停留在经济学的层面,而是要透过对经济学家们所揭示的外部性的表现寻求解决外部性的“法律药方”。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的经济法必然能够在外部性问题解决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张守文教授也认为,从法学上说,法学研究在很多情况下是在解决外部性问题,经济法也不例外。本文认为,在外部性问题解决上,经济法不仅应有所作为,而且应当有更大的作为。本文试图从经济法视域解读出发,探索外部性问题解决的经济法进路。
     本文分为三篇。首先是基础篇:包括第一、二章。主要考察了经济学对外部性的揭示并从法学视角对外部性进行了审视;回顾了伦理学、经济学和法学视野中外部性问题解决的进路并进行反思,以为经济法解决方法提供铺垫;其次是本论篇:包括第三、四、五章。主要是对外部性问题经济法解决的原理、基本出发点、路径等进行理论解析。最后是实践篇:包括第六、七章。主要是从实践出发探讨外部性问题的经济法解决。首先,在外部性问题的事前解决方面,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领域中外部性问题的经济法解决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在分析传统诉讼机制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公益经济诉讼机制实现外部性问题的事后解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制度创新建议。
     第一章经济学和法学视野中的外部性。把经济学术语“外部性”引入法学研究领域,首先还必须回到经济学是怎样揭示外部性的。如果对外部性本身没有相当的把握,那么要找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法律进路就会出现问题。因此,本章主要考察了经济学对外部性的揭示并从法学视角对外部性进行了审视。首先,考察了经济学家对外部性的揭示。然后,从法学视角对外部性进行审视。最后找出了经济学和法学关注外部性的共同取向。结论是:外部性概念可以引入法学研究领域,从而为下文外部性问题的法学解决进路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外部性问题解决的主要进路考察及其反思。本章考察了外部性问题解决的主要进路,包括伦理学视野、经济学视野以及法学视野中外部性问题的解决进路。重点是对外部性问题的伦理学、经济学视野下的解决进路进行了反思以及对法学视野中的民法方法、行政法方法进行了反思。结论是:在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进路中,1.法律解决进路优于伦理解决进路;2.作为正式制度的法律解决进路与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伦理解决进路、作为制度方法的政府干预方法与作为非制度的市场解决方法必须结合才能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3.作为构成整个法律体系的各个部门法,如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中也必须互动与合作;4.在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假设,即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为下文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论述奠定基础。
     第三章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原理:理论基础与内在机理。本章主要从理论基础和内在机理两个方面论述了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基本原理。其中理论基础包括:政治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社会学基础、伦理学基础、法理学基础;内在机理包括:从经济法起源于克服市场失灵、经济法凸显社会本位观、经济法丰富的软法性质、经济法对权利义务倾斜性配置、经济法的公私法融合趋势、外部性问题的事前预防和事后救济、经济法的人性假设等角度分析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结论是: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特殊的内在机理。
     第四章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价值与理念。本章主要从价值和理念两个方面论述了外部性问题经济法解决的基本出发点。其中,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价值包括实质公平价值和社会效益价值。这里的实质公平区别于民法上的形式公平,社会效益区别民法上的个人效益,因而更加有利于解决外部性问题;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理念包括社会和谐理念和科学发展理念。社会和谐理念中包括人与生态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理念包括发展是扩展人权的发展以及发展是科学的发展,因而有利于外部性问题的解决。结论是: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是追求社会的实质公平和社会整体效益,追求社会的和谐和科学发展,从而解决外部性问题。
     第五章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路径:以经济法功能为视角。本章主要以经济法功能为视角,围绕经济法的激励功能、信息传递功能、规制公共产品供给功能以及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论述了外部性问题经济法解决的具体路径。其中,经济法的激励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为对正外部性问题的解决;经济法的信息传递功能、规制公共产品供给功能以及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主要体现为对负外部性问题的解决。结论是:经济法通过法律激励、信息传递、规制公共产品供给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有效路径。
     第六章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实践:我国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实证分析。本章主要以我国社会化大生产“四个环节”中外部性问题经济法解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济法在事前解决这些领域中外部性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具体途径:以企业社会责任经济法制规范为视域,论述了生产领域外部性问题的经济法解决;以交易公平的经济法制保障为视域,论述了交换领域外部性问题的经济法解决;以经济法保障财富实质公平分享为视域,论述了分配领域外部性问题的经济法解决;以公民环境权的经济法制保障为视域,论述了消费领域外部性问题的经济法解决。结论是:经济法体系中的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以及社会分配法律制度都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经济法律制度,有利于解决社会化大生产“四个环节”中的外部性问题。
     第七章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实现机制:公益经济诉讼。本章首先从外部性问题的事后解决方面指出了传统诉讼机制的局限性。然后分析了公益经济诉讼与外部性问题、经济法的关系,论证了公益经济诉讼制度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中的特殊功能及意义。最后,重点提出了构建公益经济诉讼制度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具体建议,包括:拓宽外部性诉讼案件原告适格标准、合理配置外部性诉讼案件原被告举证责任、赋予法院处理外部性诉讼案件特别职权、建立外部性诉讼案件公益经济审判庭、确立有利于外部性诉讼案件原告的诉讼费用原则、建立外部性诉讼案件公益经济诉讼激励机制等。结论是:基于外部性诉讼案件的公益性需要一种新型的诉讼机制——公益经济诉讼,并且需要突破传统诉讼机制的窠臼,进行具体的制度创新;完善的公益经济诉讼机制可以有效的实现外部性问题的事后解决。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were firstly presented by western economists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henomenon of“market failure”. The Chinese professor Sheng-hong once pointed out that the economics have always been facing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from the broad sense, and some have been solved and some others are being solved. From this we know that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exist anytime and anywhere. Therefore, the researches on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firstly started from the field of economics, and then spread to ethnics, juridical science, politics, sociology, demography and so on.
     The concept of“externality”covers a very wide scope and its meanings have been studied by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olving of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from the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Coase, the famous institutional economist of America,once incisively pointed out that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may be solved by the market or the government but all market plans must rely on a series of legal rules established by legislators and courts. It is obvious that Coase emphasized the necessity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by laws. Mises, the economist of Austria claimed that all negative externality should be solved by reforming the law of responsibility and damages and by eliminating the institutional barriers of private ownerships. Mises also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by laws.
     As for the approaches to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by economic law, Professor Li Chang-qi thinks that we should seek for“legal prescriptions”to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from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by economist instead of letting the our researches rest on the level of economics. As the basic legal means of the government to intervene the economy, economic law can sure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Professor Zhang Shou-wen points out that the legal researches are mainly aimed at the solving of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and there is no exception to economic law.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hinks that economic law shall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approa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law.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contains two chapters and it is the springboard of this dissertation.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meanings of and the approaches to the solving of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And the aim of this part is to provide some fou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The second part contains three chapters, namely, Chapter Three, Four and Five. This part focuses on the principles, the guidelines, the approaches and so on.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practical issues, including two chapters. The author firstly carries out the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in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exchange,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under China’s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And then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economic litigation mechanism for public interest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fter analyz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litigation institu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ies of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ics and laws. We shall firstly know how the economics deals with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in order to introduce this concept into the field of juridical science.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find the legal approaches to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if we have not really understood the meanings of externality itself. Therefor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firstly studies the emergence and meanings of externality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ics. And then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above-mentioned issues from the angle of law.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concept of externality can be introduced into legal researches and it is possible to find some legal approaches to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Chapter Two is a summary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solving of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The author mainly introduces the ethnic, economic and legal approaches to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and then makes some comments. The legal approaches are better than the ethnic ones, and this viewpoint is also supported by Stiglitz. He thinks that laws have some advantages whe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because the victims who enjoy direct interests are surely to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ws instead of depending on the government. This mechanism is more efficient because the victims are more willing to know whether the harmful incident has happened than the government. The legal approaches, the ethnic approaches, the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and the market approaches must be combin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effectively. Also the other sections of law such as civil law, criminal law, administrative law and so on shall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a better result. At the end of this par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hypothesis that economic law has an obvious advantage whe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which is the basis for further discussions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Chapter Three is about the basic principles when using economic law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namely,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interior mechanism. The theoretical bases include politics, economics, sociology, ethnics, juridical science and so on. And the interior mechanisms are as follows: the emergence of economic law being to overcome the market failure, economic law embodying the social priorities, economic law being a soft law in many ways, the oriented distribution of rights and duties, the combination of public law and private law, the prevention and remedies of externality, and the hypothesis of human nature of economic law, and so on.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economic law is abl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Chapter Four is about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s when using economic law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namely, the values and the ideas. The values include substantial fairness and social benefits. The so-called substantial fairness here is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the form fairness in civil law and the social benefits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individual benefits in civil law. The ideas of economic law whe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include social harmony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social harmony means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ecosystem, man and society and so 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means the development of extended human rights and scientific ways. Therefore,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s when using economic law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are as follows: substantial fairness, the integrated benefits of the society, the harmonious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Chapter Five is about the approaches to the solving of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law. The functions of economic law such as incentive, information transferring, regulation of public goods and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the solving of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The incentive function of economic law is benefiting the solving of positive externality while the rest of the functions are important for the solving of the negative externality. At last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functions of economic law can effectively help solve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Chapter Six is about the practical issues when using economic law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This part firstly 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in the fields of production, exchange,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in our country. The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whe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and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practice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in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by the example of economic regulation of enterprise’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in the field of exchange are embodied in the safeguarding of fair dealing by economic law.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in the field of distribution can be solved by following the example of guaranteeing fair distribution of social wealth. And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solving of externality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consumption by the example of safeguarding citizen's rights to environment. The main contents of economic law, including the institutions for the market participants, the market orders, macro-contro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istribution, are helpful to the solving of externality problems in the above-mentioned sections of socialized mass production.
     Chapter Seven is about the mechanisms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by economic law, namely, economic litigation mechanism for public interest. Roscoe Pound said that the biggest problem today does not lie in the substantive laws but procedural laws. So we must try our best to reform the procedural laws in order to realize our rights.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firstly discuss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litigation mechanisms and then the special functions of economic litigation mechanisms for public interests. The concret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by economic litigation mechanism are as follows: making more plaintiffs qualified for the externality-concerned litigation, reasonably distributing the burdens of proof, granting more power to the courts when dealing with such cases, establishing special benches for such cases, establishing a better litigation fee system that is beneficial to the plaintiffs, and setting up the incentive mechanisms. The cases about externality need a new litigation mechanism which can be called economic litigation for public interest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novation of current institutions is necessary because 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litigation mechanism for public interests can surely lead to the better solving of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ity.
引文
30参见魏建、黄少安:“经济外部性与法律”,《中国经济问题》,1998年第4期,第17页。
    32参见黄河:“论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构建”,《法律科学》,2007年第1期,第103页。另可参见黄河、李军波:“国家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法律制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李昌麒主编:《经济法论坛》(第4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581页;黄河,李永宁:“关于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性推进问题的几点思考——基于相关现实案例分析”,《理论导刊》,2004年第2期,第27页。
    33参见邓纲:“侵权之诉还是政府干预——经济法与民法视野中的外部性矫正问题”,《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
    34白玲、杜创:“反倾销法中的损害权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6期。
    35参见贾丽虹:“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边界”,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6月;凌祁漫、谢晓尧:“也论知识产权的冲突与协调——一个外部性的视角”,《思想战线》,2007年第2期。
    36参见郑鹏程:“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
    45 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德文第二版序。
    46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47程信和:“论经济法的理论基础”,《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80页。
    51其实,20世纪50年代后,国外经济学家对“外部性”概念的理解曾经发生了宽泛化的趋势,有的学者甚至将“外部性”等同于市场失灵来看待,如经济学家米德(Meade)、贝特(Bator)等。
    52参见魏建、黄少安:“经济外部性与法律”,《中国经济问题》,1998年第4期,第17页。
    53盛洪:“外部性问题和制度创新”,《管理世界》,1995年第2期,第195页。
    54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页。
    55 Claphan.J.h:On Empty Economic Box.Economic Journal,1922(32),P.305.
    56参见W·布雷特:《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孙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223页。
    57参见郑秉文:“‘市场失灵’分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60这正好印证了卡多佐的话,定义是一种冒险,描述却可以提供帮助,参见[美]本杰明·N·卡多佐:《法律的成长》,董炯、彭冰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64 [美]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施以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55页。
    65参见林成:“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的演进”,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5月,第10页。
    66 [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余晖、何帆、钱家骏、周维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67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68 [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余晖、何帆、钱家骏、周维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4-65页。
    69程启智:《中国: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49-50页。
    72贾丽虹:“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边界”,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6月,第45页。
    73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46页。
    74 Tibor Scitovsky.Two Concepts of External Economie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62,No.2.(Apr,1954):143-151.
    75 J·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高鸿业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0-284页。
    76王京安:“‘外部性’的争议”,《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60页。
    77参见沈满洪、何灵巧:“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159页。
    78张五常:“合约结构与界外效应”,《经济解释》(三卷本),台湾:花千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79-181页。
    79张五常:《经济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3页。
    80张五常:《经济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2页。
    81徐桂华、杨定华:“外部性理论的演变与发展”,《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28页。
    82张五常:《经济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1-232页。
    83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84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86页。
    86 [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8页。
    87 [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5-116页。
    88 [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1页。
    89参见[印度]阿·库·穆霍帕德希亚:《西方政治思想概述》,姚鹏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4年版,第178页。
    90 [英]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孙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91 [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1-352页。
    92李强:“约翰?密尔的自由理论”,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网,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1449。2008年8月24日下载。
    93张伟:“个性与自由的道德诉求——略论密尔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前沿》,2005年第7期,第236页。
    94 [英]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0页。
    95 [英]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0页。
    96 [英]密尔:《功用主义》,唐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52页。
    97 [英]F·A·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页。
    98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83页。
    99李维森:“科斯的‘社会成本’与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经济学消息报》,第412期。另可参见天益网,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1703。2008年12月5日下载。
    101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62页。
    102周柯、张延、徐英杰:“对清末‘礼法之争’中‘无夫奸’问题的思考”,东方法眼网, http://www.dffy.com/sifashijian/jj/200512/20051218194018.htm。2008年8月24日下载。
    103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87页。
    104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62页。
    105参见李强:“约翰?密尔的自由理论”,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1449。2008年8月24日下载。
    106参见雷兴虎、刘水林:“矫正贫富分化的社会法理念及其表现”,《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77页。
    107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108参见[美]贝思·J·辛格:《实用主义、权利和民主》,王守昌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09参见雷兴虎、刘水林:“矫正贫富分化的社会法理念及其表现”,《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77页。
    110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0页。
    111参见雷兴虎、刘水林:“矫正贫富分化的社会法理念及其表现”,《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79页。
    114 [美]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黄祖辉、蒋文华、郭红东、宝贡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115 [美]帕森斯:《社会体系》(纽约,1951年),第25页,转引自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96页。
    116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64页。
    117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30页。
    118庞永红:“‘外部性’问题与‘科斯定理’的伦理追问”,《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5期,第25页。
    119路艳娥:“法经济学视野中的权利冲突”,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5月,第13页。
    1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9页。
    1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122王廷惠:“外部性与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兼论政府角色定位”,《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6页。
    123汪丁丁:“产权博弈”,《经济研究》,1996年第10期,第70页。
    124参见贾丽虹:“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边界”,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6月,第45页。
    125 [美]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黄祖辉、蒋文华、郭红东、宝贡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26李郁芳、李项峰:“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外部性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财贸经济》,2007年第3期,第4页。
    127 [美]约拉姆·巴泽尔:《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钱勇、曾咏梅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128 [美]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黄祖辉、蒋文华、郭红东、宝贡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129 [法]路易·若斯兰:《权利相对论》,王伯琦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30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业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50、54页。
    131沈宗灵:“法、正义、利益”,《中外法学》,1993年第5期,第1页。
    13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366页。
    133这里的外部性应该是制度的负外部性,但是与市场的失灵也紧密相关。
    134参见石声萍:“经济外部性问题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5月,第55页。
    135夏勇:《中国民权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18-319页。
    136王廷惠:“外部性与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兼论政府角色定位”,《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6页。
    137张天上,于宏:“权利冲突的经济分析——外部性的视角”,《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55页。
    138邹先德:“论经济外部性的法律特征”,《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79页。
    139王宏军:“经济法与民法关系的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7期,第122页。
    140应飞虎:“制度变迁中的法律人视野”,《法学》,2004年第8期,第26页。
    141 [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竟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142 Ronald 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3.No.1.1960. PP.1-44.
    143 [美]戴维·L·韦默、[加]艾丹·R·维宁:《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戴星翼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144王启富、马志刚:“权利的成本——效益分析”,《政法论坛》,1999年第4期,第3页。
    145 [美]R·格伦·哈伯德、安东尼P·奥布赖恩:《经济学》(微观),张军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另外参见“外部性产生的原因”,中国经济网, http://book.ce.cn/read/economy/jjxwg/05/200705/29/t20070529_11526316.shtml,2008年8月25日下载。
    146 [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竟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147 [日]内藤谦:“刑法中法益概念的历史的展开”,《东京都立大学法学会杂志》,1967年第7期。转引自张开泽:“法益性权利:权利认识新视域”,《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2期,第133页。
    148 [日]大琢仁:《刑法概说》,冯军译,东京:有斐阁,1992年版。转引自张开泽:“法益性权利:权利认识新视域”,《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2期,第133页。
    149张明楷:《法益初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150史尚宽:《债法总论》,台北:三民书局,1983年版,第127页。
    151洪逊欣:《中国民法总则》,台北:三民书局,1979年版,第50页。
    152曾世雄:《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69页。
    157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转引自张国强:“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进步的经济思想”,《包头职大学报》,2001年第3期,第73页。
    158参见解志勇、于鹏:“法律利益的界分及其冲突处理”,《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65页。
    159 [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7页。
    160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1-82页。
    161周旺生:“论法律利益”,《法律科学》,2004年第2期,第25页。
    16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
    163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0-41页。
    164参见张俊浩:《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66页。
    165 J.Austin.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London:Weidenfeld & Nicolson,1954. P.140.
    166参见解志勇、于鹏:“法律利益的界分及其冲突处理”,《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第2006年第2期,第67页。
    167周旺生:“论法律利益”,《法律科学》,2004年第2期,第25页。
    168也有部分权利逐渐蜕变为法益。参见张开泽:“法益性权利:权利认识新视域”,《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2期,第133页。
    169张俊浩:《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170 [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页。
    171参见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172 [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页。
    173 [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原理》,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43页。
    1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9页。
    175 [美]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黄祖辉、蒋文华、郭红东、宝贡敏译,
    176 [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页。转引自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9页。
    177 [英]边沁:《行为的动力》,转引自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11页译者注。
    178 [英]密尔:《功用主义》,唐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37页。
    179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58页。
    180 [美]迈克尔·D·贝斯勒:《法律的原则》,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5页。
    181参见陈治:《福利供给变迁中经济法功能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82李瑞昌:“新公共管理视野中的外部性问题”,《企业导报》,1999年第11期,第38页。
    183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184应飞虎,王莉萍:“经济法与民法视野中的干预——对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及经济法体系的研究”,《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第124页。
    185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186魏建、黄少安:“经济外部性与法律”,《中国经济问题》,1998年第4期,第17页。
    187盛洪:《治大国若烹小鲜:关于政府的制度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17页。
    188胡元聪:“法与经济学视野中的外部性及其解决方法分析”,《现代法学》,2007年第6期,第130页。
    189 [美]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黄祖辉、蒋文华、郭红东、宝贡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194陈戍国:《礼记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63页。
    195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13页。
    201袁林清主编:《中国环境保护史话》,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0页。
    206参见孔泾源:“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变迁”,《经济研究》,1992年第7期,第70页。
    207参见刘良毕、刘明贵:“经济外部性与道德约束”,《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第129页。
    208 [德]马克思·韦伯:《世界经济通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301页。
    210参见宋农村,胡继超:“经济学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属性与功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62页。
    213向景:“以礼制利:外部性的克服及其局限——对我国古代经济思想义利观的现代思考”,《怀化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24页。
    214孙钰:“外部性的经济分析及对策”,《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第34页。
    215黄小勇、王军敏:“外部性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性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40页。
    217事实上,这种方法已经属于制度方法,放在此处主要是因为它是由经济学家先提出。
    218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朱志泰、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45页。
    219 [英]庇古:《福利经济学》(上册),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1971年版,第162页。由于这种税收、津贴制度首先是由庇古提出来的,为纪念他,通常称之为庇古税(Pigovian taxes)。
    220 [美]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41-196页。
    221 [美]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04页。
    222 [美]詹姆斯·布坎南、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类承曜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227 [美]丹尼尔·史普博:《经济学的著名寓言:市场失灵的神话》,余晖、朱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228参见徐桂华、杨定华:“外部性理论的演变与发展”,《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28页。
    229王京安:“‘外部性’的争议”,《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61页。
    232 [美]罗纳德·哈里·科斯:“社会成本问题”,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233参见王健、张恒山:“科斯定理的法学评析”,《高校理论战线》,1994年第6期,第36页。
    234 [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235郑鹏程:“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第114页。
    236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142页。
    237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
    238 [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胡欣欣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2-18页。
    239商鞅:《商君书·定分》,《诸子集成》(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240《礼记·礼运》。
    2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页。
    243 [美]布莱克:“法律社会学之范围”,《耶鲁法学评论》,第81卷,1983年版,第1096页。
    244申来津:“法律与行为选择:法律激励及其发生机制”,《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第56页。
    245石佑启:“论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之价值取向”,《法商研究》,2006年第6期,第78页。
    246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247吕世伦主编:《现代西方法学流派》,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2页。
    248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249参见[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
    250袁咏:“数字版权”,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2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251石佑启:“论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之价值取向”,《法商研究》,2006年第6期,第78页。
    252 Calabresi,Melamed.Property Rules,Liability Rules,and Inalienability: One View of the Cathedral.85 HARV·L·REV.
    253梁高峰、李录堂:“正外部性问题法律解浅议”,《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第4期,第101页。
    259参见石声萍:“经济外部性问题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5月,第94页。
    260魏建、黄少安:“经济外部性与法律”,《中国经济问题》,1998年第4期,第17页。
    261廖建求,姜孝贤:“法律责任二元对称之法经济学分析”,提交“湖北省法学会法经济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暨第三届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湖北,武汉工程大学,2007年12月15日,第12页。
    262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83页。
    267魏建、黄少安:“经济外部性与法律”,《中国经济问题》,1998年第4期,第17页。
    268参见[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张若思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0-83页。
    269参见[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张若思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3-84页。
    270 [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张若思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271 [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张若思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272 [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张若思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273安奉钧:“外部性:概念解析及经济政治两域的政府治理”,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5月,第29页。
    278当然,制度也会产生外部性,由于主题和篇幅的原因,另文再论。
    279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54-56页。
    280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经济学》,曾强、何志雄等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281王廷惠:“外部性与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兼论政府角色定位”,《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7页。
    282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理论纲”,《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9页。
    283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理论纲”,《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0页。
    284刘良毕、刘明贵:“经济外部性与道德约束”,《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第128页。
    285李昌麒:《寻求经济法真谛之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286何立胜、杨志强:“内部性·外部性·政府规制”,《经济评论》,2006年第6期,第58页。
    287郑鹏程:“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第114页。
    289冯玉军:《法律与经济推理——寻求中国问题的解决》,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114页。
    299 [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页。
    300赵红:“外部性、交易成本与环境管制——环境管制政策工具的演变与发展”,《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年
    301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5月,第35页。
    30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303转引自[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9页。
    304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2页。
    305石声萍:“经济外部性问题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5月,第124页。
    308 [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丁小春、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309张士元:“论完备的经济法律体系”,《法学杂志》,2001年第2期,第25页。
    310 [美]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郑戈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311莫家豪:《社会学与社会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312李昌麒:《寻求经济法真谛之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313参见应飞虎、王莉萍:“经济法与民法视野中的干预——对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及经济法体系的研究”,《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第118页。
    314李昌麒:《寻求经济法真谛之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196页。
    315应飞虎、王莉萍:“经济法与民法视野中的干预——对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及经济法体系的研究”,《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第120页。
    316吕忠梅、陈虹:“政府干预和干预政府”,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2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123页。
    317参见邓纲:“侵权之诉还是政府干预——经济法与民法视野中的外部性矫正问题”,《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第81页。
    318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33页。
    319参见应飞虎:“为什么‘需要’干预?”,《法律科学》,2005年第2期,第54页。
    320应飞虎,王莉萍:“经济法与民法视野中的干预——对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及经济法体系的研究”,《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第119页。
    321 See T.Swanson,‘Environmentai Economics and Regulation’,in O.lomas(ed.),Frontiers of Envionmental Law(1991),pp133-140.转引自[英]安东尼·奥格斯:《规制:法律形式和经济学理论》,骆梅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322当然张维迎教授的这种观点也受到质疑,如黄文艺教授就认为,“这一标准对划分民法管辖和刑法管辖的界限的意义不大,而且很容易被证伪。”参见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88页。
    325张守文:“宏观调控权的法律解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123页注释。
    326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4页。
    327顾肃:《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328 [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王焕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39页。
    329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1-132页。
    330 [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0页。
    331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页。
    345参见谢金林、张艺:“民生问题的政治伦理诠释”,《理论探讨》,2008年第3期,第8页。
    346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347参见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蔡秋生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348付子堂:“构建民生法治”,《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第150页。
    349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50李昌麒:“如何使经济法学的研究更务实、更深入”,李昌麒主编:《经济法论坛》(第1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351转引自王晋:“第三部门:市场与政府的非零和产物——兼论我国第三部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109页。
    352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的经济角色: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
    355方福前:“政府与市场秩序的形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7期,第15页。
    356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357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358李昌麒:“如何使经济法学的研究更务实、更深入”,李昌麒主编:《经济法论坛》(第1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359张守文:“论经济法学的特异性范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06页。
    360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361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143页。
    362胡元聪:“国家干预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基于经济法的认知视角”,《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111页。
    363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的几个基本概念阐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6页。
    364我国对“两税”进行合并就是典型的例子。
    3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4页。
    366程信和:“论经济法的理论基础”,《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77页。
    367胡守钧:“社会共生论”,社会共生论网,http://www.gongshenglun.cn/show.aspx?id=126&cid=3。2008年7月28日下载。
    368 [奥]卡尔·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369岳天明:“社会运行规范化与西北民族社会的和谐”,《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28页。
    370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84页。
    371 [日]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现代交往与共生、共同的思想》,卞崇道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页。
    372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0页。
    387 [法]阿来克西·稚克曼、居伊·施朗斯:《经济法》,宇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页。
    388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3页。
    389当然这与现代人所讲的人性有本质的不同。现代人性论侧重讨论人的共性与本质等问题,而非人的遗传素质问题。参见廖其发:《先秦两汉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95-97页。
    390麦格雷戈当时提出的名称是“自动人”,认为人都有一种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潜力的欲望(参见《企业人的方面》,1960年),但该意义基本属于“社会人”范畴,所以并入“社会人”之内。
    391 Buchanan:“Social,Democracy,and Free Marke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2).
    392安奉钧:“外部性:概念解析及经济政治两域的政府治理”,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5月,第5页。
    393参见[苏]捷·伊·奥伊则尔曼:《十四——十八世纪辩证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7页。
    394 [匈]卢卡奇:《理性的毁灭》,王玖兴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95参见《利维坦》节选,转引自周辅成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缉》(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第661页。
    396 [英]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25页。
    397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25页。
    398转引自刘学智:《儒道哲学阐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版,第88页。
    399参见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增订本)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页。
    400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3页。
    401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69页。
    402陈乃新:《经济法理性论纲——以剩余价值法权化为中心》,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403转引自[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9页。
    404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20页。
    406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4页。
    407 [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陈太先、睦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08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75-496页。
    409黄茂钦:“论经济法的道德性”,《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第32页。
    410参见[荷]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11 [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6页。
    412参见[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十四章。
    413 [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36页。
    414卓泽渊:《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页。
    415 [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郭春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9-400页。
    416李步云:“论人权的三种形态”,《当代人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418李步云:“论人权的三种形态”,《当代人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419侯利宏:“论消费者权利及《消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55页。
    420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421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422徐孟洲:“论中国经济法制与和谐社会之构建”,《法学杂志》,2005年第6期,第45页。
    423李占荣:“论政治文明与经济法——一种基于理念的解释”,《河北法学》,2006年第9期,第13页。
    424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425熊元斌、曾凡涛:“新世纪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发展趋势”,《消费经济》,2002年第3期,第42页。
    426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36页。
    427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修订第3版,第19页。
    429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430江帆:“经济法实质正义及其实现机制”,《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6期,第58页。
    431应飞虎:“为什么‘需要’干预?”,《法律科学》,2005年第2期,第56页。
    432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433应飞虎、王莉萍:“经济法与民法视野中的干预——对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及经济法体系的研究”,《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第118页。
    434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435 [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436参见[法]卡罗林·伦敦:“欧洲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外国法评论》,1999年第1期,第46页。
    437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438 [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版,第37页。
    444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1页。
    445程信和:“硬法、软法与经济法”,《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220页。
    446参见汤道路:“企业社会责任软法推进机制”,《学海》,2007年第5期,第138页。
    447姜明安:“软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北京大学软法研究中心网, http://www.pkusoftlaw.com/info.asp?id=4195,2008年8月24日下载。
    448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449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60页。
    450何承金、唐志红:“论人力资本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6页。
    451王继军、张钧:“对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法功能的再认识——兼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法学家》,2001年第6期,第10页。
    452 A martya Sen.Choice:Welfare and Measuremant.Oxford Blackwell Co,1982,P26.
    453应飞虎、王莉萍:“经济法与民法视野中的干预——对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及经济法体系的研究”,《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第118页。
    454霍阳、王全兴:“从民法的附随义务到经济法的基本义务”,《北京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12-17页;第2期,第14-21页。
    456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页。
    457金泽良雄:“消费者政策的意义及其观点”,《法学家》,增刊总合特集NO.13,第27页。
    458 [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459 [古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6页。
    460周枏:《罗马法原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2页。
    461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462 [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
    463参见[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页。
    464应飞虎、王莉萍:“经济法与民法视野中的干预——对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及经济法体系的研究”,《现代法学》,
    465参见应飞虎:“制度变迁中的法律人视野”,《法学》,2004年第8期,第26页。
    466王莉萍:“经济法如何保障交易公平——从功能视角研究市场规制法”,《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第82页。
    467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46页。
    470王晓晔:“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宗旨”,《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98页。
    471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页。
    472梁彗星:“市场经济与公序良俗原则”,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
    473 [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474参见刘大洪、吕忠梅:“现代经济法体系的反思与重构”,《法律科学》,1998年第1期,第38页。
    475单飞跃:《经济法理念与范畴的解析》,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476参见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477但是,价值的界定没有统一。波吉曼认为,“价值”是一个极为含糊、暧昧、模棱两可的概念;威尔逊认为,几乎没有像价值概念这样难以界定的。参见王海明:《伦理学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88页。
    4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9页。
    479 [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5页。
    480如可以参见卓泽渊:《法的价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孙国华:《法理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版,第94页;乔克裕、黎晓平:《法的价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0页。
    481参见[美]戈尔丁:《法律哲学》,齐海斌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33页。
    482参见刘水林:《经济法基本范畴的整体主义解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483参见苏永钦:《经济法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自序第1-2页。
    484 [法]泰?德萨米:《公有法典》,黄建华,姜亚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转引自田成有、许增裕编:《启蒙与抗争——西方法律思想选言》,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页。
    485参见赖达清、李文军:“论经济法的公平价值”,《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76页。
    486参见[德]拉德布鲁赫(G?Radbruch):《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
    487 [英]彼德·斯坦等:《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488参见孙效敏、郑惠玫、张忠:“经济法与防治非典”,论文天下网,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3371865.4。2008年8月30日下载。
    489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89页。
    490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491其实,不正当竞争、垄断、总量失衡、不公平分配、周期性经济危机等都可能产生外部性或者说是外部性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不正当竞争、垄断、总量失衡、不公平分配、周期性经济危机与外部性之间可能是并列关系,也可能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492转引自冯岚:《“活法”理论研究——埃利希法律社会学思想评述》,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6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5页。
    493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6页。
    495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76页。
    496 [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与经济学》,施少华、姜建强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132页。转引自魏健:“谈判理论: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第46页。
    497邓纲:“侵权之诉还是政府干预——经济法与民法视野中的外部性矫正问题”,《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第82页。
    498严存生:“论法的理念——兼论法哲学的研究对象”,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506漆思:“现代性发展理念的内部陷阱”,《长白学刊》,2004年第6期,第49页。
    507漆思:“‘易和哲学’论纲:社会和谐发展观的中国哲学理念”,《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第5页。
    513漆思“‘易和哲学’论纲:社会和谐发展观的中国哲学理念”,《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第5页。
    514参见蒋京议:“在调整利益结构中构建和谐社会”,《长白学刊》,2005年第3期,第17页。
    515江山:《人际同构的法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521 [俄]C·谢·弗兰克:《社会的精神基础》,王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5页。
    52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34页。
    523汪习根:“发展权含义的法哲学分析”,《现代法学》,2004年第6期,第5页。
    533姚建宗:《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534 [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535 [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印金强、赵荣美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50-51页。
    536 Page T.On the problem of achieving efficiency and equity,intergeneration ally[J].Land Economics,1997,(4):P.733.
    537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5
    540付子堂:“法律的行为激励功能论析”,《法律科学》,1999年第6期,第22页。
    541 [美]迪克西特:《法律缺失与经济学》,郑江淮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542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83页。
    543申来津:“法律与行为选择:法律激励及其发生机制”,《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第56页。
    544 [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视角观察》,李琼英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7页。
    545陶爱萍、张海鹏、郎春雷:“高新技术产业的外部经济性与激励性规制”,《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3期,第55页。
    546李昌麒、应飞虎:“论经济法的独立性——基于对市场失灵最佳克服的视角”,《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27页。
    549王万山、谢六英:“正外部性激励优化的经济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2页。
    550宋农村、胡继超:“经济学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属性与功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61页。
    551参见张涛:“西方法律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23页。
    552 [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崛起》,厉以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553 [美]理查得·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554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转引自刘水林、雷兴虎:“论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第3页。
    555刘水林、雷兴虎:“论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第39页。
    556参见胡元聪:“法与经济学视野中的税法功能解析”,《税务与经济》,2007年第5期,第66-67页。
    557 [美]理查得·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79页。
    558刘水林、雷兴虎:“论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第39页。
    559参见叶姗:“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法律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104页。
    560参见崔秀花:“简论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励作用”,《价格月刊》,2008年第5期,第83页。
    561转引自张凡:《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562刘凌波、牛庆磊、李士梅:“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税收体系的思考”,《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3期,第20页。
    563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姚开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96页。
    564参见[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梁小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565 [美]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主编:《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穆贤清、方志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566参见张炳淳:“生态税收法律制度简论”,《河北法学》,2006年第11期,第99页。
    567参见陈岩:“美国的生态税收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8期,第77页。
    582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583王万山、谢六英:“正外部性激励优化的经济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3页。
    584郑鹏程:“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第117页。
    585应飞虎:“从信息视角看经济法基本功能”,《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第5页。
    586曾国安:“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与经济后果”,《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11期,第58页。
    587贾丽虹:“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边界”,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6月,第44页。
    588 [英]F·A·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文跃然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589赵时亮:“代际外部性与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4期,第1页。
    59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环境保护》,2002年第6期,第3页。
    595应飞虎:“从信息视角看经济法基本功能”,《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第5页。
    596“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为无所不知的成本,极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全过程。”(Stigler,1967,第
    297页),转引自[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64页。
    597付泳:“论非对称信息市场参与者不良行为的治理”,《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32页。
    598王莉萍:“经济法如何保障交易公平——从功能视角研究市场规制法”,《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第80页。
    599杨耕砚:“从委托代理关系探寻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途径”,《黑龙江财专学报》,2000年第4期,第34-38页。
    600侯琦:“论信息不对称对政府信用的影响”,《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201页。
    601高立忠:“信息不对称与中国法治发展”,《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2期,第105页。
    602 [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3页。
    607世界银行:《知识与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608王冰、黄岱:“信息不对称与内部性政府管制失败及对策研究”,《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第54页。
    609刘大洪、廖建求、刘建新:“消费信息不对称的克服”,《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年第3期,第41页。
    610应飞虎:“从信息视角看经济法基本功能”,《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第63页。
    611应飞虎:“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论纲”,《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34页。
    613 [英]简·汉考克:《环境人权:权力、伦理与法律》,李隼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614 [英]安东尼·奥格斯:《规制:法律形式和经济学理论》,骆梅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615 Trade Description Act 1968, s.2 (1) (b) and (d).
    616应飞虎:“从信息视角看经济法基本功能”,《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第65页。
    617蔡磊:《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律制度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2、32页。
    618此资料来源于岳彩申教授2006年对博士生授课的讲义。
    619盛洪:“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对自己不利的制度安排”,陈昕主编:《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公共选择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经济学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6-7页。
    620参见胡元聪:“公共产品供给的经济法视野——以市场与国家关系为视角”,《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6期,第43页。
    62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8页。
    622 C.Sunstein, Endogenous Preferences, Environmential Law’(1933) 22 J.Legal Stud.217.
    623 [美]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21页。
    624李郁芳、李项峰:“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外部性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财贸经济》,2007年第3期,第54页。
    625石声萍:“经济外部性问题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5月,第77页。
    626胡元聪:“公共产品供给的经济法视野——以国家与市场关系为视角”,《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6期,第44页。
    627参见冯玉军:《法律与经济推理——寻求中国问题的解决》,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628安福仁:“市场效率限制与税收宏观调控”,《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8-22页。
    629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7版),萧琛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630转引自钟雯彬:《公共产品法律调整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5-36页。
    631 [英]罗尔·巴克豪斯:《现代经济分析史》,晏智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9、112-114页。
    632石声萍:“经济外部性问题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5月,第136页。
    633王冰、杨虎涛:“论正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与绩效——庇古和科斯的正外部性内在化理论比较”,《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第160页。
    634石声萍:“经济外部性问题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5月,第137页。
    635佚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手段”,参见中评网,http://new.china-review.com/article_preview.asp?id=4628。2008年8月20日下载。
    636李昌麒、应飞虎:“论经济法的界限”,《中国经济法治的反思与前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638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美]科斯、阿尔钦、诺斯等主编:《财产与财产权利的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页。
    639 See A.J.Culy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Policy (1980),ch.3,pp49-50.
    640方福前:“通过宪法改革解决政府失灵”,《经济评论》,2003年第4期,第85页。
    641参见朱进:“外部性与政府干预行为”,《长江论坛》,2003年第2期,第46页。
    642孙鳌、陈雪梅:“政府外部性的政治经济学”,《学术论坛》,2006第3期,第84页。
    643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644参见郑长德:“外部性、科斯定理与最优产权结构”,《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95页。
    645参见王京安:“‘外部性’的争议”,《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第58页。
    646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经济学》,曾强、何志雄等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第206页。
    649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
    650参见刘笑平、雷定安:“论外部性理论的内涵及意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72页。
    651叶旭颖:“外部性及其矫正措施思考”,法律博客网, http://bbs.newslist.com.cn/viewthread.php?tid=36492。2008年8月18日下载。
    652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653当然也有持不同意见者,如鲁篱教授就认为,资源优化配置是指资源在生产和再生产各个环节上最有效的流动和利用,其并未反映权利义务运作之要求或特点,严格讲,将之作为一项法律原则纳入经济法范畴,难谓允当。参见鲁篱:“经济法基本原则新论”,《现代法学》,2000年第5期,第90页。
    654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655刘水林:“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经济学及法哲学解释”,《法商研究》,1998年第5期,第55页。
    656参见周晓唯:“法律的经济功能——要素资源配置的法经济学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20页。
    657参见符启林、刘亚莉:“经济法的基础功能及对中国二元结构的调整”,《政法论丛》,2005年第6期,第44页。
    658前文已述,从广义看,信息不对称、分配不公、公共产品供应不足都可以用外部性理论进行解释。所以,国外有经济学家将他们都归于外部性问题。
    659参见符启林、刘亚莉:“经济法的基础功能及对中国二元结构的调整”,《政法论丛》,2005年第6期,第45页。
    660参见周晓唯:“法律的经济功能——要素资源配置的法经济学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20页。
    661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662参见季卫东:“追求效率的法理”,季卫东主编:《法治秩序的构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6页。
    663王丽琴、黄登仕:“当前我国垄断现状及反垄断立法指向——兼论垄断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年第4期,第81页。
    664例如向政府官员或议员行贿,让他们制定有利于自己获得垄断地位或维持垄断地位的政策。这种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而产生的非生产性寻利活动被称为寻租(rent seeking)。
    665罗必良:“垄断历来被视为市场经济的头号公敌”,《南方日报》,2007年9月5日,第A12版。也可参见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7-09/06/content_6669524.htm。2008年8月28日下载。
    666参见李昌麒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法律机制研究》调研资料,第57页。
    667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668王晓晔:“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与反垄断法”,《法学家》,2005年第3期,第32页。
    669参见周晓唯:“法律的经济功能——要素资源配置的法经济学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23页。
    670王发枝、刘武、胡光华:“警惕非公经济准入的‘玻璃门’现象”,《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9月20日,第6版。
    671参见胡元聪:“我国公共投资准入法律制度的重塑”,《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2期,第130页。
    672参见胡元聪:“农业正外部性解决的经济法分析”,《调研世界》,2009年第5期,第18页。关于这个问题还可以参见蔡昉:“论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着重于社区合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第26-32页;韩喜平:《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黄河、李军波:“国家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法律制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李昌麒主编:《经济法论坛》(第4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573-574页。
    673王礼力:“论农业的外部性与农业政策目标”,《陕西农业科学》,1998年第3期,第41页。
    674参见徐猛:“简析农村税费改革与农业外部性的补偿”,《科技信息》,2006年第4期,第15页。
    675黄河、李军波:“国家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法律制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李昌麒主编:《经济法论坛》(第4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571页。
    676其显然是国家资源配置的重要表现形式。
    677石声萍:“经济外部性问题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5月,第77页。
    678柳欣:“‘三农’问题新论——在城市化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7页。
    679参见胡元聪:“我国公共投资公平分享的实现途径探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9页。
    680参见王维澄、李连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681参见卢炯星:“论创立和完善我国宏观经济法的法律体系”,《政法论坛》,2001年第2期,第100页。
    682参见王继军、张钧:“对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法功能的再认识——兼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法学家》,2001年第6期,第12页。
    683王慧娟,黄立杰:“农村财政转移支付流失现象不容忽视”,《农民日报》,2008年10月24日,第3版。
    684参见张孝德:“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财政转移支付效用最大化”,《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6月20日,第5版。
    685李长健,黄岳文,李昭畅:“利益机制视角下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进路”,《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82页。
    686黄河、李军波:“国家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法律制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李昌麒主编:《经济法论坛》(第4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585页。
    687卢代富:“经济法研究应注意回应性和本土性”,《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53页。
    688高晋康、王伦刚:“中国经济法的经济根基——从《十一五规划》谈起”,《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第29页。
    689参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439页。
    701郑成良:“权利本位论”,《中国法学》,1991年第1期,第31页。
    702王艳梅:“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理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12月,第93页。
    703张帆:“论转型经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第242页。
    704转引自罗培新:“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司法裁判困境及若干解决思路”,《法学》,2007年第12期,第68页。
    705郑功成:“掀起一场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非常有必要”,WTO与经济导刊网, http://www.wtoguide.net/html/2005SINOEUCSR/11_26_02_406.htm。2008年3月10日载。
    706罗培新:“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司法裁判困境及若干解决思路”,《法学》,2007年第12期,第66页。
    707杨德田:“论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立法规制之完善”,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2月,第4页。
    708徐立军:“试论公司社会责仟的法治化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第197页。
    713胡元聪:“法与经济学视野中的外部性及其解决方法分析”,《现代法学》,2007年第6期,第133页。
    714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715王妍:“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法理学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108页。
    716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717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718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720胡元聪:“论生态法的生态本位思想”,李昌麒主编:《经济法论坛》(第3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508页。
    721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722秦国恩:“法经济学考量的公司社会责任”,提交“湖北省法学会法经济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暨第三届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湖北,武汉工程大学,2007年12月15日,第336页。
    723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725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726前文已述,企业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和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实际上就是“黄金律”教育,是从伦理角度解决外部性问题。
    727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729按照周林军博士的说法,这里的外部性是市场内部强制交易产生的。参见周林军:《经济规律和法律规则》,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730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0页。
    731梁鹏:“交易公平原则本体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106页。
    732这里的交换与交易本质上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将交换等同于交易。其实,博登海默在其著作《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第十一章第五十二节“正义与平等”部分谈到“交换对等之平等”时亦没有作区分。参见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0页。
    751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53页。
    752转引自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53何建华:“略论交换正义实现的基本机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第74页。
    755 [英]亨利?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7页。
    763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47页。
    764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7页。
    765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5-227页。
    769参见王晓晔:“论竞争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31页。
    770 E.-J.梅斯特梅克,王晓晔主编:《反垄断法与市场经济》,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开幕词。转引自王晓晔:“论竞争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中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32页。
    771如低价倾销,从民法的角度看,当事人实施这一行为,乃是一种处分行为和自由契约行为。
    772卢代富:“我国国家干预立法及其完善”,单飞跃、卢代富主编:《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法视域的解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76页。
    773杨紫烜:《经济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774转引自黄茂钦:《经济法的现代性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
    775这里所指的“条款的属性”是指条款是授权性条款还是义务性条款。
    776本文这里所指的义务的属性指义务是明确数量性义务还是概括数量性义务。一般来说,明确数量性义务非常明确,而概括性数量义务比较含糊,容易出现适用的随意性。
    777参见邓峰:“经济法漫谈(一):社会结构变动下的法理念和法律调整”,史际春、邓峰主编:《经济法学评论》(第2卷),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778 [法]路易·若斯兰:《权利相对论》,王伯琦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782 [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视角观察》,李琼英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页。
    783罗培新:“公司法强制性与任意性边界之厘定:一个法理分析框架”,《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第69页。
    784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790参见日本《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平竞争法》第十五条第1项规定。
    791参见[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15-516页。
    792国务院扶贫办公室2005年4月3日公布数据。转引自:李炳炎、江皓:“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28页。
    793国务院扶贫办公室2005年4月3日公布数据。转引自:李炳炎、江皓:“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28页。
    79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795邹东涛:“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冷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7页。
    796周凯:“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且不合理”,《中国改革报》,2006年2月7日,第2版。
    797王安顺:“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及相应对策”,《改革与开放》,2008年第4期,第63页。
    79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799参见杨仕省:“发改委再征收入分配改革意见,出台无时间表”,《华夏时报》,2009年9月19日,参见腾讯网,http://finance.qq.com/a/20090919/001488.htm.2009年9月19日下载。
    800参见崔鹏:“收入相差大,都怕入错行”,《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0日,第13版。
    805顾功耘:“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国经济法的使命——略论经济法的理念、基本原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法学》,2007年第3期,第19页。
    806本文并不是反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只是认为改革开放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外部性问题,需要经济法等法律制度进行解决。
    807孙立平:“经济增长:一种现实中的悖论”,《开放导报》,2002年第11期,第38页。
    809参见王绍光:“饼做大以后……”,《读书》,2002年第2期,第26页。
    811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16版),肖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812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版,第128、134页。
    813冯亚东:《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814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以分配权的法律配置为核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70页。
    815参见孟庆瑜:“反贫困法律问题研究”,《法律科学》,2003年第1期,第25页。
    816参见[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政治经济学文粹》,秋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
    817施惠玲:“中国农民的公民地位与权利实现的哲学反思”,《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第40页。
    818孟庆瑜:《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基于经济法的研究视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页。
    819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0页。
    820 [美]彼德·斯坦等:《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
    821施惠玲:“中国农民的公民地位与权利实现的哲学反思”,《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第41页。
    822 [美]凯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金朝武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823单飞跃:“经济法发展理念论”,《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第174页。
    824盛洪:《治大国若烹小鲜——关于政府的制度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26页。
    825曾军平:“利益分配的平等待人——关于公平原则的一个理论注解”,《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57页。
    826孟庆瑜:《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基于经济法的研究视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827孟庆瑜:《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基于经济法的研究视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828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46、110页。
    829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
    830 [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页。
    831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287页。
    832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7页。
    833李楠:“利益分配对法律的挑战”,《新疆社科论坛》,2007年第3期,第21页。
    834 [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版,第65-66页。
    835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836孟庆瑜、范海玉:“论国家分配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84页。
    837陆平辉:“论现阶段我国社会利益冲突的法律控制”,《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2期,第23页。
    855刘剑文:“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探讨”,《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第31页。
    856中国将逐渐把五级财政层级简化为三级财政。据《大地周刊》报道,近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总体目标,即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参见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9-08/31/content_18431301.htm. 2009年9月12日下载。857 [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一卷),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38-539页。
    858邱本:《市场法治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
    862《汉语大词典简编》,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8页。
    863转引自[圭亚那]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夏坤堡等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864于光远:《经济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3页。
    865林白鹏:《消费经济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875吕忠梅:“再论公民环境权”,《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第134-135页。
    876陈泉生:“环境权之辨析”,《中国法学》,1997年第2期,第61页。
    877 [美]凯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金朝武、胡爱平、乔聪启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88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的共同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30页。
    884转引自吕忠梅:“再论公民环境权”,《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第137页。
    885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页。
    886陶红英:“美国环境法中的公民诉讼制度”,《法学评论》,1990年第6期,第61页。
    887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委员会:《瑞典环境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888以纽约州为例,纽约州政府要求每一个住户,凡属应该回收的垃圾如废纸、旧报纸和纸箱等,应当折好后用绳子
    893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8-279页。
    894朱大旗、邱潮斌:“经济法理念下的科学发展观”,《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123页。
    895高小玲:“公民环境权的权利性质及救济途径”,《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8-101页。
    896参见文建龙、黄立平:“论弱势群体与公民环境权”,《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第6期,第12页。
    897 Gandhi V:“税收改革”,方晓丘等主编:《财政改革与国外经验借鉴》,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9页。
    903 [英]安东尼·奥格斯:《规制:法律形式和经济学理论》,骆梅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904 [意]莫诺·卡佩莱蒂主编:《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刘俊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7-68页。
    905 [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与经济学》,施少华、姜建强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页。
    906参见贺欣:“我国经济案件数量近年来意外下降的原因考察”,《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第3页。
    907 [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杨伟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8-159页。
    908 [日]小岛武司:《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郭美松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909 [日]小岛武司:《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郭美松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910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146页。
    911苏家成、明军:“公益诉讼制度初探”,《法律适用》,2000年第10期,第18页。
    912马守敏:“公益诉讼亟待开放”,《人民法院报》,2001年6月15日,第B01版。
    913梁慧星等:“关于公益诉讼”,吴汉东主编:《司法研究》(创刊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1页。
    914韩志红、阮大强:《新型诉讼——经济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915从CNKI网搜索发现,大部分学者在使用经济公益诉讼的概念。
    916颜运秋:《社会经济法与公益经济诉讼》,北京: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17颜运秋:《公益经济诉讼:经济法诉讼体系的构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本文采用这一概念。
    918韩志红、阮大强:《新型诉讼——经济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919参见[苏联]B.B.拉普捷夫:《经济法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4页。
    920张守文:“经济法的发展与经济审判的变易”,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3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921顾培东、王莹文:《经济诉讼理念与实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922翦继志、刘江:“论我国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第93页。
    923顾培东、王莹文:《经济诉讼的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924张守文:“经济法院的经济法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18页。
    925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926参见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927颜运秋:《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页。
    928颜运秋:《公益经济诉讼:经济法诉讼体系的构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929 [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4页。
    930莫纪宏:“论人权的司法救济”,《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第85页。
    931颜运秋:“经济法应有其司法保障”,《当代法学》,2002年第7期,第64页。
    932 [美]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121页。
    933吕忠梅:“环境公益诉讼辨析”,《法商研究》,2008年第6期,第135页。
    934 [美]理查德?A?波斯纳:《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邓海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935叶明:《经济法实质化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132页。
    936 [美]理查德?A?波斯纳:《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邓海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193页。
    937 [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页。
    938参见约翰·H·贝斯纳、马太·绍斯、杰西卡·戴维森·米勒:“集团诉讼中的律师:私人检察官抑或私利牟取者?”,史长青译,《金陵法律评论》,2006年春季卷,第147页。
    939 [日]小岛武司:《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郭美松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940 [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0页。
    941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5页。
    942 [意]莫诺·卡佩莱蒂主编:《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刘俊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7-68页。
    943颜运秋:《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944周枬:《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86页。
    945参见郄建荣:“环保部长鼓励检举环境违法行为,表示将推动环境公益诉讼”,《法制日报》,2008年10月20日,第1版。
    946参见吕忠梅:“环境公益诉讼辨析”,《法商研究》,2008年第6期,第131页。
    947赵许明:“公益诉讼模式比较与选择”,《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2期,第6页。
    948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页。
    949雷兴虎、张明华:“论我国经济公益诉讼制度之构建”,《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2期,第14页。
    953 [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954 [日]小岛武司:《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郭美松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955参见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956 [日]原田尚彦:《环境法》,于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957参见史际春、孙虹:“论‘大民事’”,《政法论坛》,2002年第8期,第108页。
    958参见刘桂清:“经济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及其制度性降碍”,《重庆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65页。
    959在2009年7月举行的第十届全国经济法前沿理论研讨会上,多位知名经济法学家呼吁重建经济审判庭。参见徐元锋.“多位知名经济法学家呼吁重建经济审判庭”,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GB/9637311.html,2009年9月18日下载。
    960高军东:“中国经济诉讼的现状与未来”,《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16页。
    961参见詹爱华、罗开林:“解决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不同造成的污染治理难题清镇市环保法庭审结第一案”,《中国环境报》,2008年1月3日,第3版。
    962 [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7页。
    963 See,Boddie V.Connecticut 401 US371(1971):Italian Constitutional court,Descion of 23 Nov.1960.
    964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69页。
    965王岚、蓝慰慰:“论我国公益诉讼激励机制之构建”,《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30页。
    966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4页。
    967 Stoll,Consequences of Liability:Remedies(chapter 8)in Vol.XI(Torts) of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tive Law ,p.115.
    968金福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969转引自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业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4][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5][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7][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8][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胡欣欣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9][日]青木昌彦等:《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林家彬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10][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1][日]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现代交往与共生、共同的思想》,卞崇道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12][日]大琢仁:《刑法概说》,冯军译,东京:有斐阁,1992年版。
    [13][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经济学》,曾强、何志雄等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98年版。
    [15][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6][美]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施以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7][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余晖、何帆、钱家骏、周维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8][美]迪克西特:《法律缺失与经济学》,郑江淮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0][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竟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美]戴维·L·韦默,[加]艾丹·R·维宁:《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23][美]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4][美]詹姆斯·布坎南、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类承曜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5][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6][美]乔·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8][美]约拉姆·巴泽尔:《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钱勇、曾咏梅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美]鲍莫尔:《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郭家麟、郑孝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0][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1][美]查尔斯·沃尔夫:《政府或市场——不完善的可选事物间的抉择》,陆俊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32][美]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穆怀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3][美]戴维·奥斯本、[美]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34][美]乔治·索罗斯:《开放世界:改革全球资本主义》,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5][美]道格拉斯·C·诺斯等:《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罗中伟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7][美]R·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8][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9][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40][美]西蒙:《管理行为》,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41][美]科斯、诺斯等:《制度、契约与组织》,刘刚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吴良健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43][美]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45][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6][美]威利斯·哈曼:《未来启示录》,徐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47][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崛起》,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8][美]理查得·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49][美]H·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50][美]理查德?A?波斯纳:《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邓海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2][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53][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4][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印金强、赵荣美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55][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56][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郭春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7][美]G.A.阿尔蒙德,小G.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58][美]凯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金朝武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9][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60][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1][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62][英]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63][英]密尔:《功用主义》,唐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64][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65][英]亚历山大·罗伯逊:《贪婪:本能、成长与历史》,胡静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6][英]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 ,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7][英]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68][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9][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70][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71][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7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73][英]詹姆斯·米德:《效率、公平与产权》,施仁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74][英]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5][英]庇古:《福利经济学》,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1971年版。
    [76][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77][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8][英]乔纳森·沃尔夫:《诺齐克》,王天成、张颖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9][英]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孙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0][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朱志泰、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81][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8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3][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张若思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4][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8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86][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政治经济学文粹》,秋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89][古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0][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王焕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1][印度]阿·库·穆霍帕德希亚:《西方政治思想概述》,姚鹏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4年版。
    [92][印度]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3][意]莫诺·卡佩莱蒂:《福利国家与直接正义》,刘俊祥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4][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5][澳]黄有光:《效率、公平与公共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6][澳]黄有光:《福利经济学》,周建明等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年版。
    [97][苏联]B.B.拉普捷夫:《经济法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98][俄]C·谢·弗兰克:《社会的精神基础》,王永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99][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00][匈]卢卡奇:《理性的毁灭》,王玖兴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1][圭亚那]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夏坤堡等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李昌麒:《寻求经济法真谛之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李昌麒、刘瑞复主编:《经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种明钊:《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胡光志:《内幕交易及其法律控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8]鲁篱:《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盛学军:《证券公开规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1]叶明:《经济法实质化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2]孟庆瑜:《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基于经济法的研究视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3]单飞跃、卢代富主编:《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法视域的解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4]夏勇:《中国民权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5]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16]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应飞虎:《信息失灵制度克服论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8]张五常:《经济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9]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21]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25]吕忠梅等:《规范政府之法: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6]刘水林:《经济法基本范畴的整体主义解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张明楷:《法益初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
    [28]李树:《法经济学论纲》,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年版。
    [29]洪逊欣:《中国民法总则》,台北:三民书局,1979年版。
    [30]曾世雄:《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版。
    [31]龙卫球:《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2]吕世伦:《现代西方法学流派》,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3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34]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5]刘学智:《儒道哲学阐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版。
    [36]颜运秋:《公益经济诉讼:经济法诉讼体系的构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7]顾培东、王莹文:《经济诉讼的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8]韩志红、阮大强:《新型诉讼——经济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9]曹明德:《生态法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0]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1]单飞跃:《经济法理念与范畴的解析》,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42]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3]吴越:《经济宪法学导论——转型中国经济权利与权力之博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4]刘学智:《儒道哲学阐释》,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45]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47]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8]胡鞍钢:《中国发展前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9]冯亚东:《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0]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1]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2]杨宜勇等:《公平与效率——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53]盛洪:《治大国若烹小鲜——关于政府的制度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54]卢嘉瑞:《中国现阶段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5]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6]邱本:《市场法治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57]邵建东:《竞争法教程》,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
    [58]姚建宗:《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9]卓泽渊:《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0]沈满洪:《环境经济手段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1]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2]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3]肖江平:《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64]厉以宁等:《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
    [6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66]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7]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8]蔡磊:《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律制度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9]厉以宁、吴易风、李链:《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70]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71]卫志民:《政府干预的理论与政策选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2]赵震江:《法律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3]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4]罗豪才等:《软法与公共治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5]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76]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7]周枏:《罗马法原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8]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9]江山:《人际同构的法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0]程启智:《中国: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81]周林军:《经济规律和法律规则》,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史记·货殖列传》
    [2]《礼记正义》卷二十二
    [3]《荀子·礼社第十九》
    [4]《白香山集卷四十六》
    [5]《史记·商君列传》
    [6]《论语·尧曰》
    [7]《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8]于光远:《经济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版。
    [9]林白鹏:《消费经济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李昌麒、应飞虎:“论经济法的独立性——基于对市场失灵最佳克服的视角”,《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2]李昌麒、应飞虎:“论经济法的界限”,《中国经济法治的反思与前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昌麒、应飞虎:“论分配关系的经济法调整”,《法商研究》,2002年第3期。
    [4]李昌麒、胡光志:“宏观调控法若干基本范畴的法理分析”,《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5]李昌麒、黄茂钦:“论经济法的时空性”,《现代法学》,2002年第5期。
    [6]李昌麒:“中国实施反贫困战略的法学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4期。
    [7]李昌麒:“发展与创新:经济法的方法、路径与视域”(一、二),《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4期。
    [8]李昌麒、甘强:“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考辩”,《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9]李昌麒:“弱势群体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基于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考察视角”,《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10]李昌麒、鲁篱:“中国经济法现代化的若干思考”,《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
    [11]李昌麒、陈治:“经济法的社会利益考辨”,《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
    [12]张士元:“论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
    [13]张士元:“论完备的经济法律体系”,《法学杂志》,2001年第2期。
    [14]程信和:“硬法、软法与经济法”,《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5]程信和:“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者责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6]程信和:“论经济法的理论基础”,《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7]盛杰民:“中国反垄断的立法重点”,《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6期。
    [18]盛杰民、叶卫平:“反垄断法价值理论的重构——以竞争价值为视角”,《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
    [19]盛杰民、袁祝杰:“动态竞争观与我国竞争立法的路向”,《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20]徐孟洲:“论中国经济法制与和谐社会之构建”,《法学杂志》,2005年第6期。
    [21]徐孟洲:“经济法理论对法学基础理论的几点创新”,《法学论坛》,2008年第3期。
    [22]符启林、刘亚莉:“经济法的基础功能及对中国二元结构的调整”,《政法论丛》,2005年第6期。
    [23]刘士国:“侵权责任法调整对象研究”,《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4]罗培新:“公司法强制性与任意性边界之厘定:一个法理分析框架”,《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25]罗培新:“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司法裁判困境及若干解决思路”,《法学》,2007年第12期。
    [26]卢代富:“我国国家干预立法及其完善”,单飞跃、卢代富主编:《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法视域的解读》,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7]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28]岳彩申:“理论的解释力来自哪里:中国经济法学研究的反思”,《政法论坛》,2005年第6期。
    [29]岳彩申:“科学的方法与论证:经济法学发展的关键”,《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30]顾培东:“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法律资源分享问题”,《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
    [31]顾培东:“试论我国社会中非常规性纠纷的解决机制”,《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
    [32]王晓晔:“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宗旨”,《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3]王晓晔:“论竞争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4]顾功耘:“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国经济法的使命——略论经济法的理念、基本原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法学》,2007年第3期。
    [35]高晋康、王伦刚:“中国经济法的经济根基——从《十一五规划》谈起”,《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
    [36]郑少华:“试论环境法上的社会连带责任”,《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
    [37]郑少华:“经济法与社会政策论纲”,《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38]杨松:“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法治问题”,《辽宁法治研究》,2006年第3期。
    [39]郭洁:“东北矿产资源利用问题的经济法思考”,《辽宁法治研究》,2007年第3期。
    [40]徐士英:“政府干预与市场运行之间的防火墙”,《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41]黄河:“论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构建”,《法律科学》,2007年第1期。
    [42]黄河、李军波:“国家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法律制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李昌麒主编:《经济法论坛》(第3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43]吴越:“经济法学现实地位与思索方法之考察”,《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44]张怡:“论非均衡经济制度下税法的公平与效率”,《现代法学》,2007年第4期。
    [45]张怡:“环境利益公平分享语境下‘养护者受益原则’解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46]吕忠梅:“再论公民环境权”,《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
    [47]吕忠梅、陈虹:“论经济法的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法商研究》,2000年第6期。
    [48]吕忠梅、陈虹:“政府干预和干预政府”,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2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49]张守文:“论经济法学的特异性范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50]张守文:“经济法的发展与经济审判的变易”,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3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51]张守文:“宏观调控权的法律解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2]张守文:“经济法院的经济法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53]史际春、孙虹:“论‘大民事’”,《政法论坛》,2002年第8期。
    [54]曹明德:“生态法的理论基础”,《法学研究》,2002年第5期。
    [55]曹明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环境法学者的目标和使命”,《法学论坛》,2007年第2期。
    [56]曹明德:“排污权交易制度探析”,《法律科学》,2004年第4期。
    [57]刘剑文:“关注民生的重要改革——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提高的意义与影响”,《涉外税务》,2008年第3期。
    [58]刘剑文:“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探讨”,《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59]卢炯星:“论创立和完善我国宏观经济法的法律体系”,《政法论坛》,2001年第2期。
    [60]付子堂:“构建民生法治”,《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
    [61]孙笑侠、郭春镇:“论政府对公民强制的爱——从中国实践看法律家长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62]曾宪义、马小红:“中国传统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
    [63]李步云:“论人权的三种形态”,《当代人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4]张文显:“走向和谐法治”,《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
    [65]沈宗灵:“法、正义、利益”,《中外法学》,1993年第5期。
    [66]程信和:“发展、公平、安全三位一体——经济法学的基本范畴问题探析”,《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67]孙立平:“法律剪刀差”,《经济观察报》,2006年10月18日,第45版。
    [68]梁慧星等:“关于公益诉讼”,吴汉东主编:《司法研究》(创刊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9]王晓晔:“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与反垄断法”,《法学家》,2005年第3期。
    [70]朱大旗、邱潮斌:“经济法理念下的科学发展观”,《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71]周旺生:“论法律利益”,《法律科学》,2004年第2期。
    [72]单飞跃:“经济法发展理念论”,《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
    [73]单飞跃:“公共经济法:经济法的本质解释——兼与李曙光《经济法词义解释与理论研究的重心》一文商榷”,《政法论坛》,2006年第3期。
    [74]鲁篱、黄亮:“论经济平等权”,《财经科学》,2007年第11期。
    [75]鲁篱:“经济法基本原则新论”,《现代法学》,2000年第5期。
    [76]应飞虎:“为什么‘需要’干预?”,《法律科学》,2005年第2期。
    [77]应飞虎:“制度变迁中的法律人视野”,《法学》,2004年第8期。
    [78]应飞虎:“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论纲”,《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9]应飞虎、王莉萍:“经济法与民法视野中的干预——对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及经济法体系的研究”,《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80]应飞虎:“从信息视角看经济法基本功能”,《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
    [81]李瑞昌:“新公共管理视野中的外部性问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00年第2期。
    [82]朱中彬:“外部性的三种不同涵义”,《经济学消息报》,1997年7月23日。
    [83]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R·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4]雷兴虎、刘水林:“矫正贫富分化的社会法理念及其表现”,《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85]刘水林、雷兴虎:“论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
    [86]郑鹏程:“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
    [87]邓纲:“侵权之诉还是政府干预——经济法与民法视野中的外部性矫正问题”,《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
    [88]梁彗星:“市场经济与公序良俗原则”,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89]刘大洪、吕忠梅:“现代经济法体系的反思与重构”,《法律科学》,1998年第1期。
    [90]刘大洪、廖建求、刘建新:“消费信息不对称的克服”,《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年第3期。
    [91]江帆:“经济法实质正义及其实现机制”,《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6期。
    [92]江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
    [93]王廷惠:“外部性与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兼论政府角色定位”,《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94]盛洪:“外部性问题和制度创新”,《管理世界》,1995年第2期。
    [95]沈满洪、何灵巧:“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96][美]诺斯:“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财产与财产权利的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7]魏建、黄少安:“经济外部性与法律”,《中国经济问题》,1998年第4期。
    [98]汪丁丁:“产权博弈”,《经济研究》,1996年第10期。
    [99]李郁芳、李项峰:“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外部性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财贸经济》,
    [100]庞永红:“‘外部性’问题与‘科斯定理’的伦理追问”,《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5期。
    [101]张天上、于宏:“权利冲突的经济分析——外部性的视角”,《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02]邹先德:“论经济外部性的法律特征”,《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03]向景:“以礼制利:外部性的克服及其局限——对我国古代经济思想义利观的现代思考”,《怀化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104]贾丽虹、颜国芬:“外部性:个人理性向集体理性过渡的可能性——基于制度形成的分析”,《学术研究》,2005年第12期。
    [105]刘良毕、刘明贵:“经济外部性与道德约束”,《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06]陶爱萍、张海鹏、郎春雷:“高新技术产业的外部经济性与激励性规制”,《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3期。
    [107]何立胜、杨志强:“内部性·外部性·政府规制”,《经济评论》,2006年第6期。
    [108]孙钰:“外部性的经济分析及对策”,《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
    [109]黄小勇、王军敏:“外部性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性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10]李郁芳、李项峰:“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外部性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财贸经济》,2007年第3期。
    [111]王冰、杨虎涛:“论正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与绩效——庇古和科斯的正外部性内在化理论比较”,《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
    [112]朱进:“外部性与政府干预行为”,《长江论坛》,2003年第2期。
    [113]孙鳌、陈雪梅:“政府外部性的政治经济学”,《学术论坛》,2006第3期。
    [114]郑长德:“外部性、科斯定理与最优产权结构”,《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15]刘笑平、雷定安:“论外部性理论的内涵及意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16]周晓唯:“法律的经济功能——要素资源配置的法经济学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17]蔡守秋、张建伟:“论排污权交易的法律问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18]申来津:“法律与行为选择:法律激励及其发生机制”,《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119]梁高峰、李录堂:“正外部性问题法律解浅议”,《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第4期。
    [1]贾丽虹:“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边界”,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6月。
    [2]石声萍:“经济外部性问题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5月。
    [3]王艳梅:“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理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12月。
    [4]俞海山:“消费外部性的经济学、人口学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5]秦鹏:“生态消费法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6月。
    [6]林成:“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的演进”,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5月。
    [7]安奉钧:“外部性:概念解析及经济政治两域的政府治理”,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5月。
    [8]路艳娥:“法经济学视野中的权利冲突”,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5月。
    [9]杨德田:“论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立法规制之完善”,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12月。
    [1]Claphan.J.h:On Empty Economic Box[J].Economic Journal,1922(32).
    [2]Ronald 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3.no.1.1960.
    [3]J.Austin.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M],London:Weidenfeld & Nicolson,1954.
    [4]Calabresi,Melamed.Property Rules,Liability Rules,and Inalienability:One View of the Cathedral[M].85 HARV·L·REV.
    [5]Giusppe dari-mattacci.Tort Law and Economics,http://ssrn.com/abstract=347801.
    [6]Immanul Kant,Kant Political Writings[M],Edited by H.S.REI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
    [7]Francis Snyder.Soft law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Steve Martin.The Construction of Europe:Essays In Honour of Emile Noel.C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4.
    [8]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J].Ethical Theory,and Business,Englewood Cliffs,NJ(1988).
    [9]Rutherford Smith.Social Responsibility:A Term We Can Do Without[J].Business and Social Review.
    [10]Arrow,k.“The Economic of Agency”,In Principals and Medical Care:the Structure of Business[J].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1]Page T.On the problem of achieving efficiency and equity , intergeneration ally[J].Land Economics,1997,(4).
    [12]Howarth R B. Sustainability as opportunity[J].Land Economics,1997,(4).
    [13]Aristotle.The Nicmachean Ethics,Penguin Books[M].Revised edition,1976.
    [14]Laurent Hodges.Environmental Pollution[M].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73.
    [15]Boddie V.Connecticut 401 US371(1971).Italian Constitutional court,Descion of 23 Nov.1960.
    [16]Tibor Scitovsky . Two Concepts of External Economies[J] .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62,No.2.(Apr,1954).
    [17]Friedman,M(1953)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8]C.Sunstein,Endogenous Preferences,Environmential Law’(1933) 22 J.Legal Stud.217.
    [19]P.Trudel,J.-m. Brisson, le droitàl‘information (1981);P.Birkinshaw,Freedom of Information:The Law,the Practice and the Ideal(1988).
    [20]A martya Sen.Choice:Welfare and Measuremant.Oxford Blackwell Co,1982.
    [21]Buchanan:“Social,Democracy,and Free Marke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2).
    [22]R.Stewart,Regulation in a Liberal State: The Role of Non-commodity Values’(1983) 97 Yale LJ.
    [23]J. E. Parkinson.Corporat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Issues in the Theory of Company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First Edition (London,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