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向纵深的持续发展,对外汉语逐渐转变为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合格汉语国际教师。为解决汉语国际推广中合格汉语师资短的现实困境,应用型的国际汉语教学性质需要新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来支撑。为此,以培养适合国内外教学并具有文化传播能力专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国际硕士专业学位”应运而生,成为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转折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是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是能否培养出合格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关键。因此,了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实施现状,对优化汉语国际推广中合格汉语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本研究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出发,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的实施问题展开研究。
     首先,以文献法梳理国内外课程实施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实施相关研究,厘定社会文化理论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实施的契合点,从而导出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对于该课程实施的关注点,即社会性、文化性、历史性和建构性。其次,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吉林省D大学为例,结合运用量化与质化研究取向,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审视D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实施的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及问题。
     一是基于有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实施研究综述,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的设计与运行两个维度,编制面向不同对象的调查问卷,通过分层抽样法,以4位教学管理者、17位教师、90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以下简称“汉教硕士”)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该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实施现状、特点、影响因素及问题;二是设计访谈提纲,对选取的4位教学管理者、9位教师和20位汉教硕士进行深度访谈;三是依据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该课程实施的特征,在修订相关课堂观察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汉办已有的相关调查问卷,设计《汉教硕士课程学习课堂观察量表》,对“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学设计”、“中华文化与传播”、“课堂观察与实践”五门课进行课堂观察,以了解汉教硕士课程学习的情况;四是依据社会文化视角下该课程实施的特征,在修订相关课堂观察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汉办提供的相关资料设计《汉教硕士实习课堂观察量表》,对4位汉教硕士的实习课堂(即对外汉语教学)进行课堂观察;五是结合从汉教硕士实习课堂得出的观察结果,从“期望和建议”、“实习教师的专业知识”、“实习教师的教学水平”、“实习教师的综合素质”四个维度设计《汉教硕士教学实习课堂教学评价》调查问卷,以65位外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汉教硕士在教学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整理并分析调查结果,分析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D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实施的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及问题所在。
     而后,本研究从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建构性等维度系统阐述了影响D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领导方式、课程组织方式、国家汉办“志愿者”选派计划、国家汉办的支持经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发展的历史、师资队伍的结构、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知识能力、汉教硕士的受教育背景等,并结合对问卷调查、访谈及课堂观察结果的系统分析得出D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课程设计过程行政主导、课程内容的整合度低、课程选择性不足、汉教硕士中华活动组织能力培养欠缺、教学过程中文化对话性偏低、缺乏优质课程资源、教育或课程理论类课程缺位以及实习缺乏统筹,等。
     在此基础上,笔者面向不同的对象(包括国家汉办、学校及教学院系管理层、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以及汉教硕士等)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组织专家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加强海外实习合作单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招聘合适年轻教师;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度;为实习生提供更多教学资源,等。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odepth,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gradually switches to a comprehensive Chineseinternational promotion. In this process, it need a great deal of qualified international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promotion that is the shortage of qualified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the appliedna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needs a new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training model to support. Therefore, 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Other Languages (MTCSOL for short) arises as the turning point of Chinese languageteacher training mode reform at the historic moment which for the purpose ofteaching culture dissemination and specialized personnel at home and abroad.MTCSOL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way of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teacher mode reform, is the crux of The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teachers of Chinese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 to understand in depth the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Chineseteachers in Chines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optimize oftraining qualified teacher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It decidesto start from the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tries to revolve around the MTCSOLimplementation.
     First of all, it studies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home and abroadand relative research of MTCSOL implementation by literature method. And then itsets the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identifying of MTCSOL implementation, so asto expor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TCSO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with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of sociality, cultural, historic and constructivism;Secondly,by us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and taking the university D in Jilin province as anexample, it studies the current MTSCO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blems in comb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approaches from the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Firstly, it designs the questionnairefor different objects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of relative research aboutMTCSO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this questionnaire which containsmultiple-choice is designed by two dimensions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operation. It takes4teaching administrators,17teachers and90MTCSOL students asresearch object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MTSCO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blems. Secondly, it designs the interviewoutline from the four dimension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ers construction,teaching apprentice and practice and dissertation, and uses the semi-structuredinterview method to4teaching administrators,9teachers and20MTCSOL studentsfor interview in depth;Thirdly, it revises relevant classroom observation scale on the basis of MTCSO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Socio-culturalperspective. And combining with some related questionnaire from Hanban, it designs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scale for MTCSOL students’ course learning for the classes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Teaching Design, Chines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Practi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unning situation of MTCSOL students’ courselearning;Fourthly, it revises relevant classroom observation scale on the basis ofMTCSO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And combining with some related questionnaire from Hanban, it designs theclassroom observation scale for MTCSOL students’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for fourMTCSOL students’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Fifthly, combing with the interviewresults from observation of MTCSOL students’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it designs thequestionnaire about the Chinese Class of Masters’ Practice Teaching. And it takes65foreign students as research object in order to learn the problems in MTCSOLstudents’ practice. Last but not at least, it sorts and analyzes all of the above surveyresults for related research and discusses its current situation,characteristics,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blems.
     Then it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influencing factor of the MTCSOL curriculum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 D from the character of sociality, culture, historicity,constructiveness including curriculum leadership, curriculum organization,"volunteers" selected program from Hanban, Hanban funding, The history ofInternational Education Master in China, the teachers troop structure, teachers'professional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ability, Chinese teaching master's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so on. This study elaborates systematically existingproblems of the MTCSO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 D including hecurriculum design process of administrative leading, low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curriculum content, curriculum selective deficiency, Chinese teaching masters’organization ability being deficiency, low cultural dialogue teaching process, lackingof high quality curriculum resources, educational or curriculum theory coursesvacancy, lacking of planning practice.
     On this basis, I put forward targeted proposal for different objects as follows:organizing experts to formulate a unified course standard, strengthening theconstruction of cooperation with overseas internship,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teachers, recruiting young excellent teachers,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improvingthe interest of teaching and student participation, providing more teaching resourcesfor the intern and so on.
引文
①新华网.探访四国孔子学院文化交流的“中国样本”.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3/01/c_122773824.htm.,2012-03-01/2013-12-08.
    ①包文英.汉语国际推广与汉语教师教育[J].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2011(1):143-151.
    ②张和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回顾与展望[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7-35.
    ①Duff. P. Second language sociolization as socio-cultural theory: insight and issues. Language Teaching,2007:39-40.
    ①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3.
    ②Patton M Q.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M]. Newbury Park: Sage.1990.
    ③Borgen R C, Biklen S K.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M].(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2.
    ④(美)梅雷迪斯. D.高夫,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许庆豫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1.
    ⑤马云鹏,林智中.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9(2):59-62.
    ⑥马云鹏.课程实施探索——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0.
    ⑦凤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1:217.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27.
    ②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57.
    ①Lantolf, J. P.&. S. Thorne.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②Lantolf J P, Socio-cultural theory:Aunified approach to L2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Cummins, J.&C,Davison(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Boston, MA:Springer,2007.
    ③LILL ROBBINS.Contexts, Collaboration, and Cultural Tools: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on researching children’sthinking[J].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2005,6(2):140-149.
    ④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外国教育资料,1999(4):10-14.
    ⑤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5.
    ⑥王文静.社会建构主义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15-19.
    ①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7.
    ②Aoki, T. T. Curriculum in a new key-The collected works of Ted T.Aoki. Pinar, W. F.,R. L. Iriwin (Eds).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115.
    ③张增田,靳玉乐.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4(6):1.
    ④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35.
    ⑤尹弘飚,李子健.再论课程实施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5(1):69-74.
    ⑥马云鹏.课程实施探索——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
    ⑦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75-81.
    ①粱晓萍,邓葵.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4-75.
    ②杜艳青.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5):120-122.
    ③崔立斌.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9-107.
    ④粱晓萍,邓葵.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4-75.
    ⑤周敏莉.论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J].大学教育,2013(10):98-100.
    ⑥田艳.基于英国MTESOL课程体系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12(2):276-288.
    ⑦朱瑞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班“中国文化”课的教学及相关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7-188.
    ⑧汪国胜.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相关问题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6-30.
    ⑨粱晓萍,邓葵.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4-75.
    ①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1-7.
    ②汪国胜.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相关问题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6-30.
    ③王诗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④粱晓萍,邓葵.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4-75.
    ⑤周敏莉.论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J].大学教育,2013(10):98-100.
    ⑥闫克.古代汉语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地位及其实现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63-166.
    ⑦李泉.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规模问题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1):51-59.
    ⑧陈红梅.面向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微探[J].东南亚纵横,2011(9):81-85.
    ⑨司红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注重方法和方法论的引导——以第二语言习得二课堂教学为例[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00-305.
    ⑩吕雯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课程建设的思考[J].文学教育,2012(10):69.
    11张珑舰.从调查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之不足[J].语文学刊,2013(3):101-102.
    ①粱晓萍,邓葵.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4-75.
    ②丁崇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3-128.
    ③陈青妮.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5):118-121.
    ④郭文娟.合作体验---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综合素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8-101.
    ⑤朱瑞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班“中国文化”课的教学及相关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7-188.
    ⑥刘纪员.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文学课的独特性[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93-95.
    ⑦赵爱华.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方法[J].安徽文学,2013(8):137-138.
    ⑧刘亚辉.论东南亚国家生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J].现代语文,2011(1):159-160.
    ⑨丁安琪.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国际汉语教育,2009(2):12-14.
    ⑩江傲霜.汉语国际传播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新尝试[J].民族教育研究,2013(4):104-109.
    ①吴慧.基于任务型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77-80.
    ②孙萍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于教材编写[J].文教资料,2013(22):133-135.
    ③周敏莉.论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J].大学教育,2013(10):98-100.
    ④陈红梅.面向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微探[J].东南亚纵横,2011(9):81-85.
    ⑤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9(3):105-112.
    ⑥杨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7-80.
    ⑦胡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86-87.
    ⑧粱晓萍,邓葵.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4-75.
    ⑨刘富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与培养模式[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7-122.
    ⑩李红印.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四个方面[A].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第三辑)[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9-15.
    11蒋可心.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问题研究[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2-98.
    12杨泉.浅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建设[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1-127.
    ①王艳荣,陈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吉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98-100.
    ②陈青妮.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5):118-121.
    ③李泉.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规模问题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1):51-59.
    ④朱小健.“汉语语言学导论”课程琐议[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6-141.
    ⑤崔立斌.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9-107.
    ⑥朱永生.有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习的几点设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5):14-15.
    ⑦崔立斌.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9-107.
    ⑧王路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2010(6):49-50.
    ⑨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9(3):105-112.
    ①田艳.基于英国MTESOL课程体系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12(2):276-288.
    ②张珑舰.从调查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之不足[J].语文学刊,2013(3):101-102.
    ③王宏丽.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2-68.
    ④蒋小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75.
    ⑤粱晓萍,邓葵.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4-75.
    ⑥陈紱.关于开设汉语本体课的设想[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0-106.
    ⑦张珑舰.从调查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之不足[J].语文学刊,2013(3):101-102.
    ⑧汪国胜.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相关问题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6-30.
    ⑨程爱民.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6-41.
    ⑩杨泉.浅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建设[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1-127.
    11陈紱.从志愿者的“问题案例”看汉语国际教师的培养[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20
    ①田艳.基于英国MTESOL课程体系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12(2):276-288.
    ②刘富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与培养模式[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7-122.
    ③丁崇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3-128.
    ④粱晓萍,邓葵.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4-75.
    ⑤冯丽萍.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体系[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7-85.
    ⑥闫克.古代汉语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地位及其实现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63-166.
    ⑦陈青妮.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5):118-121.
    ⑧徐丽华,孙春颖.以培养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9-254.
    ⑨李泉.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规模问题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1):51-59.
    ⑩彭军.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95-698.
    11江傲霜.汉语国际传播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新尝试[J].民族教育研究,2013(4):104-109.
    12刘富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与培养模式[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7-122.
    ①胡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86-87.
    ②丁安琪.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国际汉语教育,2009(2):12-14.
    ③吴成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研究[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8-120.
    ④朱志平.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转型”[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06-315.
    ⑤田艳.基于英国MTESOL课程体系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12(2):276-288.
    ⑥林秀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能力培养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09-111.
    ⑦孙萍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于教材编写[J].文教资料,2013(22):133-135.
    ⑧田艳.基于英国MTESOL课程体系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12(2):276-288.
    ①孟瑞森.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外国留学生培养[J].语文学刊,2011(7):117-119.
    ②杨同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师资队伍建设[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13-221.
    ③陈青妮.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5):118-121.
    ④张珑舰.从调查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之不足[J].语文学刊,2013(3):101-102.
    ⑤宋海燕.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建设机制探索——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8-70.
    ⑥耿军,刘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2):55-59.
    ⑦宋海燕.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建设机制探索——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8-70.
    ⑧宋海燕.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建设机制探索——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8-70.
    ⑨杨同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师资队伍建设[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13-221.
    ⑩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54-56.
    ①耿军,刘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2):55-59.
    ②颜湘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研究——以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9.
    ③樊燕,周国鹃.论明德主题式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中的运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为例[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9-44.
    ④耿军,刘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2):55-59.
    ⑤孙萍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于教材编写[J].文教资料,2013(22):133-135.
    ⑥孟瑞森.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外国留学生培养[J].语文学刊,2011(7):117-119.
    ⑦郭茂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资源的校际共享[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86-193.
    ⑧刘若云,林柱.汉语课堂教学录像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4-126.
    ⑨盛双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的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9-158.
    ⑩李春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法课建设的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9-158.
    11杜艳青.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5):120-122.
    12粱晓萍,邓葵.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4-75.
    ①郭茂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资源的校际共享[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86-193.
    ②陈青妮.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5):118-121.
    ③郭文娟.合作体验---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综合素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8-101.
    ④钱毅.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环节[J].语文学刊,2013(5):114-115.
    ⑤央青.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中的应用[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7):132-140.
    ⑥王学松.再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8-136.
    ⑦张淑慧,史冠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文化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改革[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从丛
    论(第三辑)[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4-152.
    ⑧陈红梅.面向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微探[J].东南亚纵横,2011(9):81-85.
    ⑨赵金铭.课程体系与实习体系[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
    ⑩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54-56.
    ①彭静,杜谨.重庆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留学生实习模式探索[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76-381.
    ②江傲霜.汉语国际传播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新尝试[J].民族教育研究,2013(4):104-109.
    ③吕雯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课程建设的思考[J].文学教育,2012(10):69.
    ④王艳荣,陈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吉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98-100.
    ⑤王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自我定位及可能制约专业人才培养的因素——从一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角度[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62-367.
    ⑥汝淑媛.试论通过教学实习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教学能力[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44-251.
    ⑦孟瑞森.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外国留学生培养[J].语文学刊,2011(7):117-119.
    ⑧陈紱.从志愿者的“问题案例”看汉语国际教师的培养[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20.
    ⑨杜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24-331.
    ⑩吴方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实习及管理问题[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8-234.
    ①贾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刍议[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3-190.
    ②朱志平,马思宇.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模式——基于29篇硕士学位论文的调查与分析[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0-286.
    ③朱志平,马思宇.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模式——基于29篇硕士学位论文的调查与分析[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0-286.
    ④梁晓萍,邓葵.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J].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从丛论(第三辑)[A].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3-71.
    ⑤朱志平,马思宇.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模式——基于29篇硕士学位论文的调查与分析[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0-286.
    ⑥贾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刍议[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3-190.
    ⑦李宏祥.建设以用为本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0-76.
    ⑧李红印.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四个方面[A].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第三辑)[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9-15.
    ①杜艳青.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5):120-122.
    ②汝淑媛.试论通过教学实习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教学能力[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44-251.
    ③吴方敏,陈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2):29-33.
    ④王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自我定位及可能制约专业人才培养的因素——从一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角度[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大学出版社,2012:362-367.
    ⑤马燕华.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64-68.
    ⑥贾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刍议[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3-190.
    ⑦杜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24-331.
    ⑧吴慧.基于任务型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77-80.
    ⑨王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自我定位及可能制约专业人才培养的因素——从一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角度[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62-367.
    ①刘涛,刑蓉.来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51-54.
    ②徐宝妹,吴相春.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科建设刍议[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2-51.
    ③汲传波,刘芳芳.教师的教师: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研究[A].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第三辑)[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8-24.
    ④程爱民.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J].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6-41.
    ⑤孟瑞森.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外国留学生培养[J].语文学刊,2011(7):117-119.
    ⑥杨同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师资队伍建设[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13-221.
    ⑦鲍震培.预见性培养目标的人格塑造——如何完善国际汉语教育硕士模式之我见[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16-323.
    ①李宏祥.建设以用为本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0-76.
    ②包文英.汉语国际推广与汉语教师教育[A].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第1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3-151.
    ③陈红梅.面向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微探[J].东南亚纵横,2011(9):81-85.
    ④徐丽华,孙春颖.以培养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9-254.
    ⑤朱瑞平.略论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0-58.
    ⑥王宏丽.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2-68.
    ⑦朱瑞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班“中国文化”课的教学及相关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7-188.
    ⑧张鸿捷,常庆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设想[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32-338.
    ⑨程爱民.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J].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6-41.
    ⑩陈紱.关于开设汉语本体课的设想[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0-106.
    11杨同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师资队伍建设[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13-221.
    ①宋海燕.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建设机制探索——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8-70.
    ②叶军,朱康.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思考[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95-300.
    ③程爱民.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6-41.
    ④张鸿捷,常庆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设想[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32-338.
    ⑤徐宝妹,吴相春.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科建设刍议[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2-51.
    ⑥江傲霜.汉语国际传播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新尝试[J].民族教育研究,2013(4):104-109.
    ⑦孟瑞森.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外国留学生培养[J].语文学刊,2011(7):117-119.
    ①胡志凌.关于编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材的几点设想[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31-33.
    ②陈佩秋.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现代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J].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A].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5-187.
    ③张淑慧,史冠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文化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改革[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从丛
    论(第三辑)[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4-152.
    ④孙萍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于教材编写[J].文教资料,2013(22):133-135.
    ⑤耿军,刘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2):55-59.
    ⑥徐宝妹,吴相春.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科建设刍议[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2-51.
    ⑦林秀琴.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初探[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9-176.
    ⑧王若江.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8-43.
    ⑨盛双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的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9-158.
    ①马燕华.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64-68.
    ②吴成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战略意识[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51-361.
    ③李卫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储备前瞻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4-130.
    ④肖莉.在教学中应用真实材料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能力.汉语国际传播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A].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325-359.
    ⑤吕俞辉.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浅探[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5-161.
    ⑥林秀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能力培养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09-111.
    ⑦杜艳青.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5):120-122.
    ⑧李宏祥.建设以用为本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0-76.
    ⑨杜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24-331.
    ⑩吴方敏,陈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2):29-33.
    ①徐丽华,孙春颖.以培养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9-254.
    ②陈红梅.面向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微探[J].东南亚纵横,2011(9):81-85.
    ③朱永生.有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习的几点设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5):14-15.
    ④吴方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实习及管理问题[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8-234.
    ⑤吴方敏,陈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2):29-33.
    ⑥杜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24-331.
    ⑦马秀丽.香港大学“学校—大学伙伴计划”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实习模式的启示[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68-375.
    ⑧江傲霜.汉语国际传播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新尝试[J].民族教育研究,2013(4):104-109.
    ⑨吴方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实习及管理问题[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8-234.
    ⑩吴春相.谈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的实践是一种体系[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9-227.
    11李春玲.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5-97.
    ①解晓楠.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实习管理与质量监控[J].艺术百家,2012(7):450-451.
    ②李春玲.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5-97.
    ③曹顺庆,李宇凤,傅其林.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分层综合实习模式——兼及学生的自主管理[A].北京汉语国际汉语国际推广中心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9-241.
    ④张鸿捷,常庆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设想[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32-338.
    ⑤徐丽华,孙春颖.以培养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9-254.
    ⑥孟瑞森.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外国留学生培养[J].语文学刊,2011(7):117-119.
    ⑦程爱民.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6-41.
    ⑧叶军,朱康.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思考[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95-300.
    ⑨张鸿捷,常庆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设想[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32-338.
    ①汝淑媛.试论通过教学实习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教学能力[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44-251.
    ②吴方敏,李晟宇.关于建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习评价体系的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06-413.
    ③解晓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环节设计及控制机制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5):95-97.
    ④解晓楠.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实习管理与质量监控[J].艺术百家,2012(7):450-451.
    ⑤解晓楠.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堂教学的能力评价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90-92.
    ⑥杜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24-331.
    ⑦郭文娟.合作体验---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综合素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8-101.
    ⑧卢岩华.关于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堂教学技能的几点思考和建议[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53-163.
    ⑨刘丹.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分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3(8):42-43.
    ①吴慧.基于任务型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77-80.
    ②陈红梅.面向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微探[J].东南亚纵横,2011(9):81-85.
    ③江燕,沈荭.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外国留学生招生工作的一些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88-393.
    ④江傲霜.汉语国际传播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新尝试[J].民族教育研究,2013(4):104-109.
    ⑤张鸿捷,常庆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设想[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32-338.
    ⑥朱瑞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国外生源培养问题[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88-293.
    ⑦徐丽华,孙春颖.以培养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9-254.
    ⑧李娜.构建和谐、有效、科学、创新的班集体[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0-228.
    ①贾立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西方文化课的相关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7-62.
    ②曹霞.浅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文化素养的培养[J].汉字文化,2011(5):70-73.
    ③李晓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师资素质研究[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从丛论(第二辑)[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35.
    ④刘纪新.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文学课的独特性[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93-95.
    ⑤林秀琴.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初探[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9-176.
    ⑥孟瑞森.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外国留学生培养[J].语文学刊,2011(7):117-119.
    ⑦吕俞辉.本土化培养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探索[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4-119.
    ⑧李彦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法课程建设的思考[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0-168.
    ⑨曹霞.浅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文化素养的培养[J].汉字文化,2011(5):70-73.
    ⑩邱军.北京语境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浸润作用[J].北京社会科学,2009(3):66-68..
    ①王路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2010(6):49-50.
    ②杜艳青.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5):120-122.
    ③程爱民.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J].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6-41.
    ④姜阁. MTCSOL研究生教学中的案例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⑤杜艳青.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5):120-122.
    ⑥李红印.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四个方面[A].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第三辑)[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9-15.
    ⑦吴慧.基于任务型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77-80.
    ⑧杜艳青.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5):120-122.
    ⑨郭文娟.合作体验---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综合素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8-101.
    ①张捷鸿,常庆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设想[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32-338.
    ②王宏丽.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2-68.
    ③朱瑞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班“中国文化”课的教学及相关思考[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7-188.
    ④张淑慧,史冠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文化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改革[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从丛论(第三辑)[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4-152.
    ⑤魏慧萍.试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理—知—行”模式及其特色[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39-343.
    ⑥赵宏勃.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文化传播内容的选择[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从丛论(第三辑)[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0-126.
    ⑦张淑慧,史冠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文化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改革[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从丛论(第三辑)[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4-152.
    ⑧王宏丽.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2-68.
    ⑨钱毅.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环节[J].语文学刊,2013(5):114-115.
    ①赵爱华.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方法[J].安徽文学,2013(8):137-138.
    ②曹顺庆,李宇凤,傅其林.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分层综合实习模式——兼及学生的自主管理[A].北京汉语国际汉语国际推广中心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9-241.
    ③郭文娟.合作体验---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综合素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8-101.
    ④汪琦.浅析反思型教师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6-90.
    ⑤吴方敏,陈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2):29-33.
    ⑥徐丽华,孙春颖.以培养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9-254.
    ⑦冯丽萍.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型论文的建议[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87-294.
    ⑧解晓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环节设计及控制机制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5):95-97.
    ⑨朱志平.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转型”[A].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06-315.
    ①马燕华.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定位的思考[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9-259.
    ②马燕华.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64-68.
    ③马燕华.论课程实施研究类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71-278.
    ④丁安琪.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思考[A].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第二辑)[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4-19.
    ⑤叶军,朱康.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思考[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95-300.
    ⑥吴方敏,陈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2):29-33.
    ①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7-38.
    ②DiesbergenC.Radikalkonstruktivistischepaedagogicalalsproblematischekonstruktion[M].Verlag:PeterLang,2001:7.
    ③Von Glasersfeld.Aspects of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nd its educational recommendations[M]. Canada,1992:145.
    ④Von Fosrster H. Entdecken oder erfinden: Wie laesst sich Verstehen versteher?[M]//Einfuehrung in denkonstruktivismus.1997:41-88.
    ⑤Eggen P., Kauchak D. Educational psychology.3rd ed. Merrill: Prentice Hall,1997.
    ⑥Ernest P.数学教育哲学.齐建华,张松枝,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9.
    ⑦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外国教育资料,1999(4):10-14.
    ⑧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5.
    ⑨王文静.社会建构主义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15-19.
    ①JILL ROBBINS. Contexts, Collaboration, and Cultural Tools: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on researching children’sthinking [J].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2005,6(2):140-149.
    ②John-Steiner, Vera and Mahn, Holbrook. Sociocultural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AVygotskianframework[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6,31(3):191-206.
    ③Wertsch, J. V.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Vygotskian perspectiv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5.
    ④刘学惠.社会文化学理论视角下的外语课堂与语言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11(7):46-51.
    ⑤文化历史发展理论[DB/EL].http://www.pep.com.cn/xgjy/xlyj/xlshuku/shuku18/shuku25/201008/t20100828_817160.htm.2013-9-15.
    ⑥Karen E.Johnson.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9:2.
    ①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B/EL].http://www.pep.com.cn/xgjy/xlyj/xlshuku/xlsk1/115/jyxlx/201012/t20101210_985263.htm.2013-9-18.
    ②Vygotsky, L.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78:86.
    ③Bruner, J. S. Vygotsky’s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 hidden agenda. In B. Rogoff&J.V. Wertsch(Eds.),Children’s learning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84:93-97.
    ④Roff, B. Adult assistance of children’s learning. In T. E. Raphael(Ed.), The contexts of school-based literacy. New York:Randon House,1986:27-40.
    ⑤Karpov, Y. V.,&Haywood, H. C.(1998). Two ways to elaborate Vygotsky’s concept of mediation: Implications forinstr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27-36.
    ⑥Thomson, Greg.There Is an Iceberg of Words in Your Brain. in Language Learning Resources[M]. LanguageAcquisition Equipping Group and World Language Acquisition Centres.2004:75-79.
    ⑦Campione, J.C., Brown,A. L., Ferrara, R.A.,&Bryant, N. R.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learning. In B. Rogoff&J. V. Wertsch(Eds), children’s learning in the “zone of proximal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84.
    ①Bruning, R. H., Schraw, G. J.,&Ronning, R. 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NJ: Merrill,1995.
    ②Bruner, J. S. Vygotsky’s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 hidden agenda. In B. Rogoff&J.V. Wertsch(Eds.),Children’s learning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84:93-97.
    ③Slavin, R. E. Cooperative learning. New York: Longman,1984.
    ④Radziszewska, B.,&Rogoff, B. Children’s guided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imaginary errands with adult or peerpartn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1:381-389.
    ⑤Johnson, K.&P. Golombek.“Seeing” teacher learning[J], TESOL Quartely,2003(4):37.
    ①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7.
    ②李东.我国课程编制的文化缺失[J].教育发展研究,2005(14):52-56.
    ①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5-8.
    ①施良方.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9.
    ②易娜伊,熊梅.抛锚式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7):37-41.
    ③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①Stake R E. The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1995:4.
    ②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一所普通中学的个案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3.
    ②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7-108.
    ①黄瑞琴.质的教育研究方法[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1:42-42.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0-161.
    ②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2.
    ③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1.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5-169.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69.
    ②吴采燕.托儿所启动本位课程改革之行动研究[D].台湾新竹师范学院,2005.
    ③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21.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05.
    ②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25.
    ③Sieber, J. E. Planning Ethically Respons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Sage,1992.
    ④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本人对设计的合作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一一进行了匿名处理,即取学校、教师、学生姓氏
    ①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就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答记者问[EB/OL].教育部网站,2009-03-03.
    ①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就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答记者问[EB/OL].教育部网站,2009-03-03.
    ①易娜伊,熊梅.抛锚式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7):37-41.
    ②易娜伊,熊梅.抛锚式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7):37-41.
    ①包文英.汉语国际推广与汉语教师教育[C].见:潘文国编.汉语国际推广论丛:第3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3-150.
    ②易娜伊,熊梅.抛锚式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7):37-41.
    ①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139-140.
    ①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
    ②马云鹏.课程实施探索——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8.
    ①公开课.http://baike.baidu.com/view/292471.htm.
    [1]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一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美)梅雷迪斯. D.高夫,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许庆豫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马云鹏.课程实施探索——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凤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1.
    [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0]马云鹏.课程实施探索——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2]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3]蒋小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
    [14]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第三辑)[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1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7-38.
    [16]施良方.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9.
    [17]黄瑞琴.质的教育研究方法[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1:42-42.
    [18]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139-140.
    [19] Ernest P.数学教育哲学[M].齐建华,张松枝,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0]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1]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2]刘旭东.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23]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24]格拉塞斯费尔德.教学的建构主义方法[M].载于斯特弗,盖尔主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徐斌燕.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5]杰根.社会建构和教育过程[M].载于斯特弗,盖尔主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徐斌燕,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6]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7]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8]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9]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0]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1]列昂节夫.课程论与生活[M].李沂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2]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6]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包文英.汉语国际推广与汉语教师教育[J].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2011(1):143-151.
    [2]马云鹏,林智中.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9(2):59-62.
    [3]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外国教育资料,1999(4):10-14.
    [4]王文静.社会建构主义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15-19.
    [5]张增田,靳玉乐.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4(6):1.
    [6]尹弘飚,李子健.再论课程实施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5(1):69-74.
    [7]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75-81.
    [8]杜艳青.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5):120-122.
    [9]周敏莉.论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J].大学教育,2013(10):98-100.
    [10]田艳.基于英国MTESOL课程体系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12(2):276-288.
    [11]汪国胜.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相关问题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6-30.
    [12]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1-7.
    [13]闫克.古代汉语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地位及其实现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63-166.
    [14]李泉.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规模问题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1):51-59.
    [15]陈红梅.面向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微探[J].东南亚纵横,2011(9):81-85.
    [16]吕雯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课程建设的思考[J].文学教育,2012(10):69.
    [17]张珑舰.从调查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之不足[J].语文学刊,2013(3):101-102.
    [18]陈青妮.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5):118-121.
    [19]郭文娟.合作体验---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综合素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8-101.
    [20]刘纪员.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文学课的独特性[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93-95.
    [21]赵爱华.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方法[J].安徽文学,2013(8):137-138.
    [22]刘亚辉.论东南亚国家生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J].现代语文,2011(1):159-160.
    [23]丁安琪.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国际汉语教育,2009(2):12-14.
    [24]江傲霜.汉语国际传播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新尝试[J].民族教育研究,2013(4):104-109.
    [25]吴慧.基于任务型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77-80.
    [26]孙萍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于教材编写[J].文教资料,2013(22):133-135.
    [27]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9(3):105-112.
    [28]杨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7-80.
    [29]胡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86-87.
    [30]王艳荣,陈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吉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98-100.
    [31]朱永生.有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习的几点设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5):14-15.
    [32]王路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2010(6):49-50.
    [33]彭军.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95-698.
    [34]孙萍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于教材编写[J].文教资料,2013(22):133-135.
    [35]孟瑞森.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外国留学生培养[J].语文学刊,2011(7):117-119.
    [36]宋海燕.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建设机制探索——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8-70.
    [37]耿军,刘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2):55-59.
    [38]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54-56.
    [39]颜湘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研究——以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9.
    [40]刘若云,林柱.汉语课堂教学录像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4-126.
    [41]钱毅.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环节[J].语文学刊,2013(5):114-115.
    [42]央青.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中的应用[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7):132-140.
    [43]吴方敏,陈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2):29-33.
    [44]马燕华.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64-68.
    [45]刘涛,刑蓉.来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51-54.
    [46]胡志凌.关于编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材的几点设想[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31-33.
    [47]陈佩秋.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现代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J].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A].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5-187.
    [48]李卫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储备前瞻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4-130.
    [49]解晓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环节设计及控制机制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5):95-97.
    [50]解晓楠.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实习管理与质量监控[J].艺术百家,2012(7):450-451.
    [51]解晓楠.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堂教学的能力评价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90-92.
    [52]郭文娟.合作体验---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综合素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8-101.
    [53]刘丹.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分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3(8):42-43.
    [54]曹霞.浅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文化素养的培养[J].汉字文化,2011(5):70-73.
    [55]邱军.北京语境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浸润作用[J].北京社会科学,2009(3):66-68.
    [56]王路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2010(6):49-50.
    [57]赵爱华.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方法[J].安徽文学,2013(8):137-138.
    [58]王文静.社会建构主义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15-19.
    [59]刘学惠.社会文化学理论视角下的外语课堂与语言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11(7):46-51.
    [60]李东.我国课程编制的文化缺失[J].教育发展研究,2005(14):52-56.
    [61]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究,2002(4):5-8.
    [62]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外国教育资料,1999(4):10-14.
    [63]易娜伊,熊梅.抛锚式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7):37-41.
    [6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65]姜勇.实践取向的课程实施刍议[J].比较教育研究,2002(6):40-43.
    [66]申艳娥.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4):32-34.
    [67]张耘.《第二语言教师教育:一个社会文化的视角》述评[J].外语研究,2010(2):105-107.
    [68]裴淼.从社会文化学视角探析课堂师生互动中的鹰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6):31-35.
    [69]高瑛.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4):76-83.
    [70]刘思佳,高瑜.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交往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32-34.
    [71]潘庆玉.维果茨基学派主导活动理论述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33-141.
    [1] Duff. P. Second language sociolization as socio-cultural theory: insight and issues[J]. LanguageTeaching,2007:39-40.
    [2] Patton M Q.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ed)[M]. Newbury Park: Sage.1990.
    [3] Borgen R C, Biklen S K.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M].(2nd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2.
    [4] Lantolf, J. P.&. S. Thorne.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Development[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5] Lantolf J P, Socio-cultural theory: A unified approach to L2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Cummins,J.&C, Davison(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Boston, MA:Springer,2007.
    [6] LILL ROBBINS.Contexts, Collaboration, and Cultural Tools: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onresearching children’s thinking[J].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2005,6(2):140-149.
    [7] Aoki, T. T. Curriculum in a new key-The collected works of Ted T. Aoki. Pinar, W. F.,R. L. Iriwin(Eds). N. 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115.
    [8] John-Steiner, Vera and Mahn, Holbrook. Sociocultural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Vygotskian framework[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6,31(3):191-206.
    [9] Karen E.Johnson.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9:2.
    [10]Stake R E.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1995:4.
    [11]Sieber, J. E. Planning Ethically Respons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Sage,1992.
    [12]Wertsch, J. V.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Vygotskian perspectives[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3]Vygotsky, L.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4]Bruner, J. S. Vygotsky’s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 hidden agenda. In B. Rogoff&J.V.Wertsch(Eds.), Children’s learning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4.
    [15]Roff, B. Adult assistance of children’s learning. In T. E. Raphael(Ed.), The contexts of school-basedliteracy. New York: Randon House,1986.
    [16]Karpov, Y. V.,&Haywood, H. C.(1998). Two ways to elaborate Vygotsky’s concept of mediation: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
    [17]Bruning, R. H., Schraw, G. J.,&Ronning, R. 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2nded).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1995.
    [18]Campione, J.C., Brown, A. L., Ferrara, R.A.,&Bryant, N. R.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learning. In B. Rogoff&J. V. Wertsch(Eds), children’slearning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84.
    [19]Slavin, R. E. Cooperative learning[M]. New York: Longman,1984.
    [20]Radziszewska, B.,&Rogoff, B. Children’s guided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imaginary errands withadult or peer partner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1:381-389.
    [21]Vygotsky,L.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M].MA: MIT Press,1986.
    [22]Swain M, Kinnear P, Steinman L. Sociocultural Theory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M].GreatBritain: MPG Books Group,2010.
    [23]Karen E. Johnso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Routledge:New York and London,2009.
    [24]Diesbergen C. Radikal konstruktivistische paedagogical als problematische konstruktion[M]. Verlag:Peter Lang,2001.
    [25] Von Glasersfeld. Aspects of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nd its educational recommendations[M].Canada,1992:145.
    [26]Von Fosrster H. Entdecken oder erfinden: Wie laesst sich Verstehen versteher?[M]//Einfuehrung inden konstruktivismus.1997:41-88.
    [27]Thomson, Greg.There Is an Iceberg of Words in Your Brain. in Language Learning Resources[M].Language Acquisition Equipping Group and World Language Acquisition Centres.2004:75-79.
    [28]Eggen P., Kauchak D. Educational psychology[M].3rded. Merrill: Prentice Hall,1997.
    [29]Johnson, K.&P. Golombek.“Seeing” teacher learning[J], TESOL Quartely,2003(4):37.
    [1]新华网:探访四国孔子学院文化交流的“中国样本”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3/01/c_122773824.htm.
    [2]文化历史发展理论[DB/EL].http://www.pep.com.cn/xgjy/xlyj/xlshuku/shuku18/shuku25/201008/t20100828_817160.htm.2013-9-15.
    [3]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B/EL].http://www.pep.com.cn/xgjy/xlyj/xlshuku/xlsk1/115/jyxlx/201012/t20101210_985263.htm.2013-9-18.
    [4]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就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答记者问[EB/OL].教育部网站,2009-03-03.
    [5]公开课.http://baike.baidu.com/view/292471.htm.
    [6]中国新闻网. http://www. chinanews. com. cn.
    [7]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网.http://www.hanban.edu.cn.
    [8]孔子学院网站.http://.kzxy.com.cn.
    [1]王诗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姜阁.MTCSOL研究生教学中的案例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一所普通中学的个案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
    [4]吴采燕.托儿所启动本位课程改革之行动研究[D].台湾新竹师范学院,2005.
    [5]唐立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
    [6]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7]曾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王庭波.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9]于冰.国外“社会-文化”视角下科学学习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胡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蒋荣.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互动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习得效应的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2]苏贵民.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实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3]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和推荐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人选的通知[Z].2007.
    [15]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转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N].学位办发[2007]77号.
    [16]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转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N].学位办发[2009]23号.
    [17]国家汉语对外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N].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