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精神与世界历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在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作变异理解的基础上逻辑地推导出世界历史是一个社会阶段——近代日耳曼世界阶段,并且世界历史就是近代日耳曼白人精神的历史。世界历史不是人们常识所理解的整个人类文明史或者黑格尔的自古代东方世界至近代日耳曼世界的世界历史。此外,我还对世界历史的性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非传统描述以形成基本的世界历史印象。
     导论主要说明论文的选题意义,分析有关本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示几个应该注意的相关概念。
     第一章首先阐述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然后对绝对精神进行理解,认为绝对精神就是自我意识的自由精神,并据此认为自由精神的显现就是世界历史,也就是近代日尔曼白人的历史。由此也就可进一步推之:世界历史是一个社会历史阶段,世界历史并非遥遥无期的文明史或者黑格尔的自古代东方世界至近代日耳曼世界的世界历史。
     第二章阐述了世界历史的几条主要性质以形成世界历史基本印象,这几条性质分别是:平面、大众的世界历史;乌合之众的、无意识的世界历史;肉欲的世界历史。得出这几条主要性质的理论依据在于黑格尔的关于主奴关系的两种不同话语模式的转变,当然也包括了对自我意识的欲望式解读。
     第三章阐述了对世界历史中作为大众的、无意识的、肉欲的人的量场理解。认为世界历史中的“人”应是一个由各种资本量组成的肉欲着的性肉体量场,而且这些资本量最终都会以符号资本量的形式体现出来。并依据符号资本量中知识与权力的相互勾结得出结论:权力无不来自于肉欲着的性肉体量场。
     第四章阐述了量场关系和世界历史的结构。量场关系主要包括量场间的强力与模仿关系以及虐恋关系。依据这两种关系可以总结出世界历史的基本结构——虐恋结构。该结构在世界历史中有三阶段演变,在第三阶段中阐述了世界历史作为“有死”的历史,其瓦解而非终结的必然性。世界历史之后,必然会有新的历史中心载体的出现,该载体的根本仍是本土民族特色的发掘。
     结语阐述了本文进一步思考的立足点。
The preface represen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elected topic of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current studying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 was coming across, clears several relevant concepts.
     First chapter firstly elaborates Hegel's world conception of history, then carries on the understanding to the Absolute Spirit, thought the absolute spirit is the self-awareness free spirit.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nd thought the appearance of the free spiritual is the World History, also is the graceful Caucasian's history modernly. From this also we can further have a conclusion: the World History is a society historical stage, it will have the history which will die, and the world history is never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or the Earth human history.
     Second chapter elaborates several essential properties about the World History in order to form basic impression about the World History. These natures are: Plane, poplar's World History; Motley crew, unconsciousness World History; Carnal desire World History. These essential properties are basic to the Hegel's theory about two kind of different words pattern transformation which relates the master and slave. It has certainly also included to the explanation about the self-awareness desire type.
     Third chapter elaborates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human's quantity field in the World History .Thought in the world history the human should be a carnal desire human body quantity field. This quantity field formation includes various capital quantities, the economical capital quantity, the cultural capital quantity, the social capital quantity and the mark capital quantity as the primary factor. The character has reflected between the capital rotatable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resting on the cultural capital quantity, the knowledge and the authority colludes with mutually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this,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ity comes from the entire carnal desire human body quantity field.
     Fourth chapter elaborates the quantity field relation and the World History structure. The quantity field relation mainly includes the force and the imitati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quantity fields as well as loves the relations oppressively. According to this I can summarize the world history basic structure based on these two kind of relations——to the love structure oppressively. And then I elaborates the loves structure oppressively three stage evolution about the World History. After the World History, the new historical center carrier appears inevitably. The forecast about the next history center is not unnecessary. The Chinese nation rise firstly needs to study the West and to attach to world great superpower USA, but most basically was still native place nationality characteristic excavating.
     The conclusion elaborates the next pondered point of application about the coming study.
引文
[1]关于“历史中心”,可以类比参见钱乘旦: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J],世界历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6)。但这与本文的世界历史精神中心并不类同,故只能类比参照。
    [2]歌德说的好:“仆从眼中无英雄,但是那不是因为英雄不是英雄,而是因为仆从只是仆从。”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也引用了此话。
    [3]下一代的中国历史哲学研究领军人物复旦大学的陈新也说:“任何所谓的‘历史的终结',都将是一种海市蜃楼,只能迷惑那些偏执的心灵。”引自:陈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导论P23.
    [1]杜小真《萨特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P76.
    [2][法]柯耶夫:《黑格尔导读》[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序论。说明:鉴于篇幅限制,本文相关外文书籍的译者不再脚注中列出,仅在文末“参考文献”中列出,以下同。
    [3][法]萨特:《辩正理性批判》,转引杜小真《萨特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P192.
    [4][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226.
    [5]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杨祖陶序P2.
    [6]这两本书现在都新编在薛华的《黑格尔、哈贝马斯与自由意识》一书中。
    [7]两种基本的逻辑思维分别是指:源自于柏拉图的辩证逻辑思维和源自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
    [8]据我所知,马克思有四种关于世界历史的定义:一是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的人类史;二是指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体。三是以生产力为据的自工业革命以来的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历史;这可参见《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部分和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后一章以及曹荣湘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等相关著作。四是以自由为据的共产主义实现以后的历史,可参见中央编译局单行本《共产党宣言》,P35及其以后。
    [1]相关论述可参见张盾: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观的关系——黑格尔历史原理的“显白教诲”[J],北京: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2);
    以及[澳]杨.亨特: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自由论[J],《现代哲学》,广州:中山大学,2005(1).这是一个能引起兴趣的话题,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本文不论述。
    [2]李世安:全球化与全球史观[J],史学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1).应注意的是:李世安在此可能犯了错误,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诞生全球史观念,这是由是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首先提出的。故此时言全球史书写值得商榷。当然,对“书写”的内涵和外延又当别论了。
    [3][英]汤英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自远古以来的人类生命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至于要把《全球通史》作为斯氏全球史的代表作,我绝不同意,这就是一本常识读物,可是奇怪的是:那些所谓专家们竟然荒唐地奉之为圭臬。可参见[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两卷本)[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6]可参见钱乘旦:评麦克尼尔的《世界史》[J],《世界历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2).因为其中文版还未问世。也有人认为麦克尼尔的全球史代表作应为《西方的兴起》。
    [7]周谷城:《世界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吴于廑:《世界史》(六卷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我虽这样亦步亦趋地写,但我并不认为具体地六卷本《世界史》采用了全球史书写法——这可能是那些具体的编者们没有能力书写全球史,吴于廑的灵魂应该为此向历史本身道歉才对——但吴氏的长篇序言还是有全球史风范的。中国人的真正全球史书写专家非周谷城莫属。
    [9]这是我从比较视角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概括,主要意思是:我认为:各种历史哲学都大胆地或者羞涩地带有先验论色彩,哪怕是现代批判的历史哲学叙述了大量的文明史实,但其背后的先验假设却是它的生命力所在。黑格尔之前和黑格尔之后的历史哲学都是以黑格尔为终点的——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包含马克思历史哲学思想,这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已经得到一定研究(可参见罗克摩尔的《黑格尔:之前和之后》相关章节),中国由于旧知识分子过于专制和霸道,故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起步,仅仅停留于苏联思维时代,但当前却有了实质性进展,就我目前看到的资料而言,这种先锋代表当以薛华、邓晓芒、张盾教授的观点为最佳,我经常诵读张盾那两篇“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的精典之作——“生产”则是关于先验的某一角度的解释,“消费”在角度上则反之。这并不关涉本文主旨。
    [1][法]高宣扬:《利科的反思诠释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
    [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P53.
    [2]张世英:《自我实现的历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201,
    也可见[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P57.
    [3]薛华:《黑格尔、哈贝马斯与自由意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P165.
    [4][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P57.
    [5]同上,P121以下。
    [6]同上,P238以下。
    [7]同上,P276以下。
    [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P111.
    [2]薛华:《黑格尔哈贝马斯与自由意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P165.
    [3]张世英:《自我实现的历程——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157.
    [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贺麟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P179.
    [5][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P83.
    [6]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精神是指精神意识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相当于客观精神阶段;广义的精神是指精神意识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总称或者是“一个体系、一个形式统一、前后连贯的整体”。罗克摩尔:《黑格尔:之前和之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61。
    张世英:《自我 实现的历程——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155.
    [1][法]福科:《词与物》[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P505.
    [2]李秋零:《西方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162.
    [3]依据黑格尔的第三种历史——哲学的历史可知:历史按其本质是哲学的,历史的精神本质只有在哲学中才能被意识到和被揭示,只有哲学家才能理解历史中人类活动的思辨和否定意义。引自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P8.
    [4]张盾: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观的关系——黑格尔历史原理的“显白教诲”[J],北京: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2),P27.
    [5]关于人种的划分,可参见陈衡哲《西洋史》相关内容。
    [6]由于黑格尔被马背上威武的拿破仑所震撼,因此,在《历史哲学》中,他特别强调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对建立现代自由社会的作用。实际上,从史实的角度,这是应该包括了整个近代欧洲日尔曼白人了的。
    [1]我们甚至可以说,绝对精神的真正现实体现应是从近代日耳曼白人的世界历史开始的,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自由成为人的本性之前,也就是近代日耳曼白人诞生以前,绝对精神都是处于隐蔽阶段的。那种一开始就把自由先验地赋予所有所谓拥有“人”的称呼的东西的话语是值得怀疑的。我甚至开始思考,萨特、科耶夫等人为什么不进一步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收缩到近代日耳曼白人世界中来了?这绝对是一个好问题,但其前提条件还是要探讨世界历史本身。
    [2]薛华:《黑格尔 哈贝马斯与自由意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61.
    [1]转引薛华:《黑格尔 哈贝马斯与自由意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66.
    [2]实际上,落后的东方根本就不能理解为在“日耳曼世界”以外,日尔曼世界历史的完全实现本来就是要包含东方的被自由化的过程的。除了东西方之外,其它地区都不能包含在世界历史之内,这是为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以自由为核心所定义的世界历史所决定的。不仅如此,日尔曼世界以前的东方历史,包括古希腊、罗马历史,也不能算在世界历史范围内,其基本理由,我已在前文阐述。时刻记住世界历史的两个同一元素: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
    [3]可参见宋延彬《历史终结论研究》中的相关介绍和侯鸿勋的《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等著作。
    [4]可参见[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P127-132.
    [2]同上,P128.
    [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P131.
    [2][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P26.
    [3][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P130.
    [4]“早在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之前,黑格尔就通过把自己的精神概念加诸康德形式的理性之上而实现了实践论的转变,人们有时候认为黑格尔为了理论的缘故而忽略了实践,但实际上他自己的理论是导向实践这个惟一具体的层面的。因此,在黑格尔的理论里是没有理论与实践之分的,因为黑格尔的整个立场就是要致力于克服这一区分”,引自[美]罗克摩尔:《黑格尔:之前和之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53.
    这也就是说:“经常有人指责黑格尔的历史远离过分强调概念的运动而忽视了人的行动,实为很深的误解。”引自张盾: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观的关系——黑格尔历史原理的“显白教诲”[J],北京: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2),P23.
    [5]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世界历史中的“人”的诞生,强调了新的元素“劳动”的引入,这里的“劳动”性质肯定不是泛化意义上的,而应该是“劳动”性质的特殊转变:由奴隶动物似的为上帝的劳动转向现实的自由劳动。但更关键的是:新的元素——启蒙思想的注入,也就是一种新的能指符号的产生并产生权力效应。由此,也就可以联想到拉康强调的结束人与人之间战争的调节新元素——语言的诞生,但是拉康并没有对语言在不同时期的权力效应作系统批判,故永远也只能视为原初状态的假设。这也正如马克思只是谈到了劳动,但并没有对劳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权力效应作批判一样。我个人认为:拉康和马克思都具有原始结构主义的特征,但也不全是如此。
    [6][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P130.
    [7]黑格尔历史原理的“显白教诲”是结构主义代表施特劳斯的术语,主要指:历史通过人类的全部活动和热情才成为“最具体的现实”。参见张盾: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观的关系——黑格尔历史原理的“显白教诲”[J],北京: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2),P21-28.
    [1][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P23.
    [2]俞吾金:现代性现象学[J],《江海学刊》,南京:江苏社会科学院,2003年第1、2期第一篇文章。
    [3][法]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P6.
    [4]这里的“平等”、“自由”不是平均、同一的自由,它们是与建立在世界历史中人的相对应的资本量大小的基础上的,具体陈述参见第三章有关“量场”和“自由”的部分。我们平常所说的自由、平等都是欺骗大众的没有相应资本担量的知识-政客分子的暴力口号。
    [5]“Ⅰ(?)Ⅱ”表示第二条性质是从第一条性质推导出来的,以对第一条性质作进一步说明。后文与此一样。
    [6]具体参见勒庞《乌合之众》一书。
    [1][法]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P23.
    [2][奥]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P129.
    [3][美]弗恩:《从弗洛伊德到荣格——无意识心理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P104.
    [4][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P233.
    刘明海,万小龙:无意识真的没有意识吗?[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8期。
    [1][瑞士]荣格:《信奉与精灵》,转引弗恩:《从弗洛伊德到荣格——无意识心理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P115.
    [2][美]弗恩:《从弗洛伊德到荣格——无意识心理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P119.
    [3][瑞士]F.弗尔达姆:《荣格心理学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序言。
    [4][德]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P76.
    [5]同上,P77.
    [6][德]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P93.实际上马克思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无意识,具体可参看上书第九章和马克思相关书籍,如《德意志意识形态》等。
    [7][德]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P134、135.
    [1][美]弗思:《从弗洛伊德到荣格——无意识心理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P117.
    [1]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90.
    [2][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P113.关于其进一步阐述,请参看本文第三章。
    [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P116、117.
    [2][美]罗克摩尔:《黑格尔之前和之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54.
    [3]薛华:《黑格尔 哈贝马斯和自由意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P202.
    [4]关于“欲望争斗”的调合,黑格尔、拉康等人的解释是不同的。
    [5]相关具体陈述可参见[法]柯耶夫:《黑格尔导读》[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
    [1]“主义的世界,不管它涵盖整个人类还是每个特定的个体,从来都是一个抽掉了现实的世界,是一种实实在在但又可怕的诱惑谎言。”引自[法]瓦纳格姆:《日常生活的革命》(张新木译)[Ml,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P7.
    [2]杜小真:《萨特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P67.
    [3]佘碧平:《梅洛庞蒂历史现象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56.
    [4][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P9.
    [1]相关批驳还可参见尼采:《历史对人生的利弊》和《历史的用途和滥用》等著作相关章节。《白银资本》一书的作者贡德·弗兰克也说:“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只喜欢观看具体的历史树木;他们忽视、甚至否认树林的存在,尤其是全球树林的存在。”由此可见,相对于哲学而言,历史学的真正任务应是考据和考证,其它的所谓的历史学研究都只不过是在拙劣地抄袭哲学而已。中国才是真正进行历史学研究的国度。引文见[德]弗兰克:《白银资本》(刘北城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中文版前言)P19.
    [2]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存在主义哲学”问题,以后的阅读和思考当从此开始。
    [3]关于拉康的观点可参见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239-240.
    [4]这里的“肉欲缺失”主要是相对于现代的主客对立直向思维方式而言的,而不是绝对的对象先设的“本来就是”。“本来就是”应是先有生活关系本身,然后再在关系之中有所体验或思考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肉欲缺失”实际上也是一种关系性的肉欲生产。关于此,可以类比着参阅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15.这也需要对拉康的相关主体理论作“变异”思考。
    [5]汪民安:《福科的界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52.
    [6]拉康术语,专指能指符号。
    [1][法]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P18.
    [2]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95.
    [3][法]福科:《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P219.
    [4]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34-337.
    [1][美]罗克摩尔:《黑格尔之前和之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26.
    [2]同上。
    [3]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P46.
    [4][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P13.
    [5]请注意“感性”与“性”只有一字之差,就英语词根而言,“sense”与“sex”的词根都为“se”,都具有“可触摸的”之意,而这却是性肉体的典型特征。
    [6][俄]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隶和自由》(张百春译本)[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P32.
    [7]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第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P100.
    [8][法]梅洛庞蒂:《眼与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P17.
    [9]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P250.
    [1]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P251-252。
    [2]鉴于思考尚很幼稚,故不多论,待稍微成熟后再作新论。这四个角度可参见丁晓金、俞吾金等:《现代西方哲学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PP297-298.在欲向问题上,也许梅洛·庞蒂更有发言权。
    [3]巴塔耶引用了达芬奇的这样一个例子说明肉体的非单一生物性质。“性交的行为及其使用的器官如此丑陋,倘若没有面容的美(价值和意义的蕴含),亲历者焕发的光亮和进发出来的无度的激情自然便毁掉了整个人类。”参见[法]巴塔耶:《色情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P1.
    [4]关于如何理解资本与肉欲力量之间可转换的等质关系的基本理由:在世界历史的人的范畴下,一切资本都可以化为符号资本(这在后文有强调),符号资本就是整个世界历史象征界。根据拉康的“象征界就是一架大机器”的观点,可以推知资本与肉欲力量之间的等质性。拉康是这样表述的:“在这个新世纪中,现代生物学(如弗洛伊德生物学)将不再关注生命问题,它只关注能量、象征符号及其运作等等这样的问题,它宣称,我们人类不再是单纯的生命体,而是已经深深地落上了机器零件的痕迹。随着机器时代的来临,人人事实上都成了功能性的机器零件”,这也就是说:人类和机器一起组成了整个象征界。这就需要对机器作进一步的理解:“机器并非一种简单的人造物,机器的价值不再于其表面的器物性上,而在于其能够表现某种东西的能力上……,机器就是能量的化身……,机器呈现了人类最根本的象征活动”,也就是一种象征能力。人类的活动可以通过象征活动表现出来。这些象征的纯粹能指——如果以计算机运作为例的话,实际上,整个世界历史社会就是一个由0和1组成的计算社会——就是0和1(计算机的原初语言是0和1)。而0和1在我看来就是女人和男人的并不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殖器结构,并且这个结构并不是两个分离的东西,它是一个东西的两面——缺场和在场,任何一个场的缺失都会导致象征界的丧失。这两个生殖器结构的纯粹能指及其排列组合恰恰表明了整个世界历史是由肉欲组成的。而0和1纯粹能指的排列组合所构成的机器象征界作为由各种不同资本所转化形成的符号世界也就表现了其肉欲性质,并且机器/符号的能量也就表现了肉欲的力量。而作为机器能指的符号又无不来自于知识-权力者的话语编制,这也能够说明肉欲权力的含义和来源。上述引文均参见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88-90.
    [1][法]布尔迪厄:《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P162.
    [2][美]玛丽.阿拉纳:奥巴马是首位黑人总统吗[N]?转引北京新华社参考消息[N],2008年12月10日。
    [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P91以下。也可参见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P183.
    [4][德]雅斯贝斯《论欧洲精神》[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哲学,2008年第2期,P60-62.
    [5]必须强调“学校制度”的前提,因为它强调了作为世袭资本的世袭特权大于纯粹个人能力的特点,换言之,只有经过学校制度的圣职授予仪式(例如身批红色/黑色巫术服装的博士、硕士授予仪式),你才能获得强力和模仿下的被承认的合法资本,任何学校制度之外的能力是不需要的。引自[法]布尔迪厄:一种新资本(宫留记译)[J],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1).
    [1]之所以加上“部分地”,是因为这主要是就知识与权力的相互勾结而言的,并且由于传统的权力论主要谈及的是消极权力,而不是生产性的、关系性的积极权力。此外,由于消极权力也是关系性权力,故这里的“权力”与后面的肉欲权力并不矛盾。在世界历史中,权力,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都是肉欲权力。其最根本性的特征是非对象性的关系性。
    [2][法]布尔迪厄:《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P111.
    [3][法]利奥塔:《后现代状态》[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P15.
    [4][法]福科:《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P28.
    [5][法]波德莱尔:《恶之花》[M](郭宏安译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239.
    [1][法]布尔迪厄:《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P161.
    [2][法]布尔迪厄:《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P161.
    [3]相关类似陈述还可参见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P87.
    [4]可参见[德]提尔曼.阿勒特:《德意志问候——关于一个灾难性姿势的历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这是一本会引起兴趣的书。
    [1]具体参见本文P26注释④。这是个相当重要的启发性注释。
    [2]弗洛伊德和波德里亚都认为女性患有“阉割恐惧症”,也就是对男性阳具的崇拜。但我认为这只停留在社会经验层面上,因为整个象征界的原初能指是1和0,故二者并无等级优劣之分,而是互补的两面。
    [3]朱国华:“习性与资本:略论布尔迪厄的的主要概念工具(上)”[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1期。
    [1]相关论述可参见佘碧平:《梅洛庞蒂历史现象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15以下。
    [2]杜小真:《萨特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99.
    [3][美]凯瑟琳.巴里:《被奴役的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P268.
    [4][美]罗克摩尔:《黑格尔之前和之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232.
    [5][德]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P120-121.
    [6][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226.
    [1][美]凯瑟琳.巴里:《被奴役的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P29.
    [2]应再次参见P26的注脚④。此外,这个问题涉及到语言哲学,不多论。
    [3]王德峰:社会权力的性质和起源[J],《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7).
    [4][法]福科:《权力的眼睛——福科访谈录》,转引李银河《福科与性》[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100.也可参见福科:《规训与惩罚》的前两章。
    [1]转引李银河《福科与性》[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113.
    [1][德]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P157.
    [2][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P35.
    [1][法]巴塔耶:《色情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P1.
    [2]转引[[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P79.
    [3][法]布尔迪厄:《再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P13.
    [1][德]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P224.
    [2]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平常所谓的创造力仍是统治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结构的产物。被定义为高于普通人和普通生活的(意识)创造力,只有少数奇才才可获得。”引自[美]理安.艾斯勒:《神圣的欢爱》,P434.在此,应该谈谈哲学家的内在本质。首先,哲学家的生活是意识沉思的理论创造生活,而不是实践。“他所想的是宇宙大顽童宙斯的游戏。他不需要人类,即使是那些愿意聆听教益的也不需要。”(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P82.哲学入世是所谓哲学家对哲学的背叛。其次,哲学生活具有自己独特的爱欲和快乐。但是这种爱欲和快乐非常人所能理解。哲学家的爱和快乐是纯粹的精神之爱和精神之乐,是对真理的爱,更是对生命和大地的爱的快乐体验。而常人的所谓家庭之爱、夫妻之爱、母子之爱以及所谓社会的“安居乐业”等却是那么庸俗和难以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人们却更是把这种庸俗之爱和狭隘之乐发挥到变态的地步,而这些俗人们包括那些国家治理者们却还说“这才是真正的爱和快乐,”因为某某哲学家这么说过。去死吧!你们怎么能够理解哲思呢?除了拙劣的模仿之外。最后,哲学家是真正的立法者。他们的创造性思想和启示对人类社会行为具有范导作用。尼采说:“真正的哲学家们却是命令者和立法者;他们说:“‘就应该如此!'他们最先确定人类的去处和动机,由此而撇开一切哲学工作者和一切制服过去者的先前劳动——他们用富于创造力的手掌握未来,现在和过去的一切,由此而变成了他们的手段、工具和锤子。他们的‘认识'就是创造,他们的创造就是一种立法,他们的真理意志是——权力意志。——今天有没有这样的哲学家?过去是否已经有这样的哲学家?难道不是必须有这样的哲学家?……”引自[德]尼采:《论道的的谱系.善恶之彼岸》[M](谢地坤等人译本),广西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年版,P230-231.如果说人类社会有真正的、唯一的统治者的话,那么就只有哲学家才能背负此重任。
    [3]可参见[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P8.康德、黑格尔哲学应属于第二次文明轴心期。
    [1][德]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P224.
    [1][德]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P246.
    [2]实际上,还应谈及语言的无意识,但由于此涉及到语言哲学和解释学的深层次理论,故不多论,有兴趣的可暂时参考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P60以下。
    [3][德]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P247-248.
    [4]同上,P251.
    [1][德]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P258.
    [2]有兴趣的可以参阅拉康的无意识理论。由于阅历问题,本文不详细描述。
    [3]哲学家的自然天性不同于一般人的天性,哲学家对于自然的热爱是罕见的。柏拉图指出哲学家的天性在于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和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哲学的这种疯狂和无情对于大多数人都是不适宜的。一般民众没有这种对真理和实在的疯狂的爱,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谋生以及艰苦谋生的间歇的娱乐,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艰深的哲学,没有穷尽天地万物的奥秘的兴趣。他们更多的接受传统的祖先确定的宗教和政治信条,并且把之看作永恒的权威的真理而加以服从。因此,民众的自然天性是无意识的、肉欲着的活着。现在社会中的所谓“人人都是哲学家”的观点简直就是荒唐, 它至少否定了哲学家与人之间的天生的资质差异,不值得提倡。
    [1][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P12.
    [2]李银河说:“虐恋”这一汉译法是潘光旦先生提出的,这个译法表明这种倾向与人类的恋爱行为有关,而不仅仅是施虐和受虐活动。引自李银河:《虐恋亚文化》[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P1.
    [3][英]霭利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P252.
    [4]李银河:《虐恋亚文化》[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P6.
    [5]同上,P16.
    [1]转引杜小真:《萨特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P130-133.
    也可参见萨特:《存在与虚无》第三卷第三章。由此我就想到:萨特的哲学世界不仅可以看成是一个“虚无”的世界,更应该看成一个“物”/“自在”的世界。而当前学术界似乎只愿谈论前者。当萨特的意识选择变成一种无意识选择时,“物”的世界不是更安全吗?萨特在其人生轨迹的最后也许真正体味到了这一点,故其创作了《辩证理性批判》。研究萨特的人也许可以以此为新的视角思考萨特哲学的意识和无意识两条主线。
    [2][德]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P205-208.
    [3]实际上,“性”也是弥散式的、意义化的,与单纯的生理欲并无必然关系。引自潘绥铭、黄盈盈:“主体的建构”: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其本土发展空间[J],社会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3),P174-193.
    [4]李银河:《虐恋亚文化》[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P3.也可参见福科《性经验史》一书相关章节。
    [5]关于此,弗洛伊德、霍妮、瑞克、马库斯、德勒兹等精神分析家都分析过广泛的社会受虐和施虐倾向,但是这些分析大都还是建立在传统的统治与被统治的二元对立结构基础之上,缺少一种虐恋的“共生”关系。可参见李银河:《虐恋亚文化》[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P254-258.
    [1][德]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P209.
    [2]我国著名学者俞吾金曾撰文从主体本来就是“共生”的角度质疑胡塞尔、哈贝马斯等人的“主体间性”概念,确实值得称赞。可参见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476-480.
    [3]可参见[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本)[M],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或者[法]让.华尔:《存在哲学》中介绍马丁·布伯思想的相关章节。
    [4]李银河:《虐恋亚文化》[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P260.
    [1][德]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四章。
    [2]这种划分请参考Samuel.Enoch、Stumpf James.Fieser:A History of Philosophy Socrates to Sartre and Beyond 一书,P356.
    [3][德]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P165.
    [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P8.
    [5][俄]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和自由》(张百春译本)[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P139.
    [6]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P194-196.
    [1]死亡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的辩证的暂时、有限存在着。世界历史中作为肉欲进发的能指变换就是痛苦地死亡与超生。这让我再一次感觉到康德灵魂不死的不可超越性。
    [2]汪民安编:《色情、耗费与普遍经济:乔治.巴塔耶文选》[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270.
    [3]霭利士认为:婚姻是娼妓业中一种比较时髦的方式,娼妓与婚姻只不过在价格的高低和时期的久暂上有些不同罢了。引自霭利士《性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P629.
    [4]有批判眼光的朋友可以仔细读一读《马恩选集》(二)P62—76.“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两篇文章,从中你可以完全发现“自由的强奸本质”无不体现于马克思的笔下。你甚至还可以(通过其引用的诗歌)发现马克思激烈的态度后面所隐藏的“欧洲中心论”情节。
    [5]由此,能否说我不同意康德的自由律的观点呢?如果有了我的“世界历史”的前提,我认为我也有批判接受康德观点的权利。这个思考又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6]虐恋关系中的自由战斗并不是我们被灌输下的所理解的为了某个目的的、主客对立式的战斗——如美国大兵出兵伊拉克的石油战争——而是本来就是自由的战斗、疯狂的唐吉柯德式的骑士战斗,“本来”就是我们对肉欲着的世界历史的知觉和体验。
    [1][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P372.他又说:如果我们所在的世界大部分已经成为和平和繁荣的自由民主国家,则我们肯定与这种和平及繁荣进行斗争,与民主进行斗争。我们就是重复着的“肉欲斗争”。
    [2][法]巴塔耶:《色情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P151.巴塔耶说:“猛烈的性爱(这是一种自由情景)可以不假思索地耗费我们的力气、无节制地丧失大量的能量,享乐与毁灭极为相象,以致我们把它的顶点叫做”小小的死亡”。你甚至可以通过天体物理学中的“虫洞”来类比着想象自由的不断最高体验。
    [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生存状况》(王德峰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P196.
    [4][法]巴塔耶:《色情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P89.
    [5][德]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本),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P103.
    [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生存状况》(王德峰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P35.
    [1][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序言P10.
    [2]福科认为:所谓理论就是提出替代性体制,而一切取代旧理论的新理论,实际上都是加强了类似的权力组织。“结构”又何不如此。参见李银河《福科与性》[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14.
    [3]哲学家常常把这些底层的无意识宣布为先验的东西。如果要批“先验哲学观”,这是一个必须思考的角度。
    [4]关于结构问题,还是拉康的结构观念引人注目,可参见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257-258.
    [5][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P3或者第一章。
    [6]但问题是:既然一切都只是重复,我的所谓的“写”、你们的所谓的“看”都还有什么意义呢?不,身为世界历中的乌合之众元素,我们没有资格谈论创造意识,我们就是一团肉欲着的西绪福斯式的“重复”。
    [7]施虐和受虐两词之间不同的线段是不能丢的,它表示世界历史中日耳曼白人自身范围内的相互虐恋关系,它也表示了世界历史中的非对象性对立关系,而几乎大多数所谓的专家都视世界历史为对象性对立关系最为严重的标志时期,例如肤浅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工具理性,深刻的为胡塞尔所批驳的“直向性思维”,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等等。我国著名哲学专家俞吾金对“主体间性”概念的批驳确实令人钦佩,可参见其《从康德到马克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476-480.其中“——”表示在欧洲地域范围内世界历史白人精神的在两性和阶级意义上的纵向扩张,“……”表示世界历史白人精神在种族和国家意义上的横向扩张到欧洲和亚洲地域范围内,“……”表示世界历史白人精神在亚欧地域上的统治一体化,世界历史处于瓦解状态。
    [8]关于世界历史的阶段划分,学术界有很多种,具体可参看刘新城主编:刘景华的“世界历史新四分法” 一文相关知识综述,《全球史评论》(第一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这些所谓的世界历史一分法、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都是在对世界历史的文明史概念没作任何批判的前提下产生的,所以读来,大同小异,即使有一个百分法,也绝不会令人产生任何惊讶之感。
    [1]这里的欧洲已经包含了美国在内,众所周知,美国是欧洲近代日尔曼白人的衍生物,美国的诞生,只不过是欧洲空间范围不足的偶然产物而已。当然,作为近代日尔曼自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它也逃脱不了“有死”的结局。
    [2]“反哺”主要是就历史的继承性而言的,一种历史任务的完成需要“扩张似的反哺”,通读黑格尔《历史哲学》,则会发现这一主要的历史特征,日尔曼人的自由文明背负着东方文明的担量,例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兴盛就与犹太人和伊斯兰传来的数学的和工具的传统紧密相连,当然,更包括了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请参见:[美]唐·伊德著的《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韩连庆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66.这种“担量”按黑格尔的说法,就是辨证否定的产物,但是,从来就不能说扬弃,更不能说抛弃(某些陈旧的东西)。历史的遗迹,哪怕是在价值论者、道德论者看来最糟糕的,那也是永远被背负着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稍微看看所谓社会主义中国人的“小农”思维就够了。
    [3]凯特·米利特在其《性的政治》一书中,划分了种族,阶级、阶层和两性(性别)三个维度以说明基于生理结构差异之上的性的权力的控制。并且认为这三个维度是显而易见的,P36.
    [4]具体相关史实描述可以参见[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一书第三章“性的革命”以及[美]坦娜希尔《历史中的性》最后两章。
    [5][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P274.
    [1][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P39.
    [2][美]理安.艾斯勒《神圣的欢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男女伙伴性关系的建立是该书的主题。
    [3]可参见[英]哈夫洛克.霭理士.《性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6年版,相关图画描述。
    [4][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P46.
    [1][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P14.
    [2]虽然我们总是避免谈论某些意义上的种族差异,但是“人类几百万年造成的血缘、形体、肤色等等的种族差异远比几千年造成的文明差异更难弥平。”因此,在分析世界历史时,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引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P426.
    [3]这里所引用的相关主要论据出自于[英]戴维·哈维的“马克思的空间转移理论”[J]一文,具体参见中共中央编译局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P25-28.
    [4]关于这种“反哺”的程度之深,并不抽象,我们无需列举宏大的制度、体系之类的例子,只要看看现实生活就可以了。例如女人们几乎都无意识地溺爱白人的白色及其紧俏诱惑的体形,故她们酷爱白人发明的增白化妆品和能时刻激起男人情欲的紧身的黑色衣装——这一点又让我想起了虐待狂、被虐待狂的手持皮鞭和锁链、身裹黑色紧身衣、口叼香烟、头戴墨镜的典型形象,而与此巧合的是:现代社会中的时髦女人不都是这身打扮吗?/男人则更是一副嫖客模样。天哪!原来这真是一个“虐恋”的社会,难道她们真有幻想被填充的无意识的“阉割恐惧”症(参见[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拟象死亡》[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菲勒斯汇兑本位制”一节)吗?肉欲时刻在强奸并诱惑着你,“不管被投入到商业领 域的物品是轮胎还是棺材,他们总是企图触及潜在客户的同一个部位:腰带以下”。引自[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157——而国人的传统服装的主要特点却是最大化避免色诱的“宽大”。
    [1]我个人认为:[法]多米尼克.拉波特《屎的历史》一书的主旨“人无不诞生于屎尿之中”是对历史遗承性的最好说明,当然其主要目的是批驳统治者对人民的背叛。一个作为历史中心载体的大国也不应该在汲取了其它文明历史精华之后,就将之视为敌对并予以消灭,文明之间、国家之间,应该以“和谐”为基本准则(这里的“和谐”并不是人们常常肤浅理解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等,“和谐”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了,是周朝的核心政治概念。《尚书》的第一章就明言了“协和万邦”。相关论述还可参见我国著名西方哲学专家赵汀阳:“全球价值体系,中国贡献什么”[N]一文,环球时报2009年3月3日)。
    [2]我在此并没有打算把欧亚大陆(包括了欧洲的衍生物美国)以外的地区纳入世界历史讨论的范畴,因为我在本文的第一章已经说明了“世界历史只是一个社会阶段”,只是欧洲白人的专利,而并不是“地球人类史”。此外,这也符合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绝对精神在东西方世界中的运行观念。
    [3]海德格尔在其相关著作中也类似的谈到了“没落”,主要是“指精神力量的没落、消解、衰竭或者排除和误解精神。”可参见[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P43-44.
    [4][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P17.
    [1]“次级精英”主要就是指亚洲那些模仿西方白人管理方式、思维方式等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可参阅北京《参考消息》“西方精英教育培植亚非掌权人”[N]一文,2008年2月27日。
    [2]此处的“分裂”与[美]斯塔夫阿诺斯《全球分裂》(下)中有关“二元经济结构”的“分裂对立”不同,世界历史的“分裂”是下一个历史中心载体的本土民族特色的崛起,而不是继续依附。
    [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P428.
    [4]这种“本土化的民族遗传”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的“精神性的世界”,但是这个“‘精神性的世界'绝非一种文化的上层建筑,同样也不是各种有用知识和价值的武库;相反,它是那在最深处保护着这个民族的土与血的力量的强力,作为最深处保护着这个民族的土与血的力量的强力,作为最内在地激起和最深远地震撼着这个民族的实存的强力”。引自[法]雅克·德里达:《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P46-47.
    [1]引自北京《环球时报》2009年3月13日。该说法的依据是帝国周期的计算,文中认为:1815年—1914年是大英帝国时期;1945—2008年是美国时代;2030年—2100年是中国时代。
    [2]蔡拓的《全球化与政治的转型》一书中有专门探讨所谓“中国模式”的内容,P351-35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
    综合各种陈述,可以把“中国模式”归结为“政治上的专制+经济上的市场”。稍微有点判断力的人都会认为这个公式是多么的荒唐,这样说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都没有一种基本的历史观和权力观,这不是中国的特色和本土化的东西,对于统治阶级而言,从来就只有专制,它不需要分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发展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市场经济,从来就是一个历史的文化遗传问题,关于此,可以参阅[印度]阿迪特亚·尼甘:全球化的谱系学:对资本普遍历史的拆解[J],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世界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1)。
    也可参阅阿尔都塞和巴利巴尔等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
    [3]我向来就认为所谓知识分子是森林资源破坏、浪费的罪魁祸首,因为他们发表大量垃圾文章需要砍伐大量的木材。保护森林资源的立法必须首先对教育、知识分子、对政府、对权力本身进行立法,然而,我们的法律往往是立在脚下。这难道真是“地上权力”与“地下权力”之间的游戏吗?可怜的犯罪分子?一切都得被权力玩弄于股掌之中。
    [4][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P159.
    [5]美国战略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把军力的强大与否作为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关键。可参见其代表作之一《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N].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P205.
    [6]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文:西方价值观在中国行不通[N],引自北京《参考消息》2009年1月11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行不通”是指西方白人的这些启蒙思想价值观不能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本土民族特色价值观,这并没有排除中国应学习西方的价值观以作历史资本的积累。
    [7][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推荐序二,P14.
    [1][美]威廉·思道尔:《石油战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P2.基辛格的完整话语是:“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人,如果你控制住了所有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由此可见,石油、粮食、世界货币的重要性。
    [2][美]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P3.
    [3][加]莫德·巴洛、托尼·克拉克:《水资源战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P61、P209.
    [4]相关资料可参阅[美]罗伯特·卡普兰:印度洋成21世纪全球竞争中心舞台一文[N],北京《参考消息》2009年3月19日。
    [5]也有人认为:中国海权维护的着重点应是东海的“台海统一”和“钓鱼岛”问题,可参见2009年3月北京《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的相关文章。这些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具有战略眼光和基本的地球生存意识。我认为对石油战略资源的控制才是一个国家、民族能否在地球上生存与否的关键。
    [1]这种体验恰恰也符合自狄尔泰以来的西方生命体验观,与中国人的“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没必然关系。引自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P385.
    [1]布尔迪厄说:“教育制度把文化资本的拥有者和文化资本的匮乏者区分开来,能力的差异与继承资本所造成的社会差异是分不开的,所以这个制度是有利于维护预先存在的社会差异的。”引自[法]布尔迪厄:一种新资本(宫留记译)[J],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1).
    [2]但是,我还是想自卑地说:“在人类信念的艰难竞争中,很少有几种意识形态能够赢得足够的名声,而只有两种能达到顶峰,击败其他各种。其一是将历史解释为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其二是将历史解释为各个种族的自然混战。两者都能强烈地吸引广大群众,能够取得国家的支持,成为官方的国家学说。”引自[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林骧华序P7.
    [1]有兴趣的可以类比着参阅[意]洛雷特·拿波里奥尼的《无赖经济学》[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9年第一版。
    [2][德]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版,P15.
    [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等译)<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张世英.自我实现的历程——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薛华.黑格尔、哈贝马斯与自由意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6][美]汤姆.罗克摩尔.黑格尔:之前和之后——黑格尔思想历史导论(柯小刚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8]吴琼、刘学义.黑格尔哲学思想诠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俄]别尔嘉科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M](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11][德]伽答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等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2]畲碧平.梅洛.庞蒂历史现象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3][法]雅克.德里达.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朱刚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4][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本)[M].北京:三联书店,1986.
    [15]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第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16][法]吉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冯克利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7][法]布尔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等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8][瑞士]F.弗尔达姆.荣格心理学导论(刘韵函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9]杜小真.萨特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0][美]L.弗雷 罗恩.从弗洛伊德到荣格(陈恢钦译)[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21]Samuel.Enoch.Stumpf James.Fieser.A History of Philosophy Socrates to Sartre and Bryond[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影印图书)2005.
    [22][美]凯瑟琳.巴里.被奴役的性(晓征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3]李银河.虐恋亚文化[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24][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城等译)[M].北京:三联书店,2007.
    [25][德]弗诺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云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6][德]弗诺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27][德]弗诺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28][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9][美]坦娜希尔.历史中的性(童仁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30][美]理安.艾斯勒.神圣的欢爱(黄觉等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1]何卫平.通往辩证法的解释学之路[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2][奥]弗洛依德.性欲三论(赵蕾等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33][奥]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4]杨耕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5][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6][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7]汪民安.福柯的界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8]李银河.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9]李银河.中国女性的婚姻与性[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40][法]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城等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9.
    [41][法]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M].上海:三联书店,2001(只阅读了部分).
    [42][法]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7.
    [43][法]巴塔耶.色情史(刘晖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4][法]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刘晖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5][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孙沛东等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6][法]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
    [47][法]让.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8][法]多米尼克.拉波特.屎的历史(周莽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9][法]让.华尔.存在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
    [50][德]卡尔.雅斯贝斯.生存哲学(王玖兴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1]冯俊.后现代哲学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2][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只阅读了部分).
    [53][英]哈夫洛克.霭理士.性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6.
    [54][英]哈夫洛克.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M].商务印书馆,2005.
    [5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6]顾中华.韦伯学说[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7][英]汤英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刘北城等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8][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9][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李秋零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0][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1][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2][德]康德.永久和平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3]张世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4]杨祖陶、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5]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6]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67]邓晓茫.康德哲学诸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2006.
    [68]俞吾金.康德到马克思[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9][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0]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三联书店,2005.
    [71]魏敦友.回返理性之源——胡塞尔现象学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及其意义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72][美]唐.伊德.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韩连庆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3]丁晓金、俞吾金等.现代西方哲学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只阅读了部分).
    [74]周谷城.世界通史<上><中><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8]陈衡哲.西洋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79][德]施奈贝尔.羞耻心的文化史-从缠腰布到比基尼[M].北京:三联书店,1988.
    [80][德]提尔曼.阿勒特.德意志问候——关于一个灾难性姿势的历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81][奥]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82][英]F.卡特奈特等.疾病改变历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83][美]拉科尔.孤独的性—手淫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远古以来的人类生命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86][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87]张耕华.历史哲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f88][法]梅洛.庞蒂.眼与心(杨大春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9][法]勒维斯纳.塔木德四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0]高秉江.西方主体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9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2][奥]弗洛依德.一个幻觉的未来(杨韶刚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93][奥]弗洛依德.图腾与禁忌(赵立玮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4][奥]弗洛依德.文明及其不满(傅雅芝等译)[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95]向延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96]曹荣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97][德]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8]冯俊等.西方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9][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0][美]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王清彬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10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及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02]Robert D.Nye.三种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03]皮埃尔.阿考斯等.病夫治国(郭宏安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
    [104]杨河.时间概念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5]潘绥铭.性的社会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106]宋廷彬.历史终结论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06.
    [107][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8]W.D.Ross,Aristotle'sMethaphysics[M],Clarendon Press,Oxford,1924(只阅读了部分).
    [109]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10][加]安格斯.麦克拉伦.二十世纪性史(黄韬等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1][美]里查德.沃林.存在的政治——海德格尔政治思想研究(周宪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2]杜小真.存在的重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13][美]波利.扬-艾森卓.性爱与欲望(杨广学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4]Daniel Kolak.Lovers of Wisdom[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影印图书)2002年(只阅读了部分).
    [115]Patrick Fleming.Berkeley's Immaterialist Account of Action.Journal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J].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July2006 Volume44.
    [116]S.EHarish.Ethnic or Religious Cleavage?Investigating the Nature of the Conflict in Southern Thailand.Contemporary Southest Asia[J]Vol.28,No.1(2006),pp.48-6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