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劫罪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Study on Robbery Crime
  • 作者:沈志民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刑法学
  • 学位年度:2004
  • 导师:何鹏
  • 学科代码:030104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4-05-01
摘要
抢劫罪是一种常见多发且性质严重的侵财犯罪,长期以来一直倍受我国刑法学界的关注。不仅因为抢劫罪发案率高,对人身和财产的破坏性大;而且还在于抢劫行为极具复杂性,并由此产生许多理论和司法上的疑难问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抢劫罪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而且还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疑难争议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论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篇抢劫罪概论,由二章七节内容组成。这部分主要是对抢劫罪进行宏观的研究。通过刑法史上的纵向考察,以揭示抢劫这一犯罪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变化过程;通过刑事立法及理论上的横向比较,以揭示各国抢劫罪的差异及本质。其中,重点考察了抢劫罪在我国刑法史上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二篇抢劫罪本论,由四章十九节内容组成,是本文的基础部分。在对抢劫罪概念、类型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普通抢劫罪、加重抢劫罪、准抢劫罪的犯罪构成问题,目的是从微观上对抢劫罪进行准确的把握。
    一、抢劫罪的概念,反映理论上对抢劫罪的把握程度。在考察分析各种定义的基础上,对抢劫罪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抢劫罪的类型是我们所要研究对象的范围,根据立法规定和抢劫行为内在的逻辑关系,将抢劫罪划分为二大类20种具体类型。
    
    二、普通抢劫罪的成立条件,是我们认定抢劫罪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涉及对每一个构成要件具体含义的界定,而且还关系到对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理解。①关于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目前争议最大的是犯罪客体问题。笔者对犯罪客体是否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如何界定犯罪客体的内涵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②关于抢劫罪的客体要件,笔者对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界定。同时,对特殊财物能否成为抢劫罪的犯罪对象:如不动产、违禁品、赃物、赌资、借条等进行了深入探讨。③关于抢劫罪的客观要件,笔者对暴力、胁迫和其他方法的手段行为与劫取财物的目的行为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重点论述了暴力的对象、暴力的程度以及抢劫罪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关联性等问题。④关于抢劫罪的主体要件、主观要件的内涵,笔者也进行了界定。
    三、关于加重抢劫罪的成立问题,关键是对8种法定加重处罚情节的理解与界定。①关于“入户抢劫”,笔者重点论述了以下三个关键问题:第一,如何界定入户抢劫罪中的“户”;第二,对“入”的界定,也即违法入户与合法入户的问题;第三,入户盗窃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入户抢劫。②关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笔者重点论述了两个有争议问题:一是在小型出租车上抢劫的,是否属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二是该条能否包括对运行途中的公共交通工具加以拦截后实施的抢劫?③关于“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笔者重点探讨了“其他金融机构”的范围、该条抢劫的对象以及如何界定“客户资金”等问题。④关于“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笔者对怎样才算一次抢劫进行了界定并对“多次抢劫”的立法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同时,对“抢劫数额巨大”中的“数额巨大”,是一种纯客观的处罚条件还是兼含主观评价因素在内的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⑤关于“抢劫致人重伤、死亡”,论述了以杀人为手段的抢劫财物行为的定性问题。⑥关于“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笔者建议在该条款中增加处罚军警人员抢劫的立法规定。⑦关于“持枪抢劫”,
    
    
    笔者对持枪的含义,枪支是否包括假枪等问题进行了界定。⑧关于“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笔者对军用物资的范围、是否要求行为人明知是上述特定用途的物资进行了论述。
    四、关于准抢劫罪的成立问题,笔者对三种准抢劫罪的成立条件进行了论述。其中,对理论和司法中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界定。①在转化型抢劫罪中,对“犯盗窃、诈骗、抢夺罪”,是否要求盗窃、诈骗、抢夺的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犯盗窃、诈骗、抢夺罪”,是否包括以盗窃、诈骗、抢夺方法实施的其他犯罪?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还是特殊主体?以及“当场”的含义等问题进行了论述。②在携带凶器抢夺的准抢劫罪中,首先对该条款立法的合理性进行了评析,然后对该条款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界定。③在聚众打砸抢中毁抢财物的准抢劫罪中,对该条款的立法情况和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论述。
    第三篇抢劫罪形态论,由三章九节内容组成。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主要研究了抢劫罪的三种特殊形态,即抢劫罪的未完成形态、共犯形态和罪数形态。
    一、在抢劫罪未完成形态中,笔者在论述未完成形态的概念、处罚根据以及抢劫罪预备、未遂和中止形态的概念、成立条件后,重点探讨了目前理论和司法界争议较大的8种加重抢劫罪是否存在未遂?如果存在其标准又是什么?以及如何认定抢劫罪预备形态、如何认定抢劫罪的着手等问题。
    二、在抢劫罪共犯形态中,笔者在论述了抢劫罪共同犯罪的概念、成立条件和主要类型后,重点探讨了抢劫罪共犯过限中的疑难问题。
    三、在抢劫罪罪数形态中,笔者在论述了罪数的区分标准、种类后,结合具体案件重点探讨了对抢劫罪罪数形态的认定问题。
    第四篇抢劫罪界限论,由二章九节内容组成。在这部分主要研究了抢劫罪?
Robbery crime is a familiar crime against property with a serious quality, which has been focused on by the field of criminal law in our country for a long time. Many doubtful issues in theory and justice practice occur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high crime rate and serious harm to people and property, but also of complication of its activity. Based on the former scholar’s studies,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s on basic theory problems of robbery crime, and discusses various disputable issues in justice practice. This dissertation’s construction and main content are as follow:
    Part one is a general conspectus of robbery crime, consisting of two chapters and seven sections, mainly concerning the macroscopic study on robbery crime. It demonst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robbery crime in human history by vertical inspection of history of criminal law, and through the transverse comparison in criminal legislation and theory, demonstrates the difference and nature of robbery crime among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ree importa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robbery crime in our country’s criminal law history.
    Part two is ontology of robbery crime, consisting of four chapters and nineteen sections. It is the basis of this dissertation. Based on defining the concept and types of robbery, it emphasizes the study on the constitution of ordinary robbery crime, aggravated robbery crime, quasi robbery crime to exactly comprehend the robbery crime in microcosmic view.
    ⅠFirst is the concept of robbery crime, reflecting the degree of comprehension of robbery crime in the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concept, the author defines the concept. The criminal type is
    
    
    studying range, and we divide robbery crime into two parts and 20 concrete types based on the legislation and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 of robbery act.
    Ⅱ The second is the term of existence of ordinary robbery crime; It is the core content that we define the robbery crime. It relates not only to the definition of every term of constitution, but also to the comprehension of system of constitution of crime. A. In the system of constitution of crime, the main issue is the crime object. The author gives a simple discussion on whether the crime object is essential term in constitution of crime, and how to define its connotation. B. In the object of robbery crime, the author defines the concrete content of property right and personal right, and in the mean while, deeply discusses whether some special property could become the criminal object of robber crime, such as immobile property, prohibited products, booty, wager, bet funding and i.o.u. C. In the objective element, the author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means act of violence, coerce and other method of the means and the purpose act of robbery, emphasize on the violence subject, violence level and the relation of act of means and purposes. D. In addition, the author also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subject element and subjective element of robbery crime.
    Ⅲ The third is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aggravated robbery crime. And the key is to comprehend and define eight kinds of statutory aggravating circumstances. A. Intruding into the other people’s residence to rob.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three questions as follow: firstly, it’s how to define “residence” in this crime; secondly, it’s about definition of “intruding”, the problem that whether it is legal to intruding into the other people’s residence or not; thirdly, in what condition can intending into another person’s residence to theft convert into robbery. B. Robbing on board the means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two arguments as follow: firstly, it’s about robbing in taxi, that whether it belongs to robbing on public transportation or not; secondly, whether this article includes robbery on the moving public transportation after intercepting it? C. Robbing a bank or any other banking institution. And the author stresses on the scale of “other
    
    
    banking in
引文
一、图书文献:
    1.赵秉志著《侵犯财产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刘明祥著《财产罪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张国轩著《抢劫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4.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一、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5.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6.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7.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陈兴良著《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0.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吴振兴著《罪数形态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12.李洁著《犯罪既遂形态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陈兴良、曲新久著《案例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14.高铭暄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
    15.高铭暄主编《新中国刑法科学简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高铭暄主编《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17.高铭暄、王作富主编《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8.赵秉志主编《刑法修改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9.张明楷著《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姜伟著《犯罪形态通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21.徐逸仁著《故意犯罪阶段形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2.赵秉志著《犯罪未遂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23.叶高峰主编《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4.邢志人著《犯罪预备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25.张明楷著《未遂犯》,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1997年联合出版。
    26.张明楷著《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7.王作富著《刑法分则实务研究》(第二版),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年版。
    28.肖中华著《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9.龚培华、肖中华著《刑法疑难争议问题与司法对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30.张明楷著《犯罪论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1.储槐植著《美国刑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杨春洗、杨敦先主编《中国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3、陈兴良主编:《刑法全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高格著《定罪与量刑》,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35.张穹主编《修订刑法条文实用解说》,中国检察院出版社1997
    年版。
    36.陈兴良主编《新旧刑法比较研究——废、改、立》,中国人民公
    
    
    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7.陈兴良主编《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8.冯亚东著《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39.赵秉志主编《刑法新探索》,群众出版社1993年版。
    40.赵廷光主编《中国刑法原理》(各论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41.喻伟主编《刑法学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2.金凯主编《侵犯财产罪新论》,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43.赵秉志主编《刑法学全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4.周道鸾、张军主编《刑法罪名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45.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6.李庆海、孙丕志编写《浅谈侵犯财产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47.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教研室编著《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8.韩忠谟著《刑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林山田著《刑法特论》(上册),台湾三民书局股分公司1978年出版。
    50.欧阳涛主编《疑难刑事案件分析一百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1.陈兴良主编《刑法疑案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2.张穹主编《人民检察院检控案例定性指导》,(第一、二、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53.但伟主编《人民检察院检控案例定性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54.阎学勤主编《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案件析疑》,吉林人民出版
    
    
    社1992年版。
    55.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6.赵秉志主编《处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7.马克昌著《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8.卡建林等译《加拿大刑事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9.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60.陈兴良著:《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1.高绍先著《中国刑法史精要》,2001年版。
    62.甘雨沛、杨春洗、张文编《犯罪与刑罚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3.赵炳寿主编《刑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64.樊风林主编《犯罪构成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65.何秉松著《犯罪构成系统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66.张明楷著《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高格著《刑法问题专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8.[日] 前田雅英著《日本刑法各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
    司2000年版。
    69.[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西南政法学院1980年印行。70.川端博著,余振华译《刑法总论二十五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2003年版。
    71.[意]杜里奥.帕多瓦尼著,陈忠林译《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法律出版社1998年。
    72.[俄]斯库拉托夫、列别捷夫主编,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释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3.[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著,徐久生译《德
    
    
    国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74.[前苏联]A·H·特拉依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75.[日]小野清一郎著《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6.[日]野村.稔著,余理其、何力译《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7.朱华荣主编《各国刑法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8.[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二、期刊文献
    1.陈兴良《未完成罪研究》,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3期。
    2.李海东《社会危害性与危险性:中、德、日刑法学的一个比较——以法益实害未发生时的可罚根据为切入点》,载《刑事法评论》第4卷。
    3.冯亚东、胡东飞《犯罪既遂标准新论》,载《法学》2002年第9期。
    4.冯亚东、刘凤科《论抢劫罪客体要件之意义》,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张明楷《如何处理抢劫罪中的疑难问题》,载“正义网”2003年8月8日。
    6.张明楷《如何理解侵犯财产罪的客体》,载“正义网”2003年7
    月25日。
    7.赵秉志、肖中华《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抢夺罪的区别》,载“正义网”2002年9月24日。
    8.刘明祥《论抢劫罪的加重犯》,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1期。
    9.赵香如《我国犯罪客体质疑浅析》,载“正义网”2004年2月27日。
    10.陈胜才、谭闯《盗、抢毒品与犯罪客体的冲突及协调》,载《人
    
    
    民检察》2001年第6期。
    11.于改之、白波、段民兴《也论盗、抢违禁品与犯罪客体的冲突与协调》,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10期。
    12.徐振华《犯罪客体新探——兼谈犯罪对象在犯罪构成体系中应有的地位》,载《法商研究》2002年第2期。
    13.游涛《论我国犯罪客体的概念》,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14.李洁《论犯罪对象》,载《法律科学》1996年第5期。
    15.李洁《论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6.李亮《对不动产能否成为抢劫罪对象的探析》,载《河北法学》2001年第2期。
    17.李萍《论抢劫罪之行为对象》,载《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
    第4期。
    18.李洁《定罪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研究》,载《北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9.郭泽强《我国刑法中的抢夺罪之合理性追问——比较法的视角》,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0.万选才《抢劫罪与强迫交易罪辨析》,载《法律适用》2001年第
    10期。
    21.王成祥《犯罪既遂标准探析》,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
    3期。
    22.黎宏、申键《论未遂犯的处罚范围》,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
    2期。
    23.陈靖宇《论抢劫罪八种情形的既遂与未遂》,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1期。
    24.逢锦温《抢劫罪司法认定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法学评论》
    
    
    2002年第1期。
    25.楼伯坤《论犯罪行为的“着手” 》,载《刑事法实务疑难问题
    探索》
    26.秦少斌、邓绍秋《转化型抢劫的实务研究》,《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27.林必金《入户抢劫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司法认定》,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6期。
    28.李肯《准确认定入户抢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载《要民司法》1998年第7期。
    29.林必金《对刑法转化型抢劫罪条文的反思与重构》,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6期。
    30.熊洪文《再谈对抢劫罪之加重形的认定》,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7期。
    31.俞利平《抢劫罪适用中的若干问题》,载《政法学刊》1999年第3期。
    32.杨泽万《未成年人抢劫处罚的困境及解决之道》,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33.曾传红《论刑法中“入户抢劫”的认定》,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34.李佑喜、严一鸣《多次抢劫犯罪的认定》,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5期。
    35.程彤华《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比较》,载《政法学刊》2002年第2期。
    36.刘根、肖巍《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之比较》,载《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期。
    37.汪海燕《携带凶器抢夺以抢劫罪论处的几个问题》,载《人民司法》1999年第2期。
    
    38.李连博《关于刑法第267条第二款的适用理解》,载《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学报》1999年第4期。
    39.姜翠玉《浅谈携带凶器抢夺认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载《山东法学》1999年第4期。
    40.张影《寻衅滋事罪几个问题探究》,载《杭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41.汤晓慰《寻衅滋事罪在司法适用中的若干疑难问题》,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4期。
    42.韩伟、刘树德《准抢劫罪适用加重情节若问题研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2期。
    43.张小虎《抢劫罪的剖析》,载《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44.王宗光《论绑架罪的认定》,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2期。
    45.邢曼媛《试论我国刑法中的暴力手段》,载《中国刑事法杂志》第45期。
    46.林亚刚《暴力犯罪的内涵与外延》,载《刑事学学》2002年第期。
    47.刘之雄《关于故意犯罪既遂标准的再思考》,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