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小学语文中的古诗与审美教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古诗教学在整个语文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整套义务教育语文新编教材中古诗文约占百分之三十。目前,小学古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种版本选诗数量多寡不一,教学时间偏少。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方法上偏重于理性积累,以背诵、默写、解释为主,轻感性体验。本论文从审美教育的角度论述关于小学古诗教育、教学问题。
     古诗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净化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性情;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品德,小学古诗审美教育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
     小学阶段古诗的数量虽然不很大,但从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面貌和取得的成就,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古诗中的语言美表现在独特的音乐美、语言的精确、凝练和朦胧美,这是其它文学体裁所不能企及的。同时,古诗中诗情画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熏陶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宝贵资源。
     从教育学的角度说,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规律是教育的基础,它制约着教育整体。古诗审美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小学古诗审美教育就有必要先了解小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现实状况及其规律和小学生的综合性心理特征。
     教学原则,是按照教学规律,根据教学目的,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所制订的处理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关系并对教学方法起指导作用,为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一般原理。古诗的审美教育是在教育领域展开的特殊审美活动,它以一般性的文学审美欣赏活动为基本的开展方式,又借这种审美欣赏活动的过程本身和成果性的美感来发展学生的各种心理能力,完善心理结构,实现陶冶学生情感的根本目的,所以,古诗审美教育的教学原则应当是文学审美欣赏活动的原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原理的结合与统一。
     我们结合审美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原理,制订以下几项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的基本原则:形象性原则;情感体验性原则;学生主体的个体性原则;协同融合性原则。
     小学古诗的审美教育,首先是审美欣赏活动,是在审美欣赏活动中获得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所以必须遵循这一规律,从古诗作品的形象出发。形象性是儿童审美思维心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儿童的直观心理特征不仅表现于感知,也表现于思维。他们的思维是形象性的,具有可感、跳跃等特点,小学古诗中的形象是感性的、具体的、特殊的。
Ancient poem teaching is a main role in the Chinese education; it is about 30 percent of whole New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At present, the main argument in this is that the number of Ancient poem is different between different versions and arranged teaching-time is too less. Due to the present bread-and-butter teaching systems, the teaching is focused mainly on some logos and simple ways such as reciting, writing from memory, explaining, but on geist way. This context will discuss about the educating and teaching ways of Ancient poem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from tasting aesthetic views.
    Appreciating ancient poem can help students in language feeling and skill, can edify them in wisdom and thinking, can refine them in sensibility and temper, can beautify their soul and moral characters, so that which could not be ignored in th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Though the number of Ancient poem is not very big during the term of th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but from this, it can still be seen what achievement and visage of Chinese Ancient poem is by the student, which is a rich resources of aesthetical teaching. The beauty of Ancient poem is represented via its own characters of accuracy, condensation and fugue; also it is like as music, those cannot be reached by other literature form. In the meantime, artistic and imaged philosophy conception of the poem is also the precious resources that can edify student's thoughts and moral character.
    In the view of pedagogy, it is an educational foundation to make the student's mind and body develop healthily under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and regulation, which is guid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on. The education of tasting ancient poem is very close and inherent rel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ind and body. To carry on this education, the first step is to understand what the pupil's mental development is in aesthetical appreciating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mental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principle is a basic demand and general rule, which has to be kept to and be according to teaching regulation and the teaching purpose,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rses to process the main self-contradict relation and have instruction function to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ancient poem is a special activity of appreciating beauty, which is going on general literature education. Furthermore, by dint of this kind of process and achievement of appreciating beauty, the basic purpose can be reached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various mental ability, perfect their mental structure, and edify their nice mental world. So, teaching principle of ancient poem's appreciating beauty should be a combin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the literature activity with 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y.
    We combine the principle of appreciating beauty activity with the
引文
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 转引自高雁:《强调审美情感的多种体验》,《中小学美育》,2004年第1期
    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① 王荣生:《语文课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15页
    ① 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毕淑芝、赵玮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52页
    ① 《中国美学史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417页
    ② 姚全兴:《中国现代美育思想述评》,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141页
    ③ 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97页
    ④ 郭成,赵伶俐:《美学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69页
    ⑤ 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26(5):108-114页
    ⑥ 杨恩寰主编:《美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357页
    ⑦ 黄良:《现代美育范畴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3页
    ⑧ 史芳编著:《美学审美生活》,云南大学出版社,120页
    ① 中国美学史料选编(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460页
    ②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33-34页
    ③ 冉铁星:《贫困的教育美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1页
    ① 转引白冯毓云:《艺术即陌生化》, 北方论从》,2004年第1期
    ② 参见周伟华:《古典诗词言语形式教学价值论》,《语文学刊》,2004年第8期
    ① (俄)高尔基:《论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4-15页
    ②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三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647页
    ③ 于亚中、鱼浦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学校审美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36页
    ①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54页
    ①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338页
    ②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338页
    ① 《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236页,
    ① 转引自胡家祥《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87页
    ① (美)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社出版社,1988年版,190页
    ① 赵炎秋:《论文学形象的相互组合》,《理论与创作》,2005年第1期
    ② 王国维文集(第三卷).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版,57页
    ① 曹明海主编:万福成、李戎著《语文教育美学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66页
    ② 曹明海主编:《感应与塑造》,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3页
    ③ 引自曾祥芹、韩雪屏主编:《古代阅读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490页
    ④ 柏克:《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50页
    ①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108页,89页,152页
    ② 朱熹:《童蒙须知》,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③ 叶圣陶:《阅读教学论集》新蕾出版社1983年版,9页
    ④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年12月第一版,51页
    ⑤ 汉许慎撰 清 段玉裁注:《说文角翠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90页
    ⑥ 汉许慎撰 清 段玉裁注《说文斛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90页
    ⑦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年12月第一版,51页
    ① 汉许慎撰 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90页
    ②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125页
    ③ 刘人櫆《论文偶记》转引自曹明海主编《感应与塑造》,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3页
    ④ 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231页
    ① 《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论著选评》(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909页
    ②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第一版,13-15页
    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 王余光、徐雁主编《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213页
    ⑥ 曾祥芹主编《阅读技法系统》[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135页
    ① 吴思敬:《诗歌鉴赏心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10版,25页
    ① 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41页
    ②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263页
    ① 转引白胡常海:《谐音记忆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方法与实例》,《中国教师》,第7期29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① 姚全兴:《中国现代美育思想述评》,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44页
    ① 闻一多:《诗的格律》,原载1926年5月13日《晨报副刊·诗镌》,见《闻一多诗全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① 许总亚:《古诗文综合性探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7期
    ② 转引自张幼琴:《“诗情画意”学古诗》,《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年第8期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姚全兴著:《中国现代美育思想述评》,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谢文利著:《诗歌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
    4.张松如主编,庄严、章铸著:《中国诗歌美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林东海著:《古诗哲理》,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6.康振盛选析:《历代哲理诗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7.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汪振城编著:《中小学立美教育论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朱自清:《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0.李元洛著:《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1.吴思敬著:《诗歌鉴赏心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3.胡家祥著:《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林东海著:《诗法举隅》,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15.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1984年版
    16.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郭成、赵伶俐著:《美育心理学——让教与学充满美感和生机》,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8.萧文苑著:《唐诗随笔》,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张文勋著:《诗词审美》,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0.朱光潜著:《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4年版
    21.朱智贤等著:《儿童教育心理学讲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2.林礼元 徐胜三编著:《小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3.孙应康 凌培炎等著:《中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4.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25.邱明正著:《审美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6.王荣生著:《语文课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7.沈德立主编:《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8.吴熊和主编:《唐宋诗词评析词典》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版
    29.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毕淑芝、赵玮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
    30.《中国美学史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
    31.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杨恩寰主编:《美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3.冉铁星:《贫困的教育美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4.于亚中、鱼浦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学校审美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5.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版
    36.黄良:《现代美育范畴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史芳编著:《美学审美生活》,云南大学出版社
    38.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0.中国美学史料选编(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41.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
    42.朱光潜:《谈美》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版
    43.安徽师范大学美学研究室编著:《审美教育》,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2月版
    44.曹明海主编《感应与塑造》,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6.《占代阅读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7.《阅读教学论集》新蕾出版社1983年
    48.曹明海主编:万福成、李戎著《语文教育美学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9.王余光、徐雁主编《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50.曾祥芹主编《阅读技法系统》,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
    51.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52.罗小平编著:《音乐与文学》,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3.《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论著选评》(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
    54.姚静娴:《从新“课程标准”看中小学审美教育的缺失》,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6期
    55.姚晓南:《美育的实施为何步履维艰——关于中小学美育理论和实践几个问题的思考》,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56.于玮:《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年9期
    57.白瑞:《浅谈小学审美教育》,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2期
    58.高雁:《强调审美情感的多种体验》,中小学美育,2004年1期
    59.孙慧、陈昕:《小学古诗文教学“四宜四忌”》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3年6期
    60.周施清、尤良南:《小学审美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1期
    61.张传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6期
    62.朱惠敏:《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湖州师专学报,1998年3期
    63.熊国华:《拓展诗歌教学的新视野》,广东教育,2002年3期
    64.蔡春、邱德雄:《论审美教育的感性规定性》,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4期
    65.钱梦龙、陈钟梁、钱涛、黄玉峰、郑桂华:《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语文学习,2002年3期
    66.《古代诗歌的当代定位》,《光明日报》,2000年11月30日
    67.张颖:《简论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4期
    68.潘俊青:《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下小学古诗教学模式的探索》,教育导刊,2000年12期
    69.礼璇:《感知再现理解一浅谈小学古诗教学的点滴体会》,汕头教育,2000年1期
    70.王玮:《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浅论小学古诗教学的审美教育》,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年9期
    71.李献芳:《浅谈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8期
    72.闻柯:《小学古诗审美教学管见》,江西教育,1997年第11期
    73.黄涛:《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进行美育》,小学语文教学,99年4期
    74.周施清、尤良南:《小学审美化教学研究》,北京教育研究,2003年3期
    75.周施清、尤良南:《小学审美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1期
    76.梁东:《诗教,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职业与教育》,2004年第1期
    77.冯毓云:《艺术即陌生化》,《北方论从》,2004年第1期
    78.周伟华:《古典诗词言语形式教学价值论》,《语文学刊》,2004年第8期
    79.张连举:《论苏轼诗歌景物描写的绘画美》,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2月
    80.汪开寿:《古诗的意境美》安徽教育1998年1月
    81.岳本聪:《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语文教育研究2003年8-9
    82.赵炎秋:《论文学形象的相互组合》,《理论与创作》,2005年1期
    83.《试论儿重艺术创造力》,《文艺研究》,1983年第6期
    84.许总亚:《古诗文综合性探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7月
    85.张幼琴:《“诗情画意”学古诗》,《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年8月
    86.戴军:《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学和研究》,2005年11期
    87.赵小英:《古诗新唱一石三鸟》,《湖南教育》,2005年16期
    88.张敏:《请把美丽还给古诗词》,《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13期
    89.王雅辉:《让古时教学充满魅力》,《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4期
    90.张丽平:《中学古诗词教学中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管理》,2005年1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