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千零一夜》看中世纪阿拉伯社会主流价值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夜》是一部反映中世纪阿拉伯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惟一经典作品,其所反映的,是阿拉伯民族统一和民族精神的发展史,是了解和考察中世纪阿拉伯社会转型进程的一个缩影,是阿拉伯帝国处于上升发展并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走向繁荣并形成其主流价值观的历史过程。
     《夜》虽然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奇特的民间故事集,但它并没有脱离于现实,而是以社会现实作为创作源泉。透过形式上诡谲怪异、变幻莫测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历史逸闻,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真实画卷,是凝结于阿拉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的主流价值观的现实主义观照,更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价值体系的全面展示。
     本文的研究遵循和运用以下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一、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价值观问题的研究,立论的依据和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和立场,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是把握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二、全面历史考察问题的方法。全面历史地考察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要求不能仅局限于《夜》所描绘的场景,而应放在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处于上升期和鼎盛期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予以考察。社会的转型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多诸多方面,对上述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得出正确结论,才能发现社会和价值观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
     三、社会学方法。价值观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发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同时又实实在在地反映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通过个体的价值体验、价值认知、价值选择等来实现。从社会学入手,对《夜》中的伦理道德意义,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加以研究,从而使价值观研究更具实证基础,也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文化比较的方法。研究《夜》社会主流价值观,还应从更宽广的视野去观察、把握,把当时的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价值观变化,置于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的灿烂时期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从文化的碰撞、比较和融合的角度予以分析。
     因此,本文试图沿着这样一条研究思路:以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人类学等诸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侧重运用哲学的研究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也即对中世纪阿拉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探讨。
     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夜》的产生与中世纪阿拉伯社会发展转型期;二、《夜》是否反映了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三、这些主流价值观对阿拉伯人的深刻影响和现实意义。
     一、《夜》是中世纪阿拉伯社会发展转型期的产物
     《夜》的传述过程就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被“伊斯兰化”的过程,也是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城市化文明社会过渡后的精神需求,更是传统文化向新型文化转换的“身份界定”过程,亦即新的价值观建构过程,最终形成中世纪阿拉伯社会以价值观为核心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产生于这个过程的《夜》也就自然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
     二、《夜》所反映的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要反映在以伊斯兰伦理道德观为准则的权力观、人生观和财富观三个方面,具体可以归纳为:“万物非主,唯有安拉”是伊斯兰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外向约束是伊斯兰伦理道德的重要价值取向,荣辱观念是伊斯兰伦理价值的评判标准,阿拉伯民族精神是伊斯兰伦理价值行为模式的体现,建立“公正、平等、自由、仁爱”的泛和谐化社会是伊斯兰伦理价值的终极目标。
     三、中世纪阿拉伯社会主流价值观对阿拉伯人的深刻影响
     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在继承阿拉伯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以伊斯兰思想为核心和准则,以弘扬阿拉伯伊斯兰民族精神为主导,以追求和构建泛和谐社会为目标,经过长达百多年的历史演变而形成和确立的。其中有三个决定性的因素:帝国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形态的变化(城市文明的兴起的商业贸易的繁荣)是这些主流价值观演变的最终根源;国家政治权力对价值观的演变起着重大控制作用,统治者直接提倡与维护封建体制本符的价值观,并用行政权力推行,反之则加以排斥和压抑;伊斯兰思想对价值观的演变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这种思想以伊斯兰教核心,继承阿拉伯民族优秀传统价值,兼容并蓄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一个具有包容性和伸缩性的文化体系。《夜》所反映的中世纪阿拉伯社会主流价值观,正是这三个因素的真实写照。
     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
     1-通过梳理《一千零一夜》所叙述的的种类故事及其历史文化背景,从微观到宏观剖析作品中所体现的是世纪阿拉伯社会主流价值观。
     2-运用哲学的研究方法,以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人类学等诸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通过探索和研究后,得出与文学批评理论不同的结论,即《一千零一夜》是一幅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阿拉伯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真实画卷,是凝聚于阿拉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的主流价值观的现实主义观照,更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价值体系的全面展示。
     当然,本文所论述的中世纪阿拉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分类,是一个动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些价值观念会有所调整和“变形”,也就是有一个传承、扬弃和更新的历史过程。但以伊斯兰思想为指导的核心价值观是稳定恒久的,至今仍对阿拉伯世界发挥着深刻影响。
引文
1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5页,《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1月。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第34页,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3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上册,第62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4陈章龙著:《论主导价值观》,第4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5赵馥洁:《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第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6李明华:《时代演进与价值选择——中国价值观探讨》,第57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版。
    7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第13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8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第3页,新华出版社,2002年2月版。
    9参阅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网站:《论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作者:潘维。
    12[美]爱德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2003年版序言,第1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7月第二版。
    13葛铁鹰:《天方书话——纵谈阿拉伯文学在中国》,第272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14转引自葛铁鹰:《天方书话——纵谈阿拉伯文学在中国》,第253页。
    15《叶圣陶童话全集》第一册:序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16高尔基:俄译本《一千零一夜》序言。
    17纳训翻译选编——《天方夜谭》前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0《辞海》:“一千零一夜”条目,第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24郅溥浩:《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3月版。
    26郅溥浩著:《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第2页。
    27[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册),第237-238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12月版。
    28参阅[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册),第268-273页。
    29[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朱凯、史希同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二册近午时期(一),第7页,商务印书馆,1990年1月版。
    30[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朱凯、史希同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二册近午时期(一),第13-14页。
    31参阅郅溥浩著:《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第3-5页。葛铁鹰著:《天方书话——纵谈阿拉伯文学在中国》,第252-253页。
    42本文中提及的的历代哈里发人名翻译,除引用纳训译本《夜》中原译名外,均按纳忠所著《阿拉伯通史》中的译名。下同。
    43[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册),第352页。
    44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卷,第401-4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
    45[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册),第2页。
    46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第3页。
    51《夜》卷六:国王赭理尔德和太子瓦尔德·汗的故事,第19页。
    52《夜》卷六:国王赭理尔德和太子瓦尔德·汗的故事,第14页。
    64《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25-426页。
    65《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26-427页。
    66一译“欧麦尔·阿卜杜·阿齐兹”,倭马亚王朝第八任哈里发,公元717-720年在位。
    73《夜》卷六:国王赭理尔德和太子瓦尔德·汗的故事,第60-109页。
    81《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20页。
    82《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20页。
    83一译“希沙姆·阿卜杜·麦立克”,倭马亚王朝第十位哈里发,公元724-743年在位。
    84《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31-432页。
    85倭马亚王朝首任哈里发,公元661-680年在位。
    86倭马亚王朝第五任哈里发,公元685-705年在位。
    87参阅[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册),第325页。
    88参阅《夜》卷四:铜城和瓶胆的故事,第59-88页。
    89参阅《夜》卷四:阿基补、矮律补和赛西睦三兄弟的故事,第280页。
    90《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63页。
    91《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379页
    92《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19-420页
    93一译:艾哈奈弗·本·盖斯,曾任正统哈里发阿里的助手。
    94《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24页
    95参阅《夜》卷三:一个因施舍而被砍手者的故事,第136-138页。“布拉克本”阿拉伯文校勘本未收入此故事。
    96[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第56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1月版。
    97参阅《夜》卷三:三个省长的故事,第120-122页。“布拉克本”阿拉伯文校勘本未收入此故事。
    98参阅《夜》卷三:三个省长的故事,第122-125页。
    104《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03-404页。
    105《古兰经》:第7章第158节。
    106《夜》卷三:陶望都都和学者答辩的故事,第366页。
    111参阅《夜》卷三:一个修道院长皈依伊斯兰教的故事,第303-307。“布拉克本”阿拉伯文校勘本未收入此故事。
    117《夜》卷一:脚夫和巴格达三个女人的故事,第132-133页。
    118《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63页。
    123《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仲昆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21页。
    124《夜》卷六:国王赭理尔德和太子瓦尔德·汗的故事,第14页。
    125《夜》卷六:国王赭理尔德和太子瓦尔德·汗的故事,第31页。
    130《夜》卷六:国王赭理尔德和太子瓦尔德·汗的故事,第33页。
    135《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398页。
    136参阅《夜》卷六:国王赭理尔德和太子瓦尔德·汗的故事,第33-34页。
    147《夜》卷五: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第232页。
    148《夜》卷三:阿里·沙琳和祖曼绿蒂的故事,第55页。
    149《古兰经》,第64章第14节。
    150在《夜》的所有故事中,似乎仅限于一神教和佛教。
    151《夜》卷六:国王赭理尔德和太子瓦尔德·汗的故事,第45-46页。
    152参阅《夜》卷一:脚夫和巴格达三个女人的故事,第101-103页。
    153参阅《夜》卷一:驼背的故事,第206-211页。
    154参阅《夜》卷六:《阿补顿拉·法里兹和两个哥哥的故事》,第298-351页。
    156《夜》卷三:伊补拉欣·迈赫底亚和富商的故事,第130页。“布拉克本”阿拉伯文校勘本未收入此故事。
    157《夜》卷四: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第2页。
    161《夜》卷六:国王赭理尔德和太子瓦尔德·汗的故事,第55-56页
    162《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72页。
    163《夜》卷三:亚历山大大帝和弱小民族的故事,第411页。“布拉克本”阿拉伯文校勘本未收入此故事。
    164《夜》卷二:尔辽温丁·艾彼·沙蒙特的故事,第395页。
    165《夜》卷三:陶望都都和学者答辩的故事,第364页。
    166《夜》卷三:陶望都都和学者答辩的故事,第364页。
    167参阅《夜》卷四: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第17-25页。
    168参阅《夜》卷一:商人和魔鬼的故事,第12-14页。
    173《夜》卷四: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第4页。
    174《夜》卷四: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第33页。
    175参阅《夜》卷三:一个破产者发家致富的故事,第147-148。“布拉克本”阿拉伯文校勘本未收入此故事。
    176参阅《夜》卷三:一个破产者一梦醒来又恢复财富的故事,第149-150页。“布拉克本”阿拉伯文校勘本未收入此故事。
    177参阅《夜》卷三:商人阿里·密斯里的故事,第328-348页。“布拉克本”阿拉伯文校勘本未收入此故事。
    178《夜》卷二:尔辽温丁·艾彼·沙蒙特的故事,第398页。
    179《夜》卷一:商人和魔鬼的故事,第21页。
    187朱威烈主编:《国际文化战略研究》,第91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188[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朱凯、史希同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二册近午时期(一),第360页,商务印书馆,1990年1月版。
    189[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册),第140页,
    190参阅[英]伯纳·路易著,马肇椿、马贤译:《历史上的阿拉伯人》,第66-10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8月版。
    191[法]路易·加迪等著,郑乐平、胡建平译,《文化与时间》,第271-272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版。
    192纳训先生的译本中,有一处“阿拉伯民族”的译词,但在“布拉克本”阿拉伯文校勘本中为“阿拉伯人”()。参阅《夜》卷二:勒埠推图城的故事,第458页。
    196参阅《夜》卷三:哈西补·克里曼丁的故事,第476-552页。()
    197故事中有一个名叫詹莎的青年人说是见过所罗门王。据史书记载,所罗门王是于公元前935年去世的。
    198《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72页。
    199[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册),第579-580页。
    204《古兰经》:第9章第97节。
    205参阅《夜》卷二: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180-181页。
    206参阅《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01-411页。
    213参阅《夜》卷三:哈里发鄂迈尔和乡下青年的故事,第250-254页。
    214《夜》卷六:国王赭理尔德和太子瓦尔德·汗的故事,第58-59页
    215《第欧根尼》中文精选版编辑委员会编选:《文化认同性的变形》,第12页,商务印书馆,2008年1月版。
    216参见注212。
    217李明华:《时代演进与价值选择——中国价值观探讨》,第65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版。
    218[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册),第13页。
    219如《夜》卷一:渔翁的故事,第30页。根据阿拉伯原文,“使徒”应译为“先知”更妥。
    220《夜》卷三:陶望督督和学者答辩的故事,第357-358页。
    221[英]伯纳·路易著,马肇椿、马贤译:《历史上的阿拉伯人》,第25-26页。
    222[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册),目录第3页:第十一章。
    223如《夜》卷一:脚夫和巴格达三个女人的故事,第69-147页;卷二:真假哈里发的故事,第502-517页。
    224[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册),第237-238页。
    225郅溥浩著:《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第145页。
    226参见本文第三章注100。
    227马振铎等:《儒家文明》,第12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28吴云贵著:《当代伊斯兰教法》,第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229《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20页。
    230《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31页。
    231《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29页。
    232《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24页。
    233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与世界政治》,第1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234此处借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之说,因为中国自殷周时代形成了天命思想,此后的历代统治者都以“真命天子”自封,以天的代理人的身份统治人间,即所谓“君权神授”。
    235《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20页。
    236《夜》卷六:国王赭理尔德和太子瓦尔德·汗的故事,第19页。
    247《夜》卷六:国王赭理尔德和太子瓦尔德·汗的故事,第11页。
    248《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20页。
    249《夜》卷六:国王赭理尔德和太子瓦尔德·汗的故事,第19页。
    250《夜》卷一:叔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叔侄的故事,第463页。
    251参阅《夜》卷四: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第1-58页。
    252谢选骏著:《神话与民族精神》,第208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4月版。
    4-纳训译:《一千零一夜》六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11月版。
    5-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4月版。
    6-朱威烈主编:《国际文化战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7-袁贵仁著:《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8-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上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9-陈章龙著:《论主导价值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0-赵馥洁著:《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11-李明华著:《时代演进与价值选择——中国价值观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版。
    12-戴茂堂、江畅著:《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13-李瑞兰、季乃礼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论——中国传统整体主义价值观的历史理性与现代价值》,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4-汤贵仁著:《价值观念与中国古代文学》,齐鲁书社,2002年12月版。
    15-柴毅龙著:《尊道与贵德·中国人的价值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6-王克千、吴宗英著:《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7-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与世界政治》,第1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18-张宗奇著:《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东方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9-谢选骏著:《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20-万明纲主编:《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5月版。
    21-俞新天等著:《强大的无形力量——文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作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
    22-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版。
    23-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版。
    24-纳忠著:《阿拉伯通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版。
    25-仲跻昆著:《阿拉伯现代文学史》,昆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6-孙承熙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昆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7-郅溥浩著:《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3月版。
    28-葛铁鹰著:《天方书话——纵谈阿拉伯文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29-陆培勇著:《闪族历史与现实——文化视角的探索》,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
    30-张德明著:《世界文学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1-罗成琰著:《百年文学与传统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
    32-孙生著:《秦汉政治与文学》,民族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33-孙明君著:《汉魏文学与政治》,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版。
    34-姜智芹著:《镜像后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中华书局,2008年4月版。
    35-《叶圣陶童话全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
    36-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1991年10月版。
    37-林精华主编:《民族认同和语言表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38-[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12月版。
    39-[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纳忠等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八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10月-2007年9月版。
    40-[英]伯纳·路易著,马肇椿、马贤译:《历史上的阿拉伯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8月版。
    41-[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一、二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1月版。
    42-[美]爱德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7月版。
    43-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2月版。
    44-[美]L.J.宾克莱著,马元德等译:《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商务印书馆,1983年5月版。
    45-[美]威尔·杜兰著:《东方的遗产》,东方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46-[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78年1月版。
    47-[法]路易·加迪等著,郑乐平、胡建平译,《文化与时间》,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版。
    48-[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1月版。
    49-[黎巴嫩]汉纳·法胡里著,郅溥浩译:《阿拉伯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
    50-[英]汉密尔顿·阿·基布著,陆孝修等译:《阿拉伯文学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月版。
    51-《第欧根尼》中文精选版编辑委员会选编:《文化认同性的变形》,商务印书馆,2008年1月版。
    52-[法]罗贝尔·埃斯卡皮著,于沛选编:《文学社会学——罗·埃斯卡皮文论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
    期刊论文
    53-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54-雷恒军:《社会公正与权力意识》,《学术界》,2008年第4期。
    55-陈炳辉:《福柯的权力观》,《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56-尧新瑜:《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4期。
    57-王向远:《一千零一夜与阿拉伯民族精神》,《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58-《辞海》:“一千零一夜”条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