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兼士文字训诂学成就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沈兼士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在文字训诂方面颇有创建。他最早从文字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汉字,认为汉字源于图画,提出了“文字画”“初期意符字”等重要概念;他还注意从形音義等不同角度研究汉字特点,在字形方面,主张用“字体最小分子”的方法研究汉字的形体规律,成为汉字构形学的萌芽,在汉字音義关系方面,突破了前人“音近義通”观念的局限,封“義同换讀”的特殊现象做了详细的论述,解决了许多繁難问题。他在训诂方面最重要的成就是字族理论,就是以右文和聲训为主要方法,以语根为线索探寻字義演变和语言分化的轨跡,来建立具有同源关系的字词集合,这一主张对语源研究具有極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在详细阐释沈兼士文字训诂成就的基础上,借鉴接受史的研究方法,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力图阐明沈兼士学术观点产生的缘由以及造成的影响。
Shen Jianshi is a famous scholar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of China. Some of his viewpoints on philology and exegetics are inaugurated. He studied Chinese characters from the view of development firstly and believed that the Chinese characters originated from pictures. His research on philology emphasized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font,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In the aspect of font, he held that we should explore the regularity by the smallest part of characters. In the aspect of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he ga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n the characters that have same meaning but different pronunciation. The description was a breakthrough of the past conclusion that similar pronunciation has same meaning. His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 on exegetics is the theory of character family, which was a promo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source. The main methods to establish character family were Right-part Theory and Phonetic exegetics.
     This thesis mak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Shen Jianshi's achievements on philology and exegetics. Besides, this thesis tries to illustrate the reason and the influence of his achievements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Reception History.
引文
①李维棻《风流儒雅憶吾师》,载《沈兼士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38-41页。
    ①鲁迅《两地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94页。
    ①沈萃、沈泰、沈节、沈兑《记先父兼士先生抗战期间二三事》,载《沈兼士先生挺生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29-30页。
    ②唐蘭《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①沈兼士《文字形義学》,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387页。
    ②沈兼士《从古器款識上推寻六害以前之文字画》,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68-69页。
    ③沈兼士《吴著经籍舊音辨证发墨》,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36页。
    ①沈兼士逝世后,其门人葛信益先将沈兼士所作论文彙集成《段砚斋雜文》,后又作了更为全面的整理,编订成《沈兼士学术论文集》。
    ②隙垣《庚韻聲系·序》,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第1页。
    ①陈垣《广韻聲系·序》,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第1页。
    ①依盧毅《关於“章门弟子彔”的考订》所说,此文原载于《鲁迅研究月刊》,后收入《人大複印资料》2005第12期。
    ①文中口为日记中字跻模糊不易辨认之处。
    ②沈兼士《聲训论》,载《沈兼士学衍输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59页。
    ①沈兼士《聲训论》,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64页。
    ②《国学研究院成立大会纪盛》,载《廈大周刊》159期,1926年10月。
    ③沈兼士《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超势》,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
    ④沈兼士《影印元至治本鄭樵六害略序》,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
    ②沈兼士《研究文字学“形”和“義”的几个方法》,载《沈兼士学衍输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4页。
    ②沈兼士《造字原则之发展程叙说》,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9页。
    ①沈兼士《国语问题之历史的研究》,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1页。
    ①沈兼士《从古器款識上推尊六害以前之文字画》,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害局,1986年,第68页。
    ①唐蘭《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5页。
    ①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9页。
    ②沈兼士《初期意符字之特性》,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07页。
    ①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9页。
    ②沈兼士《初期意符字之特性》,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08页
    ③沈兼士《初期意符字之特性》,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10页。
    ①沈兼士《国语问题之历史的研究》,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5页。
    ①沈兼士《国语问题之历史的研究》,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30页。
    ①王文元《汉字拼音化指谬》,《社会科学论壇》2004年第12期。
    ①钱玄、钱興奇等注译《周礼》,岳麓书社,2001年,第126页。
    ②班固撰、马晓斌译注《汉书藝文志序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6页。
    ③凌景埏《国故概要乙辑·国学工具之部》,燕京大学,第4页。
    ①沈兼士《文字学之革新研究》,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页。
    ①沈兼士《文字学之革新研究》,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3页。
    ②同上。
    ①沈兼士《〈广韻〉異读字研究序》,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341页。
    ②沈兼士《汉字義读法之一例》,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36页。
    ①杨军《“義同换读”的产生与消亡》,载《汉语史学报》第2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①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0页。
    ②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68页。
    ①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71页。
    ①沈兼士《文字形義学》,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378页。
    ②班固撰、马晓斌译注《汉害藝文志序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6页。
    ①沈兼士《聲训论》,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56页。
    ①沈兼士《与丁聲树输〈释名〉潏字之義类书》,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05页。
    ②沈兼士《聲训论》,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61页。
    ③张金吾《广释名》,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页。
    ①沈兼士《聲训论》,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60页。
    ②沈兼士《聲训论》,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63页。
    ①沈兼士《聲训论》,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74页。
    ①沈括著,胡道静校证《夢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92页。
    ①训词即许慎《说文解字》对该字的说解。
    ①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55页。
    ①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74页。
    ②沈兼士《聲训论》,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59页。
    ①沈兼士《“鬼”字原始意義之试探》,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96页。
    ①徐乃乾《北京辅仁大学校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第277页。
    ②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8页。
    ③陈文忠《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4页。
    ④2009年10月21日于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会议室。
    ①《沈兼士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53-60页。
    ②刘又辛《文字训诂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145-186页。
    ③《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1期。
    ①沈兼士《聲训论》,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第259页。
    ②《沈兼士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104-114页。
    ②刘又辛《文字训诂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74页。
    ①刘又辛《文字训诂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89页。
    ②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86页。
    ①唐蘭《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6页。
    ②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9页。
    ①《沈兼士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69-73页。
    ②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9年。
    ③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④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杨树達《横微居小学述林·自序》,中国科学院,1954年,第6页。
    ②沈兼士《聲训论》,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57页。
    ③李建国《汉语训诂学史》,上海辭书出版社,2002年,第324页。
    ①李建国《汉语训诂学史》,上海辭书出版社,2002年,第324页。
    ①李荣《语音演燮规律的例外》,《中国语文》1965年2期。
    ②李荣《汉字演燮的几个趋势》,《中国语文》1980年1期。
    ③吕叔湘《语文常谈》,三聯书店,1980年。義通换读与日语中“训读”现象相似的观点沈兼士也已经提出,见《汉字義读法之一例——〈说文〉重文之新定义》。
    ④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①许嘉璐《章太炎、沈兼士二氏语源学之比较》,载《沈兼士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69-73页。
    1.陈文忠《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2.刘又辛《刘又辛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
    3.刘又辛《文字训诂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
    4.沈兼士著,葛信益、啟功整理《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
    5.宋永培《当代中国训诂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6.殷寄明《语源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7.殷寄明《中国语源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8.孫畢《章太炎<新方言>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陈伟《沈兼士字族理论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郝士宏《古汉字同源分化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3.梁学廷《右文说研究》,蘭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蘇袁《右文探源》,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孫英梅《唐蘭先生文字学理论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卞仁海《语源学:杨树達与沈兼士》,《蘇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曹麗芳、任典云《试论沈兼士对汉字构形学的贡献》,《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3.党懷興《重新審视聲符——宋元“右文说”的起始与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4.杜念峰《右文说源流考略》,《汉字文化》2004年第4期。
    5.方有国《刘又辛文字训诂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6.韩伟《汉字结构类型古今研究综述》,《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7.韩伟《六书研究的历史演变》,《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8.侯占虎《封“音近義通”说的反思》,《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4期。
    9.侯占虎《封<同源字典>的一点看法》,《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1期。
    10.胡安顺《汉语音同義通例證》,《语文研究》2006年第4期。
    11.黄易青《同源词義素分析法——同源词意義分析舆比较的方法之一》,《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3期。
    12.瞿霭堂《聲调起源研究的论证方法》,《民族语文》2002年第3期。
    13.李如龙《汉语词彙衍生的方式及其流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4.刘巧芝《再谈“義通换讀”》,《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5.刘又辛、李茂康《汉语词族(字族)研究的沿革》,《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 1期。
    16.刘又辛《关于汉字发展史的几个问题》,《语文建设》1998年第11期。
    17.盧毅《关于“章门弟子錄”的考订》,《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8期。
    18.潘福刚《右文说与聲训》,《瀋阳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9.史晓川《“音近義同”得失论》,《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20.王涛《20世纪训诂学学科名稱定義的争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
    21.徐时儀《20世纪训诂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22.徐通锵《字的重新分析和汉语语義语法的研究》,《语文研究》2005年第3期。
    23.杨军《“義同换讀”的产生与消亡》,《汉语史学报》第二辑,2002年。
    24.喻述君《右文说的文字学研究之重要性》,《文学语言研究》2007年3月下旬刊。
    25.袁健蕙《<同源字典>对同源词研究之字形视角启示》,《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6.袁健蕙《汉语同源词研究方法论略》,《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7.曾昭聪《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舆反思》,《煙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8.曾昭聰《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4期。
    29.詹鄞鑫《20世纪汉字性质问题研究评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0.张博《刘又辛词族理论》,中国训诂学研究年会报告,2006年8月。
    31.张德新《论沈兼士的文字起源说对中国文字学的贡献》,《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第5期。
    32.张德新《沈兼士“義同换讀”学说述评》,《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3.趙大明《也谈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评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4.鄭振峰《从汉字构形的发展看汉字的性质》,《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3期。
    35.周海霞、杨海蓉《浅析沈兼士的方言研究理论》,《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6.周海霞《汉语同源词研究历史综述》,《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7.朱凤瀚《论周金文中“肇”字的字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