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抗日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孙犁抗日小说”是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它基本指涉孙犁前期的小说创作,截至1956年《铁木前传》为止,稍微延伸到《风云初记》的六十年代出版情况。这是因为其主要的文学创作基本与抗日有关,而小说产生的影响最大的缘故。本论文力求突破以往的封闭式研究,将孙犁文学纳入一种充满变数的历史空间之中,展开一种全新的研究视野。论文主要分为序论和三章的整体结构:
     序论部分详细阐明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孙犁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其问题,以及本论文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研究的方法问题,是对以往研究的分析性总结,指出了我们的研究策略。
     然后主体分三章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孙犁文学的创作心路历程。第一、二节涉及孙犁文学的创作起源、文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包括感性审美和理性的平衡。通过对“冀中一日”运动的考察,论文提出了一种观点:孙犁文学的诞生具有审美和革命的功利性二重特征,而我们现在则往往被第一种特点掩盖了第二特点。第三节接继第一节所论述,探讨了孙犁文学所具有的古典文学情趣和现代浪漫文学经验,是生成孙犁抗战文学风格的根本原因。文章进一步论述了孙犁文学与魏晋文学有某些神韵上的相似,但又因为缺少了存在论的道境,又发生了某些差异。这是一种从生活史和心灵史探源的研究。
     第四节主要涉及在革命征途中,作为文学家的孙犁所具有的生存困惑,这涉及孙犁文学更为表层的意识状态。而他将这种生存困惑用文学的方式进行表述出来以后,就成为一种伦理叙事形态。孙犁作为革命作家当然与意识形态叙事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生命生存叙事。事实上,在孙犁的生命历程中,革命确实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件,然而孙犁的革命起点固然与民族家国有关,但是,孙犁的“革命”比这个宏大叙事早得多,这个革命就是所谓的像孙犁小说中的有些人物一样,首先爆发在婚姻之内,是一种婚姻革命。只是婚姻革命的结果即所谓“出走”京师的失败,使他尝试到了一个下层社会具有自尊的知识分子,其社会身份在整个生活世界的失败,而抗战的出现恰好在一定的程度上弥合了婚姻革命和身份革命的双重愿望,然而也正是这点,使他陷入了更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生命本身的矛盾之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孙犁的文学创作的确具有一种苦闷的发散与象征。最后一直到孙犁疾病的爆发,就是这种种矛盾无法承受的表现。
     第二部分,主要考察孙犁文学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即突出的女性形象问题。不管孙犁是否有意,我们通过对于他的女性人物的解读,深刻地发现了孙犁文学中女性形象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仓皇失措,一种与时代密切关联的悲剧性命运。
     文章主要通过几个人物完成这一历史语境的解读,她们是《走出之后》的王振中,《荷花淀》的水生嫂,《钟》的慧秀,《村歌》的双眉,《看护》的刘兰、《风云初记》的李佩钟和《铁木前传》的小满,我们通过这七个女性的形象解读,完成了这一历史发现。这里运用的方法主要是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放在了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进行解读,成为一种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结合试验。这一部分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单纯的某个女性形象,而是通过这系列女性形象,来揭示现代中国历史深层变动中那些被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遮蔽的人的真正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对于李佩钟与小满的解读,作者认为可以将孙犁本人的女性理想和对于女性命运的真正关怀,联系起来,这与第一部分形成重要的相互参照的对读。
     第三部分,研究孙犁文学的另一重要文学现象:卓越的风景描写。文章第一次大规模地找出了孙犁文学风景的精彩段落,这些精彩段落非常传神地完成了抗战时期北国乡村世界的真实写照,并由此进一步解释了这些文学风景的描写特征与创作主体的复杂关系。孙犁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革命集体意志在文学风景中潜在地起到了支配作用,并进一步从现代文学史的历程中,揭示出孙犁文学的这种他人无法达到的文学特质。而这种特质与他将抗战根据地作为“家园”的潜在意识联系在一起,并将《风云初记》第三部作为一个经典文本解读,深刻地揭示出孙犁从荷淀清风般的透明到风云景观的深沉复杂的巨大变化,显现了这十年革命历程对于作家的深刻影响。
     本论文的写作将孙犁的文学创作放在了整个现代文学的历史中进行考察,同时将孙犁的生平经历、人生的偶然性与历史的脚步碰撞,在做到知人论世的同时,显示出一种对于历史结构性把握的企图。因此,孙犁抗日小说研究实际是将孙犁作为一个特例,来研究进入现代以来的中国普通人的命运问题;论文借鉴了西方文论的研究方法和传统的知人论世法,其成功与否期待专家指正。
This paper is mainly to study Sun Li's anti-Japanese novels,most created during the writer's first literary period ending with the birth of Tiemu Qianzhuano My research will also examine the publication of Fengyun Chuji in the 1960s.This is because the anti-Japanese theme is involved in most Sun's writings and among them his fictions has the most influence.The paper will attempt to break previous excluding studies,and create a wholly new study field by bringing Sun Li's literature into the history full of variations. The paper here mainly includes the preface and there passages:
     The preface will illustrate my research subject,the present study on Sun Li's literature,and the goals and methods of my paper.This part will bring our study strategies based on an analytical summery of the previous.
     Then the main body of my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ssages:
     The first part mainly concerns Sun Li's literary road.The first and second sections involve the origins of Sun's literature,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his literary style, including the balance between perceptual taste and reason.By examining the movement of One Day in Yi-zhong,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birth of Sun Li's literature results not only from a kind of taste but from the utilitarian nature of revolutions.On the present,we always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first feather and neglect the second.The third section will continue the job of the first,and discuss Sun's classical literary interest and modem literary experience,which both explains the creation of Sun's anti-Japanese literature. Then the article further argues that Sun's literature shares similar verve with the literature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y,though it varies for lack of the ontological realm of Tao.My work in this part is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people's life and souls.
     The fourth section mainly concerns Sun Li's confusions towards the existence of a human being,when he,as a writer,experienced the life during the revolution.These confusions firstly exist as the superficial ideology of Sun Li's literature,but later become transformed to an ethical narrative form after Sun presents them in his literature.Of course, Sun Li,as a revolutionary writer,bears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ideological narrative model. But more importantly,his writings are narrations of all kinds of patterns of people's life.In fact,Sun Li has formed his political concept after he wrote Fengyun Chuji in the 1950s. The revolution indee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un Li's life,and so his revolutionary start is undoubtedly associated with the national country.However,Sun Li's revolution begins much earlier than the grand narration.This revolution,like what some figures of Sun's fictions have experienced,firstly takes place in the field of marriage.So above all,it is a marital revolution.But the result of the maritalrevolution,specifically the failure of fleeing from the capital city,makes him experience the failure of a self-respected intellectual from the social bottom when he begins to enter into the social world.But the outburst of the war on some extend satisfies the double wishes of revolution both of marriage and of identity.But at the same time,it makes him fallen into a much deeper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ocial reality and the life itself.Therefore,in this sense,Sun Li's literary creation symbolizes depression.And at last his disease can be viewed as a sign of his unbearable contradiction.
     The second part will mainly discuss female images,which is one significant phenomenon in Sun Li's literature.By the analysis of Sun's female figures,no matter whether he agrees,we find from these roles similar confusions when they becom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modem country's construction,and similar tragic fat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ime.
     The article will study the historical context mainly through several figures,such as Wang Zhenzhong in Zouchu Zhihou,Shuisheng Sao in Hehua Dian,Huixiu in Zhong, Shuangmei in Cun Ge,Liulan in Kan Hu,Li Peizhong in Fengyun Chuji and Xiao Man in Tiemu Qianzhuan.We will base our historical finding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even female figures.Here I will examine these figures under detailed historical context with the feministic method.So it is a trial to unite the literary research with the cultural research.In this part,I do not aim to study a certain female image,but introduce light to the true resistance of those people who are concealed in modem China's historical change by the ideological voice.Especially by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figures Li Peizhong and Xiao Man,I believe that Sun Li's ideal of female can be combined with his true concerns towards the female movement.So this part can be read in contrast with the first one.
     The third part is focused on the other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Sun Li's literature ------ his outstanding scenery description.It is the first time the article,on a large scale, cites the sparkling descriptive passages of natural scenes,which vividly present a true portrayal of the north rural area in the war.Moreover,the paper explains the feature of these descriptions and its complex correlations with the creative subject.Since Sun Li himself is one of the revolutionary army,his scenery descriptions are dominated by the revolutionary collective will.The article further clarifies the excluded quality of Sun Li's wrings in modem Chinese literature.I will combine this peculiarity with his unconsciousness of taking the base area as home,and read the third section of Fengyun Chuji as a classic text.Finally,by describing the great change of Sun Li's literature from the transparence like the wind of the locos lak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historical landscape,I will illustrate the deep influence of the revolutionary experience upon the writer.
     The paper will examine Sun Li's creations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modem Chinese literature,and at the same time integrate the writer's life experience with the historical footsteps.I will give certain understandings not only of the writer and his living world,but also of the history as a whole.So in fact,by the example of Sun Li's literature, my study is trying to perceive the fate of the common people living in modem China.The paper draws on both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and traditional ways of evaluation.As to its achievement or shortcomings,I will appreciate views of every expert.
引文
[1]王尧:改写的历史和历史的改写--以《赵树理的罪恶史》为例,文艺争鸣,2007年2期
    [2]渡边晴夫:中图文学史上对孙犁评价的变迁--与赵树理比较,见现当代文学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4期
    [3]当然这个问题不是绝对的,因为孙犁在这二十年也有少量作品诞生,具体情况可以参考渡边晴夫的《文革前的孙犁--疾病的恢复与十年的创作空白》,岱宗学刊,2001年3期。
    [4]孙犁文集·自序,孙犁文集(1),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第2页。
    [1]郜元宝:柔顺之美:革命文学的道德谱系--孙犁饮凝合论,南方文坛,2007年1期
    [1]到目前为止,能够查到的孙犁研究学位论文,已经出现了十部硕士论文,一部博士后论文,这里面关于整体通观的有五部硕士论文和叶君的博后论文《参与、守持与怀乡-孙犁论》,三部晚年研究的硕士论文,一部研究文艺理论,一部比较研究,可见现在的整体研究态势明显从早期开始转移,也意味着早期研究的难以深入了。它们是《赤子之心 寂寞之道》,《打造完美人性》,《精神田园的执着守望与探索》,《生命存在的残破与美化》,《守护和抗争》,《孙犁的知识分子心路历程探索》,《孙犁晚年的知识分子论》,《孙犁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论》,《孙犁艺术风格论》,《赵树理与孙犁比较论纲》。
    [2]吕剑.孙犁会见记[J].刘金铺、房福贤孙犁研究专集[C].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9,第9页
    [3]赵玫.孙犁印象[J].文学自由谈.1986.3
    [4]铁凝.四见孙犁先生[J].散文选刊.2003.1(下)
    [5]柳宗宣.临终的孙犁[J].厦门文学.2002.12
    [1]葛胜华.孙犁的遗憾[J].雨花.2005.2
    [2]阎庆生.新老孙犁的蜕变--论书衣文录人格重塑的心理内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6
    [3]贺仲明.仁者的自得与落拓[J]天津社会科学.2002.4
    [4]马从正.晚年孙犁简论[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6.4
    [5]参看张玉娟的硕士论文《赤子之心 寂寞之道》.姚力虹硕士论文《孙犁晚年知识分子论》.
    [6]郭志刚.读孙犁的《荷花淀纪事》[J].光明日报.1978.4.29
    [7]郭志刚.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3
    [1]何思玉.《荷花淀》 的悖论[J].名作欣赏.2005.12
    [2]逄增玉.重读 《荷花淀》[J].文艺争鸣.2004.3
    [3]冯健男.孙犁的艺术--《铁目前传》[J].孙犁研究专集.第439页.
    [4]田小军.简论《铁目前传》的主题思想[J].河北大学学报.2000.2
    [5]李永建.解读《铁目前传》的深层意蕴[J].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3
    [6]冯健男.孙犁的艺术--《风云初记》[J].河北文学,1962.3.孙犁研究专集[C]
    [1]黄秋耘.一部诗的小说--漫谈《风云初记》的艺术特色[J].新港.1963.2.孙犁研究专集[C]
    [2]楚白纯.评《风云初记》[J].河北文学.1963.8.孙犁研究专集[C]
    [3]张淑美.孙犁文艺思想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6
    [4]张学正.真诚.孙犁现实主义文学之魂.南开学报.1995.1
    [5]阎庆生.孙犁美学转型论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6
    [6]夏文峰.孙犁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浅论[J].河北大学 2004硕士论文。
    [1]张同俭.孙犁的晚近散文[J].保定师专学报.2001.1
    [2]杨劼.论世、论事和论文--晚年的孙犁[J].当代作家评论.1993.3
    [3]来华强.论孙犁新时期的散文艺术[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1
    [4]李山林.崇实、尚理、质声.孙犁散文观述评[J].益阳师专学报.1998.1
    [5]郭志刚.孙犁散文的文学史地位[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1]张学正.寻觅旧梦--评孙犁晚年的思想与创作[J]南开学报.1998.5
    [2]金梅.自觉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师承--孙犁创作风格的成因之一[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6
    [3]杨鼎川.由诗意写实到散文写实[J].佛山大学学报.1994.1
    [4]杨玉霞.痛苦的意义--孙犁《芸斋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其超越[J].德州学院学报.2004.3
    [5]张玉娟.忧伤的灵魂--论孙犁小说创作中的心理因素[J].韶关学院学报.2003.2
    [6]黄秋耘.关于孙犁作品的片断感想[J].文艺报.1962.10.孙犁研究专集
    [7]凌宇.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美学特征[J].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2
    [1]萨支山.“故事”与“抒情”.五六十年代短篇小说的两种可能性[J].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2
    [2]杨联芬.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J].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
    [3]常玉荣.阶级视域中的人性言说--孙犁解放区时期的人性观[J].河北学刊.2006.5
    [4]郜元宝.孙犁抗日小说三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1
    [1]於可训.孙犁论·序一.见叶君:参与、守持与怀乡--孙犁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叶君:参与、守持与怀乡--孙犁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49、53页。
    [1]孙犁:答吴泰昌问,孙犁文集(4),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文集下同),第403页。
    [2]孙犁:《善暗室纪年》摘抄,孙犁文集续编(3),百花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3]饯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1]参看孙犁:《子夜》中所表现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的性质,孙犁文集续编(3)。
    [2]孙犁:《善暗室纪年摘抄》,孙犁文集(5),第12页。
    [3]孙犁:《谈儿章文艺的创作》.孙犁全集(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版(全集下同),第436页。
    [1]孙犁:书的梦,孙犁文集(3),第232页。
    [2]郭志刚认为孙犁买了这么多的左翼刊物,说明他当时思想确属“激进”。参见郭志刚:孙犁传.北京十月出版社,第74页。
    [3]参见孙犁:善暗室纪年摘抄,孙犁文集续编(3),第9页。
    [1]孙犁:我决定了,孙犁全集(10),第95页。
    [2]孙犁:报纸的故事,孙犁文集续编(1),第237页。
    [1]孙犁:现实主义文学论,孙犁全集(10),第286页。
    [2]孙犁:现实主义文学论,孙犁全集(10),第286页。
    [3]孙犁:现实主义文学论,孙犁全集(10),第288页。
    [4]孙犁:战斗文艺的形式论,孙犁全集(10),第301页。
    [1]孙犁: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孙犁全集(3),第28-31页。
    [2]孙犁:接受遗产问题,孙犁文集(4),第164页。
    [1]孙犁全集(10),现实主义文学论,第293页。
    [1]孙犁文集(1),女人们,第23页。
    [2]孙犁文集(1),刀人们,第25页。
    [1]叶君:参与、守持与怀乡--孙犁论,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67页。
    [2]孙犁文集(4):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第618页。
    [3]孙犁全集(3),文艺学习,第154页。
    [1]孙犁全集(3),文艺学习,第172页。
    [2]孙犁全集(2),谈诗的语言,第445页。
    [3]杨联芬: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8年4期,第195页。
    [4]孙犁全集(3),文艺学习·前记,第96页。
    [5]程子华冀中--Ⅱ(下集)·题词,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
    [1]远千里曾说,“抗日战争是一种无比的英雄事业。那时人们的心情,用大跃进的气概差可相比。群众性的规模、干的劲头都和现在差不多,但性质可不大一样。因为大跃进是走穷困的道路与走富裕的道路的斗争,而抗日战争则是生与死的斗争。乐观主义是相同的。”参见《冀中-Ⅱ(上)》,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2]王林:回忆“冀中-日”写作运动,冀中-Ⅱ(下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418页
    [3]王林:回忆“冀中-日”写作运动,冀中-Ⅱ(下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418页
    [4]钱理群编:《成立致词》,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5页。
    [5]钱理群编:《成立致词》,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1]钱理群编:文坛大事记,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参看钱理群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评论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3]孙犁全集(3),文艺学习·前记,第97页。
    [4]参见《冀中-Ⅱ》(下集)杨柳《向敌占区进军》、崔为之《深入敌区》、李干《庙前》等文章看出,敌人的残暴与宣传欺骗,使得当时的群众发动形贽相当艰难,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
    [1]孙犁全集(3),文艺学习,第105页
    [2]孙犁全集(3),文艺学习·序言。
    [3]建国后黄敬同志成子天津市市长,吕正操同志成了将军,直到晚年老将军还专门去看望过他,远千里是河北文协的负责人,面王林则是孙犁在天津工作的同事与战友了,如此等等。
    [1]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2]孙犁全集(3),文芝学习,第97页。
    [3]孙犁全集(3),文艺学习,第97页。
    [1]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第107页。
    [2]孙犁:游击区生活一星期,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382页。
    [3]当然,这个问题不是这么简单,崇高感的诞生固然与这种阻抗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抗日及其仇恨形成了一种导向,这种导向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足以吸引人们几乎全部的注意力,使得生活看似简单起来,只是因为这种导向暂时遮蔽了一些不善于判断的单纯性格的人,--大部分民众,使得复杂的东西暂时得到了抑制。因此,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从社会文化意义来说,也是特定的文化秩序的产物,但是却非常普遍,只要看看抗战的为国捐躯的英雄,就可以明白这点。而这正是主流意识形态着力塑造的结果。
    [4]孙犁文集(4),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第620页。
    [5]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第108页。
    [1]孙犁全集(1),丈夫,第134页。
    [2]孙犁全集(3),文艺学习,第107页。
    [3]康濯曾经回忆说.冀中地区毛泽东延安讲话是在1943年春天由地下交通站,秘密带来的(参见《康濯研究资料·一个老作家的足迹》);王林的说法更晚,说1944年春毛泽东的延安讲话才从电报上接受到,并印成小册子学习,原先只收到过新闻报道,参见冀中-日(下集),第421页。
    [1]茅盾:文艺节的感想,解放日报,1945年6月7日。
    [2]杨联芬:孙犁:革命文学队伍中的多余人,第9页。
    [1]孙犁文集(5),耕堂读书记(一),第84页。
    [2]孙犁文集(5),耕堂读书记(二),第95页。
    [3]孙犁文集续编(3),买《世说新语》记,第108页。
    [1]孙犁文集(4),与友人论学习古文,594页。
    [1]孙犁文集(4),与友人论学习古文,594页。
    [2]孙犁文集(4).与友人论学习古文,594页。
    [3]孙犁文集(5),给铁凝的信,第218页。
    [4]参见郭志刚《孙犁传》,北京十月出版社,1997版。
    [5]吕剑:孙犁会见记,孙犁研究专集,第9页。
    [6]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401页。
    [1]孙犁文集(4),我和文学的路,第387页。
    [2]陈思和: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第300页。
    [3]陈思和: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第301-302页。
    [4]陈思和: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第308页。
    [1]孙犁文集(5),孙犁给铁凝的信,第218页。
    [2]孙犁文集(5),孙犁给铁凝的信,第218页。
    [3]孙犁文集(4).我和文学的路,第387页。
    [4]陈燊:前夜·父与子,前言,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版。
    [1]丁帆:中国乡土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88页
    [2]郜元宝:柔顺之美:革命文学的道德谱系--孙犁铁凝合论,南方义坛,2007年1期。
    [3]孙犁文集续编(2),谈美,第261页。
    [4]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生存哲学,九州出版社,第246页。
    [1]杨联芬: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第18页。
    [2]於可训:守持、参与怀乡--孙犁论·序一,参见叶君:守持、参与与怀乡--孙犁论,第2页,
    [1]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第139页。
    [2]杨联芬: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第9页。
    [3]孙犁文集(4),怎样把我们的作品提高一步,第357页。
    [4]孙犁文集(4),论农村题材,第279页。
    [5]孙犁文集(4),论农村题材,第281页。
    [1]据1954年4月14日孙犁给康濯的信,我们知道,《风云初记》第三集已经完成二十五节,见孙犁全集卷11。
    [2]孙犁文集(4),答《文艺学习》编辑部问,第366页。
    [3]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6版,第3页。
    [1]孙犁文集(4),左批评右创作论,第285页。
    [2]孙犁文集(4),左批评右创作论,第285页。
    [3]孙犁全集(10),我决定了,第95页。
    [1]孙犁全集(5),保定旧事,第38页。
    [2]叶君认为,孙犁小说中的女性描写很大程度是作家的自我的情感投射,此说近是。参见叶君:参与、守持与怀乡--孙犁论,礼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49页。
    [3]贺桂梅: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7,1,第22页。
    [1]贺桂梅: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7.1,第18页。
    [1]弗洛伊德著,林尘等译: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版,第169页。
    [1]孙犁文集(5),少年鲁迅读本.第262页。
    [2]孙犁文集续编(1),忆梅读《易》,第147页。
    [3]书衣文录,他们短短一年写了三百多封情书。
    [4]当然创造社诸人可能是个例外,但是郁达夫在妻子怀孕生产的时候抛弃了她,就连他哥哥都骂郁达夫不是人,现在研究者为贤者讳,但是对于道德特别性道德问题,中国的作家能避开吗?参看王鸣剑:无希望的爱是温柔的,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年,关于郁达夫部分。
    [1]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也有关于为“艺术的艺术”和“为人生的艺术”统一的观点,第94页。
    [2]参看胡风评论集(中).如果现在他还活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65页。
    [3]参看胡风评论集(中),如果现在他还活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65页。
    [4]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第9页。
    [1]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第94页。
    [2]杨联芬:《孙犁:革命队伍中的多余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8年4期。
    [3]孙犁全集(6),与有人论学习古文,第58页。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9-71页。
    [1]朱子语类:卷八十,诗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版,2070页。
    [1]这个意义上说,启蒙的本质不是理性,而是“光”,在英文enlighten的词根也是“光”,因此“解救”不是我们通常意义的外在“引导”,而是人的内在的对于“光”的敞开,至少佛教的顿悟是这样,基督教的“天启”也庶几类似。
    [2]孙犁全集(1),芦苇,第156页。
    [3]孙犁全集(1),芦苇,第158页。
    [1]“疾病的隐喻”本来是美国女性学者苏珊·桑塔格在1978年写的一篇论文,在该论文中作家将疾病以及疾病所附带的伦理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论述,特别关于肺结核和癌症的论述。她认为肺结核导致一种“优雅”和“高贵”的气质,是一种贵族气质,一种抒情诗的文学象征;而癌症则“令人感到不体面”,是一种粗俗的“身体病”,不像肺结核具有一种“精神性”。当然,她认为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幻像,她要做的就是驱除这种“神话”。黄子平先生在《灰阑中的叙述》中也借鉴了这种论述,将疾病和时代意识形态神话联系起来,从而成为一种规训个体的力量。参看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版: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孙犁:给康濯的信,孙犁文集续编(3),第345页。
    [3]孙犁:给康濯的信,孙犁文集续编(3),第347页。
    [4]孙犁:给康濯的信,孙犁文集续编(3),第354页。
    [5]孙犁:田间的信,孙犁文集续编(3),第360页。
    [6]孙犁:给康濯的信,孙犁文集续编(3),第358页。
    [1]孙犁全集,第11卷,第47页。
    [2]孙犁全集,第11卷,第48页。
    [3]孙犁全集,第11卷,第50页。
    [4]孙犁全集,第11卷,第51页。
    [5]孙犁:纪念党的生日,孙犁文集(3),第43页。
    [6]贺桂梅: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7,1,第20页。
    [7]孙犁文集,第三卷,某村旧事,第181页。
    [1]陈顺馨:女性主义对于民族主义的介入(导言一),见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版,第9页。
    [2]参见叶君:从乡土到农村: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的重要转换,河北学刊,2005年1期。
    [1]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第2页。
    [2]萨莉·J.肖尔茨著、龚晓京译:波伏瓦,中华书局,2002年,第52页。
    [3]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第1页。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50页。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9页。
    [3]舍勒在论述印度、中国以及基督教的时候,认为东西方宗教伦理都有一种宇宙同一性原理,在东方以同苦为原则,而在西方基督教世界里,“上帝不仅被体验为、被思为低于人的自然的主和造物主,他不仅是人之父(这全靠基督),而且被体验为、被思为自然形成物本身的仁慈的父,这样一来,自然形成物(靠基督的救赎和恩赐)同样进入了一种与上帝的父子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人类而言也就必然是一种兄弟姊妹关系。参见《舍勒选集》《历史的心性形态中的宇宙同一感》.上海三联书店,1999版,第331页。
    [1]汪晖自选集,第321-322页,转引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第31页。
    [2]王宇认为前者是政治民族主义,其理由是对建立在独立政治主权基础上的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其实这个问题在五四反对卖国只是表面的因素,真正的目标却是反对建立在孔孟文化基础的国家意识形态,因此更应该是文化民族主义的,在大革命时期的是以反对独裁为特征的政治活动,因此更具政治民族主义的意味。参见31
    [3]孙犁文集(1),走出以后,第37-38页。
    [4]孙犁文集(1),走出以后,第35页。
    [1]孙犁文集(1),走出以后,第35页。
    [1]胡适:易卜生主义,胡适文集(2),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9页
    [2]胡适:易卜生主义,胡适文集(2),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9页
    [3]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第31页。
    [1]参看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三章。
    [2]杰佛瑞·威克斯:20世纪的性理论和性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3]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三联书店,第181页。
    [1]孙犁文集(I),荷花淀.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下同),第92页。
    [2]王士美:质疑《重读荷花淀》,文艺争鸣,2005年4期,第99页。
    [1]泰戈尔:民族主义,西方的民族主义,商务印书馆.北京.1986年,第11页。
    [2]泰戈尔:民族主义,日本的民族主义.商务印书馆,北京,1986年,第50页。
    [1]伊瓦-戴维斯:性别和民族的理论,见陈顺馨、戴锦华编:妇女、民族和女性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2-17页。
    [2]孙犁文集(第一卷),荷花淀,第93页。
    [3]孙犁文集(第四卷).关于小说《荷花淀》的通信,第599-605页。
    [1]从现代学术资源看,“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支点,其核心指向了“性本能”:在佛教哲学中这一理论的基本结构归结为“阿赖耶识”,但是它需要进一步转化与升华即“转识成智”;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升华为“此在”,可以说明这一结构内在的可行性转化路径。
    [2]孙犁:荷花淀,孙犁文集(1),第95页。
    [3]逄增玉:重读荷花淀,文艺争鸣,2004年3期,第51页
    [1]逢增玉:重读荷花淀,文艺争鸣,2004年3期,第50页。
    [2]这个问题可以参看苏智良《慰安妇研究》,日军的惨无人道的慰安妇制度带来对于女性的伤害,使人无法回避战争与女性的问题,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版。
    [1]孙犁文集(4),关于小说《荷花淀》的通信,第604页。
    [2]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179页。
    [1]王士美:质疑《重读荷花淀》,文艺争鸣,2005,4,第100页。
    [2]王向贤:知识、主体性与根据地妇女运动--以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边区为案例,社会性别(第二辑),第65,69,70页
    [1]周扬:关于政策与艺术--同志,你走错了路·序,延安《解放日报》,1945年6月2日。
    [2]韩书田:我对<纺车的力量>的理解,延安《解放日报》,1945年8月28日。
    [1]孙犁文集续编(3),给康濯的信,第354页。
    [2]孙犁文集续编(1),母亲的记忆,第242页。
    [1]郜元宝:柔顺之美:革命文学的道德谱系--孙犁铁凝合论,南方文坛,2007年1期。
    [2]孙犁全集(10),弃儿,第6-10页。
    [1]孙犁文集(1),钟,第135页。
    [1]孙犁文集(1),钟,第144页。
    [1]孙犁文集(1),钟,第149页。
    [2]林志浩、张炳炎:对孙犁创作的意见,见刘金镛等编:孙犁研究专集,第285页。
    [3]方纪:一个有风格的作家,孙犁研究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第340页。
    [1]方纪:一个有风格的作家,孙犁研究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第336页。
    [2]孙犁文集(1),村歌,第321-322页。
    [1]方纪:一个有风格的作家,孙犁研究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第337页。
    [2]孙犁文集,村歌,第322页。
    [1]方纪:一个有风格的作家,孙犁研究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第339页。
    [1]孙犁文集(1),村歌,第361页。
    [2]孙犁文集(1),村歌,第386页。
    [1]孙犁文集(1),杀楼,第89页。
    [2]孙犁文集(1),光荣,第195页。
    [3]孙犁文集(1),杀楼,第88-89页。
    [1]孙犁文集续编,第三卷,关于小说《蒿儿梁》的通信,第283页。
    [1]孙犁文集续编,第三卷,关于小说《蒿儿梁》的通信,第280页。
    [2]孙犁文集续编,第三卷.关于小说《蒿儿梁》的通信,第283-284页。
    [3]孙犁文集续编,第三卷.关于小说《蒿儿梁》的通信,第281-282页。
    [1]孙犁文集,第一卷,看护,第300-301页。
    [1]可以参考丁玲:三八节有感,丁玲全集(7),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0页。
    [2]孙犁文集(1),看护,第296页。
    [1]金天翮著,陈雁编校:《女界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4页。
    [2]姜海龙:“革命者形象”下的女权主义者郭隆真,见王政、陈雁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1]杨联芬:孙犁:苹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8.4,第6页。
    [1]孙犁:给康濯的一封信,孙犁文集续编(3),第355页。
    [2]巴金:谈《秋》,写作生活的回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转引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第142页。
    [3]黄子平:命运三重奏:《家》与“家”与“家中人”,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第142页。
    [4]黄子平:命运三重奏:《家》与“家”与“家中人”,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第144页。
    [5]孙犁文集,第二卷,风云初记,第52页。
    [1]孙犁文集,第二卷,风云初记,第72页。
    [1]孙犁文集,第二卷,风云初记,第70页。
    [3]孙犁文集,第二卷,风云初记,第71页
    [4]孙犁文集,第二卷,风云初记,第71页
    [5]孙犁文集,第二卷,风云初记.第119页。
    [1]周黎燕:裂隙中的个人话语--《风云初记》尾声重写缘由.第161页。
    [1]孙先科:作家的“主体间性”与小说创作中的“间性形象”-以赵树理、孙犁的小说创作为例,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1期,第56页。
    [2]潘艳慧:主流意识与个人诉求之间的矛盾叙事-论孙犁《铁木前传》的芜杂性,学术论坛,2004年6期。
    [3]冯健男:孙犁的艺术(中)--《铁木前传》,孙犁研究专集,第439页。
    [1]孙犁文集(1),铁木前传,第420页。
    [1]孙犁文集(1),铁木前传,第437页。
    [2]孙犁文集(1),铁木前传,第433页。
    [3]孙犁文集(1),铁木前传,第446页。
    [4]孙犁文集(1),钦木前传,第444页。
    [5]郭宝亮:孙犁的思想矛盾及其艺术解决-重读《铁木前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第89页。
    [1]杨联芬: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8年4期,第19页。
    [1]孙犁文集(1),铁木前传,第447页。
    [2]孙犁文集(1),铁木前传,第434页。
    [3]孙犁文集(1),铁木前传,第432页。
    [1]杨联芬: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8年4期,第20页。
    [1]孙犁:走出以后,孙犁文集(1),第33页。
    [2]孙犁:钟,孙犁文集(1),第131页。
    [1]孙犁:光荣,孙犁文集(1),第190页。
    [2]孙犁:村歌,孙犁文集(1),第354页。
    [3]孙犁:在阜平,孙犁文集(3),第196-197页。
    [4]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343页。
    [1]孙犁:白洋淀之曲,孙犁文集(3),第363页。
    [2]孙犁:白洋淀之曲,孙犁文集(3),第359页。
    [1]孙犁:琴和箫,孙犁文集(1),第47页。
    [2]孙犁:荷花淀,孙犁文集(1),第90页。
    [1]曾朴:孽海花.第6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42页。
    [1]孙犁:在阜平,孙犁文集(3),第197页。
    [1]孙犁:蒿儿梁,孙犁文集(1),第222页。
    [2]孙犁:关于小说《蒿儿梁》的通信,孙犁文集续编(3),第282页。
    [1]孙犁:关于小说《蒿儿梁》的通信.孙犁文集续编(3),第283页。
    [2]孙犁:蒿儿梁,孙犁文集(1),第228页。
    [3]孙犁:蒿儿梁,孙犁文集(1),第229页。
    [1]孙犁:吴召儿,孙犁文集(1),第253页。
    [2]孙犁:吴召儿,孙犁文集(1),第256页。
    [3]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353页。
    [1]孙犁文集(1)·自序。
    [1]方纪:一个有风格的作家,见刘金铺、房福贤编:孙犁研究专集,第353页。
    [2]见南帆:个案与历史氛围--真、现实主义、所指,见王晓明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一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版,第95页。
    [1]参见孙犁:二月通信·后记,孙犁文集(5),第233页。
    [2]孙犁:山里的春天,孙犁文集(1),第75页。
    [1]孙犁:山里的备天.孙犁文集(1),第75-77页。
    [2]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160页。
    [3]孙犁:光荣,孙犁全集(1),第178页。
    [4]孙犁:善暗室纪年,孙犁文集续编(3),第12页。
    [1]孙犁:战争和田园,孙犁文集续编(2),第103页。
    [2]参见孙犁:柳溪短篇小说选集序,孙犁文集(4),第536页。
    [3]孙犁:某村旧事,孙犁全集(5),第43页。
    [4]孙犁:某村田事.孙犁全集(5),第40页。
    [5]孙犁:黄鹂,孙犁全集(5),第46页。
    [6]孙犁:万里和万卷.孙犁文集(4),第585页。
    [1]孙犁:浇园,孙犁文集(1),第193-195页。
    [2]孙犁:女人们·红棉袄,孙犁文集(1),第161页。
    [1]孙犁:女人们·红棉袄,孙犁文集(1),第162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版.第130页。
    [3]实际传统说法为“得胜头回”,当然也不排除作家对于胖利后的回顾性看法,但从当时作家对于传统文学,特别赵树理文学的研究看,很可能是误笔。
    [1]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版,第141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版,第141页。
    [3]孙犁:给康濯的信,孙犁文集续编(3),第351页。
    [1]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91页。
    [2]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90-293页。
    [1]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177页。
    [2]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181页。
    [3]转引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79页。
    [1]废名:竹林的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87页。
    [2]刘海军:现代小说自然描写的类型及艺术功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4年第1期,第40页。
    [1]张新颖:沈从文精读·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沈从文:边城·雪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3]刘海军,现代小说自然描写的类型及艺术功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4年第1期,第33页。
    [4]刘海军,现代小说自然描写的类型及艺术功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4年第1期,第34页。
    [1]茅盾:关于乡土文学,茅盾全集(21),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89页。
    [2]孙犁:荷花淀,孙犁文集(1),第95页。
    [1]康濯:一颗乐观、开朗的心,往事今朝,重庆出版社,1992版,第127页。
    [2]茅盾:孙犁的创作风格,见刘金镛等编:孙犁研究专集,第189页。
    [3]参看李欧梵,文学趋势:通向革命之路(1927-1949),见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79页。
    [4]王明:中共50年,东方出版社,2004版,第118-120页。
    [5]孙犁:琴和箫,孙犁文集(1),第44页。
    [1]孙犁:琴和箫,孙犁文集(1),第48页。
    [2]孙犁:给康濯的信,孙犁全集(11),第24-25页。
    [3]孙犁:老胡的事,孙犁文集(1),第58页。
    [1]刘海军:现代小说自然描写的类型及艺术功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4年7期,第44页。
    [2]刘海军:现代小说自然描写的类型及艺术功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4年7期,第43页。
    [1]孙犁:吴召儿.孙犁文集(1),第253页。
    [2]孙犁:蒿儿梁,孙犁文集(1),第229页。
    [3]刘海军,刘海军,现代小说自然描写的类型及艺术功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4年1期.第45页。
    [1]孙犁:石猴,孙犁文集(1),第247页。
    [2]孙犁:秋千,孙犁文集(1),第269页。
    [1]孙犁:为外文版《风云初记》写的序言,孙犁文集(5),第142页。
    [2]孙犁:给康濯的信,孙犁全集(Ⅱ),第48页。
    [1]孙犁:为外文版《风云初记》写的序言.孙犁文集(5),第142页。
    [2]孙犁:为外文版《风云初记》写的序言,孙犁文集(5),第142页。
    [3]孙犁:论切实,孙犁文集(4),第253页。
    [1]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341-342页。
    [1]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391页。
    [2]孙犁:一九五六年的旅行,孙犁文集续编(1),第269-270页。
    [1]转引洪子诚:问题与方法,第139页。
    [2]路翎:财主的儿女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版,第548页。
    [3]冯克利:乌合之众·序,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冯克利:乌合之众·序,第9页。
    [2]勒庞:乌合之众,第19页。
    [3]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353页。
    [4]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354页。
    [5]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354页。
    [1]孙犁:怎样体现生活,孙犁文集(4),第178页。
    [1]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353页。
    [2]伍蠡甫:中国古代山水画对自然美的处理,山水与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14页。
    [1]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349页。
    [2]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350页。
    [3]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351页。
    [4][宋]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孙犁:给康濯的信,孙犁全集(11),第51-54页。
    [2]孙犁:善暗室纪年摘抄,孙犁文集续编(3),第16页。
    [3]参看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339-343页。
    [4]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339页。
    [5]在《赤地之恋》,崔平与赵楚在战争年代是舍生救死的好兄弟,然而在和平年代,因为“三反五反”运动,两人成了相互出卖的对手,最后赵楚被杀。当然,这是张爱玲的故事,不足我们的推测。
    [1]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332页。
    [2]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333页。
    [1]孙犁文集(2),风云初记.第296页。
    [1]孙犁:给康濯的信,孙犁全集(11),第47页。
    [2]孙犁:给康濯的信,孙犁伞集(11),第48页。
    [3]孙犁:给康濯的信,孙犁伞集(11),第50页。
    [4]孙犁:给康濯的信,孙犁伞集(11),第51页。
    [5]孙犁生平的内在探索非常奇特地呈现阶段性,抗战的明朗、建国前后的彷徨与迷茫、八十年代的勉力进取、九十年代的虚无非常明显。在创作《风云初记》的时代,历史感悄然形成,大量古典书籍的阅读,才使得这种内在探索得以进行下去,但足对于虚无的直面,确实是九十年代的事情了。也就是说,在鲁迅、茅盾们二三十年代面对的时代事件(现代本体论的缺乏),对于孙犁却因为革命观念的形成延宕了将近六十年。
    [1]孙犁:二月通信后记,孙犁文集(5),第233页。
    [2]孙犁:篙儿梁,孙犁文集(1),第229页。
    [3]孙犁:吴召儿,孙犁文集(1),第256页。
    [1]杜维明:生存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化的自我,第40-41页。
    [1]孙犁:二月通信,孙犁文集(5),第231页。
    [2]孙犁:二月通信后记,孙犁文集(5).第233页。
    [3]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第138页。
    [4]转引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第139页。
    [5]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第67页。
    [1]舒乙:躲在书后面的孙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07月30日。
    [2]宋曙光:敬读孙犁,天津日报,2002年7月15日。
    [1]孙晓玲:游子吟--记我的父亲孙犁之四,见《天津日报·文艺周刊》,2002年7月25日。
    《天津日报》、《文艺报》、延安《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上海版《中央日报》、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学习》(天津)、《新港》、《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南方文坛》、《现当代文学人大复印资料》等等。
    孙犁.孙犁全集(1-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孙犁.孙犁文集(1-5卷).续编(1-3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孙犁.白洋淀纪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孙犁.孙犁作品精编(上.下)[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
    康濯.正月新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康濯.春种秋收[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
    康濯.我的两家房东[M].北京.青年出版社.1950
    康濯.黑石坡煤窑演义[M].三联书店.1950
    康濯.亲家[M].天下图书公司.1949
    康濯.腊梅花[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
    康濯.东方红[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
    方纪.方纪文集(1-4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
    田间.田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梁斌.梁斌文集(1-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王林.腹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5
    郭小川.郭小川全集(11-12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徐光耀.平原烈火[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
    徐光耀.徐光耀文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冯志.敌后武工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北京青年出版社.2004
    邵子南.邵子南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沙可夫.沙可夫诗文选[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曼晴.曼晴诗选[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
    刘绍棠.刘绍棠小说选[M].北京出版社.1980
    从维熙.从维熙代表作[M].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
    冯健男编.荷花淀派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委员会编.冀中一日(上)[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
    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委员会编.冀中一日(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
    鲁迅.鲁迅全集(1-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周作人.雨天的书[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泽泻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看云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谈龙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过去的工作[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苦茶随笔[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苦竹杂记[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谈虎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胡适.胡适文集(1-8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瞿秋白.瞿秋白作品精编[M].漓江出版社.2004
    丁玲.丁玲全集(1-12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赵树理.赵树理文集(1-4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周立波.周立波文集(1-5)[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何其芳.何其芳文集(1-6)[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冯雪峰.雪峰文集(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茅盾全集(1-5、17-18、20-2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老舍.四世同堂(1-3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老舍:骆驼祥子[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
    老舍.月牙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艾青.艾青作品精选[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胡风.胡风全集(1-10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胡风.胡风评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胡风.胡风家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韦君宜.思痛录[M].北京:十月出版社.1998
    王实味.王实味文存[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张中晓.无梦楼随笔[M].武汉出版社.2006
    无名氏.花的恐怖[M].武汉出版社.2006
    严文井.严文井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周扬.周扬文集(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990.
    周扬.解放区短篇创作选[M].新华书店.1949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解放区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萧红.呼兰河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萧红.生死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
    萧红.萧红短篇小说选[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萧军.八月的乡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1-6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沈从文.张兆和.从文家书[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废名.竹林的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路翎.致胡风书信全编[M].大象出版社.2004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1.4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5-6、10-14)[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张爱玲.赤地之恋.秧歌从网上下载文本.
    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胡兰成.今生今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师陀.师陀全集(1-8卷)[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端木蕻良.端木蕻良文集[M].北京出版社.1998
    陈铨.陈铨代表作[M].华夏出版社.1999
    无名氏.塔里的女人[M].上海书店.1988
    无名氏.北极风情画[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无名氏.无名氏代表作[M].华夏出版社.1999
    无名氏.无名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张洁.沉重的翅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张洁.无字(1-3)[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
    张洁.方舟[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王蒙.王蒙文存(1-2、9-11、14、18、2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路遥.人生[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贾平凹.商州[M].广州出版社.2007
    铁凝.铁凝小说精选[M].太白文艺出版社.1995
    铁凝.玫瑰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铁凝.大浴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铁凝.笨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铁凝.铁凝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余华.活着[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苏童.妻妾成群[M].花城出版社.1991
    苏童.米[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王安忆.启蒙时代[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王安忆.王安忆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王安忆.长恨歌[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莫言.民间音乐[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金庸.金庸作品集(1-36卷)[M].花城出版社.2002
    金庸.金庸散文集[M].作家出版社.2006
    曾朴.孽海花[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刘鹗.老残游记[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萧洛霍夫著.金人译.静静的顿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萧洛霍夫.草婴译.被开垦的处女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梅里美.郑永慧译.卡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梅里美.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屠格涅夫.巴金.丽尼译.前夜.父与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屠格涅夫.安然译.5可霞[M].商务印书馆.1981
    普希金.冯春译.普希金诗选[M].世纪出版集团.2003
    莎士比亚.孙大雨译.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M].世纪出版集团.2003
    曹靖华著译文集[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王尔德.荣如德.巴金译.道连.葛雷的画像.快乐王子[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梭罗.徐迟译.瓦尔登湖[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卡夫卡.卡夫卡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10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巴金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1-20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1-20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1-8卷)[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000.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下)[M].上海三联书店.1996
    海德格尔.陈嘉映等译.存在与时间(修订本)[M].三联书店.2006
    刘小枫选编.舍勒选集(上.下)[M].上海三联书店.1999
    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上.下)[M].上海三联书店.1997
    黄颂杰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康德.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康德.蓝公武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康德.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马克思.19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黑格尔.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1-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叔本华.任立等译.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加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加达默尔.夏镇平等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德里达.汪堂家译.论文字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索绪尔.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尼采.刘烨编译.尼采生存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6
    福柯.谢强等译.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7
    福柯.刘北成译.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7
    福柯.佘碧平译.性经验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赖朋(勒庞)张公表译.民族进化的心理定律[M].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1991
    勒庞.佟德志译.革命心理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詹姆逊.王逢振译.政治无意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詹姆逊.王逢振等译.快感:文化与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阿尔都塞.李其庆等译.读<资本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阿尔都塞.顾良.保卫马克思[M].商务印书馆.2007
    萨莉J肖尔茨.龚晓京译.波伏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萨义德.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三联书店.2007
    弗洛伊德.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弗洛伊德.林尘等译.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迪尔凯姆.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特洛尔奇.朱雁冰译.基督教理论与现代[M].华夏出版社.2004
    别尔嘉耶夫.雷永生译.俄罗斯思想[M].三联书店.1996
    舍斯托夫.思辨与启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郝伯特席勒.刘晓红译.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M].上海世纪集团出版.2006
    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朱内好.孙歌等译.近代的超克[M].三联书店.2005
    弗莱.袁宪军等译.批评的解剖[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卢那察尔斯基.郭家申译.艺术及其最新形式[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本尼迪克特.吕万和等译.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厨川白村.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萨特.施康强等译.萨特文学论文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与批评传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佛马克.走向后现代主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布鲁姆.影响的焦虑[M].三联书店.1992
    罗兰.巴尔特.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M].三联书店.1988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刘金镛.房福贤编.孙犁研究专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阎庆生.孙犁晚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叶君.参与守持与怀乡--孙犁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郭志刚.孙犁创作散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李永生.孙犁小说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金梅.孙犁的小说艺术[M].北京出版社.1987
    郭志刚.孙犁传[M].北京十月出版社.1990
    管蠡.孙犁传略[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汪稼明.孙犁:陋巷里的弦歌[M].大象出版社.2003
    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刘禾.宋伟杰等译.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M].三联书店.2002
    王宇.性别表述和现代认同[M].上海三联书店.2006.
    叶君.乡土.农村.家园.荒野.论当代中国作家的乡村想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李遇春.权力.主体话语.论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郝庆军.诗学与政治:鲁迅晚期杂文研究(1933.1936)[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杜素娟.沈从文与<大公报>[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黄健.京派文学批评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2.
    哈迎飞.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2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张清华.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王政.陈雁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20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M].三联书店.2006.
    陈顺馨.戴锦华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许宝强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张岩冰.女权主义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李银河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M].三联书店.1997
    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米利特.宋文伟.性政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杰佛瑞.威克斯.宋文伟等译.20世纪的性理论和性观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伍蠡甫编.山水与美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世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徐复观.中国人的生命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袁烈州.中国历代山水画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谢凝高.山水审美:人与大自然的交响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出版社.2001.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潘知常.反美学[M].学林出版社.1995.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M].安徽文艺出版社.1 999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1-3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张宪文.中国现代史史料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江苏古籍出版社.1979.1986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中央档案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册.文献选编[M].1989
    王运熙.中国文论选(现代卷1-3)[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上.下)[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5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M].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
    袁良骏编.丁玲研究资料[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李恺玲等.康濯研究资料[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刘云涛编.梁斌研究专集[M].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
    郜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郜元宝.鲁迅精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郜元宝.为热带人语冰.我们时代的文学教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郜元宝.尼采在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2001
    郜元宝.说话的精神[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M].上海文艺出版社.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陈思和.不可一世论文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张新颖.沈从文精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张新颖.双重见证[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朱文华.中国近代文学潮流[M].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周斌.反思与重构.关于电影批评的美学思考[M].沈阳出版社.2003
    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刘志荣.潜在写作[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M].三联书店.2002
    洪子诚.文学与历史叙述[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赵园.艰难的选择[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赵园.地之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1998
    钱理群.周作人传[M].北京十月出版社.2001
    钱理群.返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陈顺馨.1962:夹缝中的生存[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杨鼎川.1967:狂乱的文学年代[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李杨.50-70年代的文学经典再解读[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李扬.沈从文的后半生[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杨义.中国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1998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8
    杨义.古典小说史论[M].人民出版社.1998
    杨义.京派海派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M].东方出版中心.1997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修订版)[M].东方出版中心.2003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杨扬.无限的增长[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王彬彬.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董建.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许志英.丁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朱寿桐.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M].新星出版社2007
    邢小群.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肖同庆.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陈顺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李今.海派小数与现代都市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M].三联书店.1998
    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M].三联书店.2006
    王德威.中国现代小说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M].三联书店.2000
    李欧梵.上海摩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l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东方出版社.1996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章太炎.章太炎经典文存[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康有为.大同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陈寅恪.陈寅恪集[M].三联书店.2001
    熊十力.熊十力集[M].群言出版社.1993
    梁漱溟.梁漱溟集[M].群言出版社.1 99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人民出版社.2004
    张荫麟.中国史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李泽厚.美学四讲[M].三联书店.1989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下)[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000.
    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0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刘小枫.圣灵降临的叙事[M].三联书店.2003
    刘小枫.尼采在西方[M].上海三联书店.2002
    南怀瑾.南怀瑾选集(4.6.8.9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文行注译.白话圆觉经[M].三秦出版社.2002
    荆三隆注译.白话楞严经[M].三秦出版社.2002
    宋宪伟编.华严经[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圣经[M]
    朱熹.易经问卜今译[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
    王明.中共50年[M].东方出版社.2004
    张戎.乔.哈利戴.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M].香港:开放出版社.2006
    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