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反性地域理论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始于批判地域主义理论和实践之间矛盾的反思,认为理论存在些自相矛盾的悖论。论文关注,理论为什么存在这些悖论。大家熟悉的是批判地域主义理论的设计方法,如建构、陌生化、场所精神。论文研究的,是方法背后的逻辑推理过程,分析批判地域主义理论为何产生这些方法。结论是:1.方法形成,基于20世纪商业文化批判理论;2.相对于现代主义的“普适性”,认为建筑应反映“真实”的地方环境和生活。
     论文以西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自反性理论为切入点,思考批判地域主义理论的症结。通俗地说,“自反”是指“自我反思”。论文分析了“自我反思”产生的原因:1.如果假定,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才能理解社会学知识的真实,那么,研究者也由于环境限制,无法反映“真实”。曼海姆称之为“相对真理”悖论。2.社会群体从自己的利益和视角出发,理解社会,也就是“社会的能动作用”。由于这一点,社会学研究无法建立完全“真实”的知识。“自我反思”的提出,就是针对“相对真理”的悖论。如何“自我反思”?就需要认识到社会的能动。
     提出自反性理论后,论文通过逻辑分析,从符号学、符号的商业批判、艺术的“原真性”等方面,指出批判地域主义的问题,就是“相对真理”的悖论性:批判地域主义理论的方法,无法反映地方的“真实”。这种悖论,由社会能动作用和结构流动引起。因此,地域理论也需要“自我反思”,用“自反性”理论思考地域主义。接下来,论文思考,地域理论如何自反。批判地域主义理论的“批判”,使用的是二分法;进行案例比较,确立理论的具体内容。自反性理论,使用的是佐尼斯的MOP方法。MOP中,Morphology指空间形式,Operation指人的使用,Performance指空间品质。其中,Operation,将社会的能动作用,融入案例分析的方法中。运用MOP方法,我们进行案例分析: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的比较。
     运用案例分析的结论,论文组织了自反性理论的具体内容:1.重新思考现代理性、普适性和传统、地域特性之间的关系。论文认为,指导建筑师工作的,仍是现代理性主义对空间、结构、材料、环境心理学的探索。2.扩展地域的空间概念。在空间设计上,仍然遵循理性主义原则。在社会使用方面,需要考虑到空间的社会设计,各方社会利益的平衡和对话。3.不用批判视角,而是阐释各社会群体从其利益和立场出发,对空间的设计和理解。帮助建筑师代表的专家系统,进行反思。
Starting from the reflection 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heory and thepractice of regionalism, the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theory contains severalparadoxes. And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why these paradoxes exist.
     Apart from the well-known design methods such as tectonics, Defamiliarizationand Genius Loci,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logical reasoning process behind themethods, or in other words how the design methods are developed from the theory ofcritical regionalism. And the conclusions are:1) the design methods are based onconsumerism associated with Marxism in20th century.2) the theory asserts thatarchitecture should reflect the ‘real’ environment and life in the place, rather than theuniversality of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Based on reflexive theory in the filed of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SSK),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n the theory of critical regionalism.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 are:
     1. Suppose that only in certa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could weunderstand the truth of the sociology knowledge. Then the researcher cannot reflect the‘truth’ because of the limit of the environment. This is the paradox which KarlMannheim called ‘relativism’。
     2. The ‘agency’ is that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understand and construct the societybased on their own interest and perspective. Then the sociological study cannotestablish absolute ‘true’ knowledge.
     Reflexive theory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paradox of ‘relativism’. Throughlogical reasoning, the dissertation points out that the problem of critical regionalism isthe paradox of ‘relativism’ in the aspects of Semiotics, Kitsch and Authenticity. And theparadox is caused by the agency of the society and the mobility of the social structure.Thus, critical regionalism also needs ‘reflective'.
     Then, the dissertation tri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critical regionalism couldbe reflective. Critical regionalism adopts dichotomy in the theory: establish the theoryby comparative case study. However, the reflexive critical regionalism adopts Tzonis’sMOP (morphology, operation and performance) framework. The social agency isincluded in the methodology of case analysis by operation.
     Case study of Shanghai Tianzifang and Xintian’di is conducted within the MOPframework. The content of the reflective regionalism is organized based on theconclusion of the comparative case study.
     1. Reconsider the relation between modern rationality and universality, andtradition and vernacularism. The dissertation has concluded that the guidance forarchitecture design nowadays is still modern rationality’s exploration in space, structure,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 Extend the concept of space of a region. The space design still follows theprinciple of rationalism. However, in the aspect of social use, social design of the spaceand the balance and dialogue between different stakeholders’ interests should all be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3. Instead of criticism, the theory tries to expla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design ofthe space from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interest and position, in order to assist the expertsystem represented by architects to be reflexive.
引文
①Liane Lefaivre, Alexander Tzonis. Critical Regionalism. To Lewis Mumford(1985-1990), In Memoriam.//S.Amourgis. Critical Regionalism. Pomona: 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1991:23.
    ②“芒福德的深刻的创意,……来自于他对传统地域主义从根本上的批判和反思”。同1:23.
    ③Liane Lefaivre, Alexander Tzonis. Lewis Mumford’s Regionalism. Design Book Review,1991(19):23.
    ①“延续地域主义的发展线索我们来首先考察芒福德的对地域主义的重建与历史上的地域主义的关系。这里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在这一‘重建’过程中芒福德究竟‘保留’了什么,又‘去除’了什么。被他所去除的东西可以从他重新定义地域主义的五个方面看出来:他拒绝浪漫的历史主义拒绝浪漫的怀旧,拒绝建立在血统、种族、地理限定上的单一文化,去除了爱国主义的成分。那么,他是否保留了历史上的地域主义的某些要素呢?我们可以看到他恢复了地域主义‘解放(emancipatory)’的思想(相对于商业和沙文主义的地域主义),不过他的解放“是针对社区/共同体的,而不是像从前那样针对民族/国家。”楚尼斯,勒费夫尔.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王丙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3.
    ②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③Liane Lefaivre, Alexander Tzonis. Lewis Mumford’s Regionalism. Design Book Review,1991(19):20-25.
    ④佐尼斯在1989年第一届国际批判地域主义讨论会上做的报告,该讨论会的内容后集合成册。Liane Lefaivre,Alexander Tzonis. Critical Regionalism. To Lewis Mumford(1985-1990), In Memoriam.//S. Amourgis. CriticalRegionalism. Pomona: 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1991:3-23.
    ⑤楚尼斯,勒费夫尔.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王丙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①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诺伯舒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③地域主义研究学者评价这篇文章是肯尼斯·弗兰普顿关于批判地域主义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文献。KennethFramptom. Towards a critical regionalism: six points for an architecture of resistance. Hal Foster. The antiaesthetic: essays in Post Modern culture. Bay Press,1983.
    ④笔者选用版本: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
    ⑤Kenneth Frampton. Critical regionalism revisited.//S. Amourgis. Critical Regionalism. Pomona: California statePolytechnic University,1991:34-39.
    ①C·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路线、领域”即“存在空间的构成要素”。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33.
    ②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提供了相关启示;理性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通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研究而获得普遍性,但由此也失去了事物本身的特殊性。而现象学的第一原理就是“面向事物本身”。
    ①在《启蒙的辩证法》中,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反思了“启蒙”,认为“启蒙”的纲领就是让人的理智和知识战胜自然,而这种工具理性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过程。
    ②索绪尔最早为符号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式,他把语言看成独立的符号系统,指出符号的意义不是由自身,而是由符号体系(即符号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差异)产生的。如“中国人”意味着“不是美国人”、“不是日本人”,正是这种否定性的关系中,“中国人”获得了自身独特的意义。参考文献: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126-127.
    ①将中国建筑探讨民族形式的历史分为三段,是相关研究文献的一个共识,例如:柳肃.评述本世纪中国建筑中的三次复古风潮.中外建筑,1997(3):7-11.符英,杨豪中,刘煜.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之比较研究.建筑科学,2007,23(1):98-102.
    ①魏枢博士论文所引历史文献: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编.上海市政府征求图案.1930:1.
    ①魏枢博士论文引用自:董大酋.上海市体育场设计概况.中国建筑,第二卷,1934.8:5.
    ①该书英文版著作名: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1997).中文版著作名: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②观点原出处:M. Pollner. Left of Ethno methodology: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Radical Reflexivity. AmericanSociological Review,1991,Vol.56(3):37-38.
    ③对自反性理论的“自我指涉性”的实际应用领域,概括地较为完整的是Suber, P。这种自我指涉性“包括符号的自我指涉、原则和断言的自我运用、命题和推论的自我证实和自我反驳、预言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歪曲、逻辑实体和法人实体的自我创造和自我破坏、能力的自我扩大和自我限制、循环型的推理、循环性的因果关系、循环性的和螺性的重现、反馈系统、相互依存性、互惠性、有机形式。它既包括缪误、错误、琐碎无用以及问题回避,也包括正确、良性、有用性和不可规避性。”肖瑛.“反身性”多元内涵的哲学发生及其内在张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4(3):78.
    ①对自反性理论开始广泛运用的时期的判定参考:肖瑛.反思与自反——社会学中的“反身性”研究[博士生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4.3.
    ②知识社会学是研究知识或思想产生、发展与社会文化之间联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这里的“知识”一词的含义包括思想、意识形态、法学观念、伦理观念、哲学、艺术、科学和技术等观念。
    ①the first referring to those objective consequences for a specified unit (person, subgroup, social or cultural system)which contribute to its adjustment or adaptation and were so intended; the second referring to unintended andunrecognized consequences of the sane order.前者是指某一具体单元(人、亚群体、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的那些有助于其调适并且是有意安排的客观后果;后者是指同一层次上的无意图的、未认识到的后果。Robert K. Merto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Free Press,1957:117.
    ①这三方面的总结,参考: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70-75.
    ①“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00-101.
    ①“弗兰克·盖里一直认为建筑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是建筑形态语言应该体现的重要部分。……如果它能在建筑的形态中有所体现,那么,在一个相对保守的环境里建筑作品酒很容易被当地所接受。”李鸽,刘松茯.游走于文化之间——先锋建筑师弗兰克·盖里建筑作品德文化解读.华中建筑.2009(6):41.
    ①诺伯格·舒尔茨对“结构”和“意义”的解释见本论文3.2.5.2节.
    ②“意义乃世上固有的,而且在所有的情况下多半来自地方性,成为一种特殊的‘世界’表征”。……“不必直接模仿经由类比而来的自然造型,不过必须具有共同的结构特质。……希腊城镇的基础便在于意义的创造性置换,在某些自然场所中流露出来的意义被翻译成建筑物”。……“人的任务是洞察意义、实现其意义,……一个聚落使真理在于建筑之中”。……“如果人为的场所都和它们的环境相关,自然条件与聚落形态辨具有一种非凡的关联性”。诺伯舒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71,169,117,173.
    ③“位于地下是表示对大地的力量有一种亲密的浪漫关系,经常是以建筑物有地上成长出来而具体地表达,而且没有明显的基座。‘位于地上’则表示建筑物由一个基座中发展出来,这基座就如同介于天地之间单独的、古典的物,最后‘凌空于地面’则表示地面仍保持着连续性,建筑物以非物质的支柱置于其上。”同2:175.
    ④“一般我们可以用‘物’、‘秩序’、‘特性’和‘阳光’这四种范畴来涵盖意义。”诺伯舒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71.
    ①“利用地方材料,对场所尺度的感知,都是对真实的地域建筑再现的”概念“(iede),只是对复杂的文化情况的简单图景的描绘。” Alan Colquhoun. The concept of regionalism.//Vicent B. Canizaro. Architecturalregionalism: collected writings on place, identity,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7:151.
    ①佐尼斯认为:“像媚俗的作品和大众文化媒介(Mass Media)的产物一样,这些场景只是刺激感官的产物。”Alexander Tzonis. Critical Regionalism, To Lewis Mumford(1985-1990), In Memoriam.//S. Amourgis. CriticalRegionalism. Pomona: 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1991:13.
    ②《辞海》对“媚俗”一词的补译是“高启《妫蜼子歌》:‘不诘曲以媚俗,不偃赛而凌尊。”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彩图本.夏征农,陈至立,主编.第一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551.
    这是在《辞海》中第一次加入对“媚俗”的解释,之前的若干版《辞海》中只出现“媚世”一词:“讨好世俗的人。《孟子·尽心下》:‘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释贯休《故林鸥作》诗‘媚世非吾道,良图有白云。’”夏征农主编,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1151
    ①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最早用“媚俗”进行艺术方面评论的是齐白石,20世纪40年代齐白石曾经指出:“‘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是指艺术创作主体为讨好普通人(大多数人)而牺牲作品艺术性的行为”。雷洪梅.媚俗:大众文化研究的关键词考察[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8:7.
    ①普适的“机械复制的过程就带来了本雅明所说的‘灵韵’的消失。” Kenneth Framptom. Towards a criticalregionalism: six points for an architecture of resistance. Hal Foster. The anti aesthetic: essays in Post Modernculture. Bay Press,1983:27.
    ①休谟举例:“一个人如果从窗中窥见我同邻人的妻子的淫乱行为,他也许会天真地想象她一定是我的妻子。在这一点上,我的行为就类似谎言或妄语;……我的淫乱行为并没有要想使别人发生一个错误判断的意图,而只是为了满足我的性欲和情感。”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00-501.
    ①“永恒的、理性的是非标准的体系所需要的第一个条件是……指出那样一种是非区别所依据的那些关系;第二个条件(是)……这些关系如果真正存在并被知觉的话,会具有普遍的强制和约束力量。”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06.
    ②“任何对象,不论是有生或无生,有理性的或无理性的,只要能刺激起快感或不快”,这种心灵上的快乐和痛苦构成了我们的赞美或厌恶。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13,515.
    ①在《泉》事件之后,杂志社就刊登了关于这个事件的讨论:《关于理查德·莫特案》。“他们说任何艺术家只要付6美元就可以展出。理查德·莫特先生送来一个《喷泉》,没有经过任何讨论,这件作品就消失了,而且没有被展出。为什么要拒绝莫特先生的《喷泉》呢?莫特先生的《喷泉》没有什么不道德的,那很荒唐,正如说浴缸是不道德一样。这是一件你每天在生活用品商店橱窗里都能见到的东西。是否由莫特先生亲自制作这件《喷泉》并不重要。他选择了它。他从日常生活用品中挑出来。在一个新的题目下,从一个新的观点看来,它原有的功能消失了,但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意义。”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8.
    ①“契柯夫曾……说:写小说并不蠢,但将写好的小说给别人看便是蠢。……本雅明则说得更明确:‘在鉴赏评论艺术作品或者艺术形式时,顾及接受者的反应从来就不会有什么益处。……没有一首诗是为读者而写,没有一幅画是为观众而作,没有一部交响乐是为听众而谱。”倪梁康.我们能否摆脱“媚俗”.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1):50.
    ②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米兰·昆德拉认为:“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把粪便被否定、每个人都视粪便为不存在的世界称为美学的理想,这一美学理想被称之为kistch。”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305.
    ①休谟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举了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一个人如果从窗中窥见我同邻人的妻子的淫乱行为,他也许会天真地想像她一定是我的妻子。在这一点上,我的行为就类似谎言或妄语;唯一的不同之点(这点是很重要的)在于,我的淫乱行为并没有要想使别人发生一个错误判断的意图,而只是为了满足我的性欲和情感。”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7版.商务印书馆,1996:501.
    ①设计师描述,在设计中“遵照当地的习惯朝向,……店铺的主人们就住在自己店面的楼上。”张轲,张弘.阳朔小街坊.世界建筑,2007(2):17.
    ①例如,“城市空间的碎片化……是当前住区空间出现的首要问题。”安恺.居住空间的形态问题与发展对策.科园月刊,2010(4).“列斐伏尔把差异空间视为一种区域化的场所,重现内在统一的地方文化,取代现存的碎片化和实用主义的现代性文化。”王靖,张伶伶,戴晓旭.城市区域空间及其文化性的理论研究.新建筑,2010(5):124.
    ②我们简略介绍一下马特·斯鲁格的批判思路。他将传统的中国城市布局和欧洲中等城市进行比较,认为,建筑的尺度之大,建筑之间功能失去紧密的联系,道路交通面积过大等因素,造成了城市的碎片化。马特·斯鲁格.北京之大——伸向苍穹却丧失根基.李博,译.城市环境设计,2007(1):100.
    ①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它指出“‘城市规划的四个主要功能要求各自都有其最适宜发展的条件,以便给生活、工作和文化分类和秩序化。’功能分区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它主要针对当时大多数城市无规划、无秩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和居住混杂导致的严重的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等,而功能分区方法的使用确实可以起到缓解这些矛盾的作用……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突破了过去城市规划追求土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29.
    ①Contextualism describes a collection of views in philosophy which emphasize the context in which an action,utterance, or expression occurs, and argues that, in some important respect, the action, utterance, or expressioncan only be understood relative to that context.维基百科.语境主义[G/OL].(2011-09-21)[2011-04-02].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textualism#cite_note-5.
    ①笔者想举一个极端的案例。威廉·吉布森在《被判死刑的迪斯尼乐园》中,将新加坡和香港九龙城寨,进行对比。他描述,新加坡的街道,出奇地干净,没有地铁、贫民窟和肮脏的性交易。吉布森痛惜,认为这是真实的都市情感的死亡,拼命地滤去会附上渴望和迷恋的城市记忆碎片。九龙城寨却是如此的真实,虽然它肮脏、拥挤,而且不合法,但是它却是朴素的、自制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由古老外来定居者组成的社区。这种判断,让笔者想起了王尔德的短篇小说,《穷模特儿和百万富翁》(The Model Millionaire)中的一幕场景:画家艾伦·特莱弗正在给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画像,他的朋友休伊走进画室,看到这个可怜的老模特儿,十分同情,把自己口袋里仅有的一个金镑给了他,还打算捐给她一些衣服,但是,画家本人却对此不以为然:“可是他穿着这些破衣服却形象绝妙。”特莱弗说:“他要是穿着礼服大衣,就是给我多少钱我也不会给他画像。你说那是破衣烂衫,我却要说那是罗曼蒂克。你眼里的贫穷在我却是生动别致。……”新加坡和九龙城寨的案例分析,参考自:马腾·德尔贝克.威廉·吉布森《神经浪游者》中电脑控制空间的变换:从高层建筑区到闹市区.//荷兰根特城市研究小组.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敬东,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486-487.
    ①“在小城市里人人都几乎认识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而且跟每一个人都有积极的关系。在大城市里,如果跟如此众多的人的不断表面接触中都要像小城市里的人那样做出内心反应,那么他除非要会分身术,否则将陷于完全不可设想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或者说我么面对在短暂的接触中瞬息即逝的大城市生活特点所拥有的怀疑权利,迫使我们矜持起来。”本节引用和参考: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59,261,267.
    ①礼俗社会又可以翻译成共同(体)社区,费孝通称之为身份社会。这种社会的基础是由求生、饮食、生育等基本的生理需求和习惯、记忆等动物的社会性本能,表现为意向、习惯、回忆,它与生命过程密不可分;滕尼斯称之为“本质意志”。靠本质意志建立的人群组合即“社区”。法理社会的基础是“选择意志”。人们通过契约、规章发生各种联系,“社会”是一种机械的合成体。费孝通称法理社会为契约社会。“契约是指陌生人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9.滕尼斯认为,从中世纪向现代的整个文化发展就是从“社区”向“社会”的进化。
    ②芒福德的观点:“‘地域的真正状态’,……‘是最接近于现实生活的境况,并且在它的环境中最大程度上的给人以家的感觉。”参考: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费夫尔.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王丙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5.舒尔茨认为“‘家’这个词就是他个人世界中心的直接体现,……随着人的成长,个人的行为逐渐多样化,于是新的中心出现了,它补充了原来的‘家’这一中心。所有中心都是‘行为的场所’,……关于‘流动性’问题,……必须指出,认识结构化的环境,毕竟要依靠不移动的,比较不变的场所。”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舒尔茨认为场所应该具有“家”的属性,“家”,是流动性不强的稳定的场所。同时,舒尔茨运用凯文·林奇的观点,论证场所应该与对城市的记忆和认同相连。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尹培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23,24海德格尔的观点:“居所本身就能担保一种栖居地发生吗?栖居的真正困境都并不只在于住房匮乏。……真正的栖居困境乃在于:终有一死者……必须学会栖居。……人的无家可归状态就在于人还根本没有把真正的栖居困境当作困境来思考。”也即真正的居住就是由种“家”的感觉的地方。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188,1197.
    ①“在经济的整个历史上,外乡人似乎到处都是作为商人出现的,或者商人作为外乡人出现的。只要自给自足的经济基本上占统治地位,或者一个空间狭窄的圈子交换出它自己的产品,那么在它之内就不需要中间商人。……欧洲犹太人的历史提供着经典的范例。外乡人按其本质不是土地所有者。”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林荣远,译.桂林:广西示范大学出版社,2002:342-343.
    ①“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碎片化。现代社会不再是一套内化在个体生命中的不证自明的价值观。前现代社会有一个预设框架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设立一个标准,人们可以据此衡量自己的生活,……在现代世界中,……我们的认同不再是一种不证自明的东西。”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李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2.
    ②在“一个万花筒式的世界中,各种价值日夜翻新,生活的轨道不断变更,参照的框架日渐熔毁”。鲍曼.个体化社会.范祥铸,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87-188.
    ③“地区和场所认知和感受中‘主体——人’的重要性——即‘主体身份’的不同会带来认识上的差异。……‘城里人’感受的是一种‘内在的地区性’,或‘地区共性’。这种同一性……是一种存在的‘根’或‘家’的感觉。……‘城外人’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归来游子;……家乡的‘城’是它们永远想再进去的。另一种情形是……游客,……可以客观地品味它;由于站在城外,……可以通过对比充分领略到‘地域’不同于‘彼城’的不平常处。……说明对于城市地区性……场所的认识,是因认识者的角色和参与程度不同而异的。”单军.城里人、城外人——城市地区性的三个人文解读.建筑学报,2001(11):20.
    ①“想到住宅就想到富人的别墅,但是更广泛的是多如牛毛、不堪入目的穷人陋室。我探索方法,希望有一天让穷苦的人们和所有诚实的人们都能在美好的住宅中生活。”薛恩伦.为中低收入人群设计住宅的勒·柯布西耶.世界建筑,2010(3):124.
    ①最早的版本是法语版本,收录在Hütten, Schiffe, und Flaschengestelle. Archithese.20(3):16-27。笔者参考的版本是1992年的英文版:Alexander Tzonis. Huts, ships and bottleracks: Design by analogy for architects and/ormachines. Research in Design Thinking,1992.
    ①“随着新法的实施,曼哈顿几乎每一个大型新建筑都充分利用了这一优惠政策。截至1970年,仅曼哈顿市中心内就有大约11英亩(约4.45平方公里)的公共步行广场位于私人用地,且有超过2英亩(约8000平方米)的装饰空间完全由绿化和喷泉构成。”参考和引用: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俞孔坚,孙鹏,王志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5.
    ①罗杰·巴克,美国心理学家。他的研究目标是找出和调查都市行为、环境之间的关系,即研究Morphology对Operation的制约和影响,他提出的生态心理学属于行为生态科学的范畴。
    ①解放之前,上海人习惯把上海城市中好的地区和差的地区分别叫做“上只角”和“下只角”。
    ②对于上海而言,在1991年-2000年的10年时间内,上海旧区改造的任务是全面改造中心城区的365万平方米的危棚简屋和二级旧里以下的危旧房。“区内对此曾有过一项统计,叫做‘三个100万’。即已于1990年代拆除的旧房有100万平方米;现需要拆除或改造的二级以下旧式里弄有100万平方米左右;还有质量较优的旧建筑约100万平方米。其中,有40%的居民居住在二级以下的旧式里弄里。”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所处的卢湾区,绝大部分街坊属于此类。参考罗小未.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73.莫天伟,岑伟.新天地地段——淮海中路东段城市旧式里弄再开发与生活形态重建.城市规划汇刊,2001(4):1.
    ③在新天地之前,上海市政府做过上海303弄和252弄保留原住民的石库门改造项目,但是一直从事石库门建筑研究的伍江教授认为,因为成本太高,这种模式难以可持续地开发下去。参考罗康瑞.改造最昂贵的弄堂.北京:三联生活周刊,2003.1(52).
    ①对新天地城市意象的分析主要参考:罗小未.上海新天地广场——旧城改造的一种模式.时代建筑,2001(4):25-26.
    ①“城市空间中戏剧性的东西少一些为好。一种生活形态,它要是活着并不就是文化,也无所谓保护,死了,只以文化的形式存在时,才需要保护,而死了的东西要保护并不容易,弄不好会有虚假的感觉,如一旦与旅游等商业关注过于结合,更受其辱。我们所谓的‘标志性’建筑、某某风格、一条街之类经常是弄不好,问题就在这儿。我们的‘标志性’已经够多了,所谓的某某风格,做做的城市雕塑……之类,并不利于高雅的形成。”莫天伟,陆地.再生上海里弄形态,开发型保护“新天地”.时代建筑,2000.3:41.
    ②莫天伟,陆地.再生上海里弄形态,开发型保护“新天地”.时代建筑,2000.3:41.
    ③罗康瑞.改造最昂贵的弄堂.三联生活周刊,2003.1(52).
    ①“要在石库门房子中塞进现代的休闲生活内容就够困难了,何况这些房子大多为危房,没有卫生设备、上下水道陈旧不足、基础与地板均已腐烂,只要稍微一动便有散架的可能。结果做了很多试验,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才得以完成。特别是像Ark(现在的Brown Sugar Live House红糖音乐餐厅)和La Maison那些兼有演出的舞厅,内部需要宽敞与承受大荷载的空间和供演出用的机电设施。因而建筑除了外墙之外,里面的基础、上下水道到屋顶全部是重新建造的。而且外墙有些已经酥松,只好对之进行修补与加固,并注射了一种进口的防湿药水。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旧屋均需要大兴土木与脱胎换骨才能更新使用。因而其费用每平米高达二万元。现在有人批评说,既然保护了里弄得风貌就应重新作为居住之用。其实只要看看这个造价便可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在新天地广场中只有一幢建筑(现称新天地一号)是通过整修就可以重新利用的。”罗小未.上海新天地广场——旧城改造的一种模式.时代建筑,2001(4):28-29.
    ①“菊儿胡同改建是北京市危旧房改造结合房改的首批试点,采取了全部房屋都出售的方式,即住房者必须买房。……鼓励老住户以优惠价买房;亦允许不愿买房的住户自行寻找愿意在此买房的对换户(换入户亦以优惠价买房);同时政府提供了一部分公房直接或间接安置了其他不回迁的住户,原为这部分住户准备的新建住宅成为商品房出售。此三类住户的数目分别为13、17、14。”参考: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209,227.
    ②“46%的居民认为新四合院是自己的邻里,而35%的居民将邻里范围扩大至菊儿胡同甚至更远,他们大多数是原住户;其余10%的居民闭门而居,没有邻里圈。”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205.
    ①“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国际式的建筑,这是一种不论气候、政治、经济条件,在几乎所有地方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建筑风格。然而,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国际式风格’仅仅是许多发展流派中的一支。”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王贵祥,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72.
    补充,国际风格的含义:“国际主义风格源于现代建筑设计,早在1927年,美国建筑学家菲利普·约翰逊(PhilipJohnson)就注意到在德国斯图加特市近郊举办的为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的这种风格,他认为,这种风格将会在国际上流行,他称这种单纯、理性、冷漠、机械式的风格为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参考自:王明杰.包豪斯的初衷与后现代主义设计.饰,2004(3):40.
    ①“移民提供了为发展殖民地经济和充实新世界城市所需要的人口,……改善营养标准和医疗水平而促成的死亡率的下降,造成了城市空前的集中。……这种爆发性的增长速度使旧的邻里街坊沦为贫民窟,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的住宅。”肯尼斯·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2.
    ①“我们以置身于豪华宾馆、铁路车站、大型道路、巨型港口、室内市场、闪光拱廊、重建新区和值得庆贺的贫民的清除。……那些用水泥、钢铁和玻璃制造的房屋,没有雕刻和绘画装饰,只能靠线条和线角的内在美来表现其丰富。”肯尼斯·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88.
    ②“他把空间感受而不是把现实建筑结构放在首位。维奥莱-勒-杜克的原则对他来说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接受的,他有意识地平面变形,为了在建筑中移动时提供一种感觉上的意义,这种目的与勒·柯布西耶相同。几乎在他全部的住宅作品种,结构连接都被饰面覆盖,其目的或是为了遮掩未解决好的处理,或者是为了提供恰如其分的装饰。”肯尼斯·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96
    ①“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公寓表面,用的杉木的百叶窗。开始这个房子盖好后……整个木头的这种感觉,在夕阳下还是挺振奋的。有次我在办公室的时候,忽然盖房子这个地方失火,……后来知道是它隔壁的一个食堂给烧掉了。……反思这个事,自己的一点点形式的趣味性,在面对这样……的社会责任的时候,建筑师到底怎么想这个事情?……因为中国的那些木质的材料,因为缺乏最起码的处理,可能一旦真正发生这些危险情况的时候,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同时,居住在宿舍的学生反映光线过暗。张雷.从材料开始.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高峰论坛(2010.6.26-6.28)[DB/OL].(2010-07-07)[2011-08-10].http://video.zhulong.com/shipin/play662203_848042b1dae4950fef2bd2aafa0b971a1.html.
    ②文化是伴随人类生存始终的现象,其中,人类学上对“文化”的定义最具影响力,即英国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定义的文化概念:“文化是复合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到的能力和习惯。”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
    ③“大片没有人烟的原始地带,即哈特向所谓的‘洪荒景观’”。单军.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1:25.
    ①“木材仍然比砖头的应用范围广,因为在木材上人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因此,砖头的许多建筑性能都被忽视了。只有在木材上才能雕刻出复杂的纹饰。而中国人是如此醉心于建筑的装饰性,以至于后来的砖建筑也带有明显的木结构建筑特性,例如阳台的设计和雕刻精美的柱头。”参考:加德纳.人类的居所:房屋的起源和演变.汪瑞,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5.
    ①“借用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我们可以把地域主义比喻成一种‘线’。……‘这条线由纤维组成,但是,并不是要求所有的纤维都和绳子一样长,而需要大量的纤维相互叠加。”Alexander Tzonis. Critical Regionalism,To Lewis Mumford(1985-1990), In Memoriam.//S. Amourgis. Critical Regionalism. Pomona: California statePolytechnic University,1991:21.
    ②“某些传统为解释‘传统文化’提供了依据,使人们从凝聚力功能的角度来理解‘传统’,……传统或重复的概念则常常与凝聚性混为一谈。传统被认为是粘合前现代社会秩序的粘合剂,但功能主义一旦被否决,这种粘合剂到底为什么有粘合性则又难以解释了。重复与社会凝聚力之间根本没有必要的关联,传统的重复特征必须加以解释。……重复意味着时间……对时间的控制也牵涉到传统。可以说,传统以过去为导向,致使过去对现在产生重大影响,或者更确切地说,过去被用来对现在施加重大影响。”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79-80.
    ①“传统只能坚持到其接受推论式证明的考验时为止,此时的传统已准备与其他传统以及非传统的处理事情的模式进行公开对话。”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32.
    (a)(c)许海燕.查尔斯·柯里亚地域建筑设计手法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建筑系,2004:11,8.
    (b)汪芳.查尔斯·柯里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2.
    ①“平坦场地被改造为典型的中国江南丘陵地貌,用以控制和消解巨大面积所导致的巨大体谅。”“回望中国传统书院,校园建筑最终落实为一种‘大合院’的母题聚落,一座消瘦的玻璃塔被放在精心选择的位置,形成‘面山而营’的‘塔院式’格局。”王澍.中国美术学院转塘校园设计.世界建筑,2005(8):104.
    ①“江南多雨,可以用瓦。但如何去用,是个问题。”“前日乘车途径六和塔,……当我们理塔,雨已停歇,山上腾起山岚。从外看塔,密檐瓦压暗塔色,檐口很薄,材料与山体呼吸,……那一刻,我明白了庞大坡顶建筑可能的里面做法,一种内外渗透性的立面。”“瓦披,有人说挡了视线,实际上,它的高度就是为了让人在正常视觉高度有障碍,你只好往上看或往下看。在一个视觉至上的时代,人们已经忘记了除了视觉还有其他的东西。”王澍.那一天.时代建筑,2005(4):99,105.
    ②“管工程的吴小华老师问我,瓦可不可以用旧的,旧的比新的便宜一半,我说当然可以,有多少用多少。中国房子的材料一向是循环利用的,用过就扔不是我们的传统。况且这是一个十分划算的做法,房子造好,就已有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吴小华专门找了两个砖瓦贩子,在浙江全省搜集,哪里在拆旧房就去哪里。转塘原来就有不少收废品的,干脆不收废品,改收旧砖瓦石板。”王澍.那一天.时代建筑,2005(4):99,105.
    ①“那一天,施工管理处长吴小华问我,建筑边的覆土上种草怕已过了季节,有人建议种麦子,行吗?我笑着回答,当然好了。建筑周边的土坡上就被种满燕麦,那时正好是12月间。来年四月,麦子一片青绿,已经抽穗。五月,燕麦金黄。”王澍.那一天.时代建筑,2005(4):99,105.
    ①“血缘共同体作为行为的统一体发展为和分离为地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直接表现为居住在一起,而地缘共同体又发展为精神共同体,作为在相同的方向上和相同的意向上的纯粹的相互作用和支配。”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5.
    ①“城市中较高的偏差行为和无组织行为的发生率并不是由于诸如人际的疏离、匿名性和非个性化的交往,而是由于一定数量的能够承载一个可自行生长发育的亚文化人口的存在,这个一定的人口称为‘临界多数’……基于‘临界多数’的观点,一个亚文化的人口规模越大,它的‘制度化形成程度’就越高。……这些设置(如衣着类型、报纸、人际关系)会建立起权威资源和聚合点,并确立社会边界,这种现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犯罪亚社区”。蔡禾,主编,张应祥,副主编.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77.
    ②1954年,巴恩斯(J.A. Barnes)最早用“社会网络”的概念去分析挪威一个渔村的跨亲属群体和社会阶级的具体实际联系。
    ①“拿到住宅里看,这种‘借来之物’经常会遭受批判。为什么日本的住宅建筑一定要是殖民风格呢?……如果一定要倡导这种‘借来之物’,……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现在充斥在日本住宅里的这些‘借来之物’基本上是作为被批判、否定的对象而出现的,本书也在开始的时候对‘借来之物’给予了否定的评价,并以此为开端,对当今日本建筑界委靡的现状加以批判。……不过再自己想想,难道不是‘只有日本住宅的现状,才是日式的象征作用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最好证据吗?’我的想法开始产生动摇,本书的写作目的也开始倾向于——将现代的住宅群,作为以场所为中心的象征主义的一个丰富的实例来描绘”。隈研吾.十宅论.朱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5-26.
    ②住宅展示场派,这种预制装配式住宅最初是一种“四方匣子”的方式,那时,建筑师还经常参与决定展示场派建筑的风格,但后来随着四方匣子的衰退以及住宅的商品化及买卖战略的复杂化,展示场派住宅的世界远离了建筑师,而向商人靠拢。参考隈研吾.十宅论.朱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0.
    ①“住宅中活动的人是否能登上杂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艺术品和家具能堂而皇之地被拍成照片登上杂志。”隈研吾.十宅论.朱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4.
    ①翻译参考:王辉.“误读”大跃进.时代建筑,2006(5):38.
    ①克里普克举例指出,“有些人可能给‘亚里士多德’这个名称以某一种内涵,而另一些人则可能给它以另一种内涵。……他所知道的任何意见特别的事情显然都是表示会在各对象的某种偶然的性质。”索尔·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梅文,译,涂纪亮,校.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1.
    ①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中第三讲“建筑的民族形式”曾经指出,“‘建筑是历史的反映’,即每一座建筑物都忠实地表现了它的时代和地方。……当时彼地的人民会按他们生活中物质及意识的需要,在运用他们原来的建筑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他们周围一切的条件去取得、选择材料,来完成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的建筑物。所以结果总是把当时彼地的社会背景和人们所遵循的思想体系经由物质的创造赤裸裸地表现出来。”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线装书局.2006:29.
    ②formulaic notion of truth.“程式真理不依赖语言的指涉性,……仪式语言是表述行为的语言,有时可能含有说话者或听众难以理解的词语或行为……反驳仪式性的发言是毫无意义的。”笔者根据吉登斯的描述,理解为一种与仪式、道德情感和宗教等概念相联系、通过时间上的重复和所形成的一种程序化的真理概念。而非绝对理性化推论和分析得出的真理概念。参考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0,82.
    阿诺德·汤因比.2000.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安东尼·M·奥罗姆,陈向明.2005.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曾茂娟,任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6.
    巴比(Babbie. E).2000.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359.
    包亚明,主编.2008.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31.
    本·海默尔.2008.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周宪,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38.
    蔡禾,主编,张应祥副主编.2003.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70,72,77,79.
    辞海编辑委员会.2009.辞海第六版彩图本.夏征农,陈至立,主编.第一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551.
    陈志华.2002.外国古建筑二十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35-150.
    陈志华.2003.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56-163.
    楚尼斯,勒费夫尔.2007.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王丙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单军.2010.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凡勃伦.1964.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31-52.
    斐迪南·滕尼斯.1999.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费孝通.2004.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
    弗兰克·惠特福德.2001.包豪斯.林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77.
    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1989.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7.
    顾朝林.2002.城市社会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6.
    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2005.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王贵祥,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霍克海默,阿道尔诺.2006.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J·卡勒.索绪尔.1989.张景智,译,刘润清,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吉登斯.1998.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加德纳.2006.人类的居所:房屋的起源和演变.汪瑞,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6,19,28.
    居伊·德波.2006.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3.
    卡尔·曼海姆.2000.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卡尔维诺.2003.卡尔维诺文集.吕同六,张洁,译.译林出版社,145.
    卡莫纳,等.2005.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冯江,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00.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2001.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俞孔坚,孙鹏,王志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5.
    克利福德·格尔茨.2008.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2004.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译.上海:三联书店.
    昆德拉.2010.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梁思成.2001.梁思成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梁思成.2006.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北京:线装书局.
    琳达·格鲁特,大卫·王.2004.建筑学研究方法,王晓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310.
    刘易斯·芒福德.2009.技术与文明.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易斯·芒福德.2009.城市文化.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浩,译.郑时龄,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39-427.
    路易·沃斯.2008.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主义.//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47-151.
    罗伯特·K·默顿.2008.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32-133.
    罗钢,王中忱.2003.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罗小未.2002.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8-20,32-34.
    马茨·艾尔维森,卡伊·舍尔德贝里.2009.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陈仁仁,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5.
    马国馨.1989.丹下健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03.
    马泰·卡林内斯库.2004.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Matthew Carmona, Tim Heath, Taner Oc, Steven Tiesdell.2005.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冯江,袁粤,万谦,傅娟,张红虎,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93.
    迈克·费瑟斯通.2000.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上海:译林出版社.
    曼纽尔·卡斯特.2001.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米切尔.2005.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吴启迪,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
    诺伯格·舒尔茨.1990.存在·空间·建筑.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诺伯舒茨.2010.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齐格蒙特·鲍曼.2002.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39.
    齐美尔.1991.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59,261,267.社,342-343.
    戎安.2007.调查研究科学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塞缪尔·亨廷顿.1998.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88-101.
    索尔·克里普克.1988.命名与必然性.梅文,译,涂纪亮,校.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滕尼斯.1999.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Walcolm William.2005.研究方法的第一本书.王盈智,译.台北县永和市:韦伯文化国际,70,72.
    瓦尔特·本雅明.200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汪芳.2003.查尔斯·柯里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维特鲁威.2001.建筑十书.高履泰,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隈研吾.2008.十宅论.朱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吴良镛.1994.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2001.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吴良镛.1994.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休谟.1996.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499.
    休谟.2006.休谟散文集.肖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00.
    杨魁,董雅丽.2003.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9.
    杨·盖尔.1992.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7-38.
    朱晓慧.2008.新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批判理论.上海:学林出版社.
    爱德华·库格尔.2008.欧洲版图上看不见的唐人街.城市中国,(7):57-58.
    陈香兰.2006.索绪尔与结构主义形成.太原大学学报,(6):4.
    陈永国.2002.文字批评中的结构、解构与话语.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1(17):58.
    邓晓芒.2000.德里达: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字学转向”?中国图书商报,(9).12.
    费菁,傅刚.2001.波普艺术和建筑.世界建筑,(9).
    付文忠,孔明安.2000.鲍德里亚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后现代解读.哲学动态,(12):30-32.
    高丙中.2009.主文化与亚文化.城市中国,(8):27.
    顾孟潮.1983.香山饭店建筑设计座谈会.建筑学报,4(1).
    国际建筑协会.1979.马丘比丘宪章.陈占祥,译.城市规划研究,(00):3.
    何镜堂院士及国家馆设计团队.2010.传统文化与建筑技艺的融合——中国馆.建筑技艺,160.
    黄杏玲,王宇,颜萍.2000.消费文化中的建筑艺术.建筑学报,(4):44.
    吉国华.2007.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输入和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时代建筑,(5):69.
    雷姆·库哈斯.2003.广普城市.王群,译.世界建筑,(2):64.
    李娟.2010.安藤:建筑演变论.城市中国,(10):99.
    梁嘉樑,宗树.2005.菊儿胡同近况.北京规划建设,(4):72.
    刘懿,里斯本.2010.实践与远见:面向未来的全球城市实践方法论.城市中国,(10):72-74.
    卢健松.2001.21世纪重读香山饭店.南方建筑,3(30):87.
    卢永毅.2008.建筑:地域主义与身份认同的历史景观.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1).
    罗小未.2001.上海新天地广场——旧城改造的一种模式.时代建筑,(4):25-26.
    马特·斯鲁格.2007.北京之大——伸向苍穹却丧失根基.李博,译.城市环境设计,(1):100.
    迈克尔·海斯.2008.批判性建筑——在文化和形式之间.吴洪德,译,童明,校.时代建筑,(1):118.
    莫天伟.2003.上海里弄开发与保护的新天地.百年建筑,1(2):65.
    倪梁康.2001.我们能否摆脱“媚俗”.江苏行政学院学报,(1).
    彭怒,支文军.2002.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的拼图.时代建筑,(5):23.
    齐百慧,肖毅强,赵立华,申杰.2010.夏昌世作品的遮阳技术分析.南方建筑,(2):63-65.
    秦佑国.2004.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建筑学报,(6):22.
    单军.2001.城里人、城外人——城市地区性的三个人文解读.建筑学报,(11):20.
    王辉.2006.“误读”大跃进.时代建筑,(5):38.
    王澍,陆文宇.2006.垂直院宅:杭州钱江时代,中国.世界建筑,(3):82.
    王澍,陆文宇.2008.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工程设计.时代建筑,(3):74.
    王颖,卢永毅.2007.对“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批判性阅读.建筑师,(10).
    肖瑛.2004a.“反身性”多元内涵的哲学发生及其内在张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3):78.
    肖瑛.2005.“反身性”研究的若干问题辨析.国外社会科学,(2):10-17.
    薛恩伦.2010.为中低收入人群设计住宅的勒·柯布西耶.世界建筑,(3):124.
    杨洲.2008.超现代的现代主义建筑——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中外建筑,(12).
    张谨.2004.毕尔巴鄂复兴:最为有趣的成功故事.北京规划建设,(4):136-139.
    张轲,张弘.2007.阳朔小街坊.世界建筑,(2):17.
    张晓春.2007.关于历史的主题公园,都市历史空间的文脉窘境:以上海城隍庙、豫园地段为例.时代建筑,(1):139.
    张园园.2010.浅析查尔斯·柯里亚住宅设计的生态策略.住宅产业,(5):26.
    赵一沄.2010.从三张草图读夏昌世的基地观.南方建筑,(2):67.
    邹德侬,张向炜,戴路.2007.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探索.时代建筑,(5):10.
    邓智勇.2008.民居研究中的启发式偏见——对中国民居研究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01,108.
    沈怡,2006.批判的地域主义与中国建筑实践的相关线索——兼述实践案例的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53-56.
    魏枢.2007.《大上海计划》启示录[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
    肖瑛.2004b.反思与自反——社会学中的“反身性”研究[博士生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张荣华.2008.安藤忠雄建筑创作的东方文化意蕴表达[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74-76.
    凤凰卫视筑梦天下.蓬皮杜艺术中心:从异类到传奇[CP/OL].(2009-05-04)[2010-10-20].http://v.ifeng.com/his/200905/41bdbbcd-12fd-4315-8332-0a88b16bb1e2.shtml.
    田子坊官方网站.泰康路社区的特征分析[EB/OL].(2010-12-15)[2011-03-05].http://www.tianzifang.cn/story.
    Alan Colquhoun.2007. The concept of regionalism.&Critique of Regionalism.//Vicent B.Canizaro. 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 collected writings on place, identity, modernity andtradition.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41-151.
    Alexander Tzonis.1991. Critical Regionalism, To Lewis Mumford(1985-1990), In Memoriam.//S.Amourgis. Critical Regionalism. Pomona: 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19.
    Featherstone, Mike.1991.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SAGE Publications Ltd.
    Henri Lefebvre.1992.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Wiley-Blackwell.
    Kenneth Framptom.1983. Towards a critical regionalism: six points for an architecture of resistance.Hal Foster. The anti aesthetic: essays in Post Modern culture. Bay Press.
    Kenneth Frampton.1991. Critical regionalism revisited.//S. Amourgis. Critical Regionalism.Pomona: 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34-39.
    Mark Poster.1988.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67,120.
    Nesbitt, Kate.1996. 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 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1965-1995.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Rem Koolhaas.1994. Delirious New York: 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 The MonacelliPress,294-296.
    Rem Koolhaas, Jeffrey Inaba.2001. Great Leap forward. Taschen GmbH,163.
    Alexander Tzonis.1992. Huts, ships and bottleracks: Design by analogy for architects and/ormachines. Research in Design Thinking.
    Liane Lefaivre, Alexander Tzonis.1991. Lewis Mumford’s Regionalism. Design Book Review,(19).
    Michael Hays.1984. Critical Architecture: Between Culture and Form. Perspecta, Vol.21:14-29.
    Jun Wu.2005. A tool for the design of facilities for th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knowledge[Doctorate Dissertation]. Netherlands: Architecture School in TU Delft,153-155.
    Ping KONG.2008. Social quality in the conservation process of living heritage sites. InternationalForum on Urbanism(Delft),97-1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