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拟稿到补纂本—《明史》本纪编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也是历代官修正史纂修时间最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部史书。当时学者就以其体例严整,叙事简括,对其评价颇高;亦有人认为其议论公允,考稽详核,超越前代诸史。而本纪作为《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纂过程不仅具有《明史》编纂的一系列特征,又由于本纪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更能凸显《明史》编纂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明史》本纪囊括了明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边防、民族、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依时记事,专记帝王一人,书一朝之大事,列一代之诸帝,内容攸关政权的合法性与朝代正朔,是正史中最具政治内涵的部分。而清以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入主华夏,与中原既有民族差异,又有文化隔阂,其执政中国的合法性广受质疑。因此,清朝对《明史》编纂十分重视,而对本纪部分的书写尤为关注。
     据现存史稿的形态来看,《明史》本纪编纂前后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博学鸿儒分纂本纪拟稿时期,其中《潜庵先生拟明史稿》中的《太祖本纪》即为此时期现存的重要成果。第二阶段为万斯同受聘于徐氏兄弟,参与并主要负责审定史稿时期,416卷本《明史》本纪基本上就是这一时期的编纂成果。第三阶段当为313卷本《明史纪传》的本纪修纂时期。第四阶段为王鸿绪《明史稿》本纪修纂时期。康熙后期,《明史》纂修几近停滞,王鸿绪以一人之力,继续推动《明史》纂修,其《明史稿》本纪即是《明史》本纪编纂的第四阶段成果。第五阶段为张廷玉等纂修殿本《明史》本纪时期。’雍正初,清朝又召集史官纂修《明史》,至乾隆四年,殿本《明史》刊印,《明史》本纪修纂基本完成。第六阶段为英廉等补纂《明史本纪》时期。乾隆四十二年,清朝出于加强思想教化的政治需要,将殿本《明史》的本纪部分单独抽离,重新编纂,最后形成补纂本二十四卷《明史本纪》。此即《明史》本纪编纂之大概。
     本文以本纪为视角,通过对不同纂修阶段稿本的对比,从而揭示殿本《明史》编纂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其对《明史》编纂的内容、进度、思想的影响,从而考察《明史》不同编纂阶段稿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前后承袭的真实状况,总结《明史》编纂的经验及教训,使人们对《明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is the last volume of the Twenty-Four Histories. It is also the one that has undergone the longest time and owns the largest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n all the Histories compiled by the government. It was famous for its rigorous style and concise narrative in the scholars at that time. There were also some scholars holding the opinion that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possesses the most impartial commentary and the most detailed description. The Ben Ji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which not only shares a serie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but also highlights som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compiling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because of its particularity.
     Of course, the Ben Ji of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also reflects the disadvantage of Histories compil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he ideology and the negligence in the check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result in many mistakes of the Ben Ji of the Wuying Palace version of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which also affect its value.
     The Ben Ji of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contains various content about the politics、the military areas、the economies、the culture、the diplomacy and the etc. It is about the emperor only and records the great invents in era of one emperor. The content of Ben Ji concerns the legality of the dynasty and is the most political part of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is founded by a minority.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nationalities and the cultures make its legality widely doubted. So the Qing Dynasty paid great attention on the compiling of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especially on the Ben Ji part.
     The compiling of the Ben Ji of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has undergone seven stages based on its remain scripts. The first stage is the learned Confucian scholars making drafts of the Ben Ji part respectively.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president examining all the drafts. The Tai Zu Ben Ji of the Draft of Ming Dynasty written by Mr Qian'an is on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is stage. The third stage is the period when Wansi Tong was hired by the Xu Brothers as the director of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Ben Ji of the version of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with416volumes is almost on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is stage. The fourth stage is the period of the compiling of the Ben Ji of the version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with313volumes. The fifth stage is the period when the Ben Ji of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written by Wanghong Xu was finished. The sixth stage is the period of the compiling of the Ben Ji of the Wuying Palace version of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written by Zhangting Yu.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ong Zheng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gathered some official historians to compile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again. Till the fourth years of the Qian Long Dynasty, the Wuying Palace version of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was printed and the Ben Ji was almost finished. The seventh stage is the period when the Ben Ji was supplied by Ying Lian. At the forty second years of the Qian Lo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 political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ling of the ideology, the Ben Ji part was selected separately to be supplied. At last, the Ben Ji part was finally finished with24volumes. This is the outline that the Ben Ji part of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is compiled.
     In the angel of the Ben Ji part, through contrasting the different scripts of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the paper discloses many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compiling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studies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inner link of the different scripts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the lesson, so that we can get a more definite comprehension of the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引文
① 李晋华:《明史纂修考》,包遵彭,《明史编纂考》,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第78页。
    ② 杨椿:《孟鄰堂文钞》卷2,《再上明鉴纲目总裁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423册,第25页。
    ③ 李晋华:《明史纂修考》,包遵彭:《明史编纂考》,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第79页。
    ④ 方象瑛:《健松斋集》载:“余以己未五月奉命修<明史>,十二月二十七日开馆。明年正月分纂<景帝本纪>。”王廷燦《潜庵先生年谱》亦载“(十九年)编《太祖本纪》四卷”。
    ⑤ 刘知几:《史通》卷2,《内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5册,第15页。
    ⑥ 汤斌:《汤子遗书》卷2,《二十一史论》,《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547册。
    ① 刘知几:《史通》卷2,《本纪》,《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5册,第16页。
    ② 刘知几:《史通》卷2,《内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5册,第16页。
    ③ 陈守实:《明史抉微》,姜胜利编《<明史>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1月,第7页。
    ① 孔定芳:《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317页。
    ① 毛奇龄:《史馆兴辍录》,李集辑《鹤征录》卷8,《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辑,第23册,第638页。
    ② 王鸿绪:《王横云例史议下》,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34页,嘉业堂刻本。
    ③ 尤侗:《尤西堂明史拟稿叙》,刘承干:《明史例案》卷8,第14页,嘉业堂刻本。
    ① 潘耒:《潘次耕修明史议》,刘承干:《明史例案》卷4,第6页,嘉业堂刻本。
    ② 《圣祖皇帝谕》,刘承干:《明史例案》卷1,第2页,嘉业堂刻本。
    ① 朱彝尊:《史馆上总裁第四书》,刘承干:《明史例案》卷5,第10页,嘉业堂刻本。
    ② 汤斌:《汤文正本纪条例》,刘承干:《明史例案》卷4,第4页,嘉业堂刻本。
    ① 汤斌:《陈史法以襄文治疏》,《汤子遗书》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441页。
    ② 徐乾学:《修史条议》,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10页,嘉业堂刻本。
    ① 朱彝尊:《史馆上总裁第二书》,刘承千:《明史例案》卷4,第4页,嘉业堂刻本。
    ② 潘来:《潘次耕修明史议》,《明史例案》卷4,第6-7页,嘉业堂刻本。
    ③ 《清实录》第3册卷54,顺治八年闰二月,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第426页。
    ① 唐绍祖:《改堂先生文钞》卷下《通议大夫升福建布政使加二级汪公墓志铭》,《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65册,第413页。
    ② 《清实录》第5册卷21,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第1434页。
    ③ 朱彝尊:《朱竹垞史馆上总裁第一书》,《明史例案》卷5,第2页,嘉业堂刻本。
    ① 朱彝尊:《朱竹垞史馆上总裁第四书》,刘承干:《明史例案》卷5,第10页,嘉业堂刻本。
    ② 徐元文、徐乾学:《修史条议》,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7页,嘉业堂刻本。
    ③ 毛奇龄:《毛西河奉史馆总裁札子》,刘承干:《明史例案》卷6,第15页,嘉业堂刻本。
    ① 王廷灿:《潜庵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第77册,第105页。
    ② 汤斌:《汤潜庵先生集》,《再答姚岳书》,福建正谊堂藏书馆,第12页。
    ③ 王廷灿:《潜庵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第77册,第105页。
    ④ 王廷灿:《潜庵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第77册,第105页。
    ① 《皇明诏令》卷1,《初即位诏》,《续修四库全书》第457册,第35页。
    ① 汤斌:《潜庵先生拟明史稿》卷4,《四库未收书辑刊》第6辑第5册,第417页。
    ① 吕大圭:《春秋或问》卷2,《隐公》,《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57册,第489页。
    ① 汤斌:《本纪条例》,《潜庵先生拟明史稿》卷首,《四库存目丛书》第5辑.,第351页。
    ② 汤斌:《汤文正本纪条例》,《潜庵先生拟明史稿》卷首,《四库存目丛书》第5辑.第351页。
    ③ 汤斌:《汤潜庵集》卷上《再答姚岳生书》,第12页,福建正谊堂藏版。
    ④ 方苞考订、杨椿重辑:《汤文正公年谱定本》卷上,《北京图书馆年谱丛书》第77册,第152页。
    ⑤ 方苞考订、杨椿重辑:《汤文正公年谱定本》卷上,《北京图书馆年谱丛书》第77册,第152页。
    ① 《皇明诏令》卷2,《劝礼俗诏》,《续修四库全书》第457册,第50-51页。
    ① 汤斌:《潜庵先生拟明史稿》卷4,田兰芳撰《序》,《四库未收丛书》第6辑第5册,第798页。
    ② 浦起龙:《史通通释》卷2,《内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5册,第176页。
    ③ 徐元文、徐乾学等:《修史条议六十一条》,,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4-5页,嘉业堂刻本。
    ④ 王鸿绪:《王横云史例议上》,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18-19页,嘉业堂刻本。
    ① 张廷玉:《明史》卷93,《刑法志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2280页。
    ② 王鸿绪:《王横云史例议上》。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34页,嘉业堂刻本。
    ① 王鸿绪:《王横云史例议上》,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18-19页,嘉业堂刻本。
    ① 汤斌:《汤子遗书》卷6,《二十一史论》,《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546页。
    ① 顾炎武:顾亭林.文集》卷3,《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第52页。
    ② 汤斌:《汤文正陈史法以襄大典疏》,《明史例案》卷9,第1-2页,嘉业堂刻本。
    ③ 汤斌:《汤子遗书》卷2,《陈史法以襄文治疏》,《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441页。
    ④ 赵翼:《廿史札记》卷36,《明祖本纪》,《续四库全书》第453册,第623页。
    ① 汤斌:《汤子遗书》卷6,《二十一史论》,《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547-548页。
    ② 汤斌:《潜庵先生拟明史稿》卷4,《太祖本纪四》,《四库未收从书》第6辑第5册,第417页。
    ③ 汤斌:《汤了遗书》卷6,《二十一史论》,《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546页。
    ① 浦起龙:《史通通释》卷1,《六家》,《四库全书》第685册,第167页。
    ② 汤斌:《潜庵先生拟明史稿》卷4,《太祖本纪四》,《四库未收丛书》第6辑第5册,第417页。
    ③ 刘知几:《史通》卷4《序例》,《四库全书》第685册,第28页
    ④ 叶适:《习学记言》卷9,《春秋》,《四库全书》第849册,第399页。
    ⑤ 汤斌:《潜庵先生拟明史稿》,田兰芳撰《序》,《四库存目丛书》第6辑第5册,第799页。
    ① 汤斌:《陈史法以襄文治疏》,《汤子遗书》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441页。
    ② 叶适:《习学记言》卷9,《春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9册,第399页。
    ① 汤斌:《陈史法以襄文治疏》,《汤子遗书》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442页。
    ① 刘知几:《史通》卷4,《论赞》,《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5册,第27页。
    ① 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576-577页。
    ① 王鸿绪:《王横云史例议上》,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36页,嘉业堂刻本。
    ① 申时行等:《明会典》卷77,《殿试》,《续修四库全书》第790册,第408页。
    ② 《明太祖实录》卷160,洪武十七年年三月戊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469页。
    ① 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12月,第953页。
    ① 杨椿:《孟邻堂文钞》卷2,《再上明鉴纲目馆总裁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423册,第25页。
    ① 朱端强:《万斯同<明史>修纂纪年》,中华书局,2004年6月,第171页。
    ② 徐乾学:《憺园集》卷19,《修史条议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12册,第561页。
    ① 王鸿绪:《王横云史例议上》,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38页,嘉业堂刻本。
    ① 张廷玉:《明史》卷12,《英宗后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160页。
    ② 孔定芳:《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242页。
    ① 黄爱平:《明史稿本考略》,《史学集刊》1984年第3期。
    ① 朱希祖:《旧钞本万斯同明史稿跋》,包遵彭编《明史编纂考》,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第227页。
    ② 李晋华:《明史纂修考》,包遵彭编《明史编纂考》,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第134页。
    ③ 黄爱平:《明史稿本考略》,《史学集刊》1984年第3期。
    ① 黄爱平,《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考辨》,《纪年万斯同诞辰3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
    ② 廉敏:《天一阁<藏明史>稿第六册<郝杰传>在几个版本中传文的变化》,《纪年万斯同诞辰3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
    ① 万斯同:《石园文集》卷8《追记先世所藏令旨事》,《续修四库全书》第1415册,第522页。
    ② 徐元文:《修史条议六十一条》,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2页,嘉业堂刊本。
    ① 万斯同“《追记先世所藏令旨事》,《石园文集》卷8,《续修四库全书》第1415册,第522页。
    ② 徐元文:《徐健庵修史条议序》,《含经堂集》卷14,《续修四库全书》第1413册,第
    ① 张廷玉:《明史》卷122,《赞语》,中华书局,1974年,第3685页。
    ① 王鸿绪:《王横云史例议下》,刘承干《明史例案》卷3,第1页,嘉业堂刻本。
    ① 朱希祖:《康熙本明史列传稿跋》,包遵彭编《明史编纂考》,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第269页。
    ①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2,《续修四库全书》,第1138册,
    ① 孔定芳:《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2-253页。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二册“康熙二十三年三月二十日丁亥”第187页。
    ③ 《清实录》第6册卷9,雍正元年七月甲午,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第173-174页.
    ① 李晋华:《明史纂修考》,《明史编纂考》,台北学生书局,1968年,第134页。
    ② 杨椿:《孟邻堂文钞》卷2,《续修四库全书》第1423册,第26页。
    ③ 张兆裕:《天一阁藏明史稿赵佑传的整理及相关问题》,《万斯同与明史》,《纪念万斯同诞辰3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第75页。
    ① 徐乾学:《修史条议》。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4页,嘉业堂刻本。
    ② 王鸿绪:《王横云史例议上》,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14页,嘉业堂刻本。
    ① 王鸿绪:《王横云史例议上》,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16页,嘉业堂刻本。
    ① 王鸿绪:《王横云修史例议上》,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38-39页。
    ① 《清史列传》卷68,《儒林下·万斯大》,中华书局,1987年11月,第5465页。
    ② 杨椿:《孟邻堂文钞》卷2,《再上纲目馆总裁书》,《续四库全书》第1423册,第45页。
    ① 王鸿绪:《明史稿》本纪一,敬慎堂本,台湾文海书局,第3页。
    ① 王鸿绪:《明史稿》本纪四《建文帝本纪》,敬慎堂本,文海出版社,第24页。
    ② 王鸿绪:《明史稿》本纪五《成祖本纪》,敬慎堂本,文海出版社,第28页。
    ③ 王鸿绪:《王横云修史例议下》,刘承干:《明史例案》卷3,第13页。
    ④ 昭槤:《啸亭续录》卷3,《明史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179册,第628页。
    ① 王鸿绪:《王鸿绪为明史告竣进呈事奏折》,丁进军选编《王鸿绪事略清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第13页。
    ① 王鸿绪:《王横云史例议上》,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37-38页,嘉业堂刻本。
    ② 王鸿绪:《王鸿绪为进呈明史列传全稿事奏折》,丁进军编《王鸿绪事略清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第12页。
    ① 方浚师:《蕉轩续录》卷1,《混号》,《续修四库丛书》第1141册,第589页。
    ① 钱仪吉:《碑传集》卷48杭世骏撰《郑江行状》,《清代传记丛刊》(综理类③),第711页。
    ② 杨椿:《孟邻堂集》卷2,《上明史馆总裁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423册,第22页。
    ③ 赵翼:《序》,汪由敦:《松泉诗集》,乾隆汪承霈刻本。
    ④ 彭启丰:《芝庭文稿》,四库未收集刊第9辑第23册,《墓表》,《朝议大夫翰林院庶吉士韩先生墓表》,第558页。
    ① 杨椿:《孟邻堂文钞》卷2,《上明鉴纲目馆总裁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423册第24页。
    ② 包遵彭:《明史编纂考导论》,《明史编纂考》,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第2页。
    ③ 侯德仁:《杨椿与<明史>、<明纪纲目>》的纂修》,《南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① 《明太祖实录》卷80,洪武六年三月癸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第1447-1448页。
    ① 《明集礼》卷1,《吉礼第一·祀天·总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9册,第66页。
    ② 《明太祖实录》卷221,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戊子,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第3233页,
    ③ 浦起龙:《史通通释》卷6,《内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5册,第246页。
    ④ 徐乾学:《修史条议》,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4页,嘉业堂刻本。
    ⑤ 徐乾学:《修史条议》,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14页,嘉业堂刻本。
    ① 王鸿绪:《王横云史例上》,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38页,嘉业堂刻本。
    ① 刘知几:《史通》卷2,《本纪》,《四库全书》第685册,第16页。
    ① 张廷玉:《明史》卷1,《太祖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1页。
    ② 《明太祖实录》卷2,乙未年正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9页。
    ③ 张廷玉:《明史》卷122,《赞语》,中华书局,1974年,第3685页。
    ① 张廷玉:《明史》卷1,《太祖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1-2页。
    ② 汪由敦:《松泉集》卷7,《答明史馆某论史事书》,《四库全书》第1328册
    ① 张廷玉:《明史》卷1,《太祖本纪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12页
    ② 昭桩:《啸亭续录》卷3,《明史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179册,第628页。
    ③ 昭梿:《汲修主人论明史》,刘承干:《明史例案》卷9,第21页,嘉业堂刻本。
    ① 张廷玉:《明史》卷5,《成祖本纪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70-71页。
    ② 张廷玉:《明史》卷5,《成祖本纪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71页。
    ③ 张廷玉:《明史》卷7,《成祖本纪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105页。
    ① 《清实录》第4册卷3,顺治十八年六月丁酉,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72页。
    ② 《清实录》第8册卷86,雍正七年九月癸未,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147页。
    ③ 张廷玉:《庄烈帝纪一》,《明史》卷23,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10页。
    ④ 张廷玉:《庄烈帝纪二》,《明史》卷24,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25页。
    ① 张廷玉:《明史》卷21,《神宗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295页。
    ② 张廷玉:《明史》卷22,《熹宗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306-3075页。
    ③ 张廷玉:《明史》卷309,《流贼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7948页。
    ① 《清实录》第2册卷27,天聪十年二月丁丑,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348页。
    ② 《清实录》第2册卷28,天聪十年四月月己丑,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371页。
    ③ 《清实录》第2册卷59,崇德七年三月乙酉,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805页。
    ④ 《清实录》第6册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695页。
    ⑤ 《清实录》第1册卷4,癸丑岁至天命三年四月,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207页。
    ① 孟森:《明史讲义》第一篇《总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② 徐元文、徐乾学等:《修史条议》,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9页,嘉业堂刻本。
    ① 张廷玉:《明史》卷289《忠义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7407-7408页。
    ① 张廷玉:《明史》卷291,《张春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7464页。
    ② 张廷玉:《明史》卷291《高邦佐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7459页。
    ① 张廷玉:《明史》卷291,中华书局,1974年,第7459页。
    ①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1,《明史》,《续修四库全书》第453册,第564页。
    ②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9,《明史》,上海书店出版,第219页
    ③ 刘知几:《史通》卷1,《内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5册,第10页。
    ① 张廷玉:《明史》卷14,《宪宗本纪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81页。
    ① 孟森:《明史讲义·总论》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① 《清实录》第6册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695页。
    ① 《明熹宗实录》卷8天启元年三月壬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第391页。
    ① 《清实录》第8册卷761,乾隆三十一年五月甲午,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373页。
    ① 《清实录》第21册卷996,乾隆四十年十一月癸未,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316-318页。
    ② 《清实录》第21册卷1000,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己卯,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385-386页。
    ① 《康熙起居注》第2册,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六月,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1639页。
    ② 《清实录》第11册卷202,乾隆八年十月庚戌,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595页。
    ③ 《清实录》第18册卷760,乾隆三十一年五月辛巳,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366页。
    ④ 《清实录》第19册卷844,乾隆三十四年十月己酉,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271页。
    ① 《清实录》第20册卷919,乾隆三十七年十月癸未,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321页。
    ② 《清实录》第19册卷836,乾隆三十四年六月丙辰,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155页。
    ③ 《清实录》第20册卷964,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丙戌,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1084页
    ① 《清实录》第20册卷964,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丙戊,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1084-1085页。
    ② 《清实录》第21册卷1221,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甲申,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685页。
    ③ 《清实录》卷1061,乾隆四十三年闰六月乙亥,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180页。
    ④ 《清实录》第19册卷898,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戊寅,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1099页。
    ⑤ 王颂蔚:《明史考证捃逸》,《二十四史订补文献汇编》明史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115页。
    ⑥ 《清实录》第21册卷983,乾隆四十年五月甲子,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121页。
    ① 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自序》第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
    ② 《清实录》第21册卷1032,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丁丑,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841页。
    ① 张廷玉:《明史》卷72,《职官二》,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781页。
    ② 《明太祖实录》卷151,洪武十六年正月壬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379页。
    ③ 《明太祖实录》卷14,甲辰年正月戊辰,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76页。
    ① 《清实录》第21册卷983,乾隆四十年五月甲子,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121页。
    ② 黄云眉:《明史编纂考略》,包遵彭编《明史编纂考》,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第49页。
    ① 王鸿绪:《王横云史例议上》,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14页,嘉业堂刻本。
    ① 张廷玉:《明史》卷240,《何宗彦传》,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6253页。
    ② 张廷玉:《明史》卷240,《朱国祚传》,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6250页。
    ③ 汤斌:《陈史法以襄大典疏》,刘承干《明史例案》卷9,第11-12页,嘉业堂刻本。
    ① 徐乾学:《徐健庵条陈明史事宜疏》,刘承干:《明史例案》卷9,第9页,嘉业堂刻本。
    ② 潘耒:《潘次耕修明史议》,刘承干:《明史例案》卷4,第8页,嘉业堂刻本。
    ③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9《春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9册,第117页。
    ④ 《清高宗实录》第21册卷1032,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乙丑,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841页。
    ① 《清高宗实录》第21册卷1032,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乙丑,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841页。
    ② 《清实录》第13册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334页。
    ③ 《清实录》第13册卷350,乾隆十四年十月己卯,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830页。
    ④ 《清实录》第19册卷875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壬辰,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728页。
    ⑤ 《清实录》第22册卷1051,乾隆四十三年二月庚戌,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7月,第44页。
    ① 吴晗:《明史小评》,《图书评论》,1卷第9期,1933年。
    ② 黄彰健:《明史纂误》,《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60.12第31本,第305-307页。
    ③ 黄彰健:《明史纂误续》,《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66.6第36本,第445-446页。
    ④ 黄云眉:《明史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① 王鸿绪:《王横云史例议上》,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19页,嘉业堂刻本。
    ① 徐乾学:《徐健庵修史条议序》。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1页,嘉业堂刻本。
    ① 徐元文、徐乾学:《修史条议》。刘承干:《明史例案》卷2,第4页,嘉业堂刻本。
    ② 汤斌:《汤文正明史凡例议》,刘承干《明史例案》卷4,第1页,嘉业堂刻本。
    ③ 汤斌:《汤文正本纪条例》,刘承干《明史例案》卷4,第5页,嘉业堂刻本。
    ④ 王鸿绪:《王横云史例议下》,刘承干:《明史例案》卷3,第1页,嘉业堂刻本。
    ① 钱仪吉:《碑传集》卷12,韩菼撰《资政大夫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掌翰林院事徐公元文行状》
    ② 汤斌:《汤潜庵集·阎序》,福州正谊堂书院藏版。
    ③ 汤斌:《汤潜庵集》卷上,《再答姚岳生书》,福州正谊堂书院藏版,第12页。
    ④ 刘坊:《天朝阁集》卷1《万季野先生行状》,朱端强:《万斯同与<明史>编纂纪年》《附录》,第369页。
    ⑤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4,《工鸿绪》,明文书局印行,第490页。
    ① 钱仪吉:《碑传集》卷21,张伯行撰《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经笾讲官户部尚书加七级王公鸿绪墓志铭》
    ② 王鸿绪:《王横云进呈明史稿疏》刘承干:《明史例案》卷9,第14页,嘉业堂刻本。
    ③ 王鸿绪:《王横云进呈明史列传稿疏》,刘承干:《明史例案》卷9,第11页。
    ④ 王鸿绪:《王横云进呈明史列传稿疏》,刘承干:《明史例案》卷9,第12页。
    ① 王鸿绪:《王横云进呈明史传稿疏》,刘承干:《明史例案》卷9,第14页。
    ② 黄云眉:《明史编纂考略》,包遵彭主编《明史编纂考》,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第39-50页。
    ③ 乔治忠:《清代官方史学研究》,1999年南开博士论文,第189页。
    ① 叶方蔼:《叶文敏请购书籍疏》,,刘承干《明史例案》卷9,第4页,嘉业堂刻本。
    ② 潘耒,《潘次耕修明史议》,刘承干《明史例案》卷4,第7页,嘉业堂刻本。
    ③ 毛奇龄:《史馆兴辍录》,李集辑《鹤征录》卷8,《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辑,第23册,第638页。
    ① 施闰章:《施愚山修史议》,刘承干:《明史例案》卷9,第10页,嘉业堂刻本。
    ② 叶方蔼:《叶文敏史书关系重大恳祈天语申诫疏》,刘承干:《明史例案》卷9,第5页。
    ③ 徐乾学:《徐健庵条陈明史事宜疏》,刘承干:《明史例案》卷9,第8页。
    ① 《康熙起居注》第二册,第1006页,康熙二十二年癸亥五月,中华书局,1984年。
    ② 《康熙起居注》第二册,第1572页,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十二月十六日。
    ③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5,《王熙》,明文书局印行,第633页。
    ④ 乔治忠:《清代官方史学研究》,1991年南开博士论文,第188页。
    ① 《清实录》第5册卷114,康熙二十三年正月丁亥,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第27-28页。
    ② 《己未词科录外录》,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第504页。
    ①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4,《王鸿绪》,明文书局印行,第490页。
    1.[唐]刘知几:《史通》,《文渊阁四库全书》。
    2.[宋]沈棐:《春秋比事》,《文渊阁四库全书》。
    3.[宋]吕大圭:《春秋或问》,《文渊阁四库全书》。
    4.[宋]张洽:《春秋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
    5.[宋]叶适:《习学记言》,《文渊阁四库全书》。
    1.[明]《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
    2. [明]朱元璋:《明太祖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3. [明]刘基:《诚意伯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4. [明]练子宁:《练中丞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5. [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6. [明]杨士奇:《东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7. [明]杨荣:《文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8. [明]夏原吉:《忠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9. [明]金幼孜:《金文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10.[明]于谦:《忠肃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11.[明]李贤:《古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12.[明]徐有贞:《武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13.[明]李东阳:《怀麓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14.[明]谢迁:《归田稿》,《文渊阁四库全书》。
    15.[明]王鏊:《震泽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16.[明]林俊:《见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17.[明]雷礼:《国朝列卿纪》,《文渊阁四库全书》。
    18.[明]商辂:《商文毅疏稿》,《文渊阁四库全书》。
    19.[明]王恕:《王端毅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
    20.[明]马文升:《端肃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
    21.[明]杨一清:《关中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
    22.[明]罗玘:《圭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23.[明)石珤:《熊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24.(明)方良永:《方简肃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25.(明]祝允明:《怀星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26.(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
    27.(明]杨博:《本兵疏议》,《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8.(明)郑晓:《郑端简公奏议》,《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9.(明)韩邦奇:《苑洛集》,《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0.(明)严嵩:《南宫奏议》,《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1.(明)费宏:《太保费文宪公摘稿》,《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2.(明]叶盛:《叶文庄公奏议》,《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3.(明)《诸司职掌》,《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4.(明)黄佐:《南雍志》,《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5.(明)《皇明诏令》,《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6.(明]《皇明诏制》,《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7.(明)薛应旂:《宪章录》,《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8.[明)黄光升:《昭代典则》,《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9.[明]严从简:《殊域周谘录》,《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0.(明]张萱:《西园闻见录》,《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1.(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42.[明]杨守礼:《嘉靖宁夏新志》,《文渊阁四库全书》。
    43.(明).唐鹤:《皇明辅世编》,《文渊阁四库全书》。
    44.(明)胡世宁:《胡端敏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
    45.[明)杨廷和:《杨文忠三录》,文渊阁四库全书。
    46.[明)夏言:《南宫奏稿》,《文渊阁四库全书》。
    47.(明]谭纶:《谭襄敏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
    49.(明]潘季训:《潘司空奏疏》,《文渊阁四库全书》。
    50.(明)吴亮:《万历疏钞》,《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1.(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文渊阁四库全书》。
    52.[明)朱燮元:《督蜀疏草》,《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3.(明)孙传庭:《白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54.(明)卢象异:《忠肃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55.(明]倪元璐:《倪文贞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56.(明)凌一渠:《凌忠介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1.[清)《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
    2.(清)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58年。
    3.(清)傅维鳞:《明书》,丛书集成初编。
    4.[清]查继佐:《罪惟录》,《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清]万斯同:《石园文集》,《续修四库全书》。
    6.[清)汤斌:《潜庵先生拟明史稿》二十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后刻印本。
    7.(清]叶方霭:《叶文敏公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清)彭孙通:《桂松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9.[清)徐元文:《含经堂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0[清]徐乾学:《憺园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1.(清)万斯同:《明史》,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2.(清)陈廷敬:《午亭文编》,《文渊阁四库全书》。
    13.(清]陆陇其:《三鱼堂日记》,《丛书集成初编》。
    14.[清)朱彝尊:《曝书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15.[清]万斯同:《明史纪传》,国家图书馆缩微胶片。
    16.[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17.[清]王鸿绪:《明史稿》三百一十三卷,敬慎堂刊本。
    18.(清)汤斌:《汤子遗书》,《文渊阁四库全书》。
    19.[清)钱林:《文献征存录》,《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0.(清)施润章:《学余堂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21.(清)钱仪吉:《碑传集》,中华书局,1983年。
    22.[清]李集:《鹤征前录》,《昭代丛书》。
    23.(清]李富孙:《鹤征后录》,《昭代丛书》。
    24.[清]尤侗:《西堂文集》二十卷,《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5.[清)方象瑛:《简松斋集》《四库全书存目全书》。
    26.[清]王源:《居业堂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7.(清)徐嘉炎:《抱经斋集》二十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28.[清]徐嘉炎:《抱经斋诗文集》十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29.(清]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0.(清)钱仪吉:《清碑传合集》,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
    31.[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续修四库全书》。
    32.(清)王鸿绪:《横云山人集》,康熙刻本。
    33.[清]张玉书:《张文贞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34.(清]黄宗羲:《南雷文定》,《续修四库全书》。
    35.[清]李塨:《恕谷后集》,丛书集成初编。
    36.[清]黄百家:《学箕初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7.(清)韩菼:《有怀堂文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8.(清]汪由敦:《松泉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39.(清]潘耒:《遂初堂集》,《续修四库全书》。
    40.(清)徐釚:《南州草堂集》,《续修四库全书》。
    41.(清]毛奇龄:《西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42.[清)李泰来:《莲龛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3.(清]姜辰英:《湛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44.[清)熊赐履:《澡修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5.(清)朱奇龄:《拙斋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6.(清)杨椿:《孟邻堂文钞》十六卷,《续修四库全书》第1423册
    47.(清)汪琬:《尧峰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
    48.[清)汪琬:《钝翁前后类稿》六十二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9.(清)魏源:《古微堂集》,《续修四库全书》。
    50.[清]蓝千秋:《蓝户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51.(清)陆奎勋:《陆堂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52.[清]钱大昕:《潜研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53.[清]张廷玉:《澄怀园文存》,《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54.(清]朱轼:《朱文端公集》,乾隆刻本。
    55.[清)沈珩:《耿岩文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56.[清)徐枋:《居易堂集》,《四部丛刊》。
    57.[清)秦松龄:《苍岘山人集》,《四库未收书辑刊》。
    58.[清)万言:《管邨文钞内编》六卷,《四明丛书》。
    59.(清)刘承干:《明史例案》,嘉业堂刊本。
    60.[清)潘柽章:《国史考异》,《续修四库全书》。
    61.[清]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续修四库全书》。
    62.(清)浦起龙:《史通通释》,《文渊阁四库全书》。
    63. (清)《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文渊阁四库全书》。
    64.(清)《国朝宫史》,《文渊阁四库全书》。
    65. [清]《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文渊阁四库全书》。
    66. (清]《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
    67.(清)《皇朝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
    68.(清]《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文渊阁四库全书》。
    69. (清]《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
    70.(清)钱仪吉:《碑传集》,中华书局,1993年。
    71.[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
    73.[清]蒋良骐:《东华录》,中华书局,1980年。
    73.[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
    74.[清]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75.(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12月。
    76.[清)《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11月。
    77.[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岳麓书社,1991年。
    78.(清]王先谦《东华录》,光绪十年印本。
    79.[清]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徵初编》,周骏富辑《清代人物传记丛刊·综录类⑦》台湾明文书局。
    1.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明文书局印行。
    2.黄云眉:《<明史>编纂考略》,台湾学生书局,1967年。
    3.李晋华:《<明史>纂修考》,燕京学社,1933年。
    4.陈守实:《<明史>考证抉微》,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
    5.包遵彭:《明史论丛》,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
    6.吴晗辑:《朝鲜历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
    7.黄云眉:《史学杂稿订存》,齐鲁书社,1980年4月。
    8.郑天挺:《明清史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9.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0.李小林、李晟文:《明史研究备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
    11.黄云眉:《明史考证》,中华书局,中华书局,1986年。
    12.乔治忠:《清代官方史学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
    13.南炳文:《明清史蠡测》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
    14..姜胜利:《清人明史学探微》,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8月。
    16.李小林:《万历官修本朝正史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
    17.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8.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朱端强:《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中华书局,2004年。
    20徐蜀编《<明史>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21.林延清:《明清史探研》,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22.朱端强:《布衣史官——万斯同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中华书局,2006年。
    24.南炳文:《明史新探》,中华书局,2007年。
    25.张显清主编:《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6.吴德义:《建文史学编年考》,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
    27.孔定芳:《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28.武玉梅:《傅维鳞<明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9..王记录:《清代史馆与清代政治》,人民出版社,2009年。
    30.南炳文:《辑校万历起居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3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清代满汉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32.胡楚生:《清代学术研究续编》,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
    1.黄彰健:《<明史>纂误》,《史语所集刊》第31本,1960年12月。
    2.黄彰健:《<明史>纂误续》,《史语所集刊》第36本,1966年6月。
    3.黄彰健:《<明史>纂误再续》,《史语所集刊》第37本,1967年5月。
    4.陈守实:《<明史稿>考证》,《国学论丛》,1卷1期,1927年6月。
    5.陈守实:《<明史>抉微》,国学论丛》,1卷4期,1928年10月。
    6.黄云眉:《<明史>编纂考略》,金陵学报,1卷2期,1931年。
    7.段琼林:《<明史>本纪原本补本异同录》,《故宫周刊》,105-121期。
    8.吴晗:《<明史>小评》,《图书评论》,1卷9期,1933年。
    ,9.许青松、周诤:《<明史>残稿介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2年第4期。
    10.张大可:《史记体制义例简论》, 《兰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11.黄爱平:《王鸿绪与<明史>纂修:王鸿绪篡改、攘窃说质疑》,《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1期
    12.黄爱平:《萬斯同与<明史>纂修》,《史学集刊》1984年第3期。
    13.黄爱平:《<明史>稿本考略》,《文献》,1984年第4期。
    14.王嘉川:《徐元文与<明史>纂修》,《史学史研究》,1985年2期。
    15.张显清:《明嘉靖“大礼议”——的起因、性质和后果》,《史学集刊》,1988年第4期。
    16.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纂修考》,《大陆杂志》,1988年第8期。
    17.严修: 《避讳义例是钱大昕的训话之钥》, 《复旦学报》,1986年第5期
    18.刘福琪:《论孔子的文学思想》, 《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年第2期
    19.方祖献:《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考述》, 《清史研究》,1993年3期。陈宝良: 《明代的义学与乡学》, 《史学月刊》,1993年第3期。
    20黄爱平:《<明史>纂修与清初史学——兼论萬斯同与王鸿绪在明史纂修中的作用》, 《清史研究》1994年第2期。
    21.喻大华:《清代文字狱新论》, 《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22.肖季文:《史学经世致用自论》, 《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2期。
    23.牛建强:《试论明代建文帝历史冤案的反正过程—以明中后期建文朝史籍纂修为视角》,《史学月刊》,1996年第2期.
    24.姜胜利:《清代明史史料学》,《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3期
    25.朱端强:《万斯同与明史修纂思想条辨》,《南开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26.赵连稳:《黄宗羲与<明史>编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27.姜胜利:《清人文献中的明史史料拾补》,《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
    28.田澍:《明代大礼议新探》, 《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6期。
    29.曹之:《<明史>预修同僚考略》,《图书情报论坛》,1999年第1期。
    30.孙卫国:《清官修<明史>与王世贞》, 《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
    31.陈恩林:《评杜预<春秋左传序>的“三体五例”问题》《史学集刊》,1999年第3期。
    32.谢贵安:《直书与曲笔:传统修史原则的一体两翼》,(学术月刊)1999年第3期
    33.乔治忠、杨艳秋《四库全书本<明史>发覆》,《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
    34.汤勤福:《论叶适的历史哲学与功利思想》, 《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35.朱则杰:《清代诗歌中的一组特殊意象》, 《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6.杨翠兰:《试论班固对我国历史编纂学的贡献》, 《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7.庞天佑:《论范哗的史学思想》, 《史学史研究》,2001年第4期。
    38.李传印、陈得媛:《康熙帝与<明史>》,《求是学刊》,2002年第1期。
    39.汤勤福:《试论叶适的道统论》, 《中州学刊》,2002年第3期。
    40.杨艳秋:《刘知几<史通>与明代史学》, 《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
    41.陈戍国:《<大明律>与明代礼制以及相关问题》, 《湖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2.李士彪、隋长虹:《论经学对<汉书>义例的影响》,《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3.欧阳雪梅、胡志平: 《<左传>编年体结构的叙事优势及其影响》,2002年第1期。
    44.侯德仁:《杨椿与<明史>、<明纪纲目>的纂修》,南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45.商传:《史学传统与晚明史研究》,《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46.陈超:《明代“大礼议”前后的内阁体势变化》,《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
    47.姜胜利:《明遗民与清初史学》,《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48..乔治忠:《论清顺治朝与康熙朝初对<明史>的纂修——兼与香港大学何冠彪博士商榷》,《河北学刊》2003年第3期
    49.王记录:《论明史修纂二题》,《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
    50.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理论学刊》,2003年第3期。
    51.陈其泰:《中国古代设馆修史功过得失略论》, 《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
    52.郭培贵:《论明代科举制的发展及其消极影响》,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53.郑传斌:《从思想史角度论明清之际夷夏观念的嬗变》, 《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54.刘学照:《清史编纂体裁体例之我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7月。
    55.周晓瑜:《编年体史籍的时间结构》, 《文史哲》,2004年第1期。
    56.洪映萱:《对<明史>修纂的再思考》,《社会与经济发展》2004年第2期。
    57.侯辉:《张廷玉等著<明史·舆服志>价值初探》,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8.邓辉:《论王船山鉴史的是非原则》, 《船山学刊》,2005年第3期。
    59..郭培贵:《<明史·选举志>编纂考述》,《史学月刊》2005年第4期。
    60.赖玉琴:《论汤斌的学术思想及成就》, 《商丘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61.朱端强:《顺治朝<明史>修纂史事考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62.阚红柳:《清初私家修史状况研究——以维护明王朝的史家群体为中心》, 《辽宁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3.郑熊:《解析陈寅恪文化本位论》,《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64.梁振杰:《对孔子“君君臣臣”思想的再审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月。
    65.孙定芳:《论康熙“博学鸿儒科”之旨在笼络明遗民》,《唐都学刊》,2006年第3期。
    66赖玉琴:《论博学鸿儒<明史>之独特价值》, 《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67.王记录:《论清代史馆修史、幕府修史和私家修史的互动》,《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2期。
    68.李润强、牛黎芳:《清初士人的明史意识与康熙朝文字案狱——以康熙朝“<明史>案” 和“<南山集>案”为中心》,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69.李伟敏:《抄本<明史·列传>撰者考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廉敏:《正统史论的深入发展与异端史论的孕育》,《求是学刊》,2007年第3期。
    70.段润秀:《<明史王·守仁传>编纂考论》,《史学集刊》,2007年第3期。
    71.徐道彬:《戴震义例方法述论》, 《济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72.张贺:《略论毛奇龄的史学精神和治学之风》,《温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73.南炳文:《点校本<明史>“河渠”6正统直省水利记事校误》, 《东岳论丛》,2008年第3期。
    74..李伟敏:《徐乾学<明史·列传>辨伪》,《文献季刊》2008年第4期。
    75.孙卫国:《清修<明史>与朝鲜之反映》, 《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
    76.谷敏:《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考论》, 《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4期.
    77.李瑄:《南明抗清运动中明遗民的失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78.赵连稳:《谈迁编纂思想刍议》,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79.王明霞、张佳:《论满族入关前的民族认同意识》,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第5期。
    80.刘玲:《析王鸣盛关于史书“书法”“义例”的主张》,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81.南炳文:《修订点校本<明史·张居正传>随笔》, 《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82.段润秀《毛奇龄与<明史>修纂新探》,《红河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3.何俊:《叶适论道学与道统》,《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84.简军波: 《中华朝贡体系:观念结构与功能》, 《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1期。
    85.金鑫:《乾隆改定辽金元三史译名探析》, 《满语研究》,2009年第1期。
    86.曹峰:《孔子“正名”新考》,《文史哲》,2009年第2期。
    87.刘宁:《属辞比事:判例法与“春秋”义例学》, 《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89.钱茂伟:《明末清初<明史>编纂特点三论》,《史学月刊》2009年第4期。
    90.彭鹏:《剽窃与反剽窃之争:万斯同、王鸿绪与<明史稿>纂修》,《法制与社会》,2009年10月。
    91.杜泽逊、崔晓新: 《朱彝尊著述续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1期。
    92.肖锋:《从“春秋书法”到“春秋笔法”名称之考察》, 《北方论丛》,2009年第2期。
    93.吴航:《论潘耒的治史主张》,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94.许克江:《论明末清初私修史书对明亡历史原因的探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95.钱茂伟:《明末清初明史编纂特点三论》, 《史学月刊》,2009年第4期。
    96.王富鹏:《论明遗民对清政权的接受和认可》, 《西北师大学报》,2009年第4期。
    97.南炳文:《消极与积极并存:明朝建国前后祭祀活动述论》《求是学刊》,2010年第1期。
    98.武玉梅:《顺治朝官修<明史>新考》,《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3期。
    99.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清史研究》,2010年第4期。 报》,2010年第6期。
    100.南炳文:《关于燕王朱棣的两篇敕书造假案献疑》,《西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01.王妍:《清朝中期满汉关系与政风研究》, 《满语研究》,2012年第1期
    102.李媛: 《明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天”一种政治文化视角的分析》, 《古代文明》,2010年第2期。
    103.何诗海:《论清代文章义例之学》, 《浙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104.段润秀:《姜辰英与<明史>纂修考述》,《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105.黄兴涛:《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 《清史研究》,2011年第2期。
    106.刘凤云:《昆山三徐与康熙前期政治*——兼论文人官僚的经世思想及权力作用》,《中州学刊》,2011年第6期。
    107.张金梅:《从“正名”到“名教”:中国史学批评价值标准的确立与演进》,《燕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08.杨绪敏:《明朝遗民私修明史与明亡历史的总结——清初吴越士人私修明史的成就与特点》,《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