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国内外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查研究与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农村、农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了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农学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文共有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和方法,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部分,国外高等农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及启示。通过对国外高等农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借鉴,对我国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的方向。
     第三部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问题及原因分析。借鉴国外高等农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经验,对比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第四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现实依据。以“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为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根据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等现实需要对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农学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五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根据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提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遵循“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课程审议”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方法。
     第六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农学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课程体系目标的厘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和课程体系的评价。
At present, it points out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training of agronomy professional because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on concience and comprehensive conpetence becomes the core objectives. Course system is the main channel, so it's reasonable or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Therefore, the reform of course system of agronomy speciality into modern society develops inevitably request. Through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onomy special course system investigation, stud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unified our country countryside, the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need to develop,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e agronomy special course system reform plan: Construction agronomy specialty "conpetence based " course system.
     The present thesis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six parts:
     Part 1 is the preamble and depicts the background to the study, meaning, ideas and methods.
     Part2 analyses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overseas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Course system reform. Carry on the brief introduction and the analysis to the overseas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Course system reform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the tendency, and take this as the model, provides the reference of direction to our country agronomy special course system reform.
     Part 3 analyses our country higher agri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gronomy special course system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ason. Profits from the overseas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experience, contrasts our country higher agri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gronomy special course system the present situation, discovers the existence the question, and the reason which produces to it carries on the deep level the analysis.
     Part 4 points out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gronomy special course system reform guiding ideology and reality basis. Take "conpetence based" the education thought as the agronomy special course system reform guiding ideology, according to countryside realities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needs put forwards a new request which proposed to the agronomy special course system reform, proposes the agronomy specialty "conpetence based"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art 5 points out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gronomy specialty "conpetence based"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 higher agri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gronomy special course system status quo, proposes "conpetence based"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basic principles and the methods: follow the "both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simultaneously," and "focus on basic knowledge of education", the basic principle is highlighting the student ability training,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combining of and localization, considering "Construction of course" as the basic method.
     Part 6 construct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gronomy specialty "conpetence based" course system. Mainly discussion from four aspects to the agronomy specialty "conpetence based" of the course system: the course system goal arranging, the course architecture optimizati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implementation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appraisal.
引文
1威廉F.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69.
    2麦克.扬著,谢维和等译.未来的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3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美]乔治·A·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63.
    1王兆锋.浅论研究型大学农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经济师,2006(1).
    2官春云.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人(本科)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8(7).
    1曹凑贵等.改造传统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M].中国农业教育,2004(1).
    2王兆锋.浅论研究型大学农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经济师,2006(1).
    3官春云.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人(本科)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8(7).
    1童勺素.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1999(20).
    2王平祥.研究型农业大学农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李成华,张艳.德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任务及组织结构[J].高等农业教育.2000(5).
    4谭淑豪,周超纲.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1(3).
    5李文英.日本农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
    1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15-16.
    2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26.
    3王平祥.研究型农业大学农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3高秋香.麻省理工学院本科培养方案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2007(10).
    1邢淑芬.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于长志等.农业院校本科人才素质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94.
    3王平祥.研究型农业大学农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于长志等.农业院校本科人才素质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94.
    5参见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英语学生学习计划简介[DB/OL].http://www.mijnwageningenuniversiteit.nl/msc/#.
    1邢淑芬.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王平祥.研究型农业大学农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洪添胜等.法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1(11).
    1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3
    1 王伟廉.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编制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1 黄光雄.能力本位师范教育[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83.
    1 刘创.能力本位:内涵不断拓展的现代教育理念[J].广西社会科学.2004(2).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DB/OL].http://www.moe.edu.cn.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5.
    2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1.
    1罗尧成.“课程审议”与“专业本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新视角[J].江苏高教.2005(2).
    2徐玉珍.群体审议--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一个参考框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
    1张华等.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42.
    2[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17.
    1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5.
    1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1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7.
    1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0.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75.
    1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2-133
    1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7.
    2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8.
    1[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1-142.
    2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
    3 Romberg,of DentalE.(ED.).Outcomes Assessment:A Resource Book[M],Washington,DC:American AssociationSchool.1990:12.
    1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2-93.
    2唐德海.人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9.
    1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45
    1.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指导书.中国农大西区教务处编印.2000
    3.南京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编印.2003
    4.华中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华中农业大学教务处编印.2003
    5.华南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编印.2003
    6.河南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河南农业大学教务处编印.2003
    7.西南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西南农业大学教务处编印.
    8.四川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四川农业大学教务处编印.2005
    9.四川农业大学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川农业大学教务处编印.2004
    10.四川农业大学教学指导书.四川农业大学教务处编印.2002
    11.四川农业大学教学指导书(第一分册 教学计划).四川农业大学教务处编印.1999.
    12.四川农业大学教学计划(本科).四川农业大学教务处编印.1995.
    13.王广忠,马世青.中国农业教育结构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14.吴雪莉著,王立仁译.美国农业和农业教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5.张岳,张雨金.高等农业教育改革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6.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教育的现状和展望国际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17.杨士谋,彭干梓,王金昌.中国农业教育发展史略[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18.农业教育科研外资办公室.国外农业教育考察报告选编.1.2[R],1989.
    19.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教育研究室.欧洲农业教育[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4.
    20.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经验汇编(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1.于长志,王毅,杨思尧.农业院校本科人才素质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3.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4.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5.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6.麦克.扬著,谢维和等译.未来的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7.阎光才.大学的人文之旅-大学本科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重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8.黄光雄,蔡清田.课程设计-理论与实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9.钟启泉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0.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1.赵卿敏.课程论基础[M].武汉:华东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4.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5.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7.韩庆祥.能力本位[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38.黄光雄.能力本位师范教育[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83.
    39.威廉F.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0.[美)乔治·A·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1.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3.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4.张华等.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5.[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7.Romberg,of DentalE.(ED.).Outcomes Assessment:A Resource Book[M].Washington,DC:American AssociationSchool.1990.
    48.王兆锋.浅论研究型大学农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经济师,2006(1).
    49.官春云.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人(本科)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8(7).
    50.官春云.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人(本科)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8(7)
    51.官春云.农学专业《农学实践》课程的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1999(8)
    52.官春云.建立“大农学专业”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
    53.官春云.农学专业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3).
    53.曹凑贵等.改造传统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M].中国农业教育.2004(1).
    54.胡延吉,张春庆,王洪刚.农学专业遗传育种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6(1).
    55.王羽军.农学专业要为农村培养创业人才[J].职教论坛.2002(6).
    56.覃广泉.实现农学专业(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1).
    57.覃广泉,廖益.传统农学专业改造整合提升为“现代大农学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8).
    58.彭懿紫,林炎坤,方志民.对传统农学专业改造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1997(6).
    59.王松山,王宝安,顾铭洪.对农学专业改革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1997(4).
    60.齐绍武,刘逊,屠乃美.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1(4).
    61.任万军,杨文钰.新世纪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S1).
    62.李唯,彭玉兰,文晓洪,李胜,王惠丽.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0(1).
    63.曹雯梅.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
    64.陈金湘,官春云.农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系统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65.姚大年.扩招后农学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
    66.陈桂珍等.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00(5).
    67.牟善积,刘惠芬,齐成喜.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构思[J].天津农学院学报.1999(1).
    68.任万军,杨文钰.农学专业开设半开放式科研参与型实验的尝试[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S1).
    69.覃广泉,梁红.与时俱进,改革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4).
    70.王守义,王建华,郭风法.农学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4)。
    71.吴锡冬,张磊,乔秀柏,高燕娜,孙守钧.新形势下农学专业教学内容整合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S1).
    72.王羽军.农学专业要为农村培养创业人才[J].职教论坛.2002(6).
    73.曹敏建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4(2)
    74.朱红根,翁贞林,康兰媛.地方农业高校支撑“三农”问题解决的机制研究.一高等农业教育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中国农业教育,2004(3)
    75.郑小波.构建广适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思考--新世纪植物生产类宽口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3(1).
    76.童勺素.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1999(20)
    77.李成华,张艳.德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任务及组织结构[J].高等农业教育.2000(5).
    78.李文英.日本农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
    79.谭淑豪,周超纲.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1(3).
    80.高秋香.麻省理工学院本科培养方案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2007(10).
    81.王伟廉.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编制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83.罗尧成.“课程审议”与“专业本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新视角[J].江苏高教.2005(2).
    84.徐玉珍.群体审议--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一个参考框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
    85.刘创.能力本位:内涵不断拓展的现代教育理念[J].广西社会科学.2004(2).
    86.邵彩玲,吕兵,张莅颖.美国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及其影响[J].邯郸师专学报.2004(4).
    87.陈庆合.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J].职教论坛.2004(12).
    88.张良,曹俊军.试论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设计[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6).
    89.韩庆祥.“能力本位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J].学习与探索1999(2).
    90.邢淑芬.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1.苏德毕力格.农业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一体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92.韩继英.农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体系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93.叶扶荣.农科本科生素质结构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94.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95.王平祥.研究型农业大学农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96.唐德海.人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97.杜青林.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增强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使命感[R].2005年2月3 日,农业部举行先进性教育活动形势报告会
    98.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1997]2号文件)
    99.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DB/OL].http://www.moe.edu.cn.
    100.瓦赫宁根大学[DB/OL].http://www.mab.wur.nl/UK/.
    101.康乃尔大学[DB/OL].http:/hvww coruelLedu
    102.德克萨斯农工大学[DB/OL].http:/Iwww.tamu.edu
    103.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DB/OL].httpa/www.ucdavis.edu
    104.普度大学[DB/OL].http:/Iwww.purdue.edu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